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溶解理论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半极性溶剂
• 一些有一定极性的溶剂,如乙醇、丙二醇、 聚乙二醇和丙酮等,能诱导某些非极性分 子产生一定程度的极性而溶解,这类溶剂 称为半极性溶剂。半极性溶剂可作为中间 溶剂,使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混溶或增 加非极性药物在极性溶剂(水)中的溶解 度。 • 如:丙酮能增加乙醚在水中的溶解度,乙 醇能增大氢化可的松在水中溶解度等。
第二节 影响药物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的因素
• 一、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 1、药物的分子结构 • 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药物分子与溶剂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相似相溶” 原理,药物的极性大小对溶解度有很大的 影响,而药物的结构则决定着药物极性的 大小。
• 2、溶剂 • 溶剂通过降低药物分子或离子间的引力,使药物 分子或离子溶剂化而溶解,是影响药物溶解度的 重要因素。 • 极性溶剂可使盐类药物及极性药物产生溶剂化而 溶解;极性较弱的药物分子中的极性基团与水形 成氢键而溶解; • 非极性溶剂分子与非极性药物分子形成诱导偶极 -诱导偶极结合;非极性溶剂分子与半极性药物 分子形成诱导偶极-永久偶极结合。 • 通常,药物的溶剂化会影响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 度。
四、溶解速率
• 溶解速度是指在某一溶剂中单位时间 内溶解溶质的量。溶解速度的快慢, 取决于溶剂与溶质之间的吸引力胜过 固体溶质中结合力的程度及溶质的扩 散速度。
• 固体药物的溶出(溶解)过程包括两个 连续的阶段: • 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释放进入溶液 中,然后,在扩散或对流的作用下将溶 解的分子从固液界面转送到溶液中。 • 有些药物虽然有较大的溶解度,但要达 到溶解平衡却需要较长时间,即溶解速 度较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与疗效, 这就需要设法增加其溶解速度。
1、极性溶剂
• 常用的极性溶剂有水、甘油、二甲基亚 砜等。最常用的溶剂是水,为强极性溶 剂,可溶解电解质和极性化合物。极性 溶剂的介电常数比较大,能减弱电解质 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间的吸引力,产生 “离子-偶极子结合”,使离子溶剂化 (或水化)而分散进入溶剂中。而水对 有机酸、糖类、低级醇类、醛类、低级 酮、酰胺等的溶解,是通过这些物质分 子的极性基团与水形成氢键缔合,即水 合作用,形成水合离子而溶于水中。
• 5、晶型 • 同一化学结构的药物,因为结晶条件如溶 剂、温度、冷却速度等的不同,而得到不 同晶格排列的结晶,称为多晶型。多晶型 现象在有机药物中广泛存在。药物的晶型 不同,导致晶格能不同,其熔点、溶解速 度、溶解度等也不同。
• 具有最小晶格能的晶型最稳定,称为稳 定型,其有着较小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 其他晶型的晶格能较稳定型大,称为亚 稳定型,它们的熔点及密度较低,溶解 度和溶解速度较稳定型的大。 • 无结晶结构的药物通称无定型。与结晶 型相比,由于无晶格束缚,自由能大, 因此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均较结晶型大。
• 如:无味氯霉素B型和无定型是有效的, 而A、C二种晶型是无效的;
• 维生素B2三种晶型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I型60mg/L,II型80mg/L百度文库III 型120mg/L;
2、非极性溶剂
• 常用的非极性溶剂有氯仿、苯、液状石蜡、 植物油、乙醚等。非极性溶剂的介电常数 很低,不能减弱电解质离子的引力,也不 能与其它极性分子形成氢键。而非极性溶 剂对非极性物质的溶解是由于溶质和溶剂 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作用的结果,溶剂分子 内部产生的瞬时偶极克服了非极性溶质分 子间内聚力而致溶解,而离子型或极性物 质不溶于或仅微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 CH 3-CH2 -O- CH2CH3
H
H
O
三、溶解度
•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 一定压力下),一定量溶剂的饱和 溶液中能溶解溶质的量。溶解度一 般以一份溶质(1g或1ml)溶于若干 毫升溶剂中表示。《中国药典》 2010年版二部对药品的近似溶解度 用以下名词表示:
1、极易溶解:系指1g(ml)溶质能在不到1ml溶剂中溶解。 2、易溶:系指1g(ml)溶质能在1~10ml溶剂中溶解。 3、溶解:系指1g(ml)溶质能在10~30ml溶剂中溶解。 4、略溶:系指1g(ml)溶质能在30~100ml溶剂中溶解。 5、微溶:系指1g(ml)溶质能在100~1000ml溶剂中溶解。 6、极微溶解:系指1g(ml)溶质能在1000~10000ml溶剂中 溶解。 7、几乎不溶或不溶:系指1g(ml)溶质在10000ml溶剂中不 能完全溶解。 • 药物的溶解过程,实为溶解扩散过程;一旦扩散达平衡, 溶解就无法进行。
溶解理论
第一节
药物的溶解
一、溶解的定义 二、溶解作用原理 三、溶解度 四、溶解速率
一、溶解的定义
溶解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 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以 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液体分 散介质的过程。其中,被分散 的物质称为溶质,分散介质称 为溶剂。
二、溶解作用原理
• 溶解的一般规律为:相似者相溶,指溶质与溶 剂极性程度相似的可以相溶。按照极性(介电 常数ε)大小,溶剂可分为极性(ε=30~80), 半极性(ε=5~30)、非极性(ε=0~5)三种。 溶质分为极性物质和非极性物质。 • 溶质能否在溶剂中溶解,除了考虑两者的极性 外,对于极性溶剂来说,溶质和溶剂之间形成 氢键的能力对溶解的影响比极性更大。
• 3、温度 •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溶解过程是 吸热还是放热。如果固体药物溶解时, 需要吸收热量,则其溶解度通常随着温 度的升高而增加。绝大多数药物的溶解 是一吸热过程,故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MC等物质的溶 解正相反。
• 4、粒子大小 • 一般情况下,药物的溶解度与药物粒子的大小 无关。但是,对于难溶性药物来说,一定温度 下,其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与其表面积成正比。 即小粒子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大粒子有较小的 溶解度。但这个小粒子必须小于1µm,其溶解 度才有明显变化。但当粒子小于0.01µm时,如 再进一步减小,不仅不能提高溶解度,反而导 致溶解度减小,这是因为粒子电荷的变化比减 小粒子大小对溶解度的影响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