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庙古建筑群重新规划建设之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夫子庙古建筑群重新规划建设之浅析南京夫子庙地处素有“六朝金粉”之誉的古秦淮河畔,在历史上曾是我国东南一带的文化教育中心,由孔庙、学宫、贡院三部分组成的古建筑群在明清时代居东南各省之首。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成帝时代这里就建立了学宫,及至宋代仁宗时期又就东晋学宫扩建孔庙,称文宣王庙。明清两代江南贡院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夫子庙成为规模完备,气势恢宏,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古建筑文化群体。

千百年来,这里商贾云集,王族聚居,人文荟萃,儒学鼎盛。当时秦淮河两岸店铺鳞次栉比,豪门望族为追求山林之趣,市肆之便,纷纷南迁于此,竞相营造宅院。明清时代的江南贡院使东南各省举子云集于此,更使得夫子庙商旅往来,车水马龙,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市井繁华。

然而,这一组集东方建筑,美术、造园、雕刻与一体的古建筑群也随时代之变化而迭有兴废,历经沧桑,清同治八年重建后,又毁于1937年的侵华日军战火。仅存的聚星亭又在“文革”期间作为“四旧”被拆除,尊经阁被改建为砖混结构的文化馆,明德堂除主体木结构和屋面尚存旧制外,其内部也被改作小剧场,两侧配房年久失修而损坏。至此,夫子庙古建筑群已面目全非,传统建筑所剩无几,有其夫子庙之名,而无亭楼殿宇之实。

重新规划建设夫子庙风光景区,恢复发扬其历史面貌,是南京市民和海内外人士的共同意愿,同时也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美化古都的需要,1984年南京市暨秦淮区政府决定重新规划建设夫子庙古建筑群。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夫子庙古建筑群及商业、文化、旅游景观已形成规模,现就夫子庙中心景区重新规划建设的特点方面,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因地制宜

夫子庙中心景区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40亩,总建筑面积8044平方米,其内容包括文庙组群、学宫组群和东西街市组群。

在规划设计上考虑到历史渊源和历史遗留的特点,这一建筑群体既有原址恢复,又有古建修缮,还有仿古新建。文庙组群为原址复建,恢复的项目有天下文枢坊、魁星阁、聚星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两庑,长110米的大照壁为历史遗留物,泮池是自然河流秦淮河加宽的月牙池。学宫组群除尊经阁外均为古建筑修缮,修缮的项目有明德堂及其两侧配房,亦即“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书斋,还有青云楼和崇圣祠,明德堂后的尊经阁和卫山上的敬一亭为原址复建。自大照壁至敬一亭为一中轴线,长310米,方位东南向,约135度,在这一中轴两侧的东西街市为仿古新建,建筑面积5020平方米。

在平面布局上,考虑到文庙学宫祭祀性活动功能的改变,采取了大对称,小灵活的布局方法。文庙、学宫组群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择中”特点,建筑群中的每一建筑均以中轴线排列。竖向高度上因地形而宜,由南向北逐步升高,对建筑单体的高度处理,也是由大成门的单层单檐到大成殿的单层重檐再过渡到尊经阁的三层重檐,以保持古代建筑在“圣人祭祀”活动场所的肃穆气势,保持了古代庙宇建筑的形制。但是,因文庙学宫中轴两侧而建的东西街市则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布局手法,将这一历史上的东西甬道设计为开敞式的街市。整个东西街市组群的布局,对人们的商业文化旅游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性和观赏价值,体现出建筑物与人们心里感情的交融。

二、因时制宜

由于时代的变化,使用功能对建筑的变化,已经失去了祭祀性活动的特点,因此,怎样才能既保持庙宇寺院的传统布局,又能适合当今的文化、商业、旅游等功能的需要呢?这是夫子庙古建筑群恢复兴建中探索得比较成功的一例。东西市场是因文庙学宫而成的街道型市场。即所谓“因庙成市,庙市合一”。东西市由近30家店铺,街市的总体布局上宽狭不一,有进有退。店铺的建筑方面采取小进深大店面的布置方法,与建筑物的外型尺度比较吻合。商品的陈列与销售活动大都面向街道,行人步入街市后不一定进入店堂,即可直接观察到店内的经营情况。人们漫步在街市内,可以体验和联想到古代社会的商业街市的情景。因此,东西街市的设计不仅没有破坏文庙学宫之旧制,同时又成为中轴线上建筑物很好辅助,相互映衬。

此外,对不利于现代交通和感观上显得繁赘的建筑物,这次恢复兴建中没有再列入复建内容。其一是庙前广场东西两侧的辕门,在当今社会的人流车流和消防安全等方面都是不利的因素,这次复建中将此辕门向东西两侧延长200米--300米,避开人流集中的广场,在外环路口建立了大牌坊,以作步行街区的标志。其二是现东西市场门前原有木牌楼一座,上书“泮宫”二字,作为学宫首道入口,这次复建,因东西甬道已改为街市,失去了科举时代“泮宫”的庄严气氛和等级需要,加之感观上有繁琐之嫌,故在恢复中,只做了两个比较轻巧简洁的门楼以示入口。

三、因景制宜

夫子庙古建筑群除有自然河流秦淮河作为内容的泮池外,还有一条贡院街与庙前广场相连接,此一街一河与文庙古建筑组群结合得非常巧妙,聚星亭点缀在庙前广场的西南角,贡院街路北,魁星阁则坐落在秦淮河畔的泮池边,是为庙前东南角,贡院街路南。魁星阁高三层,六角三重檐,阁之外围有因地形而治的沿河弦型长廊,长廊沿秦淮河顺势而下,成为临水建筑物较好的过渡带,在文化桥上观赏此景,显得活泼别致,效果极佳,成为庙前比较典型的一带和秦淮风光带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四、因“风格”制宜

南京地区地处苏皖两省的中间地带,传统建筑的苏派做法和徽派做法在不同的建筑中都能见其踪迹。从目前老城区某些遗留的民居建筑中和古街巷的商业店铺中,可以看出其工程做法与皖南地区的建筑是比较接近的,但某些园林建筑则多是其苏派做法的踪迹,如发戗等。

这次夫子庙地区古建筑群的重新建设,将苏派做法和徽派做法巧妙的结合起来。中轴线上的文庙学宫等寺院建筑偏重苏派手法,戗角的发戗,屋面的提栈,牌科及装拆等多承吴门做法,造型秀丽、明快。而中轴线两侧的东西街市则为两种做法的融合,店铺的平面和层次以及屋面处理的进退等,在空间的尺度上,多有徽派老街格局,屏风山墙、观音兜、马头墙及屋脊做法上又用苏派手法。因此,整个建筑群体,其造型比较丰富、凝重,线条也比较流畅。

夫子庙地区古建筑群经过恢复建设,已经形成规模,成为“秦淮风光带”的中心景区,它以其古朴的造型和清式的风格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给当今的人们以古色古香之感。成为古都南京和“十里秦淮”的一个窗口地区。但它毕竟是这个时代的作品,它的构造方法与传统木结构都有着不同的结构方式,多为砖木砼混合结构和框架结构,是用新工艺和新材料进行古建工程做法的实例,代表着当今这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时代风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