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

合集下载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述评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述评

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并评述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的仪式象征分析理论,以及其对宗教人类学和仪式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

特纳的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理解仪式和象征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本文将从特纳的生平背景入手,阐述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分析其理论的核心观点和独特价值,以期对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理论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维克多·特纳,一位在宗教人类学和仪式研究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者,他的理论贡献不仅体现在对仪式象征的深入分析上,更体现在他对仪式、象征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上。

特纳的理论研究始终与他的生活经历紧密相连,这使得他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本文将在介绍特纳的生平背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仪式象征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以期全面揭示其对宗教人类学和仪式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

二、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概述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的仪式象征理论在宗教人类学和仪式理论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理论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框架,用于深入解析仪式活动的深层含义和社会功能。

特纳强调,仪式不仅是一种社会行为,更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通过它,参与者能够体验到社会的统一性和凝聚力。

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主要围绕“阈限”(liminality)和“交融”(communitas)两个核心概念展开。

阈限指的是仪式过程中参与者所处的边缘状态,它既非过去也非未来,既非此也非彼,这种模糊的边缘性使得参与者能够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进入一个全新的、超越常规的状态。

而交融则是指在这种阈限状态下,参与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等级、地位、身份等界限,使得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在平等、共享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亲密的、深入的关系。

特纳认为,仪式象征的核心在于通过阈限和交融的过程,实现社会的整合和再生。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仪式现象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而且几乎在所有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仪式现象是人类对于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的表达,它不仅仅是形式化的行为,更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社会交流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解释仪式现象的起源、内涵和现代演变,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仪式现象是指一系列具有特定意义和目的的行为和活动,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这些行为和活动往往具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则,并且通常与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相关联。

仪式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交流方式,而且还是一种维系社群凝聚力、传承文化、教育和休闲的方式。

仪式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它最初可能是人们对神秘和未知事物的崇拜和敬畏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式现象逐渐演变,并开始与各种文化、宗教和社会活动相关联。

在不同的文化中,仪式现象的形式和意义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通常都反映了该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

仪式现象的内涵和意义非常丰富。

从文化角度来看,仪式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

通过仪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它将一代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从社会角度来看,仪式是一种社会交流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强化社会规范、增强社会凝聚力。

从宗教角度来看,仪式是表达信仰和崇敬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人们寻求精神安慰和力量,以及表达对神灵或偶像的崇敬和敬畏。

现代仪式现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复杂且多变的。

一方面,现代仪式在很多方面延续了传统文化中的仪式现象。

虽然时间和空间上有所改变,但是很多现代仪式仍然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仪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它们不仅吸收了不同文化的元素,还反映出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

仪式现象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不仅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更是人类寻求精神安慰和力量的重要途径。

仪式教育的研究综述

仪式教育的研究综述

2019第02期│《党史博采》39一、仪式理论研究概述(一)国外研究早在19世纪的时候国外专家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仪式的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

人类仪式研究的理论也大致分为了六种,分别是:深化——仪式学派、仪式——心理分析学派、社会结构——功能学派、宗教学派、象征文化学派、时间——表演学派。

在这些研究学派中有不少杰出的专家学者,他们都为仪式的研究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著名的美国仪式学家罗纳尔德·格莱姆斯以发生学的角度出发对仪式进行了探讨。

该学者认为仪式来源于生物和大自然中,仪式本就起源于仪式化的行为,仪式化行为的根据是人类所存在的节律。

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仪式研究的起点》中指出:根据仪式的实际用途仪式分为了六种,这六种分别是行为、礼节、典礼、礼拜、庆祝、巫术,他认为这六项行为仪式的差别是研究的起点。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将仪式作为宗教的基础,得出了神圣和世俗两种相反的特性,他认为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一个领域中有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个领域中就有所有世俗的事物。

仪式作为宗教的一部分,是神圣的事物。

爱弥儿·涂尔干还非常注重仪式功能性的研究,他认为仪式是人自发的、有集体性的一种社会情感,这些都表达了社会和谐以及道德的强制力。

爱弥儿·涂尔干还在其研究成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描述了澳洲中部地区的部落种族在参加宗教典礼时的心情,并且了解到庆祝者仪式性表演的功能主要在于能够让种族的人群加强他们的信奉,进而有效的重新整合了社会秩序。

