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用药心法”汇总
中医治病八法六味王牌中药 中医西医患病辨治
中医治病八法六味王牌中药中医西医患病辨治中医治病八法六味王牌中药中医西医患病辨治中医治病八法六味王牌中药: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分是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药物药性温度各异,可针对不同病症采用不同的药物。
而在中药中,有八种用药法和六味王牌中药,成为治病的利器。
八种用药法,分别为表里双解、攻下为上、温阳散寒、清热调郁、补虚止泻、攻毒杀虫、泻下温中和化痰饮食疗法。
每一种用药法都具有针对性,可解决不同的病症。
六味王牌中药则是中药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中药大全中的六种主要药物,包括有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熟地、川芎。
这六味中药主要用于调养身体,增强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等常见病症。
中医西医患病辨治:中医和西医在患病辨治上分别有其特色。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经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互相影响的。
因此,中医采用的疗法往往是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相互作用关系等来治疗疾病。
而西医注重分析,对病症可通过常规检查和诊断手段等科学技术来进行判断,从而选择合适的疗法进行治疗。
如今,中西医结合已引起国际医学界越来越大的关注,许多国家已经将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共同治疗患者。
中西医结合可以使得患者更全面、有效地进行治疗,除了中药与西药的结合,还可以结合气功、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
但是,中西医结合的前提是必须有充足的专业医生来配合诊治。
在患病时,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切忌自行使用药物或方法进行治疗。
总之,在选用治疗方式时,患者应该尊重科学知识和医学专业人士的建议,做到科学合理用药、疗法标准化,患病时应注重保持心态平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到快速康复和延缓病情进展的效果。
中医用药口诀
中医用药口诀
中医用药口诀是一种传统的助记方法,用来帮助中医学习和记忆中药的用途。
这些口诀常用于中医药教学和临床实践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用药口诀:
1. "半夏厚朴陈皮姜,甘草砂仁枳壳梗。
"(治疗胃脘痞满,用药以半夏、厚朴、陈皮、姜、甘草、砂仁、枳壳、梗类为主)
2. "白芍当归阿胶枸杞,四物益母活血灵。
"(四物汤中的主要成分,白芍、当归、阿胶、枸杞,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
3. "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连翘柴胡梧桐。
"(清热泻火的常用药材)
4. "芦荟薏苡桑螺蛳,扁豆荆芥萝卜枳。
"(利湿渗湿的常用药材)
5. "麻黄桂枝杏仁五加,细辛厚朴牛蒡子。
"(辛温解表的常用药材)
6. "川芎枸杞红枣生,当归熟地白芍柴。
"(益气活血的常用药材)
这些口诀可以帮助中医学习和记忆中药的用途,但在实际运用时,还需要结合临床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综合施治。
同时,中医用药还需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搭配和运用,因此对中医药的学习和实践需要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积累。
中医常用药物药性总结
中医常用药物药性总结重镇安神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清热解毒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外用收湿敛疮生肌牡蛎: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益阴(潜阳)软坚散结煅用制酸止痛养心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益肝敛汗(主心肝血虚)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主心肾不交)远志:益智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补养气血心气肺气)活血调经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消痈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泽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祛瘀消痈王不留:活血通经――利尿通淋下乳消痈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血(火)下行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凉血止血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下焦尤宜)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降血压(下焦尤宜)侧柏叶:凉血止血――生发乌发化痰止咳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苎麻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安胎利尿止咳平喘苦杏仁:润畅通便――宣降肺气止咳平喘核桃仁:润畅通便――补肾温肺(补肺肾―止咳平喘)(紫)苏子:润肠通便―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紫菀:润肺止咳――化痰款冬:润肺止咳――下气化痰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消痔(清热平肝降压)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洋金花:止咳平喘麻醉镇痛止痉活血止痛川芎:活血止痛行气――祛风元胡索:活血止痛-行气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夏天无:活血止痛――舒筋通络祛风除湿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性寒)清心凉血利胆退黄姜黄:活血止痛――行气温经(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行气止血化瘀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性温又善定痛(兼补虚强壮)茜草:化瘀止血――凉血通经――性寒又善通经蒲黄:化瘀止血――行血利尿通淋――性平又善利尿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辟秽化浊花蕊石:化瘀止血活血疗伤庶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自然铜:接骨疗伤散瘀止痛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骨碎补:活血续伤补肾强骨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儿茶: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刘寄奴:止血疗伤散瘀止痛破血通经消食化积。
中医基本用药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本用药知识点总结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和用药理念与西医药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药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重视药食同源和药物搭配的合理性,注重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理变化,因此其用药知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医基本用药知识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的使用和作用。
一、中医基本用药知识点总结1. 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理念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苔、症状和体征,对其病因、病机进行全面辨识,区分病机归属的不同阶段和病机性质,再针对病机特点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调理。
