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昌硕是中国近代艺术界的泰斗,他以篆刻而闻名于世。
在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独特的笔意体现。
吴昌硕的笔意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疏浚之中。
吴昌硕注重用力的轻重与行笔的疏密,这种疏浚之笔意使得他的作品显得灵动自然。
他能够凭借深厚的篆刻功力,将刀刻于印章上的文字和图案刀痕布置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充满了空灵之感。
吴昌硕善于运用小刀勾勒出一株株古朴的松树形象,或者表现出山水之间的意境,这些都彰显了他独特的笔意。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审慎之中。
在篆刻这门艺术中,用笔的审慎是至关重要的。
吴昌硕在刀刻之前会用心观察和揣测,先揣摩出刀刻的构思与布局,避免了一刀刻下就无法弥补的错误。
他注重每一笔的用力和方向,用笔之中蕴含着艺术家的思维与心情,是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每一笔划寻求完美的追求,这种审慎之笔意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造型之中。
吴昌硕擅长利用篆刻的传统技法,将笔画的韵味与神韵融入进作品之中。
他善于运用篆书的古朴而厚重的笔画,通过对形体的揣摩和把握,使得他的作品在笔画的形状上充满了力道与张力。
吴昌硕用笔之中的造型,既突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逼真感,又使得作品拥有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在用笔的笔墨之中。
吴昌硕在篆刻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笔墨变化,这种变化丰富了作品的层次与气韵。
他巧妙地利用了刀痕的厚薄、浓淡、重轻等变化,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墨色效果。
吴昌硕的笔意通过对用笔的笔墨的重视与驾驭,使得作品在黑白之间展示出丰富的层次感与变化之美。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主要表现在用笔的疏浚之中、用笔的审慎之中、用笔的造型之中以及用笔的笔墨之中。
他的笔意通过这样的体现,使得作品更加富有灵性与意蕴,展示出了他对于篆刻艺术的独特理解与造诣,也是他艺术创作才华的体现。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当代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仅在于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程式,更重要的是事实上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的一元审美的观念。
开启了当代篆刻刀法多元审美的新观念。
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书画印艺坛,同时也影响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
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多有涉及,有的还有专论和专著。
其中,最著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刘江先生所著的《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一书。
该书以吴昌硕篆刻的“刀法与笔意”的关系为主线,从基本点画、边界格、残损以及用笔、用刀与结体、章法等方面对吴昌硕篆刻的刀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与分析。
其方法采用文字说明配以相应的篆刻作品之图例。
分析局部刀法时,在相应附图(篆刻作品)旁再用钢笔绘出局部刀法之示意图。
这种开创性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吴昌硕的篆刻刀法从直观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吴昌硕的篆刻刀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冲切结合的刀法特点吴昌硕在继承前人的冲刀法和切刀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诸家之长,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冲切结合的刀法。
这种刀法灵活多变,或冲中带切,或切中带冲,甚至切中带削……。
这种多变的刀法,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将书意和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的篆刻刀法的雄浑朴茂中寓秀逸的个性化特点凸现了出来。
残缺刀法特点残缺刀法是吴昌硕篆刻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
我们知道,秦汉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蚀,自然的风化,印面及文字线条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洁,变得残缺不全。
恰恰是这些残缺给我们以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等特殊的审美效果,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
吴昌硕善于巧夺天工,在传统的冲、切刀法的基础上,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并创造性地将篆刻艺术中刀石效果产生的金石味,上升到残缺美的审美新境界。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Yi Shu Ping Jian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浩然江苏师范大学摘要:吴昌硕是近代书法篆刻大师,他的“诗书画印”四绝中成就最高的就是篆刻。
而其篆刻理念贯彻“印从书出”,以刀法表现笔意为指归,因此在他的篆刻作品中多有书法用笔的意趣。
吴昌硕篆刻作品中丰富多变的笔意表现将其篆刻作品的精神和意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当代诸多印人效仿临摹的对象。
本文为探寻和分析吴昌硕篆刻中究竟有哪些笔意以及如何表现笔意进行研究。
关键词:吴昌硕篆刻刀法笔意冲切结合刀笔相融中图分类号:J2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28-02吴昌硕的艺术生涯中,以篆刻的艺术成就为最高。
吴昌硕的篆刻以“印从书出”的理念为本,用刀法传递笔法。
他的“诗、书、画、印”四绝相辅相成。
他结合自身的这种艺术特点在篆刻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铁笔之下尽现其书中之笔意,可谓将“印从书出”的篆刻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吴昌硕的篆刻中有哪些笔意的表现呢?他又是如何通过刀法来表现笔意的呢?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吴昌硕的篆刻刀法、吴昌硕的书法笔意及其吴昌硕篆刻作品中的笔意表现和刀法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吴昌硕篆刻刀法特征概述吴昌硕的艺术生涯中,可能最早接触的就要算篆刻了。
而他多年钻研的篆刻也使他声名远播,名扬海外。
