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
一
文 化 的 起 源 与 文 化 源 地
文化起源地:文化现象与文化事物最初产生的地点。
中国人认为归为圣人或祖宗
《周礼.冬官》:“百工之事,皆圣人之所作也。” 《周易》:伏羲氏“接绳而为纲罟”;神农氏“断木为耜,揉木 为耒”……
西方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
古代希腊罗马时代关于文化起源多归于神。 18世纪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文化地理决定论。孔多塞主张人类 文化进化论。 19世纪:文化传播论、文化功能论、文化心理论。
己的经验和价值观,可以繁衍出许多生成意义。
• 影响文化增殖的因素:传播者、接受者、媒介 • 群体参与是文化增殖的重要力量,制度化的群 体变成了非制度化的群体,常规群体变成了非
常规群体,集体越轨行
为,越过了原来的文化 界限。
文化增殖是有限度。
文化积累有两种形式:民族文
化的积累、外来文化的积累。
文化积累中存在文化遗
失现象:
①自然放弃旧文化,保存 新文化,是一种文化更新现
象,为更高形式的文化积累。
②某种文化在传递过程中 遗失了。 文化积累速度是和文化发 展成正比的。
北上 南下
衣
越裳,在象林界外, 越之裳也。越诸上郡为衣, 而诸下郡为裳也。 ——清.屈大均《广东新 语》
某些矛盾、错误、缺陷和不足,人类创造了
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越来越成为束缚 人类自身的东西,成为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 东西。文化的这种自我相关的不合理性和矛 盾性,称之文化悖论。
新文化的发明、创造是在不断排除旧文化
的悖论中产生、发展的。
五 文 化 增 殖
• 文化增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接受者根据自
裳
• 中国古人排序的方式: • 三才:天地人 • 四德:元享利贞 •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人文地理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大纲一、引言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探讨了地理空间对人类社会、文化和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依据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对其大纲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介绍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起源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观念和文化特点,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它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关注人类行为和地理空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
研究对象可以是城市、农村、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
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概念和理论1. 地方性地方性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地理空间上的特定区域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
地方性影响着人类行为和观念,塑造了不同地域的差异。
2.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是城市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趋势。
人文地理学关注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影响,研究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和联系。
3.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塑造作用。
它探讨了宗教、语言、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地理分布和变化。
4. 全球化全球化是指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全球互联互通。
人文地理学关注全球化对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
四、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1. 城市研究人文地理学在城市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关注城市的形态、功能、发展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城市研究的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城市社会发展等。
2. 农村研究人文地理学也关注农村地区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农村的发展模式、社会问题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等。
世界文化地理课大纲梳理
第一章导言这一章主要是几个概念比较重要: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
内部的文化特性是一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
功能文化区:通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宗教的功能作用而组织起来的文化区,文化特征具有异质性,有清晰的节点和明确的边界。
乡土文化区:主观的,存在于人们脑海中,被相当一部分人共同认可的区域。
文化破碎带:文化要素交错分布的地区,显著特点是文化的混杂性和不稳定性。
文化景观:一组文化作用与自然景观而产生的,文化是动力,自然景观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文化生态:关于文化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自然对文化的影响。
2、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关于文化生态的观点: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和地形,是塑造区域文化特征的决定性力量。
或然论:地理环境只是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最终的人地关系方式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而人类的选择又是在文化的影响下做出的,文化的力量决定了区域景观的特征。
(人类文化对自然的选择能力随着人类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大)环境感知论:人们首先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地理环境的信息,然后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一系列认知过程,在头脑中形成精神地图,并指导人们在客观地理环境中的行为。
人类作为地球的改造者:文化决定论,人类强烈改变和影响了自然环境。
文化传播扩张传播接触传播:新思想新事物像波浪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
如流行的衣服样式。
等级传播:从一个重要的人或地方跳到另一个,略过其他。
如早期共产主义刺激传播:新思想中的某些成分被去掉,但主要的或基本的思想被接受。
如植物动物的驯化传播。
移动传播:带着新思想的一个人或一组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
文化整合:构成文化景观的文化要素都被系统地、空间地联系在一起,文化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一个文化要素改变了,其他的文化要素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第二章世界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掌握12个文化区中文化亚区的具体分布以及分区的依据。
《文化地理》主要内容_01
《文化地理》主要内容第一章文化地理绪论文化地理:关于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形成。
第一节地理学思想史古代地理学:古埃及关于金字塔的设计;希罗多德:历史上的人地关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人的四种气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地球上,随着地球纬度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地带;近代地理学: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香料;麦哲伦的航海,地球是圆的;航海技术、测量技术、造船技术、海盗文化;如中国的西南地区:艾芜:《南行记》中记载茶马古道,马帮第一等的英雄,偷马贼为第二等的英雄;近代地理学和地理学家(德国为中心):康德:太阳系形成的星云说;洪堡:纬度地带性;海陆环境的差异;互动联系;李特尔:区域地理的描述;历史地理学的理念;拉采尔:《政治地理》:国家是地球上一些生物所形成的一个政治团体;位置、空间、界1/ 3限三因素;引领地缘政治;早期环境决定论的诱导;山脉(界限)和水体(渠道)的关系;森林(落后民族的避难地)和沼泽。
第二节文化地理学的主要内容系统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等人文地理学:交通、城市、人口、经济、文化地理等等区域地理学:世界地理、亚洲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村落地理文化:素养、气质、基础;文化节:地域的经济和习俗而形成的东西耕作、教养、教育希腊culture 培养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品质、能力罗马人与宗教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中世纪人的气质和发展过程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成员作为一种生物体不受生物遗传影响的所有行为而炮制出来的东西。
