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鹤庐)、陈衡恪(师曾)、赵石(古泥)、齐白石(濒生)、赵时棡(叔孺)、乔大壮(曾劬)、王禔(福庵)、邓散木(粪翁)、钱瘦铁(叔厓)、来楚生(然犀)等诸家知名于世。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而且使其更加波澜壮阔。

齐璜(1864--1957)

字濒生,号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江南布衣

大匠之门

借山门客

偷得浮生半日闲

八砚楼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落红

白石

寄苹吟屋

人长寿

钱瘦铁(1896一1967)

名厓,字叔厓,号瘦铁。江苏无锡人。能书善画,草书学孙过庭,隶书取法“张迁”、“石门”和汉简,篆书宗石鼓及秦诏版,参以草书笔意,沉逸潇洒,独具面目。山水、花卉有石涛、石谿、青藤遗韵。篆刻初从汉印入手,后经郑文焯介绍,得当时寓居苏州的吴昌硕亲授,艺事大晋,继而又以周秦金石文字以及唐宋印上吸取养分,形成一种不拘成法,恣肆多变的新面目。他的篆刻写意趣味较浓,是少数几位学吴昌硕得之神髓而又能自立门声的大家。早年就声名显赫,当时人们将他和吴昌硕(苦铁)、王大炘(冰铁)并称“江南三铁”。

无限风光在险峰

梁谿钱氏图书

味渠墨戏

壮志不随华发改

雪压冬云白絮飞

王天池印

易孺(1874-1941)

易孺,号季复,大厂居士,广东鹤山人,肄业广雅书院,为黄牧甫入室弟子。精研书画、篆刻、碑版音韵、文字源流、乐理等。历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乐院等教授,印铸局技师等。生平自诩:词第一,印次之,音韵又次之。诗文,下笔即成,从不起稿。著述宏丰。

早岁之作无不严谨精细,出规入矩,功夫尚在李尹桑、邓尔雅之上,晚年则一改和平印风,“以汉将军印之刀法,造封泥瓦当之意象”(朱京生语),取法古玺之残烂者,不衫不履,其白文尤具奇趣,最善留红,朱白对比强烈,震世骇俗。《沙邨印话》以吴昌硕、赵叔孺、易大厂、黄牧甫为近代印坛四象,其中大厂散朗,喻为少阳。

大厂印款亦极别致,阴刻单刀款逸笔草草,颇近六朝砖文,阳刻造像,古拙天真,皆有情趣。

大厂才艺广博,篆刻以外,举凡书画、诗文、音乐、声韵、训诂、佛学造诣均深,其学问广,故识见洽,宜其叛出师门,别创新体,斯亦大厂之幸而黟山之不幸也。

人一庐

前休后已盫主

孺翁居士

不匮室赋诗记

大厂居士孺

大厂孺公大厂居士

大厂居士孺

番禺屈子

汉民之玺屈向邦印

花邻词客鹤山易熹

彊宦

敬告州邨更名曰待均室蒙

蒙安

诵清分室

荫堂经藏

沛霖长寿

秦咢生(1900—1990)

广东惠州惠城区桥西姚屋巷人。初名岳生、寿南,嗣改谔生,复改曰咢生,字古循,号路亭。斋堂为拙巢、莲花室。少贫,17岁即到押当店打杂。当学徒8年,白天做工,晚上自学书法。店主看他写得一手好字,每至年终,便要他写二三千副春联出卖。后来到广州省府机关作书记(文书)、收发工作。1933年,入中山大学法学院当助教,实则充当院长黄元彬的秘书。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南方大学实习。1956年被聘为广东省文史馆研究员,不久被聘为馆员,专门从事文史、书法、篆刻研究工作。1986年,任省文史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委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

秦咢生从事书法艺术活动70余年,遍涉历代名家碑帖,融冶百家,甲骨、金文、篆、隶、楷、行、草诸体俱所擅长,创一代刚劲雄伟又流丽婉秀的书风,影响南粤书坛一代人。被称“诗、书、印”秦氏三绝。

治印全从古玺汉印而出,兼之许学、书艺功深,所作雄浑朴茂,气格高古。妙于章法,巧从对称或粗细中求变化。偶以甲骨文入印,亦意趣盎然,非学养才艺兼到,不能臻此。

赵时棡(1874-1945)

原名润祥,字献忱、叔孺,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浙江鄞县人,其家学渊源,少即好读书,爱艺事。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精于书画碑刻的鉴别,擅画骏马。嗜收藏,有商周秦汉铜器数百件之多。书法受赵孟頫、赵之谦影响,工四体书,尤擅篆隶,篆书圆转自如,秀雅可爱。

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赵之谦、邓石如直追秦汉,对周秦小玺及宋元圆朱文亦有独到功力。在篆刻艺术中,实际上存在有仿汉铸印、汉凿印两种流派,赵时棡<正是近代继承汉铸印端重严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印风精谨超逸,渊雅高古,秀挺绰约。当时的书画家和收藏家,争相求其印作,20年代与吴昌硕、王禔齐名,蜚声大江南北。

古堇周氏雪庵收藏旧拓善本 南林张氏余辉斋藏

锡山秦絧孙集古文字记 苏象乾藏书记

蛟川方氏半闲庐珍藏书画之印

叔孺画马

秦淦私印

伏跗室

来楚生(1903--1975)

原名稷勋,字楚凫,号然犀。别号很多,有负翁、一技、木人、非叶、怀旦等,晚处易字初生,亦作初升。书斋名有然犀室、安处楼。浙江潇山人。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其画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在现代花鸟画坛上独树一帜。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最为人称道。篆刻远师秦汉,近踵吴熙载、赵之谦、吴俊卿、齐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生意,开创了一代印风。其肖形印更是融汉画像、古肖形印为一炉,在印坛上冠绝古今,无出其右。原西泠印社副社长,当代书画篆刻大家钱君匋先生曾云:“来氏刻印七十岁前后所作突变,朴质老辣,雄劲苍古,得未曾有。虽二吴(按:指吴载熙、吴昌硕),亦当避舍,齐白石自谓变法,然斧凿之痕,造作之态犹难免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独立称雄于印坛者,唯楚生一人而已。”可谓最恰当的评论。有《来楚生画集》、《来楚生法书集》、《然犀室肖形印印存》行世。

