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地理——历代行政区的划分与沿革(读史必看)
中国地理——历代行政区的划分与沿革(读史必看)中国地理,自大禹划分天下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共九州,历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
一、秦朝秦吞六国,废封建,行郡县。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川、河东、南郡、南阳、九江、鄣郡、会稽、颖川、砀郡、泗水、东郡、薛郡、瑯琊、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广阳。
后又置十郡:南海、象郡、桂林、东海、九原、常山、济北、胶东、河内、衡山。
二、汉朝(西汉、东汉)汉朝置十三州刺史部: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益州、荊州、扬州、交州、雍州。
,三、晋朝(西晋、东晋十六国)晋朝一统三国,置二十一州:司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雍州、凉州、荆州、扬州、益州、梁州、秦州、宁州、平州、交州、广州、江州、湘州。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纷争扰攘,行政区域混乱,不胜枚举。
四、唐朝唐朝分天下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
历经五代十国乱世,历年短促。
五、宋朝(北宋、南宋)北宋分天下为十五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
靖康之难,高宗中兴,南宋置十六路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潼川、巕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
六、元朝元朝统一华夏,分天下为十一省:中书省、岭北省、辽阳省、河南江北省、陕西省、四川省、甘肃当、云南省、江浙省、江西省、湖广省。
七、明朝明朝分天下为两京十三布政司:京师、南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云南、贵州。
八、清朝清朝入关定鼎,分天下为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
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安微、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云南、贵州共十八省盛京、吉林、黑龙江、伊梨、乌里雅苏台共五个将军辖区。
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陕西凤翔) 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长安、凤翔府、京兆府、
安北大都护府
河南道
河南道
洛阳(河南洛阳) 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陈州、 汴州(河南开封) 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
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昆明
青州 徐州 扬州 江州 荆州 交州 广州
临淄 彭城 建邺
山东 齐 国、济南郡、乐安郡、城阳郡、东莱郡、平昌郡、高密郡、 淄博 长广郡
江苏 彭城国、下邳国、平阳郡、琅琊郡、东莞郡、广陵郡、临淮郡、 徐州 兰陵郡、东安郡、淮陵郡、堂邑郡
江苏 丹阳郡、宣城郡、淮南郡、庐江郡、晋陵郡、吴 郡、吴兴郡、 南京 会稽郡、东阳郡、义兴郡、新安郡、临海郡、历阳郡
都畿道
东都(洛阳)、河南府、
河东道 河东道
河中府 (山西永济)
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 辽州、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太原府、 河中府、单于都护府、
河北道 河北道
陈留郡、陈 郡、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东平国、 山东金乡
任城国、济北国
西域都护府 它乾 新疆新和
西晋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州 司州 兖州 豫州 冀州 幽州 平州 并州 雍州 凉州 秦州 梁州 益州 宁州
治所 古名 今地
郡、王国
河南 河南郡、荥阳郡、弘农郡、上洛郡、平阳郡、汲 郡、广平郡、 洛阳
洛阳 阳平郡、魏 郡、河东郡、顿丘郡、河内郡
山东
廪丘
陈留国、濮阳国、济阳郡、高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
郓城
河南 颍川郡、汝南郡、沛 国、鲁 郡、谯 郡、安丰郡、弋阳郡、 陈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2.秦汉的郡县制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5.元代的行省制6.明清时期的省府州县制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影响因素1.国力2.政治权力架构3.自然地理条件4.民族和人口分布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是一个历经数千年演变的过程,其形态和内容深受历史、政治、地理和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划分。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天下分封给诸侯,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周王朝的稳定,但也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秦汉的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 个郡,下设县。
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为后来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汉朝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三国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演变为州郡县制。
州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军事控制,而郡县制则继续保持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隋唐时期,行政区划改为道州县制。
道是介于州和县之间的行政单位,具有一定的军事和政治职能。
五代十国时期,道的地位有所下降,州和县的划分更加明确。
5.元代的行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13 个行省,下设路、州、县。