人类给自然环境打上来的烙印地理学家文化地理所研究的内容:所有文化现象在世界上的空间分布、组合形式以及它的变异。
所有这些问题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物质文化(地域差异):建筑、服饰精神文化(地域差异):歌舞、宗教制度性的文化:政体、政党、法律心态文化:20 世纪 60 年代诞生,为心理想象绘制的空间想象研究的核心内容:文化源地是一切问题的起始点,文化区是文化地理研究的终结点。
《社会与文化地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与文化地理学》教学大纲Socio-Cultural Geography课程编码:21A53025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课(必修课)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师范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推荐教材:自编讲义参考书目:柯可,《文化产业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约翰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构建起以探讨人地关系为核心,包含人地关系理论、人口理论、文化景观、文化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解释社会因素对地区文化景观、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从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的角度解释不同地区具有各种区域特征。
课程的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地关系理论、人口理论、文化景观、文化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理解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释区域文化地理现象。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定义;理解相关概念和名词;了解其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学科基本内容、发展历程;理解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并掌握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与文化地理学概念、学科特征,学科发展及其趋势、学科价值与学习意义;难点:社会与文化地理学地理学的概念与学科特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研究对象、实证主义方法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授课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第二节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第三节中国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第四节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研究任务第二章社会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与文化对地理学以及各分支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结构;理解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等文化主题;理解文化形成与文化适应;理解并灵活掌握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课程号(代码):10621820-0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54 学分:2二、教学目的及要求(一)、目的: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要求: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做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主要分专题讲解各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以中国为例)。
绪论:文化及文化地理基本理论介绍。
*(8学时)一、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二、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文化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章:地形与文化(12学时)一、山地(包括丘陵)与文化二、平原与文化三、高原与文化四、盆地与文化第二章:水系与文化(6学时)一、河流与文化二、海洋与文化第三章:气候与文化*(6学时)一、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变迁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三、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四、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及文化带的移动第四章:城市与文化(9学时)第五章:景观地理学简介(3学时)第六章:身边的文化与地理(12学时)一、我们生活的文化区在确定一个观察地区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观察身边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进而总结所观察地区的文化特点。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课程编码:学分:3总学时:48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与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其它人文科学专业,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作增强人文素质的选修课。
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课程类别为学科基础课,性质为必修课,为双语教学课程。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工农业、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和新经济等。
同时,由于它所探索的是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受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大。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还需要人们从发展中来考察人文现象。
所以,与一般学科不同,人文地理学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性。
由于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人文地理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并且,实践应用较强,发展空间广阔。
人文地理专业基础性强,是形成专业素养、丰富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该门课程对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完善、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对非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的丰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人文事象的能力,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当代全球人地矛盾和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建立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框架体系;理解不同人类社会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主要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文化和内涵和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文化地理/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名称(中文/课程编码:12014017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学时数: 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数: 2 先修课程: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考核方式:考查制订日期:2004年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审核者:林媚珍执笔者:黎倩雯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地理系四年级的学生,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作用和任务在于使学生在已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专业知识的构架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在人文地理的分支学科——文化地理领域能够有进一步的知识上的深化和拓展,使其更能满足未来中学地理教学和改革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的基本目的就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人文地理学,对其中的分支学科——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体系和研究主题有了一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以文化景观为切入点,更深入的认识各文化要素的形成的地理条件和空间分布的规律。
