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ppt课件15

合集下载

杜牧诗三首ppt实用课件15

杜牧诗三首ppt实用课件15

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 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大家积累一定的 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 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其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古 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 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例如
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 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 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 人感想的媒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 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 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 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 实在是__历__史__的__必__然____。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 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 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 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 痴人说梦而已。
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_人___心__向___背___是

杜牧诗三首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ppt课件

杜牧的诗歌,从思想内容看, 大致有以下几类: 1. 政治咏怀诗 2. 咏史怀古诗 3. 写景纪行诗 4. 妇女题材诗 5. 酬赠抒怀诗 6. 颓废色彩诗

4
无一山长 人骑顶安 知红千回 是尘门望 荔妃次绣 枝子第成 来笑开堆 。,。,
5
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骊山下,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为行宫,名为温泉 宫,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 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 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破坏,杜牧 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 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 了三首七绝。
10

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讽刺见于其中。 巧作对比。“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巧 作对比。对比之下批评的矛头指向显而易 •见。 暗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仅 是对唐明皇荒淫无度的嘲讽,还揭示了他 们乐极生悲的命运和国势衰落的深刻原因。 用语含蓄精警。不说玄宗荒淫好色,也不说 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摆出其荒唐之举发人 深思。
32
追溯背景,明确主旨。
诗人写流离失所的早雁,目的是什么?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 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 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 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 人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 感怀,以“早雁”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 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6
诗意品读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从长安回望骊山,东西绣岭,繁华似锦, 想像中百年前的情景尤是如此。百年前的 某日,山顶华清宫的千重山门依次而开, 人们不解:莫非战祸又起、军帖又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又见马嘶人乏,红尘飞扬,莫非果真军 情紧急?妃子破颜一笑!谁能想到如此快 马加鞭竟是给贵妃送鲜荔枝来了。

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题乌江亭》《早雁》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过华清宫》《题乌江亭》《早雁》ppt课件..


多用绝句形式。论史绝句,如《赤壁》、《题乌
江亭》等,在精炼的形象描写中寓含厚重的历史、
深刻的哲理以及浓郁的时代悲感,议论警拔,不
落窠臼;有的则不著议论,寓意含蓄隽永,如
《题桃花夫人庙》、《泊秦淮》、《江南春》等,
写法多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
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 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 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 “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 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 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 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 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 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 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
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 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 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 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 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 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 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 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 末句。
写作特点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
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 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 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 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 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 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
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 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 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 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 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 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 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 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也是颇有积早雁》

演示文稿杜牧诗三首课件

演示文稿杜牧诗三首课件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五__言__绝__句。这两首都是抒发 ____思___乡__之__情。 (2)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明确: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 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 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第十一页,共23页。
第十二页,共23页。
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的无家 可归。
第八页,共23页。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武帝会昌二年(842)八月
,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 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 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 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
二个月,故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第十四页,共23页。
• 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态度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哪 一句?这一句在表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 (1) 一骑红尘妃子笑 • (2) 对比手法; 以小见大 。
第十五页,共23页。
• “红尘”一词在诗中有何作用?
• “红尘”写出了专使运送荔枝的速度飞快,使 得地上的尘土飞扬,目的是为了保证荔枝的新 鲜,与“妃子笑”形成对比,揭露了统治者不 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荒 唐之举。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 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橄榄枝之于和平,松菊之于高洁,杨柳之于离别
第十页,共23页。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 嘏(gǔ)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诵读吟咏

