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辨证要点
脏腑辩证(实用总结)
脏腑辩证(实用总结)心、小肠一、心血虚证心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二、心阴虚证心阴虚证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或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心气虚证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乏力,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弱或结代。
四、心阳虚证心阳虚证是指由于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或疼痛,气短,自汗,形寒畏冷,面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
五、心阳虚脱心阳虚脱证是指由于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为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六、心火亢盛证与小肠湿热证心火亢盛证是指由于心火内炽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为心烦失眠,面赤口渴,身热,或见吐血、衄血,甚或狂躁谵语,舌红糜烂或溃疡,苔黄,脉数。
若兼见小便赤、涩、灼、痛,尿血,为心火下移所致之小肠湿热证。
七、心脉痹阻证心脉痹阻证是指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而出现以心悸胸闷,心痛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阻心脉证兼见痛如针刺,舌暗紫或有斑点,脉细涩或结代;痰阻心脉证兼见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体困重,舌苔白腻,脉象沉滑;寒凝心脉证兼见遇寒痛剧,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气滞心脉证兼见疼痛而胀,常喜太息,脉弦。
八、痰蒙心神证痰蒙心神证是指由于痰浊蒙蔽心神,表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甚则昏不知人。
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并见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五脏辩证顺口溜
五脏辩证顺口溜一、心辩证心气虚来心发慌,就像鸟儿失了粮。
我有个邻居王大爷,他说自己老是心悸不安,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这就是心气虚的表现啊。
心阳虚时手脚凉,好似寒冬没暖阳。
我朋友小李,冬天的时候手脚总是冰凉冰凉的,穿多少都不暖和,去看中医说是心阳虚呢。
心血虚了难入眠,仿佛暗夜独划船。
我同事小张,最近工作压力大,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就是心血虚的症状,像在黑暗的夜里独自划船,找不到停靠的岸。
心火旺者舌尖红,好比火苗在舌中。
我见过一个人,舌尖红红的,老是心烦意乱,还容易口腔溃疡,就像舌头上有火苗在烧,这就是心火旺的表现。
二、肝辩证肝血虚了眼发花,犹如迷雾遮天涯。
我奶奶年纪大了,她说看东西总是模模糊糊的,中医说这是肝血虚,就像眼前有迷雾,把远处的东西都遮住了。
肝阴虚来胁肋痛,好似虫咬心难宁。
我表哥有段时间总是说胁肋那个地方隐隐作痛,他形容那种痛就像有小虫子在咬,去检查是肝阴虚。
肝郁气滞胸满闷,好像气球气太闷。
我妈妈有一次生了闷气之后,就感觉胸口满满的,很不舒服,这就如同气球打气太多,憋着难受,这就是肝郁气滞啊。
肝火上炎头胀痛,恰似雷在脑袋轰。
有一次我爸爸生气之后,就感觉脑袋胀痛得厉害,就像脑袋里有雷在轰一样,这就是肝火上炎的症状。
三、脾辩证脾气虚时腹胀满,就像皮球被吹扁。
我表弟有段时间老是感觉肚子胀胀的,鼓鼓的,这就是脾气虚,就像皮球不是被吹鼓起来而是被吹得扁扁的那种难受感觉。
脾阳虚者腹冷痛,好似冰块在肚中。
我家亲戚有个小孩,老是喊肚子疼,而且肚子摸起来凉凉的,这就是脾阳虚,感觉就像肚子里有冰块一样。
寒湿困脾身沉重,仿佛背着大石头。
我在南方的时候,遇到一个人,他老是感觉身体沉重,不愿意动,中医说是寒湿困脾,就像背着一块大石头一样。
脾胃湿热口黏腻,如同糊嘴胶黏漆。
我一个朋友,他说他嘴巴里老是黏黏的,不清爽,中医说是脾胃湿热,就像嘴巴被胶黏住了一样难受。
四、肺辩证肺气虚时声低微,仿佛蚊子嗡嗡飞。
我有个同学,他感冒之后,说话声音变得特别小,就像蚊子嗡嗡叫一样,这就是肺气虚的表现。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辨别脏腑病变,并根据辨证对病人进行辩证施治的学科。
在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辨别人体的脏腑病变,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治疗。
1.脾气虚血: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象弦细。
患者常有乏力、四肢无力、纳差、便溏等症状。
2.肺气虚亏: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虚弱。
患者常有气短、乏力、畏寒等症状。
3.心阳虚衰:证候特点为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迟缓。
患者常有心悸、气短、畏寒等症状。
4.肝气郁结:证候特点为面色苍黄、舌质淡红、脉象弦。
患者常有胁痛、胸闷、易怒等症状。
这些脏腑辨证公式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而成的,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可以大致判断其疾病类型,从而指导中医治疗。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诊疗效果的好坏。
