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印谱
齐白石印谱(高清475真迹),雄悍直率生辣猛劲的“单刀法”篆刻欣赏
![齐白石印谱(高清475真迹),雄悍直率生辣猛劲的“单刀法”篆刻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56ea6d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f.png)
齐白石印谱(高清475真迹),雄悍直率生辣猛劲的“单刀法”篆刻欣赏齐白石是世所公认的“单刀法”篆刻的确立者和典型代表。
齐白石篆刻以雄悍直率、生辣猛劲、酣畅淋漓为主要艺术特征,而形成这种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独特的单侧冲刻的“单刀法”。
齐白石闲章印谱。
篆刻中所说的“刀法”,广义地说,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执刀方法(硬笔式、毛笔式、握拳式等)、运刀手势(由右向左、由内向外等)、行刀方式(切刀、冲刀等)、入刀方向(单刀法、双刀法)等等。
所谓“单刀法”,是指刻时入刀的一种方式,也可称之为“单侧入刀法”,它是相对双侧入刀的“双刀法”而言的。
简单地说,刻一个笔画,在线条的一侧先刻一刀是一个方向,然后将印面旋转180度,在另一侧再刻一刀,因有两个方向,所以称为“双刀法”。
而“单刀法”则是在刻完第一刀后不旋转印面,直接按同一方向在线条另一侧下刀刻线,甚至在刻白文线条时仅用一刀完成一条线。
相对而言,“双刀法”所刻线条的两侧都是背线刻的,所以都是光滑的,细微处也易于控制,通常显得比较工稳;而“单刀法”所刻线条一侧为背线刻,是光滑的,另一侧为向线刻,是毛糙的,常常一刀即刻一线,注重线条的气势,显得生辣果敢。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
齐白石篆刻作品欣赏。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齐白石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王漱石、王铸九、许麟庐、陈大羽、李立、娄师白、张德文、萧龙士等,三子齐子如、戏剧大师梅兰芳、评剧名家新凤霞也是齐白石的弟子。
论邓石如印谱的编纂与研究
![论邓石如印谱的编纂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21e53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11.png)
82于用的实质性讨论。
随着若干新材料的发现,关于篆刻实践在邓石如艺术生涯中的实际位置,便具备了进行更深入探讨的条件。
例如新见故宫博物院藏邓石如《笈游日记》(以下简称“《日许多学者在讨论邓石如的篆刻艺术时,除了提及其代表作如朱文长方形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图1)等及魏锡曾(1832-1882)于同治三年(1864)所作《吴让之印谱跋》中的名言“书从印入,印从书出”①之外,似再难觅得多少可敷一、邓石如的篆刻实践今见各式邓石如印谱的收录规模大抵在200方左右,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约30方)有原石存世。
毋庸讳言,在今人的判断中,邓石如在书法方面的用力是要远逾于其篆刻的。
故而,·传世经典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2 11.总第 期157□ 陈 硕论邓石如印谱的编纂与研究图1 [清]邓石如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附边款)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83记》”)(图2),记载了他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时邓29岁)迄乾隆四十年(1775,时邓32岁)凡四年的经历②,此乃其鬻艺生涯的最初阶段。
我们可以据此考察彼时主要是印人而非书法家身份的邓石如是如何开展其篆刻实践的,亦即《日记》中自陈的“乃挟史籀遗法以游于世”③。
乾隆三十七年春,邓石如始离乡外游,他乘舟沿长江东行至芜湖之后,旋即开始鬻印:抵河北岸,馆于旅店中,月馀,无所知名。
间壁有王某者,狡猾之徒,亦业余业,尝为人摹印,己力不赡,常分以与余为,谬以为某寒生,“先生毋校其值也”,而彼自得多金,余笑而颔之,且以之消旅中寂寞。
自是,芜人稍稍识余名④。
显然,其起步阶段的情况颇不能如意。
在此后的半年中,邓氏的谋食自给、酬应交游,大抵是围绕着其篆刻实践展开的。
限于《日记》的有限规模,我们无从确知邓氏在此间究竟刻过多少印,是否有明确的润例,但能以此结识在芜湖地区颇具影响的地方贤达如戴华章及其孙戴金鉴等,亦可谓鬻艺有得。
“西泠八家”之蒋仁印章印谱考辨举隅(下)
![“西泠八家”之蒋仁印章印谱考辨举隅(下)](https://img.taocdn.com/s3/m/287f288ec77da26925c5b0ef.png)
“西泠八家”之蒋仁印章印谱考辨举隅(下)作者:朱琪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8年第05期[摘要]作者曾见单册本《吉罗居士印谱》,题名与西泠印社“潜泉印丛”版的《吉罗居士印谱》相同,但册数、内容不同。
细审象鼻处的“墨块”可知此谱为叶铭摹刻蒋仁印章而汇辑成编。
另从鲍传铎先生旧藏《吉罗居士印谱》,简英智先生《叶铭的印学与年谱》一文提及的叶铭摹刻西泠四家印谱,以及西泠印社相关印谱收藏情况,可知叶铭摹刻的这批西泠四家印章原石,曾经被广为钤拓,并分为多个版本流传。
此谱的价值在于名家手摹,保留了不少蒋仁稀见印章的形貌,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篆刻;西泠八家;蒋仁;《吉罗居士印谱》[中图分类号] G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7-0065-03(二)《吉罗居士印谱》辨异笔者曾过目一册《吉罗居士印谱》,该谱的怪特之处在于虽然题名与西泠印社“潜泉印丛”版的《吉罗居土印谱》(又名《蒋山堂印谱》,二册)相同,但册数、内容迥乎不同。
“潜泉印丛”版的《吉罗居士印谱》较为常见,全书二册,开本大小29厘米x13厘米,封面署检为“吉罗居士印谱”,版心上方印“蒋山堂印谱”,版心下方印“潜泉印丛西泠印社”(图5)。
前有吴颢、施朝榦等人所作蒋仁小传,每页钤一印,并附边款。
而笔者所见的这本奇怪的《吉罗居士印谱》(图6)为单册,开本大小20厘米x12厘米(未及记录版框尺寸)。
封面署检也为“吉罗居士印谱”,但内页书口印的却是“吉罗盒印谱”及“山堂蒋仁”,下象鼻处无字,但有一处墨迹(图7)。
书前亦为吴颢、施朝榦等人所作小传,每页钤一印,但均不附边款。
全谱共收印28方,依次为:蒋山堂印、吉罗盒、蒋仁印、山堂(朱文)、仁印、山堂(白文)、净土学人、蒋山堂、无地不乐、真水无香、邵志纯字曰怀粹印信、沈龄印、乐安书屋、扬州顾廉、陆能之印、翁承高印、姚筠之印、仁、蒋仁之印、三十六峰堂、康节后人、顾修龄印、书稼、山堂(朱文,与前同文印篆法章法相似,印章略小,边栏略残)、浸云、作渠、项墉之印、吉祥止止。
全网最全篆刻印谱
![全网最全篆刻印谱](https://img.taocdn.com/s3/m/a91e671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9.png)
全网最全篆刻印谱(宋)释梦英篆书千字文.pdf(清)赵之谦篆书临峄山刻石.pdf(清)赵之谦篆书铙歌.pdf1-古玺技法解折.pdf10-齐白石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11-古印陶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折.pdf12-鸟虫篆印技法解折.pdf2-秦印技法解折.pdf2009年秋拍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pdf2012吴颐人艺术展.pdf2012年西泠印社春拍—文房清玩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欣赏.pdf 3-汉印技法解折印.pdf4-元朱文印技法解折.pdf5-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5-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df6-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7-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8-吴昌硕印作技法解折.pdf9-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折.pdf[中国的印章与篆刻].