咏史讽时读杜牧——杜牧诗三首ppt 课件

咏史讽时读杜牧——杜牧诗三首ppt 课件

复习:高中课本中的咏史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主旨:仰慕英雄,抒发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现实:屡遭排挤,意欲建功立业。 手法:1 烘托:“多少豪杰”突出周瑜一人。
2 映衬:周瑜和作者互相映衬。 风格:豪放风格 (1)景物描写。长江波澜壮阔,赤壁形势险要。 (2)人物形象。美女衬英雄;战场指挥若定。
•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 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学习小结:
咏史诗以历史故事、人物事迹为题材,通过一定的 史实和人物来抒发感情,表现主旨。
在鉴赏这一题材的诗歌时,必须对诗歌所谈论的 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清楚 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或历史人物的主要生平功绩) 后,才能对诗歌有较准确的把握。
因此,在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时,我们应注意 联系作者相关的资料,如时代、生活经历等,根据诗歌中 对事件评述的关键字眼,揣摩诗人的观点态度,进而作出 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切忌任意拔高或牵强附会。 分析诗歌
感知杜牧
• 杜牧,字牧之,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居长安下杜樊乡,故称“ 杜樊川”。其为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 小李杜”。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杜牧诗是 通
过描述
,讽刺了
;杜常诗是通过描绘华清
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
的感慨。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 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选修《杜牧诗三首》

选修《杜牧诗三首》

杜 牧 简 介
杜牧(803-853),字牧 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太和二年中进士后,曾为黄、池、 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 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 施展抱负。世称杜樊川。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 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 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 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杜 牧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 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 咏史诗成就最高。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 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所咏之物特点。
②体悟作者在所咏之物中所 寄托的感情。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再 见
主旨
诗人通过写早雁受 胡人惊扰南飞的情景, 表达诗人对西北民族进 犯中原,给边地居民造 成灾难的深深的忧虑和 对苦难中人·民的深切 同情和关怀。
艺术特色
象征手பைடு நூலகம்的运用
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早雁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写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 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率众向 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 流离四散,纷纷南逃。
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 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 命运深为关注,感受着他们的 痛苦。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②象征(托物言志)的运用。 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 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寄托同情哀悯之意。
小结性练习:下面三首小诗,辨析哪
首用了象征手法?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石灰吟
《题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两首运用了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象征手法。 题竹石清
追溯背景,明确主旨。
诗人写流离失所的早雁,目的是什么?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 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 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 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 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 怀,以“早雁”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 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颔联展示了大雁失群后飞过长安上空的情 形:清凉的月色下,一支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 烘托出雁之孤独离散之哀; 长门冷宫里,几点黯淡的灯光,照着失群孤 雁,传来几声哀鸣,则营造出一种冷寂恐怖的气 氛。这样凄凉的景象,哀象环生,令人心碎。
3.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大雁是何态度?哪些 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精读)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这一组诗,通 过唐明皇杨贵 妃当年荒淫误 国的事,各选 一个事件、一 个场面进行艺 术概括,既对 历史作了总结, 又借此讽刺了 现实,含蓄而 有力地讽刺了 晚唐帝王们的 荒淫享乐。
咏史怀古诗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借三国时赤壁大战 的史实,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生不逢时的 感触。他说,周瑜当 年只不过是借助了东 风,才侥幸成功,不 然,东吴就免不了二 乔被锁、国家灭亡的 命运。言下之意,如 果我能生逢其时,也 未尝不能作出一番事 业。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件81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件81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 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 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 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 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 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 特考中的失败 ☞ 父亲病故 ☞ 才华得不到赏识 ☞ 儿子饿死 ☞ 安史之乱成了俘虏 ☞ 对官场产生绝望,放弃官职 ☞ 穷困再次袭来 ☞ 年迈体弱,无家可归,病死客船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宏伟抱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 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 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后来安 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 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 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 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 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 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 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 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 “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 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 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 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 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 挫”。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 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 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高中语文】杜牧诗三首ppt精品课件15

【高中语文】杜牧诗三首ppt精品课件15

答案一: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
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 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 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 观,积极向上。 答案二: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 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 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 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答案三:杜诗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 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6.关于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诗的第一句中“事不期”的意思是胜负 乃兵家常事,不能预料。 B.杜诗的第二句强调只有“包羞忍辱”才能 算是“真男儿”,实际上是批评项羽不应该 灰心丧气,含羞自刎。 C.王诗的第一句中的“壮士”和第四句中的 “君王”都是指乌江自刎的项羽。 D.王诗的第四句中的“势难回”指的是项羽 垓下失败之后,根据当时形势,再也难以回 到江东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 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 “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3.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
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 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4 .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诗三首yong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yong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 “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 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人江 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 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 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 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 “小李杜”。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 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 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 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
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 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 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 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 贵族统治者。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
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 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 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象征手法
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事物本身,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 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可根据文章 的具体内容,细分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因物说 理”等。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 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 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 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 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 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 明象征的含义。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山行》课件(共15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山行》课件(共15张PPT)

