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合集下载

诗意的语文生命的咏唱_王崧舟_两小儿辩日_及诗意语文的教学伦理

诗意的语文生命的咏唱_王崧舟_两小儿辩日_及诗意语文的教学伦理
版社, 2004.741. (王 崧 舟 , 杭 州 市 拱 宸 桥 小 学 , 特 级 教 师 ,
2008/4
31型课程[ 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3.


2008/4
教 苑 百 家 ! 王 崧 舟
江 苏 教 育 研 究 (实 践 版 )
《两 小儿辩日》之 后, 我们对 他的课 堂 创 作 又 一 次
充满了期待, 期待着他继续为我们带来莫名的惊
喜与激动。因为我最为钦佩的, 便是蕴藏在王崧
舟先生身上巨大的创造力。吕型伟先生说: “教育
是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王崧舟这种持续
多年的旺盛的创造力, 一次又一次地给当下的中

国 小 语 教 坛 注 入 新 的 活 力 , 让 已 经 是 “山 花 红 紫 苏
王崧舟不会失去工作, 即便失去了工作, 他 的 道 德 、他 的 学 识 、他 的 智 慧 已 经 把 他 造 就 成 了 一个“精 神的贵族”。思 想的高度独 立 , 精 神 的 绝 对自由, 从事着自己所钟情的事业, 其乐陶陶, 乐 此不疲, 从不勉强自己说违心的话, 做违心的事, “从 心 所 欲 , 不 逾 矩 ”, 我 想 这 便 是 他 所 追 求 的 诗 意的人生境界吧!
诚如海德格尔所言, 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 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育科学出版社, 1984.175. [ 3] 戴 晖. 尼 采 的 查 拉 图 斯 特 拉 [ M]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2006.87. [ 4] 潘 新 和.语 文 : 表 现 与 存 在 ( 下 卷 ) [ M] .福 州 : 福 建 人 民 出
上 的 “佛 性 ”。也 难 怪 , 王 崧 舟 常 说 : “教 育 当 以 慈 悲 为 怀 ”( 这 是 一 个 极 为 严 肃 的 命 题 , 每 念 至 此 , 我都会内心一凛, 而相当多的人对此却置之一 哂, 可叹! ) , 甚至他还很认真地说, 如果失去了 工 作 , 他 将 是 一 个 “出 家 人 ”。

最新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最新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论语》开篇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我以孔子自居,那么各位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

(笑)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跟品茶一回事,我们一同到语文中“品道”。

“朋”指什么?古人“同党为比,同道为朋”,就是大家的志趣相同,一起来探求人生之道,处世之道,跟“朋”作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有朋自近处来”就不乐了吗?此话怎讲,何谓远方?孔子是山东鲁国人,今曲阜。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如果从齐国到鲁国行程则需一个半月时间。

所以,古人一出门就称远游。

所以称“有朋自远方来”。

“乐”,就是为自己同道之朋而来而高兴,这样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为之感动,来,意味着主动来,来一起探讨哲理,当然件快乐的事情。

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的意识,一起学,一起习,学、习指什么?“学”,小篆的写法,“学”上部两只手,中间两个叉,底下是房子,下有小孩。

何讲?古时候,狩猎需要占卜,占卜就是解决性命之学,就是预测,“凡事预则立”,后来发展为《周易》。

古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学习,学得东西就是生存之道,但后来“学”异化了,但回到“原点”对我们审视问题有好处。

“习”,一说,上面是两根羽毛,下面是鸟窝,两个“羽”,一个是小鸟、大鸟,展开的翅膀准备飞翔。

二说,上面是羽毛,下面是米粒,鸟在啄米。

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说法。

学要转化为技术,还得时习之,但为什么“不亦说乎”?孔子对“说”有讲究,“乐”是外在的,“说”是内在的充实,是精神上的愉悦,逐渐修炼成生存的大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素质教育的源泉也在孔子的《论语》。

最后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意思?就是不开心、生气。

君子在从事的学问,人家不知道他们,他们也不生气,这是“沉潜之学”,学习,不是为别人去学,能够沉下来,诸葛亮“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的诗意语⽂(⼀)著名特级教师王崧⾈的诗意语⽂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的诗意语⽂━━【内容摘要】本⽂介绍了著名语⽂特级教师、诗意语⽂的创⽴者——王崧⾈的诗意语⽂。

