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希特简介
人生寓言
注音与解释(白)
• • huì Kāngkăi yùn xī shǔ
• 慧心 • • • • • • • 慷慨
风韵
shì
嬉戏
chèx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
归属
jiào
闲适
撤销
kuàng
金窖
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举世无双
mĭn
阴晴圆缺
dié
心痛如割
险象迭生
慧心未泯
疏解字词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
⒋本文选自《 周国平文集 》,
作者 周国平
,本文体裁为 寓言 ,
《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 拥有巨大的, 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
的王子》的寓意是 厄运能使脆弱的 ,
人变得坚强起来 。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 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 各类著作20余种,几百万 字。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 形式谈哲学,寓哲理于常 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 中多见理趣。周国平是当 代最具号召力的学者、作 家之一。
周国平
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 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 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 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 《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 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 非子》等著作中。
游戏、玩耍 洁白、光明
⑷举世无双 全
⑸厄运 灾难、困苦 ⑹禀告 报
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落难 的王子》。比较两则寓言有什么异同?
粒子物理学:里希特人物简介
04
里希特的合作与交流
里希特与其他科学家的合作
与盖尔曼的合作
• 共同提出夸克模型 • 合作研究夸克禁闭理论
与其他科学家的合作
• 与彼得·希格斯合作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 与其他理论物理学家共同探讨超对称理论
里希特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国际学术会议与报告
• 参加国际高能物理会议 • 在世界各地作学术报告
里希特的科研生涯与成就
里希特的科研生涯
• 1960年代,参与夸克模型的研究 • 1970年代,参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研究 • 1980年代,开始研究超对称理论
里希特的成就
• 提出夸克模型:为粒子物理学奠定基础 • 参与建立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为现代粒子物理学提供框架 • 推动超对称理论的发展:为粒子物理学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建议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 培养年轻科学家 • 支持基础科学研究
里希特对粒子物理学教育的贡献与期望
贡献
• 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培养年轻科学家 • 参与编写粒子物理学教材和讲义
期望
• 粒子物理学教育应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粒子物理学家
CREATE TOGETHER
• 粒子:具有质量和能量的最小单位 • 相互作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量子场论:描述粒子相互作用的数 学框架
粒子物理学的关键理论
• 量子力学: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 理学理论 • 相对论:描述高速粒子行为的物理 学理论 •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描述基本粒子 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
粒子物理学的未来理论
• 超对称理论:预测新粒子和相互作 用的理论 • 弦理: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 的理论 • 多宇宙理论:解释宇宙起源和演化 的理论
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相”绘画
[7 7]
视觉艺术作品 赏析
新视觉艺术
2 1 . 0 02
加 强 , 到当图片被模糊到 自身与所描绘对象的任何直接情 感联 系, 直 但这并非说明画 不可辨 认的程度时 , 作品在 家真正对所画的对象漠不关心。 里希特的许 多作品有一定
要的 , 执的细 节。 不在意 照片反映的 对象 , 偏 他 而是 靠画 特说 道 : 何媒介的 篡改都是 不可避免 的 , “ 任 这是一 个前 笔在玩 味照片图像本身的特点 , 并且放大 照片 图像的这种 提。 我需要 的是 客观 的摄影作 品来纠正我本人的偏见和先 特 点。 这种追求使得里希特在处理 画面 的过程 中更进一步 入为主 。 画一个 自然风景 , 开始用我 的美学看法 如果 就会 的模糊和破坏画面的可读性 , 抹去过多的细节。 越是藏匿 改变 它。 如果 画一张 照片 , 可以忘记 所有潜在 的观点和标 掉 图片代表 的可读信 息 , 越是 使得作 品的 “ 照相性 ” 得到 准, 不去 照顾 我个人 的意愿 , 这样 我才会丰 富 。 ”
包 含 了个人对 对象的理 解 , 这种理解 就是风格 化呈现 , 风
格化呈现 阻碍和掩盖 了绘 画本 身。 照片恰恰很好的 回避 而
了这 一点 , 照片以 不带有个 人主观色彩 的方式呈现 画面 ,
没有人为意志 的介入 , 照片的冲 印过程 中照片 色调 的倾 在 向和衔接 , 色的并 置 、 列和重合 , 颜 排 照片 本身的曝 光和 失真程度都带有着细微 的偶然 因素 和错 位。 照片 图像所 而
形 式上具 有 了抽象 画的意 的系列性 , 对于某些主题 的照片透露 的意 味有 特殊 的偏 味, “ 而 照相性”的特征也 好 , 并且绘 制了许多副 。 里希特一方面对所 画的照片里 反 被 充分而 极致 的体现 了出 映的对象有着深入的关切情怀 , 另一方面又用图像化的描 弱化差 异, 强调其所有作 品作 为照 来。 在这 个意义上 , 里希特 绘方式中和各个主题 ,
电影理论简介
电影理论简介电影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电影创作的本质、基本原理及一般和局部规律。
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电影史不同,后者以经验的、具体的电影现象或电影过程为研究对象,前者虽然也常以电影现象或电影过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寻求的却是对电影艺术普遍适用的准则。