相关链接:

----> 来楚生印谱

----> 来楚生书法

人形肖形印

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

初升

吴郡岂斋张永恺印

处厚息交以绝游

大处落墨耳目康宁手足轻

矢一斋

领略古法生新奇

阖家欢乐图伏虎肖形印

邓尔疋(1884-1954)

原名溥,后改名万岁,号尔疋(雅),别署风丁老人,广东东莞人,因得唐绿绮台琴及今释和尚《经绮台琴歌》手卷,遂颜其室曰“绿绮园”,自署“绿绮台主”。其室名尚有邓斋等。为名儒邓莲裳(蓉镜太史,一代名儒,精小学,富收藏。)第四子,生於江西。幼承家学,八岁学写篆书,兼研小学与篆刻。1905年东渡日本学美术。诗宗龚定盦,并主南社广东分社社务。回国后助潘达微创办同盟会及国内的第一份机关刊物《时事画报》,活跃于艺林,享誉南北,广交国内名家。后回粤,得见黄牧甫(士陵)篆刻,极为钦佩,由是专心治印。有句云:“怀宁印后谁神者,惟有黟山集大成。布白几何入三昧,冲刀旁舞敌千兵。”《沙邨印话》云:“尔雅私淑黟山,得其靓挺之妙,时出新意。”尔雅师黄,所以能“时出新意”者,不专主一家也,其自作“皖黟之间”印,寓意甚明,又复精通文字源流,龟甲虫书、古玺陶文、刀布权版,乃至西夏、藏、梵文字,悉取以入印,自然高古,正其论印诗所谓“上追甲金石,旁及陶瓦砖,三代同风气,印人所以传。”“大巧浑如拙,小学必先通,俗伧不识字,捉刀非英雄。”

一九二一年定居香港,以迄逝世,他可以说是香港本土最重要的书画篆刻家。先生于诗词、书画、篆刻无所不精,其中尤以书法、篆刻为世所称道。他的书法早年受包世臣碑学的影响,接近北碑格调,他的篆刻,根源于他深湛的书法和文字学的功底。他早年宗邓石如,继而专事黄牧甫,

后博涉古玺汉印。晚年以六朝碑字入印,印章风格清丽恬淡、刚劲隽永。尔雅殁后,岭南黟山派竟成绝响,再无特出者矣。著有《绿绮园诗集》、《邓斋印谱》、《篆刻厄言》、《印媵》、《印学源流及广东印人》行世。

陈子奋(1898-1976)

字意芗,号无寐,别署水叟,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喜爱绘画,曾得民间画师启蒙。1914年始,在当地小学、中学教图画课。1920年后,即以作画治印为生,并长期致力于陈洪绶、任伯年等名家作品的研究。1949年后,曾任教于福建省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福建省艺术专科学校,历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福州国画研究会会长,福州市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历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常委,福建省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兼及金石、书法,尤精白描花卉。作品有《白描百花长卷》等,《水仙》藏中国美术馆。1961年,福州市文化局设立陈子奋画室。1962年,陈子奋、李耕、李硕卿三人画展在上海举办。出版有《陈子奋白描花卉册》,著有《福建画人传》、《福建美术家传略》、《榆园画友录》、《颐谖楼印话》等。

陈子奋印谱

商承祚(1902-1991)

作者:马国权来源:中国硬笔书法在线

字锡永,号契斋。先世原隶旗籍,入粤久,遂寄籍广东番禺。斋名有决定不移轩、古先斋。父衍鎏公,字藻亭,为晚清甲辰科探花,曾奉派留学日本,鼎革後应邀赴德国汉堡大学任教。锡翁少时,尝随伯父居青岛,已涉猎《说文》等有关文字古籍,後以日本进浸,移寓青州,经曲阜,获见孔庙累累汉碑,渊懿古雅,於篆隶之学由是顿生研求之念。年十九,赴天津师事罗振玉先生习古文字。罗氏收藏甲骨、商周青铜器至富,於甲骨学之开拓,厥功尤伟。锡翁日间在罗府墨拓彝器,或作鈎摹,夜则以所假罗著《殷墟书契》、《殷墟书契後编》及《殷墟书契考释》回家籀读。其中《考释》一书,书眉且附王国维先生亲笔批语,此书以类相从,分帝系、京邑、祀礼、卜法、官制、文字六类,对了解殷商社会及甲骨文字造字初义,甚有助益;然於初学者之检索,则未称便。锡翁遂将罗、王两家之说,按《说文》部首,重编为《殷墟文字类编》十五卷,罗氏见而悦之,嘱送王国维先生审正。藻老斥资为梓行,名遂播於学海。随人北京大学国学门为研究生,未卒业,东南大学聘为讲师。後金陵大学改聘为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四年间,先後成《福氏所藏甲骨文字》、《殷契佚存》、《十二家吉金圆录》、《浑源彝器图》等书。抗日战争起,学校南撤,徙迁中经长沙,闻有战国楚墓出古物不鲜,乃请假前往调查,归以所见,成《长沙古物闻见记》。及至四川,改职盐务,公务清简,闲则以书刻遣兴,盐商又多附庸风雅之辈,时有挥毫奏刀之求,故屡办展览,鬻艺生涯,颇不寂寞。战後回粤,自—九四八年任教中山大学以迄谢世,前後逾四十年,—度担任中文系主任,而终古文字研究室主任之职。晚岁热心政治及社会活动,是时虽风涛叠起,以精谙时务,犹悠然自得也。