行省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方便了对地方的管理。
6.明清时期的省府州县制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沿用元朝的行省制,但在省以下设立了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单位。
这种制度在明清两代得到了长期的稳定和维持。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影响因素1.国力行政区划的划分和国家的实力密切相关。
在国力强盛的时期,行政区划往往更加精细,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而在国力衰落的时期,行政区划可能会出现混乱或者变得简单。
2.政治权力架构政治权力架构的变化也会影响行政区划的划分。
明、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明.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明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①贵州布政使司的程番府于隆庆六年改为贵阳府。
②交阯,治所在交州。
元为安南国,永乐五年(1407)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宣德二年(1427)废交阯布政司,仍为安南国。
清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①清天命十年三月定都沈阳,天聪八年改名为盛京,康熙时于辽东、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处置驻防将军成为一个特殊区域,直至清未光绪三十三年,始罢将军改盛京为奉天,与吉林、黑龙江为行省,各省设巡抚,于其上置一位东三省总督统领之。
②康熙二十二年,初置台湾府,属福建省,光绪十三年改建行省。
③乾隆时平准噶尔与回部,设置伊犁将军,与都统、参赞、办事大臣等,分驻务城镇。
到光绪时再度平定回缰,光绪九年始建行省,置巡抚与布政使司。
④内蒙古共二十五部,于张家口设都统,摄诸部。
⑤外蒙古共十六部,分别由驻库伦办事大臣、驻阿尔泰办事大臣、驻伊犁将监理,而由诸定边将军管辖之。
但前多有纷理。
⑥青海共五部,由驻西宁办事大臣统辖之
⑦西藏分为四部,于卫之拉萨置驻藏办事大臣,另于昌都、日喀则、葛大克等地置帮办。
宣统元年,将康地划归川滇边务大臣统辖。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答案: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第一节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一些同志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国’”;“商代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1)是不对的。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
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
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1.“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行政区划
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的行政区划
唐区划的演变:
州/府—县
(道)—州—县
节镇—州—县
宋的区划
次国家级区划:(路)
一级区划:府,州,府级军
二级区划:县,县级军,监
明的区划:
一级区划:布政史司
二级区划:府,直隶州
次二级区划(后取消):府属州
三级区划:县,散州
清的区划:
次国家级区划:总督辖区,盛京将军节制区
一级区划:省
次一级区划:(道)
二级区划:府,直隶州,直隶厅
三级区划:县,散州,散厅
民国的区划:
次国家级区划:大区政务委员会等
一级区划:省、院辖市
次一级区划:道、督察专员公署等
二级区划:县,设治局
共和国的区划:
次国家级区划:大区
一级区划: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次一级区划(后取消):大行政区、行署区
二级区划:地级市、自治州
三级区划:县、县级市、自治县。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明清之前)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先秦:实际上出现早期郡县雏形:如赵国上党郡。
秦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
始设州刺史,并无实权,监察地方官吏。
西域都护制度。
东汉:前中期基本维持西汉行政区划,后期由于地方混战,刺史始掌地方军政大权。
曹魏: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西晋:州国并行。
北方十六国:由于政权更替频繁、战争不断,州郡县三级制出现混乱。
东晋南朝:由于北方居民南迁,设侨郡,保持迁来居民的原有郡望。
沿袭州郡县三级制。
(南北朝时期始现行台制度,为行省制度雏形。
)隋朝:州县、郡县二级制更替。
唐朝:始设州县制,后出现府制,如太原府(732年)。
边疆设“军”、“监”制。
为了监察方便,将全国划为“十道”,设“十道巡察使”等官,类似于西汉刺史制,负责监察,无实权。
边疆有都护府和羁縻府州制度,在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军事重地设都督府,如黑水都督府。
中唐后因军事需要出现节度使制度,后全国被迫实行三级制:边疆为都督府—州—县,内地为方镇(藩镇)—州—县。
中央权力极度削弱。
宋朝:节度使无实权。
将全国的府州军监划为15路(后数量有变,至北宋末年划为24路)。
路的长官初为转运使,后经权力分割化为四大“监司”(漕司【转运使(民财)】、宪司【提点刑狱使(司法、监察)】、帅司【安抚使(军事)】、仓司【提举常平使(物价)】)宋代府州以上的路权力分化,未形成像郡守、刺史一样的集中权力,因此成为二级半制。
辽朝:五京道制,但道一下采取宋朝路制,有三大监司(仓司和帅司合为师司【总管府】)金朝:沿袭北宋路制、辽朝道制。
全国分为20路,计1都、5京府、14总管府,无监司,权力尽归总管府长官府尹。
后为战争需要,始设行省制。
西夏:州县二级制,全国划为12监军司,每监置都统军、副都统、监军使。
元朝:实行省(行中书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
行省类似于刺史,初为中央派出机构,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中国行政区域变革地图(1949-1999)
中国行政区域变革地图(1949-1999)1949-1951年,中国共有29省、1自治区(内蒙古)、13直辖市、8行署区、1地方(西藏)、1地区(昌都)共53个省级行政区划。
49年成立苏北、苏南、皖北、皖南行署区。
50年四川划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
1952-1953年,皖北皖南行署区在1952年合并为安徽省;苏北苏南行署区在1952年合并为江苏省;1952年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统归四川省管辖。
