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名人名家趣闻
蔡天石篆刻事迹介绍50字
![蔡天石篆刻事迹介绍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6669ca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7.png)
蔡天石篆刻事迹介绍50字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叫蔡天石的篆刻大师,他的作品如同一颗颗明珠,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蔡天石自幼酷爱书法和篆刻,他勤奋学习,精益求精,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他的作品不仅字迹清晰,线条流畅,而且布局得当,寓意深刻。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龙飞凤舞”,这幅作品中的龙腾云起,凤舞九天,展现了蔡天石对自然界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艺术造诣。
蔡天石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他的每一笔都饱含情感,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艺术的敬畏。
他的篆刻技艺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蔡天石用他的篆刻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一起学习蔡天石的精神,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美丽和艺术吧!。
非遗篆刻传承人故事
![非遗篆刻传承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e2e89d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02.png)
非遗篆刻传承人故事《非遗篆刻传承人老王的故事》在我们那地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非遗篆刻传承人,大家都叫他老王。
老王可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
你别看他平时好像挺严肃的,但只要一聊起篆刻,那眼睛立马就亮了起来,就跟小孩子看到了最喜欢的糖果似的。
我记得有一次去他那工作室,一进去就看见他正全神贯注地盯着一块石头,手里拿着刻刀,那架势,真的是仿佛全世界就只剩下他和那块石头了。
我凑过去一看,嘿,石头上已经有了一些浅浅的纹路。
老王头也不抬,就自顾自地干着活。
我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越看越觉得神奇。
老王的手就像是有魔力一样,每一刀下去都那么精准,那么恰到好处。
看着看着,我都入迷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老王终于停下来,长舒一口气,然后像献宝一样把那块已经刻好的石头递给我,满脸得意地说:“咋样,小家伙,看看这手艺。
”我接过石头,仔细端详起来,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简直太厉害了。
老王笑着跟我说:“这篆刻啊,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成的,我可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这上面咯。
”我看着他那满是皱纹的脸,突然就明白了什么是非遗传承的意义。
这些年来,老王一直坚守着这份手艺,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没有放弃过。
他带了很多徒弟,把自己的本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他说他不想让这门手艺在他手里断了根。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篆刻,但是老王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
这就是老王,一个普普通通却又不平凡的非遗篆刻传承人。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篆刻的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魅力。
我想,我以后一定会经常去看望老王,看看他又创作出了什么新的精彩作品。
齐白石篆刻轶事
![齐白石篆刻轶事](https://img.taocdn.com/s3/m/6d93ca4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f.png)
齐白石篆刻轶事齐白石最初是学木匠的,这是人所共知的旧闻了,但他是如何从一个木匠的起点,最终成了民国后乃至近代名声大振的篆刻大师呢,今天说一点他的旧事。
据齐白石自己在《印说》里记的原话是:“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
”我们知道,他是著名的画家,这也是尽人皆知而使他闻名海内外的原因,但他自己却认为,自己的诗第一,印第二,远比自己的画好,这显然不得不让我们从他的篆刻艺术经历上挖点可供我们学习的东西出来。
(齐白石在画画)最初的齐白石是跟着师傅胡沁园做木匠活的,据《白石老人自述》(下称《自述》)称:“我们师徒常去的地方,是陈家垅胡家和竹冲黎家。
胡、黎两姓都是有钱的财主人家,他们家里有了婚嫁的事情,男家做床厨、女家做妆奁,件数做得很多,都是由我们师徒去做的。
有时师傅不去,就由我一人单独去了。
”在黎家的走动让他结识了黎家许多影响他一生的人。
这个时候,齐白石已经二十八九岁,他在胡沁园家里学习绘画和研习诗文,这是齐白石最早的诗文艺术基础,是他的艺术启蒙期。
在黎家结识了第一位艺术同好是黎丹,据《自述》载:“有位朋友黎丹(黎培敬长房长孙),号叫雨民,是胡沁园的外甥。
到我家来看我,留他住下。
夜无油灯,烧了松子,和他谈诗。
”这是与学友共同研习学问的记录,齐白石也有诗提及:“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其实,齐白石在胡沁园处所学的诗文毕竟有限,而黎丹则是家学渊源,两个人水平应当是有一定差距的,所幸的是黎丹比齐白石年纪大10岁左右,又有木匠手艺和绘画功夫,这使黎丹很喜欢跟齐白石交往,甚至当齐白石两人分开后,齐白石因为诗文水平差,不敢跟黎丹通信,黎丹还专门买来信笺送给齐白石,强制要求齐白石跟自己通信。
《自述》里载:“我自知文理还不甚通顺,不敢和朋友们通信。
黎雨民要我跟他书信往来,特意送了我一些信笺,逼着我给他写信,我就从此开始写起信来,这确是算得我生平的一个纪念。
”在与黎丹交往这一断时间里,正是齐白石“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的时间节点,他有次去黎家给老人画遗像,给人画像时,他获得机会观看黎家收藏的名画,有心的他尽心临摹,画艺猛增。
篆刻人物:动刀刻印第一人
![篆刻人物:动刀刻印第一人](https://img.taocdn.com/s3/m/3d56a523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4.png)
篆刻人物:动刀刻印第一人文人篆刻的开山鼻祖文/布丁看完标题,就会有人问,你是不是搞错了,你上一节说文人篆刻第一人是吾丘衍,这一节又来说文人篆刻的开山鼻祖,是不是重复了?其实并没有,吾丘衍《三十五举》的突出理论贡献的确可以算是中国文人篆刻的奠基之作,因此我们认为他是文人篆刻的第一人,但真正第一个拿起刀来刻石头的文人却并不是吾丘衍,而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位:文彭。
文彭是真正动刀刻印的文人篆刻第一人,吾丘衍做了理论建设,真正拿来实践他的理论的是吴门地区的一些文人,这些文人,大都发源在吾丘衍的弟子。
讲文彭之前,我们先来看这一方印:(白石翁)印文是“白石翁”,乍一看这印文马上想到的会是近现代印人齐白石,但这方印却不是齐氏的单刀冲刀风格,这方印是另一个叫“白石翁”的老人的私印,这个人叫沈周。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是吴门画派创始人,我们知道他的名字大都是因为他的绘画,他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他是江苏苏州人,苏州其实就是吾丘衍的弟子们活动的主要地区:吴门,沈周同时也是一个篆刻名家,上面的这方印章只是其晚年的一方。