因此,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对各种脏腑辨证公式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以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总之,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公式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能够初步判断病人的疾病类型,从而指导中医治
疗。
中医医生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脏腑辨证公式,提高自身的诊断能力,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和康复。
中医五脏辩证主要脉症及特点
中医五脏辩证主要脉症及特点心阳虚证主要脉症:心悸、气喘、心痛、舌苔淡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等。
心悸的特点为心中空虚(心中空虚感),惕惕而动(心中不安感),动则尤甚。
气喘的表现为阵阵发作,气短而息促(上气不接下气,一动就气喘),行动尤甚。
心痛系暴作(心口痛是突然发作的——这个“心”就是解剖图上的“心”,而非“脏象论”里的“心”),并现肢冷(四肢发凉),脉疾数而散乱(脉象快而无规律,“数”这里是“快”之义),甚则手足唇鼻青紫暗晦,或面色苍白,自汗(没有外部原因的出汗,俗称“虚汗”),形寒(全身怕冷蜷缩)等症参见。
治则:温心阳、益心气法,用“养心汤”或“四逆汤”之类。
心阴虚证主要脉症:心悸、少寐、心嘈、舌质淡红、苔少或舌尖干赤等为心阴虚之主症。
其心悸特点为悸而烦,惊惕不安(心中感觉不安,心烦)。
少寐多伴梦扰不宁(睡不好而多梦)。
心嘈乃心中灼热似饥(胸口内灼热嘈杂感)。
此外,或见健志、梦遗、盗汗、多疑善感等证(此外还有遇事易忘,男性梦中遗精、盗汗即夜间睡醒之际出冷汗,性格变得多疑等)。
治则:滋阴养心安神法,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之类。
痰火内扰证主要脉症:心悸、癫狂、不寐、舌质红赤或干裂、少苔脉滑数等为其主证(症)。
其心悸为时时动悸,胸中躁动烦热。
癫狂的特点为神志痴呆,语无伦次,甚则哭笑无常,如癫如狂(类似现在说的精神病)。
不寐多因噩梦纷纭,躁扰难寐(多噩梦而睡不好)。
此外,或见面赤、口渴喜冷饮、吐血、衄血(鼻、齿龈出血)、小便热赤(热而带红色)、溲(也是小便)血淋痛(小便淋漓夹血而痛)等症。
治则:清火豁痰导火法,用“清气化痰丸”或“礞石滚痰丸”之类。
添加微信学习更多分享:wxid_dqtqtthrtgb922或185****0707痰饮阻遏心阳证主要脉症:心悸、眩晕、呕吐、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沉紧为其主症。
本病之心悸为悸而胸闷,气机不畅(即以胸闷心悸为主)。
眩晕多伴泛恶欲吐(“眩”,眼睛发黑;“晕”,身摇欲倒之状;“泛恶欲吐”,想吐又吐不出,俗名“干呕”)。
中医五脏辨证要点
中医五脏辨证要点脏腑辨证心、小肠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气心气虚心神不足血运无力血心血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血脉不充阴心阴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虚热内扰阳心阳虚形寒肢冷血脉寒滞心胸憋闷实证火心火炽热火扰心神迫血妄行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灼、痛淤心血瘀阻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痰迷心窍神志异常痰浊内盛痰+火痰火扰心外感病,高热、痰盛、神昏:内伤病,心火失眠、心志失常小肠心火下移小肠实热小便赤涩灼痛、心火炽盛阳虚小肠虚寒肢冷乏力畏寒畏冷口淡不渴喜暖喜按小便频数清长肺、大肠脾、胃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气虚脾气虚胃脘隐痛腹胀纳呆气虚见症脾气下陷内脏下垂脾气虚脾不统血脾气虚出血见证阳虚脾阳虚脾胃气虚虚寒见证实证寒寒湿困脾脾阳受困运化失职寒湿内盛(阴黄)热脾胃湿热脾运化失调湿热内盛(阳黄)胃胃阴虚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阴虚见证胃阳虚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胃火炽盛胃脘灼痛拒按吞酸实热见证食滞胃脘胃脘胀满或胀痛呕吐、泄泻酸腐食物胃府气滞胃脘胀痛痛窜两肋肝、胆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肺气虚咳喘无力咯痰清稀气虚肺阴虚干咳痰少或咳血口干舌燥阴虚见证实证表证风寒束肺咳,痰(清稀)+风寒表证风热犯肺咳,痰(黄稠)+风热表证燥邪犯肺干咳少痰干燥少津热证痰热壅肺咳喘咯痰黄稠量多,有脓血,腥臭味痰饮痰湿阻肺咳喘痰白清稀里寒见证大肠大肠湿热腹痛下痢泄泻湿热见证大肠液亏便秘干燥难于排出津亏湿润大肠结热腹满硬痛便秘里热炽盛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血肝血虚筋脉、爪甲、目睛失养血虚见证阴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润阴虚见证实证气肝郁气滞情志抑郁或易怒肝经部位胀痛妇女月经不调火肝火上炎头晕胀痛胁肋灼痛急躁易怒实火见证寒寒凝肝脉肝经部位冷痛实寒见证湿肝胆湿热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湿热瘙痒湿热见证虚实夹杂肝阳肝阳上亢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肝风内动肝阳化风肝阳上亢病史突发动风或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见证热极生风高热神昏动风实热见证血虚生风血虚动风阴虚生风阴虚动风胆胆郁痰扰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肾、膀胱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肾阳虚腰膝酸软性与生殖机能减退阴虚见证肾阴虚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阴虚见证肾气不固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小便频数清长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肾虚水泛水肿腰以下肿阳虚见证肾不纳气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益甚肾精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性机能低下早衰膀胱膀胱实热尿频尿急尿痛湿热见证脏腑兼病脏腑辨证辨证要点心肺气虚心悸咳喘胸闷气短气虚辨证心脾两虚心悸失眠食少腹胀便溏出血气虚见症心肾不交心悸失眠腰膝酸软遗精梦交阴虚见证心肾阳虚心悸怔忡浮肿虚寒见证肝脾不调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腹胀纳呆便溏肝胃不和胃脘胁肋胀痛或窜痛嗳气呃逆肝火犯胃咳嗽或咳血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实热见证肝肾阴虚头痛耳鸣腰膝酸软胁痛遗精经少虚热见证肺脾气虚腹胀食少便溏咳嗽气短气虚见症肺肾阳虚咳嗽痰少腰膝酸软遗精月经不调虚热见证脾肾阳虚腰腹冷痛久泻久痢浮肿虚寒见证。