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专题

合集下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1. 引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本文将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和讨论。

2. 背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机制较为集中和垂直。

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的日益全球化,计划经济体制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国政府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3. 目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家和市场的良性互动。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

4. 成就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其次,机制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

此外,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加,民营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推进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 面临的挑战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多项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仍然存在,某些行业和领域的改革进展缓慢。

其次,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特别是在资源配置和产权保护方面。

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竞争加剧也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6. 对策与建议为了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并应对挑战,我认为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市场主体的信用度和产权保护水平。

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确保市场的公正和透明。

此外,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一: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热点材料】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

《决定》提出了“五统筹”市场化改革的新要求,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角度分析】(一)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1)现阶段吴广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扩大非公有资本的投资范围,有利于增强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发挥劳动和资本的整体效力,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公平竞争。

(4)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

(6)城乡统筹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需要,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需要,是实现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2、哲学常识(1)物质和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全面观点。

(4)坚持发展的观点。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体现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和发展观。

(5)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6)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面展开)
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 1)国企存在弊端 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 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 2)农村改革的推动 过去了。
转折
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决策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
1.从群众自发 到中央肯定、 推动。
2.从试点到推 广。 3.从农村到城 市。
4.从经济体制 改革到政治体 制改革。
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揭开改革序幕)
意义: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时期。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党的工作重心从中共成立以来经历了 哪三次重大转变?
1927年 由城市转向农村 1949年由农村转向城市 1978年由阶级斗争转向 经济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 1、含义: 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 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 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方针)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 (制定方针)
时间: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决策?有什么意义呢?
决策: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主要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一是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主动适应市场发展的、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改革步伐加快,深入推进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国有资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构建多层次、健全的市场体系,大力开展国际竞争性有效监管,建立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深入推进企业制度改革。

二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要坚持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多元化经济结构改革,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治理体制。

三是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要深入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实践,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中国文艺的综合实力,弘扬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劳动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文化成果,涵养民族文化。

这项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型市场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丰富和补充了改革开放的内涵,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方面的创新。

它健全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调控体系,落实了“多元经济结构改革”的原则,在深入改革后充分发挥了政府作用,这将更有效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它还增强了党对国家经济政策决策的控制,这有助于扩大国有经济范围,打破经济结构和政策体制界限,。

在改革开放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

其中,提出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障国家对市场的调节和引导,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市场经济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改革开放中的实践以及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通过市场交换和供求关系的调节来实现合理配置的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价格机制来引导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了供需双方的主动性和自由决策的权利,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形态,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保障公有制的主导地位和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三、改革开放中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并逐步在实践中加以落实。

首先,通过确立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发展和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其次,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起价格形成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同时,建立健全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调节。

再次,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优化,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最后,加强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现代化。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景展望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当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不够深入,对市场机制 与政府作用的边界界定不够清晰,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研究不够充分 。
展望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政 府监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要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积极参 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 育公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措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
所有制结构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则以私有制为基础。
分配制度不同
产业结构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 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第 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 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国际地位提升
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 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 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 量。
THANKS
感谢观看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 集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力量。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注入活力 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机遇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 职工积极性 提高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三十年来,海尔集团(前身为青岛电冰箱厂)由一个亏空147 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 第一品牌。
海尔集 团总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2.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 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超市 中琳 琅满 目的 商品
改对 革内 开改 放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
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革(增强企业活力)
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 经济体制改革特点: 广;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转变
1.(2021•四川南充)1978年,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
尝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1978年12月18日晚,在队长 严俊昌的带领下,小岗生产队在 全国农村率先搞“包干到户”, 这一天,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幕之日。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 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 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的契约。这种新的土地经
营形式是指( C ) A.农业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土地集体经营
2.(2021•四川遂宁)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同一年,时任遂
宁市蓬溪县群利乡党委书记邓天元在九龙村与各村干部达成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政府正式推出改革开放政策,开放封闭的经济体制,启
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造。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使中国打开了
更大的经济空间,也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2: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中国政府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正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放
宽了经济限制,允许外资企业进入。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使中国更
靠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催
生了中国的高速增长。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事例3:中国加入WTO: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改革了其社会
主义经济体制,拓宽了经济发展空间,使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加入WTO就是接受国际经济规则,采取更积极进取的经济措施,加快
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市场
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跨越。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0张PPT)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0张PPT)
国家
国 有 企 业
管得太多, 给企业松绑 太死
企业
扩大自主 没有生产 自主权缺 权经营责 乏活力 任制
工人
吃大锅饭, 按劳分配 没有劳动 积极性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 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
①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1)单一公有制 2)政企分开 3)按劳分配 多种所有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 职工积极性提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心环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 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 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
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10月12日 至18日在北京召开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提出
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 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 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第17页共18页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三)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三)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必修二专题三: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23题)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 .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答案】C【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92年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和所学史实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2011年11月福州三中月考28题)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

