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_图文.ppt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PPT课件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cc8cb03186bceb19e8bb6a.png)
能相关 的远隔部位的神经功能短暂缺失 (脑 休克,脊髓休克)
神经系统损害的 定位诊断
一、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概述
• 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觉器官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
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包括:
• 1.浅感觉(来自皮肤和黏膜):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 2.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运动觉、
位置觉和振动觉
间脑、脑干、脊髓解剖与功能
王鹏
间脑 概述
• 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松果体属上丘脑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上丘脑
• 间脑病变多无定位体征,主要表现为颅高压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 丘脑
• 为各感觉(嗅觉除外)进入大脑之前最末级中继
核
• 1.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肢体自发性疼痛(丘
C8
第一级N元
脊N节
周围突
脊N
L3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皮肤感受器
S5
运动-----前根--
皮质脊髓束--脑干椎体交叉--
深感觉--后根-- 脊髓后索(不交叉)--在延髓交叉----
触觉--后根--
精细触觉
粗 触 觉
上升1-2节段后交叉到脊髓前索--脊
痛温觉--后根--
髓丘脑前束
每一脊神
的内分泌腺体,主要症状:
• 1.尿崩症:视上核、室旁核或下丘脑垂体束
受损 →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
• 2.体温调节障碍:中枢性发热
间脑
下丘脑
• 3.摄食障碍 • 4.性功能障碍 • 5.睡眠觉醒异常 • 6.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和出血
间脑
上丘脑
• 松果体病变以肿瘤多见,常压迫中脑四叠
神经系统损害的 定位诊断
一、 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 概述
• 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觉器官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
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包括:
• 1.浅感觉(来自皮肤和黏膜):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 2.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运动觉、
位置觉和振动觉
间脑、脑干、脊髓解剖与功能
王鹏
间脑 概述
• 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松果体属上丘脑
分为五部分: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上丘脑
• 间脑病变多无定位体征,主要表现为颅高压
间脑 diencephalon
间脑 丘脑
• 为各感觉(嗅觉除外)进入大脑之前最末级中继
核
• 1.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肢体自发性疼痛(丘
C8
第一级N元
脊N节
周围突
脊N
L3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皮肤感受器
S5
运动-----前根--
皮质脊髓束--脑干椎体交叉--
深感觉--后根-- 脊髓后索(不交叉)--在延髓交叉----
触觉--后根--
精细触觉
粗 触 觉
上升1-2节段后交叉到脊髓前索--脊
痛温觉--后根--
髓丘脑前束
每一脊神
的内分泌腺体,主要症状:
• 1.尿崩症:视上核、室旁核或下丘脑垂体束
受损 → 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
• 2.体温调节障碍:中枢性发热
间脑
下丘脑
• 3.摄食障碍 • 4.性功能障碍 • 5.睡眠觉醒异常 • 6.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和出血
间脑
上丘脑
• 松果体病变以肿瘤多见,常压迫中脑四叠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PPT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PPT](https://img.taocdn.com/s3/m/0699b459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0d.png)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二 基本特征 肌肉:对称性肢带肌无力近端
晚期肌萎缩明显 与肌无力相一致的腱反射减退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 主要累及眼外肌 延髓肌和肢带肌; 无肌萎缩; 特征为症状的波动性; 腱反射不受影响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周围神经: 对称性远端的感觉 运动 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尤其腱反射改变明显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一 机制 从大脑的运动神经元 到肌肉这一通路 任何环节病变 均可导致肌无力或瘫痪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二 部位与病变的关系
一电解质紊乱 1 低钾:
肢带肌无力呼吸肌及延髓肌 多不受影响 腱反射存在;补钾有效 发作性数小时~数天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 高钾:
