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合集下载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一、“语文”名称的由来二、语文名称的歧义(一)语文即语言文字(二)语文即语言文学(三)语文即语言文章(四)语文即语言文化 1.由于建国初语文学科没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语文”命名的意图只在语文课本的“编者的话”(即后来的“编辑大意”或“说明”)中作了非常简单的解释,自然会使大家产生“望文生义”的解释。

2.建国后,全国第一部语文教学大纲,就是借鉴苏联,将语文课程分为汉语与文学两门学科。

3.自建国初至1978年以前的17年中,语文教育屡次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语文与政治(即文与道)关系问题的论争占据了语文教育研究的主阵地,而语文教育内部问题的深入研究倒居于次要地位。

4.认为语文就是指语言文化这一观点,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说他们是赶一时之时髦。

其实他们的观点倒是将此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了。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首先,语文课程内容中承载着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与文化现象。

其次,语文课程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第三,语文课程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人文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真、善、美。

四、语文课程的地位(一)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1.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2.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1.语文课程存在于基础教育的始终,开设时间最长。

2.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排名第二,且是基础教育中课时最多的课程之一。

3.各级各类学校考试中,总是离不开语文。

第二节语文课程目标概述(一)“目的”与“目标”之含义(二)语文课程目标一、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一)导向作用(二)语文课程目标的推进作用(三)语文课程目标的控制作用(四)语文课程目标的管理作用三、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一)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目标的明确性和模糊性。

2023教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3教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3教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2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课程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坚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课程目标: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具体目标包括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五个方面。

4. 课程内容:包括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要求全体学生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开设的。

5. 课程实施:强调语文实践的重要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注重评价改革,建立以“素养立意”的测评体系,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主要表现
一是进一步强化了“语文是语言课”的意识。 二是“基础工具论”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 者所接受,并指导着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历程
80年代—90年代中期:语文学科的 性质越来越多
主要表现
有二性说、三性说、多性说等
更多的提法是认为:“工具性”是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在此之下, 以“思想性”、“实践性”、“综 合性”为其派生属性。
载体的中华民族文
化精神的教育。
语文学科的性质观:
• 工具性?(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 • 人文性?(王尚文、韩军、程红兵) • 统一性?(陈钟梁、于漪、新课标) • 言语性?(李维鼎、李海林、潘新和) • 消解论?(于源溟) • 悬置论?(王荣生)
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历程
60年代: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 性”和“思想性”(即“二性”说)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1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
2
新课程的目标重建
3
重建后的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
4
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
5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原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内在价值、根本价值: 促进人的发展
2 讨论
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 才选拔功能。
1
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
语文课 程的价 值转型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唯语文”
“去语文”
指语文教学只限 学校课堂的语言 文字教学,语文 教育不与其他学 科结合、不与社 会生活联系。
又称“泛语 文”,是指语 文教育的无限 “泛化”,语 文教学过程中 失去“语文” (语言文字) 的本体,把语 文课上成“大 人文课”。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 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 发展
现代社会要求,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 知识文化积累;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的 重要任务。 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关注思考问题 语文学习过程——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语 文 四
语 文 五
选 修 系

系 列 一
系 列

系 列 三
系 列 四
系 列 五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三)必修课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 课程的学习,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
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
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地发展。 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着力于 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 工作的需要。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优秀文化的熏陶,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 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健康美好的情 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积极参与 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规划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 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 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
(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
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
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
三、课程设计思路
(五)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3、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尤 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内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思考: 1、课标为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思考:在语文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内容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基本特性: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
教学中应明确:
1、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 用并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 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我们
1、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 用; 2、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选择最“有营养”和最 值得咀嚼的话题来组织教学; 3、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独特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内容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内容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 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 的实施应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 力的过程,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将知识、能力 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应是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既相对稳定又不 断变化发展的;要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