其具体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各主要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变化(文化景观的扩散)及各主要文化景观的形成;理解发展与区域的环境条件及与区域中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析文化要素空间分布和组合规律的方法、掌握分析文化地理问题的五个基本出发点等,从而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课外考察等教学方法,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并注意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力求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学得广、学得活、学得透。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人文地理的一个分支,是在《人文地理学概论》的基础上的一个更深入并具有一定拓展的课程,因而应当在学习了人文地理课程后,对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
与各章节关系最为密切的仍为人文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王恩涌)
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王恩涌)目录前言第一章绪论一、地理学的发生、发展与分科二、文化地理学三、文化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的综合作用、文化景观第二章世界上的人口一、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及其分布、出生率的分布、死亡率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年龄与性别金字塔图二、人口的变化与迁移:人口的历史变化、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人口过渡论、人口的迁移三、人口生态学:环境影响、环境感知、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文化对人口的综合作用四、人口景观:密集型农村聚落、分散型农村聚落、半聚集型农村聚落第三章农业一、农业类型及其分布:迁移农业、热带定居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农业、谷物家畜农业、地中海农业、市场园艺农业、商业乳品农业、商业牲畜育肥农业、商业谷物农业、游牧业、大牧场二、农业的起源与扩散:驯化植物的起源与扩散、驯化动物的起源与扩散、现代农业的发明与扩散三、农业生态: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四、文化诸因素在农业中的作用:食物的偏爱、杜能的农业区位五、农业景观:传统的测地方法、地界与农田类型、土地合并、栅栏和围篱第四章政治地理一、政治文化区:政治地理上的机能文化区、政治地理上的形式文化区二、政治事物的扩散:通过移民的迁移扩散、独立运动的扩展扩散、国内政治事件的扩散三、政治生态关系: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陆心”学说、“生存空间”理论、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四、政治地理中的文化作用:宗教、语言、种族与民族、共同的历史经历、国家力量的衡量五、政治景观:边界的特征、政府权力的象征第五章语言地理一、语言区: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其他语系二、语言的扩散与发展:英语、汉语扩散与各地方言的关系、语言迁移扩散与人口迁移、语言的等级扩散、语言扩散与民族迁移、印欧语系与汉语扩散的不同结果三、语言生态学:环境和词汇、环境对语言的保护作用、环境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四、人文因素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与政治的关系、多语言国家、单一语言国家、移民与语言的关系、民族和社会与语言的关系、混合语五、语言景观: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我国的地名景观第六章宗教地理一、几种主要宗教的基本情况: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民族宗教、自然宗教二、宗教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机能文化区三、宗教的扩散:民族宗教的传播、世界性宗教的传播、扩散方式、宗教传播中的障碍四、宗教生态学:宗教的自然观、宗教的起源、圣地、寺庙与环境、宗教节日五、宗教与文化各因素的关系:宗教与农业、宗教中的禁食、宗教与捕鱼、宗教性旅游与朝拜圣地、宗教与职业、宗教与政治、宗教与语言和教育六、宗教景观:寺庙建筑、墓地、宗教与聚落、宗教地名第七章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一、文化区:美国和加拿大东部文化区、音乐文化区、体育文化区、电视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区的等级二、文化扩散:民间文化的扩散、流行文化的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民间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流行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四、文化的综合作用:威士忌酒与赛车、音乐的文化综合、体育与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关系、流行文化与通讯媒介的关系、流行文化中的民间文化五、文化景观中的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民间文化中的建筑景观、流行文化景观第八章种族和民族地理一、种族和民族的分布:人种的分布、地理人种的分布、民族的特点与分布二、种族和民族的迁移:来自亚洲的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在美洲、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在拉丁美洲、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美国城乡的其他民族的移民三、环境生态作用:环境与肤色、血型、身体的有关特征与环境、环境与民族的关系四、文化的整合作用:普韦布洛人与拉普人、澳大利亚人与新西兰人、拉丁美洲人、美国人五、种族文化景观:城市中的唐人街、乡村里的阿米什社区、芬兰人的蒸汽浴室、其他种族的文化景观第九章城市一、世界城市文化区:行政上或法律上的城市、城区的界线、机能上的城市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关于城市产生的动因、城市兴起区、西方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三、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的城址和位置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四、城市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关系: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五、城市景观:城市景观、城市景观的感知第十章工业与交通一、工业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二、工业革命的起源与扩散: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的扩散三、工业生态学:资源因素、能源因素、地形与气候因素、工业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四、工业、交通与人文因素的关系:劳动力因素、市场因素、政治方面的作用、其他因素、工业化中所遇到的问题、交通与环境的关系五、工业与交通的文化景观第十一章文化地理学和有关全球性的问题一、全球性的人口危机二、食物供应与绿色革命三、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的开发四、世界能源危机与阿米什人文化五、关于资源、经济、人口和环境的关系的过去与未来主要参考文献内容提要文化地理学是论述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地理规律的科学。
文化地理学研讨课程大纲
文化地理學研討課程大綱課程規劃: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分科,其研究焦點著眼於多元的人類文化(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所展現的空間形式(patterns),及其交互間的作用(interactions)。
本課程嘗試探討當代多樣的文化地理學理論與方法,及其與其它學門(包括哲學、社會學、人文科學等)間密切的關係,並由此論述當代多元的世界文化地理現象。