电影理论的具体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电影的本质、本性、基本特征,如电影究竟是什么,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质何在,电影艺术语言应是什么样的,电影形式的规律性究竟如何等;2.与创作方法相联系的电影理论,如革命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新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新左派”电影理论等;3.电影具体创作理论,如电影剧作理论,电影导演理论,电影表演理论,电影摄影理论等。
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电影理论阶段和五六十年代以后的现代电影理论阶段。
在传统电影理论阶段,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等问题,就已成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西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有一些著作探讨与戏剧组成元素有所区别的电影作品的基本组成元素(演员表演、造型处理等),以及电影的社会学。
在十月革命前,俄国也已经有人提出了电影艺术的特性、电影表现手段、电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与各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上的紧张探索同步,各种电影理论学派接踵出现,其中,以路易·德吕克(“视觉主义”)、杰尔曼·杜拉克(“完整电影”)为代表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以汉斯·里希特(“电影即节奏”)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理论,以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最引人瞩目。
除此之外,法国的乌尔班·哈特、让·爱浦斯坦、莱昂·慕西纳克,苏联的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维克多·史克洛夫斯基,英国的埃里克·艾略特,德国的弗里德里克·塔尔鲍特等,都在电影还是无声和单色的时期,对于如何理解电影的课题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问:作者在文章中所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 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 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这两件趣 事是指什么?
第一件趣事是指作者小时候在父母的带 领下,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作者 在那里发现了丰富多彩的非常有趣的鲤鱼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界。
第二件趣事是指作者在八岁时曾听过的 一个有关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 故事。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 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 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 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 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 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 “拒绝承认”。
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县;1936年出 生於美国密西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父亲是丁观海,母他在台 北读中学,在密西根大学读大学本科 与研究院,於1962年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 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 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 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 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 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
对我们今天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 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 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组织策划能 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 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基 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浮躁, 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 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 现实生活的启迪。
论动物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及象征意义
| 文化艺术论动物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及象征意义□刘扬/文选择“动物”为主题是因为它是除人类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最大群体,也是比较重要的绘画命题之一。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动物是区别于人类的一种无意识种群,并且始终贯穿人类的历史,文章开头以历史为脉络指引,分析不同时期艺术创作中动物元素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并从动物元素可运用在艺术创作中的多种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创作形式,对动物性元素运用在艺术创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努力揭示动物元素运用在艺术创作中的更多可能性。
1 不同时期艺术创作中的动物元素从史前时代“三兄弟洞”到拉斯科洞窑,人们就发现了动物被当做艺术创作的主题的痕迹。
三兄弟洞中有黏土制成的野牛雕像,而拉斯科洞窑中则有着震惊世界的公牛大厅,其中所绘公牛整体呈侧面,而牛角却呈正面,虽然这是一种扭曲的透视,但却简练地将公牛的特征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当时画这些动物的目的显然是非常具有实用性的,因为他们可以将动物的形象和真实的动物密切联系,在自己创造的图像中杀死动物可以增强在实际狩猎行动中的意志和勇气。