撤平原省,分别划至山东、河南2省,撤察哈尔省分别归山西、河北,南京降为地级市,归江苏。
53年哈尔滨、长春升格直辖市,迪化更名乌鲁木齐市。
1954年,松江省、察哈尔省、平原省、绥远于1952年撤销,分别并入黑龙江省、河北省(山西省部分)、河南省和内蒙古;宁夏也并入甘肃省。
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哈尔滨、长春、武汉、广州、县西安、重庆11个直辖市降级地级市。
1955-1958年,55年热河省撤销,其中热河中北部划归内蒙古;西辽河以南划入辽宁省;承德地区划归河北省;撤西康省并入四川,新疆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7年设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额济纳旗和阿拉善旗划入内蒙古自治区。
58年天津由直辖市改为河北省辖市,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
广东省的合浦、灵山、钦州、防城和北海划归广西1959-1965年,65年9月9日成立西藏自治区,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3个区划至四川的渡口市。
1966-1968年,66年河北省会由天津市迁往保定市,67年天津市升格直辖市。
68年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往石家庄市。
1969-1978年,1969年内蒙古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巨大规模的变更。
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划归甘肃省、阿拉善左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而昭乌达盟、哲理木盟和呼伦贝尔盟则分别归属辽吉黑三省。
73年河北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归天津市。
1979-1988年,79年划至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4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各盟重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我国的行政区划及简称
★按地理区域划分七个区域:一、华北:北京(京)、天津(津)、河北(冀)、山西(晋)、内蒙古(内蒙古)。
二、华东:上海(沪)、山东(鲁)、江苏(苏)、安徽(皖)、浙江(浙)、江西(赣)、福建(闽)、台湾(台)。
三、华中:湖北(鄂)、湖南(湘)、河南(豫)。
四、华南:广西(奥)、广东(桂)、海南(琼)、香港(港)、澳门(澳)。
五、西南:重庆(渝)、四川(川)、贵州(黔)、云南(滇)、西藏(藏)。
六、西北:陕西(陕、秦)、甘肃(甘、陇)、宁夏(宁)、青海(青)、新疆(新)。
七、东北:黑龙江(黑)、吉林(吉)、辽宁(辽)。
★省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是中国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有利于行政经济管理、推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等原则,兼顾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生活上的密切联系及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几经变迁,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四十余年时间里,省级行政区划在1954年、1959年、1969年、1988年、1996年五个年头变化较大。
★我国现行省级行政区23个省: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台湾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江苏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
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级行政区,指与地区行政地位相同的行政区,介于省级行政区与县级行政区之间,为省、自治区的行政分区。
1970年,随着“专区”改称“地区”,官方对“专级行政区”(专区级行政区)改称“地级行政区”。
从1988年至今,仅存四种类型的“地级行政区”,即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
截至2013年04月,中国大陆地级区划共计333个,其中286个地级市、30个自治州、14个地区、3个盟。
「地图视界」中国行政区划沿革(1949~1999)
「地图视界」中国⾏政区划沿⾰(1949~1999)1949~1951年1949年1949年10⽉1⽇中华⼈民共和国成⽴。
1949年9⽉27⽇第⼀届全国政协会议通过决议:“中华⼈民共和国⾸都定于北平,⾃即⽇起北平改名为北京。
”延续建国前⼣设置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政区。
内蒙古⾃治区(1947年5⽉1⽇成⽴)⾸府由乌兰浩特市迁驻张家⼝市;4⽉21⽇东北⾏政区公布新的区划,成⽴沈阳、抚顺、鞍⼭、本溪4直辖市和辽东、辽西、吉林、⿊龙江、松江、热河6省及旅⼤⾏署区。
4、5⽉成⽴苏北、苏南、皖北、皖南4⾏署区。
1949年8⽉1⽇华北⼈民政府通令成⽴平原省,8⽉20⽇平原省正式成⽴,驻新乡市。
1952年11⽉15⽇撤销平原省,分别划归⼭东、河南2省。
1949年8⽉1⽇察哈尔省成⽴⼈民政府,驻张家⼝市。
1952年11⽉15⽇撤察哈尔省,分别划归⼭西、河北2省。
1950年撤旅⼤⾏署区,设旅⼤直辖市;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署区,10⽉19⽇西康省的昌都地区解放,1951年1⽉2⽇成⽴⼈民政府,直属中央⼈民政府领导。
撤宝源县,复设宝昌、沽源2县。
撤汲县城关区、聊城城关区、濮阳城关区、菏泽城关区、单县城关区。
1951年皖南⾏署区⾏政中⼼由芜湖市迁驻合肥市,与皖北⾏署区合署办公;西康省⾏政中⼼由康定县迁驻雅安市。
5⽉23⽇西藏地⽅和平解放。
撤四海县。
1952~1953年1952年撤苏北、苏南2⾏署区,合并为江苏省;撤皖北、皖南2⾏署区,合并为安徽省;撤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署区,合并为四川省;撤平原省,分别划归⼭东、河南2省;撤察哈尔省,分别划归河北、⼭西2省;南京市降格地级市,划归江苏省;内蒙古⾃治区⾏政中⼼由察哈尔省张家⼝市迁驻绥远省归绥市。
1953年哈尔滨、长春2市升格直辖市;迪化市更名乌鲁⽊齐市。
1954年1954年撤华北、东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六⼤⾏政区,所属各省级单位由中央直辖;撤辽东、辽西2省,合并为辽宁省;撤松江省,并⼊⿊龙江省;撤宁夏省,并⼊⽢肃省;撤绥远省,并⼊内蒙古⾃治区;沈阳、旅⼤、鞍⼭、抚顺、本溪、哈尔滨、长春、武汉、⼴州、西安、重庆11直辖市降格地级市,分别划归辽宁、⿊龙江、吉林、湖北、⼴东、陕西、四川7省;归绥更名呼和浩特;吉林省⾏政中⼼由吉林市迁驻长春市,⿊龙江省⾏政中⼼由齐齐哈尔市迁驻哈尔滨市,河南省⾏政中⼼由开封市迁驻郑州市。