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
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内经》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心在液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气虚轻。
心阳虚重,气虚以倦怠为主,阳虚畏寒为主。
西医对照:心神经官能症,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是指的心脏生理性搏动力量相对较弱,近似于西医所说的窦性心律不全,如脉率不齐,搏动缓慢搏动无力,血压过低等一些心脏功能性症状。
心气虚:一般指的是心脏自身生理性代谢失尝近似于西医所说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一类的证状属心脏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发病机理]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疗大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对症方药] 参附汤加味。
[重点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特效腧穴] 内关极泉天池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脏腑证候分型辨证要点63种
脏腑证候分型辨证要点63种、心气虚证辨证要点:心悸、心虚。
二、心阳虚证辨证要点:心悸怔忡、胸闷或痛、脉迟及阳虚证。
三、心阳暴脱证辨证要点:心阳虚、亡阳证。
四、心阴虚证悸烦不宁、失眠多梦、阴虚。
五、心血虚证辨证要点:心悸、失眠和血虚证。
六、心火亢盛证辨证要点:神志症状、脉出现火热炽盛之象。
七、痰迷心窍证辨证要点:神志异常、痰浊内盛。
八、痰火扰心证辨证要点:神志异常、痰火内盛。
九、小肠实热证辨证要点:心火热炽、小便赤涩疼痛。
十、瘀阻脑络证辨证要点:头痛、头晕、血瘀证。
十一、心脉痹阻证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
十二、肝血虚证辨证要点:目、爪、筋脉失养或冲任失和、血虚。
十三、肝阴虚证辨证要点:目、筋、肝络失养和阴虚内热。
十四、肝气郁结证辨证要点:情志抑郁,肝经部位胀痛和妇女月经失调。
十五、肝火上炎证辨证要点:火热炽盛于肝经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的表现。
十六、肝胆湿热证辨证要点:胁肋胀痛,纳呆呕恶,或身目发黄与湿热内蕴之征共见。
十七、寒凝肝脉证辨证要点:少腹、阴部、或巅顶冷痛与寒盛之象。
十八、胆郁痰扰证辨证要点:惊悸失眠、眩晕耳鸣与痰热内蕴之象共见。
十九、肝阳上亢证辨证要点:头晕目眩、胀痛、头重脚轻。
二十、肝阳化风证辨证要点:肝阳上亢基础上突然出现风动。
二十一、热极生风证辨证要点:高热与风动症状共见。
二十二、阴虚动风证辨证要点:肝阴虚证兼见动风之证二十三、血虚生风证辨证要点:肝血虚证兼见动风之证二十四、脾气虚证辨证要点: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
二十五、脾阳虚证辨证要点:食少、腹胀或痛,便溏和阳虚证并见。
二十六、中气下陷证辨证要点:脘腹坠胀、久泄久痢,内脏下垂和脾气虚证并见。
二十七、脾不统血证辨证要点:出血和脾气虚证并见。
二十八、脾阴虚证辨证要点:食少,腹胀和阴虚内热证共见。
二十九、胃阴虚证辨证要点:胃脘隐痛、嘈杂、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和阴亏失润。
三十、寒湿困脾证辨证要点:脘腹痞胀、纳呆、呕恶,便溏和寒湿内盛共见。
心、肺、肝、脾、肾五脏内外辨证
心、肺、肝、脾、肾五脏内外辨证《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就是说心是人体器官的皇帝,为神的居所,主血脉。
故心病多表现在神志和血脉方面。
《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这句话也成为了皮肤病治疗的核心理论,心属火,很多疮疡、瘙痒都与心脏有关。
可表现为:心悸烦热、口舌糜烂、口干少津、失眠健忘、皮肤灼热、红皮红疹血痂、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
如天疱疮、红斑性狼疮、红皮病、神经性皮炎。
肺主气,主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五行属金。
金性燥,而肺所体现出来的皮肤病多与干燥有关。
肺直接主人体皮毛,可见其与皮肤病的联系。
常有口干咽燥、咳嗽无痰、气喘无力、胸痛咯血、鼻红多脂、皮肤粗糙、干燥脱屑、舌苔薄少津、脉浮细而数。
与肺有关的皮肤病主要是痤疮、酒糟鼻、毛囊炎、毛周角化症、寒冷性荨麻疹等皮肤疾病。
肝在人体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五行属木。
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可出现手足震颤、皮肤麻木、皮肤紧绷、屈伸不利、皮肤瘙痒,干燥脱屑;肝经湿热能导致身体胸闷肋痛,口苦不欲饮,红斑灼热,糜烂渗液。
常见的皮肤病有带状疱疹、阴囊潮湿、鱼鳞病及皮肤瘙痒症。
脾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在五行属土,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所谓脾虚生湿。
