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心肌炎(Myocarditis)是一种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其特征为间质性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坏死及变性。

心肌炎与多种病毒及发病因素有关。

感染性心肌炎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感染,其中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多见。

1952年首先在南非发现新生儿柯萨奇病毒心肌炎。

引起心肌炎的病毒种类多,其中以柯萨奇病毒最多见[1],并以心肌炎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常认为在病毒感染初期,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出现心肌坏死、变性及细胞浸润,但严重的慢性持久的心肌病变却是免疫介导的。

感染初期可见病毒引起的心肌细胞溶解,伴有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

其中T淋巴细胞激活,病毒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引起被感染的心肌溶解,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破坏未感染的心肌细胞,造成严重的心肌损害[2]。

1 病毒的直接损害有动物模型研究证明心肌炎有病毒的急性感染和(或)持续感染。

Li等[3]研究19例心肌炎或心肌病患者,针对病毒衣壳蛋白VPI的肠道病毒特异性抗体用免疫组化方法测试心肌炎、心肌病患者,阳性率分别为81.8%(9/11)和75%(6/8),急性期感染明显,阳性信号出现在心肌细胞质,慢性期或心肌病仅出现在散在的心肌细胞中。

用RT-PCR法,9例能检查出肠道病毒RNA,而对照组中无一例有VPI 衣壳蛋白和病毒RNA。

该研究显示,肠道病毒在心肌持续感染期间,产生蛋白和RNA或少量后代,使心肌炎向心肌病转化[3]。

有学者用优化免疫组织化方法研究了10例致死性心肌炎和89例扩张性心肌病的心肌组织VPI,7例急性心肌炎患者呈阳性,而37例对照组中只有3例阳性。

VPI染色体呈单个或成群分布在心肌细胞质中。

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肠道病毒出现在从急性期、恢复期心肌炎到心肌炎终末期的心肌组织中,并提示病毒持续感染期间蛋白的翻译[4]。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的进展
IN r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 N ) 参 与 心 肌 炎 发 病 的 免 F —及 T F也
疫 机 制 2 临床 表现
已证 明 的 有 2 0余 种 , 以肠道 病 毒包 括柯 萨 奇 A、 B 组病 毒 , 髓 灰质 炎病 毒 , 可病 毒 等 为 常见 . 脊 埃 尤其 是柯 萨奇 B组 ( V ) C B 最多 。此 外 , 病毒 、 B病 毒 、 腺 E 流感病 毒 、 炎病 毒 、 肝 疱疹 病 毒 、 腺炎病 毒 、 腮 麻疹病 毒、 巨细胞 病毒 等 均可引起 心肌 炎。
车 撞 挤 压 、 物 压 砸 史 重 522 症 状体征 挤 压 试 验 阳性 。 523 放 射检查 骨 盆 正 位 、 口位 、 口位 x 片 人 出 线 伤 部 疼 痛 、 胀 、 下 淤 血 、 侧 下 肿 皮 伤 肢 活 动 受 限 , 能 站 立 、 走 部 压 痛 。 骨 盆 分 离 、 不 行 局
骶 尾骨 侧位 x 片 , 线 病情 允许 做 骨 盆 、 髂 关节 C , 骶 T
可全 面了解 骨折 程度 及类 型 。
5. 治 疗 要 点 3
可让 位 于 其他 急性 多 发 伤 手 术 , 行 清 创 、 台 伤 只 缝 口、 石膏 固 定 若无 其 他 急性 多 发 伤 , 彻底 清 创 . 应
血管 、 腱损 伤 或不稳 定骨 折 , 切 开复位 钢板 螺丝 肌 需
钉 内 固 定 锁 髓 腔 针 内 固 定 、 固 定 架 固 定 。 术 前 带 外
有软组 织伤 口要 注 射破 伤 风抗 毒 素 并应 用抗 生 素
另外要 注意早 期 发 现筋 膜 室综 台 征 并 果 断 切开 , 衡 底 减 张 。 ② 伤 口很 小 的 开 放 骨 折 , 无 大 血 管 损 伤 , 若

病毒性心肌炎的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的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的进展摘要:病毒性心肌炎其自然病程的变化极大,并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一般的辅助检查是很难进行确诊,尤其对于某些暴发型患者和亚临床型患者。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但目前仍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

因此,需要加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检查,并采取适当的治疗办法,以减少对患者的损伤,降低死亡率。

本文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措施展开如下综述。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58-021概述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某些嗜心性病毒对心肌进行感染后,对心肌造成的直接性损伤,或是经过自身免疫的反应作用使心肌细胞坏死、变性或使间质类炎性细胞受到侵染及纤维渗透溢出的过程。

当自身身体机能的下降,抵抗能力也会跟着下降,病毒就会很快入侵到患者机体,并快速繁殖,对心肌直接造成损害,最后使心肌产生病变。

大概有20种以上的病毒可以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柯萨奇b组病毒[1]。

病毒性性心肌炎有以下几点特征:病原体可以在心脏中得到不断复制;该疾病在慢性期,很难将感染的病毒于细胞加以分离;在被感染的动物病体中有针对心脏抗原和自身反应性抗体的细胞产生;心肌损伤和细胞死亡是形成自体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2]。

