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标准[详]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标准[详]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标准[详]

~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

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

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

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

7、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

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范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

4、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5、早期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4)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

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3)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DWI,矢状面的T1WI,颅

脑外伤患者加做T2 Flair序列。

4)扫描野(FOV):20-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5-10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50%。

7)矩阵:128×256。

2、—

3、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二、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鞍区肿瘤。

2、鞍区血管性疾病。

3、颅脑外伤累及鞍区。

4、`

5、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

6、鞍区肿瘤术后复查。

7、鞍区感染。

8、鞍区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即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4)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

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从前床突至后床突。

3)成像序列: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和T2WI。必

要时可根据病情需要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设定放大扫描FOV,根据垂体大小及扫描范围设定采集范围。

5)成像层厚:2-5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20%。

7)矩阵:128×256。

2、~

3、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3)垂体也可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在第一次数据采集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9次,用冠状面扫描。

1)。

三、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

【适应症】

1、脑血管性病变。

2、【

3、颅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4、脑血管性病变术后或治疗后随访。

5、筛选可疑又不能行DSA检查的脑血管性病变。

6、颅内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

(4)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

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以脑Willis环或病灶为中心。

3)成像序列:扫描区域近端或远端设置预饱和带分别获得静脉像和动脉像,如要成动脉像

需要在远端加预饱和带。采用2D或3D相位对比法(PC)和3D TOF(时间飞越法)。

4)扫描野(FOV):20-25cm。

5)成像层厚:1-2mm。

6)成像间距:无间隔。

7)矩阵:256×256。

2、、

3、图像后处理

重建方法用MIP法或Surface法,多视角重建。

第三节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

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眼眶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内的各种肿瘤。

2、眼肌疾病,如眼格氏病。

3、血管性疾病,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等。

4、:

5、外伤。

6、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

7、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瞩患者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

(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

1)]

2)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3)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睑至眶尖。

4)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

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如脂肪抑制技术等。

5)扫描野(FOV):18-25cm,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野。

6)成像层厚:2-5mm。

7)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8)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

(1))

(2)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 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3)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3、鼻窦肿瘤、囊肿、鼻窦炎症、息肉及粘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2、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瞩患者检查中避免吞咽动作。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平面至上牙槽平面,前后从上额窦前壁至鼻咽腔后部。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必

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18-25cm。

5)>

6)成像层厚:3-5mm。

7)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8)矩阵:128×256。

3、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三、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

2、颈部良恶性肿瘤,包括咽旁、颈动脉间隙等部位的肿瘤。

3、颈部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

4、颈部的囊肿性病变。

5、颈部的肉芽肿性病变。

6、颈部的淋巴结肿大。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

(3)成像中心:甲状软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4)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根据病变位置而定。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及矢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20-25cm。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3-8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7)《

8)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第四节腹部磁共振检查

一、肝脏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肝脏良恶性肿瘤(如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等)。

2、;

3、赶着和囊肿性病变(如多囊肝、肝包虫病等)。

4、肝脓肿、肝结核和其它肝炎性肉芽肿等。

5、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硬化(肝炎后、血吸虫性、酒精性等肝硬化)。

6、Budd-Chiari综合征。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

(4)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从膈顶到肝下缘。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30-40cm。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3-8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7)矩阵:128×256。

2、、

3、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延迟时间通常为5-30分钟。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延迟时间通常为5-30分钟。

(1)。

二、肾脏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肾脏良恶性肿瘤,如肾癌、肾母细胞瘤、肾转移瘤、肾错构瘤等。

2、肾脏囊肿或囊肿性病变。

3、:

4、各种肾脏先天性畸形。

5、肾脓肿、肾结核和其它肾脏炎性肉芽肿等。

6、肾盂积水。

7、肾血管病变。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2)成像中心:线圈横轴中心对准脐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中心,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

(4)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从肾上极到肾下极。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30-40cm。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5-10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7)矩阵:128×256。

2、《

3、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延迟时间通常为5-30分钟。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延迟时间通常为5-30分钟。

三、前列腺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前列腺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2、前列腺结节增生。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2、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下1/3处前列腺中点,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包括整个前列腺。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以前列腺为中心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T1WI、

T2WI,了解前列腺肿瘤侵犯者可行冠状面T2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35-40cm。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

6)成像层厚:3-5mm。

7)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8)矩阵:128×256。

3、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

四、女性盆腔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

2、女内生殖器官的两恶性肿瘤和囊肿性病变。

3、子宫内膜异位症。

4、生殖道急性。

5、女性生殖系统损伤。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耻骨联合之间,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

(4)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包括整个女性盆腔。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矢状面T1WI和T2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35-40cm。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5-10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7)矩阵:128×256。

2、%

3、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部分病例可可根据需要增强后延迟扫描。

五、磁共振尿路造影技术

【适应症】

1、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肿瘤所致的泌尿系梗阻。

2、肾、输尿管、膀胱的先天性变异。

3、盆腔内肿瘤的局部侵犯。

.

【术前准备】

检查前12h禁食、进水,排便,禁服促进肠液分泌的药物,如泻药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2)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中点脐孔,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

3)成像范围:冠状位包括肾上极至膀胱下缘,横断面包括梗阻部位。

4)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2WI,冠状面屏气重T2WI脂

肪抑制序列。

5)扫描野(FOV):30-40cm。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6)成像层厚:冠状面3mm,横断面5-10mm。

7)成像间距:冠状面0mm,横断面5-10mm。

8)矩阵:128×256。

2、图像处理

冠状位薄层重T2WI,颈多方位、多角度旋转MIP重建后摄片,其余序列按顺序摄片。

六、.