动物也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象征生存在这片土地上,而后人们将动物的力量和国王的权力相联系,动物的象征性被引申到人类社会的阶级与权力。
古埃及随处可见的雕塑和壁画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十九王朝时期的一座鹰隼雕像,这只被雕刻出来的鹰隼头戴华丽的双皇冠,显得富丽华贵且身躯庞大。
这些都是因为古埃及的鹰隼崇拜,这种崇拜不单单只是人们的宗教信仰,其中包含了古埃及统治阶级对稳固王权的需要。
因此,这个时期许多关于动物的艺术创作,大多是作为宣扬君权和神权的载体而存在的。
同时也催发了一种仅存于人类社会的特殊活动——献祭,它的出现其目的仍是利用动物讨好统治阶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动物被献祭的场景也曾反复被描绘。
如《希腊神话》中,一个带着弗里吉亚帽的野蛮士兵正在用剑杀死一头公牛,神圣的动物成了献祭牺牲品,公牛的献祭是救赎与新生的象征,揭示了人类在古代社会深刻的精神需求。
非再现性绘画的探究与实践
非再现性绘画的探究与实践摘要:绘画早已不再只为再现现实服务,但如何进行非再现性绘画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里希特与基弗两位大师绘画语言的解读与学习,最终将理论结合实际创作出了具有自身艺术风格的非写实性作品。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笔者突破传统写实技法向表现性绘画迈进的思变过程以及实践的成果。
关键词:非写实性;城市风景;创作技法引言1839年法国著名室内设计艺术家保罗·德拉洛奇第一次看见摄影照片时就被其对现实逼真的还原而折服,并得出“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了”的结论。
科技的进步催生艺术观念的改变,架上绘画光芒逐渐消失,再现功能不再占主导地位,绘画从中得到解放,绘画的其他属性逐渐被挖掘。
笔者初期的创作尝试就像一台用画布成像的照相机,想表现都市生活,就拍摄和速写生活的场景,再将收集到的元素拼凑到画布上,不管再怎么添加细节也画不出想要的感觉,真正创作中又容易回到再现的老路。
为了创作中遇到的瓶颈,笔者分别从绘画的思想内涵与非再现性的表现手法两方面去思考,尝试寻求突破。
一、绘画思想内涵的重要性好的画并不一定要很复杂,但一定有其想表达的思想内核,意识到这一点是笔者摆脱再现现实的束缚走向表现自己内心的开端。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如安塞姆·基弗早期的水彩作品《森林里的人》(图1),这幅画的内容就如同名字一样简单,基弗穿着白色长袍举着一根点燃的树枝站在森林里,朴实得有点随意,再深入了解下去就会知道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基弗在画中扮演的北欧天神站在树林中,隐喻9世纪条顿首领赫尔曼与入侵的罗马人作战的深林(这场战事促成了德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形成)创作的目的是希望唤起战败后德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这幅画的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高度并没有因为创作手法的粗糙而被削弱,恰恰相反的是细节的抛弃与细节的简化使作品更加直接的传达作者的思想内涵。
二、不拘一格的表现技法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他在具象与抽象间不断转换,从1962年的《聚会》到1974年《4096种色彩》再到1997年的《抽象画(843-4)》,几乎无法让人相信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在众多的创作手法中最先启发笔者的是对摄影技巧的借鉴与类似模糊照片的处理手法。
德国元帅简介
雷德尔(1876~1960)出生于教师家庭。1894年从军。1939.4.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基尔海军军官学院。担任过海军总参谋长、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1946年被判处终身监禁,1955年获释。
勃劳希契(1881~1948)出生于军人世家。1900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死于一所英国部队医院。
博克(1880~1945)出生于军人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97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波茨坦军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两次被免职,后死于空袭。
勒布(1876~1956)出生于平民家庭。1895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C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二战。曾两次被解职,后被判处3年徒刑。
布施(1885~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4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六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德国西北部德军集团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英国战俘营。
邓尼茨(1891~1980)出生于知识份子家庭。1910年从军。1943.1.3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担任过德国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德国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10年徒刑。
格赖姆(1892~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912年从军。1945.4.26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航空队司令、空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在战俘营服毒自尽。
世界著名乐团简介
世界著名乐团简介波士顿交响乐团(Baston Symphony Orchestra)(美) 1881年春创建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主要交响乐团之一。
其弦乐合奏音色优美,演奏曲目以维也纳古典乐派和浪漫派作品为主,同时也演奏近、现代乐曲。
布法罗爱乐管弦乐团(Buffa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美) 1936年创建于布法罗。
演奏风格潇洒轻快,富于现代气息。
芝加哥交响乐团(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美) 1891年由西奥多·托马斯创建于芝加哥,美国主要交响乐团之一,乐团拥有自己的音乐厅。
演奏曲目范围广泛,演奏稳重扎实,音响坚实有力。