病毒性心肌炎在通常情况下其病症不明显自然的病程变化极大,大约有10%左右的患者会并发有心力衰竭、心悸、胸痛等病征[3]。

在成人患者中,一般会累及到心尖区、室间隔及心房后壁,通常可以把病毒性心肌炎的累及传导系统划分为:猝死型、隐匿型、亚临床型、急性扩张型心肌病型、轻型、重症心肌炎及房室传导阻滞型等[4],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例也可以进行康复治疗,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很少产生后遗症。

依照心肌炎的病程特点对其进行划分可分为慢性和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炎容易导致患者心脏的电通路功能出现异常,甚至会发生猝死的状况。

但在这些患者中有9%-21%的患者可能会转化为慢性心肌炎,少数的患者可能会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炎,当患者患有扩张型心肌炎时,一到两个心室会出现心力扩张或代偿性心力衰竭,病情十分严重,有50%的患者在确诊后2-3年就会死亡,目前最为有效的医治办法当属心脏移植术[5]。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临床治疗论文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临床治疗论文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8-0054-02【摘要】目的分析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并探讨其具体临床治疗措施。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经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和或康复,心电图显示病情均得有效控制。

结论本院针对病毒性心肌炎所采用的治疗措施科学、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临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其病程的长短不一,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且一般迁延难愈,更是常遗留心律失常等后遗症状。

近年来vmc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但截至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本院结合于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治疗vmc病症的患者病历,回顾治疗vmc的具体过程,以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为该类病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共57例,男26例,女31例;年龄15~56岁,平均29.55岁,心电图(ecg)检查提示:频发室性早搏23例,房性早搏35例,窦性心动过速19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

st段下移≥0.05mv34例,t波异常25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

1.2 临床表现: 一年中均可发病,而尤以秋、冬季常见,患者多于病前2周左右曾有呼吸道感染史,久治不愈或愈后又犯者导致心肌炎的发病;患者多数带有明显的前驱症状,临床常见表现症状为发热、呕吐、多汗、乏力、腹痛、胸闷、胸痛、心悸等;一般抵抗力越弱、呼吸道感染时间越长,病情就越重;病情的轻重、起病形式多种多样,重者或可引发心力衰竭而导致呼吸困难、肝大、双下肢水肿,甚至心源性的休克等。

1.3 实验室检查1.3.1 检测血常规,白细胞数目多数正常或稍微增高。

1.3.2 检测心电图,多数显示为t波平坦、低平或倒置,st-t段明显改变,传导略显阻滞。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进展
2 V MC的 临 床 诊 断
[ ] lc Se nr 2 CukB,tl e I on e e E pes no dcbentco— z AM, D rb r r g G. xrsi fnu il ii x o i r iesnhs xe m n vrlm oadt [ ] Hz , 00, 5 2 5 d ytaei epr et i ycris J . r 20 2 :5 — n i a i z
[] 5 杨翠萍 , 吴照德 , 刘
山. 辅酶 Q O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扩张型心肌 I
病疗效观察 [ ] I J .临床荟萃 ,00,5 1 :9 . 2 0 1 (7)7 2 [ ] rn A,er Wenat H,ta. h osc i aeoi sr— 6 Mat oT PteM, igr e 1 T ecxake dn v u e i i l — r
吴文佑 ( 浦北县寨圩镇 中心卫生院 , 广西 浦北 551 ) 332
摘要 : 病毒性心肌炎( MC 较常见 , V ) 好发于青壮年 , 是多种病毒感染引起 的心肌 急 、 慢性炎症 , 也是儿 童及 健康青年 猝死 的重要原因。病毒性 心肌 炎需依据 临床特点 , 针对不 同时期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 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可 关键词 : 病毒性心肌炎 ; 断 ; 诊 治疗
cpo( A et C R)i ue yrf ec t isadc nclsle ersn r s sdb e nesan n l ia i a s pee er r i o t r
tn lsx s r tp s o o s e iv r s go t n y s n e iu a i g a i e o y e fc x a k e iu r u p B a d b wi e v sc l r l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发生发 展过程 中起关键 作用 。现就 VMC的发病 机
制予 以综述 。
心肌损伤 的重 要原 因, 特别 是在早期 , 和病 毒毒力有
关, 是病毒复 制所 触 发 的。 细胞 凋亡是 一 种 由相关 基因严格调控 的细胞 自主死亡 方式 。细胞 凋亡的异 常在 心血 管疾 病 的发 病 中起 着 重 要 作 用I 。肿 瘤 s ] 坏死 因子 ( NF 受 体 家 族 成 员是激 活 诱 导 的 T细 T ) 胞凋亡 的主 要 调控 者 l , 类 成 员 被称 为 “ 亡 受 9这 】 死 体” 其 中 F sF s 的 作用 最为 重要 。另外 , 粒体 , a、 al 线
子[ 。衰变加速因子( A ) 引 D F 是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 锚 固糖 蛋 白, 作 为 一 种 辅 受 体 , 增 强 C 它 能 VB与
C R—D A AF受 体 复 合 物 的结 合 效 率。 有利 于 C B V 通过 C R介导 的 内吞作 用及其后 发生的病毒复 制。 A
Z ag等 J 免 疫组 化 方 法 研 究发 现, hn 用 急性 心 肌 炎
年 代以来 , 毒性心肌炎 发病率 日益增 多 , 内外 学 病 国
者利用柯 萨奇 病 毒 B组 建 立病 毒 性 心 肌 炎 的动 物 模型或细 胞 模 型 , 细 胞 凋 亡[ 、 疫 反 应 【 等 方 从 3免 ] 4 ] 面探讨病 毒性心肌 炎 的发 病 机制 , 其发 病机 制 至 但 今 尚未完 全 阐明。病毒性 心肌 炎的临床 表现及预 后 轻重不一 , 症病毒性 心肌炎可导致 心衰 、 重 阿斯综 合
用补体 缺 陷 蛋 白 一衰 变 加 速 因 子 作 为 其 协 同 因
多种病毒 引起, 但柯 萨奇病 毒 B ( V 3 是 最 常 见 3C B )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J ANGXI oURNAL TRADI I I j OF T ONAL NES M E C NE CHI E DI I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进展
★ 高劲光 ( 江 中医药大 学 2 0 浙 0 4级 硕士 研究 生 杭州 3 0 5 ) 1 0 3
下 陷 不但 与 VMC 的发 病 相关 , 而且 与 VMC症状 、
陈茂 刚… 认 为 VMC应 属 于温 病 范 畴 : 病 病 该 因和 发病方 式符 合 温 病 的 一般 规 律 ; 变 的中 心 在 病 心脏 , 又表 现 出 自身 病 机 特 殊 性 。把 VMC归 属 于 温病 意义重 大 : 其一 , 明确 病 因 , 确定 常法 。VMC为 感 受 温热邪 毒 引起 , 而温热 邪毒 最易 伤 阴耗气 , 因 又 该 邪毒好 犯 心 、 , 热炼血 成瘀 , 伤血滞 等 , 脉 邪 津 因此 清热解 毒 、 气养 阴和 活血 化 瘀 这 三 种 治法 是 治 疗 益 该病 最 常 用 的 治 法 。 既 遵 从 温 病 较 常 用 的 一 般 治 法, 又兼 顾本 病特 殊病机 而 设立 的相对 特殊 的治 法 。 其 二 , 握 全 局 , 证 论 治 。温 病 有 其 自身 传 变 规 把 辨 律 , 根据 各 期 不 同 的 病 机 特 点 确 定 治 法 , 止 传 应 防 变 , 高 疗 效 。王 雪 峰 【 精 研 伤 寒 六 经 辨 证 , 现 提 2 ] 发 小儿 VMC的临床 症状 与少 阳经胆 邪 内犯 心 神证 候
疗效 , 加速 本病 恢 复 。
2 临 床 治 疗
新 论 。因此 VMC的治疗 , 键 在 于调 节少 阳经 气 , 关
和解 少 阳之枢 , 病 邪通 过 枢 机 的作用 外 达 于表 而 使