MRCP)技术

七、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适应症】

各种原因所致的胆道梗阻,如胆总管、胰腺肿瘤、胆道结石、炎症等。

【术前准备】

检查前12h禁食、进水,排便,禁服促进肠液分泌的药物,如泻药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2);

(3)成像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脐与剑突连线的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4)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冠状位包括膈顶至十二指肠水平部,横断面包括梗阻部位。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2WI,冠状面屏气重T2WI脂

肪抑制序列。

4)扫描野(FOV):30-40cm。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冠状面3mm,横断面5-10mm。

6)成像间距:冠状面0mm,横断面5-10mm。

7)(

8)矩阵:128×256。

3、图像处理

冠状位薄层重T2WI,经多方位、多角度旋转MIP重建后摄片,其余序列按顺序摄片。或使用厚层单次激发重T2WI成像。

第五节骨与关节磁共振检查

一、四肢骨骼、肌肉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肌肉软组织两恶性肿瘤,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组织损伤,如肌腱韧带断裂、肌肉撕裂、外伤性血肿等。

3、(

4、骨髓疾患,包括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硬化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放化疗后的

随访。

5、骨的良恶性肿瘤,观察肿瘤的范围及周围浸润情况以及手术后放化疗后随访。

6、骨外伤,X线平片阴性,以排除有无骨折及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损伤。

7、骨的化脓性非化脓性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用海绵垫平被查肢体并用沙袋固定,使患者舒适易于配合。单侧肢体检查时,尽量将被检侧放在床中心。可用体线圈行双侧肢体同时扫描,以便于对照观察,或用特殊骨关节表面线圈。

(2)成像中心: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具体确定。

(3).

(4)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成像范围:根据不同的部位及病变范围而定。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 和脂肪抑制序列

T2WI,矢状面T1WI。

4)扫描野(FOV):20-25cm。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 5-10mm。

6)成像间距:为响应层厚的10%-50%。

7)矩阵:128×256。

2、@

3、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二、四肢关节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关节软骨及关节周围韧带及肌腱的损伤,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肌腱撕裂、十字韧带断

裂、肩袖撕裂等。

2、关节内及关节周围脓肿,如腱鞘囊肿、滑膜囊肿、半月板囊肿等。

3、关节滑膜病变,如滑膜炎、色素沉着性滑膜炎、滑膜瘤等。

4、;

5、骨缺血坏死。

6、退行性骨关节病。

7、骨及关节的良恶性肿瘤。

8、关节炎,包括化脓性、结核性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它关节病变。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取仰卧位,用海绵垫平被查肢体并用沙袋固定,使患者舒适易于配合。单侧肢体检查时,尽量将被检侧放在床中心。可用体线圈行双侧肢体同时扫描,以便于对照观察,或用特殊骨关节表面线圈。

(2)成像中心:根据不同的关节部位具体确定。

(3)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

描方法和扫描范围。髋关节:横断面+冠状面为主,辅以其它切面。膝关节矢状面+冠状

面为主,辅以其它切面。腕关节:横断面+冠状面为主,辅以其它切面。肩关节:斜冠状面+横断面为主,辅以其它切面。肘关节:冠状面+矢状面为主,辅以其它切面。踝关节:冠状面+矢状面为主,辅以其它切面。

2)成像范围:根据不同的部位及病变范围而定。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 ,矢状面或冠状

面T1WI和T2WI。半月板检查一般采用质子密度加权和T2WI双回波检查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需要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20-25cm。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 3-10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5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三、脊柱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脊柱退行性变,包括椎间盘变性、膨隆、突出、椎管狭窄、脊椎滑脱等。

2、脊柱外伤,尤其是脊椎骨折伴脊髓损伤。

3、椎管肿瘤,包括髓内、髓外、硬膜下和硬膜外肿瘤。

4、脊髓血管畸形。

5、脊柱骨髓发育畸形,包括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等。

6、脊柱及脊髓感染性病变,包括脊柱结核。

7、脊柱骨原发或转移性肿瘤。

8、脊柱术后随访观察。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双腿屈曲,置于三角垫子上,使患者舒适易于配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按照临床检查的要求确定扫描中心。

(3)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以矢状位和冠状位为基本扫描

方位,需要时佳作冠状面扫描。

2)成像范围:视病变范围而定。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矢状面T1WI、T2WI横断面T1WI。半

月板检查一般采用质子密度加权和T2WI双回波检查序列。必要时可根据病情需要辅以其它成像序列。矢状面应该包括椎体两侧缘结构,横断面范围视病灶大小而定。椎间盘横断面应采用多平面、多角度,切面方向与各椎间盘平行的扫描。

