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

合集下载

关于在校大学生孤独感情况调查

关于在校大学生孤独感情况调查

关于在校大学生孤独感情况调查亲爱的同学:你好!首先非常感谢你能够支持本次问卷调查。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七情六欲,我们享受过欢乐、经历过痛苦,也感受过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在面对外界时的一种排他的心理反应,它是一堵心墙,牢牢将自己锁在空洞的内心世界中,排斥、抗拒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

大学的我们或多或少在曾经或现在会有着这种感觉,每个人在面对孤独时候的心境也是各不相同。

我们是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孤独感情况,分析影响孤独感的各种因素,特作此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选出你觉得与你本人相符的选项即可。

你的资料将是我们进行分析研究的有力依据,希望你能够如实填写,给予我们支持。

谢谢!1、你的性别A、男B、女2、你现在所在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3、你的专业A、文科B、理科C、工科D、文艺体育类4、你是否为独生子女A、是B、否5、你的生源地A、城市B、乡镇C、农村6、你身边的真心朋友有几个?A、1—2个B、3—4个C、4个以上D、没有7、你在与朋友相处中扮演什么角色?A、主动型B、被动型C、从属型D、无所谓8、你最信赖的人是谁?A、家人B、老师C、朋友D、没有9、你有没有与更多人交往、结交更多朋友的欲望?A、很喜欢B、无所谓C、不喜欢D、视情况而定10、你与室友的关系如何?A、亲如兄弟姐妹B、比较和谐C、一般同学关系D、老死不相往来11、你跟朋友们一起参加聚会的频率是多少?A、每周至少一次B、两周至少一次C、一个月至少一次D、很少12、你跟以前的同学联系的频率是多少?A、几乎每天都会联系B、一周至少联系一次C、一个月至少联系一次D、很少联系13、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羞怯?A、在人多的场合B、在陌生的场合C、任何一个场合D、都不会14、你会上网跟陌生人聊天吗?A、经常B、有时C、很少D、从不15、你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是多少?A、每天大部分时间B、每天很少时间C、空闲的时候D、从不16、你的孤独感会跟下面哪个因素有关?A、个人形象B、身体缺陷C、周围环境D、心理情感17、你的课余生活丰富吗?A、丰富B、一般C、不丰富D、很不丰富18、学习压力给你带来的孤独感大吗?A、很大B、较大C、较小D、没有19、当你遇到困难时,总能够寻求到别人的帮助吗?A、每次都能B、基本上C、很少D、不能20、你怎么样看待孤独?A、很习惯B、比较能够适应C、不适应D、很难受21、你会帮助你的朋友排解孤独吗?A、会每天陪伴他直到走出孤独B、隔段时间联系关心一下C、想起来就联系问候一下D、不关我的事22、孤独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A、积极面对,用乐观的心态排解B、一切顺其自然C、依旧感到困扰,无法自拔D、已经适应了,感到无所谓23、孤独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再次感谢你的支持!祝你生活愉快!谢谢!。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引言:大学生孤独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孤独感所困扰。

为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并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文旨在报告调查结果,并对大学生孤独感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0份。

问卷涵盖了个人基本信息、社交关系、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主观孤独感等方面。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1. 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调查表明,高达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时常或经常感到孤独。

而且,这种孤独感与性别、年级和家庭背景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这表明大学生孤独感普遍存在,不单纯是个别人的问题。

2. 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逾一半的受访者承认,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两小时。

此外,有61%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感到孤独的频率较高。

这一结果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产生负面影响。

3. 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调查发现,在感到孤独的大学生中,有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特别是出现了抑郁和焦虑等问题。

此外,孤独感还与学习成绩下降、适应能力减弱等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大学生孤独感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应对策略:1. 加强社交交流:学校应加强社交交流活动的组织和宣传,推动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为了营造一个积极友好的校园文化,学生组织和社团也应积极推动社交活动的开展。

2.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给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孤独感强烈的学生缓解负面情绪,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

3. 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引导学生理性使用社交媒体,避免过度沉迷。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提高学生对社交媒体的正确认识,培养其科学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

