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
![中医基础:辨证及八纲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12d2edaaee06eff9aef807b4.png)
2.热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导致机体机能 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或因七 情过激,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 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
分类:热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17
1.寒证
基本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 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 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
分类: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证候表现不尽一致,但常
3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通过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 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 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 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 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4
二、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 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 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其实,它们并 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只是对病情的大 体分类而已。
无苔
声高息 胀满 便秘 舌质坚 有
粗,烦 痛剧 溲赤 敛苍老,力
躁谵语 拒按
苔厚
32
(四)阴阳辨证
阴阳学说在辨证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有 两个方面。
33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由于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疾病的性 质、临床的证候,一般都可归属于阴或阳的范畴,因而阴阳 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 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
脏腑辨证ppt课件
![脏腑辨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a68aa583d049649b6658d2.png)
• 病因病机:
– 生成↓:脾胃虚弱,肾精↓临床表现:
– 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 血虚表现(一黄五白)
• 辨证要点:
– 心+血虚
二、心阴虚证
• 涵义:
– 心阴亏虚,虚热内扰的证候
• 病因病机:
– 消耗↑:思虑,热邪 – 生成↓:肝肾阴亏
八纲辨证的意义 • 八纲毕竟只是“纲”,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辨证, 临床时不能满足于对八纲的分辨。而其他辨证方 法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因此,应当结合其他 辨证分类方法,对疾病的证候进行深入地分析判 断,才能正确而全面认识疾病,诊断疾病。
主要内容
一、脏腑辩证基本知识
二、脏腑基本症候
主要内容
一、脏腑辩证基本知识
• 证候:
– 虚证:先天↓,思虑↑,久病→气血阴阳↓ – 实证:痰、火、寒、气、瘀等
心
病
常
见
证
候
一.心血虚证 二、心阴虚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阳虚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瘀阻脑络证
一、心血虚证
• 涵义:
– 心血亏虚,心失濡养的证候
– 心阳衰极,阳气暴脱的危重证候
• 病因病机:
– 心阳虚发展 – 寒邪暴伤 – 痰瘀阻塞 阳气暴脱
• 临床表现:
– 心阳虚:心悸心痛+虚寒象 – 亡阳:厥逆,冷汗,神昏,面白,唇紫,脉微
• 辨证要点:
– 心阳虚+亡阳
证候比较:
• 心血虚 • 心阴虚 血虚(健忘) 心悸,失眠多梦 阴虚(心烦)
• 心气虚 • 心阳虚 心悸胸闷 • 心阳暴脱
三、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2、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
中医八纲辨证之脏腑
![中医八纲辨证之脏腑](https://img.taocdn.com/s3/m/81bbf3d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a.png)
中医八纲辨证之脏腑作者:天下无疾(本文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
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困重舌便黏;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两人同患风疹,瘙痒难耐,但中医处以寒热截然不同的两张处方,结果二人皆获全效。
一人患腹泻多年,身体虚弱;一人发热月余,百般求治皆不效;中医同处以补中益气汤,结果腹泻止,发热退。
同样的疾病,治法迥异;不同的疾病,治法却相同。
中医这种诊治疾病的方法,历来都令世人备感惊奇。
中医依据怎样的道理,做出这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决策呢?道理,就是本讲中我们要学习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鲜明特征,也是精华所在。
这里的“证”指的是什么呢?“辨证”,究竟“辨”的是什么“证”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证是中医对疾病发生机制(病机)的概括,具体内容包括疾病的位置、性质、原因等。
其中,对病性和病位的辨识,是中医辨证的核心。
“证”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本质,通过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些本质进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中医的辨证。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辨证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医形成了几套辨证论治的体系:针对外感发热性疾病为主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针对内科疾病为主的脏腑辨证;用以指导针灸临床的经络辨证;以及最为基础的纲领性辨证方法——八纲辨证。
经络辨证方法,我们在后面针灸的部分还会重点来讲。
考虑到今天临床的大部分疾病属于内科病,所以我们对辨证的讲解,以脏腑辨证为主,配合八纲辨证。
而六经辨证等其他三种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热病,我们这里不作介绍。
一、八纲辨证八纲,指中医诊断疾病所依据的八条最基本的纲领,分别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其中的虚实,我们在下面脏腑辨证中还要展开来讲;阴阳作为总纲,内容相对模糊,初学者较难把握和应用。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https://img.taocdn.com/s3/m/f3642d0849649b6649d747bc.png)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内经》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心在液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气虚轻。