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于源于古法的传承性以及前无古人的创新性相结合。
本着“印从书出”的篆刻理念将笔法融入刀法,将笔意融入金石,形成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篆刻艺术风貌。
以其刀法而言,吴昌硕并不限于浙派的切刀,或皖派的冲刀,而是根据表现印文对象的效果与意境,而自如运用,有时会随机应变而产生新的刀法。
(一)刀法特点———冲切多变,动静相宜吴昌硕篆刻的刀法是其篆刻艺术成就如此之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从不拘泥于单一的刀法运用,也不规划刻什么样的印就要用什么样的刀法,他的刀法多变性使得它的篆刻作品没有单一的死板或灵动,而是在动静共存中各具特色。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摘要】吴昌硕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篆刻大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意而闻名。
笔意在他的篆刻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体现在作品中的表现、影响着他的艺术风格,以及在情感和气质上的表现。
吴昌硕的笔意独具特色,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吴昌硕的艺术成就。
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不仅具有深远的传世意义,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笔意在吴昌硕的篆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增添了魅力。
通过探讨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关键词:吴昌硕、篆刻艺术、笔意体现、情感、气质、风格、独特、哲理、文化内涵、艺术成就、传世价值1. 引言1.1 介绍吴昌硕及其篆刻艺术吴昌硕(1844-1927),字士美,号太液山人,江苏常熟人,清末民初著名篆刻家、画家。
吴昌硕自幼喜好书画,擅长篆刻艺术,是中国近现代篆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有着极高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力,被誉为“近代篆刻第一家”。
吴昌硕潜心研习古人篆刻之法,融汲唐宋秦汉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刀法和风格。
他的作品刀势刚劲有力,线条刚健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吴昌硕篆刻作品中的笔意淋漓尽致,充满了作者的独特情感和思想,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
吴昌硕对于篆刻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卓越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更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赋予了篆刻艺术新的时代内涵和审美价值。
吴昌硕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篆刻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1.2 笔意在艺术中的重要性笔意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体现了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气质。
在艺术创作中,笔意是表现艺术家个性和独特风格的重要手段。
通过笔意的运用,艺术作品才能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通过笔意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吴昌硕篆刻艺术思想初探(二)
吴昌硕篆刻艺术思想初探(二)叶一苇三、关于创作方法论的创见篆刻的创作方法,一般人往往单纯地理解为技法,这是很片面的。
所谓“得心应手”,这“手”是技法,它却来之于“心”,心是艺术思想,是处在指导地位的。
所以方法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思想的问题。
(1)难与易吴昌硕说:“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
”(《耦花庵印存序》)这里指出了“字体”、“配置”、“朱白”、“方圆”四个方面,包含了篆法、章法与刀法,它们是一个整体。
乍看起来似乎泛泛之谈,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它运用它,却是难事。
一般常见的现象是取其一而弃其三。
在难度上也是不平均的。
“字体的纯一”较难,“方圆之互异”最难。
甚至于篆刻大师齐白石在这个问题也输吴昌硕一着。
齐白石的印在前面三个问题都解决得很好,惟有对“方圆之互异”却失一着了,只有“方”,缺少“圆”,陷于单一;而吴昌硕由于做到“方圆之互异”,刚柔得到相济,变化就多。
当今印坛上许多青年学篆刻,不知难易,以为随意刻画,当作“难”能,有些人还把这捧为“古朴”;而把老一辈长期辛苦的创造,视为过时,看成“易举”。
表面上看起来篆刻创作热热闹闹,而实际上艺术质量在下降。
这就是对吴昌硕所说的“难”写“不难”在思想上认识不足。
我们再联系上文提到的吴昌硕说的“拾人者则易,创造者则难”,虚心去体会,就会感到它是可贵的箴言。
(2)正与变吴昌硕说:“摹拟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入手,庶无流弊矣。
”(“俊卿之印”边款)又说:“平实一路,最易板滞。
于板滞中求神意浑厚,予三十年前力尚能逮也,不意老朽作此,迥非平昔面目,其苟子所谓‘美不老’耶?(“当湖葛楹书征”印款,这时他七十一岁)又说:“余癖斯者亦已有年,不究派别,不计工拙,略知其趣,稍穷其变。
”(《吴让之印存跋》)他又在《西冷印社记》中说:“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
”话虽不多,我们可以从他的印谱中看到这种正变的轨迹。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昌硕(1844-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被誉为“吴门四巨匠”之一。
他的篆刻作品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在刀法、笔意、造型上都有着独特的风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其笔意的表现尤为突出,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一、意境寓意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凝聚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和体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思想和情感在作品中通过笔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领悟,这种情感往往是从笔墨中跃然纸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的《青石》篆刻作品,通过精湛的刀法和细腻的笔意,将青石的质感和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展现出了青石的坚硬之美,还表达了他对坚定、不变之意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寓意通过笔意的表现,令人感受到了吴昌硕内心世界的深邃和丰富。
