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共五篇)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共五篇)第一篇: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1.区域分类依据区域概念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依据区域特性划分: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性;大区域;中等区域;小区域2.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3.自然资源承载力特征: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4.外部性的类型: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5.生态环境作为免费物品的三个特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交易上的非市场性;生产上的外部性外部性内部化的主要手段: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6.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原料指向;消费市场指向劳动力指向;高科技指向;交通枢纽指向7.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8.技术扩散的形式:空间梯度扩散;跳跃式技术扩散;双向对流式10、衡量技术为使用技术的三方面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1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2、胡佛—费希尔的区域增长阶段理论的标准次序一、自给自足阶段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四、工业化阶段五、服务业输出阶段13、区域优势的特点: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14、区域优势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5、规划工作的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16、区域规划的特点: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17、区域政策的特点:差异性、综合性、协调性、阶段性18、区域发展战略类型:经济发展战略;空间开发战略19、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涉及到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复习资料介绍: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案例分析等。
二、区域分析的概念与方法1.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是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问题和潜力,为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区域分析的方法(1)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区域内相关因素的描述、比较、分析等手段,揭示区域内的现象、问题和特征。
常用的方法有SWOT分析、PESTEL分析等。
(2)定量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数据结果。
常用的方法有统计分析、回归分析、GIS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步骤1. 区域规划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区域规划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区域内各项发展目标的协调与统一。
(2)可行性原理:区域规划应基于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可持续性原理:区域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未来世代的利益。
2. 区域规划的步骤(1)问题识别:明确规划目标,分析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数据采集与分析:采集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目标确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战略。
(4)方案设计: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
(5)评估与调整: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实施与监测:将规划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关系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的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地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按划分标准的不同,区域的类型可划分为各种类型1.按物质内容: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1)自然地理区域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地理国环境结构。
自然地理区域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其中又可以分为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和生态系统自然区域。
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如流域、大地貌单元(平原区、山区、高原区)等。
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如太平洋生态系统、黄淮海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长白山生态系统等。
(2)社会经济区域它包括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特定性质的生态地域综合体,由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构成的区域,如东北经济区、山西经济区等。
社会、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骄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的特定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区域)等。
2.按内在结构(形态特征):均质区、结节区按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的相关性,分两种情况:1、均质区: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然资源承载⼒:在⼀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的基本⽣存和发展的⽀撑能⼒。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态环境质量:⽣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态环境因⼦的组合体对⼈类的⽣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单元练习题第一章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形式。
2.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
3.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或系统系) ,二是结构性,区域另外还具有动态性等特性。
4.文化区属于均质区域。
城市经济区属于结节区域。
5.近代上海的崛起改变了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这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性。
6. 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7.在传统区域研究中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的分析,但区域研究新动向之一是更关心竞争优势。
第二章1.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利用原则是应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浪费和破坏。
2.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特性,就使得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可以获得绝对地租等经济利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不但表现在不同区域同一种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别,而且还表现在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4.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5.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导致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淤积等灾害,这也是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特性的一种表现。
6.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原因之一在于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7.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8.对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
9.对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应从技术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需求上的迫切性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10.对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应结合资源本身质量特征和一定生产部门的质量要求,确定其相应的质量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11.对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期末 复习
第一章区域分析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二、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如何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广义的资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是经济学研究核心。
经济原则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经济学原理也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
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背景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内容。
3、区域分析与数学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区域分析的主要手段。
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区域分析也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要素,从而也不同程度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
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①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
②只有认识区域、才能发展区域,只有分析区域,才能协调规划区域。
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第二章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根据能否再生:①不可再生、②可再生、③可更新资源。
这种分类更有意义,因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山西煤都、黑龙江商品粮基地)(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山西吨媒生产成本是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3、中东的石油每桶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0、东北的林木采伐周期是南方的2倍、新疆的“红色食品基地”)(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东北地区重工业)四、区域自然资源:(一)评价四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的重点分析相结合;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完整word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3、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得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级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7、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三种。
8、我国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男16~59岁、女16~54岁.9、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