第二 中国历代政区地理沿革
唐代初年,政治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地方行政制度也是州 唐代初年,政治制度大体沿袭隋制。 )、县二级制 只是唐代郡改州、州改郡,多次反复。 县二级制。 (郡)、县二级制。只是唐代郡改州、州改郡,多次反复。 贞观初,并省州县。并开始以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 贞观初,并省州县。并开始以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 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 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 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但十道所分,不设长官, 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但十道所分,不设长官,只是 有时派遣大臣为黜陟大使,分巡其道, 有时派遣大臣为黜陟大使,分巡其道,其制与西汉的刺史部相 故也不是正式的行政单位。开元二十一年(733), ),改原 类。故也不是正式的行政单位。开元二十一年(733),改原 十道为十五道, 十道为十五道, 开元间,又于边地各道始置节度使、经略使,以加强边防。 开元间,又于边地各道始置节度使、经略使,以加强边防。 当时有节度使九个,经略使一个,即北庭、河西、朔方、范阳、 当时有节度使九个,经略使一个,即北庭、河西、朔方、范阳、 平卢、陇右、剑南、安西、河东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 平卢、陇右、剑南、安西、河东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后 节度使逐渐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因此,便形成了道、 来,节度使逐渐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因此,便形成了道、州、 县三级行政建置制度。 县三级行政建置
西汉十三州( 西汉十三州(部)图
东汉的地方行政制度仍西汉之旧。其中有两个方面有所变化: 东汉的地方行政制度仍西汉之旧。其中有两个方面有所变化: 其一,省并郡、 建武六年( ) 其一,省并郡、国、县、邑、道。建武六年(30)和十三 年(37)两次下诏省并郡县。 )两次下诏省并郡县。 其二,确立了州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其二,确立了州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东汉光 武帝沿袭西汉十三州之制, 所治有定处”(《通典 通典·职官十 武帝沿袭西汉十三州之制 , “ 所治有定处 ” (《 通典 职官十 》)。十三州遂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建置, 四》)。十三州遂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建置,刺史或州牧也 成为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长官。 成为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长官。 东汉十三州的治所分别是:豫州治谯(qi)、兖州治昌邑、 东汉十三州的治所分别是:豫州治谯( )、兖州治昌邑、 )、兖州治昌邑 徐州治郯、青州治临淄、凉州治陇、并州治晋阳、 徐州治郯、青州治临淄、凉州治陇、并州治晋阳、冀州治鄗 )、幽州治蓟 (hao)、幽州治蓟、扬州治枥阳、益州治雒、荆州治汉寿、 )、幽州治蓟、扬州治枥阳、益州治雒、荆州治汉寿、 交州治广信。州统郡、 国领县、 列国。 交州治广信。州统郡、国,郡、国领县、邑、道、列国。州郡 县三级地方行政建置制度在东汉时期完全确立。 县三级地方行政建置制度在东汉时期完全确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与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就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就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摘要: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概述二、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演变1.西周分封制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三国至南北朝时期5.隋唐时期6.宋元时期7.明清时期三、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作用与影响正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复杂的过程。
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开始,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划分就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
在西周时期,地方行政划分的单位为诸侯国。
周王将国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权力。
这一制度有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但也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划分逐渐演变为郡县制。
各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地内设立郡县,由国君任命郡县长官。
这一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但也使得地方权力更加分散。
秦汉时期,统一了地方行政划分。
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
这一制度为后来的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基本模式。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出现了一定的调整。
由于战乱频繁,各国在地方行政划分上进行了许多变革,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划分较为复杂,有州、郡、县等多种形式。
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划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废除了郡,改为州,州辖下设有县。
这一制度使得地方行政划分更加简洁明了,也更有利于中央政权的控制。
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基本沿袭了隋唐制度,但在州与县之间增设了一级行政区划——路。
