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讲课稿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讲授大纲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讲授大纲

第三章教育目的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教育目的2、理解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把握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问题3、识记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理解其精神实质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说明教育怎样去培养人)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是位于教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

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从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任务出发,针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的。

3、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等构成。

可以用以下图例表示: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次课的目标三、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1、导向功能2、选择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社会依据1、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2、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二)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教学提纲

山香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教学提纲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含义(一)广义的学习1、广义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产生广义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3)这种变化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狭义的学习1、狭义学习的含义: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1)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时,以语言的中介进行的。

(33(1)学生学习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生学习内容: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系统地掌握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④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一)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

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第3讲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3讲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二)教育目的的本质
教育目的反映了对教育活动的社会性的质的规 定性,即规定教育为哪个社会培养人、 定性,即规定教育为哪个社会培养人、为哪个 阶级服务。 阶级服务。 教育目的还要反映出对教育对象即教育中的人 的质的规定性。 的质的规定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观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在 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一个有 利于社会的人。 利于社会的人。 柏拉图 :教育目的的着眼点放在理想社会 的构建上 ; 涂尔干 :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教育 目的观 ; 凯兴斯泰纳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进行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
(一)理论型教育目的 与实践型教育目的
“应然的教育目的” 应然的教育目的” 应然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 与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为理想的教育目的, 1.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为理想的教育目的,是 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 “完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完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创造性人才” 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创造性人才”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 2.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 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 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

山香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的领域中,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教育的方向和质量。

教育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期望通过教育达到的目标。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内容、方法、评价等都起着引领作用。

那么,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呢?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兴趣,教育应当为他们提供机会去发现和培养这些,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取得成就,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比如,有的孩子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那么教育就应当为他们提供艺术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变化,需要具备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来推动其发展。

比如,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来进行创新和研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来促进国际合作。

教育目的还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目的会有所不同。

在古代,教育的目的可能更多地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或者是为了传承文化和道德规范。

而在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育制度,则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和体系。

它包括教育的体制、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

教育体制决定了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方式。

比如,在一些国家,教育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而在另一些国家,地方政府在教育管理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不同的教育体制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来选择和调整。

教育结构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和关系。

例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衡发展等。

合理的教育结构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范本模板】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范本模板】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

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

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讲义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讲义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山香版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版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版教育学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从山香的角度,分别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进行阐述。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指的是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或预期的效果。

在山香版教育学中,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培养。

2.培养合格公民: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道德准则和公民素养的合格公民。

山香版教育学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并能正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教育的目的还包括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这不仅指的是经济收入的提高,更关注身心健康、幸福感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

总之,山香版教育学中的教育目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合格公民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二、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教育活动在社会中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

山香版教育学中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体制:学校是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它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山香版教育学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2.课程设置:课程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山香版教育学倡导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教师培养与评价: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培养与评价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山香版教育学强调培养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教师,并进行多样化的教师评价,激励教师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

4.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保障教育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山香版教育学主张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系统,包括教育规划、教育经费分配、教育评估等方面的管理。

综上所述,山香版教育学中的教育制度以学校体制为核心,注重课程设置、教师培养与评价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完善,以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教育学重点总结—香山教育版

教育学重点总结—香山教育版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得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的人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卢梭);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巴格莱、涂尔干)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及其管理规制。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与负向(消极)功能(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意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完整版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完整版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 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五、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教育的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师上岗考必备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师上岗考必备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师上岗考必备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奇迹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注意: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目的的特点:(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3、教育方针: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中的知道方针或总方向。

注意: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注意: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5、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7、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8、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注意: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9、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教育方针是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

二者的关系如下:(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同时,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性范畴,而教育方针则属于手段性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和提出要求。

或者说,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第三章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演示文稿

第三章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演示文稿

(三)普通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 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 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 特点: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
第二十九页,共61页。
2、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 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 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设计,反映教 育目的对培养人才的要求。
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 来实现。
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第十三页,共61页。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第十五页,共61页。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如:人性假设、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不能决定教育的性质与方向
所以,真正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是社会的生产力水 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 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体育是实施各育的身体保证;
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
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使学生手脑并用, 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有重要作用。
§ 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素质教育 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 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做到五育并举、相互贯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 教育目的内涵(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除此之外,教育目的还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指导人才规格、由社会提出、影响力小。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指导教育事业、由政府提出、影响力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的内容:(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表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二.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①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②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③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三.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能达到的预期标准,也就是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四.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①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五. 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马斯洛、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泰勒、马利坦、赫钦斯、萨特等。

(二)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等。

(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其他教育目的1.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目的应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无教育过程之外的目的。

2.文化本文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3.生活本位论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者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关于教育目的的划分有以下几种1.杜威做出的“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划分,杜威持内在目的论2.“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斯宾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杜威: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85年,四有两爱两精神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3.199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4.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素质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三个功能:1)直接功能2)间接功能3)超美育功能(蔡元培)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和技能,形成劳动的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保证方向,保证动力、灵魂,是首位智育:人是基础体育:物质保证美育活动劳动技术教育四.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重点)(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解决该问题的措施: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必考)1.素质教育的概念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重要)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4.※※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①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②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③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5.※※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①改变教育观念。

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⑤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6.※※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以下误区(判断题)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误区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核误区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四)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度的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要改变这种状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该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老版教材中的内容)(看下就好)独立地看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它们的特征都难以显示出来,因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教育目的的迥然不同。

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

这种教育观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教育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

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即这种教育只着眼于少数学习好的、有升学希望的学生。

因此,在应试教育中考试的地位被拔高到一种无以复加的境地。

此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还在于:(1)教育对象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