脾病证候常表现有:腹胀纳少、消化不良、肢体困重、周身浮肿、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皮下痰核、泄泻便溏、舌淡、苔腻、脉沉细。
主要皮肤病有湿疹、皮肌炎、黏液性水肿、腺性唇炎。
肾藏精,主骨生髓,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本。
肾病多表现为腰膝酸软而通、阳萎遗精、耳聋耳鸣、牙齿松动、发白早脱、面目黧黑、动则喘息、肢凉浮肿、舌淡白、脉沉弱;肾阴虚证者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颊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主要见于一些色素沉着病、黑变病、白发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五脏与皮肤病的联系都不能用密切来形容了,五脏病便是皮肤病,皮肤病便是五脏病,虽然在身体的位置不一样,但是里里外外都是一体,一枯俱枯,一荣俱荣。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它主要包括五脏和六
腑的辨证。
五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
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水液。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是五脏之外的器官,承担着
运化、排泄等功能。
胆主疏泄,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分清浊,大肠主传导粪便,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水液。
脏腑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和诊断的方法。
根据
辨证的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舌苔颜色来判断肺脏功能的健康状态。
如果患者
有咳嗽、气促、咳痰等症状,并且舌苔厚重,可能表明肺脏功能受损。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判断脏腑的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等。
例如,肝脏主
疏泄功能,如果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目眩,口苦等症状。
肾脏主水液代谢,如果肾阳不足,可能引起腰膝酸软、畏寒等症状。
总而言之,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辨别患者的症
状和体征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这一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诊断丨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丨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不同证候,加以分析归纳,并作为辨证依据的。
这种辨证方法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脏腑的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的表现来判断病变的部位;用寒、热、虚、实来辨别病情;以脏腑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病证的传变规律。
肺病的辨证(1)肺气虚:多因病后气虚,或久咳伤气,引起肺气虚弱,肺功能减退。
证候为咳嗽无力,痰多清稀、面色苍白、声音低微,易疲乏、多自汗、咳喘气短、体倦懒言、形寒自冷、易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可见于慢性肺部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病。
(2)肺阴虚:多因外感燥热,灼伤津液,肺失濡养,或久咳伤肺,肺阴不足,虚热内生。
证候可见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有时咳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或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舌干红,苔少,脉细数。
此证多见于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喉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
(3)风寒束肺:多因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所致。
可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清稀、苔薄白、脉浮紧。
本证多见于感冒(伤风、流感)、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
(4)风热袭肺:多因外感风热,或寒邪化热、痰热壅滞肺内,便肺的肃降功能减退所致。
证候多有发热、咳嗽、哮喘气粗、痰稠色黄、咳吐脓血、腥臭、胸痛、出鼻血、咽喉肿痛、烦躁口渴、喜喝冷饮,甚至风热闭肺,出现呼吸迫促、鼻翼扇动、口唇紫绀、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此证可见于急慢性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支气管哮喘等病。
(5)肺肾阴虚:肺病较久,肺阴虚京可导致肾阴虚。
证见咳嗽、痰少、动则气促、腰酸腿软、潮热、盗汗、遗精、消瘦、口渴、舌红少苔、脉多细数。
此证可见于肺结核病人的晚期。
脾病的辨证(1)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中气不足):多因素体虚弱或病后调养不当,脾胃气虚,运化功能障碍所致。
证候可有食欲不好、消化不良、食后胃腹胀闷、腹满肠鸣、大便稀薄、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困倦、舌淡苔白、脉虚细缓;如更有少气懒言、脘腹重坠、久痢、脱肛、脏器下垂(如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劳累后即有气坠感,则为脾气下陷的征象。