王志敏.扫描版.pdf[古玺汉印集萃].pdf[篆刻十讲].赵熊.扫描版.pdf[统元楼印谱(上)].李兆生.扫描版.pdf[齐白石篆刻及其刀法].汪星燚.扫描版.pdf★浙派篆刻.pdf《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修订本)》+1980.pdf《琼苑揽胜:故宫御园胜景印谱》.pdf《西泠后四家印谱》1982.pdf《西泠四家印谱》1979.pdf《赵之谦印谱》1979.pdf《钱君匋藏印谱吴昌硕》1998.pdf《钱君匋藏印谱赵之谦》1998.pdf《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exe【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罗福颐.主编.pdf 【济南七十二名泉印谱】.pdf【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df丁吉甫印选 .pdf丁敬印集(模糊).pdf中国书法全集第92卷先秦玺印.pdf中国十二生肖印谱.pdf中国历代印风系列-黄牧甫流派印风.pdf中国历代篆刻精品100件赏析.pdf中国历代篆刻集粹 8 徐三庚.pdf中国篆刻大辞典.pdf中國博物館藏畫.上海博物館藏畫.pdf临摹汉印的目的.pdf乔尼陶印展.pdf书法.篆刻-篆书百家姓.pdf二十世纪篆刻名家作品选.pdf云峰印社书法篆刻.pdf以文会友-武陵老井近作28方.pdf傅大卣手拓印章集存.pdf先秦玺印.pdf关外瘦马 [追梦敦煌肖形印20方].pdf写意印风.pdf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篆刻篇.pdf北堂旧藏齐白石印集.pdf十钟山房印举.pdf十钟山房印举2版.pdf单晓天印集.pdf南京印社闲章艺术精品展.pdf南海遗珠印谱.pdf印学史[沙孟海].pdf印苑巨匠钱瘦铁 [韩天衡].pdf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pdf 历代印风系列汉印 .pdf历代篆刻作品精选 .doc古代玺印选.pdf古图形玺印汇.pdf古玉印集存.pdf古玺文编.pdf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pdf 古玺汉印集萃.pdf古肖形印臆释.pdf古陶文汇编.pdf叶潞渊[潞翁自刻百印集].pdf名家篆刻作品赏析吴昌硕.pdf名家篆刻艺术赏析李叔同.pdf听天阁印话.pdf吴子建为谢稚柳所刻印章原石.pdf 吴昌硕临石鼓文.pdf吴昌硕刻田黄自用印.pdf吴昌硕印存-原石精拓.pdf吴昌硕篆刻及其边款.pdf吴昌硕篆刻精品选.pdf吴湖帆常用印谱.pdf吴熙载印集.pdf吴让之印存.pdf吴颐人篆刻作品展示.pdf周南海篆刻[心经]水晶系列.pdf图说中国书画装裱.pdf图释古汉字.pdf基础汉字形义释源.pdf增补徐三庚印谱.pdf增补钱松印谱.pdf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大千印留.pdf大康印稿.pdf天津博物馆藏印.pdf姓氏押印汇集.pdf孙慰祖印谱.pdf孙慰祖的印中岁月.pdf安持精舍印冣(上海美术).pdf安持精舍印冣.pdf安持精舍印赏.pdf封泥汇编-福庵.pdf小林斗盦先生遗作展暨怀玉印室藏印展.pdf 履盦三代朱迹.pdf山西博物院藏历代玺印.pdf峄山碑.pdf峄山碑与篆书技法.pdf峄山碑及其笔法.pdf常见印石石种简介.pdf式熊印稿.pdf张邯遗朱.pdf当代篆刻选第一集.pdf徐三庚印谱1993上海书店出版社.pdf徐正濂谈刀法与线条.pdf心经印集.pdf心经边款.pdf意在全神-西泠八家书画印精品展.pdf我在故宫七十年.pdf战国文字编.pdf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pdf战国鉩印分域编.pdf批量提取文件家夹名称(文件树).bat掌上金石大字典.CHM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pdf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pdf敔堂印稿60件.pdf文件树.txt新印谱革命样板戏唱词选刻[1972年版].pdf 方介堪《心经》原打印谱.pdf方介堪精品鸟虫篆印.pdf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修订本).pdf 方去疾编胡钁印谱.pdf施晓峰篆刻网络展(1).pdf日本篆刻家作品联展.pdf日本藏吴昌硕金石书画精选-金石.pdf明清着名藏书家-藏书印.pdf明清篆刻流派印谱(修订本.1980).pdf朱复戡[静戡印集]民国商务版.pdf朴堂印稿.pdf李平篆刻精选_2006.pdf来一石先生篆刻.pdf来楚生[然犀室印存].pdf来楚生[然犀室印学心印].pdf来楚生印稿.pdf来楚生印谱.pdf来楚生印集.pdf来楚生白文印留红图示法分析.pdf来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桂建民篆刻与杂谈.pdf梅斋鸟虫皕印.pdf欧阳询书法特征研究(邓散木).doc汉印印谱.pdf汪关印谱.pdf沙孟海兰沙馆印式.pdf沙孟海印集.pdf沙文若印集.pdf沙村印话-沙孟海.pdf河南驻马店的新蔡地区出土的战国封泥.pdf治中国印·扬冠军名[沧海印社为中国奥运冠军治印].pdf 济南七十二名泉印谱.pdf潘方尔印谱.pdf玉印集存.pdf王国维考古学文辑.pdf王福庵印存.pdf王福庵印集.pdf王福庵篆书千字文.pdf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pdf甲骨学文字编 .pdf福庵印缀.pdf秦印文字汇编.pdf童衍方篆刻作品选.pdf简琴斋印存.pdf简经纶(琴斋)治印108方.pdf箫汉刻心经.pdf篆刻-精品欣赏2(彩图精编版).pdf 篆刻-精品欣赏3(彩图精编版).pdf 篆刻-精品欣赏(彩图精编版).pdf篆刻五十讲-吴颐人编著.pdf篆刻五十讲_吴颐人.pdf篆刻刀法常识.pdf篆刻印史编年.txt篆刻字形字典1992年.pdf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篆刻技法图典.pdf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pdf 篆刻病印评改摘要.pdf篆刻章法分布五十例.pdf篆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边款.pdf 篆刻针度.pdf粤港澳台·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展.pdf精品汉代官印263方.pdf精品汉代私印387方110414.pdf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pdf罗福颐印选.pdf老井篆刻《心经》2011.pdf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畫.pdf茅大容印集.pdf茅盾笔名印集.pdf萍斋篆刻.pdf蒋维崧印存.pdf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pdf西夏官印汇考.pdf西泠八家印选.pdf西泠八家原石高清网络展.pdf西泠印社 [总第三十一辑-战国秦汉封泥文字研究专.pdf 西泠印社-中国国石及历代印谱专场展].pdf西泠印社历任社长印谱.pdf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西泠印社社员袁道厚作品欣赏.pdf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一册].pdf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二册].pdf西泠印社藏近代篆刻名家印章选拓初集.pdf西泠四家印谱.pdf西泠新晋社员推荐—沉慧兴.pdf说文解字(检字版).pdf说文解字与篆刻艺术.pdf负翁印痕.pdf赵之琛印集.pdf赵之谦印章.pdf赵之谦印谱原印本.pdf赵之谦篆刻原石.pdf赵叔儒印存.pdf赵叔孺印存.pdf赵古泥印谱.pdf边款知识和钤印法.pdf迎香港回归百印集.pdf近现代名家篆刻.pdf送给篆刻新手的礼物临摹教程.pdf逍遥-武陵老井近作十数方.pdf金文大字典.pdf金文编(四版).pdf金铁丹心-海上八家篆刻展.pdf鉴印山房藏印.pdf鉴识田黄.pdf钱君匋 [长征印谱].pdf钱君匋[丁卯印存].pdf钱君匋作[鲁迅印谱].pdf钱君匋巨印长跋选.pdf钱君匋精品印谱.pdf闲雅西泠-西泠印社社员刻闲文印.pdf闲雅西泠·西泠印社社员刻闲文印选[乙之卷].pdf 闲雅西泠—西泠印社社员刻闲文印特展.pdf陆康[吉印祥语].pdf陆康[鸟虫篆印心经].pdf陈大中三湖精舍藏古铜印.pdf陈巨来 [安持精舍印冣].pdf陈巨来印选.pdf陈巨来印集.pdf陈巨来原拓印谱选.pdf陈巨来圆朱文印选 .pdf陈巨来圆朱文印选.pdf陈巨来治印墨稿.doc陈巨来治印墨稿.pdf陈巨来治印墨稿选.pdf陈师曾印谱.pdf陈茗屋[茗屋扶桑留痕].pdf陈茗屋印集.pdf陈茗屋近作展.pdf集古珍赏.pdf青泥遗真-新出秦汉封泥特集.pdf韩天衡书法篆刻作品精选.pdf韩天衡作品欣赏.pdf韩天衡鸟虫篆印.pdf韩登安[西泠印社胜迹留痕印谱].pdf韩登安印存.pdf饕餮藏官印.pdf香山非鱼[古琴名曲九方].pdf马一浮篆刻.pdf高清汉代私印印谱2.pdf黄士陵篆刻[心经].pdf黄山七十二峰印谱.pdf黄山胜迹印痕.pdf黄牧甫印存 [西泠印社版].pdf黄牧甫印聚[丁丑辑本].pdf黄牧甫印谱(西泠印社版).pdf齐白石[借山馆印存].pdf齐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齐白石印影.pdf齐白石印艺.pdf齐白石闲章.pdf齐白石闲章精选.pdf├─印章普(善本)《古今印则》.