病毒性心肌炎免疫机制研究现状

病毒性心肌炎免疫机制研究现状
量复制并直接作用 于心肌 ; 2周以病毒感 染后 引起 的免疫反 第
应介导 的心肌 细胞损 害为 主… 。免疫反 应 的作用 主要 包括 T 细胞 、 K细胞等介导的细 胞毒作 用和 自身免 疫反 应对心 肌细 N
胞结构代谢及 功能的损 伤 , 持续 的免疫损 伤是心肌炎 转变成心 肌病 的重要机 制。
2 1 52
可北 医药 2 1 0 1年 8月 第 3 3卷 第 1 6期
H bi dcl ora, 1 ,o 3 u o 1 e e Meia Ju l 0 1V l 3A gN .6 n 2
1 Lu a 2 c s DL. o Br wn RA, a s f M , t a .A c o n h a d o a c l r W s e e 1 l h l a d t e c r iv s u a
1 胡大一 , 4 马长 生主编. 心脏病 学实践 2 1 规范化治疗 . 1版. 0 0: 第 北
( 收稿 日期 : 1 — h 一 7 2 1 0 l) 0 4
d i1 .99 ji n 10 7 8 .0 11 .6 o :03 6 /.s .0 2- 36 2 1 . 60 9 s

综 述 与讲 座 ・
京 : 民 卫 生 - 8 4
sse :ee rh c Mln e n p otnt s JAm olCado ,0 5, ytm rsac h e g sa do p ru ii . e C i ril2 0
4 1 612 5: 91 — 9 4.
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主要通过抗原模拟机制 , 即病 毒与心 肌肌 凝蛋 白等有相 同的抗原表位 , 因此病 毒感 染刺激产 生 的抗病 毒 抗体也可作用于肌凝蛋 白等 自身抗原 , 而造成心肌病变。 从 13 细胞 因子 . 细胞 因子在病毒感 染诱发 的炎症和感染 后免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