中医人体脏腑辨证
中医人体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
一、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
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
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
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
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一)肝气郁结证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
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
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
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
气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
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可酿成症瘕。
(二)肝火上炎证肝火上炎证,是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中医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口诀是中医学习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口诀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鉴别病因,确立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将对中医脏腑辨证口诀进行总结。
一、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1. 心:开窍于舌,主血脉,藏神气。
心象征着人的神志和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心悸、失眠、健忘等方面。
心脏也是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具有调节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
2. 肝:开窍于目,主疏泄,藏魂魄。
肝主要负责人体的新陈代谢,涉及到血液的调节、气血的运行等。
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烦躁、失眠、胸闷等症状。
3. 脾:开窍于口,主运化,藏思维。
脾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具有提升免疫力、增强体质的作用。
脾气不足可以引起食欲不振、腹泻、体力疲乏等症状。
4. 肺:开窍于鼻,主气呼吸,藏精神。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位,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同时也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气虚弱会导致呼吸短促、气促等症状。
5. 肾:开窍于耳,主生殖,藏精气。
肾脏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关键部位,是男性生殖能力和女性生育能力的保证。
肾气不足会导致腰酸背痛、头晕眼花等症状。
二、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1. 胆:主疏泄,出现瘀血。
胆脏主要与肝脏共同协作,涉及消化、代谢、排泄等方面。
胆汁分泌过少或分泌异常会导致黄疸等症状。
2. 胃:腐熟化受,变化味觉、口感,下行输化。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消化功能的实现。
胃寒、胃热等症状会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 大肠:输泌下行,宿便积滞。
大肠主要负责人体的废物排泄,以及水分的吸收。
大肠炎、便秘等症状会引起腹泻、腹痛等问题。
4. 小肠:化生吸收,输泌上行。
小肠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小肠过敏、幽门炎等症状会导致腹泻、腹痛等问题。
5. 膀胱:主受藏,转输精液。
中医诊断学-脏腑定性定位辨证
15.虫积肠道证 定位诊断 ①特征性症状:脐腹疼痛,痛无定时、大便排虫
或呕吐蛔虫。 ②一般性症状:异食,嗜食或厌食、睡中磨牙、
面部白斑、白睛见蓝斑、下唇粘膜有小粟粒状隆 起,或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等。 定性诊断 兼有实证见症(如烦躁不安、面黄肌瘦、胃脘嘈 杂、突发腹痛)。 辨证要点 本证以脐腹时痛、大便排虫或呕虫,或粪检见虫 卵见症为审证要点。
便溏。 ②一般性症状:泛恶欲呕、水肿、阴黄。 定性诊断 ①兼有寒湿内阻症状(头身困重、口淡不渴、妇
女白带量多)。 ②舌体淡胖,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辨证要点 本证以脘腹痞胀、纳呆、便溏与寒湿证见症共见
为审证要点。
6.湿热蕴脾证 定位诊断 ①特征性症状:脘腹痞满、纳呆厌食、大便秘结,
颧红等)。 ②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证症状共见为辨
证要点。
7. 心火亢盛证 定位诊断 ①特征性症状:心悸、心烦、神乱。 ②一般性症状:失眠、多梦、健忘。 定性诊断 ①兼有实热证见症(如发热心烦、吐血衄血、舌
赤生疮,尿涩灼痛)。 ②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
湿热证见症共见为审证要点。
12.肠热腑实证 定位诊断 ①特征性症状: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②一般性症状:热结旁流、腹中频转矢气。 定性诊断 ①兼有实热见症(如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②舌苔黄厚干焦,或起芒刺,甚则焦黑燥裂,脉
