第一章-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学 肌肉活动第一章第五节
sEMG所获得的客观信息,可为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等提供重要依据。
sEMG仪工作原理
sEMG仪信号来源
信号来源是运动单位电位,是肌肉收缩过程中所 激活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总和。sEMG通过皮肤表面 的电极片接收到这些电变化信号,并通过放大器放大 显示出来。
由于电极位于覆盖肌肉的皮肤表面,所以,越接 近记录电极的运动单位电位,越容易被记录到,而距 离电极较远的运动单位电位则记录的相对较少(受生 物组织阻抗的影响,电传导衰减)。脂肪(不全绝缘 体)越厚,肌电信号量越少。
在这些活动中,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G是唯一可以实时、动
态观测行进过程中各个相关肌肉的作用、作用开始 时间、终止时间、与其他肌肉间协同关系、身体中 轴各个身体环节在动态稳定中的作用的方法。
sEMG在康复评价中的作用
为客观、定量地评价肌肉做功提供了安全、简易、无 创的方法。
获取有关肌肉做功的有价值信息,不需要用针刺穿皮 肤记录一个或多个运动单位电位变化,直接在皮肤表面即 可获取这些信息。
sEMG在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允许直接“查看”肌肉内部 测量肌肉的功能
帮助制定术前术后治疗计划 帮助文件处理和建立训练体制 帮助病人“寻找”和训练他们的肌肉
分析和改善运动能力 监测人体工程学的研究中肌肉的响应
肌电图的应用
1.分析动作。 评价肌肉力量及肌肉活动的协调性。通过肌肉的放电情况, 了解完成该项动作的主要肌群的程度和顺序。
二、sEMG信号的频谱分析(频域分析)
最常用参数是中位频率和平均功率频率。 中位频率(MF)指频率谱被分为相等的两部分的频率。 平均功率频率(MPF)整个事件段内频率谱的平均值。 典型的MF在70-120Hz,相应的时间是10-20ms。 疲劳时,MF和MPF降低。在应用中,也经常用到MF和MPF 曲线的下降斜率,斜率大,表示神经肌肉疲劳快;下降慢,表明 肌肉比较耐受疲劳。
运动生理学第1章 肌肉活动 肌肉的微细结构
肌肉的微细结构一、肌纤维(muscle fiber/myofiber)肌组织(muscle tissue)由特殊分化的肌细胞组成。
呈圆形或多角形,胞核位于纤维的边缘。
肌细胞的形状细长,呈纤维状,故肌细胞通常称为肌纤维。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肌肉的微细结构二、肌原纤维(myofibril)每个肌纤维含有大量直径1~2μm的纤维状结构,称为肌原纤维。
肌小节(sarcomere)两相邻z线之间肌原纤维为肌小节,它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肌原纤维myofibril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可以发现,每个肌细胞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状结构,将其称为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是横纹肌中长的、直径为1~2μm 的圆柱形的结构,是骨骼细胞的收缩单位。
肌原纤维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装而成,粗肌丝的成分是肌球蛋白,细肌丝的主要成分是肌动蛋白,辅以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肌动蛋白肌球蛋白myomesin肌联蛋白肌纤维muscle fiber肌小节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横桥Crossbridge功能特征:1.包含与三磷酸腺苷ATP 结合的位点,且只在与细肌丝连结时被激活2.与细肌丝相应位点可逆性结合,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长杆部朝向M 线横向聚合,形成粗肌丝主干球状头部有规则突出在M 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表面,形成横桥细肌丝-由肌动蛋白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调节蛋白肌钙蛋白肌肉的微细结构三、肌管系统1.横管(transverse tubule):肌细胞膜从表面横向伸入肌纤维内部的膜小管系统。
2.纵管(longitudinaltubule):肌质网系统。
1.横管(T 管)--与肌原纤维垂直--横穿肌节之间,成环状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同一水平横管互相沟通,--内腔与细胞外液相通,可将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出入细胞内。
(二)肌管系统2.纵管(L 管)--与肌原纤维平行--包绕肌小节中间部分,近横管时膨大成终池--纵管和终池是Ca2+的储存库在肌肉活动中实现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集。
运动生理学课后题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1.能量与生命的关系如何,是怎样实现的?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而肌肉活动又是消耗能量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
运动时,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电能等各种物理形式的能量,只能直接利用储存在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分子中蕴藏的化学能,与此同时糖、脂肪、蛋白质则可通过各自的分解代谢,将储存在分子内部的化学能逐渐释放出来,并使部分能量转移和储存到ATP分子之中,以保证A TP供能的持续性。
2.不同运动中,ATP供能与间接能源的动用关系?1.A TP是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而能量的间接来源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