四卷程远摹选.项梦原校.明万历.pdf九成宮醴泉銘.魏徴撰.欧陽詢書.pdf二程印谱.pdf何震——雪渔印谱.pdf印谱.pdf吉金斋古铜印谱.六卷.何昆玉辑.吴大澂鉴定.pdf吴氏印谱.吴睿.万历茅一相刻.欣赏编本.pdf宝砚斋印谱.清.林皋篆.清康熙五十一年钤印本.pdf宣和集古印史.明.来行学编.八卷.明万历时期钤印.宝印斋藏板徐安刊本.pdf影印古本篆刻学邓散木.pdf甘氏集古印正.02.pdf甘氏集古印正.03.pdf登安印稿初集.pdf缶庐印存二集原拓.pdf缶庐印存初集原拓 .pdf能尔斋印谱.六卷.清.钱桢辑.清康熙时期钤印本.pdf问经堂印谱.三集.十二卷.清.包桂生.鉴藏.清咸丰元年蓝印朱色钤印本.pdf集古印谱.6卷.王常编.顾从德校.明万历3年.武陵顾氏芸阁刊朱墨印刻本.1575年.pdf集古印谱.pdf飞鸿堂印谱5集40卷.pdf明版《学山堂印谱》明版《学山堂印谱》01.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2.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3.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4.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5.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6.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7.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8.pdf明版《学山堂印谱》09.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0.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1.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2.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3.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4.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5.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6.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7.pdf明版《学山堂印谱》18.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19.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0.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1.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2.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3.pdf 明版《学山堂印谱》24终.pdf └─集古印篆古籍字典(善本)集古印篆1.pdf集古印篆2.pdf集古印篆3.pdf集古印篆4.pdf└─邓散木邓散木[一足印稿].pdf邓散木印谱.pdf邓散木印集.pdf邓散木原拓印稿.pdf邓散木篆刻北京工艺本.pdf。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95647b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2.png)
陈錬《秋水园印谱》及其篆刻艺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陈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家,他的作品《秋水园印谱》被誉为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
研究陈錬和《秋水园印谱》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探究陈錬在篆刻领域的贡献以及其对后世篆刻家的影响。
通过对陈錬的生平和作品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背景、技艺特点和艺术思想,从而促进对中国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陈錬和《秋水园印谱》还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陈錬和《秋水园印谱》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秋水园印谱》有助于揭示陈錬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陈锻作为明代篆刻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并对后世篆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秋水园印谱》的研究,可以全面了解陈錬的篆刻成就,探讨他在篆刻领域的地位及对后世篆刻家的启发。
2. 正文2.1 陈錬的生平介绍陈錬,字仲长,一字士第,号玉石山人。
他出生于清代的蒙右扎拉巴亥察哈尔部,是一位著名的篆刻家。
陈錬自幼酷爱篆刻艺术,师承于篆刻名家孙过庭,学习精湛的技艺。
在师承期间,陈錬勤奋钻研,勤加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篆刻技艺。
陈錬的篆刻作品以刀法独特、墨意深邃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笔墨,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表现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
陈錬的作品多为印谱和题画,风格古朴典雅,端庄大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在篆刻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陈錬还是一位文人雅士,广交天下才士,与当时的文化名流交往甚密。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不俗表现,作品传世甚广。
陈錬是一位篆刻界的泰斗,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准,而且在思想内涵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篆刻界的一代宗师。
2.2 《秋水园印谱》的特点分析《秋水园印谱》是陈錬的代表作之一,其在篆刻艺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黄牧甫在吴大澂藏2000方古玺中精选,自钤、自存,随身必备超级印谱《十六金符斋印存》黄牧甫篆刻
![黄牧甫在吴大澂藏2000方古玺中精选,自钤、自存,随身必备超级印谱《十六金符斋印存》黄牧甫篆刻](https://img.taocdn.com/s3/m/dfd8fc9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9.png)
黄牧甫在吴大澂藏2000方古玺中精选,自钤、自存,随身必备超级印谱《十六金符斋印存》黄牧甫篆刻离我们最近篆刻三巨头,吴昌硕、齐白石、黄牧甫,吴昌硕在冲刀运刀时,左右摆动,一如书写石鼓文时的运笔,辅以敲、击、凿、磨等“残破刀法”,斑驳古拙,如洪七公一样,刚正有力。