沉迟而实或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以腹满硬痛、便秘与里热炽盛见症共见为审
黄痰、喉间痰鸣等)。 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以神志狂躁、神昏谵语与痰热症状共见为审
证要点。
10.瘀阻脑络证 定位诊断 ①特征性症状:头痛、头晕经久不愈。 ②一般性症状:心悸、失眠、健忘、神昏。 定性诊断 ①兼有血瘀见症(如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的内容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辨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功能,来推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脏指五脏,腑指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脏腑辨证的内容。
首先,脏腑辨证的内容之一是观察面色、舌苔和脉象。
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度等来了解病情,例如黄色的面色可能与肝脏有关,舌苔的厚薄、湿燥程度等也可以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的依据。
此外,脉象也是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脉象的有力、弱缓、紧数等特征,从而推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其次,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问诊、望诊以及听诊。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会通过与病人的对话来了解病情的变化、症状的表现以及患者的体验,这就是问诊的内容。
在望诊方面,医生会通过观察病人的肤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有些疾病还可以通过听诊病人的呼吸、心音等来判断是否存在的问题。
另外,脏腑辨证还涉及到中医的基本理论。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间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同的脏腑对应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情绪变化等。
例如,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导致情绪不稳定、头痛等病症。
脾主运化,如果脾气虚弱则会造成消化不良、腹胀等表现。
最后,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辨别病邪的归属。
在中医看病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辨别病邪是属于哪个脏腑,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例如,病人出现腹痛、腹泻、纳差等症状,可能是因为湿邪郁结于脾,此时中医治疗就会重点调理脾胃。
综上所述,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听诊等手段,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来指导治疗,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中医五脏辨证要点
腹胀食少便溏 咳嗽气短 气虚见症
肺肾阳虚
咳嗽痰少 腰膝酸软 遗精 月经不调 虚热见证
脾肾阳虚
腰腹冷痛 久泻久痢 浮肿 虚寒见证
肾气不固
腰膝酸软 耳鸣耳聋 小便频数清长 男子滑精早泄 女子白带清稀 胎动易滑
肾虚水泛
水肿 腰以下肿 阳虚见证
肾不纳气
久病咳喘 呼多吸少 气不得续 动则益甚
肾精不足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成人生殖机能低下 性机能低下 早衰
膀胱
膀胱实热
尿频尿急尿痛 湿热见证
脏腑兼病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心肺气虚
心悸咳喘 胸闷气短 气虚辨证
脏腑辨证
心、小肠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虚证
气
心气虚
心神不足 血运无力
血
心血虚
血不养心 心神不安 血脉不充
阴
心阴虚
血不养心 心神不安 虚热内扰
阳
心阳虚
形寒肢冷 血脉寒滞 心胸憋闷
实证
火
心火炽热
火扰心神 迫血妄行 口舌生疮 小便赤、涩、灼、痛
淤
心血瘀阻
心悸怔忡 闷憋疼痛
痰
痰迷心窍
神志异常 痰浊内盛
痰+火
痰火扰心
心脾两虚
心悸失眠 食少腹胀 便溏 出血 气虚见症
心肾不交
心悸失眠 腰膝酸软 遗精梦交 阴虚见证
心肾阳虚
心悸怔忡 浮肿虚寒见证
肝脾不调
胸胁胀满窜痛 善太息 腹胀 纳呆 便溏
肝胃不和
胃脘胁肋胀痛或窜痛 嗳气 呃逆
肝火犯胃
咳嗽或咳血 胸胁灼痛 急躁易怒 实热见证
肝肾阴虚
头痛耳鸣 腰膝酸软 胁痛遗精 经少 虚热见证
古中医“五行脏腑辨证”(收藏版)
古中医“五⾏脏腑辨证”(收藏版)⼀、肝胆病肝所胜者为脾,所不胜者为肺,故凡属肝病除考虑肝病外,还须考虑脾和肺的问题。
(⼀)肝⽓有余,则传脾侮肺⾸先应该指出,这⾥所谓的“有余”绝对不是指正⽓有余。
“正⽓”⽆所谓有余,更不存在什么“传”和“侮”的问题。
所谓⽓有余,是指的邪⽓,即⼈体在病因作⽤下,所出现的偏胜情况。
即内经所说的“邪⽓盛则实”。
《素问。
通平虚实论》既属邪⽓偏胜,它必然影响其它器官。
⼈体脏腑之间,中医学强调“亢害”“承制”。
因此在肝⽓有余时,肺脾两脏必然与肝脏互为影响,这就是肝⽓有余则传脾,侮肺,以及肝⽊本⾝,必然受脾肺两脏影响的原因。
肝⽓有余时如此,其余四脏有余时,也是如此,可以类推。
1、传脾:即在肝⽓有余时,其邪⽓⾸先传变⾄脾,⽽使脾⽓失常。
如肝旺时,常常继发脾运化失调的表现,如腕胀呕恶等。
2、侮肺:即在肝⽓有余时,其邪⽓影响到肺,使肺⽓失常,如肝旺时,有时出现肺⽓治节肃降失调表现,如胸闷⽓短,咳喘,汗出,便频等。
因此对肝⽓有余的患者,不仅要考虑治疗肝的本⾝,还必须考虑助脾和益肺,以加强脾和肺的正常功能,使肝不能传侮,治疗于未病之先,以及加强肺脾对肝的制约。