2.糖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一克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4.1千卡的热量,机体正常情况下有60%的热量由糖来提供。
3.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糖进行无氧分解供能,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产生3-2分子的ATP,可利用的热量不到糖分子结构中重热量的5%,能量利用率很低,但产能速率很高。
4.在进行强度不是太大的运动时,糖进行有氧分解供能,此时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生成39-38分子的ATP,糖分子结构中的热量几乎全部可以被利用,但产能速率较低。
5.脂肪是一种含热量最多的营养物质,1克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9.3千卡的热量,他是长时间肌肉运动的重要能源。
6.体内脂肪首先通过脂肪动员,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经系列反应步骤,可循糖代谢途径氧化,由于肌肉内缺乏磷酸甘油激酶,故甘油直接为肌肉供能的意义不大。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在线粒体外膜活化,经肉碱转运至内膜,再经ß氧化逐步生成乙酰辅酶,之后经三羧酸循环逐步释放出大量能量供ADP再合成ATP,此过程是脂肪氧化分解供能的主要途径。
蛋白质分解供能是由氨基酸代谢实现的,但蛋白质分解供能很不经济,故一般情况不作为主要供能物质。
3.三种能源系统为什么能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这是由他们各自的供能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章 肌肉的活动
56
(一)肌丝收缩的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不是肌 丝的缩短而是肌小节的缩短。 肌肉收缩时,从Z线伸出的细 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暗 带中央滑行而使肌小节缩短
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54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示意图-3
①粗肌丝头部的横 桥能与细肌丝上的 结合位点可逆性结 合;
②静息时,细肌丝 的肌钙蛋白对原肌 球蛋白有抑制作用; ③原肌球蛋白对肌 动蛋白上结合位点 有覆盖作用。
55
二、肌肉的收缩机制
(一)肌肉收缩的 滑行理论 (二)肌肉收缩的 过程
② Na离子通道激活,失活和K离子通道的开放。
Action Potential:
刺激后,膜对Na+通透 ↓ 膜内外Na+势能贮备 ↓ Na+经通道易化扩散 ↓ 扩散的Na+抵消膜内 负电位,形成正电位 ↓ 直至正电位增加到足以对抗由 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
∴ AP的超射值等于Na+平衡电位(+50~+70mV)
45
3、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的特点 (1)化学传递 递质为乙酰胆碱 (2)兴奋传递是1对1 (3)单向性传递 (4)时间延搁, (0.5—1.0ms) (5)高敏感性 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因素影响
46
二、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肉是由肌腹、肌腱、血管和 神经构成。肌腹是肌肉中部 的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纤维 构成。每条肌纤维的外面均 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称肌 内膜。由 100-150条肌纤维 集合在一起形成肌束,外面 包有肌束膜。由若干肌束组 成整块肌腹,外面包有肌外 膜。
35
36
一、肌肉的神经 支配 (一)运动单位 1、定义:一个运 动神经元连同 它的全部神经 末梢所支配的 肌纤维,从功 能上看是一个 肌肉活动的基 本功能单位, 称为运动单位。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与运动
三个主要步骤:
①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 传到肌细胞内部。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
③ 终池中Ca2+释放入肌
浆与肌钙蛋白结合,解.
51
除位阻效应。
2、横桥摆动肌丝滑行
——肌肉收缩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 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细肌丝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
60
2/7
(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 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 做向心运动,这种收缩形 式称为缩短收缩。
作用:实现各种加速运动
和位移运动
.
61
做功:做正功
例:屈肘、抬腿、挥臂等。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其外加阻 力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是恒定 的,当肌张力发展到足以克 服外加阻力后,其张力在收 缩的全过程就不再变化了。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在运动实际中,不可能有 等张收缩现象。
.
52
牵拉细肌丝向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
53
.
54
15 / 20
.
55
16 / 20
.
56
17 / 20
3、肌肉的舒张
.
肌膜电位复极化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57 凝蛋白复盖 横桥结合位点 骨骼肌舒张
.
58
19 / 20
.
59
1/7
配的所有快肌纤维组成快运动单位。
.
