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行政区划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历代行政区的划分与沿革(读史必看)

中国地理——历代行政区的划分与沿革(读史必看)

中国地理——历代行政区的划分与沿革(读史必看)中国地理,自大禹划分天下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共九州,历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

一、秦朝秦吞六国,废封建,行郡县。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三川、河东、南郡、南阳、九江、鄣郡、会稽、颖川、砀郡、泗水、东郡、薛郡、瑯琊、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广阳。

后又置十郡:南海、象郡、桂林、东海、九原、常山、济北、胶东、河内、衡山。

二、汉朝(西汉、东汉)汉朝置十三州刺史部: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益州、荊州、扬州、交州、雍州。

,三、晋朝(西晋、东晋十六国)晋朝一统三国,置二十一州:司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雍州、凉州、荆州、扬州、益州、梁州、秦州、宁州、平州、交州、广州、江州、湘州。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纷争扰攘,行政区域混乱,不胜枚举。

四、唐朝唐朝分天下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

历经五代十国乱世,历年短促。

五、宋朝(北宋、南宋)北宋分天下为十五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南东、广南西。

靖康之难,高宗中兴,南宋置十六路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潼川、巕州、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

六、元朝元朝统一华夏,分天下为十一省:中书省、岭北省、辽阳省、河南江北省、陕西省、四川省、甘肃当、云南省、江浙省、江西省、湖广省。

七、明朝明朝分天下为两京十三布政司:京师、南京、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云南、贵州。

八、清朝清朝入关定鼎,分天下为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

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南、湖北、安微、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云南、贵州共十八省盛京、吉林、黑龙江、伊梨、乌里雅苏台共五个将军辖区。

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陕西凤翔) 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长安、凤翔府、京兆府、
安北大都护府
河南道
河南道
洛阳(河南洛阳) 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陈州、 汴州(河南开封) 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
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昆明
青州 徐州 扬州 江州 荆州 交州 广州
临淄 彭城 建邺
山东 齐 国、济南郡、乐安郡、城阳郡、东莱郡、平昌郡、高密郡、 淄博 长广郡
江苏 彭城国、下邳国、平阳郡、琅琊郡、东莞郡、广陵郡、临淮郡、 徐州 兰陵郡、东安郡、淮陵郡、堂邑郡
江苏 丹阳郡、宣城郡、淮南郡、庐江郡、晋陵郡、吴 郡、吴兴郡、 南京 会稽郡、东阳郡、义兴郡、新安郡、临海郡、历阳郡
都畿道
东都(洛阳)、河南府、
河东道 河东道
河中府 (山西永济)
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 辽州、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太原府、 河中府、单于都护府、
河北道 河北道
陈留郡、陈 郡、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东平国、 山东金乡
任城国、济北国
西域都护府 它乾 新疆新和
西晋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州 司州 兖州 豫州 冀州 幽州 平州 并州 雍州 凉州 秦州 梁州 益州 宁州
治所 古名 今地
郡、王国
河南 河南郡、荥阳郡、弘农郡、上洛郡、平阳郡、汲 郡、广平郡、 洛阳
洛阳 阳平郡、魏 郡、河东郡、顿丘郡、河内郡
山东
廪丘
陈留国、濮阳国、济阳郡、高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
郓城
河南 颍川郡、汝南郡、沛 国、鲁 郡、谯 郡、安丰郡、弋阳郡、 陈县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州府制度的演变 与作用
行省制的设立与 意义
行政区划变革对 国家统一和发展 的贡献
对现代行政区划改革的启示
尊重历史传统:借鉴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为现代行政区划改革提供 历史依据。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点,合理划分行政区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精简高效: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经济发展提 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概述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定义与演变
定义:行政区划是国家 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 划分的区域。因此,行 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演变: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 段,包括郡县制、州制、 府制、省制等。在各个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 划分标准和层级都有所 不同,但总体来说,都 是为了便于国家管理和 维护地方治安。
民主法治:加强民主监督,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行政区划改革的科学性和 公正性。
感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的形成与演变:介绍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形成背景、 演变过程及其与文化传承的关联。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挑战:分 析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可能 带来的挑战,如文化同质化、文 化断层等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促进:阐 述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的积 极作用,如促进文化交流、推动 文化创新等。
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将继续发展,促 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行政区划下的特色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变迁与风俗习惯的演变 当代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的融合发展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答案: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第一节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一些同志认为:夏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小邦’或'方国’”;“商代的行政区划采用分封制的形式”,(1)是不对的。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一、传说中的州服制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

