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杜牧诗三首课件

合集下载

8.杜牧诗三首课件(粤教版)

8.杜牧诗三首课件(粤教版)


读 开
8 杜牧诗三首
材 日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探 究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检 测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菜单
【内容赏析】 首联写居住环境


读 荒凉幽静,秋风使柳叶飘落,自家宛



卷 有

菜单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
课 堂
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
课 堂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暗用《楚辞·东君》“举长矢
课 后


动 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 能


究 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 测
保国的决心。
菜单
③正用典故 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


读 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为海中神山 材
课 后


动 刺。





菜单











1.首联展示了两个怎样的镜头?

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课件(3课时共54张PPT)

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课件(3课时共54张PPT)

句段导读
夜夜书书所所见见
shào
xiāo [[宋宋]]叶叶绍绍翁翁
萧萧萧萧/梧梧叶叶/送送寒寒声声,,
江江上上/秋秋风风/动动客客情情。。
tiǎo cù
知知有有/儿儿lí 童童/挑挑促促织织,, 夜夜深深/篱篱落落/一一灯灯明明。。
tiǎo(挑战) 挑 tiāo(挑水)
句段导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课后习题
(5)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6)课后整理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并与同学们分享。
写景
品诗意
因为
停车坐爱枫林晚
品诗意 晚:
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 格外美丽。
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爱 好之极。
④因为停车甚久,视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课后习题 (3)辨字组词。
桃( 挑(
) 橙( ) 瞪(
) 姜( ) 盖(
) 增( ) ) 赠( )
【参考答案】桃李 挑灯;橙黄 瞪眼;姜汤 盖住;增加 赠送
课后习题
(4)根据古诗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爱好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 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___停__车___坐__爱__枫__林___晚__,__霜__叶___红__于__二__月___花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 无叶 菊残 枝傲 橙子 金黄 橘子 青绿
凋落 成熟
色彩明艳 富有生机
第三课时
静夜思
思乡
[唐]李白
床前光,
疑是地上霜。

古诗三首《山行》ppt课件

古诗三首《山行》ppt课件

这一对比营造出了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意境,与前面 的寒山、石径等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 对秋天枫叶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不仅仅是对枫叶色彩的欣 赏,更是对秋天景色的一种赞美,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 角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小结
全诗最精妙之处就在于写秋景却不着一“秋”字,可见诗人 用词精炼高深。
霜 叶
平仄吟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远上寒山石径斜
1.斜:xié (这里读xiá) 2.“远上”“寒山”“斜”各自写出了山什么样的特点? “远上”——山高;“寒山”——深秋时节,凉意袭人; “斜”——山势陡峭,山路弯曲。 3.这一句诗是从 (远、近)的角度来描写山的 (部分、全部) 景色的。
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感 谢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我停车不走是因为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经过风霜的枫叶, 比二月春光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诗人停车是因为喜爱“枫林晚”,“晚”字不仅点明了 时间是傍晚,而且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傍晚时分,光线 柔和,整个枫林在此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让诗人为之驻 足。
- **色彩的对比**:“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经霜后的枫叶与 二月的春花进行对比。二月的春花通常是鲜艳美丽的,而诗人 却认为霜叶比春花还要红。“红于”突出了霜叶鲜艳的红色, 这种红色不是普通的红,而是经过了寒霜的洗礼后所展现出的 独特的、浓郁的红色。

4.古诗三首《山行》课件(共22张PPT)

4.古诗三首《山行》课件(共22张PPT)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山路绵长 山势高缓
远景
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飘浮 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 喜爱枫林 难抑惊喜
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点明原因 揭示中心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 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歌颂了枫叶不畏严寒的精神。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 些地方发现的?
到了深秋,香山上满山遍 野,一片火红,你们想不 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红叶。
跟随诗人去旅行
杜牧
我会写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 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 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 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
山行
( 唐 )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吟古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山行

[唐]杜牧
jìnɡxié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shuānɡ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jìng xié
远上寒山石径斜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远的山顶。
小路
| 径
山 —远山
我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 )。
下课啦
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 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白云生处”和“白云深处”比较:
深: 浓厚,浓郁 生: 生出,存在
“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 很动人的。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 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8.杜牧诗三首课件(粤教版)