二、情感表达三、刚柔并济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在刀法和笔意上常常能够表现出刚柔并济,既有刚健有力的刀法,又有柔美细致的线条,这种对立统一的笔意表现,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和体验。
吴昌硕擅长运用刀法和笔意的变化来塑造作品的形态和气韵,刚柔并济的笔意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张力和层次感。
比如他的《龙图》篆刻作品,通过精湛的刀法和细腻的笔意,将龙的形态和气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龙的雄浑威武,又有柔美曼妙,使得作品富有动感和韵律感。
这种刚柔并济的笔意表现,使得吴昌硕的作品更具有魅力和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四、气势磅礴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的笔意体现十分突出,既有意境寓意,又有情感表达,还有刚柔并济和气势磅礴的表现,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昌硕的作品定将永存于艺术史的长河之中,为后人所传颂。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
浅谈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体现吴昌硕(1844-1927),字伯仁,号抱山居士,江苏启东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
他的篆刻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吴氏篆"。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在厚重中透露着清新,造型雄浑而不失灵动,被誉为“笔意中的体现”。
接下来,本文将就吴昌硕篆刻中的笔意进行深入的探讨。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深远内涵。
吴昌硕酷爱硬笔书法,在硬笔书法的临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意境和风格。
他对书法的理解深刻,能够将笔墨的韵味和意境融入到篆刻之中。
他的笔法憨厚豪放,刚柔相济,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吴昌硕对于篆刻的研究非常深入,他对于篆刻的传统和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形式的模仿,更多的是对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的表达,这种内在的理念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备了笔意的深远内涵。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生动活泼。
吴昌硕的作品形神兼备,清新自然,有着很强的笔墨韵味和生动的表现力。
他的作品表现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和生命力,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在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吴昌硕对于自然界的仔细观察和对于生命的热爱,他以笔墨表现出来的自然生动和秀美清逸,使得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生机。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豪放洒脱。
吴昌硕的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张力与韵律美,他擅长用一笔生动刚健的构成,再点睛于犹如大隐于市的山水,富有鲜明的个性风采。
他的笔墨豪放洒脱,一气呵成,充满了阳刚之气,让人在品读作品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仿佛在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在其中流动,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这种豪放洒脱的笔意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体现了笔意的独特魅力。
吴昌硕的作品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底蕴,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吴昌硕篆刻艺术考略
当时著名的篆刻家 ,正如孙洵《民国书法史》
中提 到 的 :“吴 氏本人 以此 之文 字刻 入 印章 。”
在《书 法篆 刻 》一 书 中也谈 到 了吴 昌硕学 习 石
鼓文的情况 :“其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得力于
石鼓文技法的启迪。”同时 ,他还参考《天发神
谶碑》中提到的刀法进行 印章 的制作 ,最终他 的雕刻艺术走到了时代 的前沿 ,成为新 的篆
雄浑的个 陛化特点显现出来。对印面篆文线 动笔起稿,并多次进行修改 。”从整体上看他 了适于 自己性情的作品。吴昌硕将意印风推 条的处理是吴吕硕篆刻艺术 的重大特点 ,他 的篆刻艺术疏密结合 ,富有变化 ,在不经意间 向了非常高的水平 ,并最终成就 了其在中国
强调参差错落的印纹特征 ,同时其篆文线条 阐释出其写意的内涵 ,这就是其将“画理”运 篆刻史上的地位。他一生临摹了大量历代名 也表现 出不 同的性 隋结构 。吴吕硕的篆刻艺 用于“印理”的重要体现 。吴 昌硕在其 60岁时 著里面的碑帖,特别是其写石鼓文时参照不 术开创了中国篆刻艺术的新局面 ,在中国篆 篆刻的“千寻竹斋”气势奔放 、虚实结合 ,其中 拘泥于形似的草书笔法 ,而是注重整体的气
空儿便拿出来雕刻。私塾先生怕耽误他学习 , 性的要求 出发 ,篆刻的印章笔笔生发 ,正如其 酸儒形象 ,其篆刻作品便充满着 自由、自信的 便加以阻止 ,而吴昌硕还是背着私塾先生磨 在《刻印》诗 中提到的 :“我性疏阔类野鹤 ,不 气息及对生活的真挚感悟。孔云白i'T'--D-吴 昌
石奏刀 。吴 昌硕早年时期师从法浙派,40 受束缚雕镌 中。” 吴昌硕创造性地运用其 硕的篆刻艺术“气魄宏伟 、天真浑厚 、远迈前
在 布局上 凸显 书法 的意 蕴 ,其 虚实 相生 ,蕴含 化 ,反映 了其“与古为徒 ,道在瓦甓”的艺术 行着大量 的篆刻创作实践 ,例如 冲切结合 刀
八年级美术下册《吴昌硕的画和纂刻》优秀教学案例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吴昌硕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
2.通过观察、模仿、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吴昌硕作品的高清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吴昌硕及其艺术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提高生活质量。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创作。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吴昌硕的艺术世界,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吴昌硕的生平事迹、作品图片以及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吴昌硕的艺术氛围。