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

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1.“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汉代州的职能
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 隶属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 所。 西汉末刺史(或称州牧)权势有所增大 。 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 大部分时间里,州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刺 史仍然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
中央
刺史部 长官:刺史
郡:太守
县:令
汉武帝之后
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
2、畿服说
《国语·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 以五百里为差; 《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 百里为差; 《逸周书·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qí), 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
3、分封制
(1)夏、商的封国
(2)西周的分封制
夏的方国
商的方国
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 畿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 诸侯在封国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 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 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和政区系统。
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县 县的规模相差悬殊
5、郡的出现 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 子挚讲, “君实有郡县”。 ——《国语· 晋语》 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 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战国时各Biblioteka 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
郡 长官:守 县(道): 令
诸侯王国
侯国(邑)
支郡:

汉 初
汉代郡国分布
西汉时期103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 29个,而关东地区达50郡,说明西汉时黄河 中下游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 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2.秦汉时期的郡县制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4.隋唐五代时期的州县制5.元朝的行省制6.明清时期的省道府县制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1.国土面积和地理条件2.政治、经济状况3.民族和人口的分布4.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模式四、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职能与权力1.行政管理2.军事管理3.监察事务4.民政事务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行政区划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划分原则、职能与权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国土划分为诸侯国,以藩屏周。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周王朝的稳定和繁荣。

2.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

郡下设县,行政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和地市级。

西汉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三国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演变为州郡县制。

州辖郡,郡辖县,行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地市级和县级。

4.隋唐五代时期的州县制隋唐五代时期,行政区划变为州县制,取消了郡的设置。

州直接辖县,行政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和县级。

5.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

行省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为明清时期的省道府县制打下了基础。

6.明清时期的省道府县制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道、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单位。

省道府县制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1.国土面积和地理条件行政区划的划分首先要考虑国土面积和地理条件。

根据地域的大小、地形、气候等因素,合理划分行政区域。

2.政治、经济状况行政区划的划分还要考虑政治、经济状况。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2.秦汉的郡县制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5.元朝的行省制6.明清的省道府县制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特点1.层级分明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3.政治、军事、民政、监察等多功能于一体四、结论正文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的历史演变和特点一、引言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制度。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特点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国家领土被分为诸侯国,诸侯国是周王室的附属国,有义务向周王室效忠和纳贡。

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秦汉的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

全国设 36 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汉朝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三国南北朝时期,州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郡,郡下设县。

州的设立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方便了地方之间的联系。

4.隋唐五代十国的道州县制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道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州,州下设县。

道州县制强调了对地方的监察和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5.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全国设 13 个行省,行省下设路,路下设州,州下设县。

行省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6.明清的省道府县制明清时期,省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下设道,道下设府,府下设县。

省道府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为地方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特点1.层级分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层级分明,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央、高级行政区划单位、中级行政区划单位、低级行政区划单位。

这样的层级划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有利于地方之间的协作。

《历代行政区划》PPT课件

《历代行政区划》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10
3、县和郡的关系
均出现在春秋前期,但是设郡晚于设县,而且在 春秋时代郡的地位低于县 。
战国时代,渐渐形成郡统县的两级行政区划。
整个战国时代,郡县制始终是分封制的附庸,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 行政区划。
精选课件ppt
11
(二)、州、郡、县时代 公元前221年 秦朝实行郡县制
都护府:边地行政机构
唐:安西都护府、安北都 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 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
庭都护府
精选课件ppt
19
军、监: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军始于唐,当时称军镇,属军事系统,多设在边 区,只管军队不管民政。五代时,军不仅管兵马, 也辖有土地、民政。
监是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专业 性的管理机构,五代初已开始出现。
公元583年隋文 帝废郡,推行州 县制
前期:
秦、汉约400 年,基本上是 郡县两级制。
后期:
魏、晋、南北朝, 也约400年,是州、 郡、县三级制。
精选课件ppt
12
1、前期郡县制的确立和发展 “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 “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地理志》 公元前221年,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出现 阶级产生 国家形成
行政区划
精选课件ppt
6
夏商周(西周)时期 实行“分封制”
封邦建国
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
众多“诸侯国”与王朝之间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时期 周室衰微
诸侯国发展中 央集权制,对 新开拓疆土不
再分封
精选课件ppt
萌生了县、 郡等行政区 划的单位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表一、古代行政区划1. 夏、商、周时期: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行政区划主要以封邑为单位。