35
慢运动单位:由小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 配的所有慢肌纤维组成慢运动单位。
运动生理学习题01
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一)填空题1.实现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均来自的分解;而间接能源来自食物中的分解代谢。
2.ATP再生成的代谢方式,可分为和两种方式。
3.ATP再生成过程,通常包括和两种方式。
4.1moL的葡萄糖或由糖原分解的葡萄糖残基,经酵解途经,可净生成ATP的mol数,分别为和。
5.1moL的葡萄糖或由糖原分解的葡萄糖残基,经有氧氧化途经,可净生成ATP的mol 数,分别为和。
6.1moL的CP分解时,可净生成moL的ATP。
7.磷酸原系统通常是指由细胞内和等化合物组成。
8.无氧分解供能应包括和两种能量系统。
9.短跑以代谢供能为主,长跑则以代谢供能为主。
10.乳酸能系统的供能底物只能是和。
11.运动时,体内以何种方式供能,主要取决于与的相互关系。
12.糖的呼吸商是;脂肪的呼吸商接近。
13.食物中三种能源物质,其氧热价最高的是;而食物热价最高的是。
14.糖在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和两种。
15.把能量统一体的表示形式,可分为和两种。
16.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包括和两种方式。
17.线粒体传递氢与氧化合的呼吸链主要有和两条。
18.组织经氧化分解脱下来的氢,经NADH2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时,ATP生成量为经FADH2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时,ATP生成量为。
19.通常胃的机械性消化包括和两种。
20.通常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包括、和三种。
21.运动中影响肌肉能量代谢方式的因素,主要是和两个变量因素。
(二)判断题:1.生物体内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2.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可使肌肉内的ATP迅速下降,而后是CP迅速下降。
()3.人体内的能源物质,都能以有氧或无氧的分解方式来供能。
()4.ATP和CP分子都有高能磷酸键,其断裂释放出来的能量,都可被机体直接利用。
()5.在100m赛跑中,肌肉内CP含量在开始阶段迅速下降;而ATP含量变化不大。
()6.蛋白质在剧烈运动中的供能比例占有重要作用。
第一章肌肉活动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特征
第一章肌肉活动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特征肌肉收缩是肌肉活动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它指的是肌纤维在神经冲动的刺激下产生的力量,使肌肉收缩或缩短。
肌肉收缩的形式可以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其力学特征包括肌肉产生的力量、速度和能量消耗等。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1.等长收缩:在等长收缩过程中,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
这种收缩形式主要用于肌肉的抗阻力工作,如举重运动等。
这种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缩短,但所产生的力量无法克服外部阻力,因此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
2.等张收缩:在等张收缩过程中,肌肉的张力保持不变,其长度会发生改变。
这种收缩形式主要用于运动和作战等需要肌肉能够产生力量的活动中。
当肌纤维在神经冲动的刺激下收缩时,所产生的力能够克服外部阻力,从而使肌肉长度发生变化。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力量: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肌肉纤维的横截面积,即肌肉的肌纤维数量;二是肌肉纤维的收缩力量,即肌纤维的收缩能力。
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总力量。
2.速度:肌肉收缩的速度与力量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肌肉产生的力量越大,收缩速度就越慢;反之,肌肉产生的力量越小,收缩速度就越快。
这是因为肌肉纤维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与速度之间存在一个反向关系。
3.能量消耗:肌肉收缩产生的能量消耗取决于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大小。
通常情况下,肌肉收缩的能量消耗与收缩力量成正比,与收缩速度成反比。
如果收缩速度增加,肌肉消耗的能量也会增加。
三、肌肉收缩相关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的过程涉及到肌纤维的收缩蛋白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纤维的末端时,会释放出乙酰胆碱,刺激肌纤维内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这会触发肌纤维中的线粒体释放大量的能量并使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交互作用,进而导致肌纤维的收缩。
总结起来,肌肉收缩的形式包括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包括力量、速度和能量消耗。
肌肉收缩的生理机制涉及到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交互作用。
第一章肌肉的活动
第⼀章肌⾁的活动第⼀篇器官系统运动⽣理学第⼀章肌⾁的活动第⼀节肌⾁的兴奋和收缩第⼆节肌⾁收缩的形式及⼒学分析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明确肌⾁的神经⽀配及兴奋在神经—肌⾁接头传递过程。
掌握肌纤维的微细结构、肌⾁收缩和舒张的原理和过程,肌⾁收缩的形式和肌⾁收缩的⼒学分析。
教学重点肌纤维的微细结构、肌⾁收缩和舒张的原理和过程,肌⾁收缩的形式和肌⾁收缩的⼒学分析。
教学难点肌⾁的神经⽀配及兴奋在神经—肌⾁接头传递过程。
肌⾁收缩的⼒学分析。
教学⽅法与⼿段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课堂讲授教学内容授课过程: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新课引⼊:第⼀篇器官系统运动⽣理学第⼀章肌⾁的活动第⼀节肌⾁的兴奋和收缩⼈体的肌⾁分为⾻骼肌、⼼肌和平滑肌三⼤类。
⾻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
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体姿势。
⾻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肌外膜)。
每⼀块肌⾁都是⼀个器官。
肌⾁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
⼀、肌⾁的神经⽀配(⼀)运动单位1、脊髓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通过终板⽀配⾻骼肌的运动。
⼀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配的全部⾻骼肌纤维所组成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叫做⼀个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的⽣理特点是作为⼀个整体活动。