4)扫描野(FOV):20-40cm。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 2-5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0-2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或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馆陶县人民医院磁共振室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及适应症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及适应症 临床应用中,MRI在对中枢神经系统、四肢关节肌肉系统的诊断方面优势最为突出。相对应CT、x光片,没有辐射,最大程度减少了患者伤害。下面分别介绍MRI在各个部位的优势及适应症。 一、颅脑 中枢神经系统位置固定,不受呼吸运动、胃肠蠕动的影像,故MRI以中枢神经系统效果最佳。MRI的多方位、多参数、多轴倾斜切层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极其优越。颅脑MRI检查无颅骨伪影,脑灰白质信号对比度高,使得颅脑MRI检查明显优于CT。尤其在早期脑梗塞的诊断方面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方法。 头部MRI检查的适应症: 1.脑肿瘤。多方向切层有利于定位,无骨及气体伪影。尤其在颅底后颅窝、脑干病变优势更明显。多种扫描技术结合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肿瘤的分级分期有明显的优势。 2.脑血管疾病。急性脑出血首选CT,主要是由于CT扫描速比MR快:亚急性脑出血首选MRI:脑梗塞明显优于CT,发现早、不容易漏病灶,DWI(弥散加权成像)极具特异性。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明显优于CT,我院可不增强用TOF、PC、SWI技术对血管性病变进行三维观察。 3.脑白质病变。脱髓鞘疾病、变性疾病明显优于CT。如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4.脑外伤。脑挫伤、脑挫裂伤明显优于CT。磁共振的DWI和SWI技术对弥散性轴索损伤的显示有绝对优势,颅骨骨折和超急性脑出血不如CT。 5.感染性疾病明显优于CT,如脑脓肿、脑炎、脑结核、脑囊虫等。 6.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病变。如脑室内肿瘤、脑积水等。 7.先天性疾病。如灰质异位、巨脑回等发育畸形。 8.颅底、后颅凹病变优势更加明显,如垂体病变,听神经病变,脑干病变等。 总之,除急性外伤、超急性脑出血外,颅脑部影像检查均应首选MRI。

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学习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学习心得体会-学习 心得体会 每一次到医院拜访或会议上讲完课总有老师问该如何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到底应该看哪本书?这些的确是很多磁共振使用者一个共同的困惑。 坦率的说我和大家有着相同的困惑和痛苦。我是纯学临床医学的,当时大学课程里所学习的唯一一门影像课程就是放射诊断学。其中连CT的内容都没有,就更别提磁共振了。毕业后从事放射诊断工作,渐渐的接触到CT和磁共振诊断内容。 相比于其他影像学设备而言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复杂,也更具多学科交叉的属性。由于我们大多数影像科医生在大学阶段渐渐淡化了数学和物理学等的学习,所以这给我们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带来了很大挑战。那么,以我个人的经验看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我们又该怎样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且能学以致用呢?在此,谈一点个人体会。需要提前声明这些绝不是什么经验,仅仅想以此抛砖引玉而已。 作为读片医生或者磁共振操作者,到底有没有必要学习磁共振技术? 显而易见,答案是肯定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非常复杂,学习起来耗时耗力,很容易让人望而

却步、从而采取消极抵抗策略。但是我要告诉所有有这些想法的老师如果这样做牺牲的一定是自己。大家知道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性能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新的技术也层出不穷,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真正能把这些新技术用起来的医院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使用者因为不了解这些新技术就主观上产生了畏难和恐惧心理。 事实上,要能真正快速理解、掌握新技术,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我要告诉大家一点:所有的新技术都是在常规序列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有夯实的基础,那么面对每一个新技术你只需了解它的革新和变化点即可,而且通过与相关传统技术对比你也更容易感觉和认识到这些新技术的临床优势可能有哪些。这些对于你的临床和科研切入都至关重要。 我常常见到一些从事某项课题研究的医生或研究生,当深入谈及其课题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时却没有完整或清醒的认识,每一天都懵懵懂懂的在盲目的扫描着。我不理解这样的研究工作乐趣何在? 另一方面,磁共振本身作为一门多序列多参数对比的成像技术,充分利用好其优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也能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特异性的信息。 举个栗子: 对于一个怀疑脊髓内病变的患者,如果你在颈椎轴位扫描时还只是墨守成规的扫描了FSE T2加权像,你就很难发现早期脊髓内改变。如果此时你深入了解到梯度回波准T2加权像更有利于显示脊髓内灰质结构,再进一步你还知道在GE磁共振平台的MERGE序列较常规梯

影响磁共振成像质量因素

影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图像质量的因素有:信噪比(SNR)、空间分辨率、对比度/噪声比(CNR) 及伪影。在MRI 检查中只有掌握各种成像参数与MR 图像质量的各种指标的相关性,并合理地加以控制,才能获得可靠的、高质量的MR 图像。 1、SNR 它是组织信号与随机背景噪声的比值,信噪比与图像质量成正比。影响信噪比的因素有:①FOV信噪比与FOV勺平方成正比;②层间距:层间距越小,层间的交叉干扰越大;③平均次数:当平均次数增加时,导致扫描时间增加,而信噪比的增加只与平均次数的平方根成正比; ④重复时间。当重复时间延长时,导致组织的纵向磁化倾向最大限度增加。与此同时,信号强度也增加,使信噪比增加,但增加是有限的; ⑤回波时间:当回波时间延长时,由于T2衰减导致回波信号减弱,引起信噪比相应减低;⑥反转时间;⑦射频线圈:它不但采集人体内的信号,而且它也接受人体内的噪声。控制噪声的方法为选择与扫描部位合适的射频接受线圈。 2、CNR 应该看到,在评价图像质量时,SNF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技术指标,但是不能