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之一。
2. 固本培元:中医药治疗注重“固本培元”,即治疗时要重视调理患者的正气和体质,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中医用药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搭配药物,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3. 因病施治:中医药治疗强调因病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盲目使用药物。
在针对不同病症时,中医医师会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机特点,选用具有特定功效和适宜病机的药物进行治疗。
4. 药物搭配:中医药治疗强调药物的搭配应用,即通过合理搭配中药材,使其相互增效或相互抑制,发挥最佳治疗效果。
在中医用药中,常见的药物搭配方式有“主药加味”、“参伍配伍”、“表里配伍”等,这些搭配方式都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机特点进行选择的。
5. 药食同源:中医药治疗的理念之一是“药食同源”,即中药材和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中医用药中,常见的药食同源的食材有蜂蜜、枸杞、红枣、山药等,这些食材都有着明显的药用价值,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疾病。
6. 药物功效分类:根据中医药理论,中药材的功效可分为补、泻、清、温、寒、热、解等不同分类。
在中医用药中,按照患者的病机特点和体质特点选用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我们中国的中医博大精深。
接下来就跟着学习啦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吧。
中药临床用药心得总结篇1 自汗黄芪五味子,盗汗枣肉浮小麦与乌梅。
浮肿阳水麻黄紫苏叶。
阴水浮肿附子肉桂与干姜。
腰上肿荆芥桂枝,腰下肿获苓泽泻防已。
头痛偏寒吴茱川芎,偏热菊花桑叶,偏后脑羌活麻黄,偏前额白芷葛根,偏两侧荆只白芍泽利 ,偏巅顶藁苯牛膝,顽固性头痛白附子白羌蚕全蝎,头晕天麻钩藤,目眩枸杞子菊花。
视力减退女贞覆盆子遂仁肉,耳鸣核桃枣肉金英子,鼻塞苍耳子辛夷露蜂房。
口苦龙胆草茵陈。
口甘佩兰获苓,口渴风热芦根葛根、胃热石膏知母。
肠热大黄芒硝,热毒玄参生地。
伤阴石斛玉竹天花粉,牙痛肾虚骨粹补细辛露蜂房,凤热牙痛竹叶石膏生地黄莲。
咽喉肿痛实火牛蒡子山豆根,虚火盐知母盐黄柏熟地。
咽干熟地枣肉鳖甲。
嗄声风寒麻黄杏仁甘草,凤热蝉衣千张纸胖大海。
肺阴虚梨汁蜂蜜。
项强风寒桂枝葛根。
风湿羌活防风川芎。
破伤风南星吴茱萸羌蚕。
肩痛羌活羌黄独活○四肢疼痛上肢桂枝羌活桑枝、下肢独活牛膝,四肢抽搐蜈蚣羌蚕地龙。
膝部肿痛牛膝独法 ,手指麻胀稀莶草瓜络桑寄生、咳嗽风寒麻黄苏叶与杏仁。
风热桑叶菊花桔梗。
湿痰法夏陈皮川朴、阴虚百合麦冬川贝,痰饮干羌细辛五味子、肺痈苇茎鱼腥草桔梗,久咳嗽百部诃子。
喘促实喘风寒麻黄杏仁苏子、风热桑白皮黄芩白果,虚喘肺虚党参麦冬五味子,肾虚蛤蚧附子补骨脂。
咯血外感邪在肺上沙参玉竹、邪在营血生地玄参,火灼山栀子黄岑知母,风热桑叶芦根牛蒡子。
燥咳嗽麦冬天冬百合。
内伤肝郁肝火郁金白芍丹皮。
内伤血络覆花降香当归,烟酒伤肺葛花茜草根,骨脊痛肾阳虚狗脊杜仲牛膝鹿角胶。
寒湿独活防风苍术,尾骶骨痛牛膝杜仲补骨脂,胸痛虚寒栝蒌薤白、瘀滞赤芍红花郁金。
胸闷枳壳藿香川朴。
心下硬块三棱莪术青皮。
肋痛寒热柴胡郁金,久刺痛丹参红花元胡木香、胀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留饮葶苈大枣。
肝痛川栋子合欢皮白芍、胁下硬痛鳖甲山甲龟板。
古中医的用药心法
古中医的用药心法当识药物在人体当中之“势”,而不能只识其“用”。
所谓“势”,就是药物在人体之中的能量走势。
所谓“用”,就是药物治某病某症之用。
此走势非后世所言入经络入脏腑。
因为药物不是智能的,不能只循环某经某络而行,也不能单入某脏腑。
药物只能入大层面。
比如说桂枝走外,大黄走里,柴胡走半表半里。
后世药学在此处经常难以自圆其说。
比方一味黄连,云清心热云清肝热云清肠热。
其实黄连只是有苦降之势,能引内热下行而已。
一味枸杞子,云补肾云补肝云名目云补血。
其实枸杞子只是味厚质黏,其滋养之性能入阴血而已。
此所谓一势多用。
区分药之势和药之用在临证上有何意义?我们以桂枝和大黄为例来解释。
先说桂枝之用,可用于发汗,止汗,祛斑,止咳,止痛,强心,运肺,宣脾,疏肝,利水........大黄,既能通便,又能止泻,还能祛食淤,血瘀,水淤,痰淤,痈脓.....看似这两位药几乎能用于一切病,以用学药,如何下手?事实上此用实为一势。
桂枝只是秉芳烈之香气,有向外发散之走势;大黄只是有沉寒破下之走势。
若此药势能顺应人体排病之势,或者人体能借此势恢复正常的能量和秩序,则一切病邪能去;若人体不需要此势,则不能应之于病。
后世谈药偏于谈用,比如某药止咳,某药化痰,某药祛瘀,某药补血补气。
是药都能止咳,亦都不能止咳。
以用论药,容易陷入主观臆断。
以用论药是医学衰退变乱的标志,如此用药必定是时而能治好,时而又治不好;治好不知道为什么能治好,治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治不好。
为什么经方用常见的几十位药物来回组合,就能治万病,且效如桴鼓?因为药物只是协助人体,而非自己去治病。
病虽千变万化,人体排病的方式就是那么几种,人体失衡的方式也就那么几种。
一个小柴胡汤只有七位常用药,临证上却几乎用于一切疾病,成为最常用的经方,非此七位药为神药,而是此方所解为人体常见之困局。
治病,最重要的不是认识病,而是要认识人体之作为,认识人体排病之势。
用药,重要的不是看药能治什么病,而是看药在人体中能量的走势。
新编随证用药心法+实用汉方治疗(处方的应用)
新编随证用药心法+实用汉方治疗(处方的应用)-中医篇------新编随证用药心法中国中医数千年,神秘奥妙学习难,今天我把它简化,千年疑难今不难。
-数卷医书取精华,千病百症有办法;古代良方数千首,万变不离在其中;-对症用药为治标,扶正治本莫忘了。
治标治本同时治,顽固疾病根拔掉。
-自己有病己最知,不靠别人靠自己,既省时间又省钱,根治顽疾不算难。
-大病能把小病转,小病治疗更不难。
大小疾病都没有,身体健康定长寿。
-自己命运己做主,养生长寿最合算。
诚信乃是有缘君,我愿诸君超百年 -诸多病症皆有因,气虚必定是病根,气虚必定血也虚,气血双虚病加重; -气血双虚阴阳虚,四虚引发诸症生,气血阴阳为主症,五脏六府不安宁, -气血阴阳解决好,诸多病症无踪影;人生患病为常事,习医保身最根本; -中华医术数千年,我提精华献诸君;但愿仁君能醒悟,强身益寿养天年。
--一;气虚[体虚];症见;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自汗,血压低等; -[气虚常用;党参黄芪白术五味子麦冬升麻] -气虚头晕乏力加五味子太子参各10;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加党参白术黄芪各20升麻10;气虚加麦冬五味子各6;气虚自汗加黄芪30防风;心悸气短加五味子党参各10;盗汗加龙骨牡蛎各3;自汗表虚倍用黄芪; -二;血虚,症见;头晕乏力,面色苍白, -[血虚常用;当归生地熟地阿胶白芍枸杞子黄芪川芎] -血虚;加当归川芎各12;血虚加当归阿胶各10;血虚加熟地何首乌各15;血虚加当归生地黄芪各10;血虚去红花赤芍加枸杞子阿胶黄精各12; -三;血瘀;症见;舌质紫黯或瘀斑,脉沉涩,胸闷气喘,头晕头痛肢麻乏力。
-[血瘀常用;赤芍丹参首乌鸡血藤山楂桃仁红花元胡三棱莪术三七桂枝五灵脂] -血瘀加;舌质红绛加赤芍丹参各15;动脉硬化加草明决何首乌各15血脂升高加山楂20;瘀血甚加生蒲黄五灵脂各12;气滞血瘀加桂枝10鸡血藤30;气滞血瘀加桃仁红花元胡各10;血瘀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10;血瘀加三七粉6;瘀血去补骨脂蛇床子加玄胡土元各12;气喘加益母草蒂苈子。
学中医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
学中医医宗⾦鉴——针灸⼼法要诀ACUPUNCTURE九针原始歌针灸⼼法要诀医宗⾦鉴九针因何⽽有名,原于天地⼤数⽣,始于⼀⽽终于九,天地⼈时⾳律星,风野九九⼋⼗⼀,针应其数起黄钟,⽪⾁筋脉声阴阳,齿⽓九窍关节通。
1九针式图&主治法歌针灸⼼法要诀镵针式图经之⼀⽈:镵(chán)针者,取法于⼱针,去末⼨半,卒锐之长⼀⼨六分。
镵者,锐也;卒者,尾也。
谓此针长⼀⼨六分,上去末⼨半,下只留⼀分之锋,欲浅刺不令深⼊也。
镵针即今箭头针,主刺⽪肤邪⾁侵,⽏令深⼊泻阳⽓,邪正相安荣卫均。
镵针主治法歌员针式图经之⼆⽈:员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卵其锋,长⼀⼨六分。
筒⾝卵锋者,谓⾝直如⽵筒,末锋员如卵锐也。
员针取法于絮针,主治邪⽓侵⾁分,筒⾝卵锋不伤正,利导分⾁邪⾃平。
员针主治法歌鍉针式图经之三⽈:鍉针者,取法于⿉粟之锐,长三⼨半。
⿉粟之锐者,员⽽微尖,利于⽤补者也。
鍉针之锐如⿉粟,恐其深⼊伤肌⾁,按脉勿陷以致⽓,刺之邪⽓使独出。
鍉针主治法歌锋针式图经之四⽈:锋针者,取法于絮针,刃三隅,长⼀⼨六分,其上去⼋分,下留⼋分。
刃三隅者,盖直壮⽽锐,可以泻热出⾎也。
