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部分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气候”一章中的内容。
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还不具备一定的学习地理的方法,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还较低。
但初一学生好奇心大,求知欲强,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2.能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了解地球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并能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二、地球的公转与气候(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出示太阳高度角图片,2、设置疑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否与地球的公转有关?3、出示公转示意图4、出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演示图以及二分二至表格1、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的关系2、思考地球公转的特点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3、小组讨论:二分二至表格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归纳总结、探究问题的能力;理解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小结并过渡:通过我们的共同探索,知道了太阳辐射强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我们继续探索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增加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2、昼夜长短的变化)1、出示二分二至时昼夜长短的变化演示图2、出示北半球各个节气昼夜长短的表格小组思考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理解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小结并过渡1、地球的公转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2、出示表格: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的交替思考完成表格检测所学知识二、地球的公转与气候(3、五带的产生)1、出示五带分布图2、小活动:帮小动物找家学生读图思考安排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学生对各个温度带独特现象的理解课堂小结:出示知识网络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达标检测出示达标检测题思考完成检测所学知识结束语:同学们,如果地球停止了转动,将不会有春夏秋冬;如果地球停止了转动,太阳将不落西山。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班级:姓名:同位合作观察分析: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1.低纬度带,太阳高度______,太阳辐射______,气温______;2.高纬度带,太阳高度______,太阳辐射______,气温______。
运用图文资料总结第三篇探索发现三、地球运动与气候小组交流观看“地球公转”的动画,完成下面问题。
1.地球公转呈现逆时针方向,还是顺时针方向?2.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哪两条纬线间有规律的移动?3.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哪一天?4.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现象的时间是哪一天?5.全球昼夜平分的时间是哪两天?6.一年中,赤道上的昼夜长短情况会发生变化吗?7.一年中,A→B→C→D,北半球的季节结合图示分析归纳学情分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上学期的适应阶段后,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要比上学期强一点,通过这一半学期的教学发现初一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差,具体表现:动手能力不强,语言表达欠佳,课外知识积累少,地图掌握能力较差,对地理学科缺乏热情,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地理学习的最大困扰。
今后努力方向:第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讲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多搞一些地理活动。
只要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他们在课后就会多思考,多动手,多学,多问。
课后再布置一些与当堂课程相关的典型作业,做到对当堂课的监测与巩固。
第二:加强读图,立足课堂。
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征。
在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以图为主体,并且在图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
因此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摆脱地理学习的困境,一定要培养学生对“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第三:创设情境,体验为上。
“我听到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课堂中,我们应当给同学们创设更多、更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引导同学们融入情境,通过参与、体验达成学习目标。
初中地理_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3、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及特点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形状,地球运动,五带划分。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地球公转教学策略与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教学用具多媒体地球仪课本地图册挂图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有关气候的教案,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搜索了有关视频和图片,便于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更好理解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分析法、比较法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各地气温与降水的千差万别。
那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阅读课本P78,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
1、气候现象的能量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
地球的形状、____________、海陆分布、____________等都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
【百度图片】/tongbu/gaoyi/7847/g1dla847.files/image015.jpg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78,并结合图4-19、4-20了解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早晨、中午、晚上外界气温气温如何?哪一位同学回答。
同学鼓掌给予肯定,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早晨和中午太阳高度一样吗?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天中早晨太阳高度角小,温度低,中午太阳高度角大,温度高,让同学拿手电筒做试验,先直射,后斜射,你会发现光亮程度怎么样?同学回答。
直射时亮度高,斜射时亮度低,通过学习,讨论,解决:1、地球具有球状的表面,在同一天,南北方不同的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________,太阳辐射的强度也_____________。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3、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_________,太阳辐射_______。
初中地理_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细化: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绘图应用中考察学生的绘图能力。
3.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平时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2新设计本课教学重难点是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法和学法方面采用图文探究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从动手实验、绘图应用和亲身经历下手,从厦门地理下手,贯穿“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运用到了实验、图表、材料,力争整堂课把课本的知识以更高效而有趣的方式呈现,达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完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更多的生活经验。