接近 中等水 平 , 来没 有孤独 感体 验 的大学生几 乎没有 。个体 问差异 很 大 , 部分 学生孤独 感水平 较 从 有
高。
2 2 农村大 学生 与城镇 大学 生孤 独感 的差异 .
农村 大学生 与城镇 大学 生孤独 感 的得分分 别为 4 .9± .5,07 82 , 34 76 4 .8± .1差异 有统 计学意 义( t 3 36 P< . 1 , 村 大学生 的孤 独感 显著高 于城镇大 学生 。 .6 , 00 )农 2 3 农村大 学生孤 独 感的性 别 、 . 专业 、 年级差异

1 研 究 方 法
1 1 被试 .
采取 随机 抽 样 法 , 湖 北 某高 校 1~3年级 60名 在校 大学 生 进行 调查 , 回有 效 问卷 53份 。 对 0 收 2 其 中农村 大学 生 4 2人 , 0 城镇 大 学 生 11人 ; 生 15人 , 2 男 4 女生 38人 ; 一 25人 , 7 大 1 大二 12人 , 6 大三
的社会 关 系网络 在质 或量 一 出现 缺 陷时 , t - _ 不愉快 的情绪 体验 一一孤 独 感 便 会 产 生 。孤 独感 是 一种
消极 、 弥漫性的情绪状态 , 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本研究 旨在凋查城市社 会化进程中农村 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 , 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
第3 0卷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Ju a o ue N r a U i rt N trl c ne or l f bi om l nv sy( aua Si c) n H ei e
Vo 0 L3 N . 201 o 3。 0
第 3期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第3期
骆光林等: 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113
程、经济贸易、土壤农化等 12 个专业 35 个班级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问卷 1050 份, 收回 991 份, 回收 率为 94. 4% , 回收合格率为 100% Λ 这次问卷调查, 基本上采取以系 (班) 为单位, 采取统一发放、分 别填写并收回问卷的方式, 让学生集中在教室独立地进行, 相互间不进行讨论, 提问时不带有任何 诱导性和倾向性, 问题的语言简单易懂、标准规范, 问题的内容具体而又单一, 容易被学生理解、接 受和回答, 在答卷时学生的态度是认真的, 也是实事求是的Λ 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具有可控性和选 择性, 对影响回答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控制和判断, 再加上从问卷的设计、调查的组织到结果的统 计等全过程都给予严格的把握和严密的组织, 这就大大提高了本次调查的信度和效度Λ
从图 1 可看出, 学生经常产生孤独的比例基本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增, 而二、三年级相差不
大, 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的增加, 课程日趋减少, 闲暇时间增多而不善利用, 且困扰着学生的就
114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理学版)
第 26 卷
业问题考虑得越来越多之故Ζ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
验, ς2 =
本文就此作些探索, 期望能有益于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Λ
2 调查方式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结构性半封闭自填式问卷的方式进行Λ 对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的环境工
收稿日期: 1999201212 作者简介: 骆光林 (1963- ) , 男,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讲师, 学士, 主要从事党务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Λ
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ς2 =
27. 76 >

本班大学生孤独寂寞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本班大学生孤独寂寞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本班大学生孤独寂寞原因的调查与分析摘要:从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寂寞成因出发,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进行调查、数据处理, 分析大学生孤独寂寞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 并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大学生向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寂寞;问卷调查;分析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都不够完全成熟,并且在外地求学,没有亲人的陪伴,所以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容易感到孤独寂寞。

如果不适当的排解调节这种情绪,必将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为此,我对大学生孤独寂寞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

1 研究方法1.1测试工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一份, 共有三个问题。

1.2 研究对象新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二班全体38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收回问卷38份,有效问卷38份,有效率100%。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图表1。

图表11.3 程序数据收集于2014年10月 , 处理于2014年10月。

2 结果与分析2.1 大学生孤独寂寞状况在对“你是否经常感到孤独寂寞?”的问题中,大学生心理状况从图表2中一目了然。

图表2从图表2中可以看出,有七成大学生经常感到孤独寂寞,两成偶尔会孤独寂寞,只有一成没有感到孤独寂寞,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心理状况问题甚是严重.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成长阶段,再也没有了家人老师的管教,遇到问题渐渐的学会独立去完成,从而养成了有事就放在心里的习惯,情绪不会轻易表现在脸上,潭门会越来越自我压抑,走不出情绪的枷锁,还有可能会有一些极端的举措。

所以,大学生的孤独寂寞感会越来越严重,应该即使对其调查分析,加以引导,在还没有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掉。

2.2 多因素分析大学生孤独寂寞感的成因各有不同,由于他们的生长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导致性格上和人生态度上的差异,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寂寞感。