这一制度使得地方行政划分更加细致,也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基本沿袭了前代制度。
但在行政区划上有所调整,增设了布政使、按察使等官职,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演变是一个不断调整与变革的过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地方行政划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以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
历代行政区划
历代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
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
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49年)一九四九年全国省级行政区一览5大行政区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中央直属行政单位:(2直辖市,5省,1自治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平原省(新乡市)、察哈尔省(张家口市)、绥远省(归绥市)内蒙古自治区(张家口市)东北区(驻沈阳市,4直辖市、6省、1行署区):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辽东省(安东市)、辽西省(锦州市)、吉林省(吉林市)、松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热河省(承德市)旅大行署区(大连市)西北区(驻西安市,1直辖市、5省):西安市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兰州市)、宁夏省(银川市)、青海省(西宁市)、新疆省(迪化市)华东区(驻上海市,2直辖市,4省、4行署区):上海市、南京市山东省(济南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台湾省(台北市)苏北行署区(扬州市)、苏南行署区(无锡市)、皖北行署区(合肥市)、皖南行署区(芜湖市)中南区(驻武汉市,2直辖市,6省):武汉市、广州市河南省(开封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江西省(南昌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省(南宁市)西南区(重庆市,1直辖市、4省、1地方、1地区):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贵州省(贵阳市)、云南省(昆明市)、西康省(康定县)西藏地方(拉萨)昌都地区(昌都宗)一九四九年全国行政区划统计大行政区(共6个):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中南省级(共50个):30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地级(共215个):185专区、8盟、12分区、4行政区、3行署、1矿区、1特区、1临时行政委员会县级(共2180个):2068县、58旗、22设治局、3特区、7办事处、16镇、1矿区、2工矿区、2中心区、1管理局市(共123个;):地级55个,县级68个市辖区共349个上表资料来源:民政部行政区划处1986年12月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补充一:《中国政区地理》(刘君德主编)P254 1949年全国行政区划地级,共293个:195专区、8盟、54地级市、21行政督察区、4行政区、1行署区、1特区、1直辖区、1监时委员会、2行署、1矿区、3基巧、1噶本县级,共2607个:2067县、58旗、11镇、66县级市、275市辖区、16设治区、8设治局、3工矿区、3特区、6城关区、2中心区、1专区辖区、7办事处、1组训处、2军管会、1管理区、2督办区、41宗、37谿补充二:《浙江省区划地名实用手册》P651:1949年浙江省行政区划有:10专区、3地级市,78县、6县级市、1专区辖区、1城关区、5市辖区。
中国历史政区
中国历史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注: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说明一、本部分中,各直辖市、省、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简表是根据二〇〇五年底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资料汇编的。
二、在各直辖市、省、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简表中,凡列第一位的行政区域,均为上级行政区域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的驻地。
三、在各直辖市、省、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简表中,地级市下列的县级市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地级市代管。
四、本部分中所列的邮政编码为各级行政区域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驻地的邮政编码。
五、本部分中所列各直辖市、省、自治区的总人口数为2004年度公安部的统计数据,其中在2005年度行政区域发生变化的区、县、市的人口数字由当地人民政府提供。
六、本部分中所列县以上行政区域陆地面积数据由各地提供,仅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录)第二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条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第六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十二)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十三)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十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1985-1-15)第一条为了加强行政区划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历代行政区划简表
历代行政区划简表东晋地方行政区划简表东晋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第二是,东晋没有固定的疆域,长江以北的淮河流域,河洛中原,与西方的蜀汉之地,在战争中是时得时失,影响到地方行政区划的建置,是时时变更。
东晋所据疆域,完整...秦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起始于战国时期),以郡统县。