2.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国家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

3. 汉朝:行政区划仍采用郡县制,但增设州、郡两级。

4. 魏晋南北朝: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组成,州为最高行政单位。

5. 隋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州、郡、县三级制度,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

6. 唐朝:行政区划中的州设有刺史,郡县设有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 宋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州、县三级制度,增设经略使、路都总管等职位。

8. 元朝:行政区划设路、行省、州、县四级,实行行省制。

9. 明朝:行政区划采用路、府、州、县四级制度,府为地方政府的最高级别。

10. 清朝:行政区划继续沿用明朝制度,但对地方行政进行了一些调整。

二、近代行政区划1.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府、州、县五级,但在内战期间,行政区划发生了多次调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行政区划设立省、市、县三级,后来逐渐调整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县五级。

三、现代行政区划1. 省级行政区:中国现行行政区划设立了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2. 地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下设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

3. 县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下设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市辖区、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县等。

4. 乡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下设乡级行政区,包括乡、镇、街道办事处等。

5. 村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下设村级行政区,包括村、居民委员会等。

总结: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从封建制度到现代行政体制的建立,行政区划的演变体现了国家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随着国家的发展,行政区划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明清之前)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明清之前)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先秦:实际上出现早期郡县雏形:如赵国上党郡。

秦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

始设州刺史,并无实权,监察地方官吏。

西域都护制度。

东汉:前中期基本维持西汉行政区划,后期由于地方混战,刺史始掌地方军政大权。

曹魏: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西晋:州国并行。

北方十六国:由于政权更替频繁、战争不断,州郡县三级制出现混乱。

东晋南朝:由于北方居民南迁,设侨郡,保持迁来居民的原有郡望。

沿袭州郡县三级制。

(南北朝时期始现行台制度,为行省制度雏形。

)隋朝:州县、郡县二级制更替。

唐朝:始设州县制,后出现府制,如太原府(732年)。

边疆设“军”、“监”制。

为了监察方便,将全国划为“十道”,设“十道巡察使”等官,类似于西汉刺史制,负责监察,无实权。

边疆有都护府和羁縻府州制度,在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军事重地设都督府,如黑水都督府。

中唐后因军事需要出现节度使制度,后全国被迫实行三级制:边疆为都督府—州—县,内地为方镇(藩镇)—州—县。

中央权力极度削弱。

宋朝:节度使无实权。

将全国的府州军监划为15路(后数量有变,至北宋末年划为24路)。

路的长官初为转运使,后经权力分割化为四大“监司”(漕司【转运使(民财)】、宪司【提点刑狱使(司法、监察)】、帅司【安抚使(军事)】、仓司【提举常平使(物价)】)宋代府州以上的路权力分化,未形成像郡守、刺史一样的集中权力,因此成为二级半制。