辛辛那提交响乐团(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美) 1895年创建于辛辛那提,由于长期受德国指挥家的熏陶,乐团以合奏优良、音色浑厚为其特点。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The Clevelannd Orchestra)(美) 1918年由克利夫兰音乐艺术联合会创建,美国主要交响乐团之一。
历任指挥中最重要的是罗津斯基、塞尔以及马泽尔。
乐团合奏完美、均衡、明快,以音口向透明著称。
纽约爱乐交响乐团(New York Philharmonic-Symphony Orchestra)(美) 1842年U·C·希尔创办纽约爱乐协会,是美国第1个交响乐团,1928年纽约交响协会加入纽约爱乐协会,因而乐团名称中既有“爱乐”又有“交响”。
美国主要交响乐团之一,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管弦乐团。
乐团演奏具有典型的美国风格,以丰富多彩的音色和鲜明生动的乐队音响著称。
费城管弦乐团(Philadeiphia Orchestra)(美) 1900年弗里茨·谢尔创建于费城,美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
对乐团成长影响最大的指挥家为斯托科夫斯基和奥曼迪。
乐团以辉煌的音响、多彩的音色闻名于世,被称为“费城音响”。
最新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字词掌握
刨根究底( páo ) 栅 栏 ( zhà ) 五彩斑斓( lán ) 鄙 视( bǐ ) 杜 撰(zhuàn)
撒手人寰( huán) 畏葸不前( xǐ ) 目 眩 (xuàn) 冷嘲热讽( fěng) 怪 诞 ( dàn )
词语注释
超距作用:相隔一定距不需要任何介质,也不需要任何 时间。 多维空间:一般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即 四维空间。现在理论物理学界有人认为,我们宇宙的空间超过四 维,如十维空间、十一维空间等。 统一场论:从场的观念出发,试图把自然界中电磁、引力、弱、 强等各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理论。爱因斯坦在他后半生把大量 精力投入到这一理论的研究中,在他的影响下,统一场论成为 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 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 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 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 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一名物理学家 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人物介绍类说明文
学习提示
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同时,科学又有着独特 的魅力,充满无穷的乐趣。
这两篇文章分别记述了作者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重要经历。屠呦呦带 领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利用青蒿素治疗疾疾的方法,拯救 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要理 清文中展示的科学发现的过程,关注那些对科学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 还要注意体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 程》写的是加来道雄童年时的奇思妙想和青少年时期的积极探索,这些活 动并非“正式”的研究工作,却能让我们领会想象和兴趣对于科学探索与 发现的重要意义。
■格哈德·里希特史上最全作品集
■格哈德·⾥希特史上最全作品集格哈德·⾥希特,他被⼴泛认为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
1932年⽣于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
1951-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1971年任教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希特不仅创作写实绘画,同时还创作了抽象绘画和综合材料作品。
格哈德·⾥希特ART HEADLINESGerhard Richter|作品全集Born in Dresden, Germany, in 1932编辑 · EDIT / ©RoSAN艺术家 · ARTIST / ©Gerhard Richter发⾏推⼴ · LSSUANCE OF PROMOTION / ©AnArtSpace©GERHARD RICHTER 格哈德·⾥希特Abstraktes BildOil on canvas1994 (detail)As always new painting Richter, even where it is typical of the ’80s – a decade picturesque redundancy, sometimes manifested in a frank ticky-tacky – it is open to new opportunities, the ability to run out, even “kill”the medium, and then opening it re – unjustly, balancing on the surface without worrying about the false”historical” depth. Painting – is to create a similar unspeakable and incomprehensible.” “A good picture is incomprehensible.“绘画就是创造⼀种类似的说不出的和看不懂的东西。
《尼伯龙根之歌》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尼伯龙根之歌》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尼伯龙根之歌》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尼伯龙根之歌》 1923/1924 黑白片(无声) 156/81分钟德国柏林德克拉-毕欧斯考普影片公司摄制导演:弗利茨朗格编剧:苔阿冯哈堡摄影:卡尔霍夫曼贡特里陶瓦尔特卢特曼主要演员:保尔里《尼伯龙根之歌》1923/1924 黑白片(无声) 156/81分钟德国柏林德克拉-毕欧斯考普影片公司摄制导演:弗利茨·朗格编剧:苔阿·冯·哈堡摄影:卡尔·霍夫曼贡特·里陶瓦尔特·卢特曼主要演员:保尔·里希特(饰西格弗利特) 玛格丽特·舍恩(饰克里姆希尔德) 哈娜·拉尔夫(饰布伦希尔德) 汉斯·阿达尔伯特·施莱托夫(饰哈根·冯·特洛耶) 鲁道尔夫·克莱因-罗戈(饰艾策尔国王) 特奥多·罗斯(饰贡特国王) 格特鲁特·阿诺德(饰乌特女国王) 汉斯·卡尔·米勒(饰格诺特) 埃尔温·比斯旺格(饰吉泽赫尔) 乔治·约翰(饰铁匠米默)【剧情简介】《尼伯龙根之歌》由《西格弗利特》与《克里姆希尔德的复仇》上下两集组成。
西方国家著名音乐家