後期著作,主要有《长沙出土漆器圆录》、《石刻篆文编》二册十四卷及论文若干。五六十年代,曾向湖南、湖北两博物馆索得战国楚简照片七批,除长沙仰天湖简早已公布外,余多世未获见,七十年代中,中大古文字研究室尝合五人之力加以摹写考定,惜压一人箧衍,终未面世,海内外同好对此深以为憾。锡翁治学之外,复以书法篆刻驰誉,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有《商承祚篆隶册》、《商承祚秦隶册》行世。前书於一九八一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印行,收录甲骨文、金文、小篆、秦隶等四种字体;後者出版於香港,独集秦隶,此皆其专擅之作。甲骨秀劲质朴,金文浑穆凝练,俱得罗氏之传,而枯老古拙遇之。罗氏喜集字为楹帖或临摹彝铭,锡翁则嗜活用古文字笔法结构书写古今诗词。尝云:『《说文》近一万个字,汉代以後已不够用,从当时来说,落後於形势,现在更用不着讲了。可是有的人在写篆时,死抱《说文》不放,认为现代有而《说文》没有的字,宜取音同义近的字来代替。……这种陈腐狭隘之见,必须清除,不足为训。』《篆录册》中有『个』、『你』两字,皆不见於《说文》,锡翁创为巾、述。又如『寻』篆本从工从口从又从寸三声,锡翁砍却声符,篆若今楷;『妙』,《说文》从弦省少声,『啼』《说文》作从口质声,锡翁均篆如今楷结构。例不备举。类此随意构形,闻论者有不同见解。锡翁治印始於少时,十四岁即拜篆刻家劳健为师,曾以日摹汉印十余方为常课,—日於冷摊以贱值购得『繇通之印』,劳公云尝收录於桂馥《缪篆分韵》—书,欢喜赞叹,悬於腰间者数月。中岁好蓄古玺印,以精鉴称,一九三六年有《□斋古印存》行世,凡十册,收印九百六十一方,柯昌泗序中有云:『凡陕西山东塞上及直省所出,靡不赅洽,博识前人之所已见者,而精选前人之所未见者,盖诸地之菁英,皆采获於所藏,准以古今藏印之条流区画,可谓得其时地矣。』赏誉备至。

锡翁篆刻,虽玺印两式兼作,然以古玺见长,盖得於彝铭及陶玺之融会变化也。所著《我与容希白》曾曰:『一九四六年希白到重庆,适我卸盐务职,归自贵阳,复得相见,我谓之曰:「学不进而刻印则工」,以数印示希白,欢聚数日而别。』可见对其多年作印之珍视。其自存印集六册,约二百方,曩蒙见示,并荷见赠往时旧作及自用印蜕数纸,气格醇古,不愧大家。惟『历劫不磨』一印,磨字篆本作□,从石靡声,作缪篆或作磨,林音派,与林不相混也。(一九九四年四月八日,马国权增补。)

>>>>>>>>欣赏商承祚书法

乔大壮(1892--1948)

名曾劬,字大壮,号壮殹、波外翁。四川华阳人。精通诸子百家,有很深厚的文学修养,对小学、金石碑刻也素有研究。篆刻无师自通,初宗皖、浙两派,30岁后学赵之谦、黄士陵,尤其吸取黄士陵平正劲挺的印风,并广收博取商周古器铭文,以增加自己印章艺术的丰富内涵。喜以大篆入印,平生

不爱刻名印而嗜治闲章。乔曾劬学黄士陵而能挣脱樊篱,自立门户,是黟山派继开山鼻祖黄士陵后成就最高者。著有《波外楼诗》、《波外乐章》、《大壮印蜕》等。

潘伯鹰印

物外真游

玄隐庐

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沈尹默印徐悲鸿

树人六十以后作算潮水知人最苦

夜吟应讶月光寒美意延年

简经纶(1888-1950)

字琴斋,到署万石楼主、琴石、一琴。广东番禺人。平生潜心致力于书印艺术数十年,工四体节,喜以宿羊毫及麻笔书写他擅长的甲骨文,作品传统功力深厚,饶有金石趣味。简氏博览石器碑帖,对甲骨、金文、汉隶、章草、六朝碑刻、古玺印、元押无不精熟。其过人之处还在于甲骨文面世不久,即以其敏锐的艺术才思,将她引人自己的篆刻之中。他运刀如笔,单刀直入,使这类作品纵横疏朗而细微毕现,达到古拙朴茂,自然和谐,神形尽得的境界,实开甲骨文与印章艺术结缘的先河。晚年移居香港,曾培养了不少印坛高手。饶宗颐评他曰:“以契文入印,间运铁笔,逋峭多味,异军突起。”

作品欣赏:简经纶印谱

游乎万物之祖

知者不言

处其一大千

翁山后人

纶玺

至乎以弗解之

琴斋

容庚(1894-1983)

原名肇庚,宇希白,初号容斋,後改署颂斋。所居日五千卷金石书室。广东东莞人。

祖若父皆博雅能文。早岁失估,家遂中落。四舅邓尔雅以书法篆刻闻於时,馆於其家以授先生及其弟肇祖、千秋。从叔容祖椿为居古泉高弟,擅隔山派花鸟。故先生少时即得舅叔之教,能书画篆刻。中学毕业後,留母校东莞中学任教。课余仍从舅氏深造印学及文字学。在古文字研习中,深感吴大激《说文古籀补》资料未备,且出临写,字形与拓本有间,不足以适应日益专门化需求,因广购金石书,拟分别类编殷、周、秦、汉文字。一九二二年北游京师,以《金文编》初稿求教於罗振玉天津寓斋,颇蒙勖许,经罗氏推介,破格取录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一九二五年《金文编》写定,罗氏为梓行之。燕京大学延为襄教授,主文字学课;旋升教授,并任《燕京学报》主编,复兼古物陈列所监定委员,得以摩挲故宫所藏铜器,先後成《宝蕴楼彝器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北京文物营萃,先生不断勤求,数年间成《秦汉金文录》、《颂斋吉金图录》、《海外吉金图录》、《金文续编》、《善斋彝器圆录》等书。後更以积年心得,於—九四—年成《商周彝器通考》,世之治学者,莫不奉为经典。日陷北京,蛰居东莞会馆,以绘事帖学养晦。一九四六年南归,受聘於广西大学,未及到职,即以岭南大学之请还居广州。一九五二年,改任中山大学教授。返粤後以接触新出金石资料不多,及致力书画、碑帖,先後成《颂斋书画小记》、《历代名画著录目》、《丛帖目》,每种均百余万言。先生治学勤奋,自少至老,黎明即伏案读书著述,十数小时不倦,十年动乱,身处逆境,亦不稍懈。刊行专著近三十种,论文数十篇,已辑为《颂斋述林》。余暇挥翰,特擅金文,苍蔼蕴藉,如对君子。被选为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赋性质直,略无城府,绝不作违心之言。四凶强令『批孔』,先生愤然抗斥,虽备受摧残,亦不改其初意。人有所需,辄无私相助。郭沫若羁旅东瀛时,治古文字苦无书籍,以『未知友』致函求假,慨然邮与,并对所著坦陈所见。对弟子之关爱,更无论矣。吾辈唯有时加策励,力求无负师期。晚岁,尽献所藏殷周青铜器九十余件、书画千余种、藏书数万册归诸公库,高风足式。

