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6章 知识学习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 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 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 做的问题,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 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
知策略两个大类。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例:1、知识学习中,理解某一原理意义的 学习属于( )。 A、陈述性知识学习 B、程序性知识学习 C、策略性知识学习
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学
例:1、如何合理编排教材? 答案:合理编排教材应该做到结构化、 一体化、网络化。
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学
例:2、如何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 迁移意识。
本章小结
本章讲述了迁移的种类,即正负迁移、 顺向逆向迁移、水平垂直迁移、一般具体迁 移以及同化性、顺应性与重组性迁移。了解 了早期四种迁移理论,以及现代认知结构迁 移论。学习了影响迁移的三个因素,尤其是 促进学习迁移的具体措施。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 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
相互联系的过程。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
关类属学习。前者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
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 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 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两
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3.科学地进行比较 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 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 概括。 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最新版)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3、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补充发展时期30-—50年代见课本P10)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补充成熟时期60年代见课本 P10)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六章__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2.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A.客观描述 B.关键特征 C.主观表征 D.内在规律3.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4.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5.()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6.()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7.()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8.()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9.()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0.()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1.()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2.()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3.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和()两个亚类。
A.动作技能;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认知策略C.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心智技能;操作技能14.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是()。
A.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 D操作技能15.()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和自己的加工活动。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

14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 算法策略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Eg: 一个保险柜有三个旋钮,每个旋钮上都有0~9个数字。要求 用尝试错误法打开这个保险柜,就要将三个旋钮上的数字随 机组合,共有10×10×10=1000种组合
24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经验 (二)问题的表征 (三)问题情境 (四)定式 (五)功能固着 (六)动机和情绪状态 (七)个性差异 (八)人际关系
25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经验
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二,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 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活 的经验,即专家知识。
30
➢ (四)定式
➢ 解决某些相似的问题后,会形成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势,其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31
(五)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 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对某物品 的初次用途印象深刻。
7
专栏5-1 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说与“顿悟”说
桑代克迷笼实验 苛勒对顿悟的研究
8
桑代克迷笼实验
尝试错误是美国 心理学家桑代克 (Thorndike, 1898)从动物 学习实验而提出 的,就是人们在 解决问题的时候 也可能采用随机 尝试的方法,经 过多次尝试错误, 最后找到答案。
教育心理学 各章知识汇总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1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与负强化。负强化指通过警告或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正强化即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理解记忆
12.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13.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4.少年期儿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了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5.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6.学习准备: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7.关键期: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在个体发展中,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正好处于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17、18岁)正好处于青年初期。
2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
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
结果;
12
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
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 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
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
8
(二)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来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运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 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顿悟虽然常常出现在若干尝试与错 误的学习之后,但不是桑代克所说的那种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在做出 外显反应之前,在头脑中要进行一番类似于“验证假设”的思索。动物解决 问题的过程似乎是在提出一些假说,然后检验一些假设,并抛弃一些错误的 假说。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 会出现。 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知觉经验的组 织作用。关注知觉和认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智慧行为,是一 种顿悟过程,需要有理解、领会与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参与,并且它是一种突 现、速变、飞跃的过程。 。