4重点难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5教学过程5.1第二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复习导入】简单回顾第1课时的内容,导入新课【展示实验】动手实验:将等量的一杯沙子和一杯水同时放太阳下暴晒,看哪个升温更快?(学生周末做的)(学生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夏季一一气温偏高,冬季一一气温偏低,年温差大。
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夏季一一气温偏低,冬季一一气温偏高,年温差小。
【教师小结】同纬度陆地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海洋相反。
活动2【活动】展示绘图【学生观察】1.两图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有何差异?(学生回答)乌鲁木齐最高温是7月,最低温是1月,厦门最高温是8月,最低温是2月。
初中地理_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2.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认真阅读课本这一框题,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太阳高度角?(2)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一天当中,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为什么早晨凉快,中午热?一年当中,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为什么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这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3)世界不同纬度的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有什么变化规律? 规律: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太阳辐射最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
(4)小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的高度不同,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热量也不相同。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有赤道向两极递减,气温也有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5)观察居民楼顶的热水器,为什么是倾斜的?我们寿光的太阳能和海南的倾斜角度一样吗?为什么?(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有几种运动形式?思考:(1)说说寿光今天的昼夜长短情况?(2)我们居住的地方5月1日,10月1日的昼夜长短情况怎样(3)中华人民共和国哪一天升旗最早?我们操场上红旗的影子哪一天最长?2.思考: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度?也就是说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的。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总约成66.5度的夹角。
所以,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这就使得太阳的直射点有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一年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2次。
除了赤道,地球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全年昼夜平分,而春分秋分则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全部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全部极夜。
初中地理_地球运动与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题地球运动与气候教学目标1.了解直射与斜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和气温的关系。
2. 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绘制示意图和自制教具演示,能够根据直射点的位置判断四季、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3. 会判别地球上五带的范围、气候特点、现象。
4.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模拟演示,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难点地球公转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方法合作式实验探究、问题解决式教学、对比法、读图观察法准备运用学案和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板书设计地球运动与气候学习目标三:五带的形成1.学生回答2.完成学案中有关五带的练习3.学生回答1.过渡:出示绘本故事,提问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都有春夏秋冬吗?2.出示“地球上的五带”图,教师讲解: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得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直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象,将地球表面分为“五带”。
3.活动:帮小动物找家通过有趣的活动掌握五带的相关知识课堂小结分享收获梳理归纳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感知,便于学生梳理知识网络。
反馈练习学生回答出示练习讲解易错点学以致用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地理知识,利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完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顺利迁移。
课后探究如果你是一位建筑师,现在要在A楼的北侧再建一栋新的楼房,新楼应该建在B处还是C处好呢?学情分析地球运动与气候是一节相对抽象的内容,这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由于自转和公转现象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和体验到一些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但大多数是零散的感性知识。
特别是对于地球的公转,学生可能更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帮助学生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再借助视频《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微课《地球的公转》和自制教具(如下图所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从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
(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二)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简单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什么?【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与展示】知识一:海陆分布影响气候1.教师出示水和沙土的实验图,让学生总结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陆地受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受热慢,散热也慢。
2.教师出示世界1月气温分布图和世界七月气温分布图,并在北半球标注出同纬度的两个点A点和B点,让学生找出问题答案,从而得出结论: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夏季陆地气温高。
3.教师出示下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得出结论:同纬度地区,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
4.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复习知识:一般来说,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巩固练习】(1)观察:A与B气温较高的___。
(2)若上图为夏季,甲区与乙区,代表陆地的是____,代表海洋的是_____(3)若上图中,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为______季节.知识二:地形地势影响气候1.教师出示山的雪线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山的阳坡和阴坡雪线高低有何不同?(2)雪线的高和低各说明什么?(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山的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2.教师出示南美洲地形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与B在位置上有什么区别?(2)观察A与B的降水柱状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山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同纬度的重庆与峨眉山,它们的海拔各是多少?(2)它们的气温各是多少?(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巩固练习】上图中,甲为_____坡,降水______;若甲地气温为15℃,则山顶乙地的气温约是______ ℃。