先生治印,始自髫龄,时舅氏方致力邓石如,後私淑黄牧甫,先生所作亦随之移易。北游後多见古玺印,治石即从流派好尚而直追前古,严整典雅,精致无匹。虽仿古玺,亦端工清丽,不作支离破碎。中岁忙於著作,镌石遂疏。先生以治印为其治文字学、金石学之起点,故数十年间不忘初步,得见佳谱佳印,必设法罗致,藏□甚丰。所著《雕虫小言》,一九一九年以容容斋署名发表於《小说月报》十卷三、四号,此为先生最早刊布之著作。一九二三年增订,又刊於《社会日报》,凡四十三段,九干五百余言。首述学篆之道,谓印人『未有不习篆书,不通《说文》,徒攻乎石而能以篆刻自矜者也』。又云:学篆『古文当以三代彝器款识为宗,石鼓副之。小篆当以秦碑、权、诏版,新莽量布为宗,李阳冰篆书副之。』并以为:『名印朱文仿周秦小玺、汉封泥,白文仿汉印,此正轨也。间参以钟鼎彝器、镜币、瓦甓之意,尤觉古茂可爱。』文中述学篆与治印之关系,治印之方法,及参考书籍甚详。最後举近代名家赵撝叔、黄牧甫、吴昌硕、邓尔雅以殿其篇。《东莞印人传》刊於一九二一年,与弟肇祖同辑。收自明至近代东莞印家十九人,小传下以原名钤印附焉。—九二七年,拟编集《虫书印存》,於古谱中选取鸟虫书印制版钤拓,惜仅集二十八印而止。先生藏印及自刻印,皆未钤谱流传。(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七日,马国权增补。)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鹤庐)、陈衡恪(师曾)、赵石(古泥)、齐白石(濒生)、赵时棡(叔孺)、乔大壮(曾劬)、王禔(福庵)、邓散木(粪翁)、钱瘦铁(叔厓)、来楚生(然犀)等诸家知名于世。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而且使其更加波澜壮阔。 齐璜(1864--1957) 字濒生,号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江南布衣 大匠之门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春涯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教材。 学生用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中央数字频道收藏天下频道(北京111)《艺海传真》:“春秋笔法·狮子吼”曾翔798作品展专题片重播时间:2018/05/18 星期五11:42 19:49 03:57 2018/05/20 星期日 14:36 02:38 北京111,廊坊88,厦门81,青州94,曲阜112,潍坊93,济南94,上海144,大连69,齐齐哈尔114,南京136,杭州133,重庆129,福州83,南宁89,青岛100,烟台109,淄博153,济宁112,泰安89,聊城150,其他地市以当地广播电视频率为准!谢谢关注!百度搜索“收藏天下直播”亦可观看。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艺术家曾翔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书法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曾翔作品如来美术文化周刊对话曾翔:写意篆刻强调文人意趣 写意其实不简单美术文化周刊:为什么强调“写意篆刻”?曾翔:我们的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工笔和写意。写意的艺术属于文人雅玩,更讲究情趣,讲求精神寄托。国家

画院杨晓阳院长提倡“大写意”,我们说“写意篆刻”也是有意强调篆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正好也是针对当前篆刻领域里面的一种缺失。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摹所谓的典雅、工稳、精致、流美那种制作的篆刻风气,我们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写意精神。 这些年的美术展览,工笔画屡屡获奖,写意画反而不行。这可能与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是相关联的。大家认为,写意精神越来越缺失,印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们要提倡舍己救人、吃亏是福,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没有写意和不写意之分,我们提倡“写意篆刻”也是这样,是因为写意精神缺失了。 曾翔作品大宜子孙 美术文化周刊:工笔画在造型、技法、画面整体上的优劣好判断,对于写意画,却没有清晰的、公认的判断标准。写意篆刻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写意的篆刻更强调个人的表现,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规范,多一笔少一笔,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符合传统规范,是否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认为写意就是简单,不合乎规范,写意就是有点胡来,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真正好的写意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写意的标准往往比那

惊艳!看10位最高奖书法家一起写李白!

惊艳!看10位最高奖书法家一起写李白! 诗仙李白,曾以瑰丽动人的辞藻,讴歌盛世,唱颂河山,给我们留下巨大精神财富。那气象,那意境…让我们久久回味。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书法国展最高奖项精英10杰,重温李白,挥写盛世名篇!下面我们依次为大家展示10位国展实力名家笔下的诗仙气象 ●●●●●栾金广第十届国展获奖者/兰亭奖获奖者栾 金广,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促进会会员,《青少年书法报》社副社长,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行草临摹与创作高研班导师,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授,大庆市政协委员,大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被评为全国最具升值潜质百名书法家之一。作品获奖/入展: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二届翁同龢奖书法提名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大展等。 栾金广·李白《赠汪伦》68cm*68cm●●●●●刘小龙第十一届国展获奖者刘小龙,1982年生,别署厚斋,中国书协会员、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骨干、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师、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平凉市书协副秘书长。作品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第七届新人新

作展优秀奖,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优秀奖,全国中青年书法百强提名奖。入展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书法展,首届手卷展,三届青年展,三届行草展,三届隶书展,二届册页展等。文章、作品先后刊发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媒体。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媒体予以报道。 刘小龙·李白诗句《长风破浪》68cm*68cm●●●●●欧阳荷庚第十一届国展获奖者欧阳荷庚,江西宜春万载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宜春市画院副院长。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获得者,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成员,中国书协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所主办全国专业展览三十余次、荣膺最高奖三次。欧阳荷庚·李白《春夜洛城闻笛》65cm*94cm●●●●●提俊丰第十届国展获奖者/兰亭奖获奖者提俊丰,江苏邳州人,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中国书协会员,邳州市书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首届“兰亭班”成员,中国书协第二届国学班成员,北京人文大学、河北美院客座教授,中央美院书法高研班导师助理,全国中青年书法“百强榜”书法家、徐州市品牌书法家“十家”,2012年提名全国中青年代表书法家60家,2013年被评为徐州市优秀文艺人才,2014年荣获江苏书法最高奖“江苏书法奖”。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十届全国书法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 篆刻解读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