其后南并五岭以南的南越土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北取阴山以南的土地置九原郡;又陆续分析内郡的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衡山等。
都城咸阳附近关中平原(京畿地方),为一特殊区域,由“内史”直接管理,其区域相当一郡,而...明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直隶或布政司治所府、州数目府、州名称。
隆庆州保安州。
昌平州通州易州……广德州和州滁州徐州。
汾州辽州沁州泽州。
潼川州嘉定州眉州雅州邛州泸州。
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辰州府德安府岳州府荆州府。
郴州靖州。
杭州府严州府嘉兴府湖州府绍兴府宁波府台州府金华府。
广州府肇庆...北宋地方行政区划简表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淄州、濮州、单州、潍州。
滑州、郑州、汝州、陈州、许州、蔡州、颍州、孟州、唐州、邓州、镇州、瀛州、贝州、博州、德州、沧州、棣州、深州、名州、邢州。
冀州、赵州、定州、莫州、相州、怀州、卫州、澶州、磁州、祁州。
并州、代州、忻州、汾州、辽州、泽州、潞州、...西汉地方行政区划简表陇西郡、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
渤海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涿郡、代郡广阳国。
南郡、长沙国、汉中郡、广汉郡、犍为郡武都郡、益州郡、牂牁郡、巴郡、蜀郡。
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阯郡、九真郡日南郡。
陇西郡、金城郡、天水郡、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安定郡、北地郡。
...北京市北京市行政区划简表北京市北京市行政区划简表。
街道(个)丰台街道文体路2号。
41(5)说明1.面积数据(单位平方千米):北京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公布资料(部分数据与其他资料不一致)2.人口数据(单位万人):北京市公安局公布的2005年末户籍人口3.行政区划合计数据:本...辽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州分等,从高依次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郡治所郡名治所古名今地古名今地(内史)咸阳陕西咸阳代郡代县河北尉县陇西郡狄道甘肃临洮云中郡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北地郡义渠甘肃宁县河东郡安邑山西夏县蜀郡成都四川成都东郡濮阳河南濮阳巴郡江州四川重庆砀郡砀县安徽砀山汉中郡南郑陕西南郑上郡肤施陕西榆林南郡江陵湖北江陵三川郡雒阳河南洛阳黔中郡临沅湖南常德颍川郡阳翟河南禹州南阳郡宛县河南南阳齐郡临淄山东淄博长沙郡临湘湖南长沙琅琊郡东武山东诸城楚郡陈县河南淮阳渔阳郡渔阳北京密云九江郡寿春安徽寿县上谷郡沮阳河北怀来泗水郡相县安徽宿县右北平郡无终河北蓟县薛郡鲁县山东曲阜广阳郡蓟县北京东海郡郯县山东郯城辽西郡阳乐辽宁锦州会稽郡吴县江苏苏州辽东郡襄平辽宁辽阳邯郸郡邯郸河北邯郸九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钜鹿郡钜鹿河北平乡南海郡番禺广东广州太原郡晋阳山西太原桂林郡桂林广西贵港上党郡长子山西长子闽中郡闽中福建福州雁门郡善无山西左云象郡临尘广西崇左西汉地方行政区划简表州或刺史郡、王国司隶校尉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河内郡、河南郡、河东郡豫州刺史部颍川郡、汝南郡、沛郡、梁国、鲁国陈留郡、山阳郡、济阴郡、泰山郡、东郡、城阳国、淮阳国、兖州刺史部东平国徐州刺史部琅邪郡、东海郡、临淮郡、泗水国、广陵国、楚国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北海郡、东莱郡、齐郡、淄川国、青州刺史部胶东国、高密国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并州刺史部上郡魏郡、钜鹿郡、常山郡、清河郡、赵国、广平国、真定国、冀州刺史部中山国、信都国、河间国渤海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幽州刺史部乐浪郡、涿郡、代郡、广阳国扬州刺史部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六安国荆州刺史部南阳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南郡、长沙国、汉中郡、广汉郡、犍为郡、益州刺史部武都郡、益州郡、牂牁郡、巴郡、蜀郡交阯刺史部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阯郡、九真郡、日南郡朔方刺史部朔方郡东汉地方行政区划简表州或都护府治所郡、国古名今地司州洛阳河南洛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河内郡、河南郡、河东郡冀州鄗县河北柏乡魏郡、钜鹿郡、渤海郡、常山国、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赵国幽州蓟县北京涿郡、代郡、上谷尹、渔阳郡、辽西郡、辽宁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郡、右北平郡、辽东属国并州晋阳山西太原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上郡凉州陇县甘肃清水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居延属国益州雒县四川广汉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广汉属国、犍为属国交州龙编越南河内南海郡、郁林郡、苍梧郡、交阯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荆州汉寿湖南常德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扬州历阳安徽和县九江郡、丹阳郡、豫章郡、吴郡、会稽郡、庐江郡合肥安徽合肥豫州谯县安徽亳县颍川郡、汝南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徐州郯县山东郯城东海郡、广陵郡、琅邪国、彭城国、下邳国青州临淄山东淄博平原郡、东莱郡、济南国、乐安国、北海国、齐国兖州昌邑山东金乡陈留郡、陈郡、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东平国、任城国、济北国西域都护府它乾新疆新和西晋地方行政区划简表州治所郡、王国古名今地司州洛阳河南洛阳河南郡、荥阳郡、弘农郡、上洛郡、平阳郡、汲郡、广平郡、阳平郡、魏郡、河东郡、顿丘郡、河内郡兖州廪丘山东郓城陈留国、濮阳国、济阳郡、高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豫州陈县河南淮阳颍川郡、汝南郡、沛国、鲁郡、谯郡、安丰郡、弋阳郡、襄城郡、梁国、新蔡郡、汝阴郡、陈郡、南顿郡冀州信都河北冀县赵国、臣鹿国、安平国、平原国、乐陵国、章武国、河间国、高阳国、博陵国、清河国、渤海国、中山国、常山国幽州涿县河北涿县范阳国、燕国、北平郡、上谷郡、广宁郡、代郡、辽西郡平州襄平辽宁辽阳昌黎郡、辽东国、乐浪郡、玄菟郡、带方郡并州晋阳山西太原太阳国、上党郡、西河郡、乐平郡、雁门郡、新兴郡雍州长安陕西西安