二、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历程 (一)课程名称“语文”的内涵 “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概念。探讨“语文”的含义,须把它区分为普通语词和学科术语。 作为普通语词,它可以是多义的;而作为学科术语,它应该是单义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现代语言学主张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言语是人们说话或写作的行为 和结果。语文课实质上由学习言语作品和训练言语行为入手,进而掌握语言文字,提高言语能力,这应该是语 文课程的核心内涵。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分歧 人们给语文学科定的“性”,归纳起来不下20种:工具性和思想性,民族性和基础性,知识性和技能性, 文学性和移情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螺旋性和直线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层级的模糊性,人文 性和综合性,言语性和交际性,等等。下面择引若干有代表性的观点,以见一斑。
1、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学科。 2、中学语文科是由多重性质构成的综合体:(1)工具性和思想性;(2)知识性和技能性;(3)语言和思维;(4) 语言和文学;(5)艺术性和科学性;(6)螺旋性和直线性;(7)综合性。 3、语文是一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相结合的学科。 4、工具性是语文科的基本属性。思想性是语文科的重要属性。文学性是语文科的一般属性。还有知识性, 以及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 5、就其最终目的论,语文科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就其突出特点论,语文科具有深刻的移情性;就其重 要地位论,语文科具有全面的基础性 6、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其从语言出发,从语言是工具这个比喻出发,还不如着眼于言语和言语 能力,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从而肯定语文学科绝不是一门工具学科,而是一门人文学科。 7、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8、语言和文字的性质体现为互相有联系的三个方面:符号性,工具性,社会性。语文学科作为以训练学生 正确掌握语文工具为己任的学科,它的性质还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基础性,人文性,技能性。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第三讲 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及目标

解决办法
文言和白话宜分两科; 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至高中阶段
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 ……
一、“文”与“道”特殊历史时期政 治运动的回响(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政治需要,语文教育高度重视为政治 服务,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被上升为“重大的政治任务”
第二节 语文课程理念
《义教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二、三、四
一: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四:四个具体理念
义教阶段语文课程的具体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变语言形式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 一的多功能,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 。( 于漪)
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三大表征
1.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
语文教育中加强人文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是语 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
“大语文”与“小语文”的结合,要求语文教育必须突 出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增强语文的应用性
第三讲 语文课程历史 2.把握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3.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4.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
新语文
发端于上世纪末 语文教育大讨论,以 语文课 程标准 为主要标志,由一批语文教师和语文 教育研究者共同主张的 语文教育观 及与其相 适应的 语文教育改革 为“新语文”。
语文课的人文性举例
史铁生《我与地坛》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二、语文的目标
读\写\听\说 人文精神的培养: 养成读书习惯 传承文化 信息处理能力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书与思考
1.观览第一章。 2.思考:1.语文的性质。2.性质与目标的关系。 谢谢!
思想性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语文教学片面强 调思想性,忽视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 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中学),文 学课突出文学性,汉语可偏重知识性; “大跃进时期”只提思想性,置语文知识、 能力教育不顾;六十年代初期,又走向另 一极端,只提工具性、知识性,不提思想 性。
人文性
n 什么是人文性?《辞海》的解释是,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 “人文”,是相对“天文”而 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 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 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 人类自我关怀,
案例分析
另一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国的军队,渡 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 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 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 个话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 意思。”
点评
张志公先生认为三位教师的修养都好,讲得都对;然而,又 觉得第一二种情况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都不见得有多大的 好处。从测验的结果看,也证实了他的看法。于是,他委婉 地表示:第三种讲法可能好一些,话虽说得比较少,可是把 知识、道理结合在一起了。接着,张志公先生论述了“语文 是一个什么工具,怎样掌握它?”这一问题,又从理论概括 上分析了三位教师讲法上质的差异性:第一种讲法着重于讲 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而且发挥得有点过分,不注意语言这个 物质外壳本身;第二种讲法,只注意了语言这个物质外壳, 忘掉了它所负载的思想内容。以上这两种讲法从不同的侧面 忽略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第三种讲法之所以比较可取, 正是由于其讲法大体上符合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一、学习目标•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目标,并学会制定具体课文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要点1、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即从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双基训练、道德说教、课文讲析转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形象感知、熏陶体验、语言实践。

工具性是指为事物而用,使语文作为工具作用于人。

但是,语文作用于人是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实现的,我们必须要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文学性特点;要明确语文课程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工具性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思想、情感力量;语文课程最根本的学习目的是在加强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塑造人的心灵,恰当地、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

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文内涵是通过一个个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等语言单位而得以体现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作家的思想、情感,如果不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而只是孤立于文本的说情感,这样的情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说,这样的情感获得方式不能体现出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