1.巴赫——西方艺术的巨人2.莫扎特——最杰出的天赋音乐奇才3.贝多芬——强烈而激情的不朽咆哮者4.瓦格纳——最伟大的戏剧作曲家5.海顿——近乎不朽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6.勃拉姆斯——最纯正的浪漫主义交响曲和最顶尖的德国艺术歌曲作曲家7.舒伯特——古典/浪漫主义的钢琴和旋律的抒情天才,德国歌曲之王8.舒曼——浪漫主义的化身,歌曲、钢琴曲和交响乐的诗一般的大师9.亨德尔——巴洛克旋律专家,清唱剧天才10.柴科夫斯基——俄罗斯卓越作曲,旋律大师11.门德尔松——浪漫主义神童,优美、典雅的钢琴曲和交响曲作家12.德沃夏克——在3位列入排行榜中居首位的捷克人,旋律家13.李斯特——最优秀的钢琴家,交响诗的发明人14.肖邦——钢琴之王15.斯特拉文斯基——20世纪最优秀的作曲家,先锋派领头人16.威尔第——最受爱戴的歌剧作曲家17.马勒——9首交响曲和歌曲作者18.普罗科菲耶夫——20世纪不协和音的俄罗斯人19.肖斯塔科维奇——苏维埃头号作曲家20.理查·施特劳斯——“新音乐”的先驱,9首着名交响诗的作者21.柏辽兹——急进的浪漫主义者,交响曲问题专家22.德彪西——第一位印象派作曲家,歌曲、钢琴和管弦乐作品23.普契尼——威尔第以后的意大利歌剧大师24.帕莱斯特里纳——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教堂音乐大师25.布鲁克纳——维也纳7位交响曲作曲家中的第6位26.泰勒曼——巴洛克时期有3000部作品的大师27.圣·桑——法国极具魅力的歌剧和交响诗作者28.西贝柳斯——最早的芬兰作曲家,不仅是民族主义者29.拉威尔——优雅而严谨的法国人,通常与印象派德彪西合作30.罗西尼——威尔第前与唐尼采第同为意大利歌剧大师31.格里格——挪威头号作曲家、民族主义者32.格鲁克——后巴洛克/古典主义歌剧改革家33.亨德密特——20世纪5位“新音乐”不协和音作曲家之一34.蒙特威尔第——巴洛克时期和声学的“现代主义者”、第一位歌剧作曲家35.巴托克——匈牙得20世纪不协和音作曲家36.弗朗克——和蔼、心灵美,歌曲、清唱剧、交响曲等的作者37.维瓦尔第——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多产作曲家38.比才——《卡门》等少数几部作品的作者39.穆索尔斯基——最彻底的民族主义和最无畏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40.拉摩——法国早期头号拨弦古钢琴天才、理论家和歌剧专家41.福雷——怡人的法国歌曲和室内乐作者42.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中最有艺术素养的人43.唐尼采第——威尔第之前意大利歌剧界中仅次于罗西尼的人44.沃恩·威廉斯——20世纪英国民族主义者45.斯美塔纳——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奠基人46.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47.韦伯——第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联接格鲁克和瓦格纳的德国歌剧作曲家48.亚那切克——20世纪捷克人,3位入捷克人中最有现代色彩者49.库普兰——法国巴洛克时期拨弦古钢琴大师50.鲍罗丁——音调优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世界着名音乐家简介2006年11月25日星期六11:35 .一、卡尔非利浦埃曼纽巴赫:卡尔非利浦埃曼纽巴赫:生于德国魏玛,是着名的约塞巴赫的第三个儿子。
德军飞行员里希特霍芬简介
德军飞行员里希特霍芬简介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是一名德国飞行员,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aceofaces)。
他也是战斗机联队指挥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击落最多敌机的的战斗机王牌飞行员,共击落80架敌机之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军飞行员里希特霍芬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里希特霍芬简介了解里希特霍芬简介得知,里希特霍芬全名为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
里希特霍芬生于1892年,卒于1918年,终年26岁。
里希特霍芬是一名德国飞行员,因精湛出色的飞行技术而被德军所熟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里希特霍芬参与了多次战役,并指挥战斗机联队击落多架敌机。
值得一提的是,里希特霍芬被世人称为王牌飞行员。
时至今日,在记载里希特霍芬简介的资料书籍中,都有提及里红骑士里希特霍芬的生平经历。
里希特霍芬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因高贵的身世,英俊的相貌征服了无数人的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里希特霍芬凭借出色的战功为德军最高首领所重视。
里希特霍芬酷爱飞行技术,一战期间,里希特霍芬架着名为“红色男爵”的战斗机席卷整个西线战场,以致于敌人一看到“红色男爵”,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1918年1月12日,里希特霍芬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了德国皇帝亲自颁发的蓝色马克斯勋章。
值得一提的是,蓝色马克斯勋章是当时德国荣誉最高的一枚勋章。
里希特霍芬成为第11狩猎中队的指挥官后,他将自己的战机涂成了红色。
在里希特霍芬的激励下,第11狩猎中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英国空军部队为了打败里希特霍芬,他们特意在英国飞机上涂上红鼻子图案,以示一定要打败里希特霍芬的决心。
里希特霍芬传奇生涯在记载里希特霍芬生平经历的书籍资料中,都提及了里希特霍芬传奇生涯。
正是里希特霍芬传奇生涯,才让他成为人类空中战斗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英雄飞行员。
据不完全统计,里希特霍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击落80多架敌机。
而说起里希特霍芬传奇生涯,需要追溯到1915年9月。
战后德国四D计划简介
1. 含义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东西方冷战
重新“军事化” 重新“军事化”
3. 康拉德 阿登纳与《巴黎协定》 康拉德·阿登纳与 巴黎协定》 阿登纳与《
1949: 说服西方战胜国不要大量拆 除德国原有的工业设施,保护了战 后西德近30年高速的工业成长的潜 力。 1951:与劳工阶层达成企业委员会 协议,给与工人较大的决策权,保 证了西德战后劳资关系的相对和谐。 1954.10.03:签署《巴黎协定》, 获得国家独立 1955.05.09西德加入北约 1955年在苏联访问时,他促成了 苏联释放德国战俘回德国和苏联与 西德的建交。 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 1876.01.05-1967.04.19 )
1. 含义
2. 各占领国的非纳粹化
3. 纽伦堡会议与纳粹时期惯用语
苏占区:说服与服从 法占区:现实主义,战争赔偿
英占区:法律诉讼问题 过于严厉 美占区:大规模清洗运动 反作用:反感与愤恨
非纳粹化走到尽头
•1946.09.30和1946.10.01 •盟国的公诉人与法官,德国辩护律师 •22名主要战犯 •纳粹惯用语与对过去的反省
东西方冷战( 年至1990年代) 年代) 东西方冷战(1945年至 年至 年代
1945年东西方冷战开始 刚复苏的德国生产力尚有限 1948.06.24苏联封锁西德与柏林交通 原 因 法英等欧洲等国,德国人民的疑惑
盟军空运,苏结束封锁(1949.5.11)
冷战迅速发展
美:策划使德国重新军事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文献.