家族性; 发作性持续12小时;频繁; 肌无力常累及某一肌群; 可有延髓肌和呼吸肌受累;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 多数性单神经病:
为多个不相邻的周围神经损害; 常见病因为糖尿病 结缔组织病 变等
3 单一神经损害:
多为局部病因所致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4 神经丛病变: 见于外伤 肿瘤或炎症等 臂丛损害:上部 下部 腰骶丛损害:
5 前根损害: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6 前角损害: 节段性特征;肌张力降低 反射改变 肌萎缩; 可见肌束震颤 多为远端无力; 也可能以近段为主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伴有疼痛或肌强直; 禁食 运动后或使用钾诱发钾敏
感性; 发作时血钾多正常或升高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3 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诱因:寒冷 自发 特征:寒冷诱发
反常性强直活动后加重 常染色体显形遗传; 常伴高血钾或正常血钾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知识讲义(ppt 55页)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知识讲义(ppt 55页)](https://img.taocdn.com/s3/m/b21080b64431b90d6c85c7b4.png)
▪ 视辐射全部损害:
病人对偏盲常无 感觉,偏盲侧瞳 孔对光反应存在, 视野的中心部常 保存,成为黄斑 回避。
(3)核间性眼肌麻痹
▪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 一个半综合征
1)对光反射 光线传入
视网膜
视神经 中脑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瞳孔括约肌
四、三叉神经
眼神经
五、面神经
(一)解剖生理:
▪ 混合纤维,含三种 纤维成分,最粗大 最主要的纤维就是 面神经,本身是运 动纤维,支配面部 表情肌。
1、运动纤维
1.运动纤维 2.副交感纤维 3.内脏感觉纤维
1、运动纤维
▪ 面神经核面神经向上回绕外展神经核 走向腹侧内耳门处同蜗神经进入内 听道在内听道底部可分道入经面神经管 出茎乳孔腮腺处分支皱额肌、皱眉 肌、眼轮匝肌、颊肌、口轮匝肌。
2、周围性面瘫:
▪ 指面神经核及其发出 的纤维受损,出现支 配的所有肌肉受损, 并且是同侧。
▪ 特点:病变同侧所有 颅面肌瘫痪,即患侧 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眼睛闭合无力。
周围性面瘫
膝状 神经节
镫骨肌支 以上
鼓索支 以上
茎乳孔 以下
周围性 面瘫
+
+
+
+
舌前2/3 唾液分泌 听觉过敏 泪液分泌
味觉障碍 障碍
2、感觉减退: ▪ 三叉神经受损,颜面部温、痛、触觉减退。 3、运动障碍: (周围性) ▪ 张口下颌偏歪,咀嚼无力。
4、角膜反射弧
角膜刺激后通过以下途径引起闭眼反应:
角膜 三叉神经眼支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两侧面神经核
面神经 眼轮匝肌
5、三叉神经脊束核部分受损:
病人对偏盲常无 感觉,偏盲侧瞳 孔对光反应存在, 视野的中心部常 保存,成为黄斑 回避。
(3)核间性眼肌麻痹
▪ 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 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 一个半综合征
1)对光反射 光线传入
视网膜
视神经 中脑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动眼神经
瞳孔括约肌
四、三叉神经
眼神经
五、面神经
(一)解剖生理:
▪ 混合纤维,含三种 纤维成分,最粗大 最主要的纤维就是 面神经,本身是运 动纤维,支配面部 表情肌。
1、运动纤维
1.运动纤维 2.副交感纤维 3.内脏感觉纤维
1、运动纤维
▪ 面神经核面神经向上回绕外展神经核 走向腹侧内耳门处同蜗神经进入内 听道在内听道底部可分道入经面神经管 出茎乳孔腮腺处分支皱额肌、皱眉 肌、眼轮匝肌、颊肌、口轮匝肌。
2、周围性面瘫:
▪ 指面神经核及其发出 的纤维受损,出现支 配的所有肌肉受损, 并且是同侧。
▪ 特点:病变同侧所有 颅面肌瘫痪,即患侧 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眼睛闭合无力。
周围性面瘫
膝状 神经节
镫骨肌支 以上
鼓索支 以上
茎乳孔 以下
周围性 面瘫
+
+
+
+
舌前2/3 唾液分泌 听觉过敏 泪液分泌
味觉障碍 障碍
2、感觉减退: ▪ 三叉神经受损,颜面部温、痛、触觉减退。 3、运动障碍: (周围性) ▪ 张口下颌偏歪,咀嚼无力。
4、角膜反射弧
角膜刺激后通过以下途径引起闭眼反应:
角膜 三叉神经眼支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 两侧面神经核
面神经 眼轮匝肌
5、三叉神经脊束核部分受损: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 ppt课件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ce600c700abb68a882fbb8.png)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运动障碍疾病
➢肌肉疾病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癫痫
➢神经康复
➢头痛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病学(Neurology)
是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的一部分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CNS)--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PNS)--脑神经&脊神经
➢ 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2. 确定病变空间分布 ➢ 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
②多灶性 病变分布于神经系统2个或以上部位, 病变通常不对称, 例如:
➢ 视神经脊髓炎 ➢ 麻风多数周围神经受累 ➢ 多发性脑梗死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觉障碍较轻
或以感觉症状为主, 如股外侧皮神经炎仅股外侧皮肤
麻木\疼痛或感觉缺失
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自主
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
7. 肌肉病变
肌肉是运动效应器, 分为肌肉本身&神经肌肉接头处 病变
常见症状体征: 肌无力\肌萎缩\肌痛&假性肥大等, 腱 反射改变不明显, 通常无感觉障碍
强直性肌病可出现肌强直 重症肌无力除肌无力, 可无任何其他体征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
定性诊断在定位诊断的基础上
➢将年龄、性别、病史特点、体检 ➢起病形式和病程特点 ➢当急性发病,迅速达到疾病的高峰,应考
虑血管病变、急性炎症、外伤及中毒等 ➢当发病缓慢隐匿且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无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4幻灯片(1)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4幻灯片(1)](https://img.taocdn.com/s3/m/5a36e28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0.png)
感觉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2、深感觉:末梢感受器→后根神经节(一 级神经元)→后固有束→脊髓后索内薄束、楔 束→延髓薄核、楔核(二级神经元)→延髓下 部弓状纤维交叉到对侧(丘系交叉)→内丘索 →延髓(无头人背向而立)→桥脑(无头人背 向而坐)→中脑下部(无头人相向而卧)→中 脑(无头人倒向而立)→丘脑腹后外侧核(三 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后1/3→丘脑辐射→感 觉皮层(中央后回)。此径路亦称内侧丘系, 传递薄束和楔束纤维,即精细触觉、压觉、位 置觉、形状觉及震动觉纤维。
感觉运动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1、感觉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2、运动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感觉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感觉通路解剖:
1、浅感觉:末梢感受器→后根神经节(一级 神经元)→同侧脊髓后角(二级神经元)→外 侧前固有束上行1~2个脊髓节段→白质前联合 交叉到对侧斜向上行→下橄榄核背外侧→桥内 丘索背外侧→中脑稍向外→丘脑腹后外侧核 (三级神经元)→内囊后肢后1/3→丘脑辐射 →感觉皮层(中央后回)。此径路亦称脊髓丘 系,传递脊髓丘脑侧、前束纤维3、皮质脊髓束:运动皮层→内囊后肢 前2/3→大脑脚→穿桥横纤维→延髓锥体 →延髓、脊髓交界区不完全交叉:①交 叉部分→对侧脊髓前角细胞;②不交叉 部分下行分别到同侧支配躯干的前角细 胞和经前联合到对侧前角细胞。
运动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运动通路病变体征: 因不同通路和不同部位产生相应的
运动障碍。注意,在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时,由于躯干肌肉由双侧支配故单侧损 伤不出现躯干瘫痪,双侧损伤时出现双 侧瘫痪或截瘫,部位越高越不完全。
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Anatomicaldiagnosis-PPT文档资料
![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Anatomicaldiagnosis-PPT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50ecaa2d0d233d4b14e69c1.png)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3、4区病变: 肌张力低,反射低, 病理反射存在。 4、6区病变: 肌张力高,反射高, 病理反射阴性。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十)癔病性瘫痪 1、不符合上述部位和瘫痪的 特点。 2、鲜明的心理因素。 3、性别、年龄特征。 4、人格特征。 5、暗示有效。
感觉障碍的定位
一、感觉障碍的性质 (一)阳性症状: 刺激性症状—— 疼痛、感觉异常、发冷感等。 (二)阴性症状: 破坏性症状—— 一般感觉的缺失或减退。
感觉障碍的定位
两者均见于脊髓内病变, 尤其是空洞症或肿瘤。
感觉障碍的定位
2、传导束性:
完全类型的
为受损平面以下均一性感觉障碍,
早期可能为某一局部受累,注意
和周围性的区分。
感觉障碍的定位
后束损害——
同侧深感觉障碍,
Lhermitte征 侧束损害——
对侧痛温觉障碍或束痛
感觉障碍的定位
(六)、后根型
感觉障碍的定位
二、定位诊断
(一)皮质型
1、破坏性: 多为假单肢或假节段性分布。 以复合感觉障碍为主。
2、刺激性: 感觉性局灶性痫性发作。
感觉障碍的定位
(二)内囊型 偏身为主, 常伴有偏身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的定位
(三)丘脑型
丘脑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以深感觉障碍为主 对侧丘脑痛或感觉过度 对侧锥体外系症状—— 舞蹈或手足徐动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多数性单神经病:
常见病因为糖尿病、结缔组织 病变等。
为多个不相邻的周围神经损害,
3、单一神经损害:
多为局部病因所致。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4、神经丛病变:
见于外伤、肿瘤或炎症等。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ppt课件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cf85cadd3383c4ba4cd217.png)
-
18
主要分支:
颈部分支 — 喉上神经 → 环甲肌、喉粘膜 左:绕主动脉弓
胸部分支 — 喉返神经 → 右:绕右锁骨下动脉
腹部分支 — 胃前支、胃后支、肝支
腹腔支→肝等上腹部器官、肾、 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
→
喉肌 喉粘膜
-
19
-
20
-
21
Ⅻ 舌下神经 hypoglossal n.