10、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1、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12、技术引进和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1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
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14、相对指标:霍夫曼系数=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食品支出·100% (越小越好)恩格尔系数=消费总支出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反映了社会差距。
区域规划与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征: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2、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3、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产业: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
5、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6、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势,他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7、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8、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9、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10、经济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复习资料
7、区域发展目标: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后发展规划,预期在一定时期后要求达到后实现的区域发展目的和状态,它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P216
(10)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劣势:
(1) 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较贫乏,制约经济高速发展。
(2) 自然灾害频繁,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3) 区域内发展部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治安环境恶化。
二、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
1、资源
资源是否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和城市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目前我国工业生产水平并不高,但资源、能源的浪费却相当严重。这已经成为当前决策者和科研工作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2、人口
正是工业的集中,人口的集聚膨胀,使得城市中人口和环境的平衡受到严重影响,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也正在不断加剧。
(1)待开发阶段
(2)成长阶段
(3)成熟阶段
(4)衰退阶段
16、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见课本P50)
17、经济区的特征:
18、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基石。
论述
1、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应注意的问题见(课本P226)
2、分析自己家乡区域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环境是指我们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几个自然圈所组成。
2、城市环境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造成的。它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城市成为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材料.doc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材料复习考试范围一、名词辨析范围(10分)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P12.: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P36.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P327.是一•种使外部成木内部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着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P528.人曰容量:一个地区在-定时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以不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
P9513.±地生产潜力:是指目前或者将来某个时期在合理有效的管理基础上,在能够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土地可以生产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食物、纤维等物质的能力。
P27614.±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
P275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势,他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利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P29820.土地利用分区:又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P33721.是指居住于城市、集镇的人口,主要依据人群的居住地和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归类。
22.技术引进指既进口设备,也引进软件,或专指引进软件。
P128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P19124.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引起的作用和影响。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的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的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更加明显。
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不相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
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随着……自然资源范畴……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性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5’)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3、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4、区域优势区域优势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可以使一项生产性活动,也可以是一项非生产性活动。
6、都市圈都市圈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大的中心城市以及周边与中心城市有比较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具有发展成为经济综合体趋向的许多城镇、工矿区和乡村组成的圈层结构地域。
P5137、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P1528、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P461 9、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P26410、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产量高,产出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划分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补偿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区域经济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科技条件的评价技术扩散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单一指标(GDP GNP)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还有要素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产业的划分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主导产业的概念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区域规划的概念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中国战略发展的几次转向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土地土地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的含义和分类基础设施的作用基础设施发展的理论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区域给水规划布局区域排水规划布局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特点和要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详细整理第一章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课题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按内在结构划分区域:1、区域空间内部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其功能上的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称为结节区或功能区。
按物质内容划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区域得概念区域得划分区域分析得概念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第二章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得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得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得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补偿第三章区域发展得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区域经济背景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人口对区域发展得作用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第四章区域发展得技术支持分析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得影响区域科技条件得评价技术扩散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第五章区域发展得整体评价单一指标(GDP GNP)竞争力得概念及其分类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罗斯托得经济成长阶段论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区域优势得概念及类型投资环境得概念与分类还有要素第七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产业得划分产业结构分析得内容主导产业得概念主导产业得判定标准第八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区域规划得概念第九章区域发展战略中国战略发展得几次转向评估区域发展得内部条件分析区域发展得外部条件第十一章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土地土地利用(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第十三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得含义与分类基础设施得作用基础设施发展得理论交通运输规划得内容与方法区域给水规划布局区域排水规划布局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环境基本特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得特点与要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详细整理第一章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得物质与非物质课题为对象得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基本属性:1、就是地球表面得一部分,并占有一定得空间(三维).2、区域具有一定得范围与界限。
3、区域具有一定得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就是客观存在得。