运动单位是最基本的肌⾁收缩单位。
2、运动单位的分类:(1)运动性(快肌)运动单位—⼤运动单位:冲动频率⾼,收缩⼒量⼤,易疲劳,氧化酶含量低。
⼤运动单位中(如腓肠肌)肌纤维数⽬多,收缩时产⽣的张⼒⼤。
(2)紧张性(慢肌)运动单位—⼩运动单位:冲动频率低,持续时间长,氧化酶含量⾼。
⼩运动单位中(如眼外直肌)肌纤维数⽬少,收缩时⽐较灵活。
同⼀运动单位肌纤维兴奋收缩同步;同⼀肌⾁中属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兴奋收缩不⼀定同步。
(因神经冲动的不同频率及肌纤维的兴奋性)3.运动单位的动员(1)概念: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和神经发放冲动频率的⾼低结合,形成运动单位的动员。
第1章 肌肉活动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原理
概念
肌肉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 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 ,而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那么,将肌细胞产 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 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结构基础——三联管结构
横管系统:走向与肌原纤维相垂直,它由肌膜向细胞内凹入而 成。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纵管系统:走向和肌原纤维平行,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 ,在近横管时官腔膨大成终池。
三联管系统:由一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是Ca2+的贮存库。 是把肌膜的电变化与肌膜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动作电位传递到三联管后,引起横管膜去极化, 致使终池上Ca2+释放通道大量开放。
3.肌浆网对钙离子释放和再聚积
Ca2+释放通道开放后,终池中的Ca2+顺浓度梯 度迅速进入到肌浆中,使肌浆Ca2+浓度比静息时提 高了大约100倍, 为与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提供 了物质基础,将启动肌肉收缩过程。
过程
包括三个主要步骤: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肌浆网(即纵管系统)对钙离子释放和再聚积。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这一过程主要是横 管系统的作用。
横管膜实际上是肌膜 的延续部分,当肌细胞兴 奋时,动作电位可以沿着 凹入肌细胞内部的横管系 统传导,深入到三联管结 构和肌小节的近旁。
请看动画演示
运动生理学(第4课时)-第一章-肌肉的活动2018.8.28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离心收缩
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 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起缓冲作用。离心工作也称为退让工 作。如,搬运重物时将重物放下;下坡跑,下楼梯属于离心收缩。离心 收缩可防止运动损伤。从高处跳下时,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 头肌和臀大肌产生离心收缩。肌肉离心收缩的制定作用,减缓了身体的 下落速度,不致于使身体造成损伤。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超等长收缩
超等长收缩(plyometric contraction)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 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其优点在于,在做离心收缩工作时,肌肉先被迅速拉长,在肌肉被拉长 过程中,肌肉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导致肌肉产生牵张反 射性收缩。当肌肉被拉长后所产生的弹性势能,拉长后产生的牵张反射 性收缩,以及主动向心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形成合力时,肌肉将产生较大 收缩力。跳深练习时股四头肌进行的就是一种典型的超等长收缩。
绝对肌力:175kg 相对肌力:175/73=2.397
体重73kg,抓举175kg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抓举
挺举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身高1.5m,体重48kg,抓举95kg 95÷48=1.979
升高1.65m,体重74.4kg, 抓举128kg
128÷74.4=1.720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受温度影响,当温度下降时,肌浆内各分子 间的摩擦力加大,肌肉的粘滞性增加伸展性和弹性下降;当温 度升高时,肌肉粘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加。
王步标版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 肌肉的活动
(二)代谢特征
1、能源物质 2、糖原贮量 3、代谢酶活性
慢肌纤维(Ⅰ型)
甘油三酯
快肌纤维(Ⅱ型)
ATP、CP、肌糖原 多 无氧化酶活性高 糖酵解能力高
少 有氧化酶活性高 有氧化能力高
(三)功能特征
1、收缩速度 2、收缩力量 2、抗疲劳性能力
慢 小 强 快 大 弱
二、运动时快肌和慢肌纤维的募集
运动时运动单位的募集取决于所需要的力量水平。
研究还表明:随年龄增加慢肌纤维百分比增加。
(二)训练对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
训练使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①力量训练可使快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②速度训练可使快、慢肌纤维面积均增加,但快肌增加 多于慢肌增加。 ③耐力训练可使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时,其外加 阻力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是 恒定的,当肌张力发展到 足以克服外加阻力后,其 张力在收缩的全过程就不 再变化了。这种收缩形式 称为等张收缩。在运动实 际中,不可能有等张收缩 现象。
等张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张 力随关节角度而变化
等张收缩动画演示
等动收缩:肌肉在进行缩短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运动范
• 机制:大运动神经元兴奋阈高。 • 应用:训练负荷的安排要合理。
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成就
不同的肌纤维适合于不同的运动项目
• • 慢肌纤维适合于耐力项目运动; 快肌纤维适合于速度与力量性项目。
• 研究表明表1-2,优秀耐力运动员ST百分比较高, 速度运动员FT百分比较高。
应用:运动选材
当然,选拔运动员时除选择肌纤维优势外,还要考虑 生理、心理、生化、心血管功能和技战术等因素。
收缩慢力量小肌纤维收缩快但代谢似st快肌纤维型慢肌纤维型快肌纤维型一形态特征1结构特征肌纤维直径肌浆网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线粒体毛细血管2神经支配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数量较多体积大密度大小神经元慢运动单位数量较少体积小密度小大神经元快运动单位二代谢特征1能源物质2糖原贮量3代谢酶活性慢肌纤维型快肌纤维型甘油三酯有氧化酶活性高有氧化能力高三功能特征1收缩速度2收缩力量2抗疲劳性能力无氧化酶活性高糖酵解能力高低强度运动时优先使用st随强度增加fta和b依次被动用
