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分制改革
重庆工商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
重庆工商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精品2020-12-12【关键字】方案、意见、方法、环节、条件、前提、成绩、空间、领域、文件、效益、质量、模式、计划、运行、认识、问题、系统、体制、机制、加强领导、有效、大力、自主、主动、深入、继续、充分、整体、现代、合理、健康、加大、配合、执行、发展、建设、细化、建立、制泄、提出、制度保障、措施、规律、突岀、支撑、稳泄、思想、精神、基础、需要、素质、环境、工程、职能、资源、体系、能力、需求、制度、方式、渠道、办法、结构、方针、水(征求意见稿6. 3)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髙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 2号)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髙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渝教高(2007) 2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 提出本方案。
一、学分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突出能力、注重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立足学校办学实际,根据“统筹规划、积极试点、分步实施、完善条件、整体提髙”的原则,积极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既开放灵活又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妥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髙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学分制改革的工作目标(一)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 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髙级专门人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长江大学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长江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落实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改革现有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组织方式,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决定从2015级起,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
为保证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学分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宗旨,探索并建立更具活力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以及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学分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配套改革,整体推进”的原则,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从2015级开始,从招生入学、学费收缴、学生管理、教学组织等各个环节通盘考虑,按学分制改革要求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
分阶段,有步骤,按照人才培养、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学校开展学分制改革条件的成熟程度,逐步实施“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弹性学制”等教学管理制度。
先期主要是对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面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课,后期随着教学资源、教学条件的改善,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
“配套改革,整体推进”:从招生入学、学费收缴、学生管理、教学组织、教学条件建设、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组织方式,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
三、学分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实施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等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收费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学分制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学分制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学分制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日趋成熟的教学模式,学院的教学资源已基本达到实施学分制的条件。
学分制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是学院教学职业特色更加鲜明、教学质量更有保障、就业更能贴近市场的制度保障。
第二条学院试行学分制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并以此为契机促进职业教学改革与职业教育教学制度创新。
学院试行学分制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熟练技能又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第三条学院试行的是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以学年制为基础,以学生选课为核心,以取得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条件的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章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第四条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工作的实施方案,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
为保证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各专业必须遵循教学基本规律,根据人才市场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坚持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制定本专业适合学分制管理的指导性教学计划。
指导性教学计划经教务处审核、分管院长审批后执行,作为指导教学工作运行的主要依据。
第五条指导性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两种类型:即必修课、选修课。
1.必修课:指为实现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和质量而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技术课(指专业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课)。
必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70%左右。
2.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超市课)。
限选课: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围绕岗位群和就业服务方向开设的若干门课程(模块或组),一方面用于培养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和不同技能,另一方面用于深化和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一个专业须设置2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职业岗位模块(课程组),每个岗位模块中要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的内容。
【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全日制本科