从调查中,可以把大学生孤独寂寞的成因大致分成以下四个方面:A.没有生活目标B.没有男女朋友C.缺少人际交往D.游戏等网络让人更孤独寂寞。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篇一」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高校生感到孤独。

孤独并不仅仅是指身边没有朋友或者亲人,而是一种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为了深入了解和探讨这个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青年高校生的孤独心理调研。

调研对象是某个大学的本科生,总计参与调查的人数为500人,包括男生和女生。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孤独的原因、孤独对生活的影响、应对孤独的方式以及对外界支持和帮助的需求。

在调研结果中,有58%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或者经常感到孤独。

我们将这些受访者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原因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压力是导致孤独的主要原因。

他们面临着学业上的压力,如课程负担过重、考试竞争激烈等。

同时,社交压力也是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一些学生担心自己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或者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家庭背景不佳、就业压力和自身性格孤僻也会加深孤独感。

孤独对生活的影响在调查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受访者普遍表示,孤独会导致情绪低落、自卑感增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缺乏动力等问题。

有部分受访者还表示,长期的孤独感可能会引发精神健康问题,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

这些结果表明,孤独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而是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为了应对孤独,受访者给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他们认为与他人进行交流是缓解孤独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交朋友、尝试新的爱好等方式来寻找到共同语言。

此外,一些受访者表示,通过阅读、写作、听音乐等事物可以让自己从孤独中解脱出来,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

调研结果还显示,受访者对外界支持和帮助的需求比较强烈。

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

同时,他们也期望能够得到家人、朋友和师长的理解和支持,毕竟他们是互相支撑的重要力量。

此外,一些受访者还希望学校能够加强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指导,以减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压力和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孤独感方面的调查问卷,请花费一点宝贵时间,仔细阅读题目后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谢谢您的合作!1、您的性别①男②女2、您的年级①大一②大二③大三④大四3、您来自①农村②城市4、你是否独生子女①是②不是5、你的人际关系①较差②一般③很好以下每个问题都分为4个等级,请您选择最合适您的情况的等级。

1、*你感到与周围的人和谐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2、你感到缺少伙伴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3、你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4、你感到寂寞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你感到属于朋友中的一员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6、你感到与任何人都不亲密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7、*你感到想要与人来往、结交朋友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8、你常感到与人隔开了嘛?(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9、你感到被人冷落了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10、你感到你与别人来往毫无意义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11、*你常感到当你愿意时你就能找到朋友?(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12、*你感到有人真正了解你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13、*你感到有人愿意与你交谈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14、你会出现正和朋友玩的开心时突然感到孤单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15、你常羞怯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16、*你常感到有人值得你信赖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17、*你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有许多共同点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18、*你常感到与人亲近吗?(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Ps:问题前有星号的题目:从不=4,很少=3,有时=2,经常=1其余的题:从不=1,很少=2,有时=3,经常=4在回答完所有题目后,把得分相加。

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农村边缘少年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这种孤独感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一些问题行为,比如犯罪、沉迷网络、早恋等。

因此,探讨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避免问题行为、提高社会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边缘少年的群体特征农村边缘少年是指那些生活在偏远农村地区、家庭条件较差、教育水平较低、社会资源匮乏的青少年群体。

他们通常由于家庭贫困或父母离异等原因,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长期处于孤独无助的状态。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和社会活动,农村边缘少年往往无法找到合适的社交方式,导致孤独感更加明显。

与城市青少年相比,他们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比如逃学、打架、吸烟等,甚至有些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孤独感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孤独感是人类的一种情绪体验,当个体感到与他人存在着距离和隔阂时,就会产生孤独感。

农村边缘少年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长期以往,孤独感会导致他们对社会的排斥和自卑情绪的增加,进而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孤独感与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孤独感会使少年更容易陷入问题行为的泥淖之中,而问题行为又会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孤独感,形成恶性循环。

三、影响孤独感的因素1. 家庭环境:农村边缘少年生长在贫困家庭或单亲家庭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缺乏关爱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导致少年感到孤独无助。

2. 社会环境:农村地区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和社会活动,少年们很难找到合适的社交方式,难以融入社会,产生孤独感。

3. 学校环境: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导致学生在学校也感到孤独和失落。

四、预防和解决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1. 家庭关系的重建: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增加家庭温暖和关爱,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减少家庭因素对孩子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