(4)白介素1,ŗ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作 用 在小鼠CVB3心肌炎模型中,用IL-1或 TNF能增加CV3导致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4 其它机制
(1)一氧化氮的作用 (2)信号传递系统即G蛋白—腺 苷酸环化酶信号系统异常变化 (3)神经体液的变化
早年研究揭示:VMC早期以病毒直接作
用为主,以后则以免疫反应为主。 晚近研究揭示:VMC的慢性炎症除免疫 反应起很大作用外,原潜伏的病毒亦可在 一定条件下得以重新活跃而加重心肌损害 (提示病毒持续感染),且病毒尤易侵犯 心内膜以及心肌传导纤维。
三、辅助检查
(一)ECG检查(无特异性的检查) 研究揭示:几乎全部病人都有ECG改变,所以异常 ECG是诊断VMC所必须的条件。VMC ECG改变具有以 下特征: 1、系非特异性; 2、ECG改变可以出现在1~2周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 也可与感染症状同时出现; 3、ECG改变可以是VMC的唯一表现或首要表现; 4、ECG改变常比体检及x-ray检查异常发现为早; 5、可出现各种类型的ECG表现,但以心律失常为主要 表现(90%),其中早搏(尤其室早)最常见,占 70%,其次为ST-T及T波的改变; 6、很多患者在病情恢复后,可遗留偶发或频发早搏, 尤其在一次上感后可使这类早搏增多,但经短期休 息后,一般均能有所控制。
目前研究显示,引起VMC的病毒多达30余种,常见毒种如下。 * 引起VMC的常见病毒 种类
肠道病毒(细小核糖核酸病毒) 呼吸道病毒 柯萨奇病毒A及B组 腺病毒 埃可病毒 流感病毒A及B组 脊灰病毒 腮腺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麻疹病毒 疱疹病毒 风疹病毒 单纯性疱疹病毒1及2型 痘类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痘苗病毒 类疱疹病毒(EB病毒) 虫媒病毒 巨细胞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治疗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治疗进展

的改变(30±8%),而急性心肌炎却无法
改变(19±7%)。
作者认为通过超声心动图区别急性或暴发型 心肌炎,同时亦可能对判断预后有一 定的 意义。 国内1999年在昆明召开了全国小儿心肌炎、 心肌病学术会议,对1994年5月在山东威 海会议制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进行了修订。新的诊断标准如下

(2)同时具备病原学诊断依据之一,可确诊为 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之一,可临床确诊为病 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
或随访,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4)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
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 的心肌损伤、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 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 主神经功能异常,B受体功能亢进或药物引起 的心电图改变。
刺激第二信使。在这些复合因子及抗原存
在的情况下,细胞毒T淋巴细胞才被激活,
并且能够溶解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
为了达到有效的溶解作用,细胞与细胞必须
充分接触,这种接触是通过感染心肌细胞
表面上的粘附因子上调介导而产生的。以
上作用的产生是由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
素或者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和抗病毒抗体的增加,加快病毒的清除。
20%是由心肌炎所致。在回顾或前瞻性研
究中发现,死后常规尸解VMC的患病率为
1-7%。心内膜活检变异数差异很大,可从
0-80%不等。

1993年8月至1999年6月,欧洲一个多中心
流行病学3055例心内膜活检资料显示:经
组织学或免疫组化法能证实为急性或慢性
心肌炎为526例。射血分数小于45%为182
床 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病毒性心肌炎( viral myocarditis,VMC)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后发生的心肌组织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改变,包括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害、细胞免疫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症状隐匿,且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加重了其危害性。

本文就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1 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目前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30余种,最常见的有柯萨奇 B 组2-5型和A组9型病毒。

其次是艾柯病毒、腺病毒,还有流感病毒、心肌炎病毒、风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腮腺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狂犬病毒、天花病毒等[1]。

柯萨奇B 组( coxsackie viruses group B,CVB) 是引发VMC的常见病毒,国内报道柯萨奇B 组感染的人中占33-40%,以CVB3 最常见。

病毒感染后首先以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使心肌直接损伤。

心肌细胞膜上有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共同受体及补体促衰变因子,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受体( coxsackie virus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AR) 是柯萨奇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在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起着抗原识别和介导作用,其表达水平和分布在VMC 易感性上起决定作用[2]。

CAR是肠道病毒家族的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在细胞表面的表达除受到细胞类型影响之外,当机体发生感染时表达水平会明显上升。

补体促衰变因子( DAF) 是增强CVB 与CAR -DAF 受体复合物结合效率的辅助受体,有助于CVB 通过CAR 介导的内吞作用及其后发生的病毒复制[3]。

病毒感染心肌细胞,首先粘附到细胞表面,CVB 与CAR 结合,DAF 作为协同因子,与CAR -DAF 复合体结合发生构象改变,病毒RNA 释放到胞质中复制病毒自身蛋白,即所谓的内在化[4]。

病毒性心肌炎中柯萨奇B3病毒对宿主直接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中柯萨奇B3病毒对宿主直接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病毒性心肌炎中柯萨奇B3病毒对宿主直接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仲娇月;李彩莹;梁雨亭【摘要】Viral myocarditis is a disease that threatens humanhealth.Enteroviruses are the main pathogens and CVB3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s.The classical pathogenesis of viral myocarditis includes the direct damage mechanism of virus to host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immune related pathogenesis.There are many advances in the mechanism of direct damage of the virus.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isease,the host's role in the virus often presents two sides and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it.%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肠道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其中柯萨奇B3病毒是最常见的痛原体之一.病毒性心肌炎的经典发病机制包括病毒对宿主的直接损伤机制及免疫相关发病机制.随时代改变及技术手段的升级,病毒的直接损伤作用机制中出现许多新进展,他们以病毒蛋白酶、氧化应激、自噬、细胞凋亡及宿主miRNA为中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宿主对于病毒的作用往往呈现两面性,本文将对此进行阐释.【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7(038)003【总页数】4页(P355-358)【关键词】柯萨奇B3病毒蛋白酶;自噬;凋亡;氧化应激;miRNA【作者】仲娇月;李彩莹;梁雨亭【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根据现有研究,一般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进展可在细胞及组织水平分为三个阶段:(1)急性期:病毒入侵及复制;(2)亚急性期:炎性细胞浸润;(3)慢性期:心室重构为特点。