【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全日制本科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自主性,按照“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业、创造)、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学分与学分制 1.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内容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
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单位,把每门课程的各种教学形式所需的课内外时间合并计算,折算为学分。
2.学校实行学期标准周制。
每学期理论教学周数为16周,课程按每16学时计1学分,少于16学时但达8学时以上计0.5学分,少于8学时的不计学分;体育课、实验课每32学时计1学分,少于32学时但达24学时以上计1学分,少于24学时但达12学时以上计0.5学分,少于12学时的不计学分;实践性课程环节累计每周计1学分,少于一周但达半周以上计0.5学分,少于半周的不计学分。
3.学生须按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数。
按综合培养计划规定,原则上理、工科类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数为177学分,经、管、文、法、体、艺类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数为166学分,医学类专业最低毕业学分数为260学分。
二、综合培养计划、辅修专业及辅修学士学位教学计划 1.综合培养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修读课程的基本依据,学生必须根据综合培养计划要求完成学分要求。
学生完成综合培养计划的基本学制为4年(部分专业为5年),学生在校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为所在专业基本学制加2年。
提前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毕业, 未如期完成规定学分的学生可延长在校学习时间, 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最长修读年限。
综合培养计划主要内容有:(1)培养目标、规格和要求。
学生必须修读并获得必修课程的学分数,并修够所要求的选修课程学分数,达到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方可取得毕业资格。
河南师范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最新】
关于印发《河南师范大学关于改进和完善学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校内各有关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关于改进和完善学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此通知附件:《河南师范大学关于改进和完善学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河南师范大学关于改进和完善学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需要,总结我校自1997年实施学年学分制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并完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性的优秀人才培养的灵活机制,根据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以培养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充分利用学校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挖掘教学资源,并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开放、灵活并相对稳定、科学规范的教学教务管理机制。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挖掘资源、平稳过渡”的基本原则分阶段逐步落实。
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高校教学管理经验,总结现有学分制改革方案并进一步加以完善,建立符合河南省学分制管理规定,适应河南师范大学校情的教学管理制度。
其主要特色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因材施教、模式导向,发展能力、拓展素质,加强基础、注重创新,开放灵活、拓宽面向”的教学改革思路,实施前期按学科门类打通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并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相衔接,实施主修专业与第二专业贯通培养,促进我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培养方案本科教育阶段实行主修专业与第二专业并行修读和开放式贯通培养,即本科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修读第一专业的同时,兼修第二专业。
第一专业计划设置,硬性开设;第二专业计划设置,弹性开设。
山东师范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
(三)学分绩点制 为更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业水 平,实行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是学生学位授予、奖学金评 定、奖励、辅修(双学位)专业选读、提前毕业、推荐免试 研究生等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达到毕业要求的前提下,学科 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的必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平均 学分绩点数达到 1.80(含)以上,并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关 于学士学位授予的条件,即可授予学士学位。 (四)弹性学制 普通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 4 年,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 情况缩短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 3—6 年。 拟提前毕业的学生,必须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向学院提出
5.资产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加强各类教学条 件建设,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和实验时段预约制度,努力满 足学分制教学需要。
6.后勤管理处:加强教室和相关教学设施的管理与维 护,保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效益。改革后勤管理与服务方式, 构建适应学分制特点的后勤保障体系。
9
7.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和网络条 件建设,为学分制教学与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提供高质量 技术保障。
附件 1-1
山东师范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2011—2020 年)》以及《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 划(2011-2015 年)》,加快本科教学改革步伐,全面提升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我校建设国内一流综合 性师范大学进程,决定在学年学分制基础上,全面深化学分 制教学管理改革,制订本实施方案。
大学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
学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按照《XX学院关于实施学分制的意见》和《XX学院学分制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校本、专科学生自XXXX级开始实行了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
新形势下,为继续做好学分制教学管理工作,深化学分制改革,结合学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修业年限1.本科生一般修业年限为4年,最长可延长到6年。
2.专科生一般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可延长到4年。
二、学分与绩点要求1.学生在修业期间,每学年修读的最低学分数不得低于30学分。
2.学生毕业,必须达到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数。
3.本科生取得学位证书,除必须达到本专业总学分数、学位论文合格等规定的条件外,总平均学分绩点必须在2.00以上(含2.00)。
三、课程记分1.考试课程采用百分记分制,及格线为60分。
2.考查课程采用等级记分制,分优秀(八)、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E)五个等级。
3.课程考试、考查成绩及格,即取得规定的学分。