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

⽬的是引领⼴⼤教师⾛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成为名师。

【关键词】语⽂名师;核⼼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

⼀、专业成长经验⼀、专业成长经验 王崧⾈,男,1966年10⽉出⽣于浙江上虞。

现任杭州市拱宸⼩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学校长。

他是全国著名⼩学语⽂特级⽼师、国家级学科带头⼈、浙江省⼩语会副会长、杭州市⼩语会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

先后被评为全国⼩语会先进⼯作者、全国语⽂“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上虞市⼗⼤杰出青年、上虞市⼗佳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当代中国⼈才库》、《中国专家⼈才库》。

⾃1984年参加教育⼯作以来,王崧⾈长期醉⼼于⼩语⽂教育改⾰实践和⼩学语⽂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的不懈努⼒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种灵巧⽽扎实、雅致⽽简洁的教学风格;他积极倡导“诗意语⽂”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的语感素养为核⼼,从⽣命成长的⾼度来观照和深化语⽂教育改⾰,在促进学⽣语⾔和精神协同发展(即⽣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实现⾃我⽣命的和谐发展,让师⽣在语⽂的⼤地上诗意地栖居。

⾃1998年被评为⼩学语⽂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0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近1000节次、讲座300多场次,有的语⽂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中播出,受众达20余万⼈次,并成功地举办了“王崧⾈语⽂教学艺术展⽰周”活动。

他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精致、和谐、开放”的杭派语⽂教学特⾊,并探索独创“⾃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在全国产⽣了⼴泛影响。

在醉⼼于⼩学语⽂课堂教学改⾰实践的同时,他还⼀直潜⼼于⼩学语⽂教育科研,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下的术。

两者互参,则道术不二。

唯道术不二,才有望进入诗意语文的澄明之境。

一、审美与存在:诗意语文的价值守望价值转乾坤。

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丢了价值的憬悟,就是丢了诗意语文的魂。

诗意语文的价值观,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量:1.从本体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征”(辛国刚),它是中国诗性文化的终极表达,也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根性特征。

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

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不像拼音文字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字的结构保持了与生活之间的隐喻关系;汉字排除了拼音文字无生命的逻辑性,充满感性色彩。

汉语同样感性郁郁,在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上比拼音文字要直接、自然。

汉语没有冠词,无位格、时态、语态等变化,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在语法上比逻辑严密的拼音文字要灵活自由得多,王力先生认为:“西洋人做文章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

”汉语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品质,旨在更好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2.从方法的角度看,诗意语文更重视文本的审美解读文本解读从总体上看,大致存有三种方式,即:功利解读、科学解读和审美解读。

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提供的有用信息和知识为己任,科学解读,则以探寻和发现文本的客观规律为鹄的。

审美解读,与上述两种解读方式大异其趣,它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理解。

语文的诗意构建:美读、复沓和陌生化--王崧舟《去年的树》赏析

语文的诗意构建:美读、复沓和陌生化--王崧舟《去年的树》赏析
和 音 乐 。 王 崧 舟
1 均 意 在 服 务 朗 读 而 非 提 高 写 作 水 平 。 因 f 为 , 从 提 问 所 给 的 预 设 及 练 笔 所 给 的 时

沓 的高手 ,其所执 教的 《 慈 母情深 》《
罗米修斯 》等名课都 有较多 复沓的出:
几乎无处不复沓。
王崧 舟擅 用排 比 的一 贯风 格 。由于
排 比句内部或 多或少都 有一些重复部 列在 一起倾 泻而 出之 时 ,自有一 种毛
回 环 、渐 人 人 心 的 复 沓 效 果 。 基 于 } j
盛 、 高 大 … … , 伤 感 、 依 依 不 舍 、 心 急 }
色 彩切 景 的画 面 与 旋律 得 当 的音
之 后 ,再 次 谈 体 验 , 形 成 了 小 结 构 的 一
课 时相 比 ,结课 时在 自由读 、轻 声 读之
后 ,增 加 了 “ 默 默 读 ” 的 第 三 环 节 , 既
推 进 了 总 体 结 构 , 又 藉 此 将 故 人 之 思 定
格为永恒 。 )
次复沓。 )
三 、 陌 生化 个 性 解 读
朗读有很多种形式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也用到了自由读分角色读师带生接交替读等形式但形式终归是表面的为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品的兴味王崧舟又采用了两种特别的方式来开发诵读内容
0 7 5 ( ( b l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 e s e o r c h
话 文的诗意构建 : 美读 ,复 沓m o l t  ̄ 生f