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

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教育科学学院本科学生调查报告题目: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科学学院院(系)专业心理系年级10级姓名孙美妍学号10072122 指导教师刘亨荣职称讲师2013年 6 月20日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是指大学生缺少同他人思想、感情以至语言的交流, 从而在内心感到与世隔绝, 内心充满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

孤独心理会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 寂寞感和躁狂感, 产生心理障碍和悲观厌世的情绪, 从而影响健康成长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对于大学生来讲,积极开展大学生孤独感理论研究,并借此加强实践环节, 从而帮助大学生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就此作了一些探索, 期望能有益于高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

一、调查方法(一)调查内容大学生孤独感状况采用UCLA孤独量表。

该问卷共20个项目, 问卷采用4 级计分,9个项目进行反向计分。

该量表有三个特点,第一孤独一词未见于任何条目中,有助于减少回答的偏向;第二量表所有的孤独概念是一维的情绪状态,测查受测者的人际关系质量;第三研究表明该量表的测定具有特质成分。

(二)调查程序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结构性半封闭自填式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抽取哈尔滨学院的土木工程、财务管理、艺术与设计、师范等专业100(男44人女56人)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 份, 收回100份, 回收率为100%, 回收合格率为100%. 这次问卷调查, 基本上采取以系( 班) 为单位, 采取统一发放、分别填写并收回问卷的方式, 让学生集中在教室独立地进行, 相互间不进行讨论, 提问时不带有任何诱导性和倾向性, 问题的语言简单易懂、标准规范, 问题的内容具体而又单一, 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回答, 在答卷时学生的态度是认真的, 也是实事求是的. 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具有可控性和选择性, 对影响回答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控制和判断, 再加上从问卷的设计、调查的组织到结果的统计等全过程都给予严格的把握和严密的组织, 这就大大提高了本次调查的信度和效度.二、调查结果(一)大学生孤独感总体情况在100名被调查者中, 有15人经常感到孤独, 占15%, 有68 人偶尔感到孤独, 占68%,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 , 只有17 人没有感到孤独, 占17%, 这说明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二)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表1 不同的性别与出现孤独感的人数比例男女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经常孤独 7 15.91 8 14.29偶尔孤独 28 63.64 40 71.42无孤独感 9 20.45 8 14.29合计 44 100 56 100从表1可看出, 女生经常和偶尔产生孤独的比例分别为14.29% 和71.42% , 而男生则分别为15. 91% 和63.64% , 女生经常产生孤独的比例和男生差不多, 但偶尔产生孤独的比例明显比男生高, 这可能与他们的被动心理定势和狭小的社交圈有关. 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X2= 5. 63,p>0.05, 孤独感与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关系.(三)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表2 不同的专业与出现孤独感的人数比例文科理工艺体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经常孤独 6 17.65 4 10.81 5 17.24偶尔孤独 22 61.76 26 62.16 20 65.51无孤独感 6 20.59 7 27.02 4 17.24合计 34 100 37 100 29 100从表2可看出理工生经常产生孤独感的比例比文科生和艺体生要低. 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X2 = 16.32,p<0.05 很明显, 孤独感与学生专业存在着显著性关系. (四)大学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表3 年级与出现孤独感的人数比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经常孤独 3 12. 5 4 14.29 5 16.13 3 17.65偶尔孤独 16 66.67 17 60.71 22 70.97 13 76.47无孤独感 5 20.83 7 25.00 4 12.90 1 5.88合计 24 100 28 100 31 100 17 100 从表3可看出, 学生经常产生孤独的比例基本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增 , 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的增加, 课程日趋减少, 闲暇时间增多而不善利用, 且困扰着学生的就业问题考虑得越来越多之故. 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X2 = 13.78,p<0.05, 显示出孤独感与年级存在着显著性关系.(五)大学生孤独感的生源地差异表4 不同的生源与出现孤独感的人数比例农村城镇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经常孤独 9 15.51 6 14.29偶尔孤独 41 70.69 27 64.29无孤独感 8 13.79 9 21.42合计 58 100 42 100从表4可看出, 来自农村的学生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要高于城镇. 主要原因可能与他们过去接触外界较少、现在生活环境变化大而不太适应城市生活等因素有关. 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X2 = 3.96,p>0.05,孤独感与生源没有显著性关系.(六)大学生孤独感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表5 独生子女与出现孤独感的人数比例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经常孤独 4 10.26 11 18.03偶尔孤独 27 69.23 41 67.21无孤独感 8 20.51 9 14.75合计 39 100 61 100从表5可看出, 非独生子女经常产生孤独感的比例明显高出独生子女, 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绝大部分来自城镇, 非独生子女绝大部分来自农村,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要高于城镇. 经拟合优度的卡方独立性检验, X2 =9.07,p<0.05 孤独感与独生子女存在着显著性关系.三、分析与建议对于大学生中存在的孤独心理,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产生的根源、表现和后果, 正确加以对待,并及时给予调控, 帮助他们走出孤独, 超越孤独, 且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成才, 使其逐步走向成熟.大学生的孤独调控依赖各方面的努力。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怎么写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怎么写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怎么写范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的拥挤和嘈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现象。

