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观课感想
《鸽巢问题》观课报告
《鸽巢问题》的观课报告
小学阶段的《鸽巢问题》内容比较简单,但要学生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就比较困难。
下面我就张老师执教的《鸽巢问题》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开始,张老师就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从大多数学生熟悉的扑克牌,采用他们喜爱的魔术表演导入,来吸引学生眼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活”了,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既好玩又有意义,使学生有乐学要学之感。
2.小组合作,引导探究。
整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实施过程是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扎实有效。
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中,教师先从列举、数的组成角度分析、假设等方法来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再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去探究并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就有了浓厚的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从知识和方法上看都有很大的提升。
课上的即时练习有层次,有坡度,首先使用简单的迁移推理方法,然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数学化”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3.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
《鸽巢问题》也就是抽屉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其中蕴含了推理、模型、列举、假设等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巧妙地将教学思想进行渗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中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将会受益颇深。
总之,整节课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在操作、思考、运用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数学知识,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鸽巢问题教研活动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鸽巢问题,又称抽屉原理,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它源于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果有n个鸽巢和n+1只鸽子,那么至少有一个鸽巢里会有两只鸽子。
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以及工程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师对鸽巢问题的认识,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学校近期组织了一次关于鸽巢问题的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反思。
二、活动过程1. 专题讲座教研活动伊始,我们邀请了数学教育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
专家详细介绍了鸽巢问题的起源、基本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讲座中,专家还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鸽巢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课堂观摩随后,我们组织了观摩课,邀请优秀教师展示了一堂精彩的鸽巢问题教学课。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交流研讨观摩课后,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研讨。
大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将鸽巢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 总结经验教研活动最后,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1)加强教师对鸽巢问题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将鸽巢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活动反思1. 鸽巢问题的重要性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鸽巢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鸽巢原理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策略的改进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鸽巢问题的认识不足,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深入挖掘其内涵。
(2)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鸽巢问题的认识。
(2)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游戏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通用6篇)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通用6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1鸽巢问题是我们数学中比较有意思且在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的问题。
因此,在录制一师一优课时我想到了给学生讲这一节课,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中的。
鸽巢问题又可以叫做抽屉原理,是一种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原理,许多游戏的设置都运用了该原理,例如抢凳子游戏,纸牌游戏等。
因此,在讲课开始我先用纸牌游戏中引出今天的鸽巢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接着我出示例题,先找一位同学演示3支笔放进2个笔筒中应该怎么放,并记录下来,使学生明白小组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并记录。
接着出示课本例1的题目,学生小组内通过刚才的方法很轻易的就找出一共有几种方法,在找一位学生进行演示加强大家的认识。
我有介绍了刚才学生们实验的方法叫做枚举法。
并通过观察引出概念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接着让学生们转换思想求实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
并把其转化为算式。
接着增加铅笔和笔筒的个数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学生发现当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的结论。
把铅笔和笔筒换成其他物品学生还能相似的结论,说明学生已经可以学移致用了。
之后介绍鸽巢问题的发现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我又引到游戏揭示答案,再通过几道层次递进的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鸽巢问题,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2《鸽巢问题》是六年级下册内容,最早指出这个数学原理的,是十九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因此,这个原理被称为“狄里克雷原理”。
又因为在讲述这个原理时,人们经常以抽屉、鸽巢为例,所以它往往也被称“抽屉原理”或“鸽巢原理”。
《鸽巢问题》观课报告