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安定郡、北地郡、始平郡、新平郡凉州姑臧甘肃武威金城郡、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西郡、敦煌郡、西海郡、晋昌郡、酒泉郡秦州冀县甘肃甘谷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略阳郡、武都郡、阴平郡、狄道郡梁州南郑陕西汉中汉中郡、梓潼郡、广汉郡、涪陵郡、魏兴郡、巴陵郡、巴西郡、巴东郡、上庸郡、新城郡、宕渠郡益州成都四川成都蜀郡、犍为郡、汶山郡、汉嘉郡、江阳郡、越隽郡、牂牁郡、朱提郡宁州滇池云南昆明云南郡、兴古郡、建宁郡、永昌郡、晋宁郡青州临淄山东淄博齐国、济南郡、乐安郡、城阳郡、东莱郡、平昌郡、高密郡、长广郡徐州彭城江苏徐州彭城国、下邳国、平阳郡、琅琊郡、东莞郡、广陵郡、临淮郡、兰陵郡、东安郡、淮陵郡、堂邑郡扬州建邺江苏南京丹阳郡、宣城郡、淮南郡、庐江郡、晋陵郡、吴郡、吴兴郡、会稽郡、东阳郡、义兴郡、新安郡、临海郡、历阳郡江州豫章江西南昌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临川郡、南康郡、晋安郡、武昌郡、桂阳郡、安城郡、寻阳郡、建安郡荆州江陵湖北江陵江夏郡、南郡、襄阳郡、南阳国、顺阳郡、义阳郡、建平郡、宜都郡、南平郡、武陵郡、天门郡、随都郡、新野郡、竟陵郡交州龙编越南河内合浦郡、交址郡、新昌郡、武平郡、九真郡、九德郡、日南郡广州番禺广东广州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桂林郡、高凉郡、宁浦郡、高兴郡隋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郡治所今地郡治所今地鄯善郡显武新疆罗布泊辽西郡柳城辽宁朝阳且末郡肃宁新疆罗布泊牂牁郡牂牁贵州思南西海郡宣德青海海晏清化郡化城四川巴中西平郡湟水青海乐都通川郡通川四川宣汉安定郡安定甘肃泾川宕渠郡流江四川渠县北地郡定安甘肃宁县汶山郡汶山四川茂县陇西郡襄武甘肃陇西普安郡普安四川剑阁金城郡金城甘肃兰州金山郡巴西四川绵阳抱罕郡抱罕甘肃临夏新城郡妻县四川三台武威郡姑臧甘肃武威巴西郡阆内四川阆中张掖郡张掖甘肃张掖遂宁郡方义四川遂宁敦煌郡敦煌甘肃敦煌涪宁郡石境四川合川弘化郡合水甘肃庆阳巴东郡人夏四川奉节平凉郡平高甘肃固原蜀郡郡成都四川成都天水郡上圭甘肃天水临邛郡严道四川西康汉阳郡上禄甘肃成县眉山郡龙游四川乐山临洮郡美相甘肃岷县隆山郡仁寿四川仁寿宕昌郡良恭甘肃岷县义城郡绵谷四川广元武都郡将利甘肃武都来武郡江油四川平武同昌郡尚安甘肃文县资阳郡盘石四川资中盐川郡五原宁夏盐池泸川郡泸川四川泸州灵武郡回乐宁夏灵武犍为郡?道四川宜兵内蒙鄂尔多斯左旗越巂郡越巂四川越巂榆林郡榆林地内蒙鄂尔多斯右旗五原郡九原黔安郡彭水四川彭水地京兆郡长安陕西西安房陵郡光迁湖北房县冯翊郡冯翊陕西大荔蕲春郡蕲春湖北蕲春扶风郡雍陕西凤翊南郡郡江陵湖北江陵上郡洛交陕西鹿县夷陵郡夷陵湖北宜昌雕阴郡上县陕西绥德竟陵郡长寿湖北钟祥延安郡肤施陕西延安沔阳郡沔阳湖北沔阳河池郡梁泉陕西凤县清江郡盐水湖北恩施顺政郡顺政陕西略阳襄阳郡襄阳湖北襄阳汉川郡南郑陕西南郑春陵郡枣阳湖北枣阳西城郡金川陕西安康汉东郡隋县湖北隋县朔方郡岩绿陕西横山永安郡黄冈湖北黄冈上洛郡上洛陕西商县江夏郡江夏湖北武昌武安郡永年河北永年澧阳郡澧阳湖南澧县赵郡平棘河北赵县巴陵郡巴陵湖南岳阳恒山郡真定河北正定长沙郡长沙湖南长沙博陵郡鲜虞河北定县衡山郡衡阳湖南衡阳河间郡河间河北河间桂阳郡郴县湖南郴县涿郡郡涿县河北涿州零陵郡零陵湖南零陵上谷郡易县河北易县沅陵郡沅陵湖南沅陵渔阳郡无终河北蓟县武陵郡武陵湖南常德北平郡卢龙河北卢龙熙平郡桂阳广东连县安乐郡燕乐河北密县南海郡南海广东广州襄国郡龙冈河北邢台龙川郡归善广东惠阳武阳郡贵乡河北大名义安郡海阳广东潮阳信都郡长乐河北冀县信安郡高要广东高要清河郡清河河北清河永熙郡泷水广东罗定汝南郡汝阳河南汝阳苍梧郡封川广东封开淮阳郡宛丘河南淮阳合浦郡合浦广东合浦河南郡河南河南洛阳高凉郡高凉广东阳江荥阳郡管城河南郑州始安郡始安广西桂林梁郡宋城河南商丘永平郡永平广西藤县襄城郡承休河南临汝郁林郡郁林广西贵县颖川郡颖川河南许昌宁越郡钦江广西钦江戈阳郡光山河南光山淮南郡寿春安徽寿县弘农郡弘农河南灵宝庐江郡合肥安徽合肥淅阳郡南乡河南淅川同安郡怀宁安徽怀宁南阳郡穰河南邓县历阳郡历阳安徽和县魏郡郡安阳河南安阳宣城郡宣城安徽宣城汲郡郡卫县河南汲县汝阴郡汝阴安微阜阳河内郡河内河南沁阳新安郡休宁安徽休宁育阳郡武川河南南阳谯郡郡谯县安徽毫县淮安郡比阳河南泌阳钟离郡钟离安徽凤阳东郡白马河南滑县东海郡朐山江苏东海义阳郡义阳河南信阳下邳郡宿豫江苏宿迁济阴郡济阴山东曹县彭城郡彭城江苏徐州渤海郡阳信山东阳信吴郡郡吴县江苏吴县平原郡安德山东陵县江都郡江阳江苏江都东平郡郓城山东郓城毗陵郡晋陵江苏武进济北郡卢县山东荏平会稽郡会稽浙江绍兴北海郡益都山东益都余杭郡钱唐浙江杭州齐郡历城山东历城东阳郡金华浙江金华东莱郡掖县山东掖县永嘉郡括苍浙江丽水高密郡诸城山东诸城遂安郡雉山浙江淳安鲁郡瑕丘山东滋阳豫章郡豫章江西南昌临汾郡临汾山西临汾鄱阳郡鄱阳江西鄱阳龙泉郡隰川山西汾西临川郡临川江西临川西河郡隰城山西汾阳南康郡赣江西赣州离石郡离石山西离石宜春郡宜春江西宜春雁门郡雁门山西代县九江郡湓城江西九江马邑郡善阳山西朔县庐陵郡庐陵江西吉水定襄郡大利山西平鲁建安郡闽县福建福州楼烦郡静乐山西静乐河源郡远化海南共和太原郡晋阳山西太原交址郡宋平越南河内长平郡丹川山西晋城九真郡九真越南左圻上党郡上党山西长治日南郡九德越南广治河东郡河东山西永济比景郡比景越南顺化绛郡正平山西新绛海阴郡新容越南承天文城郡吉昌山西吉县林邑郡象浦越南广南唐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贞观10道开元15道治所州、府关内道关内道凤翔府(陕西凤翔)华州、同州、坊州、丹州、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长安、凤翔府、京兆府、安北大都护府京畿道河南道河南道洛阳(河南洛阳)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东都(洛阳)、河南府、汴州(河南开封)都畿道河东道河东道河中府(山西永济)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太原府、河中府、单于都护府、河北道河北道魏州(河北大名)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瑞州、信州、凛州、归义州、归顺州、夷宾州、青山州、安东都护府山南道山南东道襄州(湖北襄阳)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兴元府、江陵府山南西道淮南道淮南道扬州(江苏扬州)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江南道江南东道苏州(江苏苏州)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江南西道黔中道陇右道陇右道鄯州(青海乐都)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剑南道剑南道成都府(四川成都)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成都府岭南道岭南道广州(广东广州)广州、韶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龚州、浔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岩州、古州、府州、粤州、芝州、爱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郁林州、平琴州、德化州、武峨州、福禄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