然而,与此同时,一种被忽视的问题悄然而生,那就是大学生的孤独感。

这个话题备受关注,因为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个人有重要影响,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本报告。

调查方法是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选择了随机抽取的18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问卷设计为匿名,以确保被调查者的真实回答。

该问卷包括了个人基本信息、与他人的关系、孤独感的感受程度以及可能的原因等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如下几个关键发现:第一,孤独感普遍存在。

90%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孤独,其中有50%表示经常感到孤独。

这个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但高度的孤独感仍然让人们深感担忧。

第二,人际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显著。

与他人的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我们发现,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密切的大学生孤独感相对较低,而与同学和社团成员的关系较为疏远的大学生孤独感明显增加。

第三,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呈负相关。

研究表明,获得社会支持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非常重要。

我们发现,那些能够得到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的大学生,他们的孤独感会相对较低。

第四,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孤独感相关。

虽然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增加大学生的孤独感。

其中有4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沉迷于社交媒体而忽略了与他人的真实交流。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孤独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强社会支持。

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

其次,建立亲密的社交网络。

大学生应该更加重视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培养真实的人际关系。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报告范文引言: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群体,然而,在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孤独感。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原因,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以期为相关人群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调查目的:1.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被调查对象:北京市某大学本科生。

2.调查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3.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程度与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探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有效缓解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我们以北京某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为单位进行调查。

通过分发电子问卷,共收集到300份有效问卷,涵盖了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

调查结果:1.孤独感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

调查发现,6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时常感到孤独。

其中,女生的孤独感稍高于男生,分别为64.8%和58.2%。

2.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复杂多样。

主要原因包括离家远、缺乏亲密关系和社交能力不足等。

其中,离家远是最常见的原因,占比达到42.5%;缺乏亲密关系和社交能力不足的比例分别为27.3%和19.6%。

3.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与性别、年级和专业有关。

女生更容易感到孤独,其中大三女生最为突出;高年级大学生孤独感明显高于低年级;部分非社交性专业的学生孤独感较强烈。

4.针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有效缓解方法。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45.6%)和寻求心理咨询(32.7%)是最有效的缓解方法。

此外,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也是重要的缓解方式。

讨论与建议:1.加强大学生关系网络建设。

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各类社团、俱乐部等活动,营造融洽友善的校园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

2.改进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应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加大对心理咨询师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

3.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

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缓解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与分析

入社会,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激励、自行和归
属感。然而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
为强烈。国内许多调查与研究更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偏高,孤
独感覆盖面广,可以说,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2、现有条件
(1)学生身份:小组成员同为大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大学生群体,从 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使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可参考性;
生源地\ 感到孤独


省内 33(53.23%) 29(46.77%)
省外 3(60.00%) 2(40.00%)
小计
62 5
家庭能否给大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也将直接 影响到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我们通过表格分 析可以看出,当家庭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质帮 助越少,大学生会感到越发孤独。
家庭不能提供 实质帮助\ 感到孤独 完全符合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完全不符合
宿舍关系
参加寝室 聚会的频 率\对寝室 生活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很少满意
经常参加 12(28.57%) 28(66.67%) 1(2.38%)
偶尔参加 1(4.76%) 15(71.43%) 4(19.05%)
完全不参 加
0(0.00%)
2(50.00%) 1(25.00%)
完全不满 意
1(2.38%) 1(4.76%) 1(25.00%)
否 3(30.00%) 19(42.22%) 7(70.00%) 2(100.00%)
小计 10 45 10 2
年级方面,新生与老生之间则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不难 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 活环境,有孤独感的大学生比重逐渐下降