他的创作实践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对文徵明的影响。
文徵明是沈周的学生,也是江苏苏州人,文家的身世是比较牛的,祖上就是那个“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这算是宰相世家;文徵明同时也名列“江南四大才子”,跟唐伯虎齐名。
他对篆刻的喜爱程度远胜他的老师沈周,曾自己夸赞自己说“我之书屋多于印上起造”,可见有多爱印章,据说他的白文印远追汉印(这是吾丘衍他们的功劳),朱文印也步赵孟頫的后尘(由此可见吾、赵对于篆刻的贡献),颇得神韵。
文徵明刻印主要是自己用,因为他本人以绘画为主业。
文徵明虽然不以篆刻为主业,但他平常的篆刻创作过程,却影响到他的儿子:文彭。
(文彭)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他是文徵明的长子,老爹那样喜欢印章深深影响了他。
于是,他一边勤加创作,一边多有思索,能做到“直接秦汉之脉,力追正始”(吴正旸《<印可>自序》)。
武汉著名篆书家成解
![武汉著名篆书家成解](https://img.taocdn.com/s3/m/7130152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8.png)
武汉著名篆书家成解成解,一个名字,一个才华横溢的篆书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他的篆刻作品,如一面面镜子,反射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解的世界,品味他的篆刻艺术。
成解,字伯阳,清朝时期的篆刻家。
他一生都致力于篆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
他对篆刻的理解深入透彻,他的作品多以古人名篆为基础,却又融入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的作品大多以印章的形式呈现,每一个印章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成解的篆刻作品,字体工整,线条流畅,每一个笔画都富有力量感。
他的作品注重形神兼备,注重意境的表达。
无论是印章上的文字,还是印章周围的纹饰,都能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使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
成解的作品不仅在技艺上独具一格,更在内容上有着独特的表达。
他刻制的印章,常常带有一种哲理和情感的味道。
他善于从古人的诗词和经典中汲取灵感,将其中的哲理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通过篆刻,他用简洁的文字和纹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成解的作品不仅在国内有很高的声誉,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常常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他的作品被国内外的博物馆和收藏家争相收藏,成为了艺术品市场上的热门商品。
成解的篆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作品,传递了对古人智慧和情感的敬仰和追求。
他的作品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篆刻艺术,让人们领略到了篆刻的魅力和深度。
成解,一个名字,一个篆刻家。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面镜子,反射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的作品,如同一颗颗星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作品,如同一首首诗歌,表达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成解的篆刻艺术,将永远作为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着篆刻艺术的发展之路。
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解的世界,感受他的艺术魅力,领略他的智慧和情感。
篆刻的由来小故事
![篆刻的由来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915119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f.png)
篆刻的由来小故事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篆刻的由来,同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相传在黄帝时代,有一个名叫“方士”的人,他是当时的一个杰出学者,精通天文地理、医术易学,更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
他在各地的山水间行走,观察自然的变化,领悟大自然的奥秘。
有一天,他来到了一座偏僻的山谷,见到了一个老人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划着形形色色的文字。
方士好奇地走近,询问老人这些奇特的文字是什么,老人微笑着回答说:“这些,是我们古代先民所用的文字,称为篆文,也就是今天的篆刻。
这是我们古代先民留下来的文字,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方士心中一动,他觉得这些古老的文字非常神奇,因为这些文字是与自然相融合的,充满了神秘和生命的力量。
他向老人请求学习这些文字,老人欣然答应,并开始传授给他篆刻的技艺。
在老人的指导下,方士努力学习,不辞辛苦,终于在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后,终于领悟了篆刻的精髓。
他意识到篆刻并不只是一种文字的刻画,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它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境界的提升。
方士决定将这种独特的技艺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领悟篆刻的神奇和智慧。
于是,他开始在各地传授这门技艺,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有人愿意学习,他都会倾囊相授。
很快,篆刻在民间传播开来,人们发现这种古老的技艺不仅可以刻画文字,还可以刻画山水草木,表现出自然界的奥秘和神韵。
篆刻艺术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流行,人们纷纷学习并加以创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和流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艺术门类,它不仅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成为了绘画、印章、装饰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篆刻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传承至今。
方士也因其对篆刻艺术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篆刻之祖”,他的故事也被人们广为传颂。
人们永远铭记着方士的功绩和贡献,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篆刻的艺术,将这门神奇的技艺传播给更多的人。
吴昌硕无须老人印的故事
![吴昌硕无须老人印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291d11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d.png)
吴昌硕无须老人印的故事
咱今儿个来讲讲吴昌硕“无须老人印”的故事。
吴昌硕啊,那可是书画篆刻界的大牛。
这“无须老人印”背后可有段有趣的事儿呢。
吴昌硕年纪大了的时候,胡须那是一大把,白花花的,看着就特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
有一天啊,他可能是突然起了个童心,或者是跟朋友打趣呢,就想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号“无须老人”。