8.杜牧诗三首课件(粤教版)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6.《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 请简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名师指津]比较诗歌的异同,一般要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手法两个角度入手。本题作答时,可从立意和表现手法两 方面来谈。 我的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 是咏史诗。但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不同。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杜牧善于选取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 怀,用色彩鲜明而飞动流走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 诗境,给人美好的艺术感受。其咏史怀古的 七绝多写得才气纵横;写伤别诗、游记诗和写景诗,也笔调 清新飘逸,不落窠臼,在晚唐诗坛自成一格。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议论 抒情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早雁
金河秋
半 虏 弦 开,

中秋八月时节,金河地区的胡人开始弯弓射雁,(大雁)受到
外 惊 飞 四散哀。仙 掌 月 明 孤 影过, 惊吓,飞于云外,四散哀鸣。惊恐四散之雁南飞经过长安上空,见到
长门 灯暗
数声
来!
月光照着高擎的仙掌和灯光暗淡的冷宫,那边传来几声大雁鸣叫!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5.如何理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名师指津]诗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对成败和英雄标准的 看法,联系项羽事迹,揣摩作者态度。 我的理解: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事情难以 预料;次句批评一旦失败便自刎身亡的项羽难当“男儿”二 字。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 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 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卷土重来未可知”——刚愎自用, 听不进亭长忠言。
精选完整ppt课件
18
③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
诗人借古抒怀。表达了对项羽刚愎自 用的批评和惋惜。亦有与项羽惺惺相 惜之情。
④为什么此诗会千古流传?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成
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
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
④“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 “无人知”含蓄地揭示了飞骑送荔枝之举的荒唐 程度。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帝王贵妃们的 骄奢淫逸 。
精选完整ppt课件
10
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讽刺见于其中。
巧作对比。“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巧 作对比。对比之下批评的矛头指向显而易 •见暗。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仅 是对唐明皇荒淫无度的嘲讽,还揭示了他 们乐极生悲的命运和国势衰落的深刻原因。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象征手法。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
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
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精选旧完整笑ppt课春件 风。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哪些词最有表现力?
①“虏弦开”揭示雁哀的原因。 “虏”一般泛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虏弦开”这里矛头直指回纥贵族统治者借秋
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军民豪无防范突然袭击之举。
②首联已经呈现了一幅早雁遭射、四散哀
鸣的图景。一“惊”一“哀”,更突出了 大雁四处逃窜之状和哀声之凄惨。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
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
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
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
民命运充满关切。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2022年
2022年
23答案
2.阅读《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回答下列问题: (1)“一骑红尘妃子笑”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句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写卷起“红尘”高速日夜奔驰 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 二是写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突出贵 妃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无情谴责和鞭挞。
2022年
2022年
10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 惟韩、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杜牧诗以七言律绝 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 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含诗人深 沉的历史感慨。著有《樊川诗集》。
2022年
2022年
25答案
3.对比阅读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以及李清照的 《乌江》,回答下列问题:
乌江亭 [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022年
2022年
26
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吟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 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
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
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了那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古诗三首》课件

《古诗三首》课件

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 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 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 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 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 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 思念家乡之情
一、二两句写景,借景抒 情。梧叶飘飞,寒声阵阵, 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 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 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
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 地伸向远方。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这里有弯弯曲曲的意思。
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 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 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
代表作品:《阿房宫赋》《遣怀》《樊川
文集》《江南春》《早雁》等。
作者名片:苏轼(1037年—1101年),字
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 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赠刘景文》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 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 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其人生坎 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杜牧诗三首》课件

《杜牧诗三首》课件

三、思考与回答




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哀” (2)问:雁为何“哀”? 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 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 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思考与回答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 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 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 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起什么作用? ——起到烘托作用。惊散后的孤雁从皇宫上空掠过。 "秋半"冷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仙掌 ",已经够孤独清 凉了,几只孤雁又经过这儿,更加浓了孤独清寂的气 氛。
小结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 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 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写作四散的 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 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 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 的现实批判性。
咏史诗鉴赏步骤:
赠别两首
杜牧诗歌
●小结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
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
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
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
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
一格。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4.古诗三首《山行》课件(共23张PPT)

4.古诗三首《山行》课件(共23张PPT)