锋针即今三棱名,主刺瘤邪时⽓壅,发于经络痼不解,泻热出⾎荣卫通。
锋针主治法歌铍针式图经之五⽈:铍针者,取法于剑锋,⼴⼆分半,长四⼨。
其必⼴⼆分半长四⼨,末如剑锋者,取其能开通也。
铍针之锋末如剑,主刺寒热两相搏,合⽽为痈脓已成,⼤脓⼀泻即时和。
铍针主治法歌员利针式图经之六⽈:员利针者,取法于牦针,微⼤其末,反⼩其⾝,长⼀⼨六分。
其取法于牦者,以⽑之强者⽈牦,⽤其细健可稍深也。
员利针形尖如䗇,主治虚邪客于经,暴痹⾛注历节病,刺之经络即时通。
员利针主治法歌毫针式图经之七⽈:毫针者,尖如蚊虻喙,取法于毫⽑,长⼆⼨六分。
其必尖如蚊虻喙者,取其微细徐缓也。
毫针主治虚痹缠,养正除邪在徐缓,寒热痛痹浮浅疾,静⼊徐出邪正安。
毫针主治法歌长针式图经之⼋⽈:长针者,取法于綦(qí)针,长七⼨,为其可以取深邪远痹也。
中医治病要药归纳总结
中医治病要药归纳总结中医治病要药归纳1.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2.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3.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4.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5.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6.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7.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8.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9.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10.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11.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12.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13.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14.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15.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16.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17.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18.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19.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20.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21.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22.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23.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24.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25.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26.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27.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28.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29.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30.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31.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32.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33.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34.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35.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36.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37.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38.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39.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40.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41.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42.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43.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44.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45.止呃之要药:柿蒂。
中医必背50个口诀
中医必背50个口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中医的学习和传承中,口诀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记忆方式。
以下为您整理了中医必背的 50 个口诀:1、肝阳上亢头目眩,天麻钩藤饮可选。
这句口诀提示了肝阳上亢导致头目眩晕时,可以选用天麻钩藤饮来治疗。
2、阴虚火旺心烦躁,天王补心丹真好。
表明阴虚火旺引起心情烦躁时,天王补心丹是不错的选择。
3、风热犯肺桑菊饮,疏风清热止咳灵。
当风热侵犯肺部,桑菊饮能够起到疏风清热、止咳的作用。
4、痰湿内阻用二陈,燥湿化痰理气顺。
二陈汤常用于治疗痰湿内阻的病症,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
5、脾肾阳虚五更泻,四神丸可把病灭。
如果是脾肾阳虚导致的五更泻,四神丸能有效治疗。
6、肝郁气滞逍遥散,疏肝解郁效果显。
肝郁气滞的情况,逍遥散能够发挥疏肝解郁的显著效果。
7、心血瘀阻用血府,逐瘀通脉心不苦。
心血瘀阻时用血府逐瘀汤,能够逐瘀通脉,缓解痛苦。
8、风寒束表麻黄汤,发汗解表效力强。
风寒束表证可用麻黄汤,其发汗解表的作用很强。
9、胃阴不足益胃汤,滋养胃阴身安康。
胃阴不足时,益胃汤能滋养胃阴,使身体恢复健康。
10、湿热黄疸茵陈蒿,清热利湿黄疸消。
茵陈蒿汤用于湿热黄疸,有清热利湿、消退黄疸的作用。
11、肾阴亏虚六味丸,滋阴补肾不犯难。
肾阴亏虚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不再困难。
12、气血两虚八珍汤,益气补血身自强。
气血两虚可用八珍汤,能益气补血,增强体质。
13、心虚胆怯安神定,养心镇惊神志清。
心虚胆怯用安神定志丸,能养心镇惊,使神志清晰。
14、肝火犯肺黛蛤散,清肝泻肺喘咳缓。
肝火犯肺用黛蛤散,能清肝泻肺,缓解喘咳症状。
15、肺肾阴虚百合固,滋阴润肺咳嗽住。
肺肾阴虚可用百合固金汤,滋阴润肺,止住咳嗽。
16、痰热壅肺麻杏石,清热化痰喘气适。
痰热壅肺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化痰,使喘气适宜。
17、心肾阳虚真武汤,温阳利水保安康。
心肾阳虚时,真武汤能够温阳利水,保证健康。
18、食积停滞保和丸,消食和胃胃肠安。
张仲景用药心法
( 姜堰 市 中医院 , 苏 姜堰 2 5 0 ) 江 2 5 0
摘 要 本 文 全 面 论 述 了 张 仲 景 所 著 《伤 寒 论 》、 《金 匮 要 略 》
渍 、 渍 之 法 。主要 有 以下 几 方 面 的作 用 : 、 轻 醋 一 减
药 物 的毒性 副作 用 。如 洗 半 夏 , 旨在 去 除 其 毒 性 和
中的 用 药 心 法 , 内容 有 : 物 的 各 种 加 工 炮 制 , 修 制 法 , 药 调 护 如 服 药 的 温度 、 间 、 次 等 ; 服 时 频 药
后 反 应 的观 察 , 反 应 的处 理 , 服 药 的饮 食调 护 等 。 对 及
刺激咽 喉 的副作 用 。洗 蜀 漆 , 旨在 去其 腥 味 以防 引
《 匮要 略 》 服 药 方 法 十 分 讲 究 , 病 证 不 金 对 因
同 , 用 药 亦 异 , 而 服 药 的温 度 亦 有 不 同 , 《 则 故 在 伤
寒论 》 《 匮要 略 》 , 药 温度 大致 可 分 为 温 服 、 、金 中 服
小 冷 服 和适 寒 温服 。一 、 服 : 类 服法 为 最 常见 , 温 这
1 3 火 制 法 .