您想啊,他明明有着长长的胡须,却自称“无须老人”,这反差就很有趣。
然后呢,他就打算刻个“无须老人印”。
这可就考验他的篆刻功夫了。
他拿起刻刀,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拿起了自己的宝剑一样,聚精会神地开始在印石上雕琢起来。
他刻的每一刀啊,都像是在诉说着自己对这个名号的独特理解。
刻好之后呢,这枚印就成了他众多印章里特别有意思的一枚。
朋友们看到这个印啊,都觉得特别新奇。
有的朋友就打趣他说:“昌硕兄啊,您这胡须这么长,咋还叫无须老人呢?”吴昌硕就哈哈一笑,说:“这啊,就是个妙处,你们只看这表象的胡须,却不懂我这名号里的深意。
”这深意啊,也许是他想表示一种超脱于外貌,一种返老还童般的心境,就好像把自己那长长的胡须在精神层面上给“剃”掉了一样,以一种全新的、充满童趣又带着智慧的姿态面对世界。
这“无须老人印”就这么在他的故事里留下了一抹独特又诙谐的色彩。
篆刻名家趣闻
![篆刻名家趣闻](https://img.taocdn.com/s3/m/b8b9d8dcc1c708a1284a44ef.png)
篆刻流派及篆刻名人名家趣闻在漫长的篆刻发展过程中,各种风格各异的流派以及为数众多的篆刻家层出不穷。
[文彭、何震]文彭,字寿承。
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善书画尤精于隶书,篆刻娟丽清雅。
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学生,精于文字学,治印一变文彭之风呈现古朴苍劲的风貌。
宋元以来的印材大多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
传说至文、何开始以“灯光冻石”(青田石一类)治印,风靡印坛。
印材的改革对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彭、何震努力扬篆刻艺术被尊为篆刻之祖,作品在明代被奉为典范。
何震的风格名重一时、后人推之为皖派(也称“黄山派”、“微派”)的开创者,与文彭合称“文何”。
[皖派、徽派]开创者为明代何震,继何震之后,首先有苏宜、程朴、朱简等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
到明未,汪关父子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
至清初,安微县人程邃、巴尉祖、胡唐、汪肇龙努力改变当交的习气,在篆法布局上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人称“歙中四子”。
这一发时期的诸家由于他们几乎都是安徽籍人,故历史上一般总称为“皖派”(或徽派),并宗立派的邓石如(另行介绍)因为是安徽怀宁人,也有称其为“皖派”的。
这种注重籍贯忽略艺术风格的划分方法,常常缺乏严密的科学性。
故往往同属皖派,风格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皖派”在清代影响广泛,浙江山阴的董洵、王声、江阴的沈风,甚至浙派创始人丁敬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汪关字尹子,原名东阳。
明未人,安徽黄山人,寄居娄东(江苏太仓)。
篆刻虽属皖派。
却与文何风格不同,白文刻意仿汉,能在工稳中再现汉印自然的情趣,成功地运用印文的并笔,破边手段,发展了篆刻技法。
善以冲刀治印,刀法稳实,布局谨严。
所以他的作品成为印家学习汉印有榜样,后世不少印家是通过汪关的作品来领悟汉印的神韵的,例如乔居常熟的莆田人林臬就受到他很深的影响。
[浙派]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
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
民国篆刻家徐人月
![民国篆刻家徐人月](https://img.taocdn.com/s3/m/ba73350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2.png)
民国篆刻家徐人月徐人月(1890年-1959年),原名徐丙,字人月,号丙木,安徽歙县人。
他是中国现代篆刻艺术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民国篆刻家第一人”。
徐人月幼年时家境贫寒,但他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从小就已经显现出来。
他常常趁着时间空闲,到附近名人之家讨教篆刻技艺。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指导和帮助,使他的篆刻才华得到充分的发展。
徐人月所刻作品,以印章最为出名。
他的篆刻风格庄重古朴,兼具刚柔和中正之美。
他的篆刻作品既有古今传世之作,也有创作了不少流派和门户。
他尤其擅长虎鹿纹,以及兽形纹样,精湛的技艺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生气,流露出强烈的时代氛围。
徐人月的作品以刀法雄浑有力、苍劲有力、线条流畅见长,尤其是在纸张刀工方面追求功极于儒以取得极高的造型效果。
他的作品构图合理,章法的划分清晰,非常注重整体效果的协调与平衡。
徐人月在篆刻艺术方面的造诣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赢得了许多赞誉。
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大展,并获得了许多奖项。
他的创作不仅丰富多样,还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见解,堪称中国篆刻艺术的瑰宝。
徐人月的篆刻艺术风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同时也融合了现代元素,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时代感。
他的篆刻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示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活力和创造力。
徐人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篆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他曾任教于各大艺术院校,培养了一大批篆刻艺术人才。
他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使他们在篆刻艺术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中国篆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人月终身致力于篆刻艺术的研究与传承,他的作品承载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和为人之道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还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徐人月的逝世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和引领后人走上艺术之路。
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永年先生篆刻艺术趣闻
![黄永年先生篆刻艺术趣闻](https://img.taocdn.com/s3/m/6a81dc2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a0.png)
赏鉴APPRECIATION文、图:曹旅宁黄永年先生篆刻艺术趣闻黄永年(1925-2007),江苏江阴人,当代古籍版本学大家。
此外,其在书法、金石、篆刻诸领域,亦取得相当高的成就。
本刊自2012年以来,陆续刊载纪念黄先生系列文章,至此,暂告圆满。
黄先生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曾发起成立西安终南印社。
与杭州西泠印社、武汉东湖印社三足鼎立,这一点,许多人还不知晓。
而黄先生于篆刻艺术,亦颇成一家之言,如其论齐白石之篆刻,谓:此人(齐白石)本不擅篆刻,中年仿西泠八家,极平庸,后来借画名来卖印,用单刀乱刻,甚至篆法都有错误,初学学之即万劫不复……黄永年先生在八十寿辰庆祝会上照片。
黄永年先生是学问家,这一点许多人知道。
黄先生又是国内外知名的篆刻高手,70年代中后期曾发起成立西安终南印社。
与杭州西泠印社、武汉东湖印社三足鼎立,这一点,许多人还不知晓。
黄先生身后,终南印社的挽联“学坛寂寞失朝月,印社悲凉忆春风”,回顾此段往事,颇具感情。
