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明清)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州府制度的演变 与作用
行省制的设立与 意义
行政区划变革对 国家统一和发展 的贡献
对现代行政区划改革的启示
尊重历史传统:借鉴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为现代行政区划改革提供 历史依据。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点,合理划分行政区划,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精简高效: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经济发展提 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概述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定义与演变
定义:行政区划是国家 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 划分的区域。因此,行 政区划亦称行政区域。
演变: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 段,包括郡县制、州制、 府制、省制等。在各个 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 划分标准和层级都有所 不同,但总体来说,都 是为了便于国家管理和 维护地方治安。
民主法治:加强民主监督,完善法律法规,保障行政区划改革的科学性和 公正性。
感谢观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EME TEMPLATE
行政区划的形成与演变:介绍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形成背景、 演变过程及其与文化传承的关联。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挑战:分 析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可能 带来的挑战,如文化同质化、文 化断层等问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行政区划对文化传承的促进:阐 述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的积 极作用,如促进文化交流、推动 文化创新等。
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与民族融合将继续发展,促 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对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 不同行政区划下的特色风俗习惯 行政区划变迁与风俗习惯的演变 当代行政区划与地方风俗习惯的融合发展

《中国历代疆域》课件

《中国历代疆域》课件
疆域经济一体化
未来中国疆域经济将更加一体化,将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繁荣。
疆域文化多元化
未来中国疆域文化将更加多元化,将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和保护 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
THANK YOU
南的水军防御等。
04
中国历代疆域的管理与制度
行政区划制度
郡县制
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将 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再 由郡管辖若干个县,实现 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行省制
元朝创立行省制,将全国 划分为10个行省,加强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
府州制
明清时期实行府州制,以 府、州、县为地方行政单 位,加强中央集权。
疆域的重要性
01
02
03
国家安全
疆域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保障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 主权不受侵犯。
经济发展
疆域内的资源、市场和交 通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疆域的稳定和扩 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传承
疆域是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和传承地,疆域的稳定和 扩张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 族文化。
疆域的历史演变
边疆管理制度
土司制度
明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首领为土司,负责管理 当地事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驻藏大臣
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维护国家主权。
新疆省
清末民初,新疆省设立,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各民族 的合法权益。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的领土争端和战争,逐渐恢复了部分失地并确立了现 代中国的疆域。例如,通过中苏边界谈判和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事件,逐渐与苏 联解决了边界问题。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
管辖范围
乡管辖的区域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 ,每个行政村下辖若干个自然村。

定义
镇是一种较乡高级的农村 基层行政单位,通常拥有 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优 势。
建制与规模
镇的建制和规模相对较大 ,一般拥有较为完善的城 镇设施和公共服务。
管辖范围
镇一般管辖若干个行政村 和居委会。
民族乡
定义
民族乡是一种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建立的基层行政 单位。
历史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
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从春 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到秦汉时期的郡 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道州制和元明 清时期的行省制的演变过程。
现代行政区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 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如1949年的 大区制、1954年的省辖市、1983年的 市管县等。
行政区划的意义
01
行政管理
行政区划是行政管理的基础,有利于政府对地方行政区 域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02
社会管理
行政区划有助于社会管理,通过明确行政区域界限,减 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03
经济规划
行政区划对于经济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政府对地 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02 省级行政区划
安徽省
简称:皖
省会:合肥
行政区划代码:340000
安徽省
行政区域面积
139600 km²
下辖地区
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2个县、45个市辖区
人口
6324.1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
安徽省
地理位置:华东地区
经济:安徽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 动力资源。
风景名胜:黄山、九华山等
河北省

论述秦汉至明清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名称

论述秦汉至明清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名称

论述秦汉至明清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名称、内容及其变迁情况摘要:在中国古代,无论哪个朝代,对地方的管理都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稳定。

自秦汉至明清时期,各朝各代由于民族的多寡、疆域的范围以及地区的差别,中央政权要对之实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

因此,自秦统一中国,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向全国,同时又将各级地方政权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后,之后的历代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程度就不断得到加强。

从而地方的官府组织机构和职权就不断发生变化,最高一级行政区的内容、内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迁。

关键词:历朝历代;中央集权;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变迁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汉时期,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为郡。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置桂林、南海、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常山、济北、胶东、河内和衡山等郡。

郡逐渐成为地方第一级行政区。

秦设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管全郡事物;同时设郡尉以辅佐郡守,分管军事,置郡监以为中央的耳目,主管监察。