”其中的“新局面”是指A .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 .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C .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3.(2011年11月河北省质检22题)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 6%和92.4%……这段材料表明A .我国的计划经济成就突出B .我国的生产资料比较紧缺C .我国日常生活必需品丰富D .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更为突出【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市场运行方面,市场调节价的比重非常大,这反映了我国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说“计划经济”是相反的,A 项错误;B 、C 两项所述与题意较远,均应排除。

4.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

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A .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B .管理模式的创新C .所有制方面的创新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答案】D【点拨】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实际上就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重点进行了经营管理体制、分配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新教材)

第二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新教材)

考点突破
6.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聚焦减审批 减材料,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数量由151项减至131项,市场准入门槛不 断放宽;聚焦规则公开透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通46个部门、所有 省区市,归集各类信用信息超过500亿条;聚焦减环节压时限,深入推进 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 办、就近办、一次办”;下调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保费率、实施部分先进 制造业留抵退税,减税降费重点指向实体经济……营商环境改善不断释放 制度红利,给市场主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国市场主体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加到2021年7月的1.44亿户。2021年上 半年市场主体新开户超600万,市场活力持续激发。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优化营商环境对培育和激发市场 主体活力的作用。(12分)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
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 第二课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标要求

题 从考点角度看,①市场调节②与宏观调控③市场体系,是高考考查频 规 率较高的知识点。从题型角度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

备 1.关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激发市场活力的要求、各地优 考 化营商环境等背景材料。 策 2.查阅有关国家政策和文件,提取有效信息,领会社会主义市场经 略 济体制;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找出解决的最佳方案。
考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段时间以来,直播带货热度
考 一直不减,为直播带货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结合市场配 点 置资源、完善市场体系相关知识,了解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 预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当前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国家相关部 测 门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相关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探究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探究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 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贫富差距开始拉大, 土地
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地主阶 级的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 级的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家底薄 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 弱,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因此 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 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 ——《国史通鉴(第一册) ——《国史通鉴(第一册)》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怎 样的措施? 样的措施?(4分)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重 大意义。 大意义。(4分)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 决策的内容, 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 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过程, 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意义。 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提出目标:1992年十四大 提出目标:1992年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立法保障:1993年修改宪法 立法保障:1993年修改宪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创新:1997年十五大 发展创新:1997年十五大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21世纪初 初步建立:21世纪初

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高三政治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这一经济体制既继承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包括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分配原则,体现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同时,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形成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结构、速度的平衡和发展。

4.政府在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1.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改革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2.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革与完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革与完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革与完善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那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何时开始变革,它的变革目的又是什么呢?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开始变革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来安排和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使得经济发展缺乏灵活性,而且经济效率低下,导致了经济的滞后和落后。

因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取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

2004年,我国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调节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革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1. 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使得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 推进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 调整经济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是为了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4. 加强政府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还在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监管和调节,使得经济发展趋于有序和健康。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方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需要有一个长期而稳定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呢?1.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推进市场化的改革,促进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 加强政府监督和调节。

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防范市场波动和风险,确保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高中历史 专题复习 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中历史 专题复习 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专题复习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主干知识】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 内容: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2.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促使农业向商品化、市场化发展;解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这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 背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农村改革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 改革历程:1978-1984年进行试点;1984年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3.评价: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增强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

