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公开课《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88cdf2bb52acfc789ebc972.png)
《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荔城中学高淼一、课标要求及解读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组。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
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
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情意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板块构造的学说的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分布规律。
2、理解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校公开课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校公开课山地的形成褶皱山](https://img.taocdn.com/s3/m/bb83f64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f.png)
海岸山脉、岛弧链 太平洋西部岛弧
海沟
安第斯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 形成基本地貌;
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相 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多火山地震
32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 山地震带
环 太 平 洋 火 山 地 震 带
练一练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23、板块交运界动处产有生哪两些种地边貌界??
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
海岭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落 基 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安第斯山
岛 弧 链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板块张裂
板块 相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 撞
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 撞
裂谷、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洋
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最雄伟的山脉
东非大裂谷——“地球的伤疤”
富士山——沉睡的活火山
大自然的壮丽 景色由什么力 量塑造呢?
相册
由 庞霞 创建
4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褶皱山
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掌握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重点) 3、理解地形倒置(难点) 4、了解板块运动学说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
科 迪 勒 拉 山 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褶皱
1. 什么是褶皱? 2.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 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4. 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
老的在下, 的在新上,呈水平状态。
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 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 弯曲,称为褶皱。
课件26:4.2 山地的形成
![课件26:4.2 山地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e8cbb5c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5f.png)
• 板块内部地质稳定,边界多火山、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 带与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 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多温泉。我国西藏的羊八井地热能电站、 冰岛、日本的温泉资源等。 • 硫、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即时演练
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水
一 山地的形成
?一、探相究互:P联74系思的考水体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3.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1 甲→向斜 乙→背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 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 2 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 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一 山地的形成
4.板块构造 六大板块与边界
一 山地的形成
4.板块构造 六大板块与边界
生长 形成海岭、大裂谷、海洋等 边界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消亡 形成山脉、海沟等 边界 如: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等
喜马拉雅山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 安第斯山脉 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
一 山地的形成
一 山地的形成
2.断块山 地堑与地垒
地垒
形成山岭或高地 如华山、泰山、庐山等
地堑
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一 山地的形成
2.断块山 地堑与地垒 应用
•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 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或加固。
一 山地的形成
3.火山 形成
• 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德干高原等。 • 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火山
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d320f4359eef8c75fbfb3b5.png)
《4.2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民族中学何延勇【教材分析】山地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最具体而生动的体现。
本节主要讲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内力作用而形成的三类山地。
这一课,我们从岩层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三个方面来说明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判断一个褶曲究竟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最根本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褶皱山系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内力、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完地质作用,已初步掌握内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如何将内、外力因素运用到实践中去,有一定的难度,且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
褶皱山系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多,但对于形成过程不够直接形象,因此本内容的学习,要求教师不能简单的运用讲授法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多运用身边的实例、地理图片甚至制作动画来体现地理成因,才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3.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原因是板块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褶皱山背斜和向斜成因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背斜和向斜实际意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褶皱的含义;2.掌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教学难点1.能正确通过岩层新旧判断背斜和向斜;2.掌握背斜、向斜的实际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媒体】板图、多媒体、部分教具【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旅游当中遇到的山地为例导入(白板展示图片)山地就像是整个地球表面的骨架。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精品资料).doc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精品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e91a82cd1711cc7931b716c5.png)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案07级三班罗仙娇一、课程题目: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3页——76页)二、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了解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的进一步升华;本节内容是承接地球内力作用而展开的,而地壳运动、岩浆运动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动手操作和图片展示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就显得很有必要;此外,本节知识涉及到褶皱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断块山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学中结合实例分析,加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若条件允许可以专门组织一次野外实习)等,可在极大程度上增加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①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能够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形态;②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区别,能够在褶皱山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出背斜、向斜;③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说出其形成的原因;④知道褶皱、断层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①通过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和原理示意图,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公开课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共23张PPT)
![公开课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2b8ccd7cc1755270622081c.png)
火山一般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问题探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 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 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06沪 )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②_。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 _背__斜__顶__部_受__张__力__作__用_,__岩__石__破__碎_易_。受侵蚀 根据岩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岩__层__中__老_外__新__。 ③处的地形属_断__块__山_。
容易储存 地下水
“背”上拱,成山岭, 易侵蚀,变谷地; “向”下弯,难成山, 质坚硬,终成岭。
2、褶皱山脉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
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
大
红
西
海 洋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二)断块山
自学教材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断层? 2、断层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
叫做( ) A.褶皱 B.断层 C.背斜 D.向斜 3.下列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 ( )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庐山 D.安第斯山 4.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 ) 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头脑风暴:课本74页活动 北甲
北
乙
1判断下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为什么 2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原因是什么? 3在这里建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 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4.甲背乙斜两顶处部哪里受是张储力油作结用构,,岩哪里石是疏储松水、结破构碎?易为什被么外?力 5侵.假蚀设成这里谷要地修;建一向条斜东槽西向部的受隧挤道应压选,址岩在甲石还致是密乙?、为坚什硬么?, 不6.现易打被算外拟力建所一座侵采蚀石,场而应保选留择下在来甲还形是成在山乙岭?。为什么?