他们直接受中央政府的节制,郡守对丞相、郡尉对太尉、郡监对御史大夫,各有专门领导,又各自对皇帝负责。

因为设官目的侧重于分权制约,所以郡长官的自主权很小。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认为秦的郡太大,不便于控驭,便划大为小,并在郡境之内穿插分封一些诸侯王国;以后随着领土的扩大,又有增设,即是所谓的郡国并行。

在西汉末年,全国共有郡83个。

汉代郡设守(太守,京师称尹)、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郡尉、国中尉,协助郡守、国相分管军事。

郡丞、国内史,辅佐郡守、国相管理郡国的行政及刑欲事务。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郡县制,即分民而治
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 在各个区域内设臵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 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秦以前郡、县设臵出 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
秦汉时期郡县 二级制
一、秦
郡县两级政区
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前106年将 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 察职能。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 礼•职方》州名,以及两个不在《禹贡》、《周礼•职 方》范围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冀、兖、青、 徐、扬、荆、豫、凉、益、幽、并、朔方、交趾。 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共14个监察区。
三、奠定:清代的中国疆域 1.明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建都南京,后迁都北京。 至1386年,在元故有版图基础上,完成了除北元控制区 外大部地区的统一。明前期强盛时疆土与元后期基本 相同。
2.清 明后期,建州女真在东北崛起,1583年,任明建州左卫 指挥使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1616年即汗位,建 国号金,史称后金。1626年皇太极嗣立,1635年改女真 族为“满洲”,1636年即皇帝位,改国号清。清统一全 国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统一东北诸部族和收服漠南蒙古。 第二,灭明统一中原及江南广大地区。 第三,战胜卫拉特蒙古及西域诸部,收服北、西北、 西南广大地区。 第四,通过雅克萨之战和外交谈判,确定中俄东段、 中段边界。
中央——路——州——县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二十三路:
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 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 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 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 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四次形成性作业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四次形成性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1. 在现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市制兴起的时期是()。

A. 南京临时政府B. 北洋政府C. 广州国民政府D. 南京国民政府2. 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A. 兵部B. 刑部C. 都察院D. 大理寺3. 中国古代监察体系初具规模、御史监督地方官形成制度是在()。

A. 夏商西周B. 春秋C. 战国D. 秦朝4. 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 御史台B. 刑部C. 都察院D. 大理寺5. 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

A. 太平天国革命B. 洋务运动C. 戊戌变法D. 义和团运动6.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A. 领主封建制B. 地主封建制C. 半殖民地半封建制D. 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7. 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

A. 戊戌变法B. 清末君主立宪C. 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D. 中华民国的建立8. 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

A.君主立宪制B. 共和制C. 世袭君主制D. 民主共和制9.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A.军事制度B. 政治制度C. 教育制度D. 法律制度10. 秦及西汉承担宰相职责并被称为二府的是()。

A. 丞相、御史大夫B. .丞相、太尉C. 太尉、御史大夫D. 丞相、大司马11. 被称为中国古代官制的一大发展的清代军机处创立于()。

A. 康熙朝B. 雍正朝C. 乾隆朝D. 嘉庆朝12. 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是()。

A. 国民政府委员会议B.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C. 行政院D. 国民政府13. 尚书正式以“台”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独立机构的时期是()。

A. 魏晋南北朝B. 东汉C. 曹魏D. 西晋14. 隋代改革国家政务体制,所设三台包括谒者台、御史台和()。

A. 都水台B. 殿内省C. 司隶台D. 少府监15.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曾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置()。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在治理行政上的
地域划分。

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最早的行政区划是夏朝的九州,后来的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也都有不同的行政区划。

在中国的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划分方式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

在古代,一般是按照地理位置、人口数量、文化传统等因素进行划分。

例如,夏朝时期的九州就是按照地理位置划分的,周朝时期的封建制度也是按照人口数量和地理位置划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的划分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到了明清时期,行政区划已经比较完善,主要是按照地理位置和行政管辖范围进行划分。

清朝时期,中国境内划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区划单位,这种行政区划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总体来说,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划分方式主要是按照地理位置、人口数量、行政管辖范围等因素进行划分,这些划分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也为中国的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 1 -。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汉代州的职能
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 隶属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 所。 西汉末刺史(或称州牧)权势有所增大 。 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 大部分时间里,州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刺 史仍然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
中央
刺史部 长官:刺史
郡:太守
县:令
汉武帝之后
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
2、畿服说
《国语·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 以五百里为差; 《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 百里为差; 《逸周书·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qí), 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
3、分封制
(1)夏、商的封国
(2)西周的分封制
夏的方国
商的方国
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 畿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 诸侯在封国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 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 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 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和政区系统。
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县 县的规模相差悬殊
5、郡的出现 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 子挚讲, “君实有郡县”。 ——《国语· 晋语》 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 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战国时各Biblioteka 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
郡 长官:守 县(道): 令
诸侯王国
侯国(邑)
支郡:

汉 初
汉代郡国分布
西汉时期103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 29个,而关东地区达50郡,说明西汉时黄河 中下游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 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

简述秦至清代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简述秦至清代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论述秦至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表现为中央政权集中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且表现在通过建立和健全地方行政体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郡县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而正式确立,这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变革。

秦汉郡县制是将地方分为郡县两级,郡设郡守(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太守),为区别一般郡,京师所在地由内史或京兆尹管理,秩别高于一般郡守。

郡守是一郡的最高长官,上承中央,下辖诸县,统管一郡的行政、军事、财政、教育、司法等。

协助郡守管理军政事务的有掌军事的都尉,掌行政的郡丞,他们也都由中央任命。

秦汉太守开府分曹理事,各曹属吏称“掾”或“史”,分管不同事务,由太守直接辟除任用。

郡以下设县,汉代的县根据不同情况名称有所不同,县根据大小分别设令或长,令、长之下有丞、尉,均由中央任免。

县廷同样开府置吏,分曹理事,管理一县事务。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还包括王国与侯国,侯国大体相当于县。

汉代的州始为监察区划。

东汉以后,州牧刺史权力增大,一州之事,刺史可以全权处理。

到东汉末年,刺史、郡守典兵成为制度,遂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政府机构体制,开魏晋州府僚佐军民两套组织系统之先河。

与后世相比,秦汉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结构较为合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这对于帝国的强盛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颇为后世所称道。

郡县制,特别是县制,历代不衰,是整个封建时代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不安,王朝更迭频繁,民族关系复杂,因而地方行政制度也非常紊乱。

大致有五种情况:其一,行政机构基本上是州、郡、县三级制度。

州置刺史,郡置太守,县置县令(长)。

其二,地方政权实行军政合一和都督制度。

由于军事割据,州、郡政权机构大都实行军政一体,军事民政浑然不分。

单管民政的“单车”刺史极少,绝大多数州牧刺史,乃至郡守,莫不以都督兼任,并加将军之号,使持节或兼镇将而为州郡长官。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行政机构与地方行政机构及官员的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行政机构与地方行政机构及官员的变革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行政机构与地方行政机构及官员的变革一、宰相地位的变化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

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

夏商周三代无宰相之称,但伊尹、姜尚与周公辅助王有贤名,故后代之人提起贤相时,往往也把他们称之为宰相。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丞相,即宰相,百官之长。

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

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都位列宰相之职。

太尉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国事长官,但没调兵之权,又常罢不设。

西汉末年,改宰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三公,亦称三司。

东汉光武帝又改三公为司徒、司空、太尉,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

重用外戚与宦官时,常加之以“大司马”、“大将军”称号。

秦代与西汉初宰相的权力很大,由丞相一人掌握着全国行政大权与官员任免权。

皇帝只拿大主意,或实施“无为而治”。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上台,这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帝裁决庶政,形成内朝或叫中朝。

东汉光武帝正式成立尚书台,便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副手称尚书仆射)则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长官,成实际上的宰相。

三国时,魏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另设中书省执掌机要。

尚书省变成执行机构。

西晋又设门下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南北朝,皇帝制定和颁布政令,都征求门下省的意见,门下省又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

宰相地位与权力大大下降。

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就是宰相。

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当过尚书令,以后臣下不敢居此职,尚书省的长官由原来的副职左右仆射担任,执行宰相职务。

唐中叶以后,皇帝另选重臣数人,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衔,意即与中书、门下长官商量处理国务之官,是事实上的宰相。

清朝中国行政区划

清朝中国行政区划

清朝中国行政区划
清朝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体系是一个多级和复杂的系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级别:
1.省(Sheng):清朝建立之初,全国被划分为15个
省,后逐渐增加。

省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单位,由总
督或巡抚管理。

2.直隶州(Zhili Zhou):这是清朝特有的一个行政级
别,位于省和府之间。

直隶州由巡抚直接管辖,主
要出现在边疆或战略要地。

3.府(Fu):府是较大的行政单位,下辖县。

府通常是
较大城市或政治、经济重镇,由知府管理。

4.州(Zhou)和县(Xian):州和县是基层行政单位,
都是地方政府的核心。

县比州级别稍低,通常由县
令管理。

5.旗(Qi):主要是蒙古和满洲地区的一种特殊行政单
位,由旗长管理。

6.直辖市(Zhixia Shi):清末,北京、天津成为直辖
市,这是现代意义上直辖市的雏形。

清朝的行政区划还包括许多其他特殊形式,如监督、直辖地区等。

这个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调整和变化。

清朝的行政区划对后来中国的行政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及其和经济区划的关系(精)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及其和经济区划的关系(精)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及其和经济区划的关系一、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差别与相关行政区和经济区的任务、性质以及形成过程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其一,行政区是地方政权存在的地域,由政权机关用行政命令和行政办法制定的行政管理区;由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管理。