2.在课堂环境中布置一些吴昌硕的复制品,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艺术家的创作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通过讲述吴昌硕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艺术作品。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吴昌硕的一类作品,如绘画、纂刻等。
2.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作品,总结艺术特点,并制作成汇报PPT。
3.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促进课堂互动。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吴昌硕的一类作品,如绘画、纂刻等。
2.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作品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其艺术特点、技法、情感表达等方面。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甲申十二月园园再生.jpg且饮墨沈一升.jpg数石亭.jpg芊蕙百庐.jpg(29.74 KB, 下载次数: 51)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jpg(156.39 KB, 下载次数: 65)在西泠八家和邓石如的影响下,晚清印坛呈现多彩多姿的局面,在赵之谦之后又出现了一位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具有多方面修养的艺术家吴昌硕。
吴昌硕(1884-1927年),浙江安吉人,原名俊、俊卿,初字香补,中年后更字昌硕,还有苍石、缶庐、老缶、苦铁、大聋等字号。
吴昌硕出身书香之家,艺术上受到家庭的熏陶,少年时代因战乱而颠沛流离,在艰难的生活中仍不废读书习艺。
及长,请益于乡贤前辈,游学于湖嘉苏杭一带,得俞樾、杨岘等著名学者的指授,中岁后定居上海。
1913年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他是开创写意派风格的印坛巨擘,影响所及,从民国时期直至当代。
“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
吴昌硕的成就,在天资学养外,还有其数十年的不断探求。
他步入印坛时,丁敬开创的浙派已经走过了盛期,赵之琛技法精熟而程式益显;钱松奏刀冲切披前兼施,用浙派的清刚浑朴再现秦汉玺印的精神;徐三庚以邓石如的结构体势结合浙派的切刀自树一帜;吴熙载“谨守师法,不逾规矩”,都用以刀代笔的功力将邓派“印从书出”的理念演绎到酣畅淋漓的极致;长吴昌硕十五岁的赵之谦广博取资,印外求印,拓宽了篆刻艺术的视野,给吴昌硕以全新的感受。
他有二十七岁时所作的《朴巢印存》存世,取法秦汉外,多见《飞鸿堂印谱》的摹拟之迹,但明清文人篆刻历经峰回路转,已经发展到浙皖两派交融互补的时期,时代呼唤大师的出现,吴昌硕适时而出,终于成为明清篆刻流派辉煌的总结者。
吴昌硕书法诸体毕备,而以《石鼓文》成就最高。
赵之谦在理论上倡导“有笔有墨”,“笔”指骨法用笔,“墨”指笔墨韵味,骨力墨韵皆源于书法。
介于大小篆之间,被誉为“千古篆法之祖”的《石鼓文》,吴昌硕对此的研究从五十岁前的谨守古貌到七十岁后的遗貌取神,他用笔圆健,参以秦权量文字和琅琊刻石的体势笔意,创造性地强化了小篆体势修长的特点,通过线条的纵横对比表现凝重迟涩中的流转酣畅,形成了浑朴遒劲的风格,他借助钟鼎彝器款识的结体章法,大胆打破原作的匀整对称,夸张了《石鼓文》的参差错落之美,他自言写《石鼓文》“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名曰临摹,实为熔铸己意,这种功力融入印面,又不断化入行草和绘画用笔,古拙雄健,郁勃苍劲,成为他书画印写意风格的源头活水。
吴昌硕引书入画之研究
吴昌硕引书入画之研究邵仲武摘要:吴昌硕“引书入画”的艺术实践,完成了从传统内部破解中国画现代发展的难题,其绘画成因与其书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书法是其笔墨和画法的“活水源头”。
本文通过对吴昌硕“引书入画”的艺术实践及其书画关系的研究,寻绎出吴昌硕书法与绘画的有机联系,及书法在其绘画中所起的作用,以期对其绘画成因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引书入画篆籀石鼓文蜾扁精神吴昌硕(1844-1927)是中国近代画坛承前启后、有开创性业绩的一位艺术大师,是诗书画印融会贯通于一身的近代文人画巨匠,“后海派”领袖。
作为近代清末民初中国画坛主将和书法篆刻艺坛的统帅,他的“引书入画”的艺术实践,完成了从传统内部破解中国画现代发展的难题,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篆刻、书法学习历程及认识吴昌硕诸艺之中以印名世最早,他初学篆刻是受其父亲影响,始学印于14岁。
他学习刻印,除了过人的毅力勤苦的创作以外,还深入细致的研究文字训诂之学,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中心,旁及历代文字学者的阐述著作,从而能娴熟地掌握文字变化的基本规律,运用到刻印方面去,使印章的字体结构既能做到千变万化,又能处处符合说文的规范,决不牵强附会,任意杜撰。
另一方面,他在中年以后,漫游南北各地,结交了许多金石鉴赏家和收藏家,从他们那里看到大量的历代彝器、权量、昭版、泉布、封泥、碑帖拓片以及各派别、各家印谱,眼界大为开阔。
此间,吴昌硕还受邓派“印从书出”的启发,把自己写有心得的《石鼓文》融会到篆刻中去,不仅增强了其印作中篆法的笔情墨趣,而且使其浑厚雄健的个性更为鲜明,随着其临《石鼓文》“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的深化,使他“人书俱老”与“人印俱老”齐头并进,开创出“印从书出”的新境界。
吴昌硕的书法艺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年师从钟体,中年师黄山谷楷法,晚年转改行草。
但篆书、石鼓文是他数十年追摹的目标,贯穿于他早、中、晚各个时期,也是他书法上的最大成就。
沙孟海先生对吴昌硕的书法艺术曾有这样一段评语:“篆书,最为先生名世绝品。
?赵明:吴昌硕做印法解析
赵明:吴昌硕做印法解析做印法之重镇吴昌硕篆刻技法解析赵明明清流派印中“做印”集大成者当推吴昌硕。
吴昌硕篆刻承上启下,是现代篆刻写意印风鼻祖。
吴昌硕和以往的印人们根本不同点就在于他确立了篆刻的“唯美”观念,这和同样杰出的篆刻大师黄牧甫的“求真”创作观念是截然不同大相径庭的。
黄牧甫的篆刻创作追求的是贴近秦玺汉印的原型,力主完整洁净,不尚残破斑驳,以“准确地”再现印章历史真实面貌为终极目的;吴昌硕则站在“唯美”立场,以“艺术地”再现印章历史真实面貌为终极目的,着力于表现经历千百年自然磨砺后印章苍莽古厚的钤拓感,借此来表现他所追求的金石气,将篆刻艺术纳入到现代艺术当中进行审视和评判,一切符合他的“唯美”立场的“种种不可以”都可以拿来我用。
纵观他成熟时期的篆刻作品,以至达到无一印不做,无一印不残的地步。
当艺术风格和创作技法完美地融为一体,做印法就是他创作的全部内容了。
技就是道,道也是技。
天人合一既是目标,也是手段。
这正如他在《刻印》诗中说的那样“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弃其纯而求其通,通权达变,趋时通变,则无可无不可。
艺术创作观念的变化,带来了篆刻技法的革命,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发展新的篇章。
探寻这个审美实践过程就是我们要知其所以然的通道。
咱们还是用中国传统的品评方式“听其言,观其行”来讨论吴先生的篆刻作品。
现代的或外国的“只对作品不论人”的评论有点玄乎。
再说,我还没学会。
谭建丞在《回忆吴昌硕先生二三事》有这样的描述,“为自家刻的(印)好,给别人家刻的一方也不好。
……我为自家刻得好,给别人刻的我都不满意。
这是因为,我自家的印章,刻好后放了一段时间觉得不满意,就可以磨掉重刻。
像“仓硕”、“俊卿之印”等印章,我写过好多印稿,动了好几个月的脑筋,这就叫着印章的章法;章法不好,就得重刻。
刻了好多次呢,这样刻出来的印章当然是要满意些了。
”我们来听听吴先生的教诲。
“给别人家刻的一方也不好”,这当然是自谦之词,反过来是为“为自家刻的(印)好”作铺垫的。
论吴昌硕篆刻的界格印
鹤庐