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

01 扬州篆刻名家——吴熙载

《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利用》课题研究案例设计 扬州篆刻名家——吴熙载 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吉沐成 fzjimuc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0c9316128.html,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吴熙载的生平介绍,了解吴熙载的主要艺术成就。 能力目标:观察吴熙载的书画作品,使学生懂得篆刻艺术水平的提高来自多方面的营养。 情感目标:学生在作品的欣赏中,激发对家乡艺术名家的崇拜之情。 教学重点: 吴熙载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吴熙载篆刻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图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个篆刻艺术形式的“京”字,因为篆刻艺术是典型的中国元素之一,那么有谁知道我们扬州非常有名的篆刻名家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入课题。 二、吴熙载的生平 吴熙载(1799~1870),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原名廷飏,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征人。工四体书,尤精篆、隶、温婉圆健,展促有姿。师事邓石如学生包世臣,为完白山人再传弟子。篆刻初学汉印,30岁后见邓石如作品,遂倾心效法,得其神理精义。前人对其篆书有“怀宁蝉蜕安吴逝,篆势苍茫孰与论”之赞语,对邓派艺术的发扬光大,其功至巨。刻印于遒劲凝练中见流畅,用刀如笔,大气磅礴。邓石如存世资料较少,后世学邓多借径于吴,吴昌硕称:“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在近代影响深远。也擅花贲,曾作《兰桂芬芳图》、《垂柳芙蓉图》等。著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 三、作品欣赏 展示相关作品,学生说说自身感受。 教师阐述: 1、吴熙载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书法功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 3、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海内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小传

“海内第二”的篆刻名家徐三庚小传 画家秦祖永在《桐荫复志》里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一天,徐三庚在马路上碰到吴昌硕,就与他打招呼。吴昌硕觉得很奇怪,问道:“你怎么认识我?”徐三庚说:“我怎么不认识你,海内篆刻家只三家耳。”吴昌硕问是哪三家。徐三庚回答:“第一家是赵之谦,第三家就是你吴昌硕。”“那么第二家是谁?”吴昌硕又问,徐三庚很不高兴,说:“你难道真的连我徐三庚的大名都不晓得吗?” (徐三庚像及他的“徐三庚印”) 其实,徐三庚大赵之谦三岁,大吴昌硕18岁,篆刻界公认他为第二是有可能的,至少这三人的年龄排名如此(艺术成就暂放一边)。当然,所谓轶事就有传说的成分,但极有可能是当时篆刻界的现实状况,因为徐三庚初到上海时,正是上海印人的空档期。 徐三庚被迫离开杭州的(他没有道士度牒,无法证明身份,被抓,取保离开的),幸亏离开了,否则就有可能跟赵之谦妻女或者钱松一家一样罹难太平军。刚到上海时,上海篆刻界没

有十分出挑的篆刻家,当时赵之谦去北京参加会试,带有仕途梦的他这一去就滞留京城十年,虽然在北京声名雀起,但对上海的影响相对小些;吴昌硕当时还在安吉、杭州、湖州、苏州间游学,还未真正成名。上海的篆刻界给了徐三庚最好的扬名机会,甚至另一位后来印名较著的印人胡钁(他小徐三庚14岁)也拜了徐三庚为师。 一、个人简介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又字诜郭、袖海,号金罍、井罍、金罍道人、金罍野逸、似鱼室主、西庄山民等,浙江上虞大勤乡西山村人,他是明代“忠谏贤良”徐学诗的后人。少年家贫,年纪稍微长大点之后,被家人送入道观打杂以谋生,道观里有一位擅长书法、篆刻的道士是他的书法篆刻启蒙者,徐三庚由此走上了篆刻艺术道路,徐三庚一生鬻书鬻印为生,最后走的是纯粹的艺术人生之路,终生无意仕途(基本上可以说,成功的篆刻艺术家中没有做高官的)。 (徐三庚和他的“如梦鶯花過六朝”)

篆刻名人名家趣闻

篆刻名人名家趣闻 何震刻印无讹笔 文彭有个得意的学生何震,是安徽人。经常来往于当时的首都南京。他跟文彭努力钻研文字学,探究文字来源,使他确信如不深入研究文字的来源,是难以从事篆刻艺术的。所以他刻的印都正确无误,多半就是得力于老师的教诲和自己学问的功底,文彭得了“灯光冻石”,总喜欢自己落墨布置,再请何震镌刻。由此可见何震的刻印功夫了。传说从河南安阳出土的殷代类似印章的实物三件,为现在已知的中国最古的印章,印面只有一些实似的图案的记号,第四方为战国古陶文“甘司徒”。 文彭篆印 文彭是明朝有名的书画家文征明的大儿子,他的弟弟文嘉也会书画。当时的社会习惯,刻印是被看作“雕虫小技”的,一般由专职工匠刻制,材料大体采用牙章。文彭喜欢自己设计篆印,然后交给一位精于雕刻的南京人李文甫刻制,据说文彭的牙章一半由李刻出。一次,他无意中遇到一位老人,赶驴驮着几筐半透明的“灯光冻石”,这是当时用来雕刻妇女装饰品的,他便出高价全部买下用作印材,从此“冻石”才初文人重视起来。 “大痴”和“小痴” 明朝人汪东阳,因为获得了一方汉朝留下来的“汪关”印,就改名汪关。他家境贫苦,要坚持学习篆刻实在不容易,但汪关能刻苦努力,一面研究古文奇字,一面去攻汉印,刻得非常副真。据说把他的作品跟真正的汉印放在一起,连专家也难以分辨所以明朝末叶,许多大官及大书画家,都要请汪关治印。汪关与他的儿子泓如此痴迷于印章,父子俩便服两个绰号——“大痴”和“小痴”。 郑板桥的闲章