大学生孤独感调研

大学生孤独感调研

大学生孤独感调研一、孤独感的定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感受反映了现实存在的焦虑和一种寻求生活意义的需要,孤独涉及到我们对社会相互作用的数量和质量的感觉。

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

也有些人认为,你可以和别人有很少的接触,但只要你对此满意,你就不会感到孤独。

孤独的起因和结果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差异:在西方国家,缺乏朋友或恋人通常会导致孤独,但在亚洲国家这种原因并不普遍。

亚洲人更重视个体在更在的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在这种文化下中孤独感更容易降低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关于孤独的解释:(1)单独;孤独 [lonely; isolated; alone]孤,独也。

――《广雅·释诂三》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宋·苏洵《六国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2)孤高 [arrogant]孤怀吐明月,众毁铄黄金。

――唐·孟郊《连州吟》(3)独特 [unique]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磬鸣环珂。

――唐·李商隐《安平公》二、调查方法与过程调查问卷与网络调查的双向结合。

作为大学生的人力、物力不足以进行大规模且精准的调查问卷,调查面窄。

在此次调研中,小组将自身的调查问卷与网络数据库上的现存调查数据进行了对照,根据统计学方法进行各方面的对比研究,得出调研结论。

(插图片)三、调查数据的归类总结1、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感受到孤独。

男生大多不会把自己内心的事给朋友说,另外男生较多的思考未来,要承担更大的生活的压力。

女生往往拥有较知心的朋友,一般可以以相互倾诉。

(等数据表)2、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学生有更强的孤独感受。

农村的学生往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农村的学生在以前很少与外界接触,不太适应城市的生活。

(等数据表)3、大学理工科的学生比文史科的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孤独感。

文史科的学生性格更加开朗,容易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增加,大学生群体中的孤独感问题逐渐突显出来。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中的孤独感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文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表示在某些时候会感到孤独。

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交圈子的限制是大学生孤独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社交圈子相对较小,特别是对那些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很难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另外,一些大学生选择专注于学业,减少社交活动,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

其次,学业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孤独感的一个因素。

大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沉重,学习压力大的情况,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

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去和朋友们聚会或者开展其他社交活动,逐渐感到与他人的距离拉大。

另外,家庭状况也会造成大学生孤独感。

一些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们缺乏家庭支持和陪伴,往往在生活上和情感上感到孤独。

一些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没有亲人的陪伴,日常生活的种种困扰和无人分享的感受都会造成孤独感的增加。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在面对孤独感时,采取了各种应对方式。

其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占据一定比重。

大部分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安慰和支持。

此外,一些学生会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或者参与志愿者活动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减轻孤独感。

还有一些大学生会选择倾诉自己的情绪和困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朋友的帮助。

在解决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大学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机会,帮助学生拓宽社交圈子,增加他们的社交技巧。

其次,学校可以设置一对一的辅导和支持机制,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和情感问题。

同时,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中心和提供相关的培训,以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报告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报告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分析报告概述本文档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解释。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相关分析。

调查结果1. 社交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学生的社交关系普遍较为薄弱。

很多学生在学校和社区中缺乏密切的朋友关系,这可能导致孤独感和心理压力的增加。

2. 学业压力:调查发现,农村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

他们需要应对课业负担沉重、考试竞争激烈等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较高的心理压力。

3. 家庭环境:在家庭环境方面,农村学生的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一些学生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问题,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自我认同:部分农村学生存在自我认同问题。

由于缺乏多元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接触,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感到困惑和迷茫。

分析和建议1.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和社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

2. 加强社交支持:学校和社区应鼓励农村学生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同时,提供社交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缓解孤独感和压力。

3. 家庭支持和指导:针对家庭环境问题,学校和社区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提供家庭支持和指导,协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关系问题等,为学生创造稳定的家庭环境。

4. 多元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和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

这有助于农村学生建立自信和良好的自我认同。

结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他们普遍面临社交关系薄弱、学业压力大、家庭环境不稳定以及自我认同问题等挑战。

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社交支持、家庭支持,以及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这些改进措施对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幸福感和研究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孤独是人的一种情感本真性存在,是个体感觉与他人或社会陷入一种疏远或隔离状态的心理体验。

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社交、情感诸方面的压力和焦虑日益增大,容易陷入孤独心理困境。