托尔曼提出的。托尔曼是一位新行为主义者,但他是一位受格式塔学说 影响的行为主义者,经常用动物的动机、认识、预期、意向和目的来描 述动物的行为,他关心行为理论如何同诸如知识、思维、计划、推理、 目的、意向等概念相联系,他的理论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整体行为主义、
符号完形学说或与预期说。
学习认知-目的说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直接的联 结,而是存在一种中间变量。学习的结果也不是对一种刺激的反应,而
教育心理学第6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选择题:1、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些作业形式问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是【 C 】A.感性知识 B.命题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2、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式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这种学习属于【A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3、学生在学习“哺乳动物”这一概念之后,很方便就掌握了“鲸”这个概念。
这是【 B 】P86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4、儿童在知道“苹果”、“梨子”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概念,这种学习是【 B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5、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丁180。
”,这种知识属于【 C 】A.策略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6、个体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是【 D 】A.感性知识 B.命题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7、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现场参观访问等属于【D 】A.迁移 B言语直观 C.模象直观 D.实物直观8、观察和显示各种图片、图表、规模、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属于【 D 】A.迁移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模像直观9、通过观察事物、演示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方式获得直观经验,属于【 A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知识直观lO、历史课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属于【 A 】P85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程序性学习1l、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遗忘发展进程研究,绘成了经典的遗忘曲线,规律是【B】P99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平均下降 D.无规则变化1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B】P99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匀速下降 D.不平衡13、根据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 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倒U型! D.加速器14、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是【反例】(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住要属性和关键特征,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的例子是)【 B 】A.正例 B.反例 C.直观材料 D.高级概念)15、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 D 】A.判断 13.推理 C.概念 D.比较16、变化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突出本质特征。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六章知识的学习+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知识的学习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2)知识直观和知识的概括。
(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4)遗忘的理论解释.(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考纲链接1.知识的含义。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
具体知识:是对于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原则等。
3.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知识的重复程度);(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4.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5.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7.知识直观.(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⑧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六章《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的学习

四、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动作技能不易遗忘的原因
– 在形成与使用过程中有了大量的过度学习; – 保持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小脑等低级中枢,其可能
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 许多连续的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比较简单。
• 动作技能的迁移
指已掌握的技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或妨碍作用。 正迁移:
对于那些只能在一个特定时期进行练习、而此后又不马上 操作的一些技能学习来说,过度学习更为有效。
(3)要合理分配练习时间 : –集中练习—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直到掌握某 种动作技能为止。 –分散练习—把练习分成若干阶段,在各阶段之间插入 适当的休息时间。 –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4)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 –整体练习—把要学习的动作技能作为一个整体重复加 以训练的形式。 –部分练习--把一套完整的动作技能分解成同时或按先 后次序出现的若干部分,每次进行其中一部分的训练 ,最后获得完整的动作技能。 –模拟练习、心理练习与实际练习
双侧性迁移 :由身体一侧学会的技能迁移到身体的另一侧。 语言-动作迁移:在动作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掌握动作技能有积极影
响。
动作-动作迁移:已学会的一种动作帮助和促进对另一种动作的学习。
正迁移发生的情况: 不同技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成分;不同技能之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
– 负迁移 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如,一个会
的提高上。 –练习成绩随练习进程而逐步提高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三
种形式—
• 练习进步的速度先快后慢; • 练习进步的速度先慢后快;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期现象: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地上升,练习到一定时期会 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在练习中期出现,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一段接近水平的 线段。 –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而且并 非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现象的一个最重 要的原因。
教育心理学第6章

对于情感障碍,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同时, 学校和家庭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支持。此外, 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寻求帮助和支持。
03
动机、意志与教育