按内在结构划分区域:1、区域空间内部得一致性与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她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由区域内得核心以及其功能上得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得外围地区所组成,称为结节区或功能区。
按物质内容划分区域:自然地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
按特性划分区域: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保护类区域:1、生态安全保障区;2、能源、矿产、食物安全保障区。
以城市为主导得开发类区域:1、都市经济区—-优化开发区,发展重点;2、人口相关得产业密集区.新世纪区域特性:1、经济上得开放性、分异性;2、文化上得多元性;3、政治上得法执行与民主性;4、生态环境上得自然性。
区域分析:1、就是对区域发展得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得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与区域间相互联系得规律。
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从经济、社会、资源入手);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着手,并以三者得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选择论证中判断就是非正误得标准)。
区域分析得方法:区域比较法、经济学上得分析法、数学建模法……第二章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得时间、地点条件下,能被人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与未来福利得自然环境因素与条件。
自然资源分类:1、根据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2、根据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
3、根据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得动物、鱼类等)与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4、根据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得特征:1、有限性;2、区域性;3、整体性;4、多用途性;5、社会性;6、变动性;7、稳定性。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得影响:1、自然资源就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得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就是区域生产力得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就是区域生产力发展得必要条件;③、随着科学技术得进步与生产力水平得提高,自然资源得范畴也在不断扩大.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得影响:①、自然资源得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得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得数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得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得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得评价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得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得基础上论证经济得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得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得评价方法:1、单向资源评价;2、效益评价(投入产出分析法,使用价值与投入比);3、综合评价(总体评价、相关评价);4、潜力评价.资源评价得步骤:1、确定评价范围;2、确定评价类型;3、确定评价体系与指标体系;4、评价结果分析.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得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得数量与质量,就是对该空间内人类得基本生存与发展得支撑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得内涵:1、时空内涵;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
自然资源承载力得特性:1、有限性;2、动态性;3、可增强性。
自然环境:就是人类发生与发展所必需得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得总与,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物质基础,就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人类相互作用得一个特殊圈层,就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得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就是指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得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得自然界,就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人类相互作用得一个特殊圈层.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得关系:1、人类社会发展得历史证明,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2、自然环境也对人类文化产生这种大得影响,它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人类文化得特征与差异,在于自然环境得不同;3、人类对自然环境得不合理利用破坏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得与谐共生关系,使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得变化;4、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5、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得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与方法得确定,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得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生态环境补偿:就是一种使外部成本转化为内部化环境经济手段,就是指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利用得受益者支付得代价,向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得保护者提供补偿得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补偿主体:1、政府补偿;2、市场补偿;3、社会补偿.补偿方式:1、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与执行保障金);2、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财政补偿)。
第三章区域经济: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得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得具有区域特色得地域性国民经济。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得原因:1、区域差异:自然差(地理、自然、历史基础),位势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趋势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2、区域优势:一个区域做客观存在得比较有利得自然、经济、技术与社会条件。
3、产业布局得指向性: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指向;②、原料指向;③、消费市场指向;④、劳动力指向;⑤、高科技指向;⑥、交通枢纽指向。
4、劳动分工规律:部门、行业分工与地域分工.5、区域利益: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中由各自得贡献所确定得经济利益。
区域特色得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区域分析得根本目得:寻找区域发展得特色,走有特色得发展模式来提升区域得地位.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1、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得影响,区域之间得市场结构存在差异。
2、一个区域得人们得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得经济发展水平决定.3、一个区域得人们得消费观念则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得影响,如道德、风尚、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信仰、偏好等,它们综合成一个区域得社会软环境,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市场化水平: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得导向作用,就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得产业结构得重要因素.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得持续性以及经济合理性。
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得类型与规模。
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得影响.5、市场意识就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得重要影响。
(永嘉文化之于温州人)区域社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给水排水设施、能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护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等.区域文化:生活在特定区域得人群在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中,所创造得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得总与。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得作用: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得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得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得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得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得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得水平。
4、区域文化得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得质量.人口对区域发展得作用:1、区域劳动人口得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得规模——生产规模得扩大.2、区域人口得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得发展水平与区域产业得构成情况。
3、人口得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得布局:①、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得规模、劳动力资源得供给及扩大再生产得投资供给;②、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力结构。
土地资源得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得生产条件下,指受科技水平制约得资源利用水平与能量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得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得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得时期内,利用该地得能源与其她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得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得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得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及位置;2、消费标准;3、经济生产力与技术水平;4、经济社会发展得阶段不同.第四章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得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得物质与精神需求所取得得进步与革命。
技术进步得类型:狭义得技术进步(硬技术):1、改造设备,应用新设备;2、改进旧工艺,应用新工艺;3、采用新能源与新材料;4、改进老产品,提高其性能与质量;5、降低各种生产消耗;提高劳动者得技能。
广义得技术进步(软硬兼备):1、生产要素质量得变化;2、劳动者知识、经验得积累与技能得提高;3、资源得重新配置与合理利用;4、提高经济规模;5、政策得影响;6、管理水平得提高;7、提高资金得利用效率。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得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①、技术改变自然资源得经济意义;②、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得依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