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精选练习)(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别.扭(biè) 商酌.(zhuó) 丁卯.(mǒu)
B.冗.长(chén) 慎.重(shèn) 打拱.(gǒng)
C.累赘.(zhui) 悔.恨(huǐ) 躬.行(gōng)
D.拖沓.(tà) 草率.(shuài) 譬.如(bì)
【答案】C
【解析】A项“卯”应读mǎo;C项“冗”应读rǒng;D项“譬”应读p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妥贴躬行君子南腔北调
B.恳切一以贯之颠沛流离
C.生疏感慨系之鞠躬尽悴
D.修润学而不厌悔人不倦
【答案】B
【解析】】 A项“妥贴”应为“妥帖”;C项“鞠躬尽悴”应为“鞠躬尽瘁”;D项“悔人不倦”应为“诲人不倦”。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李璐同学学习很认真,发现问题后及时向老师请教,真是不耻下问
....。

B.在班级里,张华作为班长,处处以身作则
....,为大家做好榜样。

C.对于外界的流言蜚语,他只是付之一笑
....,毫不在意。

D.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
....的生活。

【答案】A
【解析】“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答案】B
【解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后的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没有任何一个作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作家,他们还有最平常的烟火、最世俗的生活。

②难得这些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

③童年颠沛流离,爱情反复无常,人事是非混乱,国家战火连天,他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④他们的一生,才是最值得反复诵读的巨著。

⑤所谓充实的生活,就是养个孩子、栽棵树和写本书。

A.⑤①③②④ B. ⑤①③④②
C.①⑤③②④ D. ①⑤④②③
【答案】A
【解析】第⑤句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故放在段首;第②句中的“这些渺小的伟人”,与第③句中的“他们”相照应;第④句是总结句,应该放在段尾。

故选A。

6.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

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虽然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却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B.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但是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以小见大,突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C.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核心是“写话”与“简洁”,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D.在文风方面,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不失其真挚。

【答案】B
【解析】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

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繁简有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价值,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

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

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题里曾较详细地谈到,这里不能多说。

我的想法,值得重视的不是多用少用一两个字,而是应该少用而偏偏多用的这种热爱冗赘的心情,它扩张,无孔不入,就会成为风。

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

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

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

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
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

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7.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案】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

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这两句话承上启下。

【解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8.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答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

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解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理解文章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9.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答案】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

【解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10.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
【答案】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解析】从文中找出依据,学会找出照应的内容。

三、拓展阅读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肖复兴
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

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

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

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的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

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

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一九六三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这位老师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自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

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创作的艰巨。

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

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很意外。

因为我一直觉得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一定是深居简出,凡人不见的。

见这样的作家如同国家元首一样难哩。

现在叶圣陶先生居然要见见我这样一个初中学生,这自然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气很好。

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

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先门口迎接了我。

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小巧而典雅。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似乎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了。

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随之消失了。

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

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和指南之类。

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

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

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

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所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所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落日的余晖悄悄染红了窗棂。

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若有所思地望望窗外那爬山虎。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富有了生命和活力。

我仿佛觉得那个夏天变长了,总有回味的嚼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地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11.全文写了“我”回忆和怀念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回答。

【答案】叶老给“我”修改作文;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有关我与叶老之间的事件,
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即可.本文主要写了我与叶老之间的两件事:一是叶老给“我”修改作文;二是叶老邀请“我”都他家作客。

12.请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浓浓的绿意、生机勃勃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叶老关怀自己成长的感激(或对叶老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这句话把“一墙绿得沉郁的爬山虎”比作“一片浓浓的湖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具有无穷的生机,表现作者对叶老的感激之情。

13.请简要分析文章以《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为标题的作用。

【答案】标题借物喻人(或借景抒情),借爬山虎来比喻充满活力(或质朴真诚)的叶老,表达了“我”对叶老的赞美、崇敬(或感激、怀念)之情。

比喻新奇,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标题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6文眼;掲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本文的标题,实则是借爬山虎来比喻充满活力的叶老,借此表现“我”对叶老的赞美;同时标题比喻新奇,又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4.在作者的眼里,叶老是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叶老具有怎样的人品和文品。

【答案】①“我”到叶老家时,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可以看出叶老具有平易近人的人品。

(人品还可以答:平和宽厚、平等真诚、待人热情、和蔼可亲。

)
②给“我”修改的作文,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可以看出叶老具有一丝不苟(或认真)的文品。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精神品质的提炼.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及相关事件,然后用怡当的词去表述人物品质.文章写我到叶老家时,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可以看出叶老平易近人、平等真诚;叶老在为我修改比赛作文时,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可以看出叶老具有一丝不苟的文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