整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遵循“学习新知的最好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经历,去发现的新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鸽巢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老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数学广角最大的特点,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这节课上渗透了“猜测、验证”的思想。
提出猜测:在鸽子数比鸽巢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一个鸽巢至少放有2只小白鸽。
学生先用摆一摆的操作验证,再用算式验证其他例子的猜测。
“猜测、验证”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空间,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学习方法。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使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具体问题中推理得出结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并引导学生应用于实际,从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抽扑克牌的魔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游戏,初步经历猜测-验证的简单推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揭示这个魔术中隐藏了有趣的数学知识“鸽巢问题”,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发现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运用直观的学具通过摆一摆的方式列举出各种摆法,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归纳。
在集体的智慧下,学生能够从简单的例子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发现。
我顺势追问:“总有”什么意思?“至少”又是什么意思?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探讨只摆一次就能得出结论的方法,引出最劣势的情况是先平均分,可以使杯子里的小棒数最少,理解最少的情况能得出结论,那么其他情况也能得出结论,从而优化解决方法。
在例2的教学时,学生试说放法,假设把书尽量多的“平均分”到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三、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大量例举之后,再通过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鸽巢原理”的一般规律。
在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时产生分歧: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使学生经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不足之处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没有贯穿始终,刚开始学生比较积极,但后来遇到困难我没有注意帮助学生从而没有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只专注于把课堂内容上完。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是开发智力,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内容,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通过本次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让每组四个同学在手掌上秘密写上“大家好”三个字中的任意一个字,写好后,你们先不打开,老师不用看就知道,在你们每组四个人当中至少有两位同学手上的字是相同的,你们信吗?通过设疑,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二是为本节课的探究埋下伏笔。
2.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根据课前的表演及学生如何往笔筒里分笔的演示、交流、讨论,让学生理解:“待分物体数”、“抽屉数”、“至少数”分别指什么?“至少数”为什么是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通过老师的提示、引领,学生对“鸽巢问题”基本上能理解,但是要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3.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提高解题能力。
“鸽巢问题”的问题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
能否将一个具体问题和“鸽巢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出题中什么是“待分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是解题的关键。
有时候找到实际问题与“鸽巢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抽屉”。
教学时,我强调说理的严密性,要学生能把意思说出来,会解决实际问题。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不能明白,不敢大胆的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总是牵着学生走。
2. 这部分内容属于思维训练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多说理,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体会“鸽巢问题”中的“总有”和“至少”的真正含义,在实际生活中会运用知识进行解答。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精选12篇)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精选12篇)鸽巢问题教学反思(精选12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鸽巢问题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篇1鸽巢问题是我们数学中比较有意思且在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的问题。
因此,在录制一师一优课时我想到了给学生讲这一节课,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中的。
鸽巢问题又可以叫做抽屉原理,是一种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原理,许多游戏的设置都运用了该原理,例如抢凳子游戏,纸牌游戏等。
因此,在讲课开始我先用纸牌游戏中引出今天的鸽巢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接着我出示例题,先找一位同学演示3支笔放进2个笔筒中应该怎么放,并记录下来,使学生明白小组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并记录。
接着出示课本例1的题目,学生小组内通过刚才的方法很轻易的就找出一共有几种方法,在找一位学生进行演示加强大家的认识。
我有介绍了刚才学生们实验的方法叫做枚举法。
并通过观察引出概念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接着让学生们转换思想求实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
并把其转化为算式。
接着增加铅笔和笔筒的个数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学生发现当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的结论。
把铅笔和笔筒换成其他物品学生还能相似的结论,说明学生已经可以学移致用了。
之后介绍鸽巢问题的发现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我又引到游戏揭示答案,再通过几道层次递进的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鸽巢问题,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篇2数学广角的教学是为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鸽巢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研执教《鸽巢问题》教学反思(2020)
教研执教《鸽巢问题》教学反思(2020)
昨天执教了《鸽巢问题》这节课,感触颇深.