把它看作是一项绝对的标准。临床应用表明,即使SNR B高也不能保证两个相邻结构能有效地被区分开来,因此有价值的诊断图像必须在特性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间表现出足够的对比度。图像的对比度反映了两组织间的相对信号差。它取决于组织本身的特性。当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图像对比度较小时,在MRI中使用顺磁性造影剂。SNR 则与设备性能有关。对比度和SNF共同决定了图像的质量,为此定义CNR来评价两者对图像的共同作用。其定义是: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之差,即: CNR二SNR(A)-SNR(式中SNR(A)与SNR(B)分别为组织A B的SNR上式表明,只有SNR不同的相邻组织,才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对比度。在实际的信号检测中,如果组织间对比度较大,但噪声也很大,则较大的对比度会被较高的噪声所淹没。如果组织间对比度虽然不大,但是SNR高,所以较小的对比度在图像噪声较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被分辨。显然,为了将相邻的组织区别开来,要求较高的SNR是重要的,但这并不是充分条件,而取得最佳CNR才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欲获得良好的CNR除了相邻的组织及病变MR信号特征上必须存在差异,即 T1、T2、质子密度p存在差异外,还必须适当选择脉冲序列和决定图像信号加权的成像参数:TE、TR、TI 和翻转角度,才能将上述差异显示在图像上。因此,脉冲序列和决定图像信号加权的成像参数,TE、TR TI和翻转角均对CNR有直接影响。此外,CNR也受NEX体素容积、接收带宽以及线圈类型的影响,这些因素对CNR的 影响与对SNR的影响相同。 3 、空间分辨率 决定MR图像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空间分辨率。它是指图像中可辨

磁共振成像技术模拟题13

磁共振成像技术模拟题13 单选题 1. 部分容积效应是由于 A.病变太大 B.矩阵太小 C.信噪比太低 D.扫描层厚太薄 E.扫描层厚太厚 答案:E [解答] 层厚增加,采样体积增大,容易造成组织结构重叠而产生部分容积效应。 2. 关于矩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矩阵增大,像素变小 B.增加矩阵可提高信噪比 C.常用的矩阵为256×256 D.增加矩阵会增加扫描时间 E.矩阵分为采集矩阵和显示矩阵两种 答案:B 3. 关于流动补偿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降低信号强度 B.T1加权时不用 C.常用于FSE T2加权序列 D.用于MRA扫描(大血管存在的部位) E.可消除或减轻其慢流动时产生的伪影,增加信号强度

答案:A [解答] 流动补偿技术用特定梯度场补偿血流、脑脊液中流动的质子,可消除或减轻其慢流时产生的伪影,增加信号强度。 4. 关于回波链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在每个TR周期内出现的回波次数 B.常用于FSE序列和快速反转恢复序列 C.回波链长,即ETL D.回波链与扫描的层数成正比 E.回波链与成像时间成反比 答案:D [解答] 回波链越长,扫描时间越短,允许扫描的层数也减少。 5. 下列哪一种金属物不影响MRI扫描 A.心脏起搏器 B.体内存留弹片 C.大血管手术夹 D.固定骨折用铜板 E.固定椎体的镍钛合金板 答案:E [解答] 体内具有非铁磁性置入物的患者是可以接受MRI检查的。 6. 关于细胞毒素水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B.T2WI之边缘信号较高 C.钠与水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 D.细胞外间隙减少,常见于慢性脑梗死的周围

学习心得: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的点滴体会

关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学习的点滴体会 每一次到医院拜访或会议上讲完课总有老师问该如何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到底应该看哪本书?这些的确是很多磁共振使用者一个共同的困惑。 坦率的说我和大家有着相同的困惑和痛苦。我是纯学临床医学的,当时大学课程里所学习的唯一一门影像课程就是放射诊断学。其中连CT的内容都没有,就更别提磁共振了。毕业后从事放射诊断工作,渐渐的接触到CT和磁共振诊断内容。 相比于其他影像学设备而言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复杂,也更具多学科交叉的属性。由于我们大多数影像科医生在大学阶段渐渐淡化了数学和物理学等的学习,所以这给我们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带来了很大挑战。那么,以我个人的经验看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我们又该怎样学习磁共振成像技术且能学以致用呢?在此,谈一点个人体会。需要提前声明这些绝不是什么经验,仅仅想以此抛砖引玉而已。 Q1 作为读片医生或者磁共振操作者,到底有没有必要学习磁共振技术? 显而易见,答案是肯定的。 磁共振成像技术非常复杂,学习起来耗时耗力,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从而采取消极抵抗策略。但是我要告诉所有有这些想法的老师如果这样做牺牲的一定是自己。大家知道随着磁共振成像设备性能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新的技术也层出

不穷,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真正能把这些新技术用起来的医院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使用者因为不了解这些新技术就主观上产生了畏难和恐惧心理。 事实上,要能真正快速理解、掌握新技术,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我要告诉大家一点:所有的新技术都是在常规序列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有夯实的基础,那么面对每一个新技术你只需了解它的革新和变化点即可,而且通过与相关传统技术对比你也更容易感觉和认识到这些新技术的临床优势可能有哪些。这些对于你的临床和科研切入都至关重要。 我常常见到一些从事某项课题研究的医生或研究生,当深入谈及其课题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时却没有完整或清醒的认识,每一天都懵懵懂懂的在盲目的扫描着。我不理解这样的研究工作乐趣何在? 另一方面,磁共振本身作为一门多序列多参数对比的成像技术,充分利用好其优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也能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特异性的信息。 举个例子: 对于一个怀疑脊髓内病变的患者,如果你在颈椎轴位扫描时还只是墨守成规的扫描了FSE T2加权像,你就很难发现早期脊髓内改变。如果此时你深入了解到梯度回波准T2加权像更有利于显示脊髓内灰质结构,再进一步你还知道在GE 磁共振平台的MERGE序列较常规梯度回波序列更敏感,那你就会根据临床需求而加扫MERGE这个序列了。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些脊髓内病变的含水量没有那么丰富,在FSE序列T2加权像一般TE时间很长导致这些髓内病变的高信号衰减掉了,而在梯度回波我们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准T2加