教學內容:一、文化的策略(一)文化地理學中的文化(二)卡爾‧紹爾的景觀形態論(三)文化的超有機的隱喻?二、文化研究與新文化地理學(一)文化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二)文化研究的面向(三)新文化地理學1、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與文化的轉向2、新文化地理學的視野3、文化是空間的(cultural is spatial)三、景觀的政治學(一)景觀書寫與地理學(二)生產與再現景觀(三)意義的流通:景觀作為社會再生產的體系四、文化的政治學(一)文化政治學:作為「抗爭」的文化政治學(二)性別與認同(三)女性主義與文化改變五、人本主義地理學者的文化觀(一)地方感與歸屬感(二)無地方性、異化與全球化(三)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文化地理觀點六、媒體創造的空間:電影、電視與網路(一)電影與城市生活的節奏(二)經由大眾傳播媒體創造空間(三)地方與流動(四)網路空間六、殖民與後殖民的地理學(一)帝國的地理學(二)後殖民的地理學(三)文化帝國主義七、文化的政治經濟與經濟的文化(一)文化作為意識型態(二)文化與經濟:社會再生產的問題(三)生產的文化經濟地理(四)消費的文化八、歸屬的地理學:「去疆界」時代的國家、國家主義與認同感(一)國家與國家主義:疆域與認同(二)交流與網路:去疆界作用與認同感教學方式:1、教師講授要點2、針對上課主題,輔以相關讀物,以便課堂討論。
3、由學習者針對相關主題進行資料蒐集,以便在課程中報告與討論:(1)隨課程進度,報告指定的一篇英文文章。
4文化地理
Human Geography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
胡兆量, 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着重研究中国文化分布的规 律性。认为文化地理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律性。认为文化地理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比较研究是文化地理的基本方法, 区域比较研究是文化地理的基本方法,区域对比是 文化区划的切入点。 文化区划的切入点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
中国学者的看法
人 文 地 理 学
钱今昔认为, 钱今昔认为,文化地理学研究一定空间范围内的 认为 诸文化因素的分布、组合和发展, 诸文化因素的分布、组合和发展,它们的形成条 件,文化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和更新,文化 文化资源的评价、开发、利用和更新, 景观和文化生态的特征、演化和作用。 景观和文化生态的特征、演化和作用。 张文奎认为, 张文奎认为,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 认为 合,即研究人类文化行为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 展规律。 展规律。
20
Human Geography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
人 文 地 理 学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1929)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1929)进一步提出 惠特尔西 相继占用”的概念, “相继占用”的概念,认为地理学应研究一个 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 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因为每一 历史时代人类都按照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 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 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实际上是 主张用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文 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化特征来说明地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
文化, 文化 , 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 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 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 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
世界文化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讲文化地理导论1.形式文化区是被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域,内部的文化特性是一致的,其边界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是一条带而非一条线。
功能文化区是通过政治、社会、经济宗教功能而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内的文化特征具有异质性,有清楚的节点和明确的边界,功能文化区内可以包含不同的形式文化区。
2.布里吉依据民族、语言、宗教、政治、经济、历史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十二个文化区,位于旧大陆〔亚欧非大陆〕的文化区有欧洲文化区、俄罗斯文化区、北非/西南亚文化区、亚撒哈拉非洲文化区、南亚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位于美洲大陆的有北美文化区、中美文化区、南美文化区。
还有澳大利亚文化区和太平洋文化区3.每个文化区下又划分为假设干亚区,其中北非/西南亚文化区可分为埃及亚区、马格里布亚区、横贯非洲的文化过渡带、中东亚区、阿拉伯半岛亚区、帝国区〔非阿拉伯亚区〕、突厥斯坦亚区。
欧洲文化区分为不列颠诸岛亚区西欧南欧北欧东欧亚区4.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
地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跨越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
地理学关注地球外表,用空间的眼光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与文化现象。
文化地理学研究语言、宗教、经济、政治等文化现象空间分布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揭示不同文化要素之间空间差异与空间功能联系。
文化地理学试图对文化要素空间差异进行解释。
寻觅地域间文化现象的共同性、规律性,也要重视地域文化现象的多样性、独特性。
分析布里吉北非/西南亚文化区划分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合理:传统地域划分中以苏伊士运河以西为非洲,以东为亚洲。
但从文化上分析,非洲内部南北区别很大,而非洲北部与亚洲西部的文化非常相似。
北非—西南亚文化区主要是根据伊斯兰教信仰特征划分的。
虽然北非—西南亚文化区的工业化程度不高,但石油资源丰富,对世界和平和经济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不合理:首先,这个区主要是根据伊斯兰教信仰特征划分的,但①其中东亚区的以色列却信仰犹太教,②非阿拉伯亚区中的塞浦路斯是中东地区惟一一个基督教徒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③突厥斯坦亚区中的俄罗斯国内大多数居民信仰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在俄罗斯,伊斯兰教是第二大宗教。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如文化景观、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等。
熟悉世界和中国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区域观念,增强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激发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课程内容1、绪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2、文化地理学文化的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景观及其形成机制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地域文化与文化区3、人口地理学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政策与人口规划4、农业地理学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区位论农业生产类型和地域分布农业可持续发展5、工业地理学工业的发展和分类工业区位论工业地域和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转移6、城市地理学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地域结构和功能分区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问题城市体系和城市规划7、语言地理学语言的起源和传播语言的分类和分布语言景观和语言政策8、宗教地理学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宗教的分布和地域特征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9、旅游地理学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旅游规划和旅游影响10、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单元和政治地理格局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际政治地理格局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11、行为地理学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决策行为和区位选择消费行为和空间行为12、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文化地理复习提纲