如何让青年大学生走出孤独,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问题之困: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现实审思从状态性孤独的角度来看,青年大学生的孤独心理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因缺乏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言语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将自我封闭起来,形成与所处环境隔绝,进而在内心深处充满孤单寂寞的封闭心理状态。

其现实表征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1.孤独心理障碍问题凸显。

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理应在大学阶段具备完整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起有情有爱、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

然而,现实中部分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障碍问题凸显,严重影响其学业与生活。

具体而言,有的青年大学生胆小羞涩、不善言辞,惧怕与他人接触交往,更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心灵对话,这加深了他们自身的自卑感和孤独感,进而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有的青年大学生虽然渴望同他人友好相处,期待师生间、同学间增进对话互动,发展相互间的友谊,但又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倾诉衷肠,进而怀疑自己的交往能力,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总而言之,部分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渴望与他人相处交往,愿意参与集体生活,另一方面又惧怕与他人相处交往时不合群,因而始终陷于复杂矛盾的心理。

这样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恶性循环,致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变得封闭且压抑。

2.参与集体活动热情衰减。

大学教育鼓励每位青年大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诉求和价值追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愈发个性化、自主化,这势必影响其参与集体生活的热情。

与此同时,由于高校目前普遍实行学分制、课程选修制和弹性学制,青年大学生自主选课,他们的课程计划、课程时间和课程地点因人而异。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
谭雪晴
【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0)003
【摘要】目的调查城市社会化进程中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402名农村大学生和121名城镇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农村大学生孤独感覆盖面广,接近中等水平.2)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3)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不存在性别、专业、年级差异.4)社会支持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结论应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总页数】4页(P73-75,94)
【作者】谭雪晴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
【相关文献】
1.侗族农村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J], 李茂科;
2.来自城市与农村大学生精神卫生状况差异的调查研究 [J], 周海谦
3.关于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报告 [J], 张炜;芦爱江;潘秀山
4.勤工助学农村大学生思想品质状况调查 [J], 刘诗富
5.侗族农村大学生自尊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J], 李茂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且农村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出身、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以上问题,较深刻剖析了原因,并为高校教育者提出应对农村大学生孤独感问题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水平;UCLA孤独量表第一章研究意义与方法1.1 研究意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 ,具有更为强烈的孤独感。

而农村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数量日益增加. 因为他们独有的成长环境, 不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严重,孤独感尤甚。

我们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它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1],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人格品质。

此研究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中国CNKI学术总库中,以孤独感为主题关键词检索可得到相关文献记录7190条,以大学生孤独感为主题关键词检索可得到相关文献记录130条,以农村大学生或贫困大学生孤独感为主题关键词检索课得到相关文献记录4条。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孤独心理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各年龄段的研究对象都有涉及,但是也存在很大进步空间,例如针对青少年的研究明显偏少,没有给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足够的关注度,并没有对孤独感的定性研究工作做得很充分,定量研究也很不深入[2]。

更进一步说,对于大学生中的农村籍学生孤独感研究缺乏而且研究层次流于表面,且很少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1]。

所以我决定就“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现状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引起相关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思考,并为高校教育者提出一些应对农村大学生孤独感问题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2 文献调研法利用某大学图书馆资料,以大学生孤独感和农村大学生孤独感为关键词,通过在CNKI和维普网的在线检索,得到大量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得到相关信息。

1.3 问卷调查法1.3.1 确定研究对象。

选取某大学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1.3.2 取样。

通过随机取样方式,抽取150名大学生。

1.3.3 编制问卷。

参考UCLA孤独量表(该量表共20个条目,4级评分,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4)编制。

1.3.4 进行问卷预测。

1.3.5 正式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经过对问卷的严格筛选和分析,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其中农村生源地学生100人,城镇生源地学生46人。

问卷回收率为97.3%。

1.3.6 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3, 4]。

使用Excel、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第二章结果与分析2.1 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差异表2.1 农村与城镇大学生孤独感比较对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进行t检验分析,可以发现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

2.2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孤独感比较表2.22.3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表2.3 不同年级大学生孤独感比较对不同年级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可以发现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递增的趋势,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

2.4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表2.4 不同专业大学生孤独感比较学生孤独感最低,艺术类学生次之,文科生最高。

2.5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的出身差异表2.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孤独感比较对不同出身的农村大学生孤独感进行t检验分析,可以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孤独感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的孤独感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第三章结论与反思3.1 得出的结论3.1.1 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差异表1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进行t检验分析,发现农村与城镇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大学生。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人格的建立和形成起着非常深刻的作用。