四、学分计算学生在修业期间的总学分由基本学分和创新学分两项组成。
各项学分的计算方法如下:1.基本学分基本学分由课程学分和学优学分组成。
(1)课程学分是学生修读课程和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取得的学分。
原则上理论课、实验课、技能课、体育课等每周上课1学时,上满1学期,考试考查合格为1学分;教育实习、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以教学周数为基数,每周1学分。
(2)学优学分是学生修读部分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成绩优秀时取得的附加学分。
其计算方法是:考试课程:考试分数高于90分时,学优学分=[(该课程的考试分数-90)4-100X该课程的规定学分]/2。
考查课程:考查成绩为优秀(八)时,学优学分=(该课程的规定学分《20)/2。
学优学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第一三位直接略去,不四舍五入。
2.创新学分创新学分是学生正式发表论文、参加竞赛获奖、取得发明创造、完成创新项目等而给予的附加学分。
大学学分制度
大学学分制度1. 引言大学学分制度是一种用于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制度,它将课程划分为一系列学分,并根据学生的修读情况,给予相应的学分。
大学学分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规划学业和管理学业进度,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一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控的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学学分制度的意义、特点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2. 大学学分制度的意义2.1 学生个体意义大学学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灵活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修读课程,从而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路径。
学分制度还鼓励学生参与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分制度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学分要求下自主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并及时了解和解决学业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学分制度,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术素养。
2.2 教育管理意义大学学分制度为学校提供了一种高效管理学生学业进度的方式。
学分制度使得学校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所修读的课程和取得的学分,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控。
学校可以提供相关的学分要求和课程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此外,学分制度也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客观评价和比较学生学业成绩的依据。
学校可以通过学分制度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术表现和潜力,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和辅导措施。
3. 大学学分制度的特点3.1 学分的定义大学学分制度中,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工作量和学术成果的基本单元。
学分通常以学时为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完成课程所需的学习时间和付出的努力。
学分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类别和学科领域的特点进行调整,以实现课程目标和学生能力的匹配。
3.2 学分的累计和要求学分制度要求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学分。
学生需要根据学校制定的学分要求,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并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学分的累积。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总则为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与管理中贯彻因材施教与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教育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医学人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
第一条学分制内容学分制是一种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和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以取得最低毕业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主要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以选课为中心,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自主选修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教师等。
学分制的内容包括学时学分和学分绩点。
学时学分衡量学生课程学习完成的量,作为学生毕业的依据;学分绩点衡量学生课程学习的质,作为学生奖惩、评优和学籍处理的依据。
学生学完某一课程后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即可取得学分;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学分和总学分方能毕业。
第二条学分与课程类型为保证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各专业应按照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学分制管理的要求,科学地制定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和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都应确定相应的学分。
学生取得的必修学分、限定选修学分应分别达到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要求,且取得的总学分应当达到应修基本学分要求(150学分)。
应修基本学分由必修课学分、限选课学分和任选课学分构成,分别在学生修读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考核合格后取得。
1、必修课。
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开设的课程。
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
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全部修读。
(1)公共必修课指为保证培养基本规格与要求,必须修读的职业素质类课程,主要是指教育部、省教育厅规定的专科生必修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基础文化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体育、军事理论与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安全教育等。
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规定
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改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学分制,是指学校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以达到毕业应修课程和学分最低要求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主要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条实施学分制旨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
第四条学校实行弹性修业年限。
学生可在标准学制的基础上提前一年或推迟两年毕业。
具体办法按照《学校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第五条本规定适用于学校全日制本科生。
长学制专业的本科教学阶段适用于本规定。
留学生、交流生、进修生等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课程与学分第六条学时与学分。