运动生理学(第3课时)-第一章-肌肉的活动2018.8.21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所以钾离子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随着钾离子外流,细 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钾离子的继续 外流,当促使钾离子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的向外扩散力与阻 止钾离子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钾离子的静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 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动达到平 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钾离子平衡电位。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1.运动神经未稍去极化,膜对钙离子的通透
性增高。 2.钙离子进入接头前膜内,接头前膜释放乙 酰胆碱进入接头间隙。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结合,产生肌膜终板电 位,引发肌膜动作电位(肌肉兴奋)。
4、兴奋后乙酰胆碱被接头间隙和终板模上的 胆碱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因此,如果细胞膜允许离子自由通过的话,它们将以扩散的方式顺浓 度梯度产生钾离子和有机负离子的外流(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动)以 及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内流(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流动)。但是细胞膜对 离子的通透是有选择的。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 通透性大,而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仅为钾离子通透性的1/100-1/50, 面对有机负离子则几乎没有通透性,所以就行成在静息时钾离子向细 胞外流动。离子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电荷的转移,结果使细胞内因丧失 带正电荷的钾离子而电位下降,同时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钾离 子而电位上升,这就必然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 到整个细胞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这种在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叫做 传导(conduction)。如果发生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双向的。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糖代谢—糖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糖在体内的存在方式: 一种是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组织细胞浆内,主要有肝细胞中的肝糖原和肌细胞中的肌糖元;另一种是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血糖。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一)ATP的分解——放能
ATP酶 ATP ADP+Pi+能 肌肉收缩就是利用肌细胞内ATP分解释放出的能量供肌肉收缩克服阻力来做功,以实现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ATP在细胞内的含量一是有限,二是稳定,呈动态平衡之势。 ATP必须是边分解、边合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延续性(如果以最大功率输出仅能维持2秒左右)即: ADP+Pi+能 ATP ATP在细胞内的再合成实际上是ADP与Pi再连接,是一个磷酸化的吸能过程。被吸收的能量只能利用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在细胞内的中间代谢过程中从无氧或有氧的分解方式中获得。参与无氧分解的只有糖(在胞浆中进行);而有氧分解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其主要功能是把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脱下的氢(H)传递给氧(O2)而化合成水(H2O),并生成ATP。此过程是逐步氧化、逐步释放能量的过程,使ADP磷酸化成ATP的。故又称氧化磷酸化。
01
添加标题
02
添加标题
体脂的积聚是由于摄入食量高于人体所需的能量。只有设法保持摄入量与消耗量两者间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正常体重。 近年的研究认为,采取单纯运动或单纯节食的方式减肥效果均不如采取运动与节食相结合的方式。 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迪斯科"舞蹈等运动。 由于水中运动可以减轻关节的负担(水有浮力),体热容易散发,水的静水压力可使中心血容量增加,通过水中运动减肥为近年来提倡的减肥方式。水中运动已发展到在水中行走、跑步、跳跃、踢水、水中球类游戏等多种运动。研究表明,水中运动时人的中心血容量可增高700ml,中心静脉压增加12~18mmHg,心输出量及每搏量增加25%或更多,并可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有氧运动能力。 总之,运动不仅可以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还有助于增强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运动生理学习题20131225
第一章肌肉的活动一、名词解释1.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2.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点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叫兴奋—收缩偶联。
3.等张收缩: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由于关节角度的变化,引起肌肉收缩力与负荷不相等,收缩速度也变化。
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
5.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虽然积极收缩,但长度并没变化,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6.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地收缩但仍然被拉长了,这种收缩称为拉长收缩。
二、选择题1、实现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C)。
A. 肌纤维,B.肌原纤维,C.肌小节,D.肌球蛋白。
2、依据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B)。
A.明带缩短,H带不变,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C.暗带缩短,H消失,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