齐白石单刀直入,笔画一侧有明显的崩裂效果,若欧阳锋般爽快狠辣;黄牧甫,双刀直刃冲刀,极富现代感,颇有黄药师之风。
黄牧甫的十八般武艺从何而来呢?协助吴大澂钤拓其收藏古玺篆刻时,无疑让他拓宽了视野。
要说黄牧甫有多喜欢这些古玺汉印呢?可就要说到他在钤制《十六金符斋印存》的过程中,从二千余方印中,选出自认为最精彩的一部分,自钤、自存,平时随身携带的包括748方印作的巅峰印谱啦!本谱钤印精美、清晰传神,印泥颜色是黄氏自钤印谱惯用的颜色,鲜亮立体,中有发光小结晶。
可以清晰的感受黄氏钤印的习惯,和择印的审美取向,以及黄牧甫在此谱中的取法对象。
为黄牧甫及其篆刻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和丰富的资料。
关于《十六金符斋印存》黄士陵倦游小像晚清藏辑古玺印蔚然成风,作为引领当时金石学术潮流的代表人物之一,吴大澂以其显贵的身份与雄厚的财力,广搜奇珍逸品,于光绪十四年(1888)抚粤时辑成《十六金符斋印存》二十六册,存印多达一千一百余方。
他在题诗中称:“蓄印十六年,积累至二千。
古玺得至宝,文字秦燔先”,可窥见其漫长而执着的收藏之路与喜得珍品时的欢畅。
《十六金符斋印存》由寓居岭南的篆刻家黄士陵和著名拓工尹伯圜等审编、钤拓,堪称精妙。
吴大澂又曾将收藏的数百方古玺辑为《千鉨斋古鉨选》,成为印学史上第一部战国古玺专辑。
李鸿章题“十六金符斋”在晚近的吴大澂书法研究中,研究者大都关注他在篆书方面的成就。
顾廷龙先生曾这样概括吴大澂的篆书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写字则初作玉筯体,后学杨沂孙,再作金文。
”吴大澂的篆书面貌很多,有时在同一时期书写的篆书,也会出现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商周金文的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年左右,加上地域的差别,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书风本来就多种多样。
近 代 各 大 名 家【篆 刻 印 谱】【中】
![近 代 各 大 名 家【篆 刻 印 谱】【中】](https://img.taocdn.com/s3/m/d94d0651852458fb770b56bc.png)
近代各大名家【篆刻印谱】【中】□■近代各大名家【篆刻印谱】■□【中】齐璜(1864--1957)字濒生,号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
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
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
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
后学赵之谦、吴昌硕。
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
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
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
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大匠之门江南布衣借山门客偷得浮生半日闲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八砚楼白石落红寄苹吟屋人长寿罗福颐(1905--1981)字子期,又署紫溪、梓溪,七十后自号偻翁,浙江上虞人。
为近代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之第五子,自幼秉承家学,由父兄为他教授四书五经,并无其它学历。
课余写字刻印,阅读家藏古印谱,手拓青铜器铭文,并开始摹集玺印文字。
与他父亲的学生容庚、商承柞是青年时代的学友,十八岁时即出版《古玺汉印文字徵》。
为不使学识“黄土埋幽,与生俱尽”,他努力笔耕,著术多达一百二十三种。
文革中下放至湖北干校备受迫害。
十年浩劫后,克服年迈力衰,三年中足迹遍涉大江南北十五个省、市,访问了二十七个博物馆及文化机构,采集古玺印资历料近万件。
篆刻┃黄牧甫印谱(超高清200图)
![篆刻┃黄牧甫印谱(超高清200图)](https://img.taocdn.com/s3/m/ff4d049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5.png)
篆刻┃黄牧甫印谱(超高清200图)黄牧甫(1849-1908),安徽黟县人,原名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后以字行。
晚年别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
其父博雅能义,著存《竹瑞堂集》。
先后又有蜗篆居、延清芬室等斋号。
是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晚清时期书画篆刻家。
1908年,黄牧甫病逝家乡。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黄士陵出生在安徽黟县五都黄村一户书香人家。
其父亲黄德华,字仲和,号印川,曾出任宁国府教授,喜诗文、擅书画、通文字训诂之学,著有《归田录》、《竹瑞堂诗钞》等多卷。
由于家学渊深,耳濡目染,黄士陵自幼读书、写字、制印、绘画并举,更对篆学发生兴趣,八九岁即操刀习印,年未弱冠就已经在乡里成为知名人士。
黄牧甫自小就对篆学发生兴趣,八九岁即操刀习印。
十四岁时,家园被毁,不久父母亦相继去世,从此失学。
因生活所迫,曾随从兄在南昌开设照相馆十多年,籍以糊口,期间开始了业余的鬻印生涯二十八九岁时,他在南昌出版了《心经印谱》,不但表现出卓越的才华,更窥见他对明清印派的深入研究。
黄牧甫闲章印谱。
一八八二年,牧甫从南昌移居广州,就此很快结识了一班文人雅士,他的印艺也颇为很多官员所赏识。
1885年,由于将军长善及其儿子志锐等人的大力揄扬荐举,牧甫于八月到北京国子监肄业,主要致力于金石学。
他得到了盛昱、王懿荣、吴大澄等名家的指点,扩大了视野,丰富了收藏,印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参加了重摹宋本《石鼓文》的工作。
一八八七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澄在广州设立广雅书局,从事经史的校刻。
吴大澄与牧甫有旧,便邀请牧甫参加广雅书局校书堂的工作,牧甫再次来到广州。
从第一次来粤,住了近四年,到第二次来粤,一住便是十四年,牧甫前后在粤共住了十八年。
他留传下来的大批印作,多刻于此时。
一九〇〇年五月,牧甫离开广州回安徽。
一九〇二年秋,牧甫又为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端方所邀,到了武昌,协助端方从事陶斋吉金录等书的辑著工作。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b7badd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f.png)
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明清各家闲章原印精品如何修炼一双鉴印的利眼今天,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开放与发展的时代,而且也是现代信息传媒迅猛发展和高度发达的时代。
在社会巨变中,现代的中国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地球村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成果信息,真正实现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一瞬",视野极为开阔的理想境界。
由此,在知识结构、鉴赏观念、收藏方式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使审美情趣与收藏鉴赏取向产生新的飞跃。
生活中宽带互联网络的运用,使收集信息的手段和获取速度又大大超过了前人,常常出乎人们意料,何苦担心不会篆刻而不敢涉及。
其实,加强相应的文史修养,了解了印章的历史、制度、流派,及各类印材的感性认识,鉴印藏印便不是件玄之又玄的难事。
日积月累,聚印成谱,肩负一个藏印家的称谓决不是幻想。
一、识篆养底气从《说文解字》入手用看惯熟视现代字体的眼光来识别篆字、欣赏篆字,确实感到非常陌生,两者的差异很大。
许多收藏爱好者之所以不敢问津印章,原因就在篆字上。
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
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其实,篆字不过是古人的平常字体,是因为时代变迁才使它演化成了现在人们日常书写和阅读的字体。