本节课的“鸽巢问题”的建立是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与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学生学的积极主动。
以游戏引入,又以游戏结束,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学到了鸽巢问题的知识,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但回顾整节课我觉得在同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中,总觉得这部分知识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每次摆一摆,议一议的小组合
作环节留的时间较多。
另外,虽然这节课中我跟学生的互动也比以前有较大的进步,但对于一些学生的精彩回答,还是表扬激励的不够。
2020年11月。
《鸽巢问题》课后反思
《鸽巢问题》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体现一下两个特点:一、游戏导入(魔术表演),激发兴趣。
二、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中我抓住了假设法的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能够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笔尽量多的“平均分”给各个笔筒里,看每个笔筒里能放个根笔,余下的笔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然后又介绍了比余数多2的情况,以及2倍多,3倍多的情况,层层加深,注意板书,有序的板书有利于学生的发现规律,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除法算式中的“商+1”,而不是“商+余数”,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又称鸽巢原理),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课堂导入运用了魔术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同时学完鸽巢原理,课后练习的第一题为开课时的魔术表演,让学生能够用数学只是解决魔术里的原理,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不足:由于本节课内容量较大,时间稍微有些紧张;改进: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小组交流谈论能更好的把握时间,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它的作用。
鸽巢问题一观课报告
《鸽巢问题》观课报告这次研修中,我认真聆听学习了济南师范天桥附属学校六年级张丽张老师《鸽巢问题》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
整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遵循“学习新知的最好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经历,去发现的新理念”,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操作中探索、发现“总有一个抽屉至少能放‘商+1’个物体”的原理”。
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她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张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亮点: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前张老师通过玩扑克牌游戏导入,非常贴切新课,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当张老师说“我不用看就知道你们当中肯定有2张同花色的牌”,张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鸽巢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本节课张老师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学具,探究例1:把4只小白鸽放进3个鸽巢,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2只小白鸽。
先让学生用枚举法,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简单的“鸽巢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鸽子比鸽巢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鸽巢里至少有2只小白鸽”。
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张老师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数学广角最大的特点,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张老师在这节课上渗透了“猜测、验证”的思想。
提出猜测:在鸽子数比鸽巢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一个鸽巢至少放有2只小白鸽。
《鸽巢问题》观课感想教学文稿
《鸽巢问题》观课感想《鸽巢问题》观课感想参加了今年的远程研修,从观课评课的层面上让我又学到了很多东西。
专家的引领,和细致入微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就这次研修中的优质课例——《鸽巢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课感想。
《鸽巢问题》是新审定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
从知识层面讲,小学阶段的鸽巢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可学生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却比较困难;从生活层面讲,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教学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老师处理得不错:1、重操作,循序渐进。
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将复杂的问题叙述,通过摆一摆,放一放来解决,实施过程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扎实有效,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平均分”的方法来求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学生很容易学会并掌握。
在这节课中,由于老师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抓关键,反复提炼。
认识问题,就要对问题进行反复的理解,不断地进行再认识,这样的强化无疑会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
(1)对于《鸽巢问题》中的关键词:“不管”“总有”“至少”的理解,无疑是解决《鸽巢问题》的关键,教师抓住关键处,不断地让学生操作、反复地让学生体会、提炼,使得问题的解决明显化、简单化。
(2)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商+1”还是“余数+商”的教学:解决《鸽巢问题》中的余数大于1的问题时,如本课例:“将8本书放进3个抽屉……”计算结果是商2余2。