理论课每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每32学时计1学分;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由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整体安排确定。
学生必须完成选课并通过考核,方可获得课程对应学分。
第七条专业学分要求。
各专业毕业应修课程和学分要求由专业培养方案确定。
学生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方可毕业。
第八条学分认定。
转专业、转学前所修课程和学分,由学生向转入专业所在学院申请,由该学院认定。
校际交流学分由学院认定。
第九条创新奖励学分。
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创新基金项目、各类学科竞赛等所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由学生申请经学院报本科生院认定,可以置换相应课程学分。
学分认定及置换标准按相关文件执行。
第三章收费管理第十条学分制收费实行“两部制”计费方式,学生学费由专业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组成。
专业注册学费按学生实际在校就读的学年计收,学分学费按修读课程的学分计收。
第十一条学生须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预存专业注册学费和学分学费,方可选课。
大学学分制管理制度
大学学分制管理制度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迅速和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分制管理制度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大学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背景介绍学分制管理制度是指将学习成果量化为学分并对学生进行积累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制度。
它的出现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意义和作用1. 学生学习主动性:学分制管理制度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和规划,灵活安排学业,提高学习效果。
2. 教学质量保证:学分制管理制度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和能力的培养,促使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分积累也成为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指标,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
3. 职业发展规划:学分制管理制度将学生学习成果定量化,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当前能力水平,有助于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
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
三、存在的问题1. 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繁杂,给学生造成了学习负担。
学分制管理制度应该注重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2. 学分统计不准确:学分制管理制度要求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统计和核算,但是一些高校的统计方法和标准不统一,导致学分统计不准确。
应该建立统一的学分计算标准和流程,确保学分的准确统计和有效积累。
3. 学分转换认可问题:学分制管理制度强调学生学习成果的积累和转换,但是一些高校对于外校学分的认可程度不高,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转专业的权利。
应该加强高校之间的学分转换和学分认证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由度。
四、改进措施1. 课程优化调整:高校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和就业市场需求,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减少冗余和重复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和职业能力培养课程。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但各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对我国高校中学分制改革所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学年制,高校,改革学分制又称学分积累制,它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学生取得必要的基本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查的变通性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方面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和我国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大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新一代人才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素质的新要求,同时也为了在教学管理体制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各高等院校纷纷对内部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中最显著的措施就是把推行学分制作为应对国际国内竞争,提高办学实力,适应社会需要的突破口。
可以说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改革不仅是高等教育面向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二、国外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及评价学分制的发展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18世纪,在德国的大学里最早提出了“选课自由”的观点,19 世纪末“选课自由”的思想传播到了美国,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存在差异,不能按一种模式进行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
1889 年哈佛大学正式实行学分制。
从此,学分制在美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进而又影响了欧洲、日本的高等教育[1]。
目前学分制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成为各国许多高等院校实行教学管理的一种主要方式。
学分制产生一个多世纪以来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速人才培养、调整和优化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
大学学分制度
大学学分制度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一种单位。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单位。
一个学分约等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
这个关于学分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便是学分制,又称学分累计制。
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
这个学分量代表着学生所修习的课程量。
1894年学分制源于美国,美国的哈佛大学首先采用学分制,哈佛大学医学院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学分制。
到了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陆续推行了学分制。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为以下两种比较成熟的类型:学年学分制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
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长处,比如,在对课程的选修方面,给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度等。
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改革的探讨