初中地理_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学生课前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进行“合格地球人的考查”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二、出示学习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学生探究学习:(一)、了解古代人们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1、【多媒体图片展示】教师讲解地心说和日心说。
2、【多媒体动画展示展示】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和运动。
(效果分析:理解人们的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的感受地球的运动形式,自然而然的过渡到自转和公转的学习。
)(二)探究地球的自转【学生探究活动设计】1.观察地球的自转。
【情境引入】:为什么我们每天看到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呢?【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引导观察】:自转都有哪些特点?中心、方向、周期。
初中一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教学设计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2.能距离说明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3.加强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同学们,欢迎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
一天中,从早晨到正午到傍晚,我们感受着气温的变化;一年中,我们感受着四季的变化,你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气候现象吗?这些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有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首先认识地球的自转与气候。
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2、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3、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方向。
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我们称为太阳高度角,即图中所示角a。
一天中,早晨太阳高度角为0;从早晨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气温逐渐(升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从正午到傍晚,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气温逐渐(降低)。
因此,在一天中我们感受到气温的变化:早、晚冷,气温低;正午热,气温高。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知识回顾: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2、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1、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轨道)2、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倾斜角度是?(66.5度)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形成一个夹角,约为23.5度,我们把它称为黄赤交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最北只能达到北纬23.5度,最南只能到达南纬23.5度,因此我们把南北纬23.5度纬线称为回归线,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交替移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一年直射1次;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2次。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三节影响气候的因素第一课时地球形状地球运动与气候[教学目的]1、学生了解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热量的分布规律,了解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通过学习地球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析图视图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难点:地球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想]先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太阳光线的特点,再对比观察高、低纬度太阳辐射的热量差异,然后得出不同纬度气温的一般分布规律,最后得出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教具准备]地球仪、电筒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欣赏春夏秋冬四幅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年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气候呢?(出示投影)让学生整体感知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学生朗读该段文字,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联系实际提问:从早上到中午到晚上,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为什么?(因为太阳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过渡)由此可见,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角度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地表的气温就越高。
3、讲述太阳高度角的含义,而后板画两副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图,判断:哪副图的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4、板画:同一速太阳光线照射的地平面的三点,判断三点获得的太阳光线是否相同?为什么?(因为太阳光线是平行的,三地的太阳高度角相同)(过渡)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地球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相同吗?6、教师可用手电筒照射地球的低、中、高纬度,由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纬度越高,光斑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纬度越低,光斑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
1、设问:为什么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呢?(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2、设问:由此可见,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其形成的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与全球气温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3、小结: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表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低,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初中地理_世界的气候——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实验仪器: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过程:手电筒模拟太阳光,以太阳直射赤道为例,观察手电筒分别照射赤道、30°N 和60°N时的光圈大小和光的亮度,并完成记录。
教师点拨,并借助放大镜聚光点燃火柴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照射面积小、光束集中时,气温高。
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由现象形成理论知识。
受()因素的影响,A处纬度低,接受的太阳光热(),气温()。
B处纬度高,接受的太阳光热(),气温()。
前后呼应,总结应用:运用所学解决同一经度形成从热带、温带到寒带不同的气候类型的原因,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海陆位置探究问题:同一纬度位置形成了温带海洋性录表,并依据生活经验推测赤道、30°N和60°N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实验完成后学生通过展示台展示自己实验结论。
学生观看视频,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小组互动交流。
明确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解决一开始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小组合作不同,但仍然理解不到位,所以设置实验探究,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和生活经验理解,更直观,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总结归纳提升。
总结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它们在降水、气温年较差方面有什么不同?影响因素是什么?进一步实验探究陆地和海洋的温差大小。
实验仪器:两个烧杯,一个装有100ML水,一个装有等体积沙土,酒精灯、铁架台等加热仪器,温度计。
实验过程:①测量烧杯里水和沙土的起始温度。
②把两个烧杯放在铁架台上加热,并测量时事温度,观察温度的升高状况,三分钟后同时读出水和沙土的温度。
③把两个烧杯放在室外进行冷却。
④测量冷却后的温度。