而印章印文,特别是闲章、书画用的艺术印章,却始终习惯沿用古人的篆体,印章多以篆字来体现它的价值。
,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
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段玉裁对它做了大量的注解,其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
好印者如果因此而生发对文字学的兴趣,那么,由此入门乃为正道。
当然,对一位刚入门的藏印者来说,手头置一部((说文解字》,再加上《中国书法大字典》、《中国篆刻大辞典》,犹如安下大本营,进可通晓古玺文,退可领会汉印文。
有这么几册最需要、最实惠的工具书在案,底气渐盛,步到古肆,亦有一半胆力可以支撑。
印谱2.5
![印谱2.5](https://img.taocdn.com/s3/m/5a508306cc7931b765ce1545.png)
赵安杨武私印
巍嫽王宏私印
军仓令印石易之印(易字中间多一横)
广陵王玺未央厩丞
吕敞私印张君宪印
汉倭奴国王霍良
巍霸马府
关内侯印渭成令印
马顺骑司马印
张九私印郑千秋
上官建印周竟印
张寿私司马敞印
平安之印皇后之玺
赵遂之印建奴之印
黄海侯印阿阳长印
新阳长印五原车令
武陵尉印汝南尉印
左校令印左冯翊丞
牟右尉印高柳塞尉
定胡军司马三封左尉
军司马丞印军司马之印
张守成印赵樸初印
王裒私印汉倭奴国王
校尉之印中部护军章
护军印章军司马印
李嘉淮阳王玺。
领略前贤风采,晚清篆刻六大家,佳作近30方,期待与您共赏
![领略前贤风采,晚清篆刻六大家,佳作近30方,期待与您共赏](https://img.taocdn.com/s3/m/39d19c1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68.png)
领略前贤风采,晚清篆刻六大家,佳作近30方,期待与您共赏晚清四家并钱徐二家合为晚清六家专场,共集佳作近三十方,大多为常见于各大印谱的传世名作,期待与各界藏家共赏佳印,领略前贤风采。
流派印始自明代,至晚清时进入全盛时期,名家辈出。
在高手如云的晚清印坛,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四人可称其中翘楚,有晚清四大家之称。
吴让之之冲和,赵之谦之广博,黄士陵之銛利,吴昌硕之浑穆皆能开风气之先,对后世印人影响深远。
而论及晚清诸家对后世影响,另有两位印人亦不可回避,一为称西泠八家殿军的钱松,一为融汇浙皖两派,自出新意的徐三庚。
此二家于刀法上皆有极深造诣,钱松首创披削之用刀,对其后的吴昌硕影响颇深。
徐三庚治印由浙入皖,融汇诸家而上追秦汉,论用刀之表现力,徐氏可称一流。
5031 清·钱松刻青田石陆佑自用印1856年作印文:陆佑之印边款:丙辰仿汉寄酉山词宗,叔盖。
出版:1.《钱松印谱》P5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2.《钱松印谱》P175,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3.《西泠八家印选》卷四P54,丁辅之1925年编选。
印石规格:2.2×2.2×4.7cm印面主人简介:陆佑(1817~?),字酉山,号保之,江苏吴县人。
为活跃于清道、咸时代的吴门画家,与钱松、胡震友善。
5032 清·钱松刻青田石应宝时自用两面印1850年作印文:应宝时印永康应敏斋诗词文字之印边款:永康应敏斋词宗印。
庚戌春正,耐青两面刻。
出版:1.《钱松印谱》P11,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2.《钱松印谱》P37,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3.《西泠八家印选》卷四P26,丁辅之1925年编选。
4.《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清代浙派印风》下P63,重庆出版社。
印石规格:2.2×2.3×5.9cm印面主人简介:应宝时(1821~1890),字敏斋,浙江永康芝英人。
清朝著名大臣,道光二十四年恩科举人。
360位清代篆刻家,邓石如……3596方印作之《飞鸿堂印谱》来袭
![360位清代篆刻家,邓石如……3596方印作之《飞鸿堂印谱》来袭](https://img.taocdn.com/s3/m/02ede89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4.png)
360位清代篆刻家,邓石如……3596方印作之《飞鸿堂印谱》来袭花樽飘落酒,风案展开书丁敬富贵功名总如梦邓石如流派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大高峰。
说到流派印谱,我们就不能不提到“至美三堂印谱”——《学山堂印谱》(明末)《赖古堂印谱》(清康熙)《飞鸿堂印谱》(清乾隆)。
尤其是清乾隆年间的《飞鸿堂印谱》,在制谱者精湛的制作工艺,朱砂印泥、连史纸工艺的大发展加持下,以其独特的构思设计、全面的印文收罗、精心的篆刻选择,成为篆刻史上最优秀的印谱善本之一。
当然,这也是一部我们学习篆刻的必读印谱之一。
飞鸿堂丁敬《飞鸿堂印谱》为汪启淑编,成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共5集40卷,辑录清代篆刻名家如丁敬、黄易、邓石如、董洵、林皋、鞠履厚、高凤翰、张燕昌等360位3596方印作:多字巨印之魁——清初周芬所制《滕王阁序》全文印10cm见方,763字大篆,列与《飞鸿堂印谱》初卷一钩凉月挂西楼丁敬啸云楼黄易灵石山长邓石如一室琴书半窗花鸟林皋翠竹黄花不负余张燕昌三尺焦桐为活计,一壶春酒是生涯鞠履厚更难得的是,这部印谱有金冬心、丁敬身校订,金农题“偶爱闲静”四字漆书,序跋题词更是多达52篇,其中名家有沈德潜、厉鹗、梁诗正、丁敬身等,阵容堪称豪华!首要追求——“全”汪启淑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尤其喜欢印章。
他搜罗了历代篆刻印作数万,编辑了印谱史上著名的《集古印存》《汉铜印存》《汉铜印原》《退斋印类》《锦囊印林》《续印人传》等。
他在选编《飞鸿堂印谱》时,将“全”排在首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量收罗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近百年间中国篆刻界的主力作品,其中既有明末以来注重形式、死板僵化印风的流裔,也有各种康乾时期印人探索篆刻艺术发展走向的实验作品,更有日后主宰中国印坛的浙派、徽派印人先驱的成熟作品:尘因道寂,境逐心清朱增川物我两得杜世柏风月纵横玉笛中林皋一灯夜雨故乡心丁敬江南春尽离肠断胡汝贞淡薄之中滋味长汪成文章送老甘无用,鱼鸟从游久息机汪皋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周芬道非身外自何求陈鍊处事接物当务诚朴郑鑑亭不慕权于城市,岂邀名于屠肆姜绣虎花怯晓风寒蝶梦,柳愁春雨失莺声周芬虽有群书万卷,不及囊中一钱张余堂但愿时丰民物安徐鼎太平朝野都无事,且与莺花作主人李复初以俭而获罪,犹远乎奢;以退而遇谤,尚愈乎进何兆墏清白自守谈道自娱周兰斋早诗夜书以遨自娱金嘉玉念旷荡之可乐,悼岁月之不留陈西菴而来而处恬然释佛基在《飞鸿堂印谱》中,我们可以既看到从康熙时延续僵化的明末印风,也可以看到到雍正时篆刻家对冲刀法以及印章章法努力探索研究,还可以看到到乾隆时期切刀法成熟以及印章篆法、刀法、章法的完备,见证篆刻艺术由一个波谷发展到波峰的周期变化。
历代名家印章大全
![历代名家印章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efb32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1.png)
历代名家印章大全
历代名家印章大全可能包含数以千计的印章,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齐白石:中国近现代书画家、书法篆刻家。
他的印章有“阿芝”、“老萍”、“老齐”等。
2. 徐悲鸿: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
他的印章有“悲鸿”、“徐悲鸿印”、“天下伤心人”等。
3. 张大千: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
他的印章有“大千居士”、“蜀郡张爰”、“大千世界”等。
4. 郭沫若: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书法家。
他的印章有“郭沫若印”、“郭鼎堂”、“沫若”等。
5. 启功:中国现代书法家、书画鉴定家。
他的印章有“启功之印”、“元白”、“功在千秋”等。
这些印章都是历代名家所用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篆刻名家印谱
![篆刻名家印谱](https://img.taocdn.com/s3/m/a80bc337a32d7375a417802e.png)
什么庐 雪头陀
狂奴霭士逸轩
伯渔邵墨田
齐大平翁
