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仪器分析》是中药学和制剂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我国本科教育的首要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仪器、新概念不断涌现,仪器分析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日益广泛,为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情况,在第四学期开设《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是中药学、制剂、中药制药、中药资源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物理化学》等课程后而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讲授内容照顾到专业的特点,侧重于分析测试,并适当介绍结构解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近代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了解分析测定结构的一般方法,为后期《中药制剂分析》、《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仪器分析》讲授内容包括光学分析法导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导论、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此外还对核磁共振波谱法和质谱法作基础内容讲授。

总学时为81学时(理论授课45学时,实验教学36学时)。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总体目标为培养具备在有关化学、医药等领域从事分析检测等方面的人才。

培养具备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相关的药物分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药物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
等领域从事标准化生产和鉴定、制剂、药物质量与分析、安全性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并具备将来在教育、管理、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发展的潜能,最终形成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为了锻炼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交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模块进行介绍:
(1)对光谱学部分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地介绍;
(2)对色谱学部分主要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地介绍;
(3)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新技术、新方法的教学与应用也有部分知识介绍。

对于其它一些内容,由于时间限制,要求学生自学。

二、教学目标
学习和建立《仪器分析》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及《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现代中药分析》、《药物分析》、《中药药理》、《生物医药》等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掌握仪器分析与中药学、药学之间的关系,懂得为何要学、学有何用、如何学好该课程。

并具备将来在中药教育、管理、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发展的潜能,最终形成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结合中药学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仪器分析》课程,掌握近代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了解分析测定结构的一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研究与开发等领域发挥作用。

按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分述如下:
【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多样教学资源的引导和刺激,通过范例式教学,让学生体会仪器分析在人类的医、食、住、行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仪
器分析》课程的过程中体会中药的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激发学生探索专业的兴趣。

通过和学生探讨仪器分析在人民健康保障、中药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热爱中药事业,具有有所担当的精神。

【能力培养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光谱、色谱技术,进行简单化学成分的分析;
2.能够样品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建立相应的定性、定量和结构测定方法;
3.能够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够在中药相关领域从事质量分析工作,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1.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素质;
2.具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创新求实的的精神和质量第一的观念;
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进行中药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6.具备良好的药学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和热爱中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7.树立依法工作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他人和自身的权益。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备注:教学方法默认为课堂讲授,使用自主式学习—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其他方法时,要在“教学方法”栏注明。

四、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第一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仪器分析的用途;
2.教学难点:仪器分析与各学科及中药学、药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1.仪器分析法及分类、特点及发展;
2.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3.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4.光谱分析仪器介绍;
5.光学分析法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
1.了解仪器分析法及分类、特点;
2.了解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3.了解光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进展。

【学时分配】1学时
【其它教学环节】无
第二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Lambert-Beer定律;显色反应与显色剂;单组分定性、定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吸光系数的含义,单位及三种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操作
【教学内容】
1.概述;
2.基本原理;
3.光度法误差;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5.定性与定量;
6.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教学要求】
1.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光吸收定律及计算公式、计算方法;
3.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框图及各部件的主要作用;
4.初步掌握紫外吸收光谱及主要影响因素;
5.熟悉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6.熟悉与掌握光谱定性与定量方法及应用;
7.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分类、特点;
8.了解光度法的误差及来源。

【学时分配】5学时
【其它教学环节】实验;课下答疑
第三章红外分光光度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红外光谱的九个区段;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基团频率的概念及其各种影响因素;红外区域的划分及常见基团的振动频率;红外光谱的解析。

【教学内容】
1.概述;
2.基本原理;
3.影响谱带位置的因素;
4.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红外分光光度计简介;
6.红外光谱解析。

【教学要求】
1.掌握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2.掌握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掌握影响谱带位置的因素;
4.初步掌握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和简单的图谱解析;
5.了解红外分光光度法及分类特点。

【学时分配】6学时
【其他教学环节】布置作业、完成习题;课下答疑
第四章色谱法导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色谱的分类与方法;色谱过程及常用术语;色谱法基本理论;各种方法的选择应用、应用前提及其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色谱过程及常用术语;色谱法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1.概述;
2.色谱过程及常用术语;
3.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4.色谱法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
1.熟悉色谱法基本原理及分离机制;
2.熟悉和掌握色谱法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公式;
3.了解色谱法的来源、分类、特点及应用;
4.了解色谱过程及常用术语;
【学时分配】4学时
【其他教学环节】实验、课上讨论、组织参观与本章相关的仪器,课下答疑。

第五章经典液相色谱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吸附色谱法、分配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子排阻色谱法、聚酰胺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等各种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吸附色谱法;薄层扫描法。

