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转录:在DNA或RNA分子上合成出与其核苷酸顺序相对应的RNA或DNA的过程。

2、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物质在脱氢或脱水过程中,产生高能代谢物并直接将高能代谢物中能量转移到ADP(GDP)生成ATP(GTP)的过程。

3、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先与a-酮戊二酸进行转氨基作用,生成相应的a-酮酸及谷氨酸,然后后者在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脱去原来氨基生成原来的a-酮戊二酸并释放出氢的过程。

4、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肝脏具有较强的合成酮体的酶系,但却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而不是高血糖的产物。进食糖类物质也不会导致酮体增多。

5、糖异生: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和糖原的过程。

6、转氨基作用指的是一种α-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一种α-酮酸上,生成另一种氨基酸和相应的α-酮酸的过程。

7、解偶联剂:指一类能抑制偶联磷酸化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使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能量不能用于ADP的磷酸化,而只能以热的形式散发,亦即解除了氧化和磷酸化的偶联作用。

8、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9、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0、肽键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键性质,参与肽键的六个原子C、H、O、N、Cα1、C α2不能自由转动,位于同一平面,此平面就是肽平面,也叫氨酰平面。

11、DNA双螺旋是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

糖酵解是指在氧气不足条件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或乳酸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则可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接受磷酸丙糖脱下的氢,被还原为乳酸。糖的有氧氧化和糖酵解在开始阶段的许多步骤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分解为丙酮酸以后,由于供氧条件不同才有所分歧。

糖酵解总共包括10个连续步骤,均由对应的酶催化。

总反应为:葡萄糖+2ATP+2ADP+2Pi+2NAD+2H ——>2丙酮酸+4ATP+2NADH+2H++2H2O 丙酮酸(CH3COCOOH)+2NADH —可逆—>乳酸(CH3CHOHCOOH)+2NAD+

糖酵解意义:

1.糖酵解是存在一切生物体内糖分解代谢的普遍途径

2.通过糖酵解使葡萄糖降解生成ATP,为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尤其对厌氧生物是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3.糖酵解途径为其他代谢途径提供中间产物(提供碳骨架),如6-磷酸葡萄糖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底物;磷酸二羟丙酮?a-磷酸甘油 ?合成脂肪

4.是糖有氧分解的准备阶段

5.由非糖物质转变为糖的异生途径基本为之逆过程

糖异生过程:

①各种糖异生前体(除甘油外)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再生成各种单糖或多糖。

从丙酮酸开始合成糖的过程虽然与糖酵解的逆反应类似,但是由于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三个反应很难逆向进行。在糖异生作用中,己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两个反应的逆过程分别由葡萄糖-6-磷酸酶和果糖1,6-二磷酸酶催化完成。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过程,则通过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丙酮酸生成草酰乙酸,再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糖异生调节饥饿时,体内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强,剧烈运动时肌肉糖酵解加强,均可提供较多的前体加速肝中的糖异生。

意义:

1、糖异生作用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保证在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2、糖异生作用与乳酸的作用密切关系

3、协助氨基酸代谢

4、促进肾小管泌氨的作用

β氧化:

定义: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在α碳原子和β碳原子之间断裂,β碳原子被氧化成羧基,生成含有两个碳原子的乙酰辅酶A,和较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1、脱氢:脂酰CoA在脂酰基CoA脱氢酶的催化下,其烃链的α、β位碳上各脱去一个氢原子,生成α、β烯脂酰CoA,脱下的两个氢原子由该酶的辅酶FAD接受生成FAD.2H.后者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而生成水,同时伴有1.5分子ATP的生成。

2、加水:α、β烯脂酰CoA在烯酰CoA水合酶的催化下,加水生成β-羟脂酰CoA。

3、再脱氢:β-羟脂酰CoA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催化下,脱去β碳上的2个氢原子生成β-酮脂酰CoA,脱下的氢由该酶的辅酶NAD+接受,生成NADH+H+.后者经电子传递链氧化生成水及2.5分子ATP.

4、硫解:β-酮脂酰CoA在β-酮脂酰CoA在硫解酶催化下,加一分子CoASH使碳链断裂,产生乙酰CoA和一个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以上4步反应均可逆行,但全过程趋向分解,尚无明确的调控位点。

嘌呤环合成的原料:谷氨酰胺、天冬氨酸、甘氨酸、二氧化碳、一碳单位

嘧啶环合成的原料:谷氨酰胺、天冬氨酸、二氧化碳

化学渗透是指借助跨膜电化学质子梯度(pH 及电位)来驱动像ATP 合成或分子逆浓度梯度跨膜等耗能过程,又称为化学渗透偶联。

过程:①电子传递从NADH开始,复合物Ⅰ将还原型的NADH氧化,释放出的两个电子和一个H+质子被NADH脱氢酶上的黄素单核苷酸(FMN)接受,同时从基质中摄取一个H+ 将FMN 还原成FMNH2,NADH被氧化成NAD+重新进入TCA循环;

②FMNH2 将一对H+质子传递到膜间隙,同时将一对电子经铁硫蛋白(FeS)传递给Q池中的两个辅酶Q;

③两个辅酶Q得到电子后从基质中摄取两个H+被还原成两个半醌(QH);

④醌在内膜中通过扩散进行穿膜循环(醌循环),两个半醌各从细胞色素b获得一个电子,并从基质中再摄取两个H+ 质子,形成两个全醌(QH2);

⑤当全醌扩散到内膜外侧时,便把两个电子传递给细胞色素c1,并向膜间隙释放一对H+ 质子,本身又被氧化成半醌;

⑥当半醌扩散到接近细胞色素b时,将携带的另两个电子传递给细胞色素b,并又向膜间隙释放一对H+,细胞色素b的一对电子又回到醌循环;

⑦细胞色素c1将接受的两个电子经细胞色素c和细胞色素氧化酶aa3传递给氧,将氧还原成H2O;

⑧一对电子经呼吸链传递到氧时,共将基质中3对H+ 泵到膜间隙,从而使膜间隙的H+ 浓度高于基质,因而在内膜的两侧形成了电化学梯度。这种电化学梯度可驱动H+ 通过ATP 合酶复合物进入基质,每通过2个H+ 可产生1个A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