“扬洲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闲章别具一格,印文耐人寻味,很为人所称道。郑板桥为官清正,不会奉承上司,他虽是进士出身,却当了十二年的县令。所以,他在潍县任职时,书画上常盖“七品官耳”一印,显示了一个失意文人对封建权贵,、黑暗官场的蔑视和嘲讽。郑板桥还有“富贵非我愿”,“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直心道肠”,“二十年前旧板桥”等闲章。读者这些印文,一个不谋富贵、同情人民厌恨不平社会的书画家的形象就好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废道人”不废 清朝人高凤翰(也是“扬洲八怪”之一——因生病而右臂残废,才起了“废道人”的别号。他精于诗书画印。病后坚持以左手写字作画,而且还能刻印,他的印章,笔力、刀法都很雄健,郑板桥曾请他刻过不少印。他还特别喜爱砚台,每当得到佳砚,都亲自用左手雕琢,在上面题刻铭词,真是“废道人”不废。当代残手青年中也有刻苦学习书法、刻印的事迹。这对我们双手健全的青少年来讲,该有多大的鼓舞作用啊! 永不见面的知己 吴熙载和赵之谦都是晚清杰出的篆家,虽然他们相互敬慕却一直无缘相见。赵之谦在一印的边款中刻道:“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其推崇可见。数年后,年迈的吴熙载才在泰州读到魏锡曾带来的赵之谦印谱。赞叹余,当读到那一段文字时,两位艺术家的感情便交融在一起了。吴熙载热情奏刀以“二金蝶堂”“赵之谦”二印转赠赵之谦。吴熙载逝世后,赵之谦认真地为他的印谱撰写了长跋,精辟地评价了这位永不见面的艺术知己的成就。这二位杰出的艺术家的真挚友谊从在艺林传为佳话。 “晚学生” 吴熙载从小时候起,对书法、篆刻艺术十分专法,到了晚年,却对写意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怕年老力衰,也不因为自己当时书法、篆刻书相当名而

名家印谱

【名家篆刻欣赏】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笔歌墨舞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春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家在四灵山水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我书意造本无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灵石山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意与古会 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

公司假冒篆刻名家精品被罚后仍在销售山寨品.doc

企业假冒篆刻名家精品被罚后仍在销售山 寨品- 律师提醒特许收藏品要慎重购买 2012年2月,本报曾刊发《假冒篆刻名家精品中唐翰博被罚》一文,对北京中唐翰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因假冒篆刻名家张国维亲手篆刻,虚假宣传并销售和田玉金瓦玉玺被工商部门处罚一事进行了报道。近日,本报维权热线接到一位收藏爱好者李先生的电话,反映他发现这款涉嫌虚假宣传的商品有其他公司仍在售,记者随即进行了采访。 案情回放 发布虚假广告中唐翰博被罚 2011年8月,北京中唐翰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自设网站发布广告,宣传其经销的建党90周年和田玉金瓦玉玺。广告称建党90周年和田玉金瓦玉玺由九龙钮和玺基上下两部分组成印文特邀国印传人张国维亲手篆刻建党伟业四字。同时,每尊都配有张国维出具的签名创作证书,确保均为真品、精品。

但是,工商部门经调查核实,发现张国维先生从未在建党90周年和田玉金瓦玉玺上篆刻建党伟业四字,也从未签过签名创作证书,产品上建党伟业四字的字体是该公司通过张先生篆刻印拓仿制而成。最后经工商部门认定,广告商的行为属于发布含有虚假内容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依据《广告法》的规定,石景山工商分局要求广告商停止发布虚假广告,并对其予以1500元的罚款。 版权部门 中象公司侵权责令停止销售 记者从本市版权部门获悉,根据举报,2012年11月和12月,北京市版权局版权保护处联合公安、文化执法部门对销售建党90周年和田玉金瓦玉玺的中象国金(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象公司)进行了调查,认定其侵犯了张国维先生的名誉权,目前已责令其停止该产品的市场销售及各类宣传活动。 版权部门经过调查,认为张国维先生是建党伟业印章的创作者,拥有对其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依照《著作权法》第3章

当今篆刻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

当今篆刻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 篆刻艺术在当今社会呈现出多种价值属性,有审美欣赏价值、文化承载价值、社会传播价值、心灵教化价值、服务政治价值、意象思维开发价值和经济交换价值等等。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任何艺术形式往往都有上述“价值”,只是表现的形式和复杂程度不同而已。然而,当今篆刻艺术作品的经济价值却很少有专文论述,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极不适应。我们认为,当今篆刻艺术经济价值有着较大的社会需求性,而且伴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青睐篆刻的收藏和消费。 一、篆刻艺术作品的市场与前景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篆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有很多印社一直很活跃,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研究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出色的中青年篆刻家活跃于当今印坛和篆刻市场。2001年的APEC会议,我国以当代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先生的篆刻作品作为国礼赠送来宾,提升了中华“国粹”的社会地位;2008年奥运会以“中国印”作为会标,为中华传统的篆刻艺术走出国门、扩大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4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又向APEC会议与会的外国元首赠送了两枚寿山石姓名章,再次在国际会议上提高了篆刻艺术的社会传播价值。 从经济的角度看,篆刻市场现在很好,有很多收藏家热衷于收藏古玺印和近现代名家篆刻。从历史上看,北方的收藏家收藏秦汉古印的比较多,江南的收藏家收藏古玺印不在少数。道光时候龚定庵收藏了一方鸟虫篆“孕妤妾娟”白玉印,别人向他求钤一个印蜕,就得花三两银子。据说清代吴昌硕晚年为人刻印,一个字要五两银子。解放前杨鲁安先生买了一方清代邓石如的五面印,花了五百两银子,后来捐给了西泠印社。前几年有一家拍卖公司拍卖《十钟山房印谱》原钤本就卖了七八十万元。 当代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先生为了让篆刻艺术真正走向市场,首先做了推介和普及工作,就是要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篆刻艺术”,明白它的“妙处”,什么样的篆刻是好的值得珍藏等等。据说韩天衡先生出了一本书叫《改瑕归正》,是具体点评篆刻创作的技法类书籍,没想到这本书在上海书展上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十本书之一。试想如果我们把推荐工作做好了,会有更多人钟爱篆刻艺术的。另外,还应把印石、印雕和篆刻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打造“立体的篆刻”,现在市场上收藏印石、印章的人越来越多,并呈现低档石章和高档石章购销两旺的局面,一至二万元的中档石章却不好销售,因为低档实用性强,高档收藏性强且升值空间很大。如果我们结合好这一有利形势,也有利于篆刻艺术市场的更大发展。