陈师曾印谱
陈师曾所藏金石拓本用拙
春意阑珊博物调查会印
五色令人目盲师曾所藏
刻画始信天有功逃禅煮石之外
壶中天遗耳目
孤舟荒率
精雄书画丑能扫芳草
听红楼过客日利千万
无所得简庐
丹青不知老将至自然
李苦禅印谱
苦禅苦禅
傅抱石印谱
具体而微印痴
陈半丁印谱
半丁老人山阴道上人
大千大千大千长年大千父
大千豪发大千居士大千居士大千居士大千居士
大千居士得心应手独具只眼
花花老子还我读书眼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老弃敦煌
环荜盦环荜盦聊可亭摩邪精舍
老奴昵燕楼昵燕楼书画印壬子
三千外双溪未了悉缘
下里巴人一目了然一只眼游戏神通
一切惟心造以简易密有此山川
直造古人不到处至宝是宝自诩名山足此生
吴昌硕印谱
篆
刻
名
家
印
谱
齐白石印谱
齐璜之印齐白石
借山翁白石
铁僧甑屋
鲁班门下大将之门
知己有思吾幼挂书牛角
人长寿
白石题跋人长寿
风前月下清吟醉日
最工者愁 悔乌堂
鲍文沐苦手石工
仙州傅常
俱在山楼魏守忠
铸梦庐
海西居士畿南文献之家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学足还乡履之
胡若愚印
春光全在杏花红
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令长
志希
吾斋闲草木 云慧
仲如 静观 惠庵 颜山 怡园 佳兵室
不知老之将至莫自鸣馆
推陈出新山阴道上人
天半人半莫自鸣馆
众妙攸归神凝者想梦自
半翁
难得一见的邓散木篆刻印谱
![难得一见的邓散木篆刻印谱](https://img.taocdn.com/s3/m/6eaab02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9.png)
难得一见的邓散木篆刻印谱
邓散木,(1898-1963),生于上海,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中国书法研究社社员,在艺坛上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邓”之誉,擅长书法篆刻,真、行、草、篆、隶个体皆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踏遍青山人未老
江山如此多娇
当惊世界殊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六亿神州尽妖娆
不到长城非好汉
关山阵阵苍
俯首甘为孺子牛
力争上游
自强不息
发愤图强
培心长寿
梁崎
吴作人
钝修
瞎尊者
无尽意斋
逐日楼
老而不死
人间无此欢喜
前身应画师
曾从爱里过
十年一觉
狮子搏象
务检而便
江山如画。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篆刻名家](https://img.taocdn.com/s3/m/4fc42e1c1a37f111f0855b48.png)
近代篆刻名家————————————————————————————————作者:————————————————————————————————日期:近代篆刻名家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
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鹤庐)、陈衡恪(师曾)、赵石(古泥)、齐白石(濒生)、赵时棡(叔孺)、乔大壮(曾劬)、王禔(福庵)、邓散木(粪翁)、钱瘦铁(叔厓)、来楚生(然犀)等诸家知名于世。
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
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而且使其更加波澜壮阔。
齐白石赵时棡乔大壮王禔邓散木陈衡恪钱瘦铁来楚生简经纶罗福颐陈巨来沙孟海易孺邓尔疋容庚谈月色朱复戡单晓天诸乐三陈子奋方介堪陈半丁韩登安马公愚黄宾虹弘一法师吕凤子徐生翁徐无闻邹梦禅秦咢生商承祚齐璜(1864--1957)字濒生,号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
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
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
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
后学赵之谦、吴昌硕。
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
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
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
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宋至现代印学简谱(二)清代部分上
![宋至现代印学简谱(二)清代部分上](https://img.taocdn.com/s3/m/1b185de4770bf78a6529545e.png)
宋至现代印学简谱(二)清代部分上清(公元1644—1911)1644 顺治一年甲申归昌世卒。
王端卒。
汪炳侨居杭州。
1645 顺治二年乙酉夏允彝卒。
洪升生。
高士奇生。
约于是年胡正言辑自刻印成《印史初集》二册四卷。
徐启睿卒。
1646 顺治三年丙戌丁良卯刻“师俭堂”。
1647 顺治四年丁亥胡正言辑自刻印成《印存初集》二册四卷。
庄冏生登进士。
周亮工授福建按察使。
1648 顺治五年戊子周亮工(栎园)与许友(有介)订交。
1649 顺治六年己丑季开生登进士。
约此时期顾听辑自刻印成《顾元方印谱》。
秦爨公撰《印指》一卷;《印说》一卷。
冯泌撰《东里子论印》一卷。
1650 顺治七年庚寅童昌龄约生于是年。
1651 顺治八年辛卯张在辛生。
1652 顺治九年壬辰万寿祺卒,生前辑有《沙门慧寿印谱》一册。
王云(汉藻)生。
郭宗昌卒。
1653 顺治十年癸巳孙承泽号“退翁”。
1654 顺治十一年甲午周亮工(栎园)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月离福建。
1655 顺治十二年乙未张在乙生。
张风刻“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656 顺治十三年丙申缪曰淳(熙熙生)刻“邵庆”。
1657 顺治十四年丁酉林皋生。
陶窳生。
1658 顺治十五年戊戌项圣谟卒。
王士禛登进士。
1659 顺治十六年己亥季开生卒。
朱之瑜赴日本。
1660 顺治十七年庚子薛铨辑自刻印成《薛氏汉灯》二卷。
金逖成举人。
约于是年庄冏生辑《漆园印型》十三卷,亦名《宝书堂印型》。
1661 顺治十八年辛丑闵齐伋成《六书通》稿。
米汉雯登进士。
丁良卯刻“致远堂图书记”。
此时或稍后沈世和辑自刻印成《八咏山房印谱》;《虚白斋印谱》。
无名氏辑《汉铜印谱》一册。
黄经辑自刻印成《黄济叔印谱》。
葛潜辑自刻印成《葛氏印谱》一册。
顾块辑自刻印成《顾筑公印谱》。
胡正言辑自刻印成《印存玄览》四卷。
时人辑严栻自刻印成《严髻珠先生印稿》一册。
王?、王蓍辑自刻印成《王安节王宓印谱》。
钱履长辑自刻印成《钱雷中印谱》。
胡阮辑自刻印成《胡省游印谱》。
周亮工《赖古堂印谱》探析
![周亮工《赖古堂印谱》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bf556c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0.png)
周亮工《赖古堂印谱》探析欧阳摩一【摘要】周亮工为官于明末清初,仕途坎坷,但他不为所因,在学术、文艺、鉴藏等方面精心研习,取得非凡成就,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和大鉴藏家.其所编辑的《赖古堂印谱》,为明末清初三大印谱之一.本文对周亮工生平事迹、学术、艺术及鉴藏成就、《赖古堂印谱》成书经过、现存各种版本等作梳理和研究,认为该印谱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献价值,对后世汇辑印谱影响深远.【期刊名称】《新世纪图书馆》【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81-84,87)【关键词】周亮工;《赖古堂印谱》;现存版本【作者】欧阳摩一【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江苏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22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减斋,一作缄斋,号陶庵,又有栎园、栎老、栎下生、栎下先生、谅工、适园等别号。
原籍祥符(今属河南开封),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从小在金陵长大并主要生活于此。