磁共振成像技术实验

目录 第一章NM20台式磁共振成像仪硬件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系统硬件框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部件接插口..............................................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部件连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系统开关机 0 第二章NMI20台式磁共振成像仪软件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软件界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软件菜单栏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软件工具栏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功能选项卡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部分可开设的实验项目 (2) 实验一机械匀场和电子匀场实验 (2) 实验二测量磁共振中心频率(拉莫尔频率) (9) 实验三旋转坐标系下的FID信号 (16) 实验四自动增益实验 (24) 实验五硬脉冲回波 (29) 实验六软脉冲FID实验 (38) 实验七软脉冲回波 (43) 实验八硬脉冲CPMG序列测量T2 (49) 实验九乙醇的化学位移测量 (54) 实验十自旋回波序列质子密度像 (59) 实验十一自旋回波权重像 (66) 实验十二一维梯度编码成像 (70)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MRI检查技术

腹部MRI检查技术 第一节肝、胆、脾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3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 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扫 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肝、胆、脾;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动态容积屏气采集序列[22],低场设备可选用二维序列行三期以上动态扫描,并补充冠状面图像。 4.技术参数:二维序列层厚6.0~8.0 mm,层间隔<1.5 mm,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224。三维序列层厚2.0~4.0 mm,无间距扫描, FOV(300~400)mm ×(300~400)mm,矩阵≥256×160。采用呼吸触发(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幅度过小时可不选用)。增强扫描以 2~3 ml/s 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10 s/期[1]。 5.图像要求:

(1)完整显示靶器官及病变区域; (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 (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 T1WI 序列优先选择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T1WI序列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序列,尽可能使用DWI序列; (4)至少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影像; (5)提供MPR、 MIP及曲面重组胆管像。 第二节胰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3 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 序列)、快速梯度回波 fs-T1WI (必要时可加扫同反相位 T1WI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 DWI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MRI成像技术

第一节MRI常规成像技术 所谓常规MRI成像技术,是指各受检部位进行MRI检查时需要常规进行的MRI检查技术,包括成像序列(通常包括T1WI和T2WI序列)、序列的成像参数、扫描方位等。下面以1.5 T扫描机为例简单介绍临床上常见检查部位的MRI常规成像技术。 一、颅脑 颅脑是MRI最为常用的检查部位,颅脑常规的MRI检查包括:(1)横断面SE T1WI: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5 ~ 8mm,层间距1 ~2.5mm,层数15 ~2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20 ~ 240 mm,NEX = 2;(2)横断面FSE T2WI:TR = 2500 ~ 5000 ms,TE为100ms左右,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矢状面SE T1WI或FSE T2WI:有助于中线结构的显示,成像参数同横断面SE T1WI或FSE T2WI;(4)冠状面SE T1WI 或FSE T2WI:有助于病变定位及近颅底或颅顶部病变的显示,成像参数同前。 除上述常规检查外,颅脑检查常需要增加的检查技术包括:(1)横断面IR-FSE FLAIR序列:TR = 6000 ~ 10000 ms,TE = 100 ~ 120 ms,TI=2100 ~ 2500 ms,ETL = 10 ~ 20,其他成像参数同前,该序列有助于被脑脊液掩盖病变的显示,如皮层病变,脑室或脑池内病变等;(2)横断面DWI序列:常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TR无穷大,TE = 60 ~ 100 ms,b值为1000 s/mm2左右,矩阵128×128 ~ 256×256,其他成像参数同前;(3)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常为Gd-DTPA)后,利用SE-T1WI序列进行扫描,常规扫描横断面,必要时加扫矢状面或冠状面,成像参数同前。 二、垂体 MRI是目前显示垂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垂体的MRI常规技术包括:(1)矢状面SE T1WI序列: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3 mm,层间距0 ~0.5mm,层数8 ~12层,矩阵256×192 ~ 256×256,FOV = 150 ~ 200 mm,NEX = 2;(2)冠状面SE T1WI序列:扫描参数同矢状面;(3)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成像参数同前。 垂体MRI检查根据需要可增加以下技术:(1)冠状面或矢状面FSE T2WI:TR=2500 ~ 3000 ms,TE = 100 ms,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2)动态增强扫描:可选用FSE T1WI (TR=200 ~ 300 ms,TE=10 ~15ms,ETL=2 ~4)或扰相GRE T1WI(TR=100 ~150 ms,TE 约为4.4ms,激发角度60 ~70°),其他参数同SE T1WI,于注射对比剂后30s、1min、2min、3min、5min、7min、10min进行扫描。 三、眼眶和眼球 眼球和眼眶检查时,需要嘱病人不能运动眼球,检查可使用普通头颅线圈或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常规序列包括:(1)横断面SE T1WI:层厚3 ~4 mm,层间距0 ~1mm,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SE T1WI;(2)横断面FSE T2WI,层厚和层间距同SE T1WI,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FSE T2WI,由于眼眶内富含脂肪组织,常需要采用脂肪抑制技术;(3)根据需要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或/和FSE T2WI,扫描参数同前;(4)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SE T1WI,参数同前,必要时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一般需要施加脂肪抑制技术。 四、脊柱脊髓 MRI是目前检查脊柱脊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椎管内病变应该首选MRI检查。脊柱脊髓MRI扫描应该选用脊柱专用线圈,最好选用相控阵列线圈。常规扫描序列包括:(1)矢状面SE(或FSE)T1WI:TR = 300 ~400ms;TE=8 ~15ms;层厚3 ~ 4mm,层间距0.5 ~1.5mm,层数10 ~1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50 ~ 320 mm,NEX = 2,相位编码选择上下方向以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2)矢状面FSE T2WI:TR大于2500 ms;TE=100ms;ETL= 12 ~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横断面FSE T2WI:层厚3 ~ 5 mm,层间距1~2mm,其他参数同矢状面FSE T2WI;(4)根据需要可增加冠状面扫描、脂肪抑制技