接 交替读 等形式 ,但 形式 终归是表面 的 ,
为弓1 导学 生深 入 感受作 品 的兴 味 ,王崧 舟又 采用 了两 种特 别 的方 式来 开发 诵读 内容 。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一、引言:王崧舟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作品以诗意语言、优美的表达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旨在摘抄王崧舟先生的一些代表作品,带你领略他诗意的语文世界。

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摘抄:1. 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王崧舟在这句话中以古海喻人心,表达了宽容的重要性。

只有拥有宽容之心,才能容纳百川,才能有大气象。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飞逝的感慨。

人生如同蚕织之丝,短暂而有限,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刻,用心去感受并创造美好。

3. 生活本是一场旅行,而我们必须去独自领略。

王崧舟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要主动去探索、领略世界。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独自踏上旅程,才能真正发现生活的美妙与意义。

4.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

这句话表达了王崧舟对人民的依恋和对事业的热爱。

他认为,只有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5.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是心灵成长的源泉。

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对于人类进步和个人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通过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

三、结论:王崧舟先生的诗意语文摘抄,以其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和激发人们向往美好的精神力量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他通过文中的诗句和观点,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人生、教育的思考与理解。

这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当秉持王崧舟先生的理念,不断探索、独自领略,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以书籍和语文为阶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必将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望月》_王崧舟共28页

《望月》_王崧舟共28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望月》_王崧舟
11、战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最新-王崧舟精彩语录 精品

最新-王崧舟精彩语录 精品

王崧舟精彩语录篇一: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一直很崇拜王崧舟老师,觉得他作为一个语文人,自身的语文素养已经修炼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最早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是在十几年前,那时还是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学新兵,对当时在小语界已经赫赫有名的王老师一无所知,后来,在各种教育教学杂志上慢慢认识了王崧舟老师。

王老师的“诗意语文”伴随着《我的战友邱少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曼谷的小象》《长相思》走进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视野,也掀起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又一轮探索热潮,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以及在课堂上的体现一直是颇受关注和争议的,我的浅见是要让学生在人文性的形式或语言中掌握语言的工具性。

如果一节语文课上,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几样“工具”,或者说我们要来进行几项训练,无疑会让学生用一种完成任务式的“被动接受”,如果把一个个训练点和知识点自然隐藏于人文性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师生合作,师生对话自然地呈现,学生是乐于接受的。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也正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诗意语文的课堂在让人感受浓浓诗意的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润物细无声”的洗礼,老师引领着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我感觉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外表的光鲜热闹,同样有其深厚实在的内涵。

暑期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一书,对王老师,对他的诗意语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本书其实就是汇编了王老师的7则座谈发言稿而成,生动翔实,有理论有实例;语言幽默风趣,思想高屋建瓴,真是一本适合一线教师阅读的好书,我几乎是“一气呵成”般的把它读完,还就没有这般酣畅淋漓地读整本书的感觉了。

一遍读完后,我又读了第二遍,在第二遍阅读中把书中的精华语句做了摘录。

心得体会很多,最强烈最想表达的有如下几点:1来自课堂一线的教育专著一定是受老师们欢迎的纯理论的文章容易让人望而却步,阅读时困难重重,若放。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

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李振村评说王崧舟“诗意语文”(一)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王崧舟执教纳兰性德《长相思》,课后由吴琳主持、王崧舟、汪潮、李振村与一千多参会老师互动点评。

现将王崧舟、李振村、吴琳的对话摘发如下——吴琳:刚刚欣赏了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我想起一位网友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课:“听王老师的课,你会有这么一种感叹:你仿佛走进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课堂上,你唯一能做的便是跟随着他的语言、态势一路往前,你没法去分析这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或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还是思想道德的浸润?但是,课后回顾,你又会啧啧称奇,这如奔马驰骋一气呵成的课堂上,‘语文’、‘人文’与‘训练’浑如一体,课的痕迹如羚羊挂角,无踪可觅。

”那么,专家又是怎么看的呢?我想在讨论之前,请二位专家谈一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汪潮:王崧舟老师的课、他本人的素养和他这堂课的设计,像诗,如画,诗情画意,诗意盎然。