心阳虚重,气虚以倦怠为主,阳虚畏寒为主。
西医对照:心神经官能症,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是指的心脏生理性搏动力量相对较弱,近似于西医所说的窦性心律不全,如脉率不齐,搏动缓慢搏动无力,血压过低等一些心脏功能性症状。
心气虚:一般指的是心脏自身生理性代谢失尝近似于西医所说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一类的证状属心脏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发病机理]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疗大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对症方药] 参附汤加味。
[重点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特效腧穴] 内关极泉天池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八纲辨证的方法和内容
![八纲辨证的方法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70de31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8.png)
八纲辨证的方法和内容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是通过对人体各个方面机能的全面辨别来确定病因病性。
其方法是辨别八纲,具体内容包括:
1. 辨证分析: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病位、病因、病性。
2. 区分寒热:寒热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因素,需要通过病人的舌苔、脉象、汗出情况等方面来判断。
3. 津液辨证:津液是人体内部液体的总称,通过观察病人的口干、口渴、舌苔湿润、尿量等症状来辨证。
4. 气血辨证:中医认为气和血贯穿全身、是身体生命的物质基础,需要通过病人的脉象、面色、舌质等方面来辨证。
5. 脏腑辨证: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通过对病人肝、肺、心、脾、胃、肾等脏腑的辨证来确定病因、病位、病性。
6. 痰火辨证:痰火是中医常见的病因之一,需要通过病人的咳嗽、口干咽燥、舌苔黄腻等症状来辨证。
7. 动静辨证:动静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面,需要通过病人的体态、行动、舌苔、脉象等方面来区分。
8. 天地人和辨证:此项辨证是指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人与天地、人与社会等方面的辨证,需要通过病人的生活环境、情绪状况等方面来辨证。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176e83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6.png)
八纲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方法摘要:一、引言二、八纲辨证方法详解1.阴阳辨证2.表里辨证3.寒热辨证4.虚实辨证三、脏腑辨证方法详解1.脏腑辨证基本原则2.脏腑辨证具体方法3.脏腑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四、八纲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运用1.八纲脏腑辨证互补2.案例分析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其中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核心。
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脏腑辨证则是以五脏六腑为理论基础,对疾病进行定位和定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辨证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大家提供实用的中医诊断技巧。
二、八纲辨证方法详解1.阴阳辨证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之首,一切疾病都可以从阴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辨证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疾病的阴阳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2.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判断疾病病位的方法。
表证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里证则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等症状。
通过表里辨证,可以明确疾病的病位,为治疗提供方向。
3.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判断疾病寒热性质的方法。
寒证表现为寒战、腹泻、四肢厥冷等症状,热证则表现为发热、口渴、便秘等症状。
寒热辨证有助于确定疾病的寒热属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4.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判断疾病虚实性质的方法。
虚证表现为乏力、虚弱、精气亏损等症状,实证则表现为气滞、血瘀、水湿停滞等症状。
虚实辨证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虚实程度,为治疗提供指导。
三、脏腑辨证方法详解1.脏腑辨证基本原则脏腑辨证以中医脏腑学说为基础,遵循脏腑相关、脏腑相互影响的原则。
在脏腑辨证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病情、病史、脉象、舌象等多种因素。
2.脏腑辨证具体方法脏腑辨证方法主要包括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辨证。
例如,心肝血虚辨证、肺脾气虚辨证等。
3.脏腑辨证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脏腑辨证具有定位准确、定性明确的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通过脏腑辨证,可以精确判断病变脏腑,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教学课件:八纲辩证和脏腑辩证
![中医学教学课件:八纲辩证和脏腑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f48f66d27e21af45b207a887.png)
第一节 辨证的基本概念
运用中医的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病史、 症状、体征等资料综合分析,辨别疾病的 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病势从而作出 证候诊断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特色
证、症、病的概念
1、病 病史上或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共同特征,不因患者 和地域差异而改变的一组临床表现。是对某种疾病 矛盾运动全过程的。综合概括。如:疟疾、痢疾、 白喉、痛经等。
2、气虚证: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 力,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脉虚弱。
3、阳虚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 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4、阴虚证: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 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2、实证
产生原因:1、风寒暑湿燥火、疫疠、虫毒等邪气 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2、内脏功能失调,气 化失职,气机阻滞,形成痰饮水湿淤血宿食等有 形病理产物。