3)文化内涵
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即事物的人文性的一面,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它们命名的由来均属于它们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也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
4)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
文化地理学
复习提要
第一章 绪 论
1-1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作用
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
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文化地理学的作用
思考题
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
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的科学。
是大学地理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近年来被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素养课程。 文化地理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在空间和环境中如何组织自身,从而更好地利用和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2)文化现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例如捕鱼的方法、网捕不同样式和大小的鱼网;观察舞蹈的场合、人数、动作、道具等等,现代城市交通拥挤、改革开放出现的民工潮等等。每一个具体的状态,都是一种现象。在诗歌题材问题上,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都是人们观察出的现象。
文化地理学将一切人文事象视为人类的文化创造。
1、关于文化
(1)“文化”名称的来源
“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文化”的广、狭义
1)广义的“文化” ——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2)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常用的文化概念
《文化地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文化地理学》课程考试大纲Cultural Geography课程编号:412011180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有关专业学时数:33 学分数:2 执笔者:吴黎军一、考试总体要求本课程为地理科学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文化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国内外发展过程、趋势及有关理论,掌握有关专业术语,明晰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及空间规律,初步学会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进行案例分析并在实际中指导地方文化建设。
二、考试内容章节掌握内容理解内容了解内容第一章绪论1、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性质2、文化特质和文化结构的概念1、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2、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1、西方文化地理学近、现代发展三个阶段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第二章物质文化地理1、物质文化释义及分类2、生产文化的地域性3、生活文化的地域性1、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2、生活文化的地域性1、建筑文化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2、物质文化的分类第三章精神文化地理1、语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地名的主要性能及地名景观的种类4、常见的几种艺术地理1、宗教景观的分布2、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书法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绘画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戏曲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四章文化生态学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概念及与环境的关系3、常见几种自然观的分类1、文化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之间的关系1、不同文化的自然观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2、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3、不同地方文化景观的环境映射第五章 文化源地1、文化特质和文化综合体2、 文化源地的概念和种类3、文化创新源地 1、文化源地的地理背景2、 文化创新源地形成的影响因素1、早期人类文明源地2、 文化与自然的关系3、文化创新及其特征第六章 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类型2、文化扩散的分类3、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传播与文化扩散的异同 2、 文化传播的规律 1、文化扩散与大众传媒第七章 文化区1、 文化区的概念和类型2、文化整合的概念和意义 1、 文化区划 1、世界文化区 2、中国文化区第八章 空间、地方与文化1、空间与地方的区别和联系2、空间感应的概念及研究意义3、地方文化认同及其意义4、地方文化建设1、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转化中的意义 2、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和作用1、企业文化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2、社区文化第九章 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的概念2、文化景观的特性3、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程序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3、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区别和联系1、文化景观野外考察应注意的问题2、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必要性第十章 文化产品1、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商品2、文化产品的特性1、文化产品开发1、文化产品开发对地方原有文化的影响难易度分布:容易 20-25% ,中等难度 65-70% ,较难 10-15%四、考试形式与时间闭卷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考试时间120分钟。
31C中国文化地理教学纲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地理(Cultural Geography of China)一、课程的目的、任务: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的历史舞台。
纵观世界文化史,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类型特征,都与诞生这一文化的地理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
中国文化与中国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中国地理》就是要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
具体说来,就是要系统地讲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空间运动过程与空间组合方式。
其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活动的地域系统之形成及其规律,使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时地空间因素能有一个动态历时性差异和空间分异性差异的双重理解。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系统地介绍海内外学术界有关文化地理研究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使学生对文化地理学科有一个线条式的了解,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学习与研究;其二,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与中国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机制,描述中国文化的空间运动过程,揭示中国文化空间分异的原因及其结果。
详细内容见讲授大纲。
三、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特色:本课程为历史系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因此教学方式以系统讲授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问题意识。