第7章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第7章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1高浓度顺磁造影剂对质子弛豫时间的影响为 缩短,T2改变不大 缩短,T2延长 延长,T2缩短 缩短,T2缩短 延长,T2延长 2超顺磁性颗粒造影剂对质子弛豫时间的影响为 缩短,T2缩短 缩短,T2延长 不变,T2缩短 不变,T2延长 延长,T2缩短 3铁磁性颗粒造影剂对质子弛豫时间的影响为 缩短,T2缩短 缩短,T2延长 不变,T2缩短 不变,T2延长 延长,T2缩短 4顺磁性物质缩短T1和T2弛豫时间与哪种因素有关 A.顺磁性物质的浓度 B.顺磁性物质的磁矩 C.顺磁性物质局部磁场的扑动率 D.顺磁性物质结合的水分子数 E.以上均是 5、使用MRI对比剂的目的主要是 A、增加病灶的信号强度 B、降低病灶的信号强度 C、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有利于病灶的检出 D、减少图像伪影 E、用于CT增强未能检出的病灶 6、目前临床最常用MRI对比剂是 A、Mn-DPDP B、Gd-DTPA C、Gd-EOB-DTPA D、SPIO E、USPIO 的不良反应可包括: A.头晕 B.头痛 C.恶心 D.心前区不适 E.以上均是 8.对比增强MRA对流动失相位不敏感的主要原因是: A、注射了造影剂、 B、扫描速度更快、 C、选择了很短的TR和TE、 D、应用了表面线圈、

E、应用了高切换率的梯度场、 D、主要是由于静止组织信号明显衰减,血流呈现相对高信号。 E、注射造影剂有助于保持梯度回波序列的血流高信号。 9.GD—DTPA的临床应用常规剂量为: A、kg体重 B、1mmol/kg体重 C、2mmol/kg体重 D、3mmol/kg体重 E、4mmol/kg体重 10、Gd-DTPA增强可用于: A、鉴别水肿与病变组织 B、碘过敏不能行CT增强者 C、在一定过程上区分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 D、发现脑膜病变 E、以上均对 11.属网状内皮细胞性MR特异对比剂的是 A.钆喷替酸葡甲胺与大分子蛋白质结合物B.锰螯合物,如Mn-DPDP C.钆螯合物,如Gd-EOB-DTPA D.极小的超顺磁氧化铁颗粒 E.超顺磁氧化铁颗粒,如AMI-25等 12.下列有关MR对比剂的叙述哪项正确 A.利用对比剂的衰减作用来达到增强效果B.利用对比剂本身的信号达到增强效果C.直接改变组织信号强度来增加信号强度 D.通过影响质子的弛豫时间,间接地改变组织信号强度 E.通过改变梯度场的强度来进行增强 13MR对比剂的增强机理为 A.改变局部组织的磁环境直接成像 B.改变局部组织的磁环境间接成像 C.增加了氢质子的个数 D.减少了氢质子的浓度 E.增加了水的比重 14低浓度顺磁造影剂对质子弛豫时间的影响为( A) 缩短,T2改变不大 缩短,T2延长延长,T2缩短 缩短,T2缩短延长,T2延长 15.下列颅内肿瘤注射造影剂后增强不明显的是 A.脑膜瘤 B.垂体瘤 C.听神经瘤 D.脑转移瘤 E.脑良性胶质瘤 16.关于细胞外对比剂的描述,错误的是 A.应用最早、最广泛 B.钆制剂属此类对比剂

磁共振检查技术复习题

磁共振成像技术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磁共振成像 是利用处在静磁场中人体内的原子核磁化后,在外加射频磁场作用下发生共振而产生影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2.弛豫 当停止射频脉冲后,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吸收的能量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平衡状态。 3.横向弛豫 驰豫期间,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的过程。 4.纵向弛豫 驰豫期间,纵向磁化矢量开始恢复的过程。 5.T1WI T1加权,图像对比度主要来自组织间的T1差异。 6.T2IW T2加权,图像对比度主要来自组织间的T2差异。 7.质子密度加权像 图像主要反应不同组织间氢质子在含量上的差异。 8.重复时间TR 脉冲序列执行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出现到下一周期同一脉冲再次出现所经历的时间。 9.回波时间TE