退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证 候为虚证。 实:指邪气盛,凡以邪气过盛,机体功能表现为 有余、亢奋、停聚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证候为实证。
1、虚证
产生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调和疾病耗 损(饮食失调、过度劳倦、久病失治)
临床表现:
1、血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 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经量少,延期或闭经, 舌淡脉细无力。
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兼见头身痛、喷嚏、 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状。舌淡红苔薄 白、脉浮为主。
证候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两个发展趋势:好转
病情向愈
加重
里证
2.里证
概念: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 的证候。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602e0ee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2.png)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
1.肝木生风:肝属木,主生风。
因此,风病多见于肝郁或肝气不舒的
人群,表现为头痛、颈项强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2.心火生热:心属火,主生热。
因此,热病多见于心火旺盛的人群,
表现为发热、口渴、皮肤热等症状。
3.脾土生湿:脾属土,主生湿。
因此,湿病多见于脾虚或脾湿的人群,表现为胃纳不良、口干舌燥、腹胀腹泻等症状。
4.肺金制水:肺属金,主制水。
因此,水病多见于肺虚或肺气失常的
人群,表现为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5.肾水生木:肾属水,主生木。
因此,木病多见于肾虚或肾阴不足的
人群,表现为头晕、耳鸣、腰痛等症状。
6.肝胆相搏:肝胆属木,具有相互搏斗的关系。
因此,胆石症、胆囊
炎等疾病常见于肝胆不和的人群,表现为胸胁胀满、情绪不稳、头晕目眩
等症状。
7.肾主骨生髓:肾主骨,肾精充足才能生骨髓。
因此,骨折、关节炎
等疾病常见于肾虚的人群,表现为腰痛、腿软无力、骨质疏松等症状。
8.脾主肌四肢:脾主气血,气血充足才能供给肌肉四肢。
因此,痉挛、肌无力等疾病常见于脾虚的人群,表现为四肢困乏、肢体麻木、关节酸痛
等症状。
以上就是中医八纲辨证口诀的详细介绍。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口诀,
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状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中医诊断的
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当然,中医治疗的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到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治疗,才能真正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学教学课件:八纲辩证和脏腑辩证
![中医学教学课件:八纲辩证和脏腑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f48f66d27e21af45b207a887.png)
多壮实 短 质老,苔厚腻
有力
多虚弱 长 质嫩、太少或无苔
无力
病历分析
张×,男,36岁,企业管理者,主诉:失眠2月余。 辰下证见:夜间难以入睡,甚则彻夜不眠,急躁 易怒,伴头晕头胀,口干苦,食欲下降,便秘尿 黄,面部多痤疮,舌红苔黄,脉弦数。
西医:失眠 中医:不寐 病性属实
病历分析
陈×,女,18岁,高三学生。主诉:难入睡5月余。 辰下症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 疲食少,伴头晕目眩,腹胀便溏,面色无华,舌 淡苔薄白,脉细弦。
临床表现:里热炽盛患者,除有身热、胸腹灼热、 口臭息粗、渴喜冷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 脉沉有力,还可出现四肢厥冷,脉迟等表现。
PS: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必灼热,脉虽迟而按之必有 力
一、寒热真假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 热”证候
机理: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虚阳浮越/阴盛格阳/戴阳 证)
退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证 候为虚证。 实:指邪气盛,凡以邪气过盛,机体功能表现为 有余、亢奋、停聚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证候为实证。
1、虚证
产生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调和疾病耗 损(饮食失调、过度劳倦、久病失治)
临床表现:
1、血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 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经量少,延期或闭经, 舌淡脉细无力。
脏腑辨证,是运用脏腑的生理病理理论, 对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及其病性的一种 辨证方法。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
饮食 虚 劳倦
思虑过度 病后失调
病机
气虚 阳虚 阴虚 血虚
外感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火 七情内伤 气郁 实 饮食失宜 痰凝 其他病理因素 淤血
八纲、脏腑辨证
![八纲、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b4c31fedb9f3f90f76c61bfe.png)
一、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一)表证的施护
1.概念 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 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虚寒证:畏寒肢冷,少气乏力,小便
(阳虚证)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无力
*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 (阴虚证)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寒证:面色苍白,腹部冷痛,口淡舌苔白 润,脉紧
*实热证:壮热,满面通红,口渴来自冷饮,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脉 洪滑数实
四、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虚证:体形消瘦、精神萎靡、短气懒言、 舌质淡嫩苔 虚无力
自汗盗汗、腹痛喜按、便溏溺清。
白
(三)亡阴证的施护
1.概念: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 出的危重证候。
成因:壮热耗津、大吐大泻等;严重烧伤
2.主证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
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 唇舌干燥,脉细数疾。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护理
3.小肠的辨证护理
*因寒、湿、湿热外邪侵袭,饮食所伤,虫体 寄生等
*辨证:小肠虚寒证、小肠实热证
*护理:以二便、口腔的护理为主
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护理
1.肺病辨证
*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 聚于肺导致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 肺证、肺热壅盛证、寒痰阻肺证。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护理
