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和创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和创作背景
导读:《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原文
种豆南山下27,草盛豆苗稀28。
晨兴理荒秽29,带月荷锄归30。
道狭草木长31,夕露沾我衣32。
衣沾不足惜33,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身,起床。荒秽:指野草之类。形容词作名词。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带:一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
夕露:傍晚的露水。沾:打湿。
足:值得。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和创作背景】
1.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翻译及创作背景
2.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苗在东皋》翻译及创作背景
3.《归园田居·怅恨独策还》翻译及创作背景
4.《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翻译及写作背景
5.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译文和鉴赏
6.《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译文和创作背景
7.《渡荆门送别》翻译及创作背景
8.白居易《钱唐湖春行》翻译及创作背景
上文是关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和创作背景,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