RF激励脉冲的中心点到回波信号中心点的时间间隔。 10.对比度噪声比:contrance nose ratio,CNR 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信号强度差值的绝对值与背景噪声的比值。 11.K空间 空间频率K所对应的频率空间,是一个抽象的频率空间。 12.自旋回波 以90°脉冲激励开始,后续以180°相位重聚焦脉冲并获得回波信号的脉冲序列。 13.化学位移 在外磁场不变的情况下,相同的原子核再不同分子中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14.信噪比 图像中感兴趣区域的平均信号强度与背景平均噪声强度的比值,是衡量图像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二、填空题 1. MR成像仪主要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磁体系统、梯度系统、射频系统、控制系统和运行保障系统。 2.受激励后核自旋与周围物质交换能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向弛豫过程;二是横向弛豫过程。 3. MRA是在MR的临床应用中较为普遍的技术,常用的技术有三种:时间飞越法、相位对比法 及对比增强MRA。 4.磁共振K空间的常用填充方式有循序对称填充、K空间中央优先采集技术、K空间放射状采集技术、迂回轨迹采集技术。 5.MRI患者相关的伪影有运动伪影、金属伪影、磁敏感性伪影。

第六章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第六章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之一是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使MR 发现病变的敏感性显著提高。但是,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弛豫时间有较大的重叠,仅有MR平扫,定性诊断困难,而且有时难以发现小病灶。磁共振成像对比剂能改变组织的弛豫时间,改变组织的信号强度,从而提高组织对比。 1.磁共振对比剂的分类 根据MRI对比剂在体内的分布,磁敏感性、对组织的特异性等将磁共振成像对比剂分为细胞内外对比剂、磁敏感性对比剂和组织特异性对比剂三大类。也可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1.1细胞内、外对比剂 ·细胞外对比剂细胞外对比剂是应用最早、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钆制剂属此类对比剂。它在体内非特异性分布,可在血管内或细胞外间隙自由通过。 ·细胞内对比剂以体内某一组织或器官的一些细胞作为目标靶来分布。如网织内皮系统对比剂和肝细胞对比剂。此类对比剂注入静脉后,立即从血中廓清并与相关组织结合。可使摄取的组织与摄取对比剂的组织之间产生对比。 1.2磁敏感性对比剂 物质在磁场中产生磁性的过程称为磁化。不同物质在单位磁场中产生磁化的能力称为磁敏感性(也称磁化率),用磁化强度表示。根据物质磁敏感性的不同,MRI对比剂可分为顺磁性、超顺磁性和铁磁性三类。 1.2.1顺磁性对比剂 顺磁性对比剂中顺磁性金属原子的核外电子不成对,故磁化率较高,在磁场中具有磁性,而在磁场外则磁性消失。如镧系元素钆、锰、铁等均为顺磁性金属元素,其化合物溶于水时,呈顺磁性。 顺磁性对比剂浓度低时,主要使T1缩短,浓度高时,主要使T2缩短,超过T1效应,使MR信号降低。常用T1效应作为T1加权像中的阳性对比剂。 1.2.2超顺磁性对比剂 超顺磁性对比剂是指由磁化强度介于顺磁性和铁磁性之间的各种磁性微粒或晶体组成的对比剂。其磁化速度比顺磁性物质快,在外加磁场不存在时,其磁性消失,如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 1.2.3铁磁性对比剂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标准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 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 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 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 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 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

MRI也就是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之所以后来不称为核磁共振而改称磁共振,是因为日本科学家提出其国家备受核武器伤害,为表示尊重,就把核字去掉了。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 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MR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处。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1946年斯坦福大学的Flelix Bloch和哈佛大学的Edward Purcell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磁共振成像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物理现象。1972年Paul Lauterbur 发展了一套对核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编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重建出人体图像。 磁共振成像技术与其它断层成像技术(如CT)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显示某种物理量(如密度)在空间中的分布;同时也有它自身的特色,磁共振成像可以得到任何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甚至可以得到空间-波谱分布的四维图像。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研究进展