1.心病辨证 *实证多由寒凝、瘀血、气郁、痰阻、火扰等导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697f046ebe1e650e52ea99ae.png)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八纲辨证-表证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里证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寒证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热证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虚证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实证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阴证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阳证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阴虚证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阳虚证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亡阴“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亡阳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或身无汗肢厥冷或兼抽搐反张弓湿邪病证湿侵头重肢体倦二便不爽口中淡胸闷纳少腹胀满关节疼痛重着酸舌苔白腻脉濡缓或为浮肿女带缠燥邪病证(1)凉燥凉燥恶寒热无汗头痛不渴口鼻干舌淡苔白脉浮弦鼻塞咳嗽少有痰(2)温燥温燥发热微恶寒鼻咽干燥口渴烦舌红苔黄脉浮数干咳稠粘带血痰火证壮热恶热烦口渴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实数吐衄便血昏发斑七情病的辨证-喜伤证喜则气渙伤心气神不守舍人自迷精神恍惚举止乱语无伦次脉虚细怒伤证盛怒伤肝气上逆头晕目眩面目赤甚则昏厥或呕血怒后情志多抑郁胸胁胀满脉弦硬急燥易怒善太息“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忧伤证忧愁过度伤肺脾情志沉郁乏力气纳少便溏脉虚缓少气咳嗽痰清稀思伤证思则气结伤心脾食少便溏乏力气失眠健忘心惊悸形体消瘦脉沉细悲伤证悲则气消心肺虚意志消沉常哭泣面色惨淡脉细弱少气懒言汗湿衣恐伤证恐则气下伤心肾怵惕不安常独居如人将捕惶恐惧二便失禁脉沉抑惊伤证惊则气乱心惊悸惊慌失措睛不移举止失常脉动乱口不能呼神志迷脏腑辨证-心阴虚证心阴虚证心悸烦少寐多梦潮热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尿黄便秘口咽干心血虚证心血虛证心悸忡失眠健忘眩晕朦舌质淡白脉细弱唇面淡白无华容“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心气虚证心气虚证心悸动体倦乏力自汗生神疲气短劳累重舌质淡嫩脉细松心阳虚证心阳虚证心悸空形寒肢冷自汗生胸闷气短劳累重舌淡脉微结代停心火上炎心火上炎心悸烦口舌生疮夜难眠舌红苔黄脉滑数唇红面赤口渴干心血瘀阻心血瘀阻心悸痛痛剧肢冷唇甲青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搏细涩结代停痰迷心窍痰迷心窍失清灵神情痴呆意朦胧脉滑舌淡苔白腻呕痰喉中有响鸣痰火扰心痰火扰心神错更哭笑无常不识翁舌苔黄腻脉滑数狂躁妄动面赤红小肠实热小肠实热心热烦面红唇赤口淡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小便短赤淋涩艰“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小肠气痛小肠气痛疝胀痛时急时缓结滞凝舌苔白滑脉弦迟得热痛缓寒剧痛肝气郁结肝气郁结脉弦硬失调胸胁乳胀痛抑郁寡欢常唉叹月事不调或聚癥肝火上炎肝火上炎目赤红急躁易怒头昏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口苦便秘尿赤癃肝阴亏虚肝阴亏虚眼涩蒙五心烦热盗汗生舌红少津弦细数口苦尿黄胁肋痛肝血亏虚肝血亏虚眼昏蒙头晕面白无华容舌质淡白脉弦细胁痛经少或闭经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易躁怒头痛眩晕面目红舌红苔黄脉弦数尿黄便秘咽干痛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头晕痛肢麻手颤步不正言謇舌红脉弦数甚则昏仆或中风肝胆湿热“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肝胆湿热郁热蒸身目尿黄呕恶生舌苔黄腻脉弦数寒热口苦胁肋痛或为睾肿囊湿疹或见带下黄浊浓胆郁痰扰胆郁痰扰胸胁满口苦欲呕头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烦热难寐悸不宁脾胃虚证脾气虚弱倦怠生纳少便溏腹胀撑舌淡苔白脉缓弱脾不统血便衄崩脾阳虚证脾阳虚证寒冷生口淡不渴便溏清舌淡苔白脉沉迟纳少脘腹胀满痛脾阴虚证脾阴虚证五心烦纳呆乏力消瘦颜舌红苔少脉细数口唇焦燥便赤干寒湿困脾寒湿困脾头身重纳呆呕恶便溏青舌淡苔白脉濡缓脘痞腹胀时隐痛湿热蕴脾湿热蕴脾尿赤黄纳呆脘痞呕恶胀“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舌苔黄腻脉濡数便溏不爽上蒸黄胃阴不尺胃阴不足口舌干胃脘灼痛干呕逆舌红少苔脉细数渴饮纳少或善饥食滞胃脘食滞胃脘失降通嗳腐酸臭脘腹痛恶心呕吐厌拒食舌苔厚腻脉滑行寒邪犯胃寒邪犯胃急暴痛遇寒则甚得温轻畏寒肢冷口不渴苔白脉弦或紧绷胃火炽盛胃火炽盛灼热痛口渴善饥胃热蒸舌红苔黄脉弦数口臭唇烂龈肿痛肺气虚证肺气虚证低微声咳喘无力痰稀清舌淡苔白脉虚弱少气乏力汗易风肺阴虚证肺阴虚证烦热生潮热盗汗两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干咳痰少嘶哑声风寒束肺风寒束肺外寒证恶寒无汗头身重舌苔薄白脉浮紧咳喘气喘痰稀清“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风热犯肺风热犯肺外热证发热咳嗽渴咽痛舌红苔干脉浮数痰黄稠粘难咯清肺燥咳嗽肺燥口唇鼻咽燥发热咳嗽胸中痛舌红少津脉细数痰粘难咯或带红热邪僬肺热邪僬肺热停胸发热咳喘胸中痛舌红苔黄脉洪数咯痰黄稠带血腥痰浊阻肺痰浊阻肺失宣通咳嗽气喘痰多清舌苔白腻脉滑应或见胸闷悸痰鸣大肠寒湿大肠寒湿传导更肠鸣漉漉腹冷痛舌苔白滑脉迟缓泄泻清稀寒湿停大肠湿热大肠湿热时腹痛里急后重便血脓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见暴注发热征肠痈肠痈湿热蕴肠中右少腹痛蜷卧形舌红苔黄脉弦肝发热拒按反跳痛“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肾阴虚证肾阴虚证腰膝软头晕耳鸣五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遗精盗汗口咽干肾阳虚证肾阳虚证腰膝软头晕耳鸣肢背寒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萎神疲喜卧眠肾气不固肾气不固腰膝软遗精早泄头晕鸣舌淡苔白脉沉细尿后余沥尿频清肾不纳气肾不纳气腰膝软神疲自汗头晕鸣面白舌淡脉沉细呼多吸少喘息生肾虚水泛肾虚水泛腰膝软头晕耳鸣肢背寒舌淡苔滑脉沉迟面身浮肿咳喘痰肾精不足肾精不足腰膝软头晕耳鸣步履艰先天不足发育慢早衰发堕齿枯残舌质淡嫩脉沉弱男子精少女孕难膀胱虚寒膀胱虚寒形寒冷尿后余沥尿频清“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舌淡苔白脉沉迟面色晄白遗尿同膀胱湿热膀胱湿热气化紊排尿急频灼热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发热腰痛癃砂红气血津液辨证-气虚证气虚活动症剧添疲倦乏力头晕眩少气懒言或自汗舌淡脉虚无力宣气陷证气陷气虚失升举倦怠少气头目昏脏器下垂腹胀坠舌淡脉弱小便频气滞证气滞气机阻滞证运行不畅闷胀痛胀痛部位不固定时作时止时重轻气逆证气逆泛指气上逆升发太过气上冲胃逆呃逆嗳呕吐肺逆咳嗽喘息生肝逆呕吐厥晕痛肾不纳气亦包容血虛证血虚肢麻心悸梦面目萎黄头晕蒙经闭后期或量少唇舌淡白脉细弱“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血瘀证局部肿胀症积硬固定拒按针刺痛唇舌青紫瘀斑点脉搏细涩结代停血热证血热身热夜热盛诸般失血热迫攻烦燥口干不欲饮脉搏细数舌降红津液不足证津液不足体失养皮肤干燥毛不荣便秘尿少脉细数唇焦舌燥干渴生水液停滞(1)风痰证风痰痰盛动肝风僻舌强眩晕朦舌苔白腻脉弦滑突然昏仆喉痰鸣(2)热痰证热痰痰热互结证痰黄稠粘咽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发热咳嗽便秘红(3)寒痰证寒痰畏寒四肢冷咳嗽喘促痰稀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大便溏薄小便清(4)燥痰证燥痰干咳甚胸痛痰少难咯或带红舌红苔少脉细数鼻咽干燥烦渴生(5)湿痰证湿痰胸脘满闷撑咳嗽呕恶痰多涌舌淡白腻脉濡缓纳呆身重困倦增(6)痰饮证“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