性质——一般躯体运动性 •舌下神经核 —— 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管 舌肌
②
薄束核 楔束核
对侧内侧丘系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
38
-
39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
1、躯干、四肢
皮肤
①
周围突 脊神经节 脊神经
中枢突
②
脊髓Ⅰ、 对侧脊髓丘脑束 Ⅳ~Ⅶ层
脊髓丘系 脑干各部
③
背侧丘脑腹 内囊后肢 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
40
2、头面部痛温触压觉传导通路 ①
2. 咽支 → 咽粘膜
(副交感性)
3. 鼓室支 → 岩小神经
耳神经节 腮腺
4. 颈动脉窦支 → 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
5. 肌支 → 茎突咽肌
-
17
迷走神经走行
橄榄后沟出延髓→颈静脉孔 出→上、下神经节→迷走神 经干在颈动脉鞘内下行→达 颈根部→
左迷走神经进入胸腔→ 越过主动脉弓→左肺根 后方→食管前面→食管 前丛→迷走神经前干
-
5
Ⅱ 视神经 optic n. 性质——特殊躯体感觉性 视网膜节细胞轴突 —— 视神经—视—神—经管— 视交叉 —— 视束 —— 外侧膝状体
-
6
神经定位诊断.ppt
![神经定位诊断.ppt](https://img.taocdn.com/s3/m/453786dade80d4d8d05a4f3a.png)
ppt课件完整
18
Ⅷ 位听神经
• 由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二部分组成, • 耳蜗神经受损:耳聋、耳鸣 • 前庭神经受损:眩晕、眼震、平衡失调
ppt课件完整
19
Ⅸ舌咽、Ⅹ迷走神经
球麻痹即延髓麻痹:
• 三大主要症状:言语困难、发音困
难、进食困难。
• 真性球麻痹:是由于Ⅸ、Ⅹ颅神经
受损所致,核下性受损特点
系交叉处交叉
• 浅感觉在脊髓前连
合交叉至对侧
ppt课件完整
25
T2-胸骨角 T4-乳头 T6-剑突 T8-肋弓平面、 T10-平脐 T12-腹股沟韧带中
中枢性(外侧膝状体后):视觉障碍+ 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ppt课件完整
16
Ⅲ动眼、 Ⅳ滑车、 Ⅵ外展
• 典型的症状:复视 . 体征:眼球运动障碍.
• 动眼神经麻痹:
①上睑下垂;②外斜视和复视;③瞳孔散大; ④对光反射消失;⑤眼球向上、下、向内运 动受限。
• 瞳孔改变:
瞳孔散大:①动眼神经麻痹;②脑钩回疝
+
肌纤颤: —
+
伴发症状: 偏瘫
不一定
ppt课件完整
22
感觉系统
ppt课件完整
23
感觉的分类
•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
• 一般感觉:
– 浅感觉;痛、温、触觉 –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 复合感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
觉、图形觉、重量觉等。
ppt课件完整
24
• 深感觉在脑干内丘
8
常见症状和表现
• 小脑: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
障碍和肌张力减低。
• 大脑半球:刺激性病灶可出现癫痫,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61604PPT112页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61604PPT1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8e1c4d6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7.png)
丘脑比邻病变定位诊断
丘脑比邻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症状和体征: 1、颅内压升高:因松果体病变压迫第三脑
室和中脑导水管所致。 2、内分泌变化:可见早熟、第二性征不全
和尿崩症等。
丘脑比邻病变定位诊断
3、上视或下视麻痹:四叠体受压,瞳孔反 应异常常见,有时有眼震。典型的眼征 是“丘脑眼”——落日眼、针尖瞳孔。
4、耳聋:见于四叠体受压,常见。 5、动眼神经麻痹:四叠体区病变特征之一。
顶叶病变定位诊断
3、运算不能、失用、失认、构图不能、空 间定向障碍等,见于次顶叶病变。
4、纯失读:角回病变,极罕见。 5、失算—失写—左右失认:又称
Gerstmann’s综合征,见于优势侧角回病 变。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 外侧裂以下、枕叶以前的皮层区域
称为颞叶。有上、中、下三个横回,分 别以颞上、下沟为界。 1、听觉机能:听觉综合分析机能。
6、眩晕:颞上回中、后部的刺激性病变可 导致眩晕。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7、眼运动障碍:颞上回中、后部负责探测 附近皮层接受的音响刺激定位,病变时 听眼反射障碍。
8、颞叶刺激征:也称为颞叶释放征,包括: 幻嗅、精神运动性癫痫、睡梦状态、听 幻觉和发作性性行为异常等。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体征: 1、相限偏盲。 2、感觉性失语。 3、其它。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2、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 出现语言理解功能严重缺陷,又称 Wernicker氏失语。
3、阅读书写障碍:损害部位亦为优势半球 颞上回后部,与理解不能有关。
4、健忘性失语:又称命名性失语,优势半 球颞叶后部及顶叶下部的所谓语言形成 区病变。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5、记忆障碍:不伴智能障碍的近记忆缺失, 见于颞叶内侧面,尤其是海马的破坏性 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