动机理论及分类
01
02
03
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 的内部动力,它激发、维 持、调节并终止行为。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认为人格是由多种特质构成的,特质是稳定的、持久的行为倾向。
人格类型及其特点
01
02
03
04
A型行为模式
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侵略性、 自信心、成就感,以及容易产
生不耐烦、敌意等情绪。
B型行为模式
相对缺乏A型行为特点,比较 温和、有耐心、能够与人合作。
C型行为模式
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抑郁的情 绪,以及过度压抑自己的情感。
情感发展的阶段
情感发展可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五 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经历等因素都会影响情感的发展。
情感与认知关系
情感对认知的影响
01
情感可以影响认知过程,如注意、记忆和思维等,积极的情感
可以促进认知活动,而消极的情感则可能阻碍认知活动。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反馈和强化,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和成就,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挫折应对与心理辅导
1 2 3
挫折的定义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 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导致个人目标无法实现时 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挫折应对策略 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方式。积极应对包 括调整目标、寻求帮助、改变策略等;消极应对 则包括逃避、放弃等。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总1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选题1.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关键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
A.判断B.概念C.推理D.比较2.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模式进行教学。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发现学习3.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叫做()。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规则学习D.命题学习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称为()。
A.比较B.概括C.变式D.抽象5.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派生学习6.儿童经过教师传授,知道“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类属学习D.命题学习7.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为了让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法是()。
A.注意B.感觉登记C.复述D.组块8.对“圆是一动点绕一定点等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类属学习D.命题学习9.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鸡、鸭作为例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运用了()。
A.正例B.反例C.提供变式D.科学地进行比较10.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学习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属于()。
A.上位学习B.命题学习C.类属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A.命题学习和概括学习B.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D.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12.“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属于()。
A.感性知识B. 理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操作性知识13."1/3+2/5“属于()。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1至8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答)(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社会环境作用大)(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即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了解)(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经典著作《梦的解析》(了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而且影响深刻。
我国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此后,又出现了几本翻译介绍和我国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一、简答题1、简述操作技能熟练的标志。
答:A学习者意识调控减弱B能利用细微线索动觉反馈作用加强C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D动作自动化E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2、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标志。
答:A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B智力技能的进程压缩C智力技能应用的高效率3、简述心智技能培养的要求。
答: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4、简述运用遗忘规律保持知识的方法。
答:A深度加工材料B过度学习C合理复习D有效运用记忆术5、什么是上位学习?请举例说明。
答: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就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在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要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是,便会产生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
例如,儿童在熟悉了鸟、鱼、野兽、昆虫等下位概念之后,再学习“动物”这一上位概念。
6、什么是并列结合学习?请举例说明。
答:并列结合学习是指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时产生的知识学习被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例如,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就是并列结合学习。
7、什么是下位学习?请举例说明。
答: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例如,学生学习了杠杆的概念,知道了力臂原理,而后学习定滑轮的知识,把定滑轮同化到杠杆概念之下,这个过程就是下位学习。
8、简述实际教学中教材直观的类型。
答:在实际教学中,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9、简述技能的特点。
答:第一,技能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第三,技能中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011年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 学习新信息对己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__________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2. 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__________秒钟A.5B.20-30C.60D.120 ()3. 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__________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4. 由于反映程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__________A.记忆知识B.直观知识C.理性知识D.应用知识()5. 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__________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辩题学习()6. 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__________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7.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叫做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8. 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__________A.痕迹衰退说B.