痰饮胁满咳喘生心悸气短肠水声舌苔白滑脉弦滑眩晕呕吐痰稀清(7)悬饮证悬饮水留胁痞撑呼吸咳唾引胁痛舌苔白滑脉沉弦干呕短气息促鸣(8)溢饮证溢饮水溢肢重痛咳喘痰白或浮肿舌淡苔白脉浮紧发热无汗恶寒风(9)支饮证支饮胸脘痞满生咳逆倚息难卧平舌苔白腻脉弦紧面浮形肿痰白清层次辨证总括外感热病层次辨伤寒温病统一览初超同样有外证不解同样向内传同样发热与化热损阴伤阴不待言病势浅深有阶段三层分辨外内间外证总括外证初起病表浅邪侵正抗在外幡病因不同证殊异当分风热湿燥寒“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1)外感风寒证外感风寒恶寒风发热无汗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咳嗽鼻塞流涕清(2)外感风热证外感风热发热先不恶风寒微恶寒头痛口渴咽喉痛咳嗽咯吐黄稠痰舌边尖红脉浮数舌苔薄白微黄干(3)外感寒湿证外感寒湿发热生头痛身痛困而痈舌苔白腻脉濡缓口淡不渴脘痞撑(4)外感暑湿证外感暑湿夏贪凉发热恶寒溲赤黄胸闷泛恶身重倦脉搏濡数苔腻黄(5)外感燥湿证外感燥邪肺燥证恶寒发热时头痛口唇鼻咽多燥干咳嗽少痰或胸痛舌红少津脉浮数痰粘难咯或带红间证总括间证外传邪深犯外入内拒正邪干“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不内不外称间证外内同病亦包含1)不内外证不内外证胸胁满往来寒热头晕眩(半表半里证)恶心干呕不欲食心烦口苦咽喉干舌苔薄白或黄腻脉搏弦硬或数弦2)内外同病外寒内饮恶寒生发热无汗头身痛(1)外寒内饮舌苔白滑脉浮紧咳嗽喘促痰稀清(2)外寒内热外寒内热恶寒风发热口渴头身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烦躁不安咳喘鸣(3)外内俱寒外内俱寒恶寒生发热无汗头身痛舌淡苔白脉沉迟口淡面白肢冷冰(4)外内俱热外内俱热发热生口舌生疮咽喉痛便秘尿赤烦渴饮舌红苔黄脉数洪内证总括内证病邪全入内病在五脏六腑间气血津液耗伤损阴竭阳脱病危难“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1)邪热壅肺邪热壅肺咳喘生身热汗出胸闷痈舌红苔黄脉滑数咳痰黄稠或带红(2)内热炽盛壮热烦渴内热盛热迫津液大汗生舌红苔黄脉洪数喜凉恶热面赤红(3)热结肠胃热结肠胃腹胀痛日热甚尿赤癃舌红苔黄脉沉实干渴昏谵秘不通(4)湿热困脾湿热困脾胸脘闷身热不扬午后甚口粘苔黄脉濡数呕恶嗜卧体倦困(5)发热口苦发热口苔午后重心烦口渴静肋痛舌苔黄腻脉滑数身目黄染脘痞撑(6)膀胱湿热膀胱湿热尿赤红淋漓不畅频急痛舌苔黄腻脉滑数身热口渴腹胀撑(7)湿热痢疾湿热痢疾湿热盛身热口渴腹中痛舌苔黄腻脉滑数里急后重便血脓“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8)壮热扰心壮热扰心身壮热汗出不寐口干渴心烦躁扰不安宁舌红苔黄脉象数(9)热灼阴血热灼阴血夜热甚心烦不寐渴不饮舌质绛干脉细数躁扰谵语现斑疹(10)热陷心包热陷心包神昏谵身热灼手躁不安肢厥脉搏细滑数言謇舌质红绛干(11)血热动风血热动风壮热盛神昏躁狂天吊睛舌绛苔黄脉弦数颈项强直反张弓(12)阴虚动风阴虚动风神昏蒙口干齿燥循摸空舌绛无苔脉细数嗜卧手足蠕动风(13)热与血结热与血结少腹坚便硬易解咽水难神志如狂小便利善忘脉沉舌有斑(14)热盛动血热盛动血壮热先心烦口渴躁不安舌绛苔黄脉细数渐见失血吐衄斑“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15)热厥证热厥高热肢反凉四肢厥冷胸腹烫口干舌燥脉实数渴欲饮水苔干黄(16)蛔厥证蛔厥手足厥逆证气上撞心心热痛烦热清渴渴欲饮饥不欲食吐蛔虫(17)阴竭证阴液耗竭病危重气息微弱神昏蒙烦躁口渴汗粘湿脉搏细数舌绛红(18)阳脱证阳微欲脱肢厥冷气短息微神昏蒙面色苍白舌淡润脉微欲绝汗清冷卷下证治要诀心与小肠病证治心血亏虚物、归斟阴补阳炙气养心心火上炎泻心、导瘀阻瓜薤合血府阳虚厥逆四逆汤阴盛格阳当四逆亡阳虚脱参附救水气凌心真武通痰火扰心牛黄清痰迷心窍导痰斟小肠实热导赤散小肠气痛橘核寻“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肝与胆病证治肝气郁结疏肝散肝阴亏损一贯煎肝血亏虚补肝养肝火上炎龙胆泻肝阳上亢麻钩饮肝阳化风镇肝添血虚生风四物用热极生风羚钩清肝胆湿热茵陈蒿胆郁痰扰温胆连寒滞肝脉暖肝煎肝脾不和痛泻方脾与胃病证治脾虚参苓、补中气脾不统血宜归脾脾虚下陷补中益理中、五苓脾阳虚湿热蕴脾茵陈蒿茵陈术附湿困脾脾虚水肿实脾饮脾胃虚寒黄建中胃阴虚麦、益胃滋食滞胃腑保和消气滞胃腑柴疏和血瘀胃脏失笑化胃火炽盛玉、清胃寒邪犯胃良附医肺与大肠病证治风热犯肺桑菊用风寒束肺杏苏、荆三子、二陈痰浊阻麻石、苇茎热邪僬(风热壅肺)“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肺阴不足百合固肺虚益气补肺能(燥热伤肺)肺燥津伤桑杏润大肠湿热芍、白翁虚寒胃苓、藿正散大黄牡丹肠痈痛大肠液亏麻子润虫积肠道化虫安肾与膀胱病证治附桂、右归补肾阳滋阴左归、六味黄肾气不固桑、金锁肾不纳气都气良肾虚水泛真武、济肾精不足左归商(阴阴两虚)阳衰精少五子衍脾肾阳虚用四神膀胱湿热八正导缩泉丸能温膀胱膀胱蓄血桃承气六淫症证治伤风疏风桂枝能风痹祛风防风灵风疹风热消风散风寒荆防败毒攻外寒麻、荆、膴猪中寒痹温散小活络暑湿白虎加人参或羚钩藤或清营中暑急救紫、安丸醒后方药暑温同“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表湿藿香正气散湿痹苡仁汤调停凉燥湿散杏苏散温燥凉润桑杏功清热泻火汤白虎黄连解毒功亦宏七情症证治喜伤心神养心汤盛怒龙胆泻肝尝肝郁疏肝、逍遥散忧伤肺脾六君商思伤心脾归脾补悲伤生脉、保元汤恐慎养心固肾治惊伤磁朱镇惊良气血津液病证治(气)气虚四君、补中气气陷补中益气使肺逆咳喘苏子降胃逆橘皮竹如医肝逆四磨、肾都气气滞柴胡疏肝散(血)血虚补血四物尝寒瘀当归四逆方热瘀大黄牡丹破活补桃红四物汤理气化痰逍遥加血热清营、犀地黄(津液)津液不足沙麦添胃阴亏虚益胃煎“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肺燥清燥救肺润津亏便秘麻仁丸痰饮病证治风痰天麻钩藤清开窍豁痰苏合痊(水饮停滞)寒痰杏苏、小青散热痰清气、桑菊化燥痰清燥、桑杏应湿痰二陈汤为先溢饮小青龙温散悬饮十枣、控延丹支饮小青温肺利痰饮小青、苓桂甘外感热病证治外感风寒麻黄、荆风热桑菊、银翘清(外证证治)寒湿藿香正气散暑湿新加香薷灵肺燥凉燥杏苏散温躁桑杏提坝增(间证证治)寒热往来小柴解热重寒轻蒿芩平外寒内饮小青散外寒内热大青龙外内俱寒麻附细外内俱热凉膈清(内证证治邪热壅肺麻、苇增内热炽盛白虎清湿热困脾三仁用热结肠胃增液承肝胆湿热茵蒿征膀胱湿热八正通“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湿热痢疾白翁、芍壮热扰心玉女增热灼阴血清营饮热陷心包安、清宫动风血热羚羊钩阴虚复脉、大定风热盛动血化斑汤热与血结抵当攻蛔厥安蛔乌梅丸热厥四逆散加增救阴敛液生脉清回阳固脱四逆功。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f833f0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a.png)
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八纲辩证大全01概念1.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八纲辨证:即医生运用八纲理论,对望闻问切等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位的浅深,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盛衰和病证阴阳类别的辨证思维过程。
02八纲基本证候1.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和病势进退的一对纲领。
狭义的表里 :指身体的皮毛、肌肉、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
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
辨病位的表里,对外感病的意义尤为重要。
1)表证:既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卫气失宣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皮毛的病变不一定是证,表证的病位不一定在皮毛。
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或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
2)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1)外邪袭表,内传入里,形成里证。
(2)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
(3)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气血津精等受病而成。
临床表现:由于里证的病因复杂,病位广泛,故其症状表现繁多。