英国人类学家马克斯·格拉克曼在涂尔干的仪式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主要的观点是不应把仪式单纯的看作是团结社会的功能性因子,应该将仪式看成社会规则的一种现实冲突的表达,或是一种肯定,社会上虽然存在一些冲突但还是统一的。

仪式夸大了社会的冲突,并且非常戏剧性的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将原来的社会平衡打破,进而重新构建了社会框架以及规则,帮助社会秩序的恢复。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人类学的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古典进化论学派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

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社会进化论。

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

《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法的应用》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

《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人类学10大理论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尔干杜尔凯姆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从《宗教与神话》看李亦园的仪式理论(上)

从《宗教与神话》看李亦园的仪式理论(上)

从《宗教与神话》看李亦园的仪式理论(上)李亦园是台湾著名⼈类学家。

在《宗教与神话》中,他从⽂化⼈类学的视⾓考察了近三⼗年来台湾宗教的变迁,并探讨了仪式与信仰、仪式与⽂化、仪式与神话等⽂化⼈类学课题。

作者兼具⽥野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学术功底,因⽽对仪式与信仰、⽂化及神话的关系都做出了严谨⽴论。

本⽂拟从《宗教与神话》⼀书对李亦园的仪式理论作⼀简要述评。

⼀、仪式的定义“仪式”⼀词作为⼀个专门性术语出现在19世纪,在⼈类学研究的视野范围和意义范畴内,仪式⾸先被限定在⼈类的“社会⾏为”这⼀基本表述上。

⼴义上说,仪式包括各种各样的⾏为:从“你好”等⽇常问候的礼节到天主教弥撒的隆重仪式。

许多⼈类学家都对仪式有过不同的论述。

⽐如:“那些包含着世俗的⾏为,其⽬的是为了国王和部落祈福的,⼈们称作为仪式。

”“我将仪式视为基本的社会⾏为。

”“仪式是纯净的⾏为,没有意义或⽬的。

”“仪式是关于重⼤性事务,⽽不是⼈类社会劳动的平常的形态。

”“仪式就像⼀场令⼈⼼旷神怡的游戏。

”“在仪式⾥⾯,世界是活⽣⽣的,同时世界⼜是想像的……然⽽,它展演的却是同⼀个世界。

”利奇指出:“在仪式的理解上,会出现最⼤程度上的差异。

”①确切地说,“仪式”⼀词来⾃英⽂的‘ritual’⼀字,其原意是指“⼿段与⽬的并⾮直接相关的⼀套标准化⾏为”,因此仪式中所表现的⾏为经常是具有更深远的⽬的或企图,这也就表明了仪式的象征性⽽⾮实⽤性的意义。

②(p48)⽽李亦园从仪式与信仰的关联性出发,对仪式下了⼀个更具体的定义:“仪式是⽤以表达、实践,以⾄于肯定信仰的⾏动,但是信仰⼜反过来加强仪式,使⾏动更富意义,所以信仰与仪式是宗教的⼀事两⾯表现。

”②(p47)李亦园特别强调仪式的⾏为性,并直接将其视为表达、实践乃⾄肯定信仰的⾏动。

此处的“信仰”乃狭义,特指宗教信仰,⽽⾮⼀般意义上的信仰。

这突出了仪式与信仰的关系。

⽽信仰则具有加强仪式、使仪式⾏为更有意义的功能,因此仪式与信仰是紧密不可分的。

仪式教育的研究综述

仪式教育的研究综述

仪式教育的研究综述作者:曹莹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9年第02期[摘要]仪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关注。

军队是一个绝对集中的战斗集体,对政治思想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仪式的教育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军队仪式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有着深刻的教育内涵,具备较强的价值导向的作用;官兵们通过参与仪式,实现人生每一个阶段的过渡,进而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将其行为规范功能发挥出来;军队仪式的规范性和重复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官兵的军队文化记忆,提升官兵对军队文化的认同,对军人身份的认同。

文章根据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具体的实践路径进行了研究,整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军队仪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参考。

[关键词]仪式教育;军队仪式;学者[作者简介]曹莹(1994-),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2-0039-03一、仪式理论研究概述(一)国外研究早在19世纪的时候国外专家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仪式的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