柯萨奇病毒B3与病毒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柯萨奇病毒B3与病毒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柯萨奇病毒B3与病毒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郭予洁【摘要】病毒性心脏病(VHD)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一组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感染原是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CVB3感染的疾病发病机制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到病毒的侵害,同时还涉及到机体通过免疫介导的自身损伤.少数由CVB3感染导致的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DCM).由于CVB3病毒致VHD发生的复杂机制可导致VHD治疗中的特殊性,因此研究者们仍需对CVB3与VHD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保持密切关注.【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11【总页数】5页(P2081-2085)【关键词】病毒性心脏病;柯萨奇病毒B3;自身免疫【作者】郭予洁【作者单位】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柳州 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病毒性心脏病(viral heart disease,VHD)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一组心血管疾病,包括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和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

DCM是一种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疾病,晚期DCM患者是心脏移植的主要指征,除心脏移植外目前尚无确定的治愈方法。

与心肌炎有关的感染和非感染原多不胜数,最常见的感染原是柯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 virus B,CVB)。

CVB3病毒基因组由7400个碱基组成,在5′非编码区有多个辅助的茎环结构,此处即为已确定的该病毒具有致病性的分子结构。

CVB3的靶细胞最常见的是心脏和胰腺,脑、肝、肺和肠等器官也可被感染。

研究者发现,在50%的DCM患者血清中可发现CVB3反应性抗体,而在患者的肠道组织基因学检查中CVB3检出率可高达70%,提示CVB3感染是VHD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环境诱发因素[1-3]。

现就CVB3与VHD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
关 键 词 : 毒 性 心肌 炎 ; 病 发病 机 制 ; 临床 治疗 中 图分 类 号 : 5 2 2 R 4.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l 3 8 2 O ) 7O 6 一3 l 7 4 ( 。 9 O 一 8 6 O 8
病 毒性 心 肌 炎 ( i 1 o a dt , vr a my cr i s VMC) 小 儿 心 血 管 系 i 是 统 常 见 疾病 , 究 表 明发 病 率 有 增 加 的趋 势 。治 疗 对 策 是 综 合 研
[ ] A mao ,o 3 7 :9 . J . m JHe tl2 O ,4 1 1 [ 6 a M. l u r i n ss f eat a se ab l 1 ]B i s Moe l a o i 0 t— l smi ymu— g cad g b h a
[ O a g c H0 g in , h a fn ,ta smutn — 2 ]B n — e Y, n q g I z u no g z e 1 i l e o . a
ou d t c i o al a t ls e i a b t —haa s m i s e e ton f ph —haa s m a nd e a t ls e a
sx c l om mon M e le r ne a d h e r Ⅵe ier a an d t r a an n t r e n0 卜I d t r ne
a t als e i oi ut ton y r v r ed0 o n yss — h a s m a p ntm a i s b e e s tblta a1 i
i l tt n g n t i n s fm n g ncdsa e [ ] mpa a i e ei da o i o o 0 e i ies s J . n o c g s

小儿心肌炎

小儿心肌炎

【疾病名】小儿心肌炎【英文名】pediatric myocarditis【别名】infective cardiomyopathy;myocarditis of children;小儿感染性心肌病;小儿感染性心肌炎【ICD号】I40【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病毒性心肌炎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下:(1)病毒直接损伤:早先有动物模型研究证明心肌炎有病毒的急性感染或(和)持续感染。

Li等研究19例心肌炎或心肌病患者,针对病毒衣壳蛋白VP1的肠道病毒特异性抗体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炎、心肌病患者阳性率分别为81.8%(9/11)和75%(6/8),急性期染色明显,阳性信号出现在心肌细胞质,慢性期或心肌病仅出现在散在的心肌细胞中;用RT-PCR法,9例能检测出肠道病毒RNA,而对照组中无一例有VP1衣壳蛋白和病毒RNA。

该研究显示,肠道病毒在心脏持续感染期间,产生蛋白和RNA或者少量的后代(更可能是有缺陷的病毒颗粒),使心肌炎向心肌病转化。

也有人用优化免疫组织化方法研究了10例致死性急性心肌炎和89例扩张型心肌病(含10例恢复期/慢性期心肌炎)的心肌组织VP1,7例急性心肌炎患者呈阳性,47例扩张型心肌病呈阳性,而37例对照组中只有3例阳性,OR值12.68。

VP1染色呈单个或成群分布在心肌细胞质中。

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肠道病毒出现在从急性期、恢复期心肌炎到心肌病终末期的心肌组织中,并提示病毒持续感染期间有蛋白的翻译。

病毒感染可直接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或代谢功能丧失。

Saraste等用2种CBV 变异株(分别引起轻型、重型心肌炎)接种BALB/c鼠,收集第1~14天的心肌组织和血清,2种毒株均使心肌细胞产生明显的凋亡现象,在感染第5天达最高峰值,此时细胞凋亡比例分别占0.17%、0.77%,且数量和心肌中CBV3滴度相关。

在疾病的后阶段,严重心肌炎组炎症细胞和凋亡同时存在,提示凋亡是病毒引起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早期,并和病毒毒力有关,是病毒复制所触发的。