【出版社】【注释】[389]谢·伊·古谢夫(列别捷夫)从巴黎给列宁的信中详细地报道了尔·马尔托夫的报告(见《列宁文集》俄文版第10卷第105—110页)。
——416。
[390]“我们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句话据说出自法国国王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在位期间横征暴敛,榨取全国钱财来维持宫廷的奢侈生活,根本不顾人民死活,曾说他这一辈子已经足够,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列宁此处借用这句话来批评一些人的得过且过,只顾眼前的观点。
——416。
249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1903年12月30日你们俄历12月10日的来信收到了。
你们对于当前的重要问题不表示意见,你们不按时来信,引起了我们的惊讶和愤慨。
这样做工作是不行的!如果狗熊和母扁角鹿不能每星期写信,你们就叫秘书写。
试想一下,扁角鹿直到现在还没有写过任何详细的信!我们在公历12月10日发的信[注:见本卷第242号文献。
——编者注]直到现在(已经过了20天)还没有回音。
无论如何必须结束这种糟糕的情况!其次,我们坚决主张必须完全弄清楚我们在同马尔托夫派的斗争中的立场,我们自己必须取得一致,并采取十分明确的路线。
甘斯在这里时曾主张派波里斯到这儿来,为什么还不这样做?如果波里斯到了这儿,他就不会写信向我们发表关于和平的可笑言论了。
为什么甘斯不履行自己的诺言,把波里斯的情绪准确地写信告诉老头?如果不能派波里斯来,就派米特罗范或野兽来,以便把事情弄清楚。
我再说一遍:甘斯的基本错误在于他相信最后的印象。
第53号应该使他清醒过来了。
马尔托夫派占领中央机关报是为了进行战争,现在战争已经全线展开:在《火星报》上中伤诽谤,在公开报告会上争吵(前几天马尔托夫在巴黎100个听众面前作了关于分裂的报告,并与列别捷夫吵起来了[389]),最无耻地煽动反对中央委员会。
认为这一切不会蔓延到国内,那便是不可原谅的眼光短浅。
在这儿,中央机关报和中央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中央机关报12月22日的决议,已经寄给你们),中央机关报甚至刊登谎言(《火星报》第55号),说什么已达成协议不发表谈判的材料。
适用于社会式欣赏方法的作品
适用于社会式欣赏方法的作品
美术作品是凝结在画作上的画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能够理解画家高超的画技,同时也还要能够欣赏作品的美,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
这在具体美术作品中能够较容易地实现,而在抽象美术作品中,由于其抽象性等特征,欣赏者较难理解其内涵。
基于此,我们试图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的作者生平、生活环境以及政治背景等进行分析,使欣赏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美术作品。
虽然抽象艺术不直接表达现实社会,不直接表现政治问题,但是创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对其创作主题和创作思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抽象美术作品的内涵。
在里希特的画作《派对》中,创作者就通过画作来对明星托里亚尼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
这种批判并不是来源于里希特的一时兴起,而是在里希特早年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因而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味。
里希特在两德分裂之后,在民主德国生活,后来冲破阻碍到了西德。
在与民主德国有着完全不同政治气氛与创作氛围的西德中,里希特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努力适应。
美国当时在德国的文化艺术政策和政治政策深刻地影响西德的艺术发展,里希特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发展了其政治波普风格,这在《派对》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简介诺贝尔物理学
•
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
•
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
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
仪
•
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
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颁奖 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3、1933年:埃尔温· 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 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年:未颁奖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 电子的衍射现象
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
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