同化说C.干扰说D.动机说()9. 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__________A.知识巩固B.知识运用C.知识提取D.知识迁移()10.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__________组块A.6±2B.6±12C.7±1D.7±2 ()11. 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一下哪一种记忆术__________A.位置记忆法B.关键词法C.缩简法D.视觉想象()12.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________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13. 以词汇学习,实物,图片,图表,图形等为内容的学习属于__________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符号学习D.并列结构学习()14. 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__________A.符合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15. 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__________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学习()16. 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D.以上都正确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B.0.2~25秒C.2秒到1分钟D.5秒到2分钟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B.6±1C.7±1D.7±2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A.关于企鹅的定义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C.名人的自传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B.累积性C.矛盾性D.对立性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
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B.变式法C.比较法D.直观法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C.感觉记忆D.短时记忆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教育心理学-第6章 认知策略的学习

第一节 认知策略的性质与分类
一、认知策略的性质 从学习过程来看,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选择和 调整其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的内部控制过程 (加涅)
从学习结果看,认知策略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 序性知识,或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
– –
一般的智慧技能指向环境中的客体和事件 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自己内部认知过程
–
–
第三阶段,给学生提供变式练习,促进策略运用的泛 化和灵活性。
二、认知策略学习特点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
支配智慧技能的规则是对外的,而支配认知策略的规 则是对内的。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 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
三、认知策略学习条件
(一)内部条件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
有研究调查了中学生对划线策略的使用情况后发现, 如果学生对所学习主题知之甚少,划线策略对他们 帮助不大。
2.学生的动机水平 3.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 4.学生所持有的认识论信念
(二)外部条件 教师在认知策略学习过程中处理好如下问题:
– – –
–
多呈现示例 指导学生发现规则及规则运用条件 提供变式练习的机会 长期系统的练习
认知策略
– – –
复述策略 精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自我计划策略 自我监察策略 自我调控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状态管理策略 社会支持管理策略
元认知策略
– – –
资源管理策略
–
– – –
三、认知策略的分类
根据学习过程的阶段分类(见下图) 根据适用的范围分类
–
一般领域/专门领域
教育心理学——第6章: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考试大纲解读:1、识记知识、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的类型、记忆的三个系统。
2、理解知识及知识学习的分类、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提高知识概括效果的方法、遗忘规律及遗忘的原因。
3、比较三种知识直观方式的优缺点,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重难点提示:1、知识的类型.2、知识学习的类型。
3、三种知识直观的类型。
4、知识的遗忘及原因。
◆重点内容归纳: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3、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由认知心理学家。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4、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类。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是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5、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类。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6、知识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在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化、保持和应用.7、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生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8、知识直观: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主要有三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教师的讲解应抓住事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3)活动律
——北极熊
JPKC
越是活动的事物,越容易被人们清晰地感知到,这
条规律叫做活动律。为此:
教师应多采用活动教具,如PPT、电影、电视、录
像、幻灯等现代化的视听工具,设法使教具变静为 动,以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4)组合律
JPKC
越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越容易构成一个整 体而被人们清晰地感知,这条规律叫做组合律。为此: ①教学内容要具有内在逻辑联系 ②分析、讲解要具有层次性和连贯性 ③板书设计要合理
②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及类型
(一)什么是知识
JPKC
教材: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 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表征(represcntation)是知识在人脑中的表达形式或组织结构。
上述定义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定义,无疑是对的,但比较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三个阶段)
JPKC
知识获得(同化)
知识保持 知识提取(应用) 【填空题】知识学习的过程一般包括知识获得、知 识保持和__________三个阶段。
四、知识学习的作用
JPKC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基础。具体 说,知识学习有三方面的功能:
1.知识学习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学习是学生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重 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学生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JPKC
知识学习(content learning)又叫知识掌握,是将贮
存在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及其意义转化为个人的精
神财富的过程。 加涅: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JPKC
符号学习就是掌握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 代表的意义。
【判断题】区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时间标志是10分钟。
二、知识遗忘及其原因
JPKC
对学习过的知识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时出现错 误的现象,叫做知识遗忘。 (一)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1885)
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满