药 物 的加 工炮 制 具 有提 高 药 物 的纯 度 、 除毒 消 副作 用 、 改变 药物 性能 、 强疗 效等 作用 。张 仲景 十 增 分重 视药 物 的加工 炮制 , 于药后加 注说 明 , 加工 常 其 炮 制 的 目的明确 , 法 多样 , 用 广 泛 , 纳 之 有修 方 使 归
一
目, 因闭 口者 内含椒 目。椒 目气 味苦 寒 , 川椒 之热 与 性相 反 , 用 时要将 椒 目去掉 。仲景 在升麻 鳖 甲汤 、 故
中医临床用药心法要诀
中医临床用药心法要诀用药如用兵,全在医者调配。
用兵,在于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用药,必须识药知病,才可药中病所。
调配得法,效如桴鼓,调配不当,贻误病机;要领重在明药理,多实践,熟则生巧,理自悟明。
藉先贤之经验,抒个人之体会。
归诀如下,名曰心法。
(一)药物个性之奇试观诸药,各有妙用。
麻黄发汗定喘,用于表寒。
桑叶宣肺解表,温热最宜。
紫苏辛温发表,能宣通内外,且解鱼虾之毒。
菊花辛凉解表,能肃肺抑肝,且有明目之能。
防风祛风胜湿,芥穗疏风散疮。
羌活治游风,有发表之功,以散营卫之邪。
独活理伏风,有助表之力,以温营卫之气。
羚羊清肺肝而熄风,犀角解心热而凉血。
黄芩清少阳之热而上焦亦用。
黄柏专泻下焦相火。
粉丹皮凉心肾,地骨皮退虚热。
龙胆草泻肝经湿热,东白薇清胃中虚热。
番泻叶清肝火而通便,生大黄涤肠热而泻下。
生石膏能清肺胃实热,肥知母专清肺肾虚热。
神经痛,用元胡、细辛;血瘀痛,须乳香、没药。
头痛,必用川芎;腹痛,芍药则安。
肝胃气痛,佛手、甘松有功;肠胃寒痛,胡椒、良姜莫少。
虫痛绕脐,川椒、乌梅能安;肝郁腹痛,白芍、厚朴当先。
胁下痛,用北柴胡;茎中痛,有甘草梢。
气刺痛,用枳壳;血刺痛,须当归。
项痛,葛根为先;脊痛,须鹿角胶。
腰痛,川断、杜仲莫少;咽痛,豆根、牛子为先。
骨节痹痛,秦艽有功;诸般疼痛,毛姜为佳。
川贝能降肺经之热痰,杏仁独行肺经之寒痰。
白附子祛肺经之风痰,瓜蒌涤肺经之结痰。
半夏除脾经之湿痰,旋覆花推脾经之伏痰。
款冬花开脾经之血痰,苍术除脾胃之宿痰。
元明粉涤肠胃之实痰,天花粉涤膈上之热痰。
痰迷心窍,远志为功;痰郁心经,蕤仁能破。
礞石滚痰之滞,肝经独爽;铁花开痰之结,肝脏自泰。
胃中得青盐,痰火顿息;肾中入蛤粉,痰热结除。
白芥子能除膜内外之痰,生姜独降痰浊之上逆。
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脏之气,补须人参。
沙参专补肺经而治嗽,党参偏补脾胃而益气;丹参入心补血而养神,熟地入肾补精而增髓。
枸杞、首乌补肝肾而乌发须;鹿胶、龟胶补精血而强督脉。
中医临床秘传五脏药物功能心法
中医临床秘传五脏药物功能心法天空自动借地力,消积散瘀气血通;脏腑都有空虚处,万物生化在其中;物质能量皆物质,有形无形变乃通;六十花甲轮流转,天人分明好郎中。
自古以来肺为天,难知天上还有天;都知天外还有天,难知外天管内天;天人合一内经言,站在宏观观微观;太阳区域天外天,万物生化其中含。
肺若晴天能量行,浙贝送行葛根迎;胞内实满胞外空,能量物质要均衡;胞内不动香附推,脾土升腾散肺於。
心脏左右要分清,麦芽枣仁动左心;珍珠交藤右心收,左心输血右心回;左心扩大右心求,身强体健头脑清;心脏能量四下散,火炼真金肾水生;红花葛根开外天,能量波动脾土生;能量消散心情爽,能量内存闷气生;心头一致表与里,心包不清头晕沉;悟透牛黄清心丸,脑部疾病勿庸研。
脾似大地一层皮,升脾动土万物生;内需温育蒸蒸气,外需天空一轮红;无风不动万物死,刚风万物命不存;香附一味冲肺金,浙贝消散雾云开;麦芽不嫁成大业,引动微风动国君。
肝有军权无需兵,势力强盛霸道行;胞内物质常疏发,胞外能量常需行;柴胡扫清胞外物,薄荷引动胞内空;羊肠小道隔下走,横冲直撞脾不生;白芍护卫脾家院,黄芩死守隔下城;麦芽不愧肝外使,消散肝瘀第一臣。
肾司二便受天命,排除浊物能量升;自然难知隐藏力,冲击肠胃化谷水;黄芪开辟会阴力,公英清消周围能;阴阳转化会阴过,清升浊降百病消。
1.心经用药歌:助阳桂附与细辛,泻火黄连栀子心,龙眼熟地补心血,生地胶冬养心阴,人参五味益心气,朱砂琥珀安心神,通窍菖蒲苏合香,豁痰牛黄竹沥临,欲化瘀阻急性子,桃仁川芎与丹参。
2.肝经用药歌:羚角钩丁熄肝风,镇肝赭石与决明,龙胆芦荟泻肝火,滋养肝血首乌贞,柴胡郁金疏肝郁,柔肝止痛归芍灵,香附青皮理肝气,丹皮姜黄血瘀通。
3.脾经用药歌:脾气不足参术山,导滞枳实厚朴添,温脾干姜吴茱萸,中阳衰微姜附安,升清升麻与荷叶,清泻大黄与黄连,湿盛苍术薏苡苓,醒脾藿蔻与佩兰。
4.肺经用药歌:麻杏紫苏散风寒,清肺黄芩地骨前。
历代医家诊病用药心法(珍藏)
历代医家诊病用药心法(珍藏)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
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
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景岳全书·寒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医学心悟·三消》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实战用的:用药心法
实战用的:用药心法实战用的:用药心法用药心法: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只如此体,皆有所属。
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失矣。