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或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舌苔厚,舌质多有变化,脉沉等。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半表半里证:指外感病邪既非在表,又未入里,邪正分争于表里之间,少阳枢机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伤寒少阳病湿温邪阻膜原伏暑邪郁少阳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1)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
实寒证:指外感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
虚寒证:指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内生者,即阳虚证。
表寒证:寒邪袭于肤表者。
里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脏腑阳气亏虚所致者。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寒、畏冷、冷痛喜暖,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唾等分泌物清稀无臭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或青黑色,舌淡苔白而润,脉迟或紧等。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54063cf00722192e4536f6ec.png)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 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一般而论,从病位上看,身体的皮毛、肌 腠、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气血相对为 内。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 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 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 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 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 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即是此意。
寒热辨证,不能孤立地根据个别症状作判断, 而是通过四诊对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 种症状、体征的概括。具体的说,热证是指一组有 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 体征。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虚证
1.阳虚证(阳气不足)
临床表现 经常畏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 渴喜热饮,可有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 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并可兼有神 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证候。阳虚证多见于病久 体弱者,病势一般较缓。
阳虚可见于许多脏器组织的病变,临床常见者 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证等,其表现有各自脏器的证候特点。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 证候。
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 卫等,故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虚、精髓 亏虚、营虚、卫气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 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 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 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 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阴液 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中医脏腑辨证
![中医脏腑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7fe3a53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7.png)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瘀血,痰浊,阻滞心脉表现出来的证候。
病因病机 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或过食肥甘、饮酒等。
} 因虚致瘀:心阳气虚,胸阳不振,血行无力→
气滞血瘀或痰浊停聚或寒凝气滞,心脉痹阻→
心血瘀阻
证候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胸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舌质紫暗或见瘀斑 瘀点,脉细涩或结代。重者见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 脉微欲绝。
神 官窍的生理活动。
※ 狭义: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
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也受心神的主宰)。
第六页,共88页。
心的病证主要病变特点: 1.血液方面:心悸、怔忡、心慌、心烦、心痛,面色不华、 面寒青紫,舌体瘀斑,脉结代等。这类症状可首先考虑这为
三、脾胃病的辨证
脾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第三十四页,共88页。
脾的生理: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
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第三十五页,共88页。
者其必面淡。
心血瘀阻多因心阳虚弱所致。临床宜据标本缓急之不同,
治予活血化瘀,补阳袪寒,化痰等治法,不能单以活血化 瘀一法统治。
第十八页,共88页。
二、肺病的辨证
肺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叶,
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6567e46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c.png)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一、四诊法望闻问切望:面色、舌苔、脉象、眼底、舌诊闻:声音、呼吸、嗅觉、口臭问:病史、症状、饮食、排泄切:腹部、脉搏、痛点、温度二、辨证论治辨证:辨别疾病特点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三、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表证:外感病、表现在体表里证:内伤病、表现在体内寒证:寒邪侵袭、表现寒冷症状热证:热邪侵袭、表现热症状虚证:气血亏虚、表现虚弱症状实证:邪气壅盛、表现实证症状四、五运六气辨证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辨证: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判断病情五、脏腑辨证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辨证:根据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判断疾病六、病机辨证病机: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辨证:根据病机判断疾病类型七、病因辨证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辨证:根据病因判断疾病类型八、病位辨证病位:疾病发生的部位辨证:根据病位判断疾病类型九、病势辨证病势:疾病发展的趋势辨证:根据病势判断疾病类型十、病情辨证病情:疾病的严重程度辨证:根据病情判断疾病类型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忆口诀,能够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特点,确定疾病的性质。