周亮工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
但其仕途不顺,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皆以北籍(原籍祥符)不得应考,科举受阻。
直到明崇祯七年(1634)周亮工23岁时,他的试卷被开封祥符县令孙承泽看到,大为赞赏,取为第一,他才开始踏上仕途。
崇祯十三年(1640),周亮工中进士,次年封为山东莱州府潍县县令。
清军南下,围攻潍县,亮工临危不惧,组织军民抵抗,终于击退清军,保全潍城。
明亡,亮工间道南奔,从明福王朱由崧于江宁,却遭锦衣冯可宗诬为“从贼”而下狱,出狱后隐于南京牛首栖霞之间。
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请降以求生,授两淮盐运使。
三年,调扬州兵备道。
四年,迁福建按察使,寻迁布政使。
十一年,授左副都御使,后迁户部右侍郎。
十二年,以“贪酷诸罪”被革职,赴福州审理。
此时海盗从闽安入内地,进围福州。
城中骑卒仅数十,情势甚危,巡抚宜永贵从士民请求,委派亮工守城西门,贼乘大雨攻城,亮工手发大炮击毙海盗头目三人,贼惧,解围而逃,城赖以全。
大书画家吴湖帆印谱——《梅景书屋印蜕》
![大书画家吴湖帆印谱——《梅景书屋印蜕》](https://img.taocdn.com/s3/m/8c334f0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6.png)
大书画家吴湖帆印谱——《梅景书屋印蜕》
说明:梅景书屋是当代大书画家吴湖帆先生的斋名。
本印谱是吴湖帆先生的后人将吴湖帆夫妇所用印章一百八十余方辑成《梅景书屋印蜕》六册拓印行世,谱中既有钱瘦铁、陈巨来、方介堪、钱君匋、叶潞渊、吴朴堂、韩登安等著名篆刻家的代表力作,也有吴湖帆学生任书博等篆刻作品,更有吴湖帆先生的自制印,十分珍贵难得,同时本谱也是鉴定吴湖帆先生书画真伪的有力工具。
▼ 陆俨少写序
吴湖帆(1894~1968)
名万、倩,字东庄,号倩庵,江苏苏州人。
“三吴一冯”之一,其梅景书屋培养了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书画名人。
收藏甚丰,精鉴别、填词。
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享誉画坛,为海上重要名家。
印章书画印章五面黄铜闲章(W01-W19) 篆刻印章闲
¥268 淘宝购买
书画印章篆刻印佛造像类黄铜五面六面闲章 (F01-F07) 篆刻印章闲章
¥268 淘宝购买。
篆刻大家吴子建,高清印谱鉴赏
![篆刻大家吴子建,高清印谱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08b2a2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b.png)
篆刻大家吴子建,高清印谱鉴赏展开全文吴子建先生,可谓是当代篆刻家中大隐于市的篆刻大神,在篆刻圈内无人不知,而知吴先生者无不敬佩其艺术才华。
曾有人言:“不知吴先生者,可见未入篆刻之门。
”此言不虚。
坊间更是有很多吴先生的故事流传。
先生以鸟虫篆名世,其印用刀生猛、取法高古、形象生动,在方寸之间现自然世界万千气象。
于用刀、于笔意、于字法、与自然界之呼应,方方面面皆能为篆刻学习、认识、实践有所裨益。
吴健印信求實用齋待五百年後人論定(多面印)吴子建先生早年问业于张伯驹、叶恭绰、王世襄、容庚、顾廷龙、沈尹默、潘伯鹰、谢稚柳、陈佩秋、方去疾、陈巨来、王壮弘等名家,十多岁时并展露出其篆刻天赋,也因此深得吴湖帆先生、谢稚柳先生器重,曾为谢稚柳先生制印一百余方。
这些先生的审美和遗风也影响了吴子建先生的一生。
沈尹默先生题吴子建先生1978年移居香港,1987年移居美国,因为种种原因,所出版的印谱甚少,世人多只知吴子建先生所篆鸟虫印,为篆刻史上之一绝,却鲜有人知其在将军印、元朱文上的造诣。
費君声錢王壯弘印王壯弘之印信楊永昌尹默印信君匋之印藝樂藝樂王朝日雲叔私印攻角臣志健·吴起,己酉。
健白箋·一九七十年,起吴建私印·一九六六年,志健。
吴起·己酉年,志健自刻佳石。
雲香堂吾欲解衣玄色羽大作小題平如水藝樂私印·甲辰孟夏,刻此頗有心得。
吴岂。
陳君梅璋章·歲己酉新秋,志健梅璋歡喜·梅璋兄將赴清江落户,起作此志别。
庚戌。
陳君書印·近見梅璋之書,紓不勝也,則爲刻。
起,己酉秋陳梅璋·梅璋囑。
志健,庚戌年释文:何如文化边款:作如兄正。
子建,壬辰。
释文:敬畏边款:敬畏。
子建,辛卯。
释文:乐之者边款:乐之者。
子建壬辰作。
释文:丰寿边款:丰寿主人嘱。
子建,壬辰。
释文:一览众山小边款: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篆刻欣赏】邓石如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
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
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
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
"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
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
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笔歌墨舞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春涯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家在四灵山水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我书意造本无法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灵石山长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意与古会文彭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
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
他饱读诗书。
能书画,精研文字学。
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
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
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
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
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乐琴书以消愁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倚南窗以寄傲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忘己事之己拙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笑古人之本工吴昌硕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
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
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
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
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诗熔于印。
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
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
他刻的"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一印,是唐周朴题安吉董岭水诗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他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
这印特刻起句,意在"无字处",颇为含蓄,真所谓"印中有诗"。
画熔于印。
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
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
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