考虑到课程具有历史学与地理学相互交叉的特点,因此,授课时,尽量采取地图、图表等课件,务使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因素都能有一个明确而且清晰的概念。
在实践环节上,期中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相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王东编《中国文化地理》讲议,尚未正式出版。
参考书: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周振鹤等:《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文化地理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属性:考试考查笔试机考设计(论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是否是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作为人文地理学重要分支之一的文化地理学,在我国出现晚但发展快。
纵观十余年来的发展情况,可大致概括为:(1)文化地理学理论从引进到消化进而有了较大的发展,(2)区域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3)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断代走向区域,(4)专题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5)综合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核心扩展到边缘。
其总趋势是逐渐走向具体化、区域化、综合化。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我国出现较晚,确切地说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才正式出现的。
文化地理学在欧美地理学研究中颇受重视,因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把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创立了人文地理学的“景观学派”,以致长期以来,美国各大学地理系把文化地理学列为重要课程,甚至有取代人文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核心课程的趋势。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作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1、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2、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近现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1、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轫2、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出现3、20世纪后期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1、近现代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2、中国当代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联系和区别2、了解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状况3、了解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状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和区别2、20世纪后期新文化地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3、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发展与国家建设关系¥第二章物质文化地理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文化概述1、物质文化释义2、物质文化分类3、物质文化的地理学研究第二节生产文化地理1、生产文化分类、2、农业文化3、第二、第三产业文化4、生产文化的地域性第三节生活文化地理1、生活文化分类2、基本生活文化例说3、非基本生活文化例说4、生活文化的地域性第四节$第五节建筑文化地理1、建筑文化分类2、国外建筑3、中国建筑第六节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人文因素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物质文明的涵义、分类和研究内容2、了解生产文化地理的涵义、生产文化的分类和生产文化的地域分布3、了解生活文化的分类、生活文化和非基本生活文化的特点4、了解建筑文化的分类和特点、中国和外国建筑的特点5、了解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质文明分类和研究内容2、生产文化的分类和生产文化的地域分布¥3、生活文化和非基本生活文化的分布及其特点4、中国和外国建筑的分布和特点5、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第三章精神文化地理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语言地理1、语言的区域分布2、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3、语言经管——地名第二节宗教地理1、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宗教景观的分布3、宗教文化区的研究第三节艺术地理1、戏曲的地域差异与地理背景的关系2、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绘画的区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书法的地狱空间分布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语言的地理分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2、了解宗教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宗教文化区的研究内容3、了解戏曲、文学、绘画、书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语言的地理分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2、宗教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宗教文化区的研究内容3、戏曲、文学、绘画、书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四章文化生态学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中的环境印记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2、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印记3、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第二节不同文化的自然观1、自然观的演变历程2、不同地域的自然观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3、形形色色的自然观第三节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1、文化转型的概念与机制!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关系3、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自然环境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及其研究关系应注意的问题2、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了解文化转型的概念及其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自然环境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及其研究关系应注意的问题,2、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文化转型的概念及其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第五章文化源地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各类文化源地1、文化特质的源地2、文化综合体的源地{3、早期人类文明的源地第二节文化源地的地理背景1、文化源地的地理基础2、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3、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第三节文化创新源地1、文化创新及其意义2、文化创新的条件/3、文化创新的实践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特质、文化综合体、人类文明的源地,及其影响起源的因素2、了解文化起源的地理基础和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掌握文化的起源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3、了解文化创新的概念、文化创新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第六章文化传播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文化传播与传播理论1、文化传播、扩散及其类型2、文化传播与地理3、历史上的文化扩散第三节文化扩散与大众传媒、广告1、传媒与大众传媒类型2、大众传媒与文化扩散3、广告与文化扩散第四节,第五节文化传播规律1、“器”文化往往比“道”文化更容易传播2、文化传播的总体走势是高质文化替代低质文化3、文化传播在地区间进行的4、强国文化传播能力强