二十八年前笔者曾在终南印社油印会刊上见过黄先生的一方闲章,后收入《黄永年印存》,刻的是朱文“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当是出典自北宋周邦彦《清真词》中的“苏幕遮”(燎沉香),原句为“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此印本是为西安篆刻家张范九所镌刻,张先生苏州人)。
”黄先生身为吴人旅居长安五十载,其思乡之情,观此印可知。
黄先生开始刻印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而且与他当时购藏线装古书密切有关。
黄先生自述:“刻印初非我的专业,只是业余的一项爱好。
记得十三岁时开始购读线装古书,看到书上盖有人家的收藏印记,很羡慕,自己也买了石质印材刻起来,当然只是看猫画虎式地乱来一通。
”与古时艺术家多不愿谈及自己师承不同。
黄先生自述说:“到二十岁遇见郭则豫先生才真开始入门,郭先生字组南,号枫谷,所刻追踪黄牧甫,是一位真正的篆刻家,与时下某些以斯道自诩者不可同日而语。
方寸之间尽显中国篆刻艺术魅力——专访篆刻艺术大师李建忠
![方寸之间尽显中国篆刻艺术魅力——专访篆刻艺术大师李建忠](https://img.taocdn.com/s3/m/dc355e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e.png)
本文作者杨希宁(左)与李建忠合影真正学习起篆刻艺术。
1981年,李建忠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书法与篆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更加激发了李建忠对篆刻的兴趣,进一步研究篆刻,此后多次获得篆刻比54祖国2023年9月下赛奖项。
1989年,李建忠在琉璃厂独立开了一家刻印店,启功先生给店铺题写了店名:忠义笔庄。
大量的治印工作让李建忠篆刻的刀法与艺术方法日渐醇熟,他篆刻宗法秦汉、上溯三代,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将吴昌硕、齐白石与邓散木神韵融为一炉,铁笔奏石,舒展游刃,为他在篆刻工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北京奥运前夕,国内寻找合适的篆刻人选,经娄师白先生推荐,李建忠的作品入选。
那时还没有名字的图案是一个跑道的形状,诞生在2003年的一天晚上,犹如王羲之醉写《兰亭集序》,李建忠在兴致极高之下刻出了这一灵动的图案,入选后,它便有了一个名字——中国印。
中国印以印章为表现形式,采用传统书法,古朴和典雅体现出了中国数千年的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它的主题是奥运会,所以在这种古朴和典雅中又不失灵动与热烈。
徐坚曾道“刀法,神也。
形可以摹,神不可摹。
”主体文字“京”代表奥运会的举办城市的同时又巧妙地幻化成一个人形,向前奔跑和热烈地舞动,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此外,李建忠受邀刻印了百年辉煌中国印、青龙大印、北京冬奥申奥徽宝、双奥中国印等作品,得到国内外收藏者的广泛好评。
李建忠还获得了联合国和平基金会颁发人类和平文化奖,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颁发的"中国篆刻第一人"的称号。
数种荣誉让李建忠对篆刻艺术肩负了更多使命,在使命的引领之下,他对作品有了更多深刻表达。
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讲究顺其自然。
道家讲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篆刻艺术作品的组织也像阴阳五行一样是书法、刀法、材质、气韵等多种元素相辅相成的结果,因而其线条的刚劲、力量婀娜感也产生了一种稳健、恬淡之美。
走入李建忠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幅巨作,《百福图》与《百寿图》。
关于篆刻的一些小故事
![关于篆刻的一些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305770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4.png)
关于篆刻的一些小故事“意与古会”邓石如( 1743 -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
这是邓石如为清代著名画家毕梦熊所刻的一方闲章,五面长款记录此印的缘由。
毕在扬州见到邓的篆刻,深为叹服,向邓索印竟遭拒绝。
而邓登焦山观《瘗鹤铭》石刻,欲觅拓本而不得。
毕知后以家藏旧拓相赠,邓得遂所愿,爰刻此印以报。
毕得印后,反复把玩,爱不能已,特撰铭文,请邓刻于印石顶面,称此印“雷回纭纷,古奥浑芒,字追周鼎,碑肖禹王,秦欤汉欤,无与颉颃,上下千古,独擅厥长”。
五面边款,篆、隶、行、草各种书体皆备,记录下一段印坛雅事。
此印气势磅礴,邓石如把“以书入印”的理念体现在四字中,又对文字作了印化处理,采用盘曲、穿插、嵌合、疏密等各种手法,开创了邓石如独特的印风。
疏密不仅体现在四字三密一疏的整体章法上,而且各字的结体中也有疏密变化,像“意”字上密下疏、“会”字上疏下密,使全印的章法错综复杂,充满变化。
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这也是邓石如为毕梦熊所刻的闲章,堪称邓石精品中的代表作。
邓对毕先是拒绝刘印,后屡相赠,可见两人为莫逆之交。
此为苏东坡《赤壁赋》的名句,边款记录了邓刻此印的由来,邓石如童将此石置于炉上烘烤,石纹幻现出赤壁之图,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于是就在印面苏东坡的名句。
此印曾由平潮收藏家葛昌楹收藏,1962年捐赠给西泠印社,现藏于杭州印学博物馆刻在石侧赭红色的斑纹处,所以印文下缘参差不如山水长卷上的题跋。
此印的疏密处理堪称经典,左行一疏三密,右三疏,作者“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创作理发挥到极致,呈现疏者更疏,密者更密的效果如刻完此印,叹“化工之妙如斯夫”,一方普的石纹图案竟能激发作者如此绝妙的创作灵感留下如此精彩的传世名作,也真是天意巧合了。
三“见大则心泰礼兴则民寿”这是一方多字白文印,十字如排成三行则横笔繁密,排成四行则大部分字的空间为长方形,使字形舒展,更能体现邓氏小篆的特征。
左右两排字笔画略少,每排三字;中间两排字笔画繁密,作二字排列,左右顾盼呼应,气息相贯。
「篆刻人的故事」陈巨来和他老师的篆刻故事
![「篆刻人的故事」陈巨来和他老师的篆刻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9dec35e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ab.png)
「篆刻人的故事」陈巨来和他老师的篆刻故事了解陈巨来咱得先聊聊他的师父赵老师。
赵叔孺,幼名润祥,字献忱,号纫苌,字叔孺,以字行,浙江鄞县人。
生于四明望族,家学渊源,聪慧好学。
赵叔孺青年时在福建著名收藏家、岳父林颖叔家闭户读书3年,林氏收藏法书、名画、玺印、金石、古器甚富。
赵叔孺潜心研究三代吉金文字、唐宋元明古迹,识见甚广。
辛亥革命后,定居上海鬻艺自给30余年,以金石书画驰名海内外。
陈巨来印稿赵叔孺书工四体,行楷出入赵孟頫、赵之谦,尤工小篆,兼精篆刻。
绘画以画马及花鸟为著。
篆刻初宗浙派,后承汪关的传统,亦吸收了一些赵之谦的方法,力攻汉铸印与元朱文印。
他的圆朱文印吸收了商周彝器金文、玉箸篆的结构特点,又参以邓石如、赵之谦的新体,其印风严谨醇古、雍穆超逸,与吴昌硕雄冠印坛。
正如陈巨来在《安持精舍印话》中称:“迩来印人能臻化境者,厥惟昌硕丈及吾师赵叔孺先生,称一时瑜亮。
然崇昌老者每不喜叔孺先生之工稳;推叔孺先生者辄恶昌老之破碎。
吴赵之争,迄于今日。
余意,观两公所作,当先究其源。
安持精舍印存昌老之印,乃由让之上溯汉将军印,朱文常参匋文,故所作多为雄浑一路。
叔孺先生则自㧑叔以上窥汉铸印,朱文则参以周秦小玺,旁及镜铭,故其成就开整饬一派。
取法既异,岂能就同。
”赵叔孺的印作章法均称,线体光洁挺劲,故其所作秀丽典雅、珠圆玉润、雍容大方,对精工一路的细朱文发展有重要贡献。
赵叔孺及室弟子数十人,卓然成家者有沙孟海、陈巨来、方介堪、叶潞渊等。
赵氏精鉴别,金石书画收藏甚富,且多精品,著有《二弩精舍印谱》、《汉印分韵补》、《赵叔孺画册》等。
金石书画印陈巨来(1905- 1984),字巨来,以字行,一般都是称之为安持老人,斋号也就谓之安持精舍,是浙江平湖人。
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以善刻圆朱文印而驰名于世,当代很多名画家的印大多出自他手,例如张大千、吴湖帆、叶恭绰等人所使用的印章也都出其手。
巨来幼承家学,后来拜师赵叔孺门下,时年19岁,篆刻取法于秦汉古玺,以刀法细腻、章法工整见长。