但在改革中存在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问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经济改革遇到瓶颈。

(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引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特征、运行机制、政策体系等方面,详细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历史背景2.1 计划经济体制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企业只需按照计划执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等。

2.2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1978年,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随后,改革开放逐渐拓展到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效益。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逐步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价格体系、企业制度等方面,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3. 基本特征3.1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党的领导是这一体制的根本保证。

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制定大政方针、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等方面。

3.2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3.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3.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政策调整 所有制 阶段
分配制度
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 阶段
国有制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 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合作探究
1.请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答:(1)管理体制上:高度集中,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
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2)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 主 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潍 孟坊 君四 中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观 看 视 频
( 一 ) 情 景 导 入 温 故 知 新
(二)解读课标 明确方向
课标解读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 决策的内容,认识其 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 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 革的主要内容,认识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 系。
答:(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没有 (3)因为这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
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1)着眼点是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是否发展生产力
为标准
阅读材料:思考:国有企业改革前有哪些弊端?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有企业从原料购进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根据 国家统一计划进行,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导致政企职责不明。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推动国家 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长期实行,国家对企业统得 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企业缺乏自主 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 大锅饭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 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一大转折、三个标志。(一、三) 一大转折、三个标志。( 。(一
①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转折 ②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 ③揭开了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④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在前进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在前进 道路上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的开端? 道路上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的开端?
一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起)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起
A
(1)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12、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12、北京) 1、内容: 、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三、一)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②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 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 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伟大决策: ④伟大决策: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A(2)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内容、根本目的、目标、实质) 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内容、根本目的、目标、实质)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发展生产力。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发展生产力。其实质是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992年十四大提出 年十四大提出) 制(1992年十四大提出) 1、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 )、为什么改革从农村开始 为什么改革从农村开始? (1)、为什么改革从农村开始? A (2)、内容 )、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失败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 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苏联)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 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 律形式确定下来
苏维埃
• 苏维埃(俄文:совет 的译音),意即"代表会议" 或"会议"。因为俄国1905年革命时出现过一种 由罢工工人作为罢工委员会组织起来的代表会 议,简称"苏维埃",其代表可以随时选举并随 时更换,暗含着巴黎公社式的政权形式。十月 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的政权的标志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 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 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 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国家结构形式世界地图
苏联解体
1. 苏联解体的过程(1991年)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国家体制发生变化 八一九事件后 《明斯克协定》
----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独联体成立
《阿拉木图宣言》
----苏联解体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 新条约规定,“苏联为平等共和国联合 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 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
中央与地方的最高权力划分由宪法明确规定。
中央的最高权力一般有国防、外交、国籍、 宣战、媾和、关税、贸易、货币、铁路、航 空、邮电、电信等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事项 地方的最高权力一般是经济、教育、文化、 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中央政权和 地方政权都严格在宪法规定的权力范围内活 动。 宪法中未规定的权力多数为地方保留,但也 有的属于中央。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俄国
1917年 十月革命
苏俄
1922年
苏联
独联体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1953
勃列日涅夫 1964
戈尔巴乔夫 1991
1917 1921 1925
1985
战时共 新经济 斯大林模式 产主义 政策 有益探索 高度集中模式形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假 定,都是一种科学预测,是对理想形态 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质的规定性的理论概 括,是对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征 的超前研究。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不 是 一 帆 风 顺 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十七次代表大会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 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人,被逮捕或镇压。列宁 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只有2人继续当选十八大代表。 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1938年, 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全军5名 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 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 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 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 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 灭肉体。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 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 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 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1. 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
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 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 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 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经济: 集中 单一的公有制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政治: 集权 高度集权,个人专权 开展大清洗运动 思想文化: 集中 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大多数俄罗斯人把戈尔巴乔夫视为苏联 解体、苏共垮台的罪魁祸首。一直到今天, 尽管他在西方受到赞扬和欢迎,但他却得不 到多数俄罗斯国民的谅解,俄罗斯社会上对 他的指责不绝于耳。1996年,戈尔巴乔夫参 选俄罗斯总统,只获得不足1%的选票。在一 次竞选活动中,他被一名愤怒的选民重重地 扇了一记耳光。2005年7月《莫斯科新闻》 曾报道说,俄罗斯国家杜马自由民主党议员 阿贝尔特塞夫在星期五的杜马会议上称,他计划提交一份有关 取消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豁免权并对其展开刑事调查的提案。 阿贝尔特塞夫称,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发起者”和 “我们承受的所有痛苦”的主要罪人。俄共议员伊尤克宁对此 提案表示支持。2005年10月的一天,戈尔巴乔夫在参加一个圆 桌会议时,被一名与会者泼了一脸水。俄罗斯的一项民意调查 显示,超过50%的俄民众认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 “过大于功”;持相反观点的受访者不过11%;仅有14%的人 对他表示好感,反感者则为28%。
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
联邦制国家是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由中央和地方分享 的国家,是由若干个具有部分主权(对内主权)的单位构成 的国家,其构成单位(state、国、共和国、邦等)具有一定 的对内主权特征,如邦籍、邦宪、最高立法机关、最高行政 机关、终审法院等,但对外主权一般统一由联邦中央行使 (少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主权,比如前苏 联中的乌克兰、白俄罗斯还拥有联合国席位)。 “双重主权”(仅指对内主权)是联邦制国家的本质特征。
国家结构形式
美国宪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 国会得准许新州加入本联邦, 但未经有关州州议会及国会 之许可不得在他州之辖区内 建立新州,亦不得合并两州 或两州以上或各州之部分以 建立新州。 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 所未授与合众国或未禁止各 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 由人民保留之。
美国制宪会议
• 瑞士联邦宪法第三条规定:“各州在联邦 宪法的限度内享有主权。凡未委交联邦政 府的权利,概由各州行使”。
苏联最高苏维埃会场
• 苏联国名如果全按意译,该译为“会议社会主 义共和国联盟”,简称“会联”。当时采取这 种带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的国名,是为 了便于将来各国革命胜利后都改名为“苏维埃 德国”“苏维埃法国”等,都加入苏联。实际 上后来“苏联”这个名称助长了苏联输出革命 、对外扩张的野心。
• ——高放:《苏联弊病的历史沿革及其教训》
国家结构形式
类型划分
单一制
联邦制
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
单一制国家是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由中央独 享的国家,是由若干个不具有任何主权特征的 单位构成的国家。
特点: 1)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较强,地方 政府很少或没有自主权; 2)政治权力的行使由首都向周围地区辐射。 3)但即便如此,地方政府仍然保留了某些实 质性的权威。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市场 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 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体制
问题一:功过参半的斯大林体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与改革
一、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二、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1968年的改革 三、中国改革
马、恩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社会主义社会应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前提; 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低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应实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货币,不存在市场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应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将是 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展的条件。