经济区是经济实体,反映客观存在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以较大城市为中心,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心城市和周围地区逐步形成经济网络极为密切的地区;依照经济法现和经济手段来管理。

其二,行政区的划分表示行政系统各级权力的范围,其大小及层次多少决定于行使职权的需要。

经济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使国民经济在全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合理发展,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其三,行政区的划分着眼政治为主,综合考虑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经济和自然地理等情况,为便于处理行政事务,强调纵向联系,不同层次的行政区是上下领导关系,各行政区之间界限分明。

经济区的划分着眼于经济为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发展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以及适应开放性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较广大的横向联系。

其四,行政区必须有明确的管理范围,而且相对稳定。

经济区的界限随着中心城市经济力量的消长,交通条件的变化,其范围亦可能变化,而且各经济区之间可以互相交织或部分重叠复合。

行政区和经济区虽存在着上述多方面的差别,但经济区为便于管理经济活动,在划分时需要考虑保持一定层次行政区的完整。

例如苏联1922年制定的《俄罗斯区划提纲》,指出经济原则是区划的基础,而在实施过程中又突出强凋了经济区划要保持一定层次行政区的完整性,力求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一致。

目前苏联的综合经济区在上层有19个基本经济区(其中14个和各加盟共和国相一致,5个由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分成),由它们组合成7个大经济区(相当于我国若干省区的组合)。

在中层有47个中层经济区,和行政上的州、边区和自治共和国相一致(相当于我国的地区或自治州)。

在下层有为数众多的基层经济区,由州、边区或自治共和国下的小区组成(相当于我国的县或若干县的组合)。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

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 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的出现 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
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 688 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 687 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 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首先设立邦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 甘谷县),第二年又设置 杜县(今陕西杜陵县)、郑县(今陕西华县)。接着,楚、晋等国亦置县。《左传》载哀公十 七年(前 478 年),子谷曰:楚文王“实县申、息”;《左传》载僖公三十三年(前 627 年) 晋襄公以先茅之县赏胥臣。楚文王在位是前 689 至前 672 年,晋襄公在位是前 627 至前 621 年。可见,在春秋前期即前 7 世纪,秦、楚、晋等大国已先后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图 2)在古文中,县是古悬字。因这些新拓的疆域,远离诸侯国的国都,悬于诸侯的采邑之外 而命名。
是种种传说而已。
十二州 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西汉学者谷(前?—前 4 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 (4)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 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 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 年)认为“十二 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 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 年)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 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 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 形成的混合物。(5 )(6)现代 的秦汉史和先秦 史学者都从顾氏之 说,否定了“十二 州”说是尧 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第二 中国历代政区地理沿革