古代篆刻的故事
![古代篆刻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f4f53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b.png)
古代篆刻的故事古代篆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篆刻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姊妹篇。
在古代,篆刻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记录历史文化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古代篆刻的故事,带您领略篆刻的独特魅力。
故事一:颜真卿的“神笔”在中国古代篆刻史上,颜真卿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传奇人物。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一位擅长篆刻的艺术家。
相传,颜真卿曾在一次宴会上受到皇帝的赞赏,皇帝突然向他借刻章的刀,颜真卿随手拿起一把镏金的刀数刻便刻了一张字帖,平时随手刻篆如此,犹如神笔般的灵巧。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说明了颜真卿篆刻的高超技艺和他对篆刻的热爱。
颜真卿的篆刻作品中,不仅有传统的“篆体”字,还注入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庄重和雄浑的感觉。
他的作品被誉为篆刻艺术的巅峰之作。
故事二:郭沫若与“石鼓文”除了颜真卿,还有一位名字与篆刻紧密相连的人物,那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诗人和文化艺术研究家,他对篆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致力于研究和恢复古代篆刻的文字和风格。
最著名的一次研究是关于“石鼓文”的。
石鼓文是中国历史上篆刻的重要遗迹,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记录了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文化内涵。
由于岁月的侵蚀,石鼓文已经残破不全,难以辨认。
郭沫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对石鼓文的研究和比对,重新恢复了部分文字的含义和篆刻的技法,为后来的篆刻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故事三:鲁迅与篆刻作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巨匠,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喜爱篆刻的艺术家。
鲁迅在篆刻方面的造诣虽不如颜真卿等大家,但他对篆刻的热情和对艺术的追求却是毋庸置疑的。
鲁迅在篆刻中追求简约、朴素和直观的表达。
他喜欢用一两个字的篆刻作品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世道人心的关注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给人一种深刻和犀利的感觉。
总结:古代篆刻的故事众多,每个故事都反映了篆刻艺术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篆刻家:刘一闻人物简介
![篆刻家:刘一闻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aefb53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d.png)
刘一闻篆刻作品的主题与题材
刘一闻的篆刻作品主题丰富多样
• 包括诗词、名言、故事等 • 既有古典文化的韵味,又有现代思想的启示
刘一闻的篆刻题材具有创新性
• 试图将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融入篆刻艺术 • 打破了传统篆刻艺术的界限
刘一闻篆刻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DOCS SMART CREATE
篆刻家:刘一闻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刘一闻的生平与篆刻艺术发展历程
刘一闻的出生背景与成长经历
刘一闻出生于 20世纪40年代 的中国上海 那时的上海正 处于社会变革
的时期
01
• 刘一闻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 子,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刘一闻的篆刻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 为中国篆刻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 为篆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的篆刻艺术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广受好评
• 被誉为现代篆刻艺术的代表人物 • 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
02
刘一闻的篆刻风格与特点
刘一闻篆刻风格的特点与形成
刘一闻的篆刻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
• 注重线条的韵律和结构的平衡 • 善于运用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篆刻艺术
刘一闻的篆刻风格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刘一闻在篆刻艺术上取得了多项创新
• 试图将现代艺术理念融入传统篆刻艺术 • 创造了新型篆刻技法和表现形式
刘一闻的篆刻艺术突破受到了广泛关注
• 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对后世篆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中国篆刻艺术家的故事
![中国篆刻艺术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30ea1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1.png)
中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有很多著名的篆刻家,包括齐白石、吴昌硕等。
这些艺术家在篆刻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追求。
齐白石是中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擅长画小虾小虫等小动物,同时也在篆刻方面颇有建树。
他年轻时很喜欢篆刻,曾拜访一位老篆刻家,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等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你印就刻好了。
” 齐白石真挑了一担础石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
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不在意,他就那么专心致志地刻呀刻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淤泥却越来越厚。
最后,一担础石统统都化为泥了,齐白石也练得了一手好篆刻艺术,他刻印雄健、洗炼,独树一帜,达到了炉火纯青境地。
吴昌硕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一位篆刻家,他的篆刻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据说,吴昌硕在年轻时曾在一个月夜看到一个老人卖东西,他觉得老人的名字很奇怪,就上前询问。
老人告诉他自己姓钱,吴昌硕便与他聊了起来。
在聊天中,吴昌硕向老人请教篆刻的技巧,老人送给他一本关于篆刻的书。
从此,吴昌硕便走上了篆刻之路。
这些艺术家的故事都表明了他们在篆刻艺术上的追求和坚持。
他们的作品和故事都成为了中国篆刻艺术的一部分,为后人所敬仰和传承。
他何以能成为篆刻三百年来第一人?