从⽽有利于肝⽊本⾝的治疗。
如逍遥散之⽤茯苓,⽩术,⽣姜;⽤于健脾,以及补阳还五汤之重⽤黄芪,补脾⽓、肺⽓,补⽓⾏⾎,即其范例。
(⼆)肝⽓不⾜,则肺乘脾侮所⾔不⾜,并不是邪⽓不⾜,邪⽆所谓不⾜,邪愈是不⾜愈好,此所谓不⾜,是指正⽓不⾜,即⼈体在病因作⽤下,所出现的精⽓不⾜的情况。
《素问-通平虚实论》所⾔:“精⽓夺则虚”既属正虚。
必然容易受到其它四脏的影响。
由于⼈体脏腑之间,亢害承制的关系,因此在肝⽓不⾜时,肺脾两脏,也必然与肝⽊之间互为影响。
肝⽓不⾜时如此,其余四脏不⾜时,也是如此。
可以类推。
1、肺乘:即肝⽓不⾜时,肺肝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出现肺之邪⽓偏胜的情况。
如肝虚时,常同时出现咳喘,盗汗,⿐衄,⼤便秘结等肺燥现象。
2、脾侮:是脾受到欺侮,即肝⽓不⾜时,肝脾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出现的脾之邪⽓偏胜的情况,如肝虚时,也常常同时出现腹痛,腹泻等现象。
58个脏腑辨证【值得收藏】
58个脏腑辨证【值得收藏】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
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
(1)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有二点,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气虚症的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
不同点:三证分述如下:心气虚:以气虚症状为主,主要表现面色、舌象和脉象变化。
面、舌色淡,脉虚。
心阳虚:气虚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虚寒表现。
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气虚症状极重,虚寒象突出,且神志异常亦重。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证候分桥]盖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证以心气虚、心脏全身机能衰退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出现虚寒象;进而虚脱亡阳则为暴脱证,为审证要点。
气虚,宗气不足,神无所主,则表现一派心气虚症,如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盛等。
气虚血运无力,濡养不足,则有血虚不荣症,面、舌色淡,脉虚无力。
气虚及阳,失却温煦功能,故现虚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阳虚寒凝,气血郁滞,心脉痹阻,故有心痛证,脉道不充,则微细。
阳气暴脱,阴津无依,则冷汗肢厥;宗气大泄,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是以亡阳诸证具在。
总之,其病理可概括为气虚阳衰,血运不足,神失所养基本过程。
(2) 心血虚与心阴虚[临床表现]上二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其共症。
不同症状:心血虚有血虚症,如眩晕健忘,面、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心阴虚必兼有虚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颜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其阴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后天生成不足;一是损伤太过,如失血、热病、七情等因。
脏腑辨证
二、肺病的辨证
病变主在呼吸功能之异常和水液代谢之失调 主要病变特点: 1、呼吸→咳,痰,气,喘,音声之异常 2、水液代谢异常→浮肿 3、开窍于鼻→鼻塞,流涕 4、外合皮毛→汗出异常,卫外,代谢
二、肺病的辨证
肺气虚
肺气虚:是指肺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多见于久病久咳,禀赋不足或他脏影响 及肺。 证候 咳喘无力,动则气短,面色晄白无华,体 倦无力,语音低微,痰清稀,或自汗,畏风,易 感冒,舌淡,脉虚弱。 治则 方药 补益肺气 参脉散 玉屏风散
心气虚、心阳虚
心阳虚
一、心病的辨证
※ 心阴虚、心血虚
心阴虚:是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心血虚:是指心血亏虚,心失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久病体虚,脏器衰弱,饮食伤脾,血液化源不 足,过度劳神或心血不足。 病机 心血亏虚,心失濡养,久则阴血耗伤。 心阴亏损,虚热内扰→心阴虚。
一、心病的辨证
一、心病的辨证
※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瘀血,痰浊,阻滞心脉表现出来的证候。
病因病机 情绪激动,劳累,受寒凉或过食肥甘、饮酒等。 因虚致瘀:心阳气虚,胸阳不振,血行无力→ 心血瘀阻 气滞血瘀或痰浊停聚或寒凝气滞,心脉痹阻→
}
证候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胸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舌质 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重者见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 神昏, 脉微欲绝。 治则 活血祛瘀,温通心阳 方药 以心区痛甚者(刺痛或绞痛)—活血化瘀为主—血府逐瘀汤 以心胸中憋闷严重者—通阳宣痹法—枳实薤白桂枝汤 中成药 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消栓通络胶囊、血塞 通片等。
治则
祛痰开窍
一、心病的辨证
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 现出来的证候。 病因 情志不遂,气机不舒,郁而化火,浊津成 痰,内扰心神。 证候 发热面红气粗,口苦咽干,痰黄,喉中痰 鸣,狂躁诈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神志 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骂人。 治则 清热祛痰 方药 安宫牛黄丸,礞石滚痰丸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