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此十剂,今详之,惟寒、热二种,何独见遗,今补二种,以尽厥旨。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四时、各证用药四时用药;春季--薄荷、荆芥夏季--香薷、生姜长夏--人参、白术秋季--白芍、乌梅冬季--黄芩、知母六淫各证用药风 1 风证--防风荆芥2 风热--薄荷双花3 风寒--羌活薄荷4 风湿--羌活白芷寒1 寒证--生姜葱白2 实寒--麻黄桂枝暑1 暑邪--西瓜荷叶2 暑冷--香薷薄荷3 暑风--荆芥穗薄荷4 暑湿--通草薏米5 暑热--石膏黄连6 暑泻--厚朴扁豆湿 1 湿邪--猪苓泽泻2 寒湿--官桂茯苓猪苓3 湿热--滑石石膏4 风湿--防风萆薢燥 1 燥邪--黄芩生地2 暑燥--乌梅麦冬3 燥渴--天花粉生石膏4 燥干--沙参冰糖火1 火邪--黄芩黄连黄柏2 气分火--石膏知母3 血分火--丹皮石膏4 三焦火--栀子黄芩5 心火--牛黄犀角黄连6 肝火--龙胆草栀子7 胆火--龙胆草栀子8 肺火--桑叶生石膏9 胃火--生石膏黄连10小肠火--木通生地11 大肠火--大黄元明粉12 脾火--石斛胡黄连13 肾火--知母黄柏14 膀胱火--滑石木通头部用药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1 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2 阳明经头痛:白芷3 少阳经头痛:柴胡4 太阴经头痛:苍术半夏5 少阴经头痛:细辛独活6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7 普通头痛:荆芥穗薄荷8 巅顶头痛:藁本蔓荆子吴茱萸9 左偏头痛:柴胡荆芥穗薄荷10 右偏头痛:川芎黄芩荆芥穗薄荷11 头角痛:柴胡川芎12 头中同:川芎13 头面肿:附子白鲜皮14 头眩:泽兰叶川芎天麻15 后脑痛:细辛16 颈项痛:独活眉目用药1 眉棱骨痛:羌活半夏白芷黄芩2 目疼:菊花玄参茺蔚子3 目干:生地元参4 目翳:蛇蜕蝉蜕木贼5 目障:蛴螬密蒙花谷精草6 目疮:白蒺藜细辛7 目赤:红花赤芍8 目暗:熟地石决明9 赤眼爆发:防风黄连10 胞轮震颤:当归川芎薄荷11 目珠夜痛:夏枯草12 眼肿:大黄荆芥鼻病用药1 鼻病:辛夷黄芩2 鼻塞:辛夷花薄荷丝瓜谈细辛3 鼻渊:苍耳子茯苓4 鼻中生疮:黄芩耳病用药1 耳疮:龙胆草薄荷2 耳脓:龙胆木通车前子3 耳鸣:龙胆草苦丁茶4 耳疳:雄黄牛黄白矾口病用药1 口糜生地茵陈2 口疮黄连人中白3 口臭佩兰连翘香薷4 口苦黄连栀子5 口甜佩兰石斛或者额黄连黄芩6 口辣桑皮地骨皮7 口咸知母黄柏8 口酸而苦龙胆草柴胡青皮灯芯舌病用药1 舌胀百草霜、海盐、蒲黄2 舌长冰片黄连菖蒲3 舌短人参附子肉桂4 舌疮黄柏白矾青黛外敷药多禁忌,贵在配伍一、酸:五味子--敛肺止咳;酸枣仁--敛心安神;山茱萸--敛精止遗;乌梅--安蛔。
用药之法:古医家用药心法!!!
用药之法:古医家用药心法随证治病药品如头痛,须用川芎。
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如顶巅痛,须用本,去川芎。
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
如腹痛,须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如心下痞,须用枳实、黄连。
如肌热及去痰者,须用黄芩。
肌热,亦用黄。
如腹胀,用姜制浓朴(一本有芍药)。
如虚热,须用黄,止虚汗,亦用。
如胁下痛,往来潮热,日晡潮热,须用柴胡。
如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去痰,用白术。
如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
夫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而已。
如破滞血,用桃仁、苏木。
如去痰,须用半夏。
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
如腹中窄狭,须用苍术。
如调气,须用木香。
如补气,须用人参。
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当用当归也。
如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者,必须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
如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如去中焦湿与痛热,用黄连,能泻心火故也。
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如渴者,用干葛、茯苓,禁半夏。
如嗽者,用五味子。
如喘者,用阿胶。
如宿食不消,须用黄连、枳实。
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仁。
如水泻,须用白术、茯苓、芍药。
如气刺痛,用枳壳,看何部分,以引经药导使之行则可。
如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
如疮痛不可忍者,用寒苦药,如黄柏、黄芩,详上下,用根梢,及引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身,以酒浸煎。
如小便黄者,用黄柏;数者、涩者,或加泽泻。
如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
如小腹痛,用青皮。
如茎中痛,用生甘草梢。
如惊悸恍惚,用茯神。
如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
如胃脘痛,用草豆蔻。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
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
中满者禁用。
经云∶中满者勿食甘。
用药凡例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经云∶辛甘发散为阳。
用药心法!