李振村:刚刚我坐在台上听课,当王老师宣布下课的时候,我还呆呆地、傻傻地坐在那里。

(众笑)短短的五十分钟时间,王崧舟已经成为一个忧思满怀的诗人,他在风雪弥漫的征程中疲惫地跋涉着,他在夜深千丈灯的营帐中低低地吟唱……此时此刻,时间空间都已经消失了,我仿佛感觉到王崧舟就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就是王崧舟,我已经很难分辨。

(笑声、掌声)吴琳:各位专家,我们现场听课的老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方法层面的东西。

我刚收到一条短信,是手机尾号为4653的朋友发来的。

他说:“肖绍国老师的课情感充沛,课件精美,音乐与情感相容。

他的语言、情感与激情和王崧舟老师相似,他们是师徒吗?”王崧舟:肖绍国老师与我的关系比较复杂、微妙,似师徒,非师徒。

白石老人告诫他的弟子:似我者死,学我者生。

肖老师是似我,还是学我,我觉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他本人。

他要似我,那是他的权利,他要学我,那是他的智慧。

在权利和智慧之间,我希望他选择智慧。

(掌声)吴琳:手机尾号是8535的朋友:“在学生没有读通全文的情况下,教师一厢情愿地追求诗意,缺乏对课文整体的感知与把握,导致学生学起来生涩被动。

王崧舟:断想·顿悟·守望彼岸

王崧舟:断想·顿悟·守望彼岸

王崧舟:断想·顿悟·守望彼岸断想·顿悟·守望彼岸关于诗意语文1.诗心,不安分的心;诗,拿来安心的地方。

2.诗是文字的醉的舞蹈,不醉的文字不是诗,醉而不舞的文字也不是诗。

文字在醉态中挣脱了语法的镣铐,在舞蹈中绽放着心的寂静的颤栗。

3.诗的感觉,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

像听陶喆的《苏三说》,像听周笔畅的《浏阳河2008》,她将遥远的未来的梦拽到眼前,又不慎跌入了前世的深渊。

譬如李金发的“我们散步在死草上/悲愤纠缠在膝下”;譬如废名的“我想写一首诗/犹如日,犹如月/犹如午阴/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我的诗情没有两个叶子”;譬如林徽因的“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譬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譬如陈敬容的“炉火沉灭在残灰里/是谁的手指敲落冷梦/小门上还剩有一声剥啄”;譬如穆旦的“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譬如辛弃疾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不读《词话》,不得话词;不读《诗论》,不得论诗。

(注:《词话》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诗论》为朱光潜先生的扛鼎之作。

)5.诗意人生的引领,实为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

6.诗意语文拒斥一切教育实践的程式化、套路化,诗意本身所蕴含的灵动、超越的情味,昭示着诗意语文如大地般永恒的开放姿态和包容情怀。

7.我坚信,诗意的思想、诗意的情怀,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历史、民族乃至意识形态的种种阻隔,如琅琅乾坤般成为人生永恒的普世价值。

8.文本的诗意,往往就是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言语存在,它可能是诗性的言语形式,也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博大的文化,或者形式与内容两者兼得,但所有这一切都一定栖身于“不朽的文字”。

9.对诗意语文的探索,素来都不缺犁行于实践大地的方略和技术,缺的是行动之前的价值关怀、行动之后的价值皈依。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摘录和读后感常州市百草园小学严伟华一、向王崧舟学读书王崧舟说:教的是底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

P62王崧舟这样概括自己读书的状态: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

1、流行的书: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

2、不流行的书:王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3、入世的书: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4、出世的书:六祖慧能的《坛经》,南怀瑾的《如何修正佛法》,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

5、教育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田正平《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6、非教育类的书:范曾《吟赏风雅》,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7、语文课程类的书:王尚文《语感论》,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8、非语文专业的书:兰色姆《新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汪曾祺《人间草木》,史铁生《务虚笔记》。

9、学术类的书:朱光潜《诗论》,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0、国学经典类的书:王阳明《传习录》,熊十力《体用论》,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11、西方经典: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汉莫顿《思想的盛宴》。

12、儿童的书:《小王子》《爱的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

13、显学的书:用于管理、用于治人的书:曾仕强《管理思维》、余世维《赢在执行》,曼狄诺《羊皮卷》。

14、潜学的书:《了凡四训》讲命运的改造。

胡兰成《禅是一枝花》《今生今世》,邵伟华《四柱预测学》算命的。

王崧舟说: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反思:我的读书。

1、为己读书。

有一点点,但大部分是功利的读书,为文凭而读书,为教学而读书,为写论文而读书。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