西泠印社部分书法篆刻名家

西泠印社部分书法篆刻名家 邵裴子(1884—1968),原名闻泰,又名长光。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社员,理事。幼丧父,依靠母亲刺绣度日,16岁进学,19岁中举人。后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课班学习英文三年,又以官费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攻经济。1909年学成回国,历任浙江省高等学堂英文教习、教务长、校长。1913年去北京,在财政部任职,兼政治大学英文教授及教务长。北伐前夕返回杭州,应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之聘,任浙大教授,继任文理学院院长,1928年接任浙大校长。1935年离开浙大,赋闲杭州,专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翻译和校对书籍。抗战期间, 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副会长。 解放后,邵裴子先后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民革后,任民革浙江省副主委、中央委员。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对于古代美术品之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多所贡献。善书法,最擅行楷,清劲挺秀,饶唐人韵味。精鉴赏,尤深于识别陶瓷。编有《宋诗三百首》,撰有《唐诗绝句选》、《林和靖附林和靖事》等。 陈锡均(1879—1963)字伯衡,江苏淮阴人,住杭州,室名“石墨楼”。西泠印社社员。曾任浙江寿昌县知事、绍兴酒捐局局长等职。喜藏碑帖与金石书籍,罗致碑帖声名籍甚,为研究碑版专家,识者及同好咸奉若祭酒,由是博得“黑老虎”魁首之雅谑。此喻虽欠雅训,亦实至名归之定评。其所藏碑帖每种均亲自考证或题识,不下数千种。诸如《司马温公家人卦》、吴越钱鏐《凤凰山排衙石刻诗》、吴越王钱弘俶《金涂塔铭文》、《杭州石物洞造像拓本》五十八种、《桐庐县令独孤勉等题名》、《葛洪处州南明山题字》等珍品均有收藏。伯衡先生解放前任浙江通志馆编纂。195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任常务委员,从事碑碣及拓本之鉴别整理。1953年转职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曾著有《碑版金石录》、《历代篆书石刻目录》(不分卷)以志心得,迄未付梓,甚为可惜。又著有《金石述阐》、《枫树山房帖目主编》等。 伯衡先生去世后,所藏碑帖二十六大箱,于1963年经王松泉介绍全部捐给浙江图书馆,获奖金3千元。剩余之金石善本书及古代现代名人书画册页、砚台、图章、玉器瓷器尚很多,惜在“文革”时被抄达六次之多,所有文物均被抄殆尽。至1985年落实政策,所抄之物可以认领收回。唯伯衡先生大世兄,系外科医生,不识家中所有文物,且人又老实,去认领二次,均认领不到一物归来。其时本人又 奉命出国为外国人治病,需时二年。其母言:只要家中大小平安,被抄之物都是身外之物,能领到收回一点当然好,如认领不到也只好作罢,不必耿耿于怀。就此放弃认领。叹几代收藏,从此家中一无旧物宜! 潘天寿(1898—1971),原名天授,字颐,号阿寿、寿者,别署三门湾人、大颐寿者、颐者、懒道人,室名无谓斋、止无室、止止堂、听天阁。浙江海宁人。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书画家、印学家、学者。27岁时被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聘为中国画室教授,曾著《中国绘画史》,以后曾担任上海美专等高级美术学院的教授、主任和校长。擅画写意花鸟和山水,一扫清后一百年间陈陈相印的媚俗画风。破常规,创新格,布局敢于造险、破险,笔墨浓重豪放,有金石味,色彩单纯,气势雄阔。其指墨画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前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画领域中屈指可数的大师之一。编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

名家印谱

名家印谱 鞠稚儒:字在庠,号绳斋,盱堂。又号印虫,铁篆头陀,梅林外史。别署匠石山房,磨兜鞬馆,盛心园,廪古室,庵摩洛迦花馆,一千片二千石三千金之斋。1972年出生于吉林,师承刘乃中先生。又得高式熊、江成之、徐家植、王贵忱诸先生指点,书法深研四体,篆刻古艳雍容。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圳风书法推进组成员、深圳印社社长。 释文:静思堂 释文:玉梅堂(连款) 高庆春:1966年1月生于黑龙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通讯》执行主编、中国书协篆书 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受聘担任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等评委。特邀参加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展、全国第八、九届书法展、全国篆刻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迎奥运书法名家邀请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首届兰亭书法双年展、西泠印社人文奥运篆

刻名家百印展、中日自作诗书展等。曾获全国首届兰亭奖优秀作品奖、全国篆刻艺术展银奖、黑龙江文艺精品工程奖等。曾在中国哈尔滨、日本、韩国举办个展、联展。著有《高庆春书法篆刻集》、《高庆春篆刻选》、《中国书法大典当代名家高庆春卷》等。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西安书 释文:柔胜刚释文:白驹过隙释文:君子怀德释文:百年圆梦(连款)徐正濂:一名徐正廉,号楚三,1953年生于上海。曾数十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篆刻艺术展和西泠印社全国篆刻艺术展并获奖。出版有《当代中青年篆刻精选集·徐正濂卷》、《徐正濂与印屏》(文集)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等。 释文:心手双畅(连款)释文:幽玄 释文:我神(连款)释文:乐我心田释文:写我胸怀 朱培尔,1962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任《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北京大学等首都16家高校联合体书法教授、江南大学客座书法教授等。 出版有《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朱培尔》、《中国青年书法家

当代篆刻名家润格授权发布

当代篆刻名家润格授权发布(2014年度) 近年来,收藏拍卖市场热火朝天,名家书画拍卖价格屡创新高,早已进入亿元时代。与书画一脉相承,同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篆刻市场还是一大片洼地。幸好,敏锐有远见的藏家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名家篆刻市场巨大的含金量,这几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西泠印社、普觉印社、朵云轩、瀚海、匡时等国内拍卖巨头们举行的多次当代名家篆刻专场的拍卖,用不俗的成交率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兴自媒体中也蕴藏了大量的有关当代名家篆刻的资讯与商机。对于篆刻收藏爱好者,尤其是初涉篆刻市场的收藏家,面对如此多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当代名家篆刻的市场资讯,如何去分辨信息的准确度,确实有些难度。鉴于此,征集来自篆刻家的第一手资料,发布2014年度当代篆刻名家润格,给藏家、给市场一个准确的参照。 【崔志强】篆刻印面4cm四字内,每方十万。 【陈身道】 篆刻一万元每字。 【陈浩】篆刻印面4cm四字以内毎印二万,超规格超字数另议,送普通印石。