![他何以能成为篆刻三百年来第一人?](https://img.taocdn.com/s3/m/4eb428c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c.png)
他何以能成为篆刻三百年来第一人?陈巨来(1904-1984),原名斝,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墒斋,别署安持,安持老人、牟道人、石鹤居士,斋名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乍浦镇人,寓居上海。
20世纪我国杰出的篆刻家,著名书画家、诗人,其篆刻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
陈巨来先生工作照陈巨来幼承家学,篆刻初从嘉兴陶惕若,1924年,拜一代宗师赵叔孺先生为师。
赵先生指导他认真以《十钟山房印举》为本,学习汉印。
1926年,又由叔孺老师介绍得识富于收藏的吴大澄之孙名画家、鉴赏家吴湖帆,吴慷慨将家藏汪关《宝印斋印式》十二册借其参考,经潜心研究七个寒暑,使他的治印炉火纯青,更为工稳老当。
后又得见平湖葛书征辑《元明清三代象牙犀角印存》,便专攻元朱文。
乃师叔孺赞他“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
为张大千先生所刻“张爰福寿”印1927年5月,结识国画大师张大千,交往甚密,常为之镌刻印章。
1946年10月,张大千在沪举办个人画展,从北平运沪的画大多未钤印章,就地请巨来治印。
画展大获成功,印章篆刻亦得好评。
巨来治印,承继秦汉,大气磅礴,而在“元朱文”上得心应手,造诣尤深。
自张大千在香港为其辑定印行《安持精舍印存》后,陈巨来篆刻艺术蜚声海内外,作品得到金石收藏家的珍视。
巨来又为诗人,并擅书法,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
1980年9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1981年,巨来收录自15岁至78岁印作500余方,以其斋号安持精舍之名,编集成《安持精舍印冣》附《安持精舍印话》1卷,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辑有《古印举式》两集。
为恩师镌刻“赵叔孺氏珍藏之信”印他自言平生刻印不下三万方。
全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都请他刻制元朱文考藏印,当代书画大家张大千、溥心畲、吴湖帆、叶恭绰、冯超然、张伯驹、谢稚柳等均用其印。
友人曾集其印章,刊成《盍斋藏印》。
出版有《安持精舍印存》、《安持精舍印冣》。
曾与胡铁耕、俞逸芬、王玉蓉三人同时拜袁世凯次子袁寒云为师学习绘画。
【布丁说篆刻】之16篆刻人物:篆刻史上第一位集大成者
![【布丁说篆刻】之16篆刻人物:篆刻史上第一位集大成者](https://img.taocdn.com/s3/m/5678da0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6.png)
【布丁说篆刻】之16篆刻人物:篆刻史上第一位集大成者篆刻史到了明清,就是篆刻人物的历史,明代篆刻人物基本可以记五大门派:文、何、苏、汪、朱,今天我们就说这位篆刻史上第一位集大成的篆刻大家:何震(何震画像)(1535-1604),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徽州婺源(现在应当是江西)人,婺源东田源何氏家。
一段闲话:我们一提到古代人就提这么一大堆的字啊,号啊,自号啊,晚年自称啊什么的,而且后人在称呼他们的时候,往往不提本名,以号,以字来称呼的时候非常多,这是尊敬的意思,字大多说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因此,如果提到前人说,何雪渔,那指的就是何震。
何震是徽州人,那个地方古时候非常穷,于是当地的人,“人十三在邑,十七人在天下”,何震也是出来闯天下的。
他以篆刻为生。
(笑谭间气吐霓虹及边款)大概到了20岁左右,何震遇到了我们上一节说过的文人篆刻鼻祖文彭,相遇之后,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篆刻,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作品:(援笔持杯到夕阳)这是两方取法汉铸印的汉印印式多字白文印,篆法苍古,刀法劲健。
再看两方凿印风格的:(云中白鹤)(丘壑独存)不管篆法、刀法,面目都是阳刚之气浓重的劲健风格,爽利劲头以“猛利“二字形容毫不为过。
这正是何震印章风格的主要气息:古朴,猛利。
当然,他也有朱文印例,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很显然,这方印貌似发源于赵孟頫的元朱文,到了何震手里,线条浑朴苍古,筋骨老健,细细的线条,秀润、雅正之外,却仍带雄阔之气。
何震印章的风格是跟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他以刻印为生,曾经游历北方,有机会结交了不少将官,《印人传》里记载他“遍历诸边塞,大将军以下皆以得一印为荣,橐金且满“官兵们以得到他的一方印为荣,于是何震赚了不少印例,生活过得相当不错。
由于何震是凭篆刻谋生的,他的篆刻自始至终有商业气息,但也正因此,他的创作量巨大。
且“拟汉玉印,法急就章,仿汉满白,师先秦古玺,以至取元朱文印者,无所不有,无所不能。
”(李刚田《篆刻学》),什么样的印都能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名人名家趣闻何震刻印无讹笔文彭有个得意的学生何震,是安徽人。
经常来往于当时的首都南京。
他跟文彭努力钻研文字学,探究文字来源,使他确信如不深入研究文字的来源,是难以从事篆刻艺术的。