结论究竟是“2+1”还是“2+2”?老师反复让学生摆放,解释……,直到学生理解为止,然后提炼出抽屉原理:“至少数=商+1”。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空间,还为他们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反复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发展。
《鸽巢问题》的教学反思
《鸽巢问题》的教学反思《鸽巢问题》的教学反思《鸽巢问题》的教学反思新兴中心谷花艳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的《反思与备课》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假如不擅长从经历反思中汲取教益,就不可能有改良,那么既使有20年的教学经历,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这节课教学已经讲过,但是没有进展深入的反思,回想起上次讲这节课经历,首先课前没有对教学内容进展探究;其次,课堂教学很顺利的完成,没有质疑,没有亮点;最后,没有课后进展反思。
当再次教学《鸽巢问题》时,我反思如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看教材发现,教材呈现了抽扑克牌的游戏,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这个情境很好,怎样让孩子抽扑克牌?这个游戏除了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哪些作用?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在这里突出“至少数2”的含义,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当我出示扑克牌让孩子任意抽出5张的时候,教室里立即安静了下来,眼睛盯着我手里的扑克牌,由此可见抽扑克牌这个活动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孩子们边抽我边念叨,至少有两张同花色的牌,然后验证,同时理解至少2张的含义。
这个情境的导入在孩子们动手、动口的时候,同时我看到了他们的疑惑。
2、适当引导,建立模型怎么回事呢?孩子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动手操作,采用列举法说明鸽巢问题的例1,通过大量的列举,引导学生感受抽屉原理的一般规律,建立鸽巢问题的一般模型。
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
3、最后,为了让孩子们感受鸽巢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根据鸽巢问题知道班里至少有几位同学是同一个月过生日的,然后验证。
我总觉的有缺乏之处,想想:在鸽巢问题这类问题中,对于“总之”和“至少”这两处的处理还是不太到位。
鸽巢问题这类现象在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所以稳固练习形式有点单一。
《鸽巢问题》听课随感
《鸽巢问题》听课随感《鸽巢问题》听课随感越来越觉得要上好一节课,并非易事,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上出来的教学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今天下午参加市级课例展评活动,有幸听到四小的欧静老师上的《鸽巢问题》,这真是一节难以效仿的好课!欧静老师是我妹妹初中的同学,经常到我家串门,我因此认识少年时代的她,当年她和妹妹都有艺术细胞,常常同台演出,绝对的青春美少女形象。
2011年我和她同台参加说课比赛,当时她已经很厉害。
没想到五年过去,她还活跃在课赛上,而且成长得如此稳重大气,具有大师风范。
亮点一。
游戏导入,充满悬念。
这是一节六年级下册的课,由于六年级已经上过,用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欧老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猜扑克牌游戏导入。
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由五名学生从老师手中各抽取一张,老师不看牌,也能猜出他们抽的扑克牌中至少有两种同样的花色。
这样充满悬念的导入让课成功了一半,学生满怀激情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亮点二。
问题导思,凸显思维。
欧老师的问题设计得特别好,更好的是她的语言表达太出彩了,简单的问题被她极具感染力的声音抛出来,不但学生欣欣然,乐悠悠地参与其中,我们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地吸引,只能说,欧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太强悍了。
她从最简单的题开始,“把3个磁扣放到两个圈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圈里至少放进2颗磁扣。
”学生动手摆放理解后,教师追问:你怎么理解“总有”?学生答,“总有”就是“一定会有”。
师再问,你怎么理解“至少”?根据学生回答,师顺势在板书处圈出3和2,得出结论,“至少”是指从摆放最多的磁扣中,可以放3颗也可以放2颗,那么至少就是2颗。
这个点拨太出彩了,一下子便突破了难点。
还有一个极具思维碰撞的问题“至少放进多少根小棒和余数的多少有关吗?”学生通过思考问题,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最后得出结论,不论余数多少,“至少数=商+1”,教师适时板书这个结论,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这是本课的点睛之笔。
我上这节课时怎么就没想到这个板书呢?亮点三。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鸽巢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鸽巢问题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1鸽巢问题是我们数学中比较有意思且在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的问题。
因此,在录制一师一优课时我想到了给学生讲这一节课,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中的。
鸽巢问题又可以叫做抽屉原理,是一种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原理,许多游戏的设置都运用了该原理,例如抢凳子游戏,纸牌游戏等。
因此,在讲课开始我先用纸牌游戏中引出今天的鸽巢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接着我出示例题,先找一位同学演示3支笔放进2个笔筒中应该怎么放,并记录下来,使学生明白小组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并记录。
接着出示课本例1的题目,学生小组内通过刚才的方法很轻易的就找出一共有几种方法,在找一位学生进行演示加强大家的认识。
我有介绍了刚才学生们实验的方法叫做枚举法。
并通过观察引出概念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接着让学生们转换思想求实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
并把其转化为算式。
接着增加铅笔和笔筒的个数仍能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学生发现当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支铅笔的结论。
把铅笔和笔筒换成其他物品学生还能相似的结论,说明学生已经可以学移致用了。
之后介绍鸽巢问题的发现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我又引到游戏揭示答案,再通过几道层次递进的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鸽巢问题,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鸽巢问题教学反思2本节课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鸽巢原理”,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1、借助直观操作,经历探究过程。