临床表现:
肺失宣肃:咳喘,气粗,鼻翼煽动
肺热:胸痛,咽喉红肿疼痛
里实热:热、渴,二便,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里实热证
脏腑辨证
七、痰热壅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痰热交结,壅滞于肺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因:热——外邪化热,炼液成痰 痰热壅肺 内因:痰——宿痰化热
肺失宣肃 气机闭塞 肉腐血败
临床表现:
心火上炎下移+火热
神志异常+痰浊 神志异常+痰+火热 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瘀气寒 头痛,头晕+血瘀
肺病辨证
生理功能:皮、毛、悲、鼻、泪
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通调水道:水之上源 肺朝百脉,主宣肃 主皮毛,主卫外司合
病理状态:
呼吸↓:咳、喘、痰;或胸闷,气短等 水液代谢↓:水、湿、痰、饮 卫外失司:自汗,易感外邪
失于滋润:口干咽燥,声音嘶哑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少痰或粘+阴虚
三、风寒犯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致使肺卫失宣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损伤卫阳,卫阳被遏 风寒表证 肺失宣肃 咳、喘、痰(寒)
临床表现:
表寒证 肺失宣肃:咳喘痰涕,鼻塞流涕,痰涕清稀
证候:
虚:久病→气虚,阴虚 实:外邪(风、寒、热、燥)
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等
脏腑辨证
一、肺气虚证
脏腑辨证
涵义:
肺气虚弱,功能(主气、卫外)减退的证候
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消耗↑ 脾虚失运→肺失充养
临床表现:
肺气虚弱
呼吸↓ 卫外↓ 布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小肠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虚证
气
心气虚
心神不足 血运无力
血
心血虚
血不养心 心神不安 血脉不充
阴
心阴虚
血不养心 心神不安 虚热内扰
阳
心阳虚
形寒肢冷 血脉寒滞 心胸憋闷
实证
火
心火炽热
火扰心神 迫血妄行 口舌生疮 小便赤、涩、灼、痛
淤
心血瘀阻
心悸怔忡 闷憋疼痛
痰
痰迷心窍
神志异常 痰浊内盛
痰+火
痰火扰心
虚实夹杂
肝阳
肝阳上亢
头晕胀痛 头重脚轻 腰膝酸软
肝风内动
肝阳化风
肝阳上亢病史 突发动风或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见证
热极生风
高热神昏 动风 实热见证
血虚生风
血虚 动风
阴虚生风
阴虚 动风
胆
胆郁痰扰
惊悸失眠眩晕 苔黄腻
肾、膀胱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虚证
肾阳虚
腰膝酸软 性与生殖机能减退 阴虚见证
肾阴虚
腰酸耳鸣 男子遗精 女子月经失调 阴虚见证
外感病,高热、痰盛、神昏:内伤病,心火失眠、心志失常
小肠
心火下移
小肠实热
小便赤涩灼痛、心火炽盛
阳虚
小肠虚寒
肢冷乏力 畏寒畏冷 口淡不渴 喜暖喜按 小便频数清长
肺、大肠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虚证
肺气虚
咳喘无力 咯痰清稀 气虚
肺阴虚
干咳痰少或咳血 口干舌燥 阴虚见证
实证
表证
风寒束肺
咳,痰(清稀)+风寒表证
风热犯肺
胃府气滞
胃脘胀痛 痛窜两肋
肝、胆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虚证
血
肝血虚
筋脉、爪甲、目睛失养 血虚见证
阴
肝阴虚
头目筋脉肝络失润 阴虚见证
实证
气
肝郁气滞
情志抑郁或易怒 肝经部位胀痛 妇女月经不调
火
肝火上炎
头晕胀痛 胁肋灼痛 急躁易怒 实火见证
寒
寒凝肝脉
肝经部位冷痛 实寒见证
湿
肝胆湿热
胁肋胀痛 厌食腹胀 身目发黄 阴部湿热瘙痒 湿热见证
心脾两虚
心悸失眠 食少腹胀 便溏 出血 气虚见症
心肾不交
心悸失眠 腰膝酸软 遗精梦交 阴虚见证
心肾阳虚
心悸怔忡 浮肿虚寒见证
肝脾不调
胸胁胀满窜痛 善太息 腹胀 纳呆 便溏
肝胃不和
胃脘胁肋胀痛或窜痛 嗳气 呃逆
肝火犯胃
咳嗽或咳血 胸胁灼痛 急躁易怒 实热见证
肝肾阴虚
头痛耳鸣 腰膝酸软 胁痛遗精 经少 虚热见证
肾气不固
腰膝酸软 耳鸣耳聋 小便频数清长 男子滑精早泄 女子白带清稀 胎动易滑
肾虚水泛
水肿 腰以下肿 阳虚见证
肾不纳气
久病咳喘 呼多吸少 气不得续 动则益甚
肾精不足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成人生殖机能低下 性机能低下 早衰
膀胱
膀胱实热
尿频尿急尿痛 湿热见证
脏腑兼病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心肺气虚
心悸咳喘 胸闷气短 气虚辨证
肺脾气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腹胀食少便溏 咳嗽气短 气虚见症
肺肾阳虚
咳嗽痰少 腰膝酸软 遗精 月经不调 虚热见证
脾肾阳虚
腰腹冷痛 久泻久痢 浮肿 虚寒见证
咳,痰(黄稠)+风热表证
燥邪犯肺
干咳少痰 干燥少津
热证
痰热壅肺
咳喘 咯痰黄稠量多,有脓血,腥臭味
痰饮
痰湿阻肺
咳喘 痰白清稀 里寒见证
大肠
大肠湿热
腹痛下痢 泄泻 湿热见证
大肠液亏
便秘干燥 难于排出 津亏湿润
大肠结热
腹满硬痛 便秘 里热炽盛
脾、胃
脏腑辨证
辨证要点
虚证
气虚
脾气虚
胃脘隐痛 腹胀 纳呆 气虚见症
脾气下陷
内脏下垂 脾气虚
脾不统血
脾气虚 出血见证
阳虚
脾阳虚
脾胃气虚 虚寒见证
实证
寒
寒湿困脾
脾阳受困 运化失职 寒湿内盛(阴黄)
热
脾胃湿热
脾运化失调 湿热内盛(阳黄)
胃
胃阴虚
胃脘隐隐灼痛 饥不欲食 阴虚见证
胃阳虚
胃脘隐痛 喜温喜按 得食痛减
胃火炽盛
胃脘灼痛 拒按 吞酸 实热见证
食滞胃脘
胃脘胀满或胀痛 呕吐、泄泻酸腐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