所以他刻的印都正确无误,多半就是得力于老师的教诲和自己学问的功底,文彭得了“灯光冻石”,总喜欢自己落墨布置,再请何震镌刻。
由此可见何震的刻印功夫了。
传说从河南安阳出土的殷代类似印章的实物三件,为现在已知的中国最古的印章,印面只有一些实似的图案的记号,第四方为战国古陶文“甘司徒”。
文彭篆印文彭是明朝有名的书画家文征明的大儿子,他的弟弟文嘉也会书画。
当时的社会习惯,刻印是被看作“雕虫小技”的,一般由专职工匠刻制,材料大体采用牙章。
文彭喜欢自己设计篆印,然后交给一位精于雕刻的南京人李文甫刻制,据说文彭的牙章一半由李刻出。
一次,他无意中遇到一位老人,赶驴驮着几筐半透明的“灯光冻石”,这是当时用来雕刻妇女装饰品的,他便出高价全部买下用作印材,从此“冻石”才初文人重视起来。
“大痴”和“小痴”明朝人汪东阳,因为获得了一方汉朝留下来的“汪关”印,就改名汪关。
他家境贫苦,要坚持学习篆刻实在不容易,但汪关能刻苦努力,一面研究古文奇字,一面去攻汉印,刻得非常副真。
据说把他的作品跟真正的汉印放在一起,连专家也难以分辨所以明朝末叶,许多大官及大书画家,都要请汪关治印。
汪关与他的儿子泓如此痴迷于印章,父子俩便服两个绰号——“大痴”和“小痴”。
郑板桥的闲章“扬洲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闲章别具一格,印文耐人寻味,很为人所称道。
郑板桥为官清正,不会奉承上司,他虽是进士出身,却当了十二年的县令。
所以,他在潍县任职时,书画上常盖“七品官耳”一印,显示了一个失意文人对封建权贵,、黑暗官场的蔑视和嘲讽。
郑板桥还有“富贵非我愿”,“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直心道肠”,“二十年前旧板桥”等闲章。
读者这些印文,一个不谋富贵、同情人民厌恨不平社会的书画家的形象就好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废道人”不废清朝人高凤翰(也是“扬洲八怪”之一——因生病而右臂残废,才起了“废道人”的别号。
他精于诗书画印。
病后坚持以左手写字作画,而且还能刻印,他的印章,笔力、刀法都很雄健,郑板桥曾请他刻过不少印。
他还特别喜爱砚台,每当得到佳砚,都亲自用左手雕琢,在上面题刻铭词,真是“废道人”不废。
当代残手青年中也有刻苦学习书法、刻印的事迹。
这对我们双手健全的青少年来讲,该有多大的鼓舞作用啊!永不见面的知己吴熙载和赵之谦都是晚清杰出的篆家,虽然他们相互敬慕却一直无缘相见。
赵之谦在一印的边款中刻道:“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其推崇可见。
数年后,年迈的吴熙载才在泰州读到魏锡曾带来的赵之谦印谱。
赞叹余,当读到那一段文字时,两位艺术家的感情便交融在一起了。
吴熙载热情奏刀以“二金蝶堂”“赵之谦”二印转赠赵之谦。
吴熙载逝世后,赵之谦认真地为他的印谱撰写了长跋,精辟地评价了这位永不见面的艺术知己的成就。
这二位杰出的艺术家的真挚友谊从在艺林传为佳话。
“晚学生”吴熙载从小时候起,对书法、篆刻艺术十分专法,到了晚年,却对写意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怕年老力衰,也不因为自己当时书法、篆刻书相当名而自负,而是虚心地拜一个年龄比他小十岁的画家郑箕为师学画十几年,所以吴熙载曾刻有几方“晚学生”、“晚学居士”的印章钤于画上,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收了两个日本学生的篆刻家清朝同治到光绪年间,徐三庚的作品可算风靡一时,他刻印初学浙派,摹仿秦汉玺印,后来学习了邓石如、吴熙载的刻印风格,能另开面目,晚清时在江浙一带声望很高。
当时名画家如任伯年等的印多出自徐三庚之手,就连日本的圆山大迂、秋山白等篆刻也不远千里来中国投门拜师,以至对整个日本的篆刻界也有很大影响。
少年时代的启发、鼓励吴昌硕出生在浙江安吉鄣吴村一个风景清幽的山村里,十几岁在私塾里念书时爱好刻印,书包里经常带着刻印工具,一有空就拿出来磨石奏刀。
塾师怕他耽误功能总加以阻止,但他还是背着老师迷于刻印。
吴昌硕的父亲也爱刻印,见此情况就加以鼓励指导,从此他对篆刻的爱好真可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后来他能成为近代在国内外极有影响的篆刻家,显然是跟少年时代从父亲那里所受到的启发、鼓励分不开的。
勤学苦练的纪念吴昌硕幼时学习刻印,因为家境贫苦,困难很多。
买不起石章,有时只能以砖头、瓦片等代用,偶而弄到几方石章就视同珍宝,反复磨刻,直到剩下薄薄的一片。
没有印床,就用手握石奏刀。
一次不小心刻伤了左手无名指,伤口很深流血不止,疼痛难忍。
但他为了学艺,并不因此而放松刻印。
后来伤口虽然结了痂,指甲却从此脱落不再重生,成了他勤学苦练的纪念。
丁敬的骨气清代杭州人丁敬自幼家贫,后以造酒为业。
他不大肯求敢于人,终生不愿当官,而博学好古,到处搜集古代文物、珍本图书,因为见多识广,凡名迹到他后中能立辨真伪。
丁敬的书记从不整理,卷籍堆积如山。
他埋头考证并深入名山胜迹,亲手摹拓碑刻名迹。
在篆刻上,他倡导学习传统,推陈出新,成为浙派的“西冷八家”之首,他不轻易为人篆刻,遇达官贵人求知,他也绝不肯随便答应,如果强求,他就痛骂一顿,弄得对方十分尴尬。
“不知贫穷为何物”西冷八家之一蒋仁,自幼过着贫穷孤独的生活,平时很少讲话、欢笑。
终生不愿为求官而死读书。
一生居住在祖传的两间屋子里,房屋倾斜破落,不能阻挡风雨,但他爱好的书籍尽在身边。
生活尽管那么朴素,但他热衷于金石篆刻,沉浸在艺术天地里“不知贫穷为何物”,终于学丁敬而自成一家。
同丁敬一样他也不喜欢接近有财有势的权贵,一般人难求得他的印,五十三岁死后因无子孙,作品大多散失,故传也作品十分稀少。
篆刻汉印两千方的钱松杭州人钱松,也是西冷八家之一。
擅长书法、绘画,爱好金石文字。
为了学好篆刻,曾摹刻汉印两千方,可见其基本功之扎实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领悟了前辈的艺术风格,加以继承发扬,最后自成一家。