辽朝:五京道制,但道一下采取宋朝路制,有三大监司(仓司和帅司合为师司【总管府】)金朝:沿袭北宋路制、辽朝道制。

全国分为20路,计1都、5京府、14总管府,无监司,权力尽归总管府长官府尹。

后为战争需要,始设行省制。

西夏:州县二级制,全国划为12监军司,每监置都统军、副都统、监军使。

元朝:实行省(行中书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

行省类似于刺史,初为中央派出机构,后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名词解释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名词解释
六、省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省中”,魏晋以后把设于宫禁近处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央政府机构都称为省,这是省的原义。魏晋时出现了行省的的前身,名为行台、大行台或行台省。所谓台省是指设在京都城内的中央政府,一旦发生了重大事件,需要由掌握中央政权的要臣率领部分中央政府人员离开首都到外地去处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出行在外的台省,因而便以行台或行台省为名。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名词解释
我们这里要概说的历代行政区划,仅限于历代中原王朝的,不包括当时与中原王朝共存的边疆民族政权的行政区划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两千一百多年时间,在此段时期内,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州郡时代,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
行省制始于元朝,它的全称叫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省或某某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元朝初年,省都还不是正式的、经常性的地方行政区划,而只是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当行中书省久驻一地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军国大事之外,干预到地方政务,行省由此就成了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省”便从中央政府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称呼。
实际的州的行政区划开始于西汉。
汉武帝时,全国一百多个郡国分为十三个刺史部。汉武帝用前人想像的十一个州名来作为十一部的名称,河套地区和岭南地区命名为朔方、交趾,当时人习惯称一部为一州。西汉的州只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域。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郡太守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不必通过州一级。
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到三国时就固定下来了。这种制度后来延续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
元朝中叶以后,全国分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2、演变特点:(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与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与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与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与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就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就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历代行政区划

历代行政区划

历代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

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

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

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

即使在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沿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萌芽时期: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所谓的九州、五服、九畿之说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行政区划,但也反映出战国及之后人们的地理视野不断扩大。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或幽、并)五服:“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九畿: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郡县制时期: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到魏晋时期实施州制行政区划制度,郡县制经历了秦、汉四百多年。

《汉书·地理志》云:“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内史,领京畿诸县,不在36郡内。

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巨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广阳、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

以上为始皇二十六年所置36郡。

州制时期:西汉末年王莽专权,企图实现《尧典》中所谓“肇十有二州”的古制。

三国时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改汉十三州为九州。

不久,魏文帝曹丕又改为十二州。

置有司隶、豫、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北部)、扬(汉扬州北部)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167,县1206。

西晋全国共有州21,统郡、国173,县1232。

隋设郡为190,县1255。

州制在中国实行了四百年左右。

道(路)制时期唐初,李渊统一中国后,一度改郡为州,恢复州领县制。

不过,唐朝后期的最高行政区划不是州或郡,而是“道”了;宋朝的最高行政区划是“路”。

“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

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多年。

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

这10道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

后玄宗时增为15道。

唐道下辖府、州,府(包括都护府)、州下领县。

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

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

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主要是道—府(州)—县。

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宋代废道制改路制,路下为府、为州。

后来还出现一些新单位——军、监。

总之,宋代的行政区划,最高一级为路;实施的三级制,最基本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府地位最高,州次之,军、监更低;县级单位有县、军、监。

与宋同时期的辽实行道制,金实行路制。

省制时期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简称为省),因此称为行省(省)制时期。

该时期从13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历经元、明、清三代。

元代最初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包括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

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

明代设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

布政使司(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

清代省制多沿用明代。

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共22省,是中国现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行政区划系统也在不断演变之中。

春秋为一级制,战国为二级制,秦汉基本上是二级制,魏晋南北朝为三级制,隋代为二级制,唐、宋为三级制,元、明是三级和四级行政区划混合制,主要是四级制,清代是三级制。

可见,在中央集权制的前期,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后期,行政区划则以三级制为主。

一、概论三皇五帝夏商周玩分封,爱谁谁,就不管了。

从秦开始统一,主打郡县制,但始皇帝死后,就搞不定了,没几年各路诸侯就接着打。

最后刘邦一个小公务员得了天下,好兄弟,亲子侄都得封啊,于是郡国并行。

俗话说的好,鸟尽弓藏,封的开始就是削的前奏,从汉武帝开始历经新莽,直到东汉末年王室照得住的日子里,郡制还算稳定。

等到黄巾邪教一闹,天下可就乱了,原来朝廷派到地方监察员们(刺史),就地扎根变军阀了,但这批人不忘本,各地刺史称号大多源至《禹贡》古书里的州名,于是乎州郡制开始了,直到唐初,干脆把郡去了,直接变为州制。

李世民在玄武门作掉自己兄弟之后,觉得自个比刘彻至少打个平手,于是仿汉武故事设道(与汉武设的刺史一样是个监察性质的公务员)。

天道循环,安史这两个杂胡作乱之后,节度使们同样重演汉末故例,道变成了地方藩镇实体。

一直要到赵匡胤,朝廷才算缓过气来,不玩道了,玩路。

设路于各地,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算是折中。

地方上主要是州府。

蒙元入住,又变了省制,蒙元是胡人,省的军事性,监视性很强。

朱元璋驱除鞑虏之后,废省设三司,有点那么三权分立的意思,可是不幸啊,女真人又来了,又玩省制(但凡是外国人侵占中国,必得加强对汉人控制,满清这也是跟蒙元学的),还在各地设满城,搞非法定居点,一直到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半天下,汉族地方势力抬头,宣统老爸想削藩,削着削着,两年半,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新军反了。