第26卷第4期(第80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年Journal0fHube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MedicalEditionV01.26No.4P.80 2009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研究进展 易琼1,余田2,李龙1 1.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507) 2.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广东广州510507) 【关键词】磁共振;对比剂;钆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164{2009)04-0080—04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较高软组织分辨率以及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的优势,但很多病变与正常组织的Tl、,12弛豫时间差别不大,尤其是当病变较小时,平扫常不易显示。另外,有些病变虽有明显的信号异常,但定性与鉴别诊断仍较困难。此时,应用合适的对比剂有助于增加MR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近年来,随着许多新型MRI对比剂的陆续开发,MRI对比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只有掌握了这些对比剂的用量、给药方式、扫描序列及扫描时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诊断价值;同时还应了解其禁忌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处理,尽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本文就各种MRI对比剂的成分、作用机理及靶器官做一综述。 1非特异性细胞外组织间隙MRI对比剂 1.1小分子钆类化合物非特异性细胞外间隙MRI对比剂指小分子的钆类化合物,如:离子型的马根维显(Magnevist、GadopentetaeDimeglumine、Gd—DTPA,Schering生产)和MeglumineGadoterate(Gd—DOTA,Guerbet生产),非离子型的欧乃影(Gadodia?mide,Gd—DTPA—BMA,Nycomed生产)、Gadoteridol(钆特醇,Gd—Hp—D03A,Braeeo生产)及Gadobu—trol(钆布醇,Gd—D03A—butrol,Schering生产)。此类对比剂分子量小(Gd—DTPA约500dahous),具有亲水性;不能进入细胞内,无特殊的靶器官。静注后,迅速分布到全身血管系统,随即弥散到血管外细胞间隙,并很快达到平衡期,97%以上经肾脏排出。一般认为非离子型与离子型钆对比剂相比,渗透性及粘滞度更低,安全性更高睢。5】。儿童、老年人、过敏体质或大剂量使用者,最好用非离子型的。 钆类对比剂是利用Gd3+的强顺磁性,通过改变氢核周围的磁场起作用哺J。低浓度(0.1—0.2mmol/kg)时,主要通过缩短氢离子的T。时间而使T。w。上信号升高,故增强后一般只作T。w。扫描;但高浓度时,对T:w。也有影响。临床使用剂量为0.1mmol/kg,副作用发生率仅l%一3%。增强MRA一般使用两倍或三倍剂量;垂体微腺瘤,一般应用半剂量。通过快速采集序列,如FLASH、Turbo—FLASH等,可以动态观察病灶强化方式的演变过程,以此判断血供情况,并做出定性诊断。 最常使用的Gd—DTPA对各系统的病变,如肿瘤、感染、梗塞、脱髓鞘病变、术后、放射治疗后以及血管性病变等均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1.2小分子镝类化合物此外,非特异性细胞外间隙对比剂还包括小分子镝类化合物,如:Dy—DTPA和D)r—DTPA—BMA。目前主要用于心脏检查【7J。Dy—DTPA可以反映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因此具有鉴别心肌活力的潜在价值。在冠状动脉阻塞最初阶段,注入Dy—DTPA能使正常灌注的心肌信号减低,从而区分正常和缺血心肌。另外,By—DTPA还可作为心肌灌注对比剂。 2血池性MRI对比剂 (1)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ltrasmaU.SPIOs,USPIOs)、BMSl80549(AMI一227,AMI一7227,Ferumoxtran)和FeO—BPA等USPIOs制剂。因颗粒较小(小于40砌),包裹层较厚,减弱了血浆蛋白的调理作用,影响了吞噬细胞的摄人,在血循环中的半衰期长达200min,主要用作血池性对比剂。此外,由于USPIO在血管中滞留时问较长使其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更广泛地分布于组织中,并可通过淋巴管,输送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及骨髓的蓄积多于肝、脾。因此USPIOs也是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对比剂。USPIO同时具有T,和T:加权的强化效果,R2:RI约等于2;它的血管期持续较长,此期血管和 万方数据

T磁共振与T对比优势

T磁共振与T对比优势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3.0T磁共振与1.5T对比优势3.0T磁共振的优势 近些年来市场上3.0T磁共振的份额越来越大,相对于1.5T磁共振3.0T 占有哪些优势才会使他得到各家医院的欢迎,根据我们的了解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3.0T磁共振的信噪比高于1.5T磁共振,使得发现小病灶的能力大大提高。有关数据显示,对于神经系统和体部系统疾病,由于3.0T可以比1.5T 发现更小的病灶,因此可以提前半年左右时间发现病灶,给病人的治疗带来了充分的时间,大大提高了病变的诊断水平。 二、3.0T磁共振的成像速度高于1.5T磁共振,由于3.0T磁共振拥有更高的信噪比,同时拥有更快的影像链,因此平均扫描速度可以比1.5T磁共振快20%。在某些检查上(例如腹部检查上)可以比1.5T磁共振快一倍的速度,这种速度的提高,一方面是可以加快病人流通量,另一方面是可以得到1.5T磁共振上不能进行的某些方面的成像(例如腹部的多期动态扫描),因此在很多系统器官的检查上3.0T可以得到1.5T不能得到的效果。 三、3.0T磁共振有更好的频谱成像效果。由于3.0T磁共振有更好的化学位移效果,一些在1.5T磁共振上不能进行的物质成像(例如谷氨酸盐成像,GABA伽玛氨基丁酸成像)都可以在3.0T上完成,同时3.0T磁共振在频谱上的成像速度更快,使得频谱成像的临床应用真正成为可能。 四、3.0T的体部多期动态成像效果和1.5T相比有质的飞跃。由于3.0T 磁共振的信噪比和成像速度上高于1.5T磁共振,因此在体部多期动态扫描上,尤其是在肝脏这个多血供器官的多期动态扫描上的效果大大优于1.5T磁共振,能够得到理想的动脉早期,动脉晚期的扫描图像,对于体部器官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带来的效果是一个质的飞跃,目前业内许多专家已经把3.0T磁共振的体部扫描作为体部诊断的金标准。 五、3.0T磁共振的心血管应用效果大大优于1.5T。由于3.0T磁共振有更高的图像信噪比,因此在心肌灌注成像上比1.5T有更好的成像准确率和空间分辨率,所得到的图像和诊断结果和临床能更好的验证,因此在心肌灌注和活性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 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 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 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 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范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像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像。参与MRI 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一、磁共振现象与MRI 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在这种状态下,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 正常情况下,质子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状态。当把它们放入一个强外磁场中,就会发生改变。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个方向上排列 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称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T2衰减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有如CT时,组织间吸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的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吸收系数,而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MRI的成像方法也与CT相似。有如把检查层面分成Nx,Ny,Nz……一定数量的小体积,即体素,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数字化后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T1值(或T2值),进行空间编码。用转换器将每个T值转为模拟灰度,而重建图像。 表1 人体正常与病变组织的T1值(ms) 肝 140~170 脑膜瘤 200~300 胰 180~200 肝癌 300~450 肾 300~340 肝血管瘤 340~370 胆汁 250~300 胰腺癌 275~400 血液 340~370 肾癌 400~4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