人们称赞他为丁(敬)黄(易)以后的第一人,说即使明朝文(彭)何(震)在世,也望尘莫及。
苦学成名的邓石如清朝大篆刻家邓石如,幼年因极其贫困而失学,仅九岁那年随父亲在私塾中读过一年书,以后读书的事便让给弟弟,而一切粗重农活都压在他肩上,读书学艺只能偷闲,十分刻苦。
他父亲是个,民间艺术家,因性情孤傲,终年只在远近教书,有时离家谋生达三年之久,父亲年老了,邓石如就接替父业,奔走四方,卖艺为生,以负担全家八、九人的生活。
后来寄居南京梅之家,遍览梅家所藏的古籍、金石文字,又访问各地收藏家,终于在书法上成为清代第一篆隶名家,并把书法功力融之于铁笔,成为有很大影响的篆刻大家。
带了南瓜师父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夏天,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背着两个大南瓜,来杭州拜金石名家丁敬为师,这件事在城里传开了。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浙派篆刻名手的张燕昌,他的一片真诚终于感动了年过六十的丁敬,因此破例收下了这个学生,给予悉心指授。
张燕昌家境贫穷,他的家乡浙江海盐,一无名师,二缺资料,但他天资聪敏,自幼刻苦读书,能是记千言。
以后曾不畏艰险,渡海去宁波观摹“石鼓文”拓本,回家朝夕苦练,把自己的书斋也取名为“石鼓亭”,还搜集了几百种金石资料,写成《金石契》一书。
多灾多难的青少年时代少年时代的吴昌硕在父亲的熏陶下,虽然想在艺术上施展才华,但动乱的晚清社会并没有给这位天才提供好机会。
十七岁那年,兵荒马乱加上天灾,吴昌硕的空家乡遭受灾荒,全家在逃荒中失散了。
吴昌硕父子流落到安徽、湖北,有三年没有吃过米饭,只能以树皮草根为食。
直到他二十一岁那年夏天,父子俩才回到了阔加近五年的家乡鄣吴村、这才知道祖母、母亲以及夫人章氏都已亡故,哥哥也因贫病交加在动乱中死去了。
但性格倔强的吴昌硕并没有在巨大的悲痛中消沉下去,他发愤学习,第二年参加县里乡试,第三年即二十三多岁时,他对书法篆刻及金石之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开始了艰苦的艺术探索。
明月前身吴昌硕十九岁那年,妻子章夫人在战乱中逝世了,他承受着巨大的悲哀,十年后才与归安菱湖镇施氏夫人结了婚。
他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对前妻的怀念之情始终难以磨灭。
四十一岁那年,他在苏州寓所梦见了分别了二十多年的妻子,曾有《感梦》一诗记之。
又是二十五年过去了,吴昌硕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1909年章夫人再一次与他相会于梦境,带着对亡妻深深的悼念,吴昌硕刻下了“明月前身”一印,并在印侧造章夫人背影像,款文曰:“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岳记”。
“一月安东令”吴昌硕醉心于钻研与书法、篆刻有关的文字学,却对当时一般人视为“敲门砖”的八股文毫无兴趣。
二十二岁时,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才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后就决心不再赶考。
到了五十三岁那年,曾被人荐为江苏安东县令,因为不会逢迎上司,更不会欺压百姓,只任胜一月便毅然辞官,专心致志从事艺术上的深造。
为此,他三次刻过“一月安东令”,这与郑板桥的“七品官耳”、赵之谦的“为五斗米折腰”一样,都是用以发泄胸中郁勃之气的。
为了把印刻得更好吴昌硕为了熟练地掌握文字变化的基本规律,把印刻得更好,很重视文字学。
同时中年以后又结交了许多金石鉴赏和收藏家看到了历代大量的彝器、玺印、权量、诏版、泉币、封泥、碑帖、印谱等,大开眼界。
他认为杰出的印家首先应是杰出的书家,学篆刻要从篆字上下功夫。
所以他数十年如一孜孜不倦地临写石鼓文,竟把他的学生赵古泥送给的一个石砚都磨穿了,后来为了更好探索古人的艺术成果,还节衣缩食购置一些汉砖、瓦当之类价谦的古物,每天摹写研究,使他的篆刻创作充入新意,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造屋”和“人体”吴昌硕刻印极重视章法,而且把它比之为“造屋”。
他教育学生,在动刀之前,必须打好完整的图样,设计一下何处为厅堂、侧屋、何处开启门窗,一一部署得当才可动手建屋。
他又将一方印章比之为“人体”,要求肢体,躯干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防止畸形呆滞,甚至半身遂。
所以他作印前必反复构思,一再起稿,有时易稿多达十次,直至满意,才写到石上去。
吴昌硕和赵石的故事吴昌硕非常珍视青年人习艺的积性,由于自己也出身清寒,所以对贫苦好学的青年总是乐于帮助,尽可能使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所当他认识了一个在药铺里当学徒的青年人,他爱好刻印却苦无人指点,所见也不广。
吴昌硕见到他的篆刻作品,觉得这青年很有才华,除虚心传授刻印要领外,还介绍他到老友沈石友家中去学艺。
沈家收藏极富,这青年在沈家住了几年,艺事大进,经过长时期的刻苦钻研,终于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就是著名的篆刻家赵石(古泥)。
一方用钉子刻成的印章认识篆刻家吴昌硕的人,谁不想珍藏一方他刻的印章作为纪念呢?一次,吴昌硕的老友朱砚涛在酒宴之后,拿出一方白芙蓉佳石求他当众治印纪念。
可是吴昌硕没有带刻刀,不知哪一位灵机一动,取来一枚大铁钉要老先生试试,只见吴昌硕一思索,便挥“刀”刻了起来,顷刻之间就刻成了一方不同寻常的佳作,接着又用剪刀在印刻下几行苍劲的边款文字,在座的客人无不赞叹吴昌硕炉炎纯青的艺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