乙酉四月并 刻旧作 (边款 )
当代 刘江所 著 “中国印章艺 术史 下册 第
四节 中论 述 :“吴 昌硕 在章 法 上也 有他 的 创 造,如对边格 的处 理,在字 多之 印中加 ‘围’、
‘井 ’等 字 格,使 每一 字为 -d,格,如 同一小 印,合之 则又成 大 印,这种 格 式在其 他 印人中 少 见。”
表一 :吴 昌硕界格 印遗存
朱文 “贵池刘世珩所藏 金石”,署款 “昌硕
朱文界格 印
白文 界 格 印
泅 水 所 得 、 节 耆 畿 定心 气 、阿仓 、大聋 、
南 寻 剞 氏 坚 匏 叠藏 、 怍英 、蚓 印 、竹樱 、
千 寻 竹 斋 、 锐 健 审 定金 石 文 字记 、罩 平 凡 凡 、弃 官 先 彭 、心 吉 、冷 香 大 刊 、 仓 石道
吴 昌硕对界格 印不遗 余力的探 求,从 质量 到数 基都 f『_1]现他不凡的才情,代表他篆 刻艺术 创作的一定 高度 。
1.吴 昌硕界格 印遗 存 相关内容见表一所述。
吴氏雍穆堂 印 (印稿 )
遁
蕊
蓊
陶心云
宝 钟 室
2.吴 昌硕界格 印形 式与考 读 吴 昌硕 倾心 于界 格 印创 作,形 式丰 富 手 法 多样,对 EIJ面构成 分布作了多元深 入研 创, 又 将 边 款 视 为有 机 整 体 ,传递 更多 信息 。寄 寓情感 。 朱文 “半 仓”,署 款 “乙酉 缶道 ’。公元 1 885年 (光绪 十 一年) 2岁为 自己所作 的字号
人珍 秘 、一 目之 罗 、 系 臂琅 矸 虎 境 龙 、泰
喜 陶 、铁 隐 、臂 叟卖字 、迟鸿 、江 商哈 鏖 、宝 田、巩
《2024年吴昌硕书法研究》范文
《吴昌硕书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吴昌硕,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其作品影响深远,备受后世尊敬与赞誉。
其书法更是被誉为"集古今之变于一炉,创新为绝",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探讨吴昌硕书法艺术的特色、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吴昌硕书法艺术特色1. 笔法独特吴昌硕的书法笔法独特,线条粗犷有力,气势磅礴。
其行笔过程讲究笔力、笔速、笔序的协调统一,使线条既有力度又不失流畅。
同时,他善于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字体的神韵。
2. 结构严谨吴昌硕在书法的结构上也有独到之处。
他注重字体的平衡与对称,讲究结构中的穿插、避让、呼应等关系,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稳重而有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大小、长短、粗细等对比手法,使整体布局更为和谐统一。
3. 篆隶交融吴昌硕的书法在篆书和隶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篆隶交融风格。
他将篆书的笔意与隶书的结构相结合,使字体既有古朴之风,又不失现代感。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吴昌硕书法内涵解读吴昌硕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制,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
同时,他的作品还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使人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四、吴昌硕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吴昌硕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还启发了无数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创作灵感。
他的独特风格和深厚内涵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中国书法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五、结论吴昌硕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笔法、严谨的结构和深厚的内涵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创作,还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和研究的素材。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吴昌硕的书法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吴昌硕篆书艺术风格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吴昌硕篆书艺术风格研究孙政(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
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在诗书画三方面皆能不落前人之窼臼。
篆书在吴昌硕艺术生涯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他的篆书以遒劲老辣的线条,错落狭长的结体所见长。
他的篆书对清代篆书的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试从吴昌硕的个人经历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吴昌硕的篆书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他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启示。
关键词:吴昌硕;篆书;风格;成因一、引言吴昌硕是晚清时期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的大家,他在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篆刻以及大写意绘画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涉猎。
在这其中首屈一指的莫过于吴氏对于篆书的认识。
吴昌硕的篆书在清代的篆书发展史上,一改前人以李斯和李阳冰为主,讲求线条匀称,结构工整风格的篆书作品,大胆的引入了草书符号在日常的篆书书写创作中。
不但打破了有清以来固守前规、不善于出新的篆书创作的僵局,而且合理的将其篆书中的多种元素引入到篆刻、绘画作品之中。
通过对于吴昌硕篆书艺术风格成因的研究,能够使后人更佳清楚地理解其艺术发展形成的过程。
二、吴昌硕个人经历及艺术生涯(一)吴昌硕的早年生活吴昌硕出身于书香气息浓厚的家庭,八岁就能作骈句,十岁就可以在其父亲的参与指导下拿着刀刻石,少时的吴昌硕十分酷爱读书。
十七岁那年,太平军与清兵战于浙西,百姓不堪忍受,妻离子散,亡者甚多。
他一个人四处漂泊,在别人家做短工,有时候吃草皮树根度日,后来历经千辛万苦回到自己的家乡。
家庭的没落也让吴昌硕更加奋笔疾书终于考有所成,考中了秀才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功名利禄,潜心艺事。
(二)吴昌硕的游学历程一八六九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吴昌硕离开了自己的故土,他来到杭州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游学之路由于吴昌硕胸襟豁达,又善于待人接物,所以在这期间结识了很多挚友。
这期间就学于“诂经精舍”,跟随俞樾学习训诂之学,编成《朴巢印存》。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初中教案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吴昌硕的生平及其篆刻艺术成就。