人类仪式研究的理论也大致分为了六种,分别是:深化——仪式学派、仪式——心理分析学派、社会结构——功能学派、宗教学派、象征文化学派、时间——表演学派。

在这些研究学派中有不少杰出的专家学者,他们都为仪式的研究做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著名的美国仪式学家罗纳尔德·格莱姆斯以发生学的角度出发对仪式进行了探讨。

该学者认为仪式来源于生物和大自然中,仪式本就起源于仪式化的行为,仪式化行为的根据是人类所存在的节律。

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仪式研究的起点》中指出:根据仪式的实际用途仪式分为了六种,这六种分别是行为、礼节、典礼、礼拜、庆祝、巫术,他认为这六项行为仪式的差别是研究的起点。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

为了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人类学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本文将介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几个主要的理论框架。

一、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它指的是人类学家亲自深入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或文化圈子,与当地人进行长期的交流和观察。

田野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该社区或文化的各个方面,获取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在田野调查中,人类学家经常使用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式,以了解当地人的行为、观念、价值观等。

田野调查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它能够提供深入、全面的研究数据,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研究中。

二、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人类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社会或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人类学家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比较研究可以针对特定的主题,比如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宗教仪式等,也可以对整个文化体系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研究,人类学家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拓展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解。

三、符号学分析符号学分析是人类学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

符号学认为,符号是人类交流、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

符号可以是语言、图像、象征物等,通过符号,人类赋予事物以特定的意义。

符号学分析关注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式,以揭示文化背后的意义系统。

符号学分析常用于解读文化产品、宗教仪式、艺术作品等,通过分析其中的符号和象征,揭示文化的意义和所传递的信息。

四、社会构建主义社会构建主义是近年来在人类学中兴起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社会和文化是由人们共同构建和演化的,是人类集体行为和交互的结果。

社会构建主义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动态变化,强调社会和文化对个人的塑造作用。

社会构建主义用以批判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框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

综上所述,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和理论框架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彭文斌郭建勋摘要]仪式是作为学科的人类学界定自己的一大支柱,长期以来吸引了学人们广泛的兴趣。

由于仪式文化现象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一直众说纷纭,神话-仪式学派、心理学派、结构-功能学派、现象学派、实践-表演学派等应运而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阐释。

本文根据近年来海内外的相关成果,对仪式研究的诸种学术取向作一简略梳理。

关键词]人类学;仪式研究;神话-仪式学派;仪式-心理分析取向;社会结构-功能学派;宗教现象学派;仪式研究的实路表演学派作者简介:彭文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 亚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民族学博士,研究藏族社会与文化。

四川成都610041仪式是宗教的实践过程,也被称为“行动中的信仰”( belief inaction ),其重要性得到了宗教学和人类学界的长期关注。

在人类学的百年发展史中,仪式与亲属制都曾经作为人类学研究的二大支柱,对于人类学科的发展和学科边界的建构都产生过深远和不可磨灭的影响。

就具体的层面而言,仪式的探索对宗教、文化和人格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少独到与多维的视野。

[1] 然而,由于仪式涉及的活动范围较为复杂和宽泛,如何定义仪式则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广义的仪式,近似于社会性的泛泛礼仪,包括人际交往的规范与行为,如见面与告别的日常礼仪、以及升旗等政治礼仪。

狭义的仪式,则专指宗教的祭祀与礼拜仪式,早期人类学所指的仪式多与宗教信仰相关。

英国人类学家威廉•罗伯逊•史密斯(William Robertson Smith ) 认为,在原始宗教中,仪式的重要性要高于信仰的内涵。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继承了史密斯的这一观点,他认为,宗教中的仪式活动要远胜于信仰体系本身。

因此,宗教“就是整套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活动”。

2]在英语中有二个词汇来表述仪式,一为“ritual ”,二为“ rite ”个词汇可以理解成前指“仪轨”,后为“礼俗”,即强调规范、秩序与强调具体实践之间的细微差别。

在1771 年第一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中把“ ritual定义为“本指导秩序和方式的书,它见之于正在特定的教会、教区或相似地点举行的庆典和礼拜”。