-诗歌鉴赏-
• 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 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 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 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下课啦!
•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是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发和鼓励。
-诗歌朗读-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歌鉴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生】产生,生出。
-诗歌鉴赏-
山行
本课内容:
• 诗人介绍 • 诗歌介绍 • 诗歌鉴赏
-诗人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 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 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 隐并称“小李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歌介绍-
• 这首诗描画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 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 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 于陪衬地位。
-诗歌鉴赏-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这句诗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 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 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 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解释: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 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 实在是__历__史__的__必__然____。
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乌江亭 长忠告,_重__返__江__东__,__再__整__旗___鼓__,那么历史 _或__许__会__改___写__。
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__同__情__、__惋__惜__之余, 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__讽__刺___。 但尤其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 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 ___百__折__不__挠____,才 能成功。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 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 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 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
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3.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 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 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4 . 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乌江亭 王安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3.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 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 来的根据是什么?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借他人酒杯,浇 心中块垒”,内容特点是抨击现实,借古 讽今,借题发挥。
首先,要弄清史实。 其次,要体会意图。 还有,要领悟感情。 最后,要分析手法。 在构思上,有以景抒情,有议论引
发的。还要注意的典故。在章法上,或 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 整体赏析 〗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 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 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 尘,剖析这位一代枭雄失败的原 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鉴戒。
杜诗直截了当地指出: 胜败乃兵家常事。
因此,出色的战将自当_胜__不__骄__,__败__不__馁, 尤其是在_受__重__创__陷__绝__境__时,更应该“包羞忍 辱”,这才是_真__正__的__男__儿____ 。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杜诗中“不期”的语义是_______, 王诗中“势难回”的语义是_______.
2.杜诗以项羽事为题材,实际是宣扬 了________这样颇有积极意义的道理。
【1.不可预料 局势难以挽回】
【2.百折不挠 或 胜不骄,败不馁】
答案三:杜诗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 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 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 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 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答案四:王诗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 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 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 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 性上高于第一首。
C.这两首都是咏史诗,都采用议论方法对项羽乌 江自刎一事发表看法。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但都 能言之成理。
D.杜诗高屋建瓴,一气呵成,颇有气势;王诗 论据坚实,击中要害,末句以设问出之,含蓄而 有理。从艺术性来说,王诗胜过杜诗。
D(两诗的艺术性没有高下之分)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 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 “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解答时,要从不同的语气中揣摩不同的 观点态度。
答案一: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 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 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 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 观,积极向上。
答案二: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 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 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 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D.王诗的第四句中的“势难回”指的是项羽 垓下失败之后,根据当时形势,再也难以回 到江东了。
D(“势难回”是指失败的局势难以挽回)
7.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 卷土重来的设想为前面提供证据,宣扬了百折不 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B.王诗充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 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思考: 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
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 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 好,为什么? (请在默写本上写下你的 看法)
解析:
这是一类很常见的题型,2003年全 国春季高考及北京、上海高考都考此类 题型。对比鉴赏,便于考查思维的多样 性。本题主要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 想感情。多角度思维,必能得出多样性 结论。
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6.关于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杜诗的第一句中“事不期”的意思是胜负 乃兵家常事,不能预料。
B.杜诗的第二句强调只有“包羞忍辱”才能 算是“真男儿”,实际上是批评项羽不应该 灰心丧气,含羞自刎。
C.王诗的第一句中的“壮士”和第四句中的 “君王”都是指乌江自刎的项羽。
杜牧,字牧之 (803年-852年) 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唐 代诗人、书法家。 贤良方正能直言 极谏。善属文, 工诗,是唐代著 名诗人,人号 “小杜”,以别 于杜甫。
怀古咏史诗
对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 古诗的鉴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