2. 培养学生对传统篆刻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技巧和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教学重点:1. 吴昌硕的生平及其篆刻艺术成就。
2. 篆刻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篆刻艺术的欣赏和评价。
2. 篆刻技巧的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图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篆刻工具(如篆刻刀、印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二、生平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吴昌硕的生平及其篆刻艺术成就。
2. 学生了解吴昌硕的艺术生涯和创作背景。
三、篆刻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分析其特点和风格。
2. 学生学习篆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四、篆刻技巧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篆刻的基本技巧(如刀法、构图等)。
2. 学生了解篆刻技巧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五、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篆刻技巧,进行篆刻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篆刻艺术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看法和创作体会。
3. 教师提出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吴昌硕的篆刻艺术,让学生了解传统篆刻艺术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热情。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篆刻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以“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为视角
吴 昌硕 篆刻 实践 研 究
以“ 印从 书 出" 和“ 印外求 印” 为视角
武 蕾
合肥 2 3 0 6 0 1 )
( 合 肥 师范 学院 艺术 传媒 学 院 ,安徽
摘 要 : 吴 昌硕 对清 中期 以来 形成 的“ 印从 书 出” 和“ 印外 求 印” 篆刻创 作 观 的 实践 , 在 其 篆刻 艺术风 格
第3 8卷 第 5 期 2 0 1 7年 5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m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c i )
V . 3 8 No . 5 Ma v 2 01 7
的 形成 和成 熟 的过程 中, 起 到 了决 定性 作 用。 在对 吴 昌硕 不 同时期 的 书法风格 与 篆刻风 格 的比较 中可 以发
现. 其雄 肆 浑厚 的 篆 书和善 于造 势的 章 法布 局 对其 篆刻作 品 的 影响 表现 在 印章 的文 字结 构 、 章法、 线条 表 现能力, 以及 在 “ 印 外求 印” 中对 印外 文字 的择 取 和 个性化 处理 等 几个方 面 。
清初 . 文人 篆刻 一直 以 “ 印宗 秦汉 ” 的创作 观 为 主导 , 至清 中叶。 以 丁 敬 为 代 表 的浙 派 通 过 “ 切 刀 法” 完善并发展了“ 印 宗秦 汉 ” 的篆 刻 创 作 观 . 实 现 了 “ 对 秦汉 印从 形式 的摹 拟 到精神 实 质 的把握 ” 【 l 1 。 然而 。 浙 派 的早 衰 “ 从 侧 面反 映 出在 当 时 的历 史 条 件下 , 汉印可供人 们开发 的 ‘ 印 内’ 资源 已近枯 竭 ” 圆 。 与此同时 , 皖 派代 表 人 物 邓石 如 “ 引 书入 印” , 从 印 章 文字 篆法 人手 , 通 过将 自己篆 书 的个性 化 风格 向 印章文 字 的注入 , 形 成 了“ 印从 书出 ” 的创 作 观 。此 后 , 赵 之谦 又将 印 章取 法 的资 源进 行 了延 伸 . 涉 及 到 了印章之 外 ,将一 切 印外 的金 石资 料 大胆 入 印 . 这种“ 印外 求 印” 和“ 印从 书 出” 的思想 发展 很 快 。 一 并 在 晚清篆 刻创 作 中成 为 了主流 。 作为 晚清 篆刻 六 大 家 之 一 的吴 昌硕 , 其 卓 然 的篆 刻 成 就 . 无 不 与 对 “ 印从 书 出” 和“ 印外 求 印” 创作 观 的实践 息息 相关 。 吴 昌硕 的 篆刻 吴 昌硕 ( 1 8 4 4 —1 9 2 7 ) , 初 名俊 , 又名 俊卿 , 字 苍 石 、 昌石 、 昌硕 等 , 七 十 岁 后 以字 行 , 号朴 巢 、 缶庐 、 苦铁 、 大聋 等 , 浙 江安 吉人 。他 以诗 、 书、 画、 印 四绝 雄视于世 , 他 的印 、 画之 成 就在 很 大 程 度上 都 受 到 其 书法 的影 响 吴 昌硕 “ 少好 篆 刻 。 自少 至老 , 与 印不 一 日离 ” . 前 后延 续达 六 十余年 。 他 在师 法传 统 , 遗 貌取 神 , 著 意 气势 的 同时 , 更 注 重在前 贤的基 础 上 的发展 和 创 新 。其 篆刻 风格 发展 , 大体 上 经历 了三 个 阶段 : 早期 为 3 5岁之前 的摹拟阶段 。受地区印风的影 响, 吴 昌硕 初法浙 派诸子 , 浙派 的用 刀方 法是其 治印 的入 门初 阶。 继而转 向邓派 , 仿邓石如 、 吴让之的作 品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作者:————————————————————————————————日期:ﻩ吴昌硕的篆刻艺术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当代意义是深远的,他不仅仅在于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程式,更重要的是事实上突破了明清以来的篆刻刀法的一元审美的观念。
开启了当代篆刻刀法多元审美的新观念。
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书画印艺坛,同时也影响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
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多有涉及,有的还有专论和专著。
其中,最著名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刘江先生所著的《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一书。
该书以吴昌硕篆刻的“刀法与笔意”的关系为主线,从基本点画、边界格、残损以及用笔、用刀与结体、章法等方面对吴昌硕篆刻的刀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与分析。
其方法采用文字说明配以相应的篆刻作品之图例。
分析局部刀法时,在相应附图(篆刻作品)旁再用钢笔绘出局部刀法之示意图。
这种开创性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吴昌硕的篆刻刀法从直观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对吴昌硕篆刻刀法的基本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吴昌硕的篆刻刀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特点。
冲切结合的刀法特点吴昌硕在继承前人的冲刀法和切刀法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诸家之长,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冲刀和切刀两种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冲切结合的刀法。