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
•
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
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
4、1904年:瑞利(英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
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4136c10.aspx(有画的介绍)/NewsDetails.aspx?id=103538&point=%C0%EF%CF%A3% CC%D8%C2%ED%B5%C2%C0%EF%D5%B9%C0%C0(在照片上进行的绘画)展讯:展览名称:格哈德·里希特艺术展1963—2007展览时间:2008.05.15 至2008.07.02主办单位: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巴登巴登弗里德·布尔达收藏馆、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柏林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览场地:13、14、15号展厅讲座:2008年5月17日下午1-3点,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下午5-6点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讲座:迪特马.艾格联合举办:歌德学院(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讲座将对里希特的创作进行概述介绍。
迪特马.艾格先生是北京此次“格哈特.里希特艺术展”(中国美术馆)的策划人。
作为策展人和出版人专注于当代艺术领域的工作。
曾经作为里希特的助手深入合作,是为数不多的里希特专家之一。
迪特马.艾格简历1958 生于汉诺威,德国下萨克森州1978 - 1984 汉堡大学学习历史,艺术史,文学1984 - 1985 里希特科隆工作室助理1985 - 1988 多特蒙德东墙美术馆Museum am Ostwall1989 - 2006 汉诺威史普格尔博物馆Sprengel Museum2006-至今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里希特收藏馆负责人格哈德·里希特简介:(转自中国美术馆/xiangguanwenzhang/zhanlanxiangguanwenzhang/t20080508_21 892.htm)格哈德·里希特1986年10月12日,在杜塞尔多夫、伯尔尼、柏林及维也纳展览馆成功举办的回顾展结束后不到一个月,格哈德·里希特对自己的艺术生涯做出了一个使人惊异的否定性评价:“这么多失败,我真感到惊奇,这些画总而言之有时还是有一点好看,但基本上都是缺乏能力及失败的微不足道的证据。
” 1事实上,里希特当时已是最重要国际当代艺术家之一。
虽然如此,这样的措词不是过分的谦虚,而是表现了里希特自我批评的基本态度。
他从来都没被公众的赞赏、众多展览及艺术奖、作品的高价及广受欢迎而收买。
格哈德·里希特对自己的艺术一直持有十分怀疑的态度。
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2月9日出生于德累斯顿。
在结束画广告海报及字体培训和暂时在剂陶市话剧院作为画厅的学徒后,1951年他开始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学习美术。
在他快速顺利完成了基础课程之后,转入壁画班。
他毕业作品是陈列在德累斯顿德意志卫生博物馆楼梯层间的大幅壁画。
该作品展示其丰富天才,为他毕业后成为成功的自由艺术家打下基础。
多次西德旅行使他面对一种另外的、令人激动的艺术。
他被这种艺术的抽象表现力所吸引,比如参观1959年的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很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种被视为西方的颓废及资产阶级反动艺术。
因此,他只能在自己的画室寂寞地进行其无形式艺术的实验。
出于对东德文化方面的状况及不能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的不满,他于1961年3月离开了德累斯顿,逃往西德。
那年的秋天,他在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重新入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府杜塞尔多夫逐渐发展成为德国艺术的新首都。
除市立美术博物馆之外,还有私立的艺术协会、1961年设立的美术馆及众多进步的画廊介绍当代艺术。
杜塞尔多夫位于人口稠密的莱茵地区的中心,同时距离荷兰、比利时及巴黎不远。
这种地理优势对杜塞尔多夫的上述发展十分有利。
60年代的杜塞尔多夫主要是艺术家的城市。
在当地著名的美术学院,当时有格奥尔各·迈斯特曼(Georg Meistermann)、约瑟夫·博依斯(Joseph Beuys)以及里希特的老师、无形式画家卡尔·奥托·格茨(Karl Otto Goetz)等授课。
以后成名的学生,包括戈特哈德·格劳布纳(Gotthard Graubner)、西格马尔·珀尔克(Sigmar Polke)、布林基·巴勒莫(Blinky Palermo)以及“零社”(Zero Group)的成员奥托·皮内(Otto Piene)、海因茨·马克(Heinz Mack)及京特·于克尔(Guenther Uecker),毕业后都留在了杜塞尔多夫。
还在上大学时,里希特认识了60年代艺术道路上的同路人,康拉德·卢埃格(Konrad Lueg)、西格马尔·珀尔克(Sigmar Polke)及布林基·巴勒莫(Blinky Palermo)。