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改革的探讨一、学分制教学的特点学分制,是指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具备以下特点:1.教学计划具备一定的弹性,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学生通过选课选择相应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整体教学工作的效率3.进一步引进教师竞争机制,提高教学水平學分制教学虽然具备以上特点,但也需要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与之相适应。
首先,办学学校应具备比较充分的教学资源,包括充分的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及相对广泛课程建设资源。
二、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的历史发展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市属大学,具有其独特的办学特点。
自1978年正式建校以来,经过多次院际整合、专业优化,形成了目前以校本部小营校区为主,多个校区及独立法人学院并存的办学形式。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着三级管理(校、院、系)和两级管理(校、院)的教学管理体制。
随着高等教育在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延续多年的旧有教学模式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学年制教学在逐渐向学分制教学转变。
北京联合大学面对新的形势,进行了学分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的学分制教学最早要追朔到2002年左右。
主要体现在三种类型课程的教学。
1.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北京联合大学在2002年在校本部(包括小营校区、白家庄校区)开始使用简单的信息化手段开设公共选修课课程的教学。
该类课程面对全体学生,在正常上课时间之外开设,不同层次、年级的学生通过系统选课,进入相同的教学班学习,教师对教学班进行管理。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选课范围从两个校区增加为八个校区,选课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超过一万人,并实现了跨校区选课,初步具备了学分制教学的基本特点。
2.体育课教学体育课教学做为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属于比较特殊的课程。
该课程以项目教学为主,项目面对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并且部分项目采取男女分项教学,学生通过网络选课确定项目、上课时间及地点。
中国海洋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以及《山东省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计划(2011-2015年)》精神,继续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我校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突出多元化培养”的主线,突出学校海洋特色,全面施行本科教学运行体制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
二、发展目标构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导师制,形成并完善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业进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为显著特征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主要内容(一)施行“自主选课制”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跨专业、跨年级任意选修学校开设的所有本科课程。
2.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课按照“定额+浮动额”设置,定额即该专业高考录取学生的总量,浮动额即各专业课提供不低于可容纳学生总量20%的名额,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
3.学生要获得某专业的毕业证书,必须选修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从该专业毕业的全部教学要求。
(二)施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指将每个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要求和学分要求作为一个标准参照模式,将每位学生所修的所有课程及所得学分作为一个待识别模式,通过逐一比较待识别模式与标准模式的“贴近度”,确认学生实际主修专业和毕业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班与学籍管理
学生按学院、专业、年级编成自然班,选课后形成教学班。 学生每学年累计取得的学分达不到最低要求时或在标准学 制年限内未能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或尚有部分实 践环节未完成者,编入低一年级相应的自然班(偏下)。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为配合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我校于2009年对全校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中课程 设置四个“平台”,每个“平台”中设置若干个“模块”。
补考与重学
已选择修读的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考试不及格的学 生允许一次免费补考,补考及格成绩记为60分,可取得 该门课程学分。 若考试虽然及格,但学生对考试成绩不满意,学生可重学 该门课程,课程成绩以最高成绩记载(刷学分)。 已选择修读的专业选修课,未取得学分可以重学,也可以 改选培养方案规定范围内的其它选修课,但必须修满规定 要求达到的选修课程学分数。
学分制改革汇报交流
安徽理工大学教务处 宫能平
学分制改革汇报交流
第一部分: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总体的实施方案 第三部分:教学组织与运行 第四部分:教学质量保障 第五部分:困惑及制约因素 附 件:相关教学管理制度
第一部分:前期准备工作
学分制改革在我校酝酿已久,经历过曲折和反复 。 2000年曾经实施,仅实施2年就因多种原因中途夭折。 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2007年上了一套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 在2007年11月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探 索和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设想 2008年9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部分教师 和学工口提出要实施学分制,学校领导层要求教务处开展 调研,着手准备,09年元月学校决定从2009级新生开始, 实施学分制改革。
质量的下滑。所以,在学分制教学组织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 与保障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加强了日常教学活动 的检查与督导,实施了教考分离,广泛开展评学与评教活动, 多方联动、多措并举,保证教学质量。 (学生测评后5%的教师,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学院安排指 导教师帮扶,督促其提高教学效果,连续2次后5%的,停止 教学(助课,如果想上课按照新教师开课的程序考评,合格方 可重上讲台))
弹性学制
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或5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短 为3年(或4年);不论何种原因,最长为6年(或7年)。 2009级首届实施学分制的学生中,暂无人提前毕业,有 人57人未能如期毕业而延长一年学制。
选课制
低年级(一、二年级)为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所 修课程原则上为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等), 每门课程应有多名主讲教师授课。学生选择任课教师(这 个阶段学生自主选课选教,导致部分教师无课可上而“下 岗”)。 高年级(三年级至毕业)学生,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自 主选择下一学期拟修读的课程。
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教育
辅修专业教育 学生可自主选择辅修专业,修完规定的课程,考核合格, 获得辅修专业证书。 双学位教育 学生可修读与主修专业不同学科大类的第二个本科专业, 完成所规定的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通过毕业论文 (设计)答辩;在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前提下,向 学校学位委员会申请第二个(辅修本科专业,跨学科大类) 学士学位证书。 2009级学生,有535人获得了辅修证书,131人获 得了辅修双学位,分布在5个专业。
学分制教学组织的关键是“计划性和自主选择的 有机结合”