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
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鲜鲜霜中菊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千寻竹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泰山残石楼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千寻竹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千寻竹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千寻竹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吴俊卿信印日利长寿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赵之谦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益甫,号悲盒、无闷、冷君、憨寮,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清咸丰年间举人,曾做过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县知县。
他的篆刻开始学浙派,后来又学邓石如一派,由于写得一手好篆书,又擅长绘画,在北京又致力于文字训诂和金石书画考证,所见极广,篆刻突飞猛进,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他在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贡献很大,一是开辟了新的摹汉印道路。
以汉印作为学习目标,是明清以来篆刻家所走的道路。
赵之谦悟出了"汉印之妙,不在斑驳,而在于浑厚"。
他就在"浑厚"二字上下功夫,不求"斑驳",而取光洁,突出个性。
二是扩拓了印章文字的广阔前景。
无论是白文印或朱文印,在文字的取材上大胆吸取汉镜、钱币、权、诏、汉器铭文、砖瓦以及碑额等文字入印,使篆刻艺术更丰富了金石的内涵。
三是大胆探索边栏的艺术。
白文印的四周出较宽的地位,以作边栏;朱文印的边栏或破或曲,或一边无栏,形式不一。
四是开创了印章边款艺术的新纪元。
他的边款,有颜体,有一般行书,后来大量用魏体书法,或用生动的图画,有阴的、有阳的。
边款的文字有笔墨有刀,金石味很浓。
他的篆刻不但对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对日本也有重大的影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赵之谦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茶梦轩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伯寅藏书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二金蝶堂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汉后隋前有此人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汉学居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丁文蔚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灵寿花馆赵之谦(1829--1884),有又铁三、益甫、冷君、无闷等别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家。
他在书法与绘画方面都有创造性的表现,在碑刻考证、诗文研究方面的造诣颇深;但能代表其艺术最高成就的,则当首推篆刻。
赵之谦是一位非常富有才情的文人篆刻大师,他的艺术才华很全面。
赵之谦的篆刻初学浙派,进而对秦汉玺印、宋元朱文、皖派篆刻均有深邃的研究。
他从邓石如使用各种篆文刻印受到启发,将秦权诏版、汉碑篆额、钱币、镜铭的篆体广泛地入印,取材广泛、意境清新,刀法简练而能传神,突破了秦汉玺印的程式。
在刻款上则更是开创了兼用六朝造像、阳文款识,开拓了刻款装饰的新形式,开辟了前无古人的新天地。
在篆刻中追求"墨趣"是赵之谦的一大创造。
他的篆刻很少流露出刀刻的痕迹,倒是在那一绿缕的印文中饱含着浓浓的笔墨情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自题印谱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八求精舍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悲盦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餐经养年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陈宝善子余印信长寿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大慈悲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大兴刘铨福家世守印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二金蝶堂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鉴古堂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钜鹿魏氏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均初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均初所有金石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灵寿華馆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灵寿華馆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穷鸟张大千(1899.5.10 -1983.4.2)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四川内江。
1917年与二哥善孖留学日本,在京都学染织。
1919年回国拜曾熙、李瑞清学书画。
1925年首次个人展在上海举行。
1933年参加巴黎印象主义博物馆主办的中国近代画展,《荷》被该馆购藏。
1936年应徐悲鸿邀,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一年,《张大千画集》首次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1941年赴甘肃敦煌石窑,潜修临画,计276件,1944年出版《大风堂临抚敦煌壁画》二册。
1949年前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举办个人展十余次。
1949年赴台北,后转赴香港暂居。
1950年留印度大吉岭年余,后迁港。
1952年举家移居阿根廷,名所居为“呢燕楼”。
1953年首度访美。
1954年从阿根廷移居巴西圣保罗附近的摩诘。
1956年首次游欧洲,晤毕加索于尼斯。
1958年,《秋海棠》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学会”赠予金质奖章。
1963年,在纽约展出六屏通景荷花,以14万美元售予读者文摘社,创当时国画售价最高纪录。
1967年,敦煌壁画自摹本62件赠台北故宫博物院。
1968年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授赠荣誉博士学位。
1977年返台北筹建“摩耶精舍”,1978年于台北定居。
从1950年以来在世界各国举办个展60余次,出版有《张大千书画集》等多种选集。
1983年6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联合在北京举办“张大千画展”,并于中国美术馆举办座谈会研讨其艺术。
著有《画说》。
作品有《华山云海图卷》、《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篆刻流派篆刻流派之先驱米芾的篆刻虽受时代的局限,不过能得粗拙浑厚之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
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
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