【教学内容】
1.吸附色谱法;
2.分配色谱法;
3.离子交换色谱法;
4.分子排阻色谱法;
5.聚酰胺色谱法;
6.薄层扫描法。

【教学要求】
1.熟悉与掌握液相色谱法的各种模式;
2.熟悉与掌握各种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3.了解各种色谱法的应用;
【学时分配】5学时
【其他教学环节】实验;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课下答疑
第六章气相色谱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气相色谱仪流程图及各部件主要作用;气相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教学内容】
1.概述;
2.气相色谱仪;
3.色谱柱;
4.检测器;
5.色谱条件的选择;
6.定性分析;
7.定量分析。

【教学要求】
1.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及特点;
2.了解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3.掌握气相色谱仪流程图及各部件主要作用;
4.掌握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学时分配】6学时
【其他教学环节】实验、课下答疑
第七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高效液相色谱仪流程图及各部件主要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
2.教学难点: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教学内容】
1.概述;
2.高效液相色谱仪;
3.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4.各类HPLC及其固定相、流动相;
5.HPLC分析条件的选择;
6.定性与定量分析;
7.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简介。

【教学要求】
1.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流程图及各部件主要作用;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各种模式;
3.掌握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4.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特点;
5.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学时分配】4学时
【其他教学环节】课下答疑
第八章核磁共振波谱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化学位移的产生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2.教学难点:影响化学位移大小的因素;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机制。

【教学内容】
1.概述;
2.基本原理;
3.化学位移的产生与表示;
4.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核磁共振装置;
6.自旋耦合与自旋系统;
7.图谱的简化;
8.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9.核磁共振碳谱以及二维谱的简介。

【教学要求】
1.初步掌握简单化合物的图谱解析;
2.熟悉与掌握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3.熟悉自旋耦合与自旋裂分;
4.了解化学位移的产生与表示方法;
5.了解与熟悉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学时分配】8学时
第九章质谱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质谱仪的结构、原理;离子的主要类型;麦氏重排、RDA重排;含苯环化合物、烯烃、酮等有机化合物的裂解;
2.教学难点:离子的主要类型及作用;重排裂解的机理;麦氏重排与RDA 裂解的区别;质谱解析。

【教学内容】
1.概述;
2.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
3.离子类型;
4.分子的裂解;
5.质谱解析。

【教学要求】
1.掌握离子的主要类型;
2.掌握部分有机化合物的裂解方式与规律;
3.熟悉质谱仪的结构
4.熟悉分子的裂解规律及裂解类型
5.了解质谱法及特点;
6.了解简单质谱解析。

【学时分配】6学时
五、课程考核与评价办法
【考核方式】
1.本课程闭卷考试。

2.试卷题型及分布如下:单选题(20分)、多型题(10分)、填空题(10分)、判断题(10分)、简答题(12分)、计算题(12分)、图谱解析题(20分)。

其中理解应用性题目所占比例为30~40%。

【成绩比例分配】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60%。

【形成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单元分布情况
围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目标,形成性评价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单元:
(1)将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光谱学部分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2)将第四章至第七章的色谱学部分主要内容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3)将核磁和质谱部分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2.形成性评价方案和方式
采用课前预习→课上提问与互动、小测验→布置作业→课下互动、反馈的方式完成教学评价的整个过程。

(1)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布置好下一堂课的预习内容;
(2)课上提问与互动:每节课设立提问内容,从记忆、理解两个方面考核学生掌握水平,并对课下留的开放式问题进行讨论;
(3)小测验:重要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进行小测验;
(4)布置作业:针对重点内容选择布置课后作业;撰写论文(以小组形式撰写开放式问题的小论文);学生自己针对重点内容出模拟考题,教师进行汇总等;
(5)课下互动:包括课下答疑;BB平台讨论;实验室见习、参观等;
(6)对课堂教学的反馈。

六、综合周教学安排
1—16周为教学周,17周为考试周。

考试结束后,设置1周为综合周,教师对试卷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讲解,以便为学生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并以答疑方式进行考试成绩反馈。

同时,1周内实验室开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七、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1.本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教材《仪器分析》(尹华、王新宏主编)。

【教学参考书】
1.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六版)《分析化学》(李发美主编);
2.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仪器分析》(梁生旺万丽主编)
【习题集】
1.人民卫生出版社《仪器分析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尹华、王新宏主编);
2.人民卫生出版社《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第二版(李发美主编)等。

【网络学习资源】
1.学校BB平台中关于课程的建设网站;
2.同时链接了如沈阳药科大学《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网,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普及面。

【相关学术刊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