我校采取的教学组织方式是: 部分公共基础课程自主选教----统一进度,自主选教 英语分级教学与选教----因材施教,自主选教 体育课项目化----项目自选,自主选教
专业基础课程统一安排选课----集中代选
专业选修课和通识教育课自主选课----灵活机动,自主选择 专业分流培养----专业方向自选
学分制的实施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努力
首先,全校上下要转变观念、达成共识。必须打破习 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尤其是破除惯性思维和保守思 想的影响,要牢固树立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高 等教育形势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说实话,学分制不存在对与错、优与劣之争,只有要 不要做、怎么做的问题。 一轮下来可以说,实施学分制还是好,是全校上下的 共识。
实施学分制改革,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特 点,方案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事先 会同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清家底 (教学资源:课程、师资、实验设备、教室等) 后,制订适合本校的实施方案,不能完全照搬, 别人的再好是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学分 绩点 弹性学制 选课制 辅修专业和双学位教育 补考与重学 编班与学籍管理 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管理体系
课程模块与平台
公共必修模块 公 共 课 平 台 公共选修模块 学科专业必修模块 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 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
各类课程学分及比例
类
别
学分 比例%
70 12 36.8 6.3
公共必修课程 公共选修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专 业 课 平 台 专业任选课程模块
学科专业必修课程
跨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学分
以0.5学分为最小单位。理论课每16学时为1学分 ,实验 及体育32学时为1学分。实践教学分散进行的,每20学时 为1学分;集中进行的,每周为1学分。四年制本科各专业 190学分 ,平均每学期24学分。
绩点
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 课程考核成绩与绩点对应关系为:成绩低于60分,绩点= 0;成绩60分的,绩点=1;成绩大于60分,绩点=1+ [成绩-60]×0.1。 补考通过后,该门课程考核成绩计60分,学分绩点为1。 同一门课程多次重学,其考核成绩对应绩点取最高值为其 最终绩点。 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是学位授予、学生评优、免试推荐研究 生的主要参考依据。
日常教学巡查制度
学校实施了日常教学巡查制度。每学期初由教务处制定 巡查计划,负责日常教学巡查的组织工作。巡查人员包括各 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教学秘书、教 学督导组成员以及机关职能处室人员。巡查内容包括学校开 展的所有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 文)等教学环节。日常教学巡查结果每周公布1次,并反馈到 相关单位,作为学院年度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 巡查工作重点对高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长期 不间断的跟踪检查,对出勤率低、课堂秩序较差的情况进行 全校通报,学院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高年级学生,特别 是毕业班学生的“课堂空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扭转, 学生学习风气明显改善。 巡查的结果报人事处,在教师职称评聘中参考 。
第四部分:教学质量保障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巡查 督导制度 考试管理 教学评价 年度教学考核 专业认证
学分制教学组织模式下,由于选课选教,教学班组成上 不再是成建制按学生自然班级统一上课,而是由不同年级、不 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课后辅导等工作带
来了不便,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的懈怠,就极有可能导致教学
严格考试管理
学生的学风最直接的反映就在于整体的考风考纪,良好的 考风考纪又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风气。目前,衡量学生学 习质量和效果的手段仍然比较单一,传统的考试模式仍然 是我们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学分制条 件下,相对“松散”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应该重视考试环 节的管理,更要形成良好的考风考纪,更要把考试工作作 为检验教学活动质量的有效抓手。 首先是教考分离,积极开展了试卷库(试题库)建设工作, 并从部分高水平大学外调试卷;其次是严肃考风考纪,每 学期的期末考试周都会安排全校的处级干部、督导组成员 到考场巡视,同时加强了非考试周各类课程的考试巡查; 此外,特别加强了每学期初的补考考试的考风考纪检查工 作。
教学评价
坚持实施教学评价制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 系,从教学态度、备课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导 答疑、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形成了以学生网上评教为主,以学院领导、校教学督导组 听课评价为补充的,兼顾基础、公共课统考等方式,全面 综合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
严格实施教学单位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工作
按照学校关于学院年度综合考核的实施办法,教务处负 责实施其中的教学工作考核。教学工作考核从课堂满意度、 教学管理、教学基本建设、实践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等七个方面对学院(部)的年度教学工作进行考核。 上述考核指标基本涵盖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对学 院(部)年度教学工作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教学工作考核, 调动了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013年,我校又开展新一轮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本 次修订过程中,延续了2009年修订中所搭建的课程平台与模块, 同时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实践,并将专业质 量标准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中。 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中涵盖了学生的知识、能力、人 格等三个方面,突出了各培养环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实现 人才培养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 所有的专业培养方案都由教务处组织校外专家(高校、企 业高管)审核验收。学校今年投入500万,建设培养方案中的 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文件正在制定。
积极开展专业认证(评估)工作
教务处
教 学 研 究 科
教 学 运 行 科
考 试 管 理 科
学 籍 管 理 科
实 践 教 学 科
质 量 管 理 科
招 生 办 公 室
综 合 科
教学运行基本流程
第三部分:教学组织与运行
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组织与运行必须满足学生自主选教、 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业进度的基本要求,对于课程资源、 教师资源、教学场所等方面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学分制带来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与学年学分制相比, 有可能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 。 首先,全面选课、选教,对于单个学生来说,选课成功 率极低。上课时间又不能冲突,且必须保证课程之间的先修 后续的正确。 其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主安排学业的自律 性、计划性较差,选择无目的、盲从的很普遍,若缺乏具体、 详细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新生一进 校,人手一册《学生选课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