用药心法!
一)引经药
所谓引经,就是用某味药作引导让药方功效更好地达到某一人体部位,'兵无向导不达贼境,药物引使不至病行'。
如头部用川芎为引;
肩部用(片)姜黄为引;
颈部用葛根为引;
手臂用桂枝为引;
腰部用杜仲为引;
膝部用牛膝为引;
等等。
二)男、女病专药
厥阳肝经用药
男子睾丸痛用川楝子,女子少腹(卵巢)痛用小茴香。
男子睾丸痛大多属肝热,而女子少腹周围(卵巢),输卵管不通的大多属寒,所以用小茴。
三)止鼾汤
中医认为鼾症乃素体痰湿,饮食不当少运动。
药炒杜仲,炒白术,茯苓,石菖蒲,焦神曲,竹茹,葶苈子,泽泻,黄芩,炒苍耳,辛夷,丹参,合欢。
出用于久治不愈,难治性打鼾,也可用于慢性肥厚性鼻疯,后鼻道阻塞性病变。
四)抑郁症
常用柴桂温胆定志丸
药人参,茯苓,石菖蒲,远志,桂枝,柴胡,黄芩,枳实,竹茹,法夏,陈皮,枣仁,龙牡。
五)阳痿
振痿汤
药紫霄花,紫河车,紫丹参,蜈蚣,白芍,淫羊藿,蜂房,巴戟,枸杞,香附,柴胡,葛根,九香虫,牛夕。
主治肝郁肾虚型勃起功能障碍。
中医用药心法4篇(全须掌握)
中医用药心法4篇(全须掌握)随证用药心法1:一般治疗由于风邪所伤:防风为主药,甘草、白术为次药。
经曰:辛甘发散为阳。
风宜辛散,防风味辛,属金,乃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防风为君时,随证加药为佐。
2:一般治疗由于寒邪所伤:甘草为主药,防风、白术为次药。
是其寒宜甘发散也。
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用药心法内选用,其用量以君臣论。
3:一般治水泻:茯苓、白术为主药,白芍、甘草为次药。
4:治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佐,但用量视病情轻重有分别。
5:治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舍为使。
6:治下焦有湿,龙胆草、汉防己为君,黄柏、甘草为使。
7:治痔漏:苍术、防风为君,甘草、白芍为佐。
详别证加减。
8:治诸疮:黄连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9:治疟疾,柴胡为君,随所发之时,所属之经,分用佐经药佐之。
巳上皆用药之举例,一般应辨其证而随证治之。
可参考随证用药心法一、而逐项加减用之为妥。
随证治病用药心法(一)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蔓荆子,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朱萸。
巅顶痛,用固本去川芎。
肢节痛用羌活,风湿亦用之。
小腹痛,用青皮、桂、茴香。
腹痛:用白芍,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
腹中窄狭,用苍术、麦芽。
下部腹痛:川栋子。
腹胀用姜制厚朴、紫草。
腹中实热:大黄、芒硝。
心下痞:用枳实、黄连。
胁下痛:往来寒热,用柴胡。
胃脘痛用草豆蔻。
气刺痛用枳壳,视何经,以引经药导之。
肌热去痰,用黄芩;亦用黄芪。
虚热用黄芪亦止虚汗。
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以酒浸煎。
茎中痛:用甘草梢。
脾胃受湿:沈困无力,怠惰嗜卧,去痰。
用白术、枳壳、半夏、防风、苦参、译泻、苍术。
枳壳、陈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
调气:用木香、香附、丁香、檀香、沉香。
补气:人参、去滞气:用青皮,多则泻元气。
破滞血:用桃仁、苏木、红花、茜草、元胡、郁李仁。
补血不足:用炙甘草、当归、阿胶。
中药及用药 中药用药八法
精选2021版课件
适用于里实证虚而大便秘结者。代表方有 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
(1)患者多属里实便秘而兼气血两虚、阴液大 亏者,用药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2)服用新加黄龙汤需加姜汁冲服,既可以防 呕逆拒药,又可以借姜振胃气。
精选2021版课件
19Biblioteka 四、和法及护理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 可 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 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 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 在驱邪外出。
(4)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
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给予清淡、
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以防热结 再作。
(5)服药期间不可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
(6)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
精选2021版课件
15
2.温下: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脐下硬 结,大便不通,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脉沉 迟。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精选2021版课件
9
护理方法:
1.病室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无异味。
2.服药应小量渐增,以防中毒或涌吐太过。药物采 取二次分服,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 继续二服。
3.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 呕吐。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 胃内容物吐出。不能坐起者,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 并注意观察病情,避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须保持 患者呼吸道通畅。