3、位于肌浆网两端的终末池是(B )。
A.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B.Ca2+的贮库,C. Ca2+和Mg2+的贮库,D.Na+的释放库。
4、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C )。
A.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B.肌纤维直径粗,线粒体数目多,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D.肌纤维直径细,线位体数目少。
5、与快肌纤维相比,属慢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B )。
A.肌纤维直径较大,受大α神经元支配,B.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C.肌纤维直径大,线粒体数量多,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
6、属于慢肌纤维代谢特征的是(C )。
A.糖原含量低,糖酵解能力高,B.糖酵解能力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高,C.糖酵解能力低,氧化脂肪能力高,D.糖原含量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讲解
③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内的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是重要的阶段。主要
消化液是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小肠的机械性消化有三种: 一是小肠紧张性收缩,二是分节运动,三是小肠蠕动。
(三)脂肪代谢
脂肪是一种含能量最多的营养物质。1克脂肪在体内 彻底氧化可产生38.94千焦(9.3千卡)热能。人体内脂肪储量 很大,是长时间肌肉运动的重要能源。脂肪还是构建细胞 的组成成分,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对内脏 和机体起着保护垫和热垫的作用。
1. 脂肪的储存与动员:
脂肪细胞可摄取血液中过多的自由脂肪酸(FFA), 并与甘油结合形成甘油三酯储存起来,这称为脂肪储存。 当血液FFA水平下降时,储存在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在激素 敏感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 血,以供给其他组织氧化利用,此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二)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 运动的前期以启动 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后期随着糖的消耗程度增加而逐 渐过渡到以脂肪氧化供能为主。
三、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分析
(三)递增速度的力竭性运动 运动开始阶段,由 于运动强度小,能耗速率低,有氧氧化系统能量输出能满 足其需要,故启动有氧氧化系统(主要是糖氧化分解)。 随着运动负荷的逐渐增大,当有氧供能达到最大输出功 率,仍不能满足因负荷增大而对ATP的消耗时,必然导致 ATP与ADP比值明显下降,此时必然动用输出功率更大的无 氧供能系统。
(二)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
肌肉活动随着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对能量需求有所不 同,强度越大,耗能也越大,这要求产能速率必须与耗能 强度相匹配。否则,运动就不能以该强度持续运动,这是 由ATP供能的连续性决定的。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活动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活动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5 大题,42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
)1.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属于化学性传递,当递质在接点后膜上发挥作用后是被下列哪一种酶所阻断:A.磷酸二酯酶B.腺苷酸环化酶C.胆碱酯酶D.美洲剑毒2.下列关于肌腱和肌肉中结缔组织功能的叙述错误的选项是:A.构成肌肉的弹性成分B.最重要的成分是胶原蛋白,决定着它们的功能C.训练使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因而能增强肌肉的抗拉能力D.肌肉在超负荷工作时拉伤,多见于肌腱断裂3.评价神经肌肉兴奋性的简易指标是:A.刺激强度B.阈强度C.静息电位D.时间阈值4.肌肉收缩能力实际上就是:A.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随负荷增大而增大的能力B.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随初长度增大而增大的能力C.肌肉的绝对力量和比肌力D.由肌肉本身生理生化特征决定的功能状态5.下列关于张力—速度关系曲线意义叙述错误的是:A.要增加肌肉收缩的速度,应当减少后负荷B.当后负荷减少到零时,肌肉收缩的速度达到最大C.要增大肌肉收缩的张力,应当降低收缩的速度D.在后负荷的作用下,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呈正变关系6.根据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系曲线图可以看出,肌小节的最适初长度应是:A.3.5~4.0μmB.3.0~3.5μmC.2.5~3.0μmD.2.0~2.2μm7.运动生理学中将兴奋性的定义可以理解为:A.组织或者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B.组织或者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C.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D.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8.短跑运动员与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相比,股四头肌的时值:A.较长B.较短C.无区别D.先短后长9.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A.零B.无限大C.正常D.正常水平以下10.在完整机体内各种形式的躯体运动得以实现,都依赖于:A.骨骼肌的紧张性收缩B.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C.中枢神经系统的精细调节D.神经系统控制下的骨骼肌活动11.静息时,运动神经末梢囊泡内物质:A.大量释放B.少量轮流释放C.少量随机释放D.呈量子释放12.环绕肌原纤维的横管系统是:A.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B.营养物质进出肌纤维的通道C.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交换的通道D.将兴奋时的电变化传入细胞内部13.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A.电传递B.单向性C.时间延搁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14.有关肌纤维类型能否相互转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综合近年来的研究资料可以认为,通过长期的定向训练:A.两类肌纤维可以互变B.两类肌纤维完全不能互变C.可以使快肌转变为慢肌D.可以使慢肌转变为快肌15.运动终板是指:A.运动神经末梢装置B.神经肌肉接点装置的总称C.神经肌肉接点区的肌细胞膜增厚部分D.分布于肌细胞膜上的突触装置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统原系磷性质代谢代谢无氧 速率g/s56kj 快代谢无氧 •(中中g/ 29.3代谢有氧g/s(15kj力爆发 小 大耐力 好 差代谢有氧 高 低代谢无氧 低 高度疲劳不易易度管密微血多少直径维的肌纤 细 粗度体密线粒 多 少性酶活ATP低 高蛋白肌红高低颜色红白第二章:能量代谢一、合成ATP 的三种途径及比较: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稳定性。