【朝洛蒙】篆刻印面 3.5cm见方以内,四字内,10000元一方;超出标准另议。 【陈峰】 篆刻印面1-4cm七字以内每方一万元,含普通石料。4-8cm内每方一万五千元。8-10cm每方三万元。10-15cm每方五万元。 【陈靖】篆刻印面3cm四字内每方一万,每增加一字3000。书法大字每平尺1000,小字加倍。俗词不应,命题加倍。 【陈大中】篆刻圆朱文满白文玉印风格等每字八千,写意每字四千。3厘米正方以上每字加50%,4.5cm以上每字加倍。6cm以上另议。1cm以下加倍。 PS:此润格为画廊单次订购20方价格,零售每字加一千元。 【陈华春】篆刻每方六千元。 书法每尺600元,砖刻拓片每尺600元。 国画每尺1000元。 【曹文武】 篆刻印面3cm四字内每方五千元,每加一字1000元。姓名印,古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怀宁(今)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春涯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 文(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下,他曾

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倚南窗以寄傲乐琴书以消愁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篆刻鉴赏感悟

篆刻鉴赏感悟 在这大三的第二学期,我选了篆刻这一门课程。其一,周围蛮多同学学过这门课程,都说是蛮轻松的课程;其二,我也想练练自己的动手能力,给自己刻个印章。总的来说,两者都各占一半吧。 说实在的,上周老师的课的确是蛮轻松的。课堂上将的内容不仅包括篆刻,还有是很多老师自身的经历感悟。所以说,上完这门课程,收获的不仅仅是篆刻上的那点皮毛,还有的就是人生上的一点建议、想法。 十周的课程其实是很短暂的,现在正在电脑前慢慢码字的我回想这前九周学到的那些篆刻皮毛,无非就是篆刻方面的一些历史,一些比较出众的篆刻艺术家及其他们的风格之类的。真正让我们操作起来那就不行了,真正的学习可能就是以后能否在这方面加以恒心钻研了,正如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讲的那样,篆刻需要坚持与兴趣。 篆刻最早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时候都叫玺,可是自从秦始皇之后,只有皇帝一个人的印章才能叫玺了。汉代的时候产生了章,印章上的字是秦代小篆。一般的印章只有2.5到3公分见方。说到篆刻,就不得不说篆刻的祖师爷了,祖师爷叫文彭,是文征明的大儿子。听老师说就是他开创了在石头上刻字的历史,现在他留在世上的印只有两方,一方在上海博物馆,另一方则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但就老师看来只有上海博物馆那枚才是真的,台湾那个是假的。说道上海博物馆,老师是极力推荐我们去参观一下的。 说道流派,篆刻上有两个大派,皖派和浙派。皖派由邓石如开创,采用的是冲刀法,风格流畅。而浙派的创始人丁敬,用的是切刀法,风格显得苍老方劲。篆刻上的大家有很多,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仕陵、齐白石、赵叔孺、王福庵等等。 那些名家们刻出来的印章,或者秀气、或者遒劲、或者挺拔。当然不是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比的。我第一次刻印,忙活了大半节课,出来的效果很是令人自卑呀,我自己也看不下去的那种。厚着脸皮拿到老师那边要点评。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老师也没多说什么,说我的字刻得太细,让我加粗。回来第二次刻章,线条相比原先那个加粗了不少,心想这次该差不多了,但老师还是让我加粗,经过这两次加粗,线条明显宽了一圈,效果果然不错。但仔细看看自己的印章,很明显能看到线条刻得有些粗细不均,深浅不一。但不错了,总归拥有人生第一枚印章了。 十周匆匆而过,考试周也就要到了,考完试,如果有时间的话,去一下老师极力推荐的上海博物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施王凯 09123857 通信

篆刻艺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篆刻艺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摘要:篆刻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这个经济文化高速 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忽视了对它的传承,像陕西的剪纸,徽州的木雕,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于是关于很多民族的、传统的继承呼声越来越高,毕竟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才能代表自己。篆刻艺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太远了,也可能会认为比较它深。然而,其实篆刻艺术在我们身边也是有很多例子的,而且它在我们的当今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篆刻艺术当今的社会价值文化承载价值审美欣赏价值经济 价值 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艺术。在古代,尤其是汉朝和明清时期在文人墨客中十分流行,可见其地位之高。因此,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将其继承发扬。让篆刻艺术在当今的社会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一、文化承载价值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篆刻艺术承载着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它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证据,为我们当代人研究历朝历代的文化历史提供了必要的线索依据。这些留下来的篆刻艺术品,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丰富的遗产,这个遗产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它更是具备了宝贵的精神的遗产。这些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去努力学习的。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篆刻艺术还丰富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更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世界文化也更加多彩,这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许多国家所称道。这不仅对于树立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审美欣赏价值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篆刻这一门艺术与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一样,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一样具有很高的审美欣赏价值。具有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启迪智慧,提高审美情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作用。篆刻也是具有意境的,欣赏它们,可以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它也像书法和绘画一样能够从中领略到篆刻者内心的思想情感,体会篆刻者创作的动机和思路。一方好的篆刻作品,能够欣赏者从中体会出一种美的享受,这种体会丝毫不亚于欣赏书法、绘画作品的感受。 三、文化交流价值,增进国际友谊。 中国的篆刻经营于方寸之内,鉴赏于毫发之间,于刀石间凸现出印家独特的美术修养与艺术风格,代有人才且名家迭出,呈现出星汉灿烂、气象万千的奇景,而独步于世界。2001年的APEC会议,我国以当代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先生的篆刻作品作为国礼赠送来宾,以增进个成员国间的友谊;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中国印”作为其标志,为中华传统的篆刻艺术走出国门、扩大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 篆刻艺术简介 篆刻是一种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篆刻, 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在春秋战国 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 玺” 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 印”。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 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 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按照印文的凹 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白文印(阴刻、阴文)。 传统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2009 年9 月30 日,“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 所谓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 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

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篆刻艺术概述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 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 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