理解词意
①山行:在山里走。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径:小路。 ④坐:因为、由于。 ⑤于:比。
jìng xié
远上寒山石径斜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远的山顶。
小路
| 径
山 —远山
“白云生处”就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给人高原、飘渺的感觉,同时又有 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点明原因 揭示中心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 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同时歌颂了枫叶不畏严寒的精神。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深刻的哲理蕴含: 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色,还蕴含着一种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它暗示着事物在 不同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即使是在秋天这样被认为是衰落的季节, 枫叶依然能够绽放出比春天的花朵更绚烂的色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山路绵长 山势高缓
远景
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飘浮 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 喜爱枫林 难抑惊喜
“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独特的意境描绘: 它用生动而鲜明的语言描绘出了深秋枫叶的艳丽之美。与常见的描写秋天萧瑟、 凄凉的景象不同,这句诗展现了秋天充满生机和热烈的一面。让读者能够在脑海 中浮现出那火红如霞的枫叶美景,如在山林中亲眼所见一般。
巧妙的对比手法: 将经霜的枫叶与二月的春花相对比。二月的花通常被认为是娇艳、明媚的象征, 而这里却说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这种出人意料的对比,强烈地突出了枫叶的艳 丽和独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诗三首 山行ppt课件

古诗三首 山行ppt课件

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
读诗文
想画面
悟诗情
明诗意
题解
白云
山行:在山中行走。
人家 枫叶
如果你行走在其中有何感受? 围绕 “远”“斜”,说说诗人是不是在山中行走。
用自己的话说说画 面上的景象。
远处 近处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朗读古诗,说说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山径
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诗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 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 家居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句写诗人在山中看到的景色。“远” 字写出山路的绵长;“寒”字点明深秋的季节 特点;“斜”字呼应“上”字,写出了山势的 高而缓;“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 绕的种种动态。
石径
弯曲 绵长
从“远”和“斜”这两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寒山 高大 石径 绵长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我)不禁停下车来,因为 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叶, 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红于: 比……还要红。
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 枫林美景 所以 流连忘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 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
山 行
唐 杜 牧
字词学习
寒径斜霜
结构 分类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著有 《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 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 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 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 颇高。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大杜”。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诗三首yong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yongPPT课件
杜牧诗三首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 “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 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人江 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 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 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 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 “小李杜”。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 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以把不 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 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
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 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 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 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 贵族统治者。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
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 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 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象征手法
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事物本身,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 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可根据文章 的具体内容,细分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因物说 理”等。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楚辞.橘颂》 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 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 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 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 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 明象征的含义。

《杜牧诗三首》 PPT课件 5

《杜牧诗三首》 PPT课件 5


44、仁慈是一种聋子能听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4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46、在浩瀚的宇宙里,每天都只是一瞬,活在今天,忘掉昨天。

47、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48、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49、人往往会这样,顺风顺水,人的智力就会下降一些;如果突遇挫折,智力就会应激增长。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作背景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 时,过乌江亭,创作这首 咏史诗 。“乌江亭 ”即现 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项 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 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 , 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 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 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痛惜他的“英雄”事业归 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 意。
“长安回望绣成堆 ”
写的是什么景呢?
叙写诗人在长安回首南望华清宫时所见 的景色 ,“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 诗人在京城眺望骊山,佳木葱茏,花繁叶 茂,无数层叠有致、富丽堂皇的建筑掩映 其间,宛如一堆锦绣 。
触景生情:蓦地升腾起一种回顾历史、反省历 史的责任感,由景而发历史之感慨
“山顶千门次第开”
《山行》
《山行》
杜牧诗歌 ●小结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 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 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 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 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 一格。

50、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不是无知,而是对无知的无知,才是知的死亡。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课件(共5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课件(共58张PPT)

板书设计
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思乡怀亲
知识拓展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诗)
词 (长短句)