五运六气辨证是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脏腑功能的失调,确定疾病的病机。
病因辨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位辨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势辨证是根据疾病发展的趋势,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情辨证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确定疾病的类型。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忆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详解
![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ec6d6ca998fcc22bdd10d01.png)
一、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1)表证分: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
(2)表证转归:表证→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3)里证成因分三类:①表证因外感邪气太盛或误治或失治,使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气血,邪正交争于里形成里证。
②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直中”为病。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因素。
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失调或气血津液等受病。
(4)表里证的鉴别要点:寒热、舌象、脉象。
三、虚实证(1)虚证病因:①先天禀赋不足。
②后天失养两个原因,以后天失养多见,其中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房室过度等致病因素最为常见。
(2)实证病因:①外感六淫、疫疠等邪气侵袭机体。
②因精神因素、劳逸、饮食不节等使脏腑机能失调,气机郁滞,产生火热、宿食、痰瘀、水湿等邪气停聚于体内。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寒之品使阳气逐渐耗伤。
+③年高体衰致阳气不足。
(2)阴虚证证候分析:阴虚证病因有四:①内伤杂病日久耗伤阴液。
+②实热证中热邪伤阴或气郁化火日久耗伤阴血。
+③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之品,耗伤阴液。
+④年高体衰而阴血亏虚。
(3)阳虚证的发展与演变:①阳虚证是气虚证演变发展来的,阳虚与气虚常常同时存在。
②阳虚证可以发展为亡阳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互根,阳虚损阴)。
③阳虚证还可以导致:气机郁滞、瘀血,水湿,痰饮停积而形成既有阳气亏虚,又有邪气盛实的证候。
(4)阴虚证的发展与演变:①阴虚可于气虚、阳虚同时存在而形成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阴阳互根,阴亏损阳)。
②阴虚进一步发展成亡阴证及动风证。
(5)阳虚证与阴虚证的鉴别:五、证候相兼错杂: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病变部位表现为有表又有里,而且寒热虚实相互交错,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一)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为表里同病。
表里同病的原因有二类:一是外感病。
由表证兼见里证,或外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
二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外邪。
表里同病时,往往出现虚实寒热等,它们之间排列组合而言,可见8种情况:①表里俱寒②表里俱热③表寒里热④表热里寒⑤表里俱实⑥表里俱虚⑦表(二)寒热错杂寒热错杂分为表里与上下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特效腧穴]内关极泉天池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衡体57)心xx: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通心阳,可加蒲黄、五灵脂、丹参、桃仁以活血。
(衡体57 天能)脉结或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
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玉竹以除痰通阳。
(御茶银杏氧通)2.心血(阴)不足证[症状]以心悸心烦为主证。
或有易惊、失眠、健忘。
若兼见低热,盗汗,口干,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无苔为心阴虚。
若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口淡,舌淡嫩,脉细弱为心血虚。
心血虚、心阴虚证的定位症状多见以下几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这组症状在心的阴血虚方面比较多见。
如果舌红、升火、脉细数,或有盗汗测可辨为心阴虚。
缺少红、赤、热、汗的症状,或见有脉细、舌淡、面色不华,则可辨为心血虚。
xx 对照:某些器质性心脏病,贫血,神经官能症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外邪入侵传里,或精神刺激,耗伤心血、心阴,或由于其他出血疾患,导致心血不足。
[治疗大法]滋阴养血,xx。
[对症方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均衡营养餐银杏氧通)[重点经脉]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特效腧穴]血海三阴交内关心悸,眩晕等心血虚证,可用四物汤加阿胶、柏子仁、益智仁、炙甘草治疗。
若心动过速而见舌红无苔,脉细数等心阴虚证,可用生脉散。
3.痰蒙神明证[症状]以神志痴呆,意识朦胧,苔白腻,脉滑为主证。
或有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喉有痰声,舌强不语。
若兼痰热,则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xx 对照:癔病,精神分裂症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因精神刺激,气机不舒,或气郁化火,煎炼津液为痰,痰火交炽,以致蒙蔽神明,狂躁妄动。
[治疗大法]化痰开窍。
[对症方药]用导痰汤加减。
[重点经脉]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内经》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心在液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气虚轻。
心阳虚重,气虚以倦怠为主,阳虚畏寒为主xx 对照:心神经官能症,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心xx:是指的心脏生理性搏动力量相对较弱,近似于西医所说的窦性心律不全,如脉率不齐,搏动缓慢搏动无力,血压过低等一些心脏功能性症状。
心气虚:一般指的是心脏自身生理性代谢失尝近似于西医所说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一类的证状属心脏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发病机理]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于痰迷心窍而舌红苔黄脉滑数的,用凉开法xx)。
(至宝丹、牛4.痰火扰心证[症状]以神志错乱,狂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证。
胡言乱语,时歌时哭,打人骂人。
xx 对照: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癔病等可见此证。
[发病病机]多由情志不舒畅,抑郁不遂,五志化火,痰热内扰,甚则上蒙心包,则神不守舍。
[治疗大法]清火化痰。
[对症方药]用礞石滚痰丸或清气化痰丸。