“ Rite ”则是“指举行礼拜 的特定方式, 它在各地的乡下举行”。

到 1910 年第列颠百科全书》时,有关仪式的现代定义才问世,为,“仪式(ritual ) 被看做规范化行为的一个类型,它象征或表现了某种东西, 而且由此与个人意识和社会组织形成了不同的 )联系”。

[3]人类学对仪式的专业定义各式各样,各有千秋。

有强调仪式中的表演与转换因素的,如波比•亚历山大所言:创作的一种表演。

通过这种表演形成了一种转换,即将日常改变了。

[4] 而在著名的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经典定义中,他更注重仪 式的规范与信仰成分,他将仪式描述为: 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 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 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做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或终极的 原因。

[4] 值得注意的是仪式认知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分析性 的专门性词语,仪式出现在 19 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它被 确认为人类经验的一个分类范畴里的概念,其本意是将欧洲版 《不 它综合了泰勒、兰格、弗雷泽等的观点。

阿萨德(Asad )认就最 般的和最基本的方面说,仪式是按计划进行的或即兴生活转变到另一种关联中而在这种关联中,日常的东西被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与异文化的宗教信仰相比较,如仪式与巫术、宗教与迷信,归结起来,即是西方之“我者”与非西方“他者”之间的二元观照。

因而仪式的出现就带有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体现了社会进化论的基本特点,将欧洲之外的其他文化贬斥为落后和缺乏认知理性。

在维多利亚时代,大多数人认为的宗教只是指基督教,而把非基督教的对神灵的信仰都概斥之为迷信或“邪教”。

在人类学的仪式研究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仪式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如新近较为有影响的凯萨琳•贝尔(Catherine Bell) 提出的六分法对仪式进行描述,涉及“过渡仪式”Cites of passage ),历法仪式( calendrical rites) 、交换和共享的仪式(rites of exchange and communion) 、磨难的仪式(ritesof affliction) 、宴会、禁食与节日的仪式 (feasting, fasting and festivals) 和政治仪式( political rites) 。

[5]而且经年累月,人类学的仪式研究也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这些学派与人类学的理论流派同步。

有“神话-仪式”、“现象学”、“心理分析”等学派、涂尔干的“社会学派”、拉德克里夫-布朗( Radcliffe-Brown) 和马凌诺斯基( 和特纳( Victor BronislawMalinowski )的“社会-功能学派”、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evi -Strauss )的“结构主义学派”,凡-格勒普(Van Gennep)Turner) 的“象征主义学派”,等等,仪式研究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神话——仪式学派( The Myth and RitualSchool ) 人类学诞生之初,就开始对信仰、仪式进行研究。

早期人类学家将仪式放在文化的原初形态,对仪式——神话展开研究,从而形成了神话——仪式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E.B.Tylor) 和弗雷泽( Frazer )认为,仪式是宗教与文化的源头。

宗教是对超自然的信仰,“遗留说”和“万物有灵”是迷信对自然现象的曲解。

宗教进化的规律为从原始宗教走向人为宗教,多神走向一神,最终为科学所替代。

神话-仪式学派的核心是进化的观念,他们关注的是宗教的起源,而非过程,研究方法是罗列世界各地的宗教现象,而非实地考察。

他们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问题,人类用来解释他们的所见世界的观念问题。

宗教不是被首先认为与群体需要、结构或活动有关。

相反,它被认为是起源于泰勒所谓的个体的“蒙昧人哲学家”的思想,该“蒙昧人-哲学家”是史前时代孤独的思考者,试图解开生命之谜,然后将其关注和思想传递给其他人,只有当一种个人认可的观念逐渐为其他人所认同时,宗教才变为公共的或社会的。

相应地,宗教团体也总是首先被视为碰巧具有共同信仰的个体的整合。

、仪式——心理分析取向(Psychoanalytic Approachesto Ritual)同时,进化论时代的人类学家们,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仪式进行研究,形成了仪式心理分析取向。

罗伯逊-史密斯认为,图腾动物的献祭与社区分享对于巩固群图的纽带很重要,但是对于参与者本身来说,这样的目的并非显而易见,因此他指出在社会行为背后往往有潜意识的因素。