第二  中国历代政区地理沿革

唐代初年,政治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地方行政制度也是州 唐代初年,政治制度大体沿袭隋制。 )、县二级制 只是唐代郡改州、州改郡,多次反复。 县二级制。 (郡)、县二级制。只是唐代郡改州、州改郡,多次反复。 贞观初,并省州县。并开始以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 贞观初,并省州县。并开始以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 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 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 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但十道所分,不设长官, 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但十道所分,不设长官,只是 有时派遣大臣为黜陟大使,分巡其道, 有时派遣大臣为黜陟大使,分巡其道,其制与西汉的刺史部相 故也不是正式的行政单位。开元二十一年(733), ),改原 类。故也不是正式的行政单位。开元二十一年(733),改原 十道为十五道, 十道为十五道, 开元间,又于边地各道始置节度使、经略使,以加强边防。 开元间,又于边地各道始置节度使、经略使,以加强边防。 当时有节度使九个,经略使一个,即北庭、河西、朔方、范阳、 当时有节度使九个,经略使一个,即北庭、河西、朔方、范阳、 平卢、陇右、剑南、安西、河东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 平卢、陇右、剑南、安西、河东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后 节度使逐渐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因此,便形成了道、 来,节度使逐渐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因此,便形成了道、州、 县三级行政建置制度。 县三级行政建置
西汉十三州( 西汉十三州(部)图
东汉的地方行政制度仍西汉之旧。其中有两个方面有所变化: 东汉的地方行政制度仍西汉之旧。其中有两个方面有所变化: 其一,省并郡、 建武六年( ) 其一,省并郡、国、县、邑、道。建武六年(30)和十三 年(37)两次下诏省并郡县。 )两次下诏省并郡县。 其二,确立了州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其二,确立了州为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东汉光 武帝沿袭西汉十三州之制, 所治有定处”(《通典 通典·职官十 武帝沿袭西汉十三州之制 , “ 所治有定处 ” (《 通典 职官十 》)。十三州遂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建置, 四》)。十三州遂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建置,刺史或州牧也 成为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长官。 成为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长官。 东汉十三州的治所分别是:豫州治谯(qi)、兖州治昌邑、 东汉十三州的治所分别是:豫州治谯( )、兖州治昌邑、 )、兖州治昌邑 徐州治郯、青州治临淄、凉州治陇、并州治晋阳、 徐州治郯、青州治临淄、凉州治陇、并州治晋阳、冀州治鄗 )、幽州治蓟 (hao)、幽州治蓟、扬州治枥阳、益州治雒、荆州治汉寿、 )、幽州治蓟、扬州治枥阳、益州治雒、荆州治汉寿、 交州治广信。州统郡、 国领县、 列国。 交州治广信。州统郡、国,郡、国领县、邑、道、列国。州郡 县三级地方行政建置制度在东汉时期完全确立。 县三级地方行政建置制度在东汉时期完全确立。

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疆域变迁(台湾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疆域变迁(台湾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疆域变迁(台湾版/组图)综合新闻
中国历史地图
1、史前文化遗址分布图
2、禹贡九州图
3、夏商周三带图
4、周初封建图
5、春秋列国图
6、战国七雄图
7、秦代统一图
8、西汉疆域图
9、汉代匈奴图
10、汉代西域图
11、东汉疆域图
12、三国鼎立图
13、西晋统一图
14、东晋后赵成汉图
15、东晋燕秦图
16、东晋后燕后秦图
17、东晋与北方诸国图
18、南北朝图一宋魏
19、南北朝图二齐魏
20、南北朝图三梁与东西魏
21、南北朝图四陈齐与周
22、隋代统一图
23、唐代十道图
24、唐代藩镇图
25、隋唐时代东亚图
26、五代图一后梁
27、五代图二后唐
28、五代图三后晋与后汉
29、五代图四后周
30、北宋疆域图
31、南宋金夏疆域图
32、元代中国本部图
33、蒙古四大汗国图
34、明代疆域图
35、清代疆域图
36、中华民国行政区划变迁图。

电大 中国政治制度史1-4 复习答案

电大 中国政治制度史1-4 复习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1次平时作业学号:姓名: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的统治。

A.君主专制B.世袭制C.共和制D.皇权专制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的统治。

A.共和制度B.君主专制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A.皇帝B.君主C.王D.总统5.我国文武分职,文官有相,武官有将,从()后期确立起来的。

A.商B.西周C.战国D.春秋6.三公九卿形成于( )。

A.春秋B.战国C.秦D.汉7.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A.《礼》B.《礼仪》C.《礼记》D.《周礼》8.把省作为固定行政区的是()代。

A.宋B.元C.明D.清9.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10.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11.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12.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岁。

A.70 B.65 C.60 D.5513.我国推行“封建”是从()开始的。

A.夏B.商C.西周D.秦14.明朝是以()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A.三省六部 B.三省 C.六部 D.一省15、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A、太仆 B、廷尉C、典客 D、奉常16、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 )权。

A.审批B.任命C.登记D.铨叙17、明朝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

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18、“秀才”是指通过()的称谓。

A.童试B.乡试C.会试D.殿试19、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

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20、官吏主管部门在西汉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所
都指挥使司边疆守御所明的行政区划大体为省府二级制清代大体维护明朝行政区划,但总督与巡抚地位俨然东汉末年的刺史。
补充: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政策,一方面以军事、政治手段加以控制,一方面给粮给物,安抚。此政策一直实行至明朝。到了清朝,随着将军地等封疆大臣的出现,在边疆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军政合一的新制度。
中央地方
刑部——提刑按察使司(监察)
兵部——都指挥使司(军事)
皇帝——中书省吏部省
(后撤销)户部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礼部
工部
明朝开始出现总督、巡抚制,类似于西汉刺史、唐朝“十道巡察使”。
明朝的行政区划与唐朝类似,都指挥使司类似于节度使,掌边疆军政。
如下表
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内地
中央——省直隶——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