病毒性心肌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

病毒性心肌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

病毒性心肌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
李文华;高顺宗;董波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0(40)16
【摘要】@@ 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性心肌炎(MC)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细胞免疫、白细胞介素2系统、单核细胞因子、抗心肌特异性抗体与MC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就MC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1页(P60)
【作者】李文华;高顺宗;董波
【作者单位】山东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21;山东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21;山东省立医院,山东济南,2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R9
【相关文献】
1.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进展 [J], 杨艳敏;谭慧琼;朱俊
2.病毒性心肌炎免疫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J], 胡艳芳;龚方戚
3.病毒性心肌炎自身免疫反应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李覃(综述);周欣(审校);李玉明(审校)
4.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丛超;郭义山;王东
5.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与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水平相关性研究 [J], 韦瑞含;罗晶丹;王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病毒性心肌炎( viral myocarditis,VMC)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后发生的心肌组织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改变,包括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害、细胞免疫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症状隐匿,且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加重了其危害性。

本文就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1 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目前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30余种,最常见的有柯萨奇 B 组2-5型和A组9型病毒。

其次是艾柯病毒、腺病毒,还有流感病毒、心肌炎病毒、风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腮腺病毒、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狂犬病毒、天花病毒等[1]。

柯萨奇B 组( coxsackie viruses group B,CVB) 是引发VMC的常见病毒,国内报道柯萨奇B 组感染的人中占33-40%,以CVB3 最常见。

病毒感染后首先以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使心肌直接损伤。

心肌细胞膜上有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共同受体及补体促衰变因子,柯萨奇病毒和腺病毒受体( coxsackie virus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AR) 是柯萨奇病毒的特异性受体,在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起着抗原识别和介导作用,其表达水平和分布在VMC 易感性上起决定作用[2]。

CAR是肠道病毒家族的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在细胞表面的表达除受到细胞类型影响之外,当机体发生感染时表达水平会明显上升。

补体促衰变因子( DAF) 是增强CVB 与CAR -DAF 受体复合物结合效率的辅助受体,有助于CVB 通过CAR 介导的内吞作用及其后发生的病毒复制[3]。

病毒感染心肌细胞,首先粘附到细胞表面,CVB 与CAR 结合,DAF 作为协同因子,与CAR -DAF 复合体结合发生构象改变,病毒RNA 释放到胞质中复制病毒自身蛋白,即所谓的内在化[4]。

由于DAF 减少,大量补体激活,产生补体介导溶细胞损伤,同时多种TLR 活化激发对病毒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心肌损伤[5]。

CVB 感染后亦可激活细胞外调节信号调节酶 1 和2( ERK1 / 2) ,促进病毒的大量复制并导致心肌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6],还可通过其蛋白激酶- A( protease - A )引起心肌细胞主要骨架蛋白复合体崩解,直接损伤心肌细胞[7]。

病毒感染除直接导致心肌细胞结构破坏、功能损害外,还可激活Fas / FasL 通路、Bcl22 家族、Caspase 家族,启动心肌细胞凋亡[8][9],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细胞丢失、心功能减退,尤其是VMC 炎症早期,并且和病毒毒力有关。

2 免疫损伤由于VMC 临床表现是在急性病毒感染之后出现的,故很多专家认为心肌的损伤主要是免疫介导损伤,而非病毒直接损伤。

急性期的免疫应答是心肌炎恢复所必须的,VMC 急性期病毒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以去除感染的心肌细胞,促进心肌炎恢复;来自美国的研究指出,抗心脏的IgG滴度与心肌炎的预后密切相关,抗体对控制肠道病毒具有重要作用。

感染后期则以细胞免疫、自身免疫及体液免疫介导的心肌细胞损害为主,表现为更广泛的心肌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

2. 1 细胞免疫VMC 细胞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 淋巴细胞、NK 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病毒感染第一周主要为NK 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心肌,NK 细胞可通过释放穿孔素直接杀灭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在VMC 早期主要起抗病毒作用[10]。

病毒感染第二周T 细胞为主要浸润细胞,病毒特异性的T细胞可使受感染的心肌细胞溶解。

T 细胞被激活成为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CTL ) 后,主要通过二种细胞介导途径杀伤靶细胞: 一是穿孔素/颗粒酶介导杀伤靶细胞[11]、Fas/FasL 作用诱导细胞凋亡[8]。

穿孔素是存在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核自然杀伤细胞等杀伤性效应细胞包浆中的嗜酸性颗粒中的一种蛋白,有学者用穿孔素基因敲除小老鼠来观察穿孔素在CVB3感染中的作用,发现PKO(一种小鼠名)对CVB3感染的耐受性强于穿孔素(+)小鼠,且心肌炎恢复后快,后遗的组织改变少,表明穿孔素在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其引发的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12]。

有学者应用抗穿孔素抗体治疗,可减少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导致的心肌损伤[13]。

FasL/FasL 与靶细胞结合向细胞传递程序性死亡信号,使心肌细在数小时内发生凋亡[8],同时Fas /FasL 亦存在负反馈机制,因此不至对心肌产生持续性损害。

研究还发现心肌组织骨桥蛋白( OPN) 在VMC 发病过程中高表达,在VMC 细胞免疫组织修复和细胞凋亡等发病机制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14]。

2. 2 体液免疫VMC 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IgA 、IgG、IgM 明显升高,而补体C3 低于正常,说明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在VMC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5]。

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协同网络化参与免疫炎症反应,促成炎症的发生、发展,引起病理性心肌损伤[16]。