[重点经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xx[特效腧穴]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御茶叶绿精粹xx 精粹)5.心血瘀阻证[症状]以心悸,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舌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脉涩为主证。
或胸痛不安,指甲青紫,汗出,四肢冷,苔少而润。
xx 对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等可见此证。
[病机]因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或因久病,心气不足,无力运行血液,均能引起心血瘀滞,脉络阻塞。
[治疗大法]活血通络行瘀。
[对症方药]血府逐瘀丸加减。
(衡体57 银杏氧通xx 精粹膳食纤维)[重点经脉]手少阴心经足xx膀胱经督脉[特效腧穴]血海至阳至阴6.心火炽盛证[症状]口舌反复生疮,心烦口渴,小便黄短,舌尖红,脉数为主证;或有小便淋沥刺痛,尿血,苔黄白。
xx 对照:神经官能症,心脏病及舌炎,膀胱湿热,月经不调等可见此证。
[病机]因精神刺激,气机不舒,郁而化火;或平时喜食肥腻食品及有烟酒嗜好,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火热内扰心脏,心神不安。
[治疗大法]降火滋阴。
[对症方药]用导赤散。
[重点经脉]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特效腧穴]血海三阴交等疏肝养肝药。
心病兼证1.心配小肠《内经》说:心合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心移热于小肠《诸病源候论)说:心主血,与小肠合。
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小肠之病,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下传而引起,其病理表现为清浊不分,转输障碍,证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
① 小肠虚寒证[症状]小腹隐隐痛喜按,肠鸣溏泻,小便频数不爽,舌淡苔薄白,脉细而缓。
[治疗大法]xx 小肠。
[对症方药]用吴茱萸散。
[重点经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特效腧穴]腕骨阳谷天枢大横② 小肠实热证[症状]心烦口疮,咽痛耳聋,小便赤涩,或茎中痛,脐腹作胀,矢气后稍快,脉滑数,舌质红苔黄。
[治疗大法]清利实热。
[对症方药]用导赤散或凉膈散。
[重点经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特效腧穴]血海三阴交天池[重点动作]③小肠气痛证[症状1 小腹急痛,连及腰背,下控睾丸,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治疗大法]行气散结。
[对症方药]用天台乌药散。
[重点经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特效腧穴]膻中三阴交养老备注[对症方药]吃15天停15天见效停用最多连续服用3次最好买大厂家的[重点经脉]每天二次每次不少于10分的拍打[特效腧穴]每天二次每穴不少于5分的按揉[重点动作]每天二次每个动作不少于10遍摇头摆尾九鬼马刀二、肝肝的辩证: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谋虑疏泄(相当于情绪活动时,对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主疏泄。
肝藏血,2.肝主藏血《内经》肝藏血,血舍魂。
饮食入胃,散精于肝。
3.肝主爪筋(相当于运动神经中枢功能)《内经》肝生筋。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肝者,其华在xx,其主在筋。
4、肝开窍于目《内经》说:肝主目。
肝气通于目,肝气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目得血则能视。
从上述肝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讲的肝在分泌和贮藏胆汁方面,与西医的肝胆基本相同。
但在精神情志、主筋、藏血等方面,与西医的肝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脑、脊髓、植物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生殖等系统有关。
肝病证治① 肝气郁结证[症状]以急躁易怒、两胁胀痛、脉弦为主证。
或有精神抑郁、头晕、嗳气、胸胁窜痛,食欲不振,口苦或呕吐,腹痛,腹泻,月经不调,舌苔白润。
若肝郁日久,引起血瘀,则兼见痞块(肝脾肿大),舌边有瘀点,脉弦或涩。
xx 对照: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神经官能症,肺结核,月经失调等证。
[发病机理]因精神刺激,肝气不能疏泄,经脉之气阻滞所致。
[治疗大法]疏肝理气。
[对症方药]柴胡疏肝丸。
[重点经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太冲xx 期门肝郁及月经不调可用逍遥散。
兼血瘀可加入治血药。
阴虚选用小柴胡汤,去燥湿药加首乌、女贞子、沙参等养肝药。
② 肝火上炎证[症状]以头痛剧烈,眼红而痛,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有力为主证,或有眩晕,耳鸣或聋,睡眠不安,吐血衄血,胁痛,苔黄或厚而干等症。
xx 对照:高血压病、狂躁型精神病、中耳炎、上消化道出血、眼部急性炎症可见此证[发病机理]因气郁化火;或嗜好烟酒,多食肥腻,以致蕴热化火,火盛于上。
[治疗大法]泻肝泄胆清热。
[对症方药]龙胆泻肝丸。
[重点经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行间xxxx肝阳上亢肝火盛的,用龙胆泻肝汤去柴胡(因有升发作用)加石决明、牛膝以增强其降火之力。
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肝火盛引起的,可用龙胆草、栀仁、黄芩、大黄、生地、③ 肝阳亢盛证[症状]以头痛、眩晕、易怒、脉弦为主证。
或有视物不清、胁痛、口苦、舌边红、苔白等症。
xx 对照:脑血管意外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由于素体阴不足,加以脑怒忧思,气郁化热,及嗜好饮酒,多食肥腻,生湿生痰,痰热内蕴,又能耗阴,阴不制阳,肝阳偏亢,升发太过。
[治疗大法]平肝熄风潜阳。
[对症方药]用羚羊钩藤汤。
[重点经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风池太冲阳陵泉肝阳上亢,可用石决钩藤饮以平肝熄风潜阳;若苔黄脉数是兼热,可加黄芩、莲子心以清热。
④肝阴不足证[症状]以眩晕、头痛绵绵、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或弦数为主证。
若有耳鸣耳聋,视蒙夜盲,手脚麻木、震颤,苔少或无苔。
xx 对照:慢性肝炎、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及眼部慢性疾患等证。
[发病机理]或因湿热久蕴,或因气郁化热消耗肝阴,以致肝阴不足,阴虚而生内热。
[治疗大法]柔肝养阴(滋肾养肝)。
[对症方药]杞菊地黄丸。
[重点经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风池三阴交血海晕眩属于肝阴不足的可加龟板(或鳖甲)、牡蛎、玉米须。
视蒙夜盲属于肝阴不足的,可加用鳖甲、蝉蜕育阴潜阳。
⑤肝胆湿热证症状]以右胁阵发性剧痛、黄疸、尿短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证。
或有口苦咽干、寒热往来;或恶心呕吐,食少腹胀;或妇女带下黄绿色、质粘、有臭气等。
xx 对照: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肝脓疡、宫颈炎、阴道炎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嗜好饮酒,多食肥腻,酝酿而成湿热。
[治疗大法]清热利胆。
[对症方药]用山栀、黄芩、郁金、玄明粉、柴胡、枳壳、虎杖、金钱草等药。
若兼大便秘结,可加大黄、枳实。
若疼痛较剧,可加木香行气,加蒲黄、灵脂活血止痛。
黄疸明显加茵陈、大黄。
[重点经脉]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特效腧穴]风市阳陵泉曲泉成。
肝合胆、互为表里有两种含义:1.指功能:肝主谋虑,而胆主决断。
2.指生理:从经脉循行上,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足少xx 属胆络肝,互为联系,互为影响① 胆虚证症状]头晕欲呕,易惊少寐,视物模糊,苔薄滑,脉弦数。
[治疗大法]养心神,和肝胆。
[对症方药]酸枣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