乐府诗 律诗
诗无固定句 句无固定字 五言
唐以前 唐以后
绝句 七言
小令 中调 长调 杂剧
散曲
小令 套数
随堂练
一、解释词语的意思。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2)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晴明:晴朗明和。 花堤:鲜花盛开的堤岸。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
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 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中,诗人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 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 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 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 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 何等惊喜!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 红于:比……还红。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因为爱好傍晚时分 的枫树林,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月 春光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三、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诗三首课件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 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 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 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 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 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诗三首课件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破坏,杜牧 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 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 了三首七绝。 杜牧诗三首课件
诗意品读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从长安回望骊山,东西绣岭,繁华似锦,
想像中百年前的情景尤是如此。百年前的 某日,山顶华清宫的千重山门依次而开, 人们不解:莫非战祸又起、军帖又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①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各是什么?
②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有如此不同
的评价?
杜牧诗三首课件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对项羽不 肯过江东的刚烈 行为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高度赞 扬项羽宁死不屈 的气节。
杜牧诗三首课件
一、弄清史实 二、要体会意图
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三、领悟感情
1.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2.借史实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抓住历 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四、分析写法
1. 在构思上,以景衬情的,由议论引发的; 2.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牧的诗歌,从思想内容看, 大致有以下几类:
1. 政治咏怀诗 2. 咏史怀古诗 3. 写景纪行诗 4. 妇女题材诗 5. 酬赠抒怀诗 6. 颓废色彩诗
杜牧诗三首课件
无一山长 人骑顶安 知红千回 是尘门望 荔妃次绣 枝子第成 来笑开堆 。,。,
杜牧诗三首课件
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骊山下,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造殿,赐名汤泉宫。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为行宫,名为温泉 宫,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 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 乐。
又见马嘶人乏,红尘飞扬,莫非果真军情 紧急?妃子破颜一笑!谁能想到如此快马 加鞭竟是给贵妃送鲜荔枝来了。
杜牧诗三首课件
整体把握
1.此诗写了什么史实?
写了唐玄宗不恤民力为杨贵 妃千里运荔枝一事。
2.诗人的观点是什么?
借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对 历史兴亡的感慨,暗含讽刺和 批评。
杜牧诗三首课件
写作目的
杜牧诗三首课件
③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 诗人借古抒怀。表达了对项羽刚愎自 用的批评和惋惜。亦有与项羽惺惺相 惜之情。
④为什么此诗会千古流传?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成 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 为一时失败所挫。说明了“败不馁”的道 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杜牧诗三首课件
小结
杜牧诗三首课件
写作技巧
以小见大,讽刺见于其中。
巧作对比。“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巧 作对比。对比之下批评的矛头指向显而易 •见暗。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仅 是对唐明皇荒淫无度的嘲讽,还揭示了他 们乐极生悲的命运和国势衰落的深刻原因。
用语含蓄精警。不说玄宗荒淫好色,也不说 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摆出其荒唐之举发人 深思。
主旨: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 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 失败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 刺。
读出诗人的情感 ——批判、惋惜。
杜牧诗三首课件
拓展探究: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 论。比如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王 安石则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 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 来? 讨论:
杜牧诗三首
杜牧诗三首课件
晚唐是我国诗歌创作上的大转折时 期。其共同倾向是:内容上女性、相思、 爱情成了诗歌吟咏的主要对象,可谓 “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体现。艺术上精 工雕琢,注重形式上的华美绮丽,情感 上或以哀怨悱恻为美,或以淡泊情思为 美,或以幽艳细腻为美。总之,晚唐诗 歌带着一种浓郁的感伤美。
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牧、李商 隐,世称“小李杜”。
杜牧诗三首课件
历史回放
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他四面楚歌,只 得率28骑从垓下突围至乌江边。乌江亭长 泊舟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 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 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 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 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还说“天亡 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
杜牧诗三首课件
(题
咏 史 诗
乌 江
)亭


杜牧诗三首课件
鉴赏步骤:
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
述己志——知人; 忧天下——论世 D.写作技巧?
杜牧诗三首课件
再读把握
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
项羽乌江自刎。
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题目 江东子弟
借古讽今,用饱含讽刺的语言寄 寓了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 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 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 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 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 衰兴亡的历史感慨。
杜牧诗三首课件
3.诗人的观点从怎样体现出来的?
①“山顶千门”“次第开”:特写镜 头,引起悬念
杜牧诗三首课件
研读全诗
①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 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 体会到的?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 辱是男儿”
杜牧诗三首课件
②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胜败兵家事不期”,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
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 王也”的艺术概括。
“卷土重来未可知”——刚愎自用, 听不进亭长忠言。
②“一骑红尘”:悬念迭生
③“妃子笑”: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
更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 结果。“笑”写出贵妃恃而娇的神态,寄寓讽 刺。
④“无人知是荔枝来”: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 “无人知”含蓄地揭示了飞骑送荔枝之举的荒唐 程度。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帝王贵妃们的 骄奢淫逸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