弗雷泽和泰勒的宗教起源理论也是大量依靠心理分析的成分,而非社会因素。

他们认为,“原始人”创造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对梦、自然和巫术效力所引起的心理经验的困惑进行合理的解释。

而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人类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构成了他几乎所有关于宗教论述的基本命题。

他用比附的方式来讨论宗教徒与神经症病人的相似性,他认为,二者都特别强调以种特定的仪式形式行事,而且他们要尽善尽美地遵循仪式的规则,否则就会有一种犯罪感。

在两种情况中,仪式都与本能的压抑相联系:神经症通常起源于性压抑;而宗教则要求压抑自私性,控制自我本能。

因此,正如性压抑导致了个人的强迫性神经症,为人类所广泛信仰的宗教似乎是“普遍的强弗洛依德认为,氏族或部落选择一个具体的动(植)物与其自身联系,作为圣物或“图腾”,并产生系列禁忌行为,如氏族内不可乱伦,实现异族婚配,严禁宰杀或吃掉图腾动物。

迫性神经症”[6]。

而原始人群中的父亲敬畏和对父亲的女人的渴望,使得压抑的心理发生转折,父亲被杀死,父亲的妻子被占有,继之而来的忏悔负疚。

他认为,宗教首先来源于从“俄狄浦斯情结” 中产生的罪过感,并认为乱伦禁忌、图腾崇拜、外婚制、献祭甚至文明本身都起源与“俄狄浦斯”行为。

同时,人们从图腾动物中找到“父亲的替代”,宗教中的神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的“投射”,人们把对父亲的想象赋予了他们所崇拜的精神存在物并反映了他们对父亲的矛盾感情。

[ 7 ] 总之,早期的神话-仪式-心理学派关注宗教或仪式起源(origin) , 理论框架是进化论的历史观。

他们对于宗教起源的认识,不尽相同,缪勒( MaxMuller )认为宗教起源于“自然崇拜”,泰勒认为起源于“蒙昧人-哲学家”,而弗洛伊德认为起源于“俄狄浦斯情结 ( Oedipus complex )。

对于宗教的阐释多看重个体心理成分,比如认为是人们对梦、大自然的恐惧与误解导致宗教的出发。

他们的研究是依据各地的文献资料进行拼接,进行比较,而非通过对宗教仪式的实地考察之后的分析。

、社会结构-功能学派(SocialStructural-Functional Analysis)社会、功能、结构学派,关注的是仪式行为的社会属性,关心仪式是怎样推动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即仪式的功能性,而不关注早期仪式的心理学派涉足神秘力量或情感,及其对个体心理认知的整合。

该学派认为,仪式行为涉及以下的“社会工作”:构建与维护建立人类社区的社会纽带 (social bonds) ;通过共同的价值观、 知识与经验范畴的潜意识运作, 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舒缓和解决社会争端, 巩固群体的团结; 对支撑社区生活的社会和观念结构进行周期性的复兴或改革。

于社会的整合意义大于信仰, 正如拉德克利夫 -布朗所言, 信 仰是仪式的结果,行为决定信仰。

该派还强调仪式的社会整合功能。

涂尔干在代表作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Elementary 干认为,神圣事物总被分离出来看作是高级的、强有力的。

禁止日常接触并值得高度尊敬的;凡俗事物则相反,它们属 于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不重要的、实际的例行事务。

与宗教 有莫大关系的是这二种事物中的第一种。

宗教是一种既与众 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式所组成的统体系。

神圣事物涉及的是整个群体的利益与幸福,因此宗 教的性质是社会的,而非个体的,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社会 组织本身的集体投射方式,是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表述形式。

涂尔干认为,图腾标志是神圣事物的典范,构成了氏族信仰 与仪式的核心,在图腾背后,有一种拥有巨大权力的非人格 的物质与道德的力量影响氏族的生活。

人们敬仰它,感到有种道德义务去遵循它的仪式,而且通过它,感到互相之间以一种深厚的持久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因此,宗教是集体生 活的隐蔽形式,社会的个体成员,通过仪式,产生强大的激 情,并且建立起认同感,仪式的重要性超过信仰,信仰的内 容是多变的,但是宗教有什么永恒的话,那就是一个社会总 是需要仪式—更新与献身的仪典活动,来提醒人们,群体总 是比它的任何单个成员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