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传播和地理环境的关系2、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在文化传播的作用@3、了解文化传播的趋势和文化传播的特点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传播和地理环境的关系2、不同的方式在文化传播的作用3、文化传播的趋势和文化传播的特点第七章文化区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文化区的概念、类型及区别1、文化区的概念2、文化区的类型3、文化区的区划第三节世界主要文化区1、西方文化区2、伊斯兰文化区3、印度文化区\4、东亚文化区5、东南亚文化区6、撒哈拉以南文化区第四节中国文化区1、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2、中国文化区的主要特点概述第五节文化整合1、文化整合的概念{2、文化整合的地理学研究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区的概念、类型及其划分2、了解文化区的空间分布和特点3、了解中国文化区空间分布和各自的特点4、了解文化整合的概念和地理学对其研究的现状、趋势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区的概念、类型|2、文化区的空间分布和特点3、中国文化区空间分布和各自的特点4、文化整合的概念和地理学对其研究第八章空间、地方与文化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从空间到地方1、空间与地方2、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化中的作用第二节.第三节地方文化与地方文化认同1、地方文化要素与地方文化特征2、空间感应与地方文化认同3、地方文化认同的现实意义第四节地方文化建设1、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2、政府、企业和民众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空间和地方的关系2、了解地方文化要素和特征、地方文化的地理空间变化及其认同3、了解如何建设地方文化及建设地方文化的要素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化中的作用2、空间感应与地方文化认同3、政府、企业和民众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第九章文化景观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景观分类及特征1、文化景观的概念2、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3、文化景观的特性第二节文化景观反映的文化与自然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第三节文化景观的野外观察1、文化景观野外观察的必要性2、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一般程序3、文化景观野外考察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景观概念、分类、特性2、了解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景观的特性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3、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第十章文化产品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生产及文化产品)1、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2、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第二节人文旅游产品开发1、人文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内涵2、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3、近期我国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趋势第三节文化产品开发与文化演化1、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创造《2、文化产品开发对原有地方文化的影响3、文化产品开发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的关系、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的区别2、了解人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趋向3、了解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原有地方文化的关系、文化化产品开发的基本规律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的关系、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的区别;2、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3、文化产品开发对原有地方文化的影响、文化产品开发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属性:笔试机考设计(论文)其它作者周尚意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作为人文地理学重要分支之一的文化地理学,在我国出现晚但发展快。
纵观十余年来的发展情况,可大致概括为:(1)文化地理学理论从引进到消化进而有了较大的发展,(2)区域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3)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断代走向区域,(4)专题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5)综合性文化地理的研究从核心扩展到边缘。
其总趋势是逐渐走向具体化、区域化、综合化。
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我国出现较晚,确切地说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才正式出现的。
文化地理学在欧美地理学研究中颇受重视,因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地理学家索尔提出把解释“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创立了人文地理学的“景观学派”,以致长期以来,美国各大学地理系把文化地理学列为重要课程,甚至有取代人文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核心课程的趋势。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作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1、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2、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近现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1、近代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轫2、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出现3、20世纪后期新文化地理学的出现第三节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1、近现代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2、中国当代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联系和区别2、了解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状况3、了解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状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和区别2、20世纪后期新文化地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3、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发展与国家建设关系第二章物质文化地理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文化概述1、物质文化释义2、物质文化分类3、物质文化的地理学研究第二节生产文化地理1、生产文化分类2、农业文化3、第二、第三产业文化4、生产文化的地域性第三节生活文化地理1、生活文化分类2、基本生活文化例说3、非基本生活文化例说4、生活文化的地域性第四节建筑文化地理1、建筑文化分类2、国外建筑3、中国建筑第五节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人文因素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物质文明的涵义、分类和研究内容2、了解生产文化地理的涵义、生产文化的分类和生产文化的地域分布3、了解生活文化的分类、生活文化和非基本生活文化的特点4、了解建筑文化的分类和特点、中国和外国建筑的特点5、了解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物质文明分类和研究内容2、生产文化的分类和生产文化的地域分布3、生活文化和非基本生活文化的分布及其特点4、中国和外国建筑的分布和特点5、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第三章精神文化地理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语言地理1、语言的区域分布2、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3、语言经管——地名第二节宗教地理1、