2 .语文课程的目标(1 )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系统:纵向的最高目标叫“总目标”。

接下来的目标叫做“阶段目标”(低段目标、中段目标、高段目标、初中段目标)。

横向分为“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

每一课书都要在横向和纵向目标之间找准一个点,才能制定出恰如其分的目标。

(2 )课程总目标体现出的课程理念突出人文性、主体性、现代性、实践性、发展性(3 )目标的组成: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显性知识)过程和方法(隐性知识和策略知识):让学生自己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语文中获得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把握什么是真正的美。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1949年6月正式命名为语文。

语文就是语言的,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叶圣陶解释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一)目标设计的特点8一是“九年一贯制”设计,课程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十条)和阶段目标(四个学段)两部分,体现出语文课程整体性与阶段性特点。

二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目标源,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智商与情商并重,结果与过程并重,知识能力与人格健康并重。

三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阶段目标”(二)语文课程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价值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高中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课程目标: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章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

2.课程内容:高中语文课程应涵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鉴赏、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具体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文学作品阅读;写作方面应注重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议论文写作等;口语交际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三、课程实施与方法1.教学方法:高中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应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课堂演讲、辩论赛、文学作品鉴赏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式: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

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程资源与利用1.教材资源:高中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发挥教材的最大效益。

2.网络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语文教学网站、教育资源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资源。

3.利用社会资源: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还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文化遗址、博物馆、图书馆等。

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直观、更生动的文化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课程管理与改进1.学校管理:学校应加强对语文课程的组织和管理,确保语文课程的正常进行。

2022版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解读

2022版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解读

2022版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解读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方法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性。

三、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四、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五、课程实施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性质被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7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此,最新版课标(《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指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发展为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4。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使课程充满活力。

培养综合素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放而有活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学校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学校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同学语文素质的形成与进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质。

九年义务教导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需面对全体同学。

(二)正确掌握语文教导的特点。

应当敬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同学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学问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导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乐观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爱惜同学的奇怪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在进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把握科学的思想办法。

7.具有自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办法。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聆听,表达与沟通,初步学会文明地举行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进展合作精神。

10.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把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注重间架结构。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态。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自立识字。

(二)阅读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堆积词语。

6.关怀自然和生命,并乐于与人沟通。

(四)口语交际2.能仔细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4.能较完整地叙述小故事,能简要叙述自己感爱好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念。

乐观参与研究,对感爱好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其次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4.能使用硬笔娴熟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干净。