(二)遗忘的理论
1.记忆痕迹衰退说
JPKC
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衰退是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的。
2.干扰说
遗忘是由记忆中的信息相互干扰引起的。 干扰说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样例32
3.同化说(奥苏伯尔)
当我们学习了更高级的知识后,高级的知识就可以替代低级的知识,使 低级知识遗忘,从而简化了我们的认知结构,减轻了记忆负担。 ——积极的遗忘
4.动机说(弗洛伊德)
遗忘不是我们不想记住,而是将一些内容排除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因为 回忆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我们的形象。
第二节 知识获得
一、直观教学
二、知识概括
JPKC
一、直观教学
(一)教学直观的三种类型
JPKC
实物直观:生动、形象,给学生以真实感和亲戚感 教学直观 模象直观:图片、图表、幻灯、教学录像、PPT 言语直观:生动具体的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 乎情理的夸张 【单选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模拟实物的 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填空题】为了促进中学生有效感知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常 常需要运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直观教学形 式。其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是____________。 ——样例35
——样例14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JPKC
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在概括程度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这时,新旧知 识之间的关系称为下位关系或类属关系。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之 中,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包括: (1)派生类属学习 新学习的知识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一个特例,即新知识是由 旧知识派生出来的,这样的学习称为派生类属学习。 ——掌握了“函数” 概念之后,再学习“幂函数”的概念 (2)相关类属学习 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都同属于一种概括程度更高的知 识之中,新知识的学习,使旧知识得到扩充、深化、限定或精确化,新知 识也获得理解,这样的学习称为相关类属学习。 ——已知“幂函数”是函数的一种,现在再来学习“指数函数”
“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只注重讲解概念的正例,而没有适时呈 现概念的反例。 正例提供了正确信息 反例增加了比较信息 ax2+bx+c=0
JPKC
2.提供丰富的变式
JPKC
变式就是在保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其非 本质特征。 具体讲,变式就是变更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 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 隐蔽的本质特征。 变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单选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 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 定,而使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称为( )。 A.正例和反例 B.变式 C.比较 D.自觉概括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上位学习
JPKC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V正方体=S· H V长方体=S· H V柱体= S· H
V拦河坝=S· H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JPKC
当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既不是从属关系, 也不是总括关系时,它们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 并列结合学习。 ——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物理学中的聚变与裂变,生物学 中的遗传与变异等,学习这类内容均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3.进行科学地比较
JPKC
学生找出事物的相同点比较容易,找出事物的差 异点比较困难 戌、戍、戊 己、已、巳 戌(xu) 横 己 戍(shu)点 已 戊(wu) 中空 巳 刀、刁、刃 徽、微、徵 开 半 全封
第三节 知识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JPKC
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约在1-4秒的记忆,叫做瞬时记忆。 ①保持信息的时间较短 ②保持信息的容量较大 ③保持信息的方式具有鲜明形象性,它保持的是刺激的原样 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 ①保持信息的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 ②既是一个缓冲器,又是一个加工器 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叫做长时记忆。 ①保持信息的时间很长 ②保持信息的容量很大
(2)差异律
JPKC
——万绿丛中一点红 ——鹤立鸡群 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容易被人们清晰地感 知,这条规律叫做差异律。为此: ①教学中,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
形状大小、线条粗细、教学内容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②重要的地方要突出强调。如教师的声音应大一些。 ③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要用彩色粉笔标出来。
(二)如何提高教学直观的效果(P91-93)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不要维直观而直观
JPKC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教学的过程
——样例44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强度律
二、知识概括 (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感性概括 理性概括
才能获得科学概念 只能获得日常概念
JPKC
(二)如何提高知识概括的效果
1.运用正例和反例
JPKC
2.提供丰富的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自觉概括
1.运用正例与反例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如下错误?
JPKC
“鸡、鸭、鹅不是鸟,蝙蝠是鸟”
词汇学习——汉字、英语单词学习 符号学习 非语言符号学习——实物、图像、图表、图形学习 事实性知识学习——如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习, 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学习。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概念学习
JPKC
P84:概念是人脑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概念学习就是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JPKC
(2)差异律
(3)活动律 (4)组合律
(1)强度律
巨大的激强度,才能被人清晰地感知到,
这条规律叫做强度律。为此: ①教师讲课的音量要适当,音量太低,学生会听不清;音量
太高,会引起学生的疲劳,降低教学效果。
②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 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之分
考试题型
JPKC
【填空题】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记忆可以分为______、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填空题】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极其有限的,大约为 ______个组块
【单选题】区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时间标志是
( )。 B. 30秒钟 C. 2分钟 D. 1分钟 A. 25秒钟 ( ? )
考试题型
JPKC
【填空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 色调、刺激强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这样才能保证知 觉效果的提高,这是利用了感知规律中的______ 。 【判断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使知觉的对象与 背景在颜色色调、刺激强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样 才能保证知觉效果的提高。这是利用了知觉规律中的差 异律( )。 【简答题】简述感知规律 【论述题】举例说明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鸟”的本质特征:“有羽毛”,“卵生”。
——掌握了“鸟是有羽毛的卵生动物”,就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