郎茫州、义州窦州、安南都督北宋地方行政区划简表十五路路治辖数备注京东路开封府(东京)即首都府1开封府州16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淄州、濮州、单州、潍州军4广济军、清平军、淮阳军、宣化军监2莱无监、利国监京西路河南府(西京)即洛阳府1河南府州16滑州、郑州、汝州、陈州、许州、蔡州、颍州、孟州、唐州、邓州、襄州、均州、房州、金州、随州、郢州军2信阳军、光化军河北路大名府(北京)府1大名府州24镇州、瀛州、贝州、博州、德州、沧州、棣州、深州、名州、邢州冀州、赵州、定州、莫州、相州、怀州、卫州、澶州、磁州、祁州滨州、雄州、霸州、保州军14德清军、保顺军、定远军、破虏军、平戎军、静戎军、威虏军、乾宁军顺安军、宁远军、天威军、承天军、静安军、通利军河东路州17并州、代州、忻州、汾州、辽州、泽州、潞州、晋州、绛州、慈州隰州、石州、岚州、宪州、丰州、麟州、府州军6平定军、火山军、定羌军、宁化军、岢岚军、威胜军监2永利监、大通监陕西路京兆府(长安)府3京兆府、河中府、凤翔府州25军2监2淮南路州17军4监2荆湖南路州7监1荆湖北路江陵府府1州9军2两浙路州14军2福建路州6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军2兴化军、邵武军西川路府1州24军3监1峡西路府1州20军2监1广南东路州15广南西路州7辽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道治所辖区数目府、州上京道上京临潢府府1临潢府州23祖州、怀州、庆州、泰州、乌州、永州、饶州、徽州、成州懿州、渭州、壕州、原州、福州、横州、凤州、遂州、丰州、顺州仪坤州、长春州、龙化州、隆圣州东京道东京辽阳府府2辽阳府、黄龙府州10开州、定州、保州、辰州、卢州、铁州、兴州、汤州、崇州、海州中京道中京大定府府2大定府、兴中府州6成州、宜州、锦州、川州、建州、来州等南京道南京析津府府1析津府州5顺州、檀州、涿州、易州、蓟州等西京道西京大同府府1大同府州9丰州、云内州、宁边州、奉圣州、蔚州、应州、朔州、东胜州、金肃州金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路辖区数目府、州府1会宁府上京州3肇州、隆州、信州、韩州府1辽阳府东京州6澄州、沈州、贵德州、盖州、复州、来远州府4大定府、广宁府、兴中府、临潢府北京州10利州、义州、锦州、瑞州、懿州、建州、全州、庆州、兴州、泰州府2大同府、德兴府西京丰州、弘州、净州、桓州、抚州、昌州、宣德州州14朔州、武州、应州、蔚州、云内州、宁边州、东胜州府1大兴府中都通州、蓟州、易州、涿州、顺州、平州、滦州、雄州、安肃州州13霸州、保州、安州、遂州、府3开封府、归德府、河南府南京单州、寿州、陕州、邓州、唐州、裕州、嵩州、汝州、许钧州州16亳州、陈州、蔡州、息州、郑州、颍州、宿州府1河间府河北东路州8蠡州、莫州、献州、冀州、清州、沧州、景州、深州河北西路府3真定府、彰德府、中山府州9威州、沃州、邢州、沼州、磁州、祁州、浚州、卫州、滑州山东东路府2益都府、济南府州11滨州、沂州、密州、海州、莒州、棣州、淄州、莱州、登州、潍州、宁海州山东西路府1东平府州8济州、徐州、邳州、滕州、博州、兖州、曹州、泰安州大名府路府1大名府州2恩州、开州河东北路府1太原府州13晋州、忻州、汾州、石州、平定州、保德州、奥州、宁化州、岢岚州葭州、代州、岚州、管州河东南路府2平阳府、河中府州10隰州、吉州、绛州、解州、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怀州、孟州京兆府路府1京兆府州6商州、虢州、乾州、同州、耀州、华州凤翔路府2凤翔府、平凉府州4秦州、陇州、德顺州、镇戎州府1延安府鹿延路州5丹州、坊州、鹿阝州、保安州、绥德州、府1庆阳府庆原路州5环州、宁州、邯州、原州、泾州府1临洮府临洮路州6积石州、洮州、兰州、巩州、会州、河州府1咸平府咸平路州1韩州元朝地方行政区划简表行省治所路府、州、县腹里中书省直辖地京师大都大都路霸州、通州、蓟州、顺州、檀州上都路顺宁府—府辖州:保安州、蔚州认州、松州、桓州、云州兴和路宝昌州永平路滦州德宁路净州路泰宁路应昌路全宁路宁昌路保定路易州、祁州、雄州、安州、遂州、安肃、完州真定路中山府赵州、冀州、深州、晋州、蠡州顺德路广平路磁州彰德路林州大名路开州、滑州、浚州怀庆路孟州卫辉路辉州、淇州河间路沧州、景州、清州、献州、莫州、陵州东平路济宁路济州、兖州、单州益都路潍州、胶州、密州、莒州、沂州、滕州、峄州、博兴济南路棣州、滨州、般阳府路莱州、登州大同路弘州、浑源、应州、朔州、武州、丰州、东胜、云内冀宁路汾州、石州、忻州、平定、临州、崞州、管州、台州晋宁路河中府绛州、潞州、泽州、解州、霍州、隰州、沁州、辽州吉州砂井总管府曹州、濮州、高唐、泰安、德州、恩州、冠州、宁海岭北等处行省和林和林路统漠北诸屯戍辽阳行省辽阳辽阳路盖州、懿州广宁路大宁路义州、兴中、瑞州、高州、锦州、利州、惠州、川州建州东宁路沈阳路开元路河南江北行省汴梁汴梁路郑州、许州、陈州、钧州、睢州河南府路陕州襄阳路均州、房州蕲州路黄州路庐州路和州、无为、六安安丰路安庆路扬州路真州、泰州、通州、崇明、滁州淮安路海宁、泗州、安东中兴路峡州路南阳、汝宁、归德、高邮、安陆、沔阳、德安陕西行省奉元奉元路同州、华州、耀州、乾州、商州延安路麂州、绥德、葭州兴元路凤州、洋州、金州河州路脱思麻路风翔、巩昌、平凉、临洮、庆阳泾州、秦州、兰州、宁州、会州、岷州四川行省成都成都路彭州、汉州、安州、灌州、崇州、威州、简州嘉定府路眉州、邛州广元路保宁府剑州、龙州、巴州、沔州顺庆路广安府蓬州、渠州永宁路筠连州重庆路泸州、忠州、合州、涪州夔州路施州、达州、梁山、万州、大宁、开州、云州叙州路富顺、高州马湖路戎州长宁军潼川、绍庆、怀德甘肃行省甘州甘州路永昌路西凉州肃州路汉之酒泉,唐与西夏之肃州沙州路汉之敦煌,唐与西夏之沙州亦集乃路亦集乃路,又作额齐纳路宁夏府路灵州、鸣沙、应理兀剌海路兀剌海路,又作乌拉海路山丹州、西宁州云南行省中庆中庆路嵩明、晋宁、昆阳、安宁威楚路镇南、开南、威远、南安武定路和曲、禄劝鹤庆路云远路广南西路丽江路北胜府顺州、永宁、通安、澜州、宝州、巨津东川路茫部路益良、强州孟杰路普安路曲靖路澄江路新兴、路南普定路建昌路建安、永宁、泸州、礼州、里州、阔州、邛部、隆州姜州德昌州昌州、德州、威龙、普济会川路武安、黎溪、永昌、会里、麻龙临安路建水、石平、宁州广西路元江路大理路永昌、腾冲邓川、蒙化、赵州、姚州、云南蒙怜路蒙莱路柔远路茫施路镇康路镇西路平缅路麓川路木连路蒙光路木邦路孟定路谋粘路六难路孟隆路木朵路蒙兀路仁德府、柏兴府江浙行省杭州杭州路海宁湖州路长兴嘉兴路海盐、崇德平江路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常州路宜兴、无锡镇江路建德路庆元路奉化、昌国衢州路婺州路兰溪绍兴路余姚、诸暨温州路瑞安、平阳台州路黄岩处州路宁国路徽州路婺源饶州路余干、浮梁、乐平集庆路溧水、溧阳太平路池州路信州路广德路福州路福清州、福宁州建宁路泉州路兴化路邵武路延平路汀州路漳州路松江府江阴州、铅山州江西行省龙兴龙兴路富州、宁州吉安路吉永州、安福州、太和州、永新州瑞州路新昌州袁州路萍乡州临江路新淦州、新渝州抚州路江州路南康路建昌州赣州路宁都州、会昌州建昌路南安路韶州路惠州路南雄路潮州路德庆路肇庆路南丰、英德、梅州、南恩、封州、新州、桂阳、连州循州湖广行省武昌武昌路岳州路平江州常德路桃源州、龙阳州澧州路慈利州、柿溪州辰州路沅州路兴国路清州路天临路醴陵、浏阳、攸州、湘乡、湘潭、益阳州、湘阴州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全州路宝庆路武冈路桂阳路静江路南宁路梧州路浔州路柳州路思明路太平路田州路来州路镇安路雷州路化州路高州路钦州路廉州路汉阳、平乐、定远归州、茶陵、常宁、郁林、容州、象州、宾州征东行省开城阿姆河行省宣政院辖地吐蕃等处宣慰司斡端宣慰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