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 • 布尔什维克(Bolshevik)俄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
社会民主工党中的革命派。孟什维克即少数派。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在明斯克成立。1903年在 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以 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围绕党纲、党 章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 ,前者获得多数,故得名。但这两派在1912年以前并 未公开分裂。 • 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在 这次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公开分裂,布尔 什维克从此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简称俄国社 会民主工党(布)。
• 白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三 国领导人于1991年12月8日在明斯克签订 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 1991年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 吉亚外的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 在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会晤, 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等文件,确认加 入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宣布随着独立国协 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世界将记住这一天。晚上
19时,戈尔巴乔夫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辞职讲话。 讲话一结束,他就把发射2.7万个核弹头的“核按 钮”(一个装有发射苏联核武器密码的1.5公斤的 黑色公事包)郑重地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 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 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 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思想文化模式单一
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 清洗),它们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 内在联系。首先要解决的高度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从何而来。 为此,斯大林发动了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 组织成为集体农庄,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 令性计划的运行轨道。不论是高速工业化,还是全盘集体 化,都是由国家采取强制措施自上而下推行的,这必然引 起党内外的普遍不满。为了镇压这种不满情绪,斯大林发 动了大清洗运动,从而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 化扫清了政治障碍。由此可见,三大运动是相辅相成、紧 密配合的。于是,最终形成了以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的斯 大林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