用药传心赋+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用药心法十剂》+《用药心法七方》+临床药对效果之妙
用药传心赋+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用药心法十剂》+《用药心法七方》+临床药对效果之妙用药之妙,如将用兵。
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
黄柏降相火之游行。
黄芩泻肺火而最妙。
栀子清胃热而如神(炒黑止血)。
芒硝通大便之结燥。
大黄乃荡涤之将军①。
犀角解乎心热。
牛黄定其胆惊。
连翘泻六经之火。
菊花明两目之昏。
滑石利小便之结滞②。
石膏泻胃火之炎蒸。
山豆根解热毒而治喉痹。
桑白皮泻肺邪而利水停。
龙胆治肝家之热。
瞿麦利膀胱之淋。
鳖甲治疟而治癖。
龟板补阴而补心。
茵陈治黄疽而利水。
香薷治霍乱以清襟。
柴胡退往来之寒热。
前胡治咳嗽之痰升。
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
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
竹叶、竹茹治虚烦而有效。
茅根、藕节止吐衄而多灵。
苦参治发狂痈肿。
地榆止血痢血崩。
车前子利水以止泻。
瓜蒌仁降痰以清襟。
秦艽去骨蒸之劳热。
丹皮破积血以行经。
熟地补血而疗损。
生地凉血以滋阴。
白芍药治腹疼补而收而烦热上除。
赤芍药通血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
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嗽。
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
地骨皮治夜热之劳蒸。
知母退肾经之火沸。
葛根止渴而解肌。
泽泻补阴而渗利。
兹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麻黄表寒邪之汗。
官桂治冷气之侵。
木香调气治腹痛。
沉香降气治腰疼。
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
藿香止吐,壮胃脘以温。
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疼。
山茱萸壮腰肾以涩精。
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气食。
腹皮、厚朴治腹内之胀膨。
白豆蔻开胃口而去滞。
元胡索治气血而亦调经。
附子回阳,救阴寒之药。
干姜治冷,转脏腑以温。
草果消溶宿食。
槟榔去积推陈。
苁蓉壮阳而固本。
鹿茸益肾而生精。
锁阳子最止精漏。
菟丝子偏固天真。
没药、乳香散血凝之痛。
二丑、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闭之屯。
紫苏散风寒,子能降气。
川椒退蛔厥,核治喘升。
五灵脂治心腹之血痛;大茴香治小肠之气痛。
此热药之主治,分佐使与君臣。
论及温药,各称其能。
甘草为和中之国老。
人参乃补气之元神。
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临床“用药心法”汇总用药如用兵,全在医者调配。
用兵,在于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用药,必须识药知病,才可药中病所。
调配得法,效如桴鼓,调配不当,贻误病机;要领重在明药理,多实践,熟则生巧,理自悟明。
藉先贤之经验,抒个人之体会。
归诀如下,名曰心法。
(一)药物个性之奇试观诸药,各有妙用。
麻黄发汗定喘,用于表寒。
桑叶宣肺解表,温热最宜。
紫苏辛温发表,能宣通内外,且解鱼虾之毒。
菊花辛凉解表,能肃肺抑肝,且有明目之能。
防风祛风胜湿,芥穗疏风散疮。
羌活治游风,有发表之功,以散营卫之邪。
独活理伏风,有助表之力,以温营卫之气。
羚羊清肺肝而熄风,犀角解心热而凉血。
黄芩清少阳之热而上焦亦用。
黄柏专泻下焦相火。
粉丹皮凉心肾,地骨皮退虚热。
龙胆草泻肝经湿热,东白薇清胃中虚热。
番泻叶清肝火而通便,生大黄涤肠热而泻下。
生石膏能清肺胃实热,肥知母专清肺肾虚热。
神经痛,用元胡、细辛;血瘀痛,须乳香、没药。
头痛,必用川芎;腹痛,芍药则安。
肝胃气痛,佛手、甘松有功;肠胃寒痛,胡椒、良姜莫少。
虫痛绕脐,川椒、乌梅能安;肝郁腹痛,白芍、厚朴当先。
胁下痛,用北柴胡;茎中痛,有甘草梢。
气刺痛,用枳壳;血刺痛,须当归。
项痛,葛根为先;脊痛,须鹿角胶。
腰痛,川断、杜仲莫少;咽痛,豆根、牛子为先。
骨节痹痛,秦艽有功;诸般疼痛,毛姜为佳。
川贝能降肺经之热痰,杏仁独行肺经之寒痰。
白附子祛肺经之风痰,瓜蒌涤肺经之结痰。
半夏除脾经之湿痰,旋覆花推脾经之伏痰。
款冬花开脾经之血痰,苍术除脾胃之宿痰。
元明粉涤肠胃之实痰,天花粉涤膈上之热痰。
痰迷心窍,远志为功;痰郁心经,蕤仁能破。
礞石滚痰之滞,肝经独爽;铁花开痰之结,肝脏自泰。
胃中得青盐,痰火顿息;肾中入蛤粉,痰热结除。
白芥子能除膜内外之痰,生姜独降痰浊之上逆。
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脏之气,补须人参。
沙参专补肺经而治嗽,党参偏补脾胃而益气;丹参入心补血而养神,熟地入肾补精而增髓。
枸杞、首乌补肝肾而乌发须;鹿胶、龟胶补精血而强督脉。
附子回阳救逆,干姜温中散寒。
川草乌独通经络之痹痛,白附子专治面风之游走。
芦巴子温肾,吴茱萸暖肝。
小茴香温下元而散寒,台乌药行寒气而治疝。
除湿莫过于苍术,祛湿薏苡仁最佳。
茯苓、滑石,淡渗利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黄连苦寒燥湿,蔻仁和中化湿。
理血,当归为先;止血,三七最佳大小蓟、仙鹤草,统治各部出血;地榆炭、黑芥穗,下血最宜。
童便止血,为无价之宝。
发余炭,能治内外出血,天冬治咯血而入肺胃,白及疗吐血而肺胃皆宜。
紫蔻、白蔻,调气和中;枳壳,厚朴,快气宽肠。
沉香、降香,降逆气而止疼;旋覆花、赭石,平冲气而敛肝。
丁香、柿蒂,和胃降逆;前胡、白前,下气消痰。
木香理诸气而不宜多用,苏梗宽中气而消胀。
香附子为血中之气药,片姜黄为气中之血药。
郁金理气解郁,橘核行气散结。