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

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

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

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

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

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王国维语)的言语个性、言语智慧和言语创造,就是文本的美之所在。

发现、开掘文本秘妙,无疑是在为诗意语文这潭活水正本清源。

经典教育名家主张见解王崧舟语录

经典教育名家主张见解王崧舟语录

王崧舟语录1、“诗意语文,我的朝圣路。

”2、“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3、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4、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5、……有个学生屡读屡错的时候,当时其他学生都笑了,你知道这对站起来的孩子多么伤害,于是我说:孩子们,这时候,他最需要的不是你们的笑声,是你们的掌声。

6、一、针对学习状态的敞开。

(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冲着这一点,我就要大书特书的表扬你。

)二、针对学习方法的敞开。

(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啊。

)三、针对学习质量的敞开。

(那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样通顺,这样字正腔圆,可见平时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

)四、针对学习内容的敞开。

(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

)五、针对思维方式的敞开。

(你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你的读,与张晓娴不同,与王健不同,你的读,思念中饱含着感激之情啊。

)六、针对情感体验的敞开。

(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呀,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啊。

)7、第一招,“案例鉴赏”法,对案例一定要学会鉴赏,你一定要看出案例背后的言说。

诗意课堂 诗意人生 走近名师---王崧舟

诗意课堂   诗意人生           走近名师---王崧舟

(四)语文教学风格观:举起“情感派” 的语文大纛
“西湖十景”,我最爱“曲院风荷”的精致格局、“柳浪闻 莺”的和谐情韵、“双峰插云”的大气境界和“雷峰夕照 的开放胸襟。
1、在语文课堂上建构“曲院风荷”般的 “精致格局”。 “ 一堂好课,如一幅国画,总要讲究整体 的布局和格调。启课、结课,板块、细节, 文本、拓展,我都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别 致”。
(二)感悟教学策略 1、在“潜心涵咏”中感悟
案例: 《草船借箭》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 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2、在“诵读体味”中感悟
案例: 《威尼斯的小艇》 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 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 来,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优秀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一栏表
四 大 支 柱 获得途径 目的 功 能
丰厚的文化底蕴
高超的教育智慧 宏阔的课程视野
潜心读书
实践反思 系统思考
诗性
灵性 活性
传承民族文化与精神
驾驭课堂又不束缚学生 打通语文和生活的阻隔
远大的职业境界
人生修炼
神性
安顿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走出王崧舟:学其真,践其行
1、与其坐而论道,不如面壁参禅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 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 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一)感悟 (1)什么是感悟?
《现代汉语词典》:“有所感触而领悟”。 《辞海》:“因感动而醒悟”。
(2)课程标准中感悟的基本界说。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中关于阅读的第十一个目标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 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实施建议有关教学建议的第四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 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实施建议有关教学建议第五条中对阅读的建议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 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评价的主要手段。 ----实施建议有关评价建议的总建议

王崧舟: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详版)

王崧舟: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详版)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 [唐]柳宗元《江雪》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
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
1.上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课 2.按美的规律上语文课
3.本色的语文课最富诗意
4.人课合一是诗意语文的化境
“ 未来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充满诗 意情怀,都能用自己的诗意感悟去唤起 孩子 ‘心灵中的诗人’;未来的孩子 如果都能拥抱、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那是多么好! ”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
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慈母情深》
二、营造气场:诗意的濡染与教化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三、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 [唐]柳宗元《江雪》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唯美 精致
质朴
亲切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儒雅淡定 激情澎湃 温婉细腻
幽默睿智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如大江东去般酣畅淋漓 如小桥流水般含蓄蕴藉 如庭院深深般曲径通幽
如清风朗月般晓畅明净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3.本色的语文课最富诗意
4.人课合一是诗意语文的化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

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儿童写诗,诗写儿童。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

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
活。

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

“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

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

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

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把课文读通,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

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

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

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

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价值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

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

得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飘摇的语文教学呼唤中庸的语文哲学。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应是语文哲学的大智慧、大圆融、大境界。

语文哲学的诸多范畴,如:工具与人文、学文与做人、继承与发展、基础与创新、感悟与理解、感性与理性、自主与引导、接受与发现、吸收与表达、文面与文里、诵读体验与默读精思、潜心会文与广泛涉猎、尊重文本与拓展资源、课内得法与课外得益等,都应归宗于中庸这一元智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