当CVB 感染心肌后,Th1 和Th2 平衡失调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VMC 发病过程[17],甚至病毒感染3 月后心肌中仍能检测至TNF- α、IL - 1 、IFN 、IL -10 、IL -18、TGF-β等细胞因子持续性表达。

Th1 细胞产生IL -2 、TNF 、IFN 等细胞因子,在VMC 早期占优势,用IFN 单克隆抗体可以加重心肌炎[18],TNF –α、IL - 2 等细胞因子有清除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并加重炎性反应作用,阻断IL -1 细胞因子治疗对心肌炎治疗有效,因此TH1 对诱导细胞免疫起关键作用,与VMC 发病密切相关。

而Th2 产生IL -4、IL -5、IL -10 、IL -13等细胞因子,在VMC 恢复期比例升高,用抗IL - 4 单克隆抗体阻断IL -4,可以减轻小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病变程度,因此TH2 应答对增强体液免疫起关键作用,对疾病恢复有利。

研究还发现IL - 6 缺陷的小鼠心肌细胞炎症病变程度明显减轻,患病率显著下降,可作为一种判断预后的指标[19]。

近年来发现VMC 病毒感染后期核因子-kB 活性继续增强,与心肌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20]。

在VMC 中心肌组织神经生长因子( NGF) 水平升高,通过增加免疫细胞活性参与VMC 的发生发展[21]。

研究还发现转化生长因子-1( TGF -1 )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使其过度沉积参与VCM 产生和积聚[22]。

2. 3 自身免疫患者血清中检测出多种抗心肌成分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心肌肌凝蛋白( myosin) 抗体、抗线粒体ADP/A TP 载体( ANT) 抗体、抗独特型抗体( Anti2Ids) 、抗心肌G 蛋白偶联受体等心肌抗体[ 23]。

病毒感染心肌后大量复制,并通过抗原模拟机制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损伤机体自身心肌细胞,演变为慢性心肌炎,甚至导致扩张性心肌病变[24]。

Th17 是新发现的T 淋巴细胞亚群,分泌IL -17 和IL - 6 导自身免疫[25],研究发现IL -17 可中和自身抗体,使小鼠心肌炎症明显减轻以上研究均提示心脏自身抗体在VCM 发病过程起重要作用[26]。

3 生化机制目前对生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氧自由基对心肌损害机制上。

当病毒感染心肌后,中性粒细胞吞噬病毒及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复合物、体等,因耗氧量增加,可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由基而损伤心肌。

心肌缺血、缺氧时,能量代谢障碍,ATP降解为次黄嘌呤,并在组织中堆积,同时黄嘌呤脱氢酶(D型)转化为黄嘌呤脱氢酶(D型) ,催化次黄嘌呤核黄嘌呤代谢,产生自由基。

研究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在VMC 患者急性期降低,恢复期前者升高,且抗氧化剂治疗有效,说明氧化自由基在VMC 心肌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7] 。

在VMC 中一氧化氮( NO) 合成酶产生NO 增加,在自身免疫反应中过量产生的NO 可损伤心肌细胞和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28]。

同时CVB 感染后心肌细胞钙负荷超载,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亦是引起VMC 心肌损害的发病机制之一[29]。

在人群中并不是每个人都CVB 都易感,ERK1 /2 是影响心肌炎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30],同时宿主对CVB 易感性还受年龄、性别、营养、妊娠、遗传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机体的免疫反应损伤和有关生化机制等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及机制,可以有效控制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和发展随着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为VMC 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有关VMC 免疫机制的研究也是今后VMC 研究的重点,打断免疫连锁反应,抑制病毒性侵犯心肌的生化机制以及病毒与自身的免疫反应,将会为心肌炎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31]。