2012邓树勋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分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1.能量与生命的关系如何,是怎样实现的?人体生命活动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而肌肉活动又是消耗能量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
运动时,人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电能等各种物理形式的能量,只能直接利用储存在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分子中蕴藏的化学能,与此同时糖、脂肪、蛋白质则可通过各自的分解代谢,将储存在分子内部的化学能逐渐释放出来,并使部分能量转移和储存到A TP分子之中,以保证ATP供能的持续性。
2.不同运动中,ATP供能与间接能源的动用关系?1.ATP是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而能量的间接来源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
2.糖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一克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4.1千卡的热量,机体正常情况下有60%的热量由糖来提供。
3.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糖进行无氧分解供能,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产生3-2分子的ATP,可利用的热量不到糖分子结构中重热量的5%,能量利用率很低,但产能速率很高。
4.在进行强度不是太大的运动时,糖进行有氧分解供能,此时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生成39-38分子的ATP,糖分子结构中的热量几乎全部可以被利用,但产能速率较低。
5.脂肪是一种含热量最多的营养物质,1克脂肪在体内彻底氧化可产生9.3千卡的热量,他是长时间肌肉运动的重要能源。
6.体内脂肪首先通过脂肪动员,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经系列反应步骤,可循糖代谢途径氧化,由于肌肉内缺乏磷酸甘油激酶,故甘油直接为肌肉供能的意义不大。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在线粒体外膜活化,经肉碱转运至内膜,再经ß氧化逐步生成乙酰辅酶,之后经三羧酸循环逐步释放出大量能量供ADP再合成ATP,此过程是脂肪氧化分解供能的主要途径。
蛋白质分解供能是由氨基酸代谢实现的,但蛋白质分解供能很不经济,故一般情况不作为主要供能物质。
3.三种能源系统为什么能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这是由他们各自的供能特点所决定的。
生理学__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__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
① 机体活动一开始,ATP迅速分解,由于ATP贮量 有限, CP便迅速分解补充ATP:
CP+ADP C+ATP
② CP贮量也有限, 三大能源物质的分解供能合成 ATP :
糖
脂肪 能量+ADP+Pi+O2 蛋白质
CO2+H2O +ATP
二、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和蛋白 质
(一)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出 项目,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
三、有氧氧化系统
❖ 概念: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H2O 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 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 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H2O和CO2,不 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等。
组织氧化 CO2+H2O
肌糖原 乳酸
CO2+H2O 肌肉
血液 小 肠
葡萄糖80-
120mg/
肝
3.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 (2)有氧氧化
无 氧 酵 解 糖 的 分 解 代 谢
有 氧 氧 化
(1)糖的有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 下,最终氧化成CO2和H2O,并生成ATP的 过程称为有氧分解。1分子的糖原或葡萄糖可 生成39~38分子的ATP。
基础代谢率的相对数值
BMR=(实测值-正常值)/正常值×100% 正常范围: 10% ~ 15% BMR<-20%或BMR>+20%为异常
意义:辅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Go Ahead! Fly higher!
AT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分期及机制:
机制
细胞受刺激,Na通道开放,Na快速 内流(内正外负) 去极化一定程度,Na通道关闭,K 通道开放,K外流
Na泵:排Na保K,形成微小电位波动
29
分期
锋电 位 去极 化 复极 化
后电位
2018/3/17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形成 Na+借浓度差内流,阻力(浓度差)越来 越小,动力(电位差)越来越大)。 动力=阻力, Na+停止内流,形成外负内 正的膜电位。 动作电位是Na+内流所造成。
2018/3/17
38
2018/3/17
39
小结:
比较项目 定义
:
静息电位 见上 未受刺激 0-90mV 极化状态(外 正内负) K+外流 见上
动作电位 见上 阈刺激以上 -90--+30mV 除极化态、复 极化态 Na+内流 见上
局部电位 见上 阈下刺激 / / / 见上
产生条件 大小范围 状态 产生机制 特点
联系过程:静息电位 → 动作电位(阈电位 → 峰电位 → 后电位)
2018/3/17 40
补:运动单位与肌电图
1、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全 部神经末梢所支配肌纤维,从功能上是肌 肉活动的基本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它可 大可小,眼内肌中,每一运动单位只有3条 肌纤维,腓肠肌中,有上千条纤维。 2、肌电图:肌肉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通 过引导放大后,在肌电图仪上记录下来的 图形称为肌电图。
第一章 肌肉活动
第一节 细胞生物电现象 第二节 肌肉收缩原理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特征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第五节 肌电图
2018/3/17
1
第一节 细胞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五、神经肌肉的生物电现象 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2018/3/17 24