荔枝核调疝气,春砂仁调中气。
柴胡升肝气,升麻升脾气。
青皮、陈皮,皆能理气。
陈皮升浮,入脾肺治高;青皮沉降,入肝胆治低。
刺猬皮,健胃而涩精最奇;金樱子,治遗泄功效亦佳。
桑螵蛸、益智仁,摄溺止涎;生芡实、淮山药,止泄涩精。
(二)药物配伍之妙药有个性之奇,方有合群之妙;药有益即有害,方有利而无弊。
药之范围狭小,方则制裁随心,应临证无穷之变化。
药物单行为药,药物配伍为方。
同类相须,效用更彰,异性相逢,变化无穷。
是故知贝同用,名二母宁嗽丸,止咳化痰;天麦冬相须,曰二冬膏,润肺止咳。
半夏陈皮合用,化痰顺气,为二陈汤之主药;沙参麦冬相行,润肺生津,且有大养胃阴之用。
豆豉、葱白配伍,名葱豉汤,能散寒通阳;二花连壳相连,清热解毒,且辛凉解表。
柏子仁、酸枣仁同用,养心安神,且有安眠之用;白茯苓、赤茯苓并行,利水渗湿,具有宁神之功。
潼白蒺力合用,平补肝肾,有明目之功;生熟地相须,生血补血,有凉血之用。
人参、蛤蚧同用,名人参蛤蚧散,能纳气定喘;鹿胶、龟胶相逢,名龟鹿二仙胶,可生精补血。
枳实、竹茹配伍,和胃止呕,为温胆汤之要药;苍术、厚朴相须,燥湿行气,是平胃散之君臣。
三棱、莪术同用,消食破积,大有健胃进食之用;苍术、白术相须,健脾燥湿,方成培土和中之功。
砂仁、蔻仁同用,健胃消食,更能理气和中;佛手、甘松相须,理气止痛,方可疏肝健胃。
它如神曲麦芽,消食和中;苏梗、藿梗,宽中消满。
黄芪、党参同用,益气之力雄厚;附子、肉桂相须,温肾回阳更佳。
桃仁、红花相须,活血破瘀;当归、川芎合用,活血祛瘀。
蒲黄、五灵脂同用,名失笑散,活血止痛,治心绞痛、产后瘀痛。
生龙骨、牡蛎相须,敛阴潜阳,镇惊安神,涩精敛汗,大有化痰散结之妙。
芡实、金樱子同用,名水陆二仙丹,大有涩精之妙。
五味子、五倍子相须,涩精固肠,为治遗精、久泄、带下、崩漏之方。
赤石脂、禹余粮合用,涩精止遗而固脱;海藻、昆布相须,消痰核而治瘿瘤。
黄芩、黄连同用,清上焦火毒,燥肠胃之湿;知母、黄柏相须,清下焦火烈,滋肾坚阴。
此同类互助之例,更有异性相逢之奇。
是知人参甘甜微苦,为益气生津之要品,得大辛大热之附子,刚柔相济,名参附汤,大补元气,强心固脱。
配淡渗利湿之茯苓,补利相彰,大有健脾宁心之效。
佐以辛温发表之紫苏,补散相助,名参苏饮,可扶正祛邪,治虚人之感冒。
与凉血之生地相配,一气一血,一阴一阳,名人地煎,主治鼻衄不止。
黄连苦感寒,清热燥湿,配肉桂之辛温,一寒一热,一心一肾,名交泰丸,治失眠。
得滋补血之阿胶,燥润相益,有安眠止痢之效。
佐辛温之吴萸,名左金丸,以热治寒,和胃制酸。
得辛温之干姜,辛开苦降,除胸中邪结。
配苦温木香,燥湿化滞,名香连丸,治赤白痢。
合半夏,辛开苦降,以止呕。
配酸敛之乌梅,酸苦化阴,能泄烦热,如连梅汤之类。
细辛辛散止痛,配补肾养阴之熟地,补真阴、填骨髓,止腰痛。
得石膏之辛凉,直达上焦,治风热头痛、牙疼。
得蜂房嗽口,能止牙疼。
熟地大补精血,配辛温发散麻黄,腻散相制,一入肾一入肺,平喘最佳。
佐砂仁之辛温,腻散互利,一血一气,补血开胃。
得石膏之辛凉,一养阴一清胃,治肾虚胃热牙疼。
石膏辛凉,配辛温麻黄,阴阳相济,寒热相制,为肃肺平喘良方,如麻杏石甘汤之类。
得甘草之甘平,辛甘相合,名玉泉饮,治温疫发斑。
黄芪温补,得防风,一补一散,名黄芪防风场,既治体虚感冒,又治脱肛神效。
配甘草,名黄芪甘草汤,溺尿,玉茎痛如针刺,不论年月久深立效。
佐防己,一补一利,名黄芪防己汤,助卫阳以利皮水。
配当归,一气一血,阴阳相济,名当归补血汤,益气补血。
合辛热之附子,名芪附汤,温固卫阳。
配渗利之滑石,名保元汤,治瘥后红白久痢。
附子辛热助阳,配甘苦之白术,名术附汤,温补中气。
得淡渗之茯苓,温肾利水。
配菖蒲等分,棉裹入耳,治耳内疼痛。
半夏为燥湿降逆之品,得枇杷之润柔,一燥一润,一刚一柔,祛痰止咳,使肺行清肃之令。
配清热平肝之夏枯草,治热痰郁中之失眠。
佐益火润便之硫黄,名半硫丸,行寒积通大便,治老人便秘。
芍药敛阴止痛,配甘缓和中之甘草,名芍药甘草汤,可和血止痛,治痉挛。
得甘温解肌之桂枝,一气一血,调和营卫。
佐柴胡,一敛一散,和肝泄热。
使当归,一静一动,养血和血。
麻黄辛温发散,得苦寒之射干,辛开苦降,一热一寒,能平喘化痰,治喉中如水鸡声之痰鸣。
配连翘赤小豆,补利兼施,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能治风水。
五味酸敛,得辛温之干姜,一开一敛,降气平喘,黄柏苦寒,配香燥之苍术,一寒一温,名二妙散,治湿热痿痹。
大枣甘补之,配辛散之生姜,一补一散,调和营卫。
前胡柴胡相逢,一升一降,疏邪止咳。
桔梗枳壳得配,一升一降,开胸利膈。
桔梗甘草相配辛苦散寒,甘平除热,通治喉口舌诸疾。
乌梅酸敛,配甘补之生地,化阴生津。
甘草得茯苓,不资满而泻胀。
香附辛散苦降,乃血中之气药,得人参白术则补气,配当归地黄则补血;得木香,则散滞和中;配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配川芎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清热泻火;配茯苓,则交通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引气归元;配紫苏葱白,则发汗散邪;得三棱莪术,则消积痞块;配艾叶,治血气、暖子宫。
紫苏得陈皮砂仁,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发汗解肌:同川芎当归,和血散血;同桔梗枳壳,利膈宽肠;同莱菔子杏仁,消食定喘;同木瓜厚朴,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
诃子苦泄酸敛,同乌梅五倍子收敛;同陈皮厚朴下气,得人参治肺虚之嗽;得陈皮砂仁,治冷气腹胀;佐白术莲子,治虚寒久泻,佐樗皮,治肠澼便血。
(三)药物归类之用物以类居,人以群分。
诸花皆升浮,具有发散之用。
诸枝皆达肢,具有通经活络之功诸皮能达皮肤,皆有利水之用。
诸虫善行,皆能祛风通络。
诸石具有沉降之力。
介类皆有潜阳之用。
以脏补脏,以食消食,皆为常用之法。
古有猪肝配苍术,以治雀目。
猪心配朱砂,能疗心悸。
谷麦芽能消食积。
肥肉烧炭可消肉积。
(四)药物补泻之性四气五味,药之本性;相互配伍,补泻有别。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
肝胆温补寒泻,辛补酸泻。
心与小肠热补凉泻,咸补甘泻。
肺与大肠凉补温泻,酸补辛泻。
肾与膀胱寒补热泻,苦补咸泻。
脾胃温热为补,寒凉为泻;甘补苦泻,各从其性。
三焦,命门之补泻,同心和小肠。
用药明此趣,制方方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