参考文献[1 ]Lv S, Rong J, Ren S, et al. Epidemiology and diagnosis of viral myocarditis. Hellenic J Cardiol,2013 ,54(5):382-91.[2 ]Werner B, Dittmann S, Funke C, et al. Effect of lovastatin on coxsackievirus B3 infect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J]. Inflamm Res,2014 ,63(4):267-76.[ 3 ] Weithauser A, Bobbert P, Antoniak S, et al .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2 regulates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to viral infection in a coxsackievirus B3-induced myocarditis. J Am Coll [J]Cardiol,2013 ,62(19):1737-45.[ 4 ] Triantafilou K,Orthopoulos G,V akakis E,et al .Human cardiac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 riggered by coxsackie B viruses are mainlyToll2like receptor ( TLR) 82dependent [J].CellulMicrobiol,2005,7 ( 8) : 1117.[ 5 ] Roberts BJ, Moussawi M, Huber SA. Sex differences in TLR2 and TLR4 expression and their effect on coxsackievirus-induced autoimmune myocarditis [J] . Exp Mol Pathol. 2013 Feb;94(1):58-64.[ 6 ] Gruhle S, Sauter M, Szalay G, et al. The prostacyclin agonist iloprost aggravates fibrosis and enhances viral replication in enteroviral myocarditis by modulation of ERK signaling and increase of iNOS expression[J]. Basic Res Cardiol. 2012 Sep;107(5):287.[ 7 ] Antoniak S, Mackman N. Coagulation,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and viral myocarditis [J]. J Cardiovasc Transl Res. 2014 Mar;7(2):203-11.[ 8 ] Seko Y, Kayagaki N, Seino K, et al. Role of Fas/FasL pathway in the activation of infiltrating cells in murine acute myocarditiscaused by Coxsackievirus B3[J]. J Am Coll Cardiol. 2002 Apr 17;39(8):1399-403.[9] Philip J, Xu Z, Bowles NE, Vallejo JG. Cardiac-specific overexpression of 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5 protects mice from lethal viral myocarditis[J]. Circ Heart Fail. 2013 Mar;6(2):326-34.[ 10 ]Wang X, Li M, Xie Y, Yu Y,et al.The frequency of 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s correlates with the severity of myocarditis.[J]Viral Immunol, 2014, 27(3):88-95.[ 11] Seko Y, Shinkai Y, Kawasaki A, Yagita H, Okumura K, Takaku F, Yazaki Y.Expressionof perforin in infiltrating cells in murine hearts with acute myocarditis caused by coxsackievirusB3.Circulation. 1991 Aug;84(2):788-95.[12]Fella B,Sh ik rutM,L ess H,.Fasmediated damage to vent ricu-lar myocytes induced by cyto toxic T lymphocytes from perforin2deficient mice: a major role for inositoll,4,52t risphophate.Circ Res,1998,( 82) : 438 -442.[13] Chun-yan G, Bo H, Hong C,et al. Anti-perforin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duces myocardial injury in viral myocarditis. Cardiol Young. 2009 Dec;19(6):601-7.[14] Cai Z, Yang M, Huang L,et al. Dynamic changes between osteopontin and collagen I expression in viral myocarditis mice[J] .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2012Mar;37(3):271-7.[15] Costanzo CM, Monte I, Zappal D,et al. Synergy of molecular and serological methods in minimally invasive diagnosis of enteroviral cardiac infection [J] . New Microbiol. 2011Jul;34(3):255-62.[16]Afanasyevw M,Wang Y,Kaya Z,et al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 in A/ J mice is an interleukin -4 -dependet disease with aTh2 phenotype[J].Am J Pathol,2001,159( 1) : 193 -203.[17] Papageorgiou AP, Swinnen M, Vanhoutte D,et al. Thrombospondin-2 prevents cardiac injury and dysfunction in viral myocarditis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regulatory T-cells [J]. Cardiovasc Res. 2012 Apr 1;94(1):115-24.[18]Marty RR,Dimhofer S,Mauermann N,et al .my D88 signaling con-trols autoimmune myocarditis induction[J].Circulation,2006,113( 2) : 258 -265.[19] Poffenberger MC, Straka N, El Warry N,et al. Lack of IL-6 during coxsackievirus infection heightens the early immune response resulting in increased severity of chronic autoimmune myocarditis[J]. PLoS One. 2009 Jul 9;4(7):e6207.[20]Liu Z, Zhang HM, Yuan J,et al .Focal adhesion kinase mediates theinterferon-gamma-inducible GTPase-induced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 survival pathway and further initiates a positive feedback loop of NF-kappaB activation[J].Cell Microbiol. 2008 Sep;10(9):1787-800.[21]焦蓉,黄星原,陈颖,等.神经生长因子可溶性Fas 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表达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 13) : 831-832.[22]Chen P, Xie Y, Shen E, et al. stragaloside IV attenuates myocardial fibrosis by inhibiting TGF-β1 signaling in coxsackievirus B3-induced cardiomyopathy [J] . Eur J Pharmacol. 2011 May 11;658(2-3):168-74.[23]Lee JH, Kim TH, Park HE,et al.Myosin-primed 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 ameliorate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ocarditis[J]Cardiovasc Res. 2014 Feb 1;101(2):203-10.[24] Caforio AL, Marcolongo R, Jahns R, et al . Immune-mediated and autoimmune myocardit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Heart Fail Rev. 2013 Nov;18(6):715-32. Review.[25] Xie Y, Li M, Wang X, Zhang X,et al. In vivo delivery of adenoviral vector containing interleukin-17 receptor a reduces cardiac remodeling and improves myocardial functionin viral myocarditis leading to dilated cardiomyopathy [J]. PLoS One. 2013 Aug 20;8(8): [26] Liu YL, Wu W, Xue Y, et al. MicroRNA-21 and -146b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urine viral myocarditis by regulating TH-17 differentiation [J]. Arch Virol. 2013 Sep;158(9):1953-63.[ 27] Li YC, Ge LS, Yang PL,et al. Carvedilol treatment ameliorates acute coxsackievirusB3-induced myocarditis associated with oxidative stress reduction [J] . Eur J Pharmacol. 2010 Aug 25;640(1-3):112-6.[28] Li YC, Luo Q, Ge LS, et al. Ivabradine inhibits the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acute coxsackievirusB3-induced myocarditis [J] .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3 Feb 15;431(3):450-5. [29] De Sanctis V, Govoni MR, Sprocati M, et al. Cardiomyopathy and pericardial effusion in a 7 year-old boy with beta-thalassaemia major, severe primary hypothyroidism and hypoparathyroidism due to iron overload.Pediatr Endocrinol Rev[J] . 2008 Oct;6 Suppl 1:181-4.[30] Ye X, Hemida MG, Qiu Y, et al . MiR-126 promotes coxsackievirus replication by mediating cross-talk of ERK1/2 and Wnt/β-catenin signal pathways.Cell Mol Life Sci [J ]. 2013 Dec;70(23):4631-44.[31] Han LN, He S, Wang YT, et al. Advances in monoclonal antibody applicationin myocarditis[J] . J Zhejiang Univ Sci B. 2013 Aug;14(8):676-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