北洋时代,除了老袁有过削藩想法,要废省设道,用今天话说,就是各地子公司经理们太强,董事长想要把子公司分拆。

老袁没福气,壮志未成升仙去了。

老蒋也想削,没料到机关算尽,眼看着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自个去作了岛主了。

综合考察一下二千年来的政区演变经过,可以发现如下几条规律:同一政区,通例都是越划越多,越划越小;到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降低。

例如:省在元代只有十一二个,明代加到十五个,清代加到十八、二十二,现在的省级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是三十四个。

只有县最稳定,秦代千把个,汉以后长期都是一千几百个,大约二十年前才突破二千大关。

历代政府有时觉得政区太多不便于统治,曾几次大事省并;但往往不久被省并的又得到恢复。

如新中国在五十年代未曾并省了许多县,现在大多数已被恢复。

秦和西汉初期疆域比较小,其时所采用的单纯二级政区制,自汉武帝扩展疆域以后,已不宜于继续采用。

但多级制亦不利于政令民情的上下传达,所以二千年来最常用的是三级制。

有时用实三级,有时用虚三级。

历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往往由吏治监察区或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派遣在外的中央官转变而来。

二、历代一级行政区域(一)先秦的九州1、夏:《尚书??禹贡》: 冀、衮、豫、青、徐、扬、荆、梁、雍。

2、商:《尔雅??释地》:幽、冀、衮、豫、营、徐、扬、荆、雍。

3、西周:《周礼??夏官??职方》:幽、冀、并、衮、豫、青、扬、荆、雍。

4、春秋战国:《吕氏春秋》: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二)秦的三十六郡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灭齐国,秦王朝建立。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根据里耶古城的考古发现,秦朝还存在“洞庭郡”。

黔中郡是否存在是争议话题。

秦朝首都咸阳及其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秦朝的郡设郡守(主持民政)、郡尉(主持军事)、郡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2.1 秦一级行政区序号郡名治所治所今所在地1、内史直管咸阳今陕西咸阳东2、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南3、北地郡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4、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5、巴郡江州今重庆市6、汉中郡南郑今陕西南郑东7、南郡江陵今湖北江陵8、黔中郡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9、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市10、长沙郡湘县今湖南长沙市11、楚郡陈县今河南淮阳12、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13、泗水郡相县今安徽宿县西北14、薛郡鲁县今山东曲阜15、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16、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17、邯郸郡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西南18、钜鹿郡钜鹿今河北平乡19、太原郡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0、上党郡长子今山西长子县21、雁门郡善无今山西左云右玉镇南22、代郡代县今河北尉县西南23、云中郡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24、河东郡安邑今山西夏县北25、东郡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26、砀郡砀县今安徽砀山县南27、上郡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28、三川郡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29、颍川郡阳翟今河南禹州30、齐郡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31、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32、渔阳郡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33、上谷郡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34、右北平无终今河北蓟县35、广阳郡蓟县今北京市36、辽西郡阳乐今辽宁锦州市西37、辽东郡襄平今辽宁辽阳市38、九原郡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南39、南海郡番禺今广东广州40、桂林郡桂林今广西贵港境内41、闽中郡闽中今福建福州42、象郡临尘今广西崇左县境内(三)汉十三刺史部1、司隶校尉部(司州):治所:河南(今洛阳市东);辖区: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

2、豫州:治所:谯(安徽毫县);辖区: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3、兖州: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4、徐州:治所:郯(山东郯城县西南);辖区: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5、青州:治所:临锱;辖区: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6、凉州: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辖区:今甘肃东南部。

7、并州:治所: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8、冀州:治所:高(hao)(河北柏乡县北);辖区今河北西南部。

9、幽州:治所:蓟(北京城西南);辖区: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10、扬州:治所: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辖区: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11、荆州:治所:汉寿(湖南常德市东);辖区: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12、益州:治所: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辖区: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