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探究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
鸽巢疑问》观课感想
鸽巢疑问》观课感想
鸽巢疑问观课感想
观看了《鸽巢疑问》这部纪录片,我深受启发并对其中所探讨
的问题有了一些思考。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通过生动的镜头和真实的案例,展示了一系列涉及
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的疑问。
从中我深刻认识到,人们面临的选
择和困境并不是黑白分明的,而是充满了各种考量和挑战。
一方面,纪录片中呈现的案例表明,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在道德
和法律之间作出选择。
当法律与道德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
该如何抉择?一个合法但不道德的行为是否应该被纵容?这是一个
值得深思的问题。
另一方面,纪录片也给我留下了对社会的思考。
在许多案例中,社会因素是导致冲突和困境的根源。
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
正和和谐的社会?如何解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避免
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通过观看《鸽巢疑问》,我对道德、法律和社会等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引发了我对于道德、法律和社会等方面的思考,让我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选择并不简单。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努力,我们才能为自己和社会找到更好的答案。
《鸽巢问题》备课感悟
《鸽巢问题》备课感悟《鸽巢问题》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鸽巢问题”亦称为“抽屉原理”或“鸽巢原理”。
实际上它是一种解决某种特定结构的数学或生活问题的模型,是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
这个数学原理最早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并运用于解决数学论中的问题,所以该原理又称为“狄利克雷原理”。
从这个原理出发,可以得出许多有趣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文对话、师生互动,下面与老师们交流几点本人在本单元备课中的几点感悟。
一、立足学生,解读教材“鸽巢问题”的理论虽不复杂,实际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
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去探究抽屉原理,感悟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却是不容易。
特别是“鸽巢问题”的逆用,学生对逆向思维的思考可能会感到困难,有时会找不到思考的方向。
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感受抽屉原理的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1以铅笔和笔筒为素材,向学生介绍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即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的情况。
教学时运用“枚举法”、“假设法”来加以证明,着重运用假设法,即平均分的思想。
在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理解两个关键词语“总有”和“至少”的含义,形成抽屉原理的初步认识。
例2以书本和抽屉为素材,描述“鸽巢问题”更一般的形式。
即“把多于kn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k+1)个物体”。
k=1时,其实就是例1的形式。
教材还以算式7÷3=2……1,引导学生更数学化地理解假设法的核心思路。
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书本和抽屉的数量,引导学生利用前面的方法进行类推,提升对“抽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二、确定目标,践行文本在多次研读教材后,可以发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并不明显,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却很深刻。
本单元的习题,大多以“为什么”为问题要求学生“说理”的,这样的形式,学生平常较少接触,他们的回答方式可能不一样,表达的语言也可能不规范。
对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说理”,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鸽巢问题》观课感想
参加了今年的远程研修,从观课评课的层面上让我又学到了很多东西。
专家的引领,和细致入微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就这次研修中的优质课例——《鸽巢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课感想。
《鸽巢问题》是新审定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
从知识层面讲,小学阶段的鸽巢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可学生建立鸽巢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却比较困难;从生活层面讲,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教学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老师处理得不错:
1、重操作,循序渐进。
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将复杂的问题叙述,通过摆一摆,放一放来解决,实施过程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扎实有效,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平均分”的方法来求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学生很容易学会并掌握。
在这节课中,由于老师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鸽巢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抓关键,反复提炼。
认识问题,就要对问题进行反复的理解,不断地进行再认识,这样的强化无疑会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
(1)对于《鸽巢问题》中的关键词:“不管”“总有”“至少”的理解,无疑是解决《鸽巢问题》的关键,教师抓住关键处,不断地让学生操
作、反复地让学生体会、提炼,使得问题的解决明显化、简单化。
(2)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商+1”还是“余数+商”的教学:解决《鸽巢问题》中的余数大于1的问题时,如本课例:“将8本书放进3个抽屉……”计算结果是商2余2。
结论究竟是“2+1”还是“2+2”?老师反复让学生摆放,解释……,直到学生理解为止,然后提炼出抽屉原理:“至少数=商+1”。
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空间,还为他们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学生在反复思考、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