第一章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第一章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
语文学习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 命运动过程; 人文性体现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 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 特点。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工具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看语文课程的属性;
人文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角度看语文课程的属性。 两者统一于语文教育的完整过程。 2、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 人文性着重揭示:学生为什么学、将会怎样去学。 这四个问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有机联系的。 3、工具性关注的是人的理性和知识; 人文性关注的是人的非理性和情感。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含义 (1)全员提高 (2)全面提高 (3)全过程提高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人文性
“人在语言中成长,心在文学中美化”。语文是激 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注意内容的价值取向 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民族性
把握汉语特点(音乐性、丰富性、意合性)
【思考与讨论】 1、如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呢? 2、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呢?
这是一堂五年级的习作交流课
打开你的写真集 “请大家拿出各自的习作档案,打开你的写真集,小组交流本周每个人的得意之 作。然后推荐一名代表发言,请石老师点评。准备十分钟。”学习委员宣布。 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交流各自的习作。一时间,课堂上的声 音如同麻雀啁啾,嘈杂而热闹,生机勃勃。 十分钟过后,各小组代表闪亮登场,各展风采。 第一小组推荐出《喜欢不喜欢》:人人都有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我喜欢央视 《实话实说》栏目那个主持人崔永元,他在央视上一露脸,我就想喝‘可乐’;我可 不喜欢上班会课,一上班会,我就说,老师我要上厕所。 第二小组推荐出《对称》:一次,老师让我们用‘对称’说一说人体。同学们七 嘴八舌说了许多。我站起来脱口而出:人的屁股是对称的,妈妈的乳房是对称的。同 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大惊失色。课后,老师找来了我的家长,妈妈闻知我在课堂上 ‘胡言乱语’,就和老师齐心协力教育我。时间过去二年了,我一直在想:我究竟错 在哪里? 第三小组推荐出《真理》:十岁的王凯因为爸爸妈妈霸占了电视机,看不上自己 喜欢的节目非常懊恼。他问妈妈:“为什么两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好?”“少数服 从多数,这是真理!”妈妈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王凯当仁不让。 “这少数人必须有权力!”爸爸插话了。“噢,我知道了,将来有一天,我有了权力, 也可以命令爸爸妈妈必须看我喜欢的频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提问
• 1.请你认真负责任地回答以下问题,答写在纸上: – 你叫什么名字? – 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为什么? – 你认为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什么? – 请你用一个词分别概括教师与语文教师.
a
1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一章
a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语文的目标 • 2.语文性质为教学难点
a
11
统一性
• 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 1986年大纲与1992年大纲同样指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 强的思想性。”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a
12
当前的观点浏览
• (1)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的思想 性、文学性、知识性是它的附属属性。(2)语文由工具 性和思想性组成的基础学科。(3)语文学科是工具性、 基础性、思想性学科。(4)语文:工具性、思想性、实 践性、综合性。(5)语文由多重性质综合体。工具性和 思想性;知识性和技能性;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文学;艺 术性和科学性;螺旋性和直线形;综合性。
a
9
思想性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语文教学片面强调思想性,忽视学科的工具性、知 识性。 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中学),文学课突出文学性,汉语可偏重知识 性;“大跃进时期”只提思想性,置语文知识、能力教育不顾;六十年代初 期,又走向另一极端,只提工具性、知识性,不提思想性。
a
10
人文性
• 什么是人文性?《辞海》的解释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 “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 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 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a
14
案例分析
• 有一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 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 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 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做‘使动词’。同是 作饭的家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 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 演变。象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 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 在釜中泣’的句子,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 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 和‘舟’意思相同。”
a
15
案例分析
• 另一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国 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 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话表示 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a
16
点评
• 张志公先生认为三位教师的修养都好,讲得都对;然而, 又觉得第一二种情况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都不见得有多 大的好处。从测验的结果看,也证实了他的看法。于是, 他委婉地表示:第三种讲法可能好一些,话虽说得比较少, 可是把知识、道理结合在一起了。接着,张志公先生论述 了“语文是一个什么工具,怎样掌握它?”这一问题,又 从理论概括上分析了三位教师讲法上质的差异性:第一种 讲法着重于讲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而且发挥得有点过分, 不注意语言这个物质外壳本身;第二种讲法,只注意了语 言这个物质外壳,忘掉了它所负载的思想内容。以上这两 种讲法从不同的侧面忽略了语文这个工具的性质。第三种 讲法之所以比较可取,正是由于其讲法大体上符合了语文 这个工具的性质。
a
6
点评
• 课堂的确热热闹闹,但学生上完一节语文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识、能力、素 养的收获很少,学习课文成了联欢活动,或者说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 且仅是“到此一游”而已。这样的语文课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虚化了语言 文字的情境与涵泳,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a
7
工具性
• 要改革,首先就要认清语文的性质。1949叶圣陶的界定;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 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 工具。”1986年的教学大纲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1996年的 高中语文试验大纲又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 体。”从以上说法可以看出,语文只是被看作一个工具,他始终处于一个附 属地位,而缺乏独立的性质。a Nhomakorabea3
• 工具性 • 思想性 • 人文性 • 统一性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a
4
《赠汪伦》
a
5
教学步骤
•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 第三步,进行自在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
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 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 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合唱一曲《朋友啊朋 友》。
a
8
语文是什么
• 五四运动后,在白话文运动的旗帜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 学开设“国语”,侧重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教文言文。新中国成 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接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建议开始正式使用“语文” 这个名称。(李兆群《“语文”及语文课工具性探析》,1996年第12期《语文 教学之友》)
• (6)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 性相结合的学科。

(7)语文学科时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深刻的移情性 和全面的基础性的学科。
a
13
案例剖析
• 讨论三位教师对“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三种讲法。 • 有一位教师大致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
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 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只许胜利、 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前怕狼后 怕虎,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 会成功,碰到一点困难就向后转了。当然,前进的目的必 须正确。在这一点上,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由于时 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 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 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