这种刀法灵活多变,或冲中带切,或切中带冲,甚至切中带削……。
这种多变的刀法,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将书意和刀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他的篆刻刀法的雄浑朴茂中寓秀逸的个性化特点凸现了出来。
残缺刀法特点残缺刀法是吴昌硕篆刻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
我们知道,秦汉古印大多因年深日久,水土的浸蚀,自然的风化,印面及文字线条失去了原先的平整和光洁,变得残缺不全。
恰恰是这些残缺给我们以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等特殊的审美效果,这是自然的造化使然。
论吴昌硕篆刻鸿蒙之境(二)
论吴昌硕篆刻鸿蒙之境(二)吴昌硕篆书石鼓乙鼓文65.4cm×136.8cm三鸿蒙之境味隽永明清文人印章中,有些印章,初读不觉有味。
多读、熟读、反复读之,方觉印章中蕴涵有一种深沉的趣味,值得咀嚼与涵泳,涵泳愈久,便沉浸其中难以抽身而退。
程邃、丁敬、吴昌硕等人的篆刻,便属于这种情况。
吴昌硕造鸿蒙境界于印面,其境意味隽永,深可涵泳。
吴昌硕安吉吴俊章(一)苍古明清文人篆刻家普遍追求金石气味。
金石气味的产生,“时间老人”功不可没。
岁月的磨砺,印章平添了许多剥蚀,乃有一种苍古之美。
明清许多印人都追求这种印章剥蚀后的特殊美感。
早期印人如文彭,迷恋于苍古,印章完成后,“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
明代印人沈野自述其“刻印章,每得鱼冻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为喜,因用刀随其险易深浅作之,锈涩糜烂,大有古色”。
这种“锈涩糜烂”,即金石味。
明末清初的程邃与浙派宗师丁敬的篆刻,金石气味是其主要内涵。
他们的印章,一片苍莽,一片古朴。
因为有了前辈的探索与经验,吴昌硕使用多种手法,除了各种刀法并用以刻印,还做印,把印章的“苍古”之美推向了极致。
吴昌硕御史大夫章(封泥)吴昌硕的良师益友杨岘题吴昌硕《缶庐印存》诗中说:“乱头粗服且任我,聊胜十指悬巨椎。
芜园花繁秋亦暄,雨中老柿风中葵。
孰巧孰拙我不问,得钱径醉眠苍苔。
”诗句点出了吴昌硕的印章具有一种荒率朴野的味道。
吴昌硕借助于各种手法的雕琢与残破处理,残破不仅没有损害其印章的完整,反而常常成为他篆刻的点睛之笔,他印章的味道也因有微妙的残破处理而变得愈加隽永。
“乱头粗服”四字,与沈野所云“锈涩糜烂”意思相同,正是吴昌硕印章苍古之味的生动写照。
吴昌硕对苍古之气,颇有体会。
他曾题《旧拓乙鼓》云:“浑穆苍古之气扑人眉宇。
”吴昌硕冷红词客与其他一些篆刻家相比,吴昌硕的印章有一种鲜明的“历史感”。
它老、旧、不新,但这只是外相,其新不在外表,其新在印章生命力历久而弥新。
在斑驳迷离、沧海桑田的岁月流逝中,生命力依然鲜活而苍劲,无一点腐朽或萎靡,是烂而不烂,朽而不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摘要:吴昌硕对清中期以来形成的“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篆刻创作观的实践,在其篆刻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对吴昌硕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与篆刻风格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其雄肆浑厚的篆书和善于造势的章法布局对其篆刻作品的影响表现在印章的文字结构、章法、线条表现能力,以及在“印外求印”中对印外文字的择取和个性化处理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龙泉;青瓷;釉色;开片;视觉之美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127-03清初,文人篆刻一直以“印宗秦汉”的创作观为主导,至清中叶,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通过“切刀法”完善并发展了“印宗秦汉”的篆刻创作观,实现了“对秦汉印从形式的摹拟到精神实质的把握”[1]。
然而,浙派的早衰“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汉印可供人们开发的‘印内’资源已近枯竭”[2]。
与此同时,皖派代表人物邓石如“引书入印”,从印章文字篆法入手,通过将自己篆书的个性化风格向印章文字的注入,形成了“印从书出”的创作观。
此后,赵之谦又将印章取法的资源进行了延伸,涉及到了印章之外,将一切印外的金石资料大胆入印,这种“印外求印”和“印从书出”的思想发展很快,一并在晚清篆刻创作中成为了主流。
作为晚清篆刻六大家之一的吴昌硕,其卓然的篆刻成就,无不与对“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创作观的实践息息相关。
一、吴昌硕的篆刻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昌石、昌硕等,七十岁后以字行,号朴巢、缶庐、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
他以诗、书、画、印四绝雄视于世,他的印、画之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其书法的影响。
吴昌硕“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前后延续达六十余年。
他在师法传统,遗貌取神,著意气势的同时,更注重在前贤的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其篆刻风格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为35岁之前的摹拟阶段。
受地区印风的影响,吴昌硕初法浙派诸子,浙派的用刀方法是其治印的入门初阶。
继而转向邓派,仿邓石如、吴让之的作品较多,对赵之谦和钱松的作品也致力甚勤。
至于《飞鸿堂印谱》之类的印谱,也曾广泛涉猎加以摹刻。
36岁至40岁是吴昌硕篆刻的蜕变阶段。
他一方面饱览古物名迹,从古代金石文字中寻其源、审其变,另一方面受“印从书出”的影响,将多种书体尤其是石鼓文的特点参合于印中。
在这期间,吴昌硕的印作越来越多的表现出金石意趣,他又将古玺汉印的宽博沉雄和封泥的朴茂古秀融为一体,于乱头粗服中?法度森然,气魄雄伟又见婀娜多姿。
“泰山残石楼”、“禅甓轩”、“林际康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从这些印作可以看出,吴昌硕篆刻的典型风格已初步确立。
40岁以后,是吴昌硕篆刻的成熟时期。
吴氏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诸方面,均能了然于心,从而孕育出雄强浑穆、古拙奇肆的独特风格。
二、吴昌硕的篆书吴昌硕在早年的时候师从锺繇、中年的时候学习黄庭坚楷法,到了晚年则将精力转向行草,然而篆书尤其是石鼓文则是他长期以来未曾放弃的研习对象,亦代表了其书法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的石鼓文篆书以邓石如法变横为纵,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一举突破前人之风。
从吴昌硕27岁时手书《朴巢印存》扉页篆书墨迹看,其早年篆书是从秦篆入手的。
至于他何时开始学《石鼓》,尚无文字资料可查。
1883年,长洲诸生徐康在《削觚庐印存》的扉页有书:“苍石酷嗜《石鼓》,深得蜾扁遗意,今铁书造诣如是,其天分不可及矣。
”[3]从徐康题跋的时间看,吴昌硕习《石鼓》当在四十岁之前。
在其65岁时,著《石鼓》,其中有云:“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4]。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吴昌硕临《石鼓》的书法实践属于他长达数十年的每日必修。