2018/3/17
25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 作 电 位 的 形 成
2018/3/17
+ Na
Na+ Na+ Na+ Na+
+
+ K
A
Cl
26
动作电位是Na+内流所造成
2018/3/17
27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锋电位)的形成过程
-70m v
2018/3/17 28
2018/3/17 14
2018/3/17
15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定义:指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
生的膜电位由去极化到反极化与复极化的过程,其机制是细胞受到刺激后, 该处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对K的通透性暂时降低,造成膜两侧电位差减 少
基本概念:内正外负(-90mv——+30mv——~-90mv)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膜内Na+,A-;膜外K+,Cl-) 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电压依从式与化学依从式) 细胞膜离子通道的选择性通透(静息时对K+通透,受 到刺激后对Na+通透)。
②肌小节:暗带+1/2明带
2018/3/17
45
图09 肌小节的示意图
2018/3/17
46
2018/3/17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47
图12 肌小节分子结构
2018/3/17
48
粗肌丝和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示意图
2018/3/17 49
(二)肌管系统
1、定义:由单位膜构成的囊管系统,包绕在每条肌纤维周围, 分横管、纵管。 2、组成: 横管系统(T管):肌膜的延续,内为细胞外液,传递电信号横 行于肌原纤维之间。 纵管系统(L管):(肌质网),末端称终末池,贮存、释放Ca 平行于肌原纤维之间。 终末池:纵管两端的膨大称终末池(Ca的贮库)。 三联管:每条横管和邻近两侧的终末池形成,但彼此并不相通。 3、功能: (1)肌原纤维内外物质交换 (2)将动作电位传至肌纤维内部,终末池钙释放,肌肉收缩
21
2018/3/17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膜 通 道 的 选 择 性 通 透
2018/3/17
+ Na + K
A
Cl
22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K
+
静 息 膜 电 位 的 形 成
2018/3/17
+ Na
K+ + K
K+
+
A
+ K
静息膜电位是K+外流所造成
Cl
23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K+借浓度差外流,动力(浓度差) 越来越小,阻力(电位差)越来越 大)。 动力=阻力, K+停止外流,形成内 负外正的膜电位。 静息膜电位是K+外流所造成。
刺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3/17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无髓鞘)
35
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 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刺激 强度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 得到一条曲线,称强度-时间曲线。 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 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 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意义:强度-时间曲线揭示了组织兴奋的普遍规律, 在体内一切可兴奋组织都可以绘制出类似的曲线。
肌浆网
纵小管
三 联 体
终池
横小管 终池 横小管 的开口
骨骼肌纤维 超微结构立体模式图 2018/3/17
肌膜
肌原纤维
血管 肌核
52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分子构成 (杆+头), (200-300个)。
横桥:肌球蛋白分子的球状头部称为横桥。
功能:
(1)有能与ATP结合的位点,具有ATP酶活性,当它 与肌动蛋白结合量使ATP迅速水解释放出能量。 (2)在一定条件下,可和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呈可逆 性结合。
肌小节:两条Z线 之间的结构。
2018/3/17
骨骼肌超微结构示意图44
(一)肌原纤维与肌小节
肌肉→肌束 →肌纤维 →肌原纤维 →肌小节 肌原纤维:由许多肌小节组成,肌小节是 实现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暗带(粗肌丝)M线连接,中间较明为H带
①肌原纤维
明带(细肌丝)Z线连接,
2018/3/17
4
(一)阈强度与阈刺激
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 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 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阈刺激: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称 为阈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下 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上刺激
2018/3/17
5
(二)强度—时间曲线
Na+
K+
A-
Cl-
神经和肌肉细胞膜内、外某些离子的浓度
细胞
细胞内浓度/mmol· l-1
Na+
枪乌贼巨轴突 蛙神经和肌肉 哺乳运动肌肉
细胞外浓度/mmol· l-1
Na+ K+ CL-
K+ 400 120 140
CL110 3
50 15 10
420 120 150
10 2.5 4
540 120 140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兴奋性变化
绝对 不应期 相对 不应期 (较低) 恢复
超常期
低常期
兴奋性: (0)
(较高 )
( 较低)
(正常)
2018/3/17
11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兴奋性变化
时期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历时 0.3ms 3ms 12ms 兴奋性 0 ↑ max 刺激 不反应 高于正常 低于正常
2018/3/17 41
二、肌肉收缩原理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二、肌肉的收缩机制 三、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2018/3/17
42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一)肌原纤维与肌小节 (二)肌管系统 (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2018/3/17
43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 百至数千条与肌纤 维长轴平行排列的 肌原纤维。直径约 1-2微米,纵贯肌 细胞全长。
2018/3/17 33
比较项目 定义 产生条件 大小范围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机理:局部电流 见图1-4 动作电位传导原理示意图
2018/3/17
34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