农村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下,耳濡目染的是农村生活的规范与习惯。

考入大学后,周围的人与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城镇大学生相比,要想适应新环境,必须实现观念的改变,认知的改变等等。

他们必须尽快适应和融入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与态度中,掌握城市中的生存技能[4],这些大的挑战,如果完不成,农村大学生便可能会产生孤独感。

而且农村大学生喜欢把他人优点扩大化, 把自己看得太渺小, 产生自卑心理,这也会导致其孤独感水平明显高于城镇大学生。

3.1.2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表2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农村大学生男性和女性孤独感水平进行t检验分析,可以发现男女大学生孤独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无性别差异,支持了刘加艳[5],张雪琴[6]等的研究结果。

尽管男生和女生在性格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因素没有显著影响他们的孤独感水平。

3.1.3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表3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可以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有上升的趋势,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1]。

这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一方面,新生对新的环境充满着好奇与新鲜感,对美好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他们拥有更加纯粹、自然的人际关系,心态更加的积极和开放,与高中时代相比,大学里给予他们更丰富的课余时间,可以更自由的参加社交活动[7],不再只是三点一线的枯燥的学习生活,这些都丰富和充实了他们的时间。

而且,大一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他们与家庭的情感联系会多于其他年级的学生,父母亲人会给予大一新生们足够的温暖与关心,这些关心与温暖会部分消除他们在新环境中会产生的孤独感。

另外,高年级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人生的发展,而且毕业之后马上面临进入社会,就业和自己养活自己的压力,会导致他们对孤独感有更深的理解。

而且由于社会意识的增强,社会现象接触的增多,导致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减弱,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孤独感增强[8]。

3.1.4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表4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专业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可以发现其差异显著,其中农村文科大学生孤独感最高,艺术类学生次之,理科生最低。

学习不同的专业,便会被塑造和培养出不同的人格和人际交往特点,孤独感也会受影响[8-11]。

理科生由于逻辑思维的优势考虑问题更加的深入,也更加理性,面对诸多现实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就相对灵活和多样,不会有太多机会和太长时间纠结于一个问题之上,所以理科生的孤独感相对而言最低。

而艺术专业本身特点就较自由,不用埋头苦读,思维便会发散和多样,所以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孤独感水平也相对更低。

而文科生则总是对着书本,喜欢多愁善感,有时候心中的烦闷并不是倾诉与人,而是付诸笔下,往往不能很好的纾解自己的情绪问题,久而久之,郁结于心,孤独感也随之而来。

3.1.5 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的出身差异表5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出身的农村大学生孤独感进行t检验分析,可以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孤独感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水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这一显著性差异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其一,独生子女在父母亲人的溺爱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心理素质较差,易产生心理失衡。

当外界环境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12],或者自己努力了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独生子女的心理强度往往不能承受这些问题,可能会抱怨别人,进而恼羞成怒,最后选择不再努力,自暴自弃,不再相信外界和同学、老师,日渐消沉,产生较强的孤独感。

其二,独生子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三,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进入大学之时,便是远离父母之时,作为一个大学生,首先就要学会自主、独立,而独生子女们往往不能转变自己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思想。

而且,以前在家里被父母宠爱和保护的好像没有出过象牙塔的小孩子,没有掌握足够的人际交往技能,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所以就导致进入大学后在交友方面出现问题,而自己也不会解决,逐渐变得不合群,没有贴心的朋友,平时的烦恼郁闷无处倾诉,孤独感随之而来。

另外,在日常学习中,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会给他们增加压力,使许多农村大学生变得情绪低落,孤独感水平相对较高。

3.1.6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在年级、专业、出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递增的趋势,差异显著,农村文科大学生孤独感最高,艺术类学生次之,理科生最低,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水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3.2 反思3.2.1 与预期结果的比较本次研究所得的结论与预期结果出入不大。

预期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与实际的调研结果一致;预期农村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在年级、专业、出身与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实际的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即男女大学生孤独感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2 研究局限性在本次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因为本人跨学科知识的不总,表现为统计软件使用不熟练,抽取样本代表性不强,且样本数量太小等,导致研究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在数据整理与分析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而且由于问卷施测过程中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和随机误差,导致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与局限性。

希望以后能够提高自身的专业与跨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尽量减少操作误差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