“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则表明吴昌硕研习《石鼓》并非日日一成不变,而是与日俱进,充满创新意识的,这也是他能够持续进步,最终自成一派的基础。
吴昌硕《石鼓》篆书风格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整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为入帖阶段,这一时期是在其五十岁之前,此阶段的他坚持研习《石鼓》的笔法和间架结构,并且深得《石鼓》朴茂雄秀神韵,但很少看出己意。
第二个阶段则是出帖阶段。
在吴昌硕五十岁之后,其《石鼓》篆书开始尝试脱离原帖,更多的创新意识开始突显,表现为以往正方字体间架结构转变为长方风格,以往左右结构的字形逐渐转向有左低右高表现形式的参差状形态;原刻在用笔上始终是平均的,而吴昌硕则进行了突破,轻重顿挫的线条差异也开始有所体现,行笔上更多能够看到快与慢的差别,风格用墨则由之前的淡转浓,圆润秀丽的风格被浑厚朴茂的风格所取代,更多的气势和生机得到了体现。
第三个阶段便是吴昌硕己意《石鼓》篆书风格成形的阶段,在其七十岁之后,吴昌硕以他之前掌握的技艺为基础,吸纳了《散氏盘》“任意散漫”的精髓,并辅以秦汉篆书所拥有的潇洒奔放笔意,其体现出来的风格更加独特和天马行空,意境更加自由而毫无拘束,将心中那一股磅礴而充满生机的心气一吐而快。
吴昌硕在对《石鼓文》临摹的过程中产生作品,其特点大致归纳为三:其一,用笔自由放纵,可谓毫无顾忌,笔锋老辣而刚劲,才气十足。
波状线条的点缀清隽奇肆,充满了独特的韵律,不拘泥于小节,也不过分追求细部点画的描绘,最终形成了“拙、重、大”的审美特点。
特别是进入了晚年,这一特征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二,吴昌硕创作的字体间架结构与《石鼓》原刻有明显差异,形成了在原有对称原则之上加以改进后的新的动态平衡,以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法则为基础,又进行了延伸,归纳而言便是“上紧下松,右高左低”,建立了属于吴昌硕独有的气势磅礴、意境高古的石鼓篆书特点。
其三,融入了大量的浪漫主义情味,激活了其石鼓文的灵动风采,对比和夸张手法运用比比皆是。
这里有承袭,但更多展示给我们的是创造,无一不体现了吴昌硕的主观精神。
吴昌硕的《石鼓文》临作,将原作整饬秀润的特点,改造成具有凿金刻石的厚重感效果,并不乏利落爽快的感觉,自成一派。
正是这种苍茫、浑厚、朴拙的气质,奠定了他在篆书上的成就,同时也成为其画与印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乃至篆刻和绘画上的核心追求。
三、吴昌硕篆刻“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解析雄健豪强是吴昌硕篆刻的最大特色,他的印作得力于他雄肆浑厚的篆书和善于造势的章法布局。
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他对“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的印章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研究其书法对篆刻的影响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印从书出”的追求,突出地表现在吴昌硕以其独具个性的《石鼓》篆书入印的篆刻作品。
从时间上看,吴昌硕“引书入印”自我风格的形成,是随着他的《石鼓》篆书风格的形成而出现的,在早期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将其34岁所刻“仓硕”(图1)和“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图2)白文印中视作这种创作模式的雏形。
此外,还有“悔?Q”、“画奴”等印。
47岁所作“长乐”朱文印(图3),边款曰:“拟猎碣意”。
明确地注明了此印取《石鼓》文字的意趣。
吴昌硕晚年的《石鼓》篆书风格日趋成熟,反映在篆刻上,则是其六十岁以后的印作,以《石鼓》入印的逐渐增多,特别是七十岁以后,几乎全是用己书风格治印,以至于他晚年的篆刻风格大变,完全脱离了秦汉印的窠臼。
吴昌硕篆刻对“印从书出”的追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入印文字的结构和印章的边栏加以改造,以得到书法和印章形式高度融合的效果。
篆书在形态上多以圆形为主,然而印章则大多数都体现为方形,两者可谓一矛一盾。
为了化解这种冲突,吴昌硕对入印文字稍微运用了一点方意,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使印石大致能体现出一点圆意,让方圆韵味能够和谐共处;第二,印文的书写高度体现了吴昌硕对《石鼓》书法书写布局的独特理解。
例如,左右结构的字,其字形均拥有左高右低的特征,使得整体下来作品呈现出疏密得当,自然洒脱之势;第三,为更好的体现《石鼓》篆书厚重苍茫的意味,同时也避免线条的呆板,首创了圆杆钝刀法和使印面呈现“残破”效果的做印法。
使用这些方法造成的有缺陷、有轻重的线条,自然能够体现其书法磅礴的气势而不会显得平光呆板。
吴昌硕篆刻风格的形成期很长,“古法尽能新有余”。
他早年师法浙派,后又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和徐三庚,四十岁后追溯秦汉古玺,得高古风神,后获见齐鲁封泥、瓦甓文字,融为一炉,一变为雄劲苍浑,摆脱了前人窠臼而树立自我风格。
以下列举实例,将吴昌硕入印文字与印外文字作对比分析:1.“听松”朱文印(图4),款云:此印篆法深得禅国山碑大意。
缶道人书。
丙寅秋臧堪治石。
此印印文是由吴昌硕所篆,追摹《禅国山碑》之意,结字中宫紧收,虽是他人代为执刀,但篆法布局仍能看出吴氏面貌。
2.“谷”朱文印(图5),款曰:“拟张迁碑篆额。
缶。
”吴昌硕明确指出此印篆法体势拟东汉《张迁碑》篆额(图6),“谷”字直取原型,其特点还在于边框的处理上。
3.“高密”朱文印(图7),款曰:拟封泥之残缺者。
丙申二月,老缶。
此为仿封泥所作,印文结体平正端饰,于右、下两侧稍多留白,章法安排灵活。
此印文字在《古封泥集成》所收印泥(图8)中可以找到多处佐证。
4.《昌石》朱文印(图9),款曰:古陶器文字如是。
缶庐记。
此印二字取自古陶器,在《古陶文汇编》中可以找到其原型(图10)。
此印虽小但于小中见大,在章法安排上颇见功力,线条也充分表现了笔意。
5.《石墨》朱文印(图11),款曰:己丑春,拟泉范字,苦铁。
“石”、“墨”二字在古代钱币类图谱中皆为常见,此印“石”字与《上海博物馆藏钱币?先秦钱币》所收文字近似,“墨”字与《古币文编》所收字在结构上几乎相同(图12)。
此作虚实分明,书法的墨趣十足,边框的方圆对比也比较强烈。
历史地看,清代文人篆刻以“印宗秦汉”为基石,在清中叶全面完成对汉印正统的回归后,又以“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为两翼,于清末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吴昌硕的作品全面体现了对“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作观的实践,对当今的篆刻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1〕武蕾,孙志宜.“印宗秦汉”创作观与明清文人篆刻[J].长江大学学报,2014(10).〔2〕武蕾.邓石如印学思想及篆刻实践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6).〔3〕削觚庐印存[M].东京:日本东京堂,1991.〔4〕李光一.遁入猎石成???c[J].书法艺术,1995(4).〔5〕吴昌硕.吴昌硕作品集:书法篆刻[M].杭州:西泠印社,1984.〔6〕吴昌硕.吴昌硕印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7〕王冰,高惠敏.吴昌硕印谱[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8〕孙慰祖.古封泥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9〕高明.古陶文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0.(责任编辑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