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宗教景观的分布3、宗教文化区的研究第三节艺术地理1、戏曲的地域差异与地理背景的关系2、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绘画的区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书法的地狱空间分布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语言的地理分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2、了解宗教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宗教文化区的研究内容3、了解戏曲、文学、绘画、书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语言的地理分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2、宗教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和宗教文化区的研究内容3、戏曲、文学、绘画、书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四章文化生态学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中的环境印记1、文化生态学的概念2、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印记3、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第二节不同文化的自然观1、自然观的演变历程2、不同地域的自然观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意义3、形形色色的自然观第三节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1、文化转型的概念与机制2、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的关系3、文化与自然环境协调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自然环境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及其研究关系应注意的问题2、了解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了解文化转型的概念及其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自然环境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及其研究关系应注意的问题2、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观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文化转型的概念及其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第五章文化源地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各类文化源地1、文化特质的源地2、文化综合体的源地3、早期人类文明的源地第二节文化源地的地理背景1、文化源地的地理基础2、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3、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第三节文化创新源地1、文化创新及其意义2、文化创新的条件3、文化创新的实践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特质、文化综合体、人类文明的源地,及其影响起源的因素2、了解文化起源的地理基础和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掌握文化的起源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3、了解文化创新的概念、文化创新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第六章文化传播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传播与传播理论1、文化传播、扩散及其类型2、文化传播与地理3、历史上的文化扩散第二节文化扩散与大众传媒、广告1、传媒与大众传媒类型2、大众传媒与文化扩散3、广告与文化扩散第三节文化传播规律1、“器”文化往往比“道”文化更容易传播2、文化传播的总体走势是高质文化替代低质文化3、文化传播在地区间进行的4、强国文化传播能力强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传播的理论、文化传播和地理环境的关系2、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在文化传播的作用3、了解文化传播的趋势和文化传播的特点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传播和地理环境的关系2、不同的方式在文化传播的作用3、文化传播的趋势和文化传播的特点第七章文化区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区的概念、类型及区别1、文化区的概念2、文化区的类型3、文化区的区划第二节世界主要文化区1、西方文化区2、伊斯兰文化区3、印度文化区4、东亚文化区5、东南亚文化区6、撒哈拉以南文化区第三节中国文化区1、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2、中国文化区的主要特点概述第四节文化整合1、文化整合的概念2、文化整合的地理学研究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区的概念、类型及其划分2、了解文化区的空间分布和特点3、了解中国文化区空间分布和各自的特点4、了解文化整合的概念和地理学对其研究的现状、趋势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区的概念、类型2、文化区的空间分布和特点3、中国文化区空间分布和各自的特点4、文化整合的概念和地理学对其研究第八章空间、地方与文化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从空间到地方1、空间与地方2、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化中的作用第二节地方文化与地方文化认同1、地方文化要素与地方文化特征2、空间感应与地方文化认同3、地方文化认同的现实意义第三节地方文化建设1、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2、政府、企业和民众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空间和地方的关系2、了解地方文化要素和特征、地方文化的地理空间变化及其认同3、了解如何建设地方文化及建设地方文化的要素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在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化中的作用2、空间感应与地方文化认同3、政府、企业和民众在地方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第九章文化景观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景观分类及特征1、文化景观的概念2、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3、文化景观的特性第二节文化景观反映的文化与自然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第三节文化景观的野外观察1、文化景观野外观察的必要性2、文化景观野外考察的一般程序3、文化景观野外考察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景观概念、分类、特性2、了解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景观的特性2、文化景观反映自然环境的局限性3、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第十章文化产品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生产及文化产品1、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2、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第二节人文旅游产品开发1、人文旅游产品的概念及内涵2、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3、近期我国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趋势第三节文化产品开发与文化演化1、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创造2、文化产品开发对原有地方文化的影响3、文化产品开发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的关系、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的区别2、了解人文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和趋向3、了解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原有地方文化的关系、文化化产品开发的基本规律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产业与文化生产的关系、文化产品与文化商品的区别2、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是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模式3、文化产品开发对原有地方文化的影响、文化产品开发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2、从学生具体生活实例,通过其讨论得出结论。
2、以学生自学为主,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放假一习考试考试五、教材选用与参考资料《文化地理学》周尚意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