进一步总结实验结论:距海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据海远,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学以致用:读下图哪儿的年较差最大或最小?影响因素是?探究分析三地的降水、气温年较差的差异与所处位置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可能的影响因素。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二)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简单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什么?【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与展示】知识一:海陆分布影响气候1.教师出示水和沙土的实验图,让学生总结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陆地受热快,散热也快;海洋受热慢,散热也慢。
2.教师出示世界1月气温分布图和世界七月气温分布图,并在北半球标注出同纬度的两个点A点和B点,让学生找出问题答案,从而得出结论: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夏季陆地气温高。
3.教师出示下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得出结论:同纬度地区,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
4.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复习知识:一般来说,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巩固练习】(1)观察:A与B气温较高的___。
(2)若上图为夏季,甲区与乙区,代表陆地的是____,代表海洋的是_____(3)若上图中,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为______季节.知识二:地形地势影响气候1.教师出示山的雪线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山的阳坡和阴坡雪线高低有何不同?(2)雪线的高和低各说明什么?(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山的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2.教师出示南美洲地形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与B在位置上有什么区别?(2)观察A与B的降水柱状图,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山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同纬度的重庆与峨眉山,它们的海拔各是多少?(2)它们的气温各是多少?(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巩固练习】上图中,甲为_____坡,降水______;若甲地气温为15℃,则山顶乙地的气温约是______ ℃。
初中地理_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二课时课标分析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部分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掌握简单的三球仪观测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了解地球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能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与气候的关系难点地球公转造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师:请学生欣赏一组有关青岛一日和一年气候景观的图片,同时齐读一首老师写给学生的地理诗,思考导致这些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生:观看图片,齐读地理诗并思考。
师:这些现象是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课前导入通过一首切合学生的诗,使学生更有代入感,展现青岛一天一年的美景,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
自转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自学合学,质疑解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公转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生:①椭圆轨道,②66.5°,③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存在疑问,不是特别明确。
模拟演示一:观察太阳直射点位置(小组合作)师:学生利用三球仪,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进而影响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探究二:正午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师:播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flash,以青岛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时,太阳辐射增强,地让学生利用三球仪来探究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感悟到其中的奥秘,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运用图解法,将教材中文字和复杂的面的气温升高,反之亦然。
过渡: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还会造成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那么一年中北半球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模拟演示二:观察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小组合作探究)师:利用三球仪,分组观察一年昼夜长短变化。
初中地理_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公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影响气候的因素——地球公转》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对气候的影响,那地球仅仅是在自转吗?生:不是,还有公转。
师:那我今天就来学习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今天的内容和上节课一样,还是非常的抽象,所以我们要借助一些器材,这是我们的小地球仪,这个是模拟的太阳光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要想知道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地球公转,所以今天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演示地球公转,请组长带领组内同学,按右边的知识卡片1的步骤,先观看录像,讨论完成问题,最后组内每一位同学都正确来演示一遍地球公转。
生:按提示步骤学会正确演示地球公转。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下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生:地理公转的绕转中心是太阳,周期是1年,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时独特的倾角是66.5度。
师:很好,那我们再请两组代表上台来演示一下地球的公转?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生:上讲台来按正确演示要求演示地球公转。
师:他们的演示正确吗?生:正确。
师:我们刚刚了解的是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那随着地球公转,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同学们来进一步观察和发现,请同学们再做一遍模拟实验,认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并将结论填到右边的知识卡片二的第一部分生:组长带领继续演示地球公转,并将结论填在学案上相应位置。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结论?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有规律的,总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师:其他组都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生:同意师:而我们中国古代人非常的聪明,他们正是发现了了太阳直射点这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规律,从而制定了我们中国的24节气,那我们今天重点学习4个比较特殊的节气。
请各小组按学案知识卡片二第二部分的提示,讨论学习,并将学习成果填到学案上。
时间5分钟。
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带着你的学案上讲台来。
你能不能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讨论结果?生:能,A图表示冬至,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B图是春分,时间是3月21日前后,C图是夏至,时间是6月22日前后,D图是秋分,时间是9月23日前后。
初中地理气候变化(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气候变化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气候变化摘要:本文以初中地理学科为基础,围绕气候变化这一主题,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本文旨在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期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气候变化;原因;影响;应对措施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人类生活、生产乃至生存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初中地理课程中关于气候变化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球本身的地质时期、地球运动、太阳辐射等自然因素都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2.人为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引发气候变化。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1.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2.社会经济:气候变化影响农业、水资源、能源等领域,加剧全球贫富差距。