他们共同迈出走向公众的第一步。
1963年,里希特、卢埃格及珀尔克和曼弗雷德·库特纳(Manfred Kuttner)一起租赁一家位于杜塞尔多夫皇帝街(Kaiserstraße)31 A号的商店,并联合展出其作品。
一年后,前三者又在乌珀塔尔市著名的Parnass画廊举办展览。
1963年的秋天,卢埃格和里希特在一家杜塞尔多夫家具店举办了后来非常有名的“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展示”(Demonstration fuer den Kapitalistischen Realismus“)展览。
该展览中他们站在一间布置着典型的中产阶层家具的客厅里白柱脚上。
与康拉德?卢埃格一起,1966年里希特在法兰克福的Patio画廊以极具讽刺性的夸张标题“德国最优秀的画展”又展出了其作品。
同一年,他与西格马尔?珀尔克在h画廊,1970年与布林基?巴勒莫在汉诺威市的Ernst 画廊举办画展。
早期在杜塞尔多夫时,里希特十分重视和其他艺术家的友谊及团结。
他1964年已记下:“与思维和我相同的艺术家交流——一个团体对我很重要,否则一个人会一事无成的。
我们的一部分理念是在交流中开发的。
孤立地在一个村庄不适合我,人们依赖他们的环境。
在此意义上,和其他艺术家的交流,特别和卢埃格与珀尔克的合作,对我来说很重要,它成为我所需要的信息交流的一部分。
” 2不久,里希特放弃了最初跟随让·弗特里埃(Jean Fautrier)及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非形象画风格。
早在1962年末,新主题开始吸引住他的注意力。
周刊里的媒体摄影提供给他一个用之不竭的、充满崭新的题材储藏。
这种题材同时拒绝以前的无形式画对艺术家个人参与的一定要求。
另外,题材的媒体性质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如里希特也在其后来的作品组甚至在其1976年起创作的作品,与似乎富于情感的抽象画都显示了这种距离。
在60年代的照相现实性画中,他通过样板的媒体性质与绘画融合将该距离体现出来。
此画法的最突出的特征是照相性的灰色及主题的不清晰性。
在1963年画的“秘书”肖像及下一年画的“XL 513”白颜色的边带指出该画原始资料的媒体性。
在一些其他作品,如1965年彩色画“阿尔法·罗密欧”,格哈德·里希特甚至将样板的文体一部分融合在画里。
最重要的是,60年代初里希特以其照相现实性画对数十年绘画艺术与所谓更合乎时代的摄影艺术相比已失去意义的看法,找到了有说服力的回答。
他以使用和模拟照相性的元素的绘画战略成功地摆脱这一挑战。
当时里希特认为,针对复制图片的无所不在,传统的绘画艺术只有适应改变的媒体条件,自己变成照相艺术,同时不放弃其本身的绘画性质,才能保持其意义。
1972年记者Rolf Schoen采访他时,他这样解答这个表面上的矛盾:“我也不是说,我想模仿一张照片,而是我想制造一张照片。
我对照片就是一张曝光纸的那种看法不予理睬,这就是以其他方式制造照片,而不是制造像照片的绘画。
”3 因此,他觉得最重要不是其画的通过采用摄影的黑白及不清晰表面上与照片的相似,而是将摄影的特征,例如其客观性、保持距离性、真实性以及其放弃艺术性的构图转到自己的画中。
以这种方式,借鉴尽可能多与绘画艺术竞争的摄影艺术的特征,使里希特当时获得成功展示以“照片”形式的作品。
这样,里希特的作品使数十年谣传已死亡的绘画艺术苏醒。
以所谓“照相”的形式,摆脱自己的传统的绘画艺术在里希特的作品中存活下去。
在里希特60年代中期从杂志及家庭照相簿选出来的用于样板的照片中,看不出他有特定主题的偏爱。
而他本人也在很长时间里助长这种绘画的随意性,他在采访中即有过不少这方面的表述。
比如他在1964年已宣布:“我对画题没有任何的偏爱。
当然有一些事物对我特别有吸引力,但是我对此不肯定,因为照片反映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
” 4虽然里希特对其画题表面上采取了保持距离及漠然的态度,因为他推托只是模拟一张照片,其实很多画题还是具备个人动机的。
只是他60年代的时候绝对不能承认这件事。
里希特现在说:“当时公开的提到这种背景会使我很为难,因为我害怕我的艺术会被视为是一种对当代史的刻画或作为社会公益工作。
这样我得到了安宁,同时保持这种背景的匿名。
” 5直到有了应有时间距离时,里希特才对采访他的一位女士承认,当时他对其画题的中立态度是推托的:“我对画题的不关心的、无所谓的态度等等,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借口。
当时我担心,我的画被视为太“感伤”。
现在我已经无所谓,可以承认这些事件和我很有关系,画出这些悲惨人物、杀人犯及自杀者、一事无成的人等并非偶然。
” 6从1962年起,格哈德·里希特对不同的作品系列及主题开始使用灰色。
最近他还画了几张灰色的抽象画。
在其早期照相画中,这种灰色已不仅是模仿周刊及报纸的黑白印刷照片。
非色彩的灰色同时代表艺术家对其画题的匿名性及保持距离性。
早在1964/65年里希特记下的笔记中,他已重视了灰色的绝对性及其在艺术方面对画出来的物体的优先地位:“我只是对灰色的平面、层次过渡及色调列、画面布局、交叠、连接等感兴趣。
如果我可以不利用物体作为这种构造的支架,我会马上去画抽象画。
” 7格哈德·里希特走向这种无主题艺术的第一步,是1964年起开始画的“帷幕”。
此画题是形象描绘及抽象构造之间的中间道路。
这样不属于照相样板的画题,以使人惊奇的方式满足了里希特以绘画的工具制造照片的要求。
1968年他这样陈述了这对其艺术创造发展有决定性的步骤:“有一天我不再满意将照片画出来。
我就开始使用照相的特征,如准确性、不清晰性及幻想性,以创造门户、帷幕及管道。
” 8以彩色画板、色彩聚合(Vermalungen)及灰色风格,格哈德·里希特扩大其原来的绘画方案,使用新的、抽象的绘画策略,同时又不放弃在照相画中已获得的画法。
这种无主题的作品同样被距离感、客观性及无构造性所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