3.人类健康: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和疾病传播,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措施,降低碳排放。
2.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水资源等领域的抗旱、抗涝能力。
3.国际合作:全球共同参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研、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
五、教学实践与思考1.课堂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书籍、文章,扩大知识面。
4.反思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通过初中地理教学,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是每位地理教师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课标分析
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掌握简单的三球仪观测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了解地球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能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难点地球公转造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师:请学生欣赏一组有关青岛一日和一年气候
景观的图片,同时齐读一首老师写给学生的地
理诗,思考导致这些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
生:观看图片,齐读地理诗并思考。
师:这些现象是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课前导入
通过一首
切合学生
的诗,使
学生更有
代入感,
展现青岛
一天一年
的美景,
增强学生
对家乡的
热爱与自
豪感。
自转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自学合学,质疑解疑】
联系学生
生活实际
进行设
问,引导
学生思考
公转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生:①椭圆轨道,②66.5°,③太阳直射点的
位置变化存在疑问,不是特别明确。
模拟演示一:观察太阳直射点位置(小组合作)
师:学生利用三球仪,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进而影响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探究二:正午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
师:播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flash,以青岛为例
引导学生探究正午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
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时,太阳辐射增强,地
让学生利
用三球仪
来探究太
阳直射点
移动的规
律,让学
生在活动
中自主地
感悟到其
中的奥
秘,同时
也是为了
培养学生
良好的动
手操作能
力。
运用图解
法,将教
材中文字
和复杂的
面的气温升高,反之亦然。
过渡: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还会造成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那么一年中北半球昼夜长短是如何变化的?
模拟演示二:观察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小组合作探究)
师:利用三球仪,分组观察一年昼夜长短变化。
生:观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台讲解。
过渡:白昼时间的长短对气温高低有什么影响探究三:昼夜长短与气温的关系
师:当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是否气温最高?
生:不是,因为北极圈内纬度高,太阳高度小,气温低,气温是由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共同影响。
图像转换成简单的示意图,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如模拟演示二:观察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借助三球仪和地球不同节气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提供素材和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
展示点拨拓展延伸结论: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
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
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
的热量也不同,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
更替。
【展示点拨,拓展延伸】
五带划分——五带与其气候特征用直线连起来
知,然后
分析得出
合理的推
论,这样
对培养学
生学习兴
趣、发挥
学生潜能
非常有利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或者有
什么疑惑?
生:进行分享
小结: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
获得的热量不同,从而影响各地气候的变化。
进行课堂
小结,善
于引导学
生总结、
分享收获
与感悟
达标检测【达标检测】进行达标
检测,安
排题目图
【反思总结,归纳梳理】
师:同学们课后可以反思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梳理。
文并茂,图片中蕴含地理信息,在图片中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设置思考题,指导学生读图用图,进而掌握读图的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弱,但求知欲强。
学生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地理事象的成因分析是地理学习的难点,再加上本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比较抽象,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理解有一定困难。
鉴于以上学情,我认为课堂教学应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度,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采用较为丰富直观的图像信息和大量的“活动”形式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现实生活入手,贴近生活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感性认知,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许多方面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图析文,提高学生读图、填图、绘图、析图的能力。
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需要教师借助适当的媒体手段,如PAD、课件、手电筒、三球仪等辅助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提高学生读图、填
图、绘图、析图的能力,并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3.地理事象的成因探究,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多问几个为什么,养成“由果追因,层层推理”的良好思维品质。
【效果分析】
《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通过课内观察学生和老师互动,生生互动情况以及评测练习和课后学生反映,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三维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已经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影响太阳辐射进而影响气候,还可以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本节课尤为成功的地方,是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做了以下活动:1.课前通过微视频回顾预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课上利用三球仪模拟演示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观察图片、flash等素材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增加了许多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化解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既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提供了机会。
同时,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基本做到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