严寒春——山地的形成
![严寒春——山地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ae2fe586dd36a32d72758132.png)
实践
新老关系 侵蚀前地形 侵蚀后地形(内、意义
(内力作用) 外作用)
中心部分岩 层老,两翼
山
岩层新
岭
中心部分岩 层新,两翼
谷
岩层老
地
背斜顶部 受张力作 用,常被 侵蚀成为 谷地
向斜槽部 受挤压, 不易被侵 蚀,成为 山岭
Q: 1.哪里找水、气、油? 2.哪里修建隧道? 3.哪里建采石场?
一、褶皱山
板块 相撞
大陆板 块与大 洋板块 相撞
海沟、岛屿、 太平洋西部岛弧、
海岸山脉
台湾山脉等
形成边界 的类型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
消亡边界
→|←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相对 移动方向
对地球面貌 的影响
举例
板块张裂
裂谷、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岭
海、大西洋等
大陆板 块与大 陆板块 相撞
巨大的 褶皱山系
一、褶皱山
甲
图
例: 老
新
一、褶皱山
② 阿尔卑斯山 ① 喜马拉雅山
③ ④
二、断块山
二、断块山
二、断块山
水平错开
垂直运动
陡崖
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 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中心岩块上升(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
中心岩块下降(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板块 相撞
巨大的 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形成边界 的类型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
板块构造学说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板块相对 移动方向
对地球面貌 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优质公开课获奖课件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优质公开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c668f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7b.png)
[妙学妙记] “两看法”判断断层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 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 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3.火山 (1)形成:地下深处的 岩浆 ,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地 壳的薄弱地带处,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 地;河谷发育
铁路、公路、桥 梁、水库等的回 避处
原因或依据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 水压力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我国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图,完成 1~2 题。
1.Ⅳ单元地貌是
地质构造
背斜
褶曲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判断
方法 从岩层的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老关系上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地质构造
背斜
褶曲
向斜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构造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 侵蚀后地貌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
常被侵蚀成谷地 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知识点二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情景导入先思考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这句歌词 形象地描写了山区的盘山公路,它们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 层层叠起,直冲云霄,这样的景观在平原地区很难见到。
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提示:减小坡度,降低施工难度,提高行车安全。
核心要点掌握好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仙桃中学 支峥嵘修订稿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仙桃中学 支峥嵘修订稿](https://img.taocdn.com/s3/m/3a9614e1f524ccbff12184d0.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一、内容提要 ① 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本节课针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1》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的“褶皱山”部分进行教学。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褶皱形成的原因,分析其特点以及生活当中的应用”。
这一节涉及到两部分内容: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考虑到内容较多,难度较大,而且褶皱又是本节中的重难点所在,因此此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也是以介绍褶皱山的形成过程,特点和其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为主。
学情分析 在初中以及上一节学生已经对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有些许认识,对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对这一节的学习会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此次内容涉及到一些学生比较生疏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对比分析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考虑到学生对山体的陌生性和实际经验的不足,也要适当的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生活中容易理解和熟悉的事件当中来。
③ 学法指津(自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 )) A 教法简介1.问题探究法(结合图片视频以及实验操作)感性跟理性相比,更形象。
用生动的实物演示,形象的图片视频资料,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事物。
如:通过课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通过折木筷的试验,帮助学生理解出现“地形倒置”的原因。
2.列表分析法 在问题探究的基础上,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学习背斜向斜的差异,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3.引导分析法 应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能投入到真正的实际应用中。
B 、教学用具道具:木筷,学生课本(自行准备)C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突破 这节内容的重难点就是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和地貌形态的表现,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解决方式:通过实例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二 教与学过程设计。
褶皱山地理教案.doc
![褶皱山地理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0e9253ea98271fe900ef93f.png)
褶皱山地理教案篇一:《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1课时《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学设计授课教师:班级:时间: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围绕课本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褶皱山在内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外力作用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的影响,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教材分析山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本节内容承接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将山地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是褶皱山的形成,二是断块山的形成。
教材首先指出山地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地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上,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对中外名山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有“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铺垫,对山地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内容是具体案例的运用与拓展,更强调原理和本质的学习。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短时间内难以亲眼目睹其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结合经验,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能力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延伸课堂教学,起到点拨作用。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7777c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3.png)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山地的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让学生感受山地的壮丽景观,引发学生对山地地貌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搭建知识桥梁。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请分析我国某一座褶皱山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地图等,合作完成讨论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提炼重点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山地形成的根本原因,理解褶皱山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山地地貌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学会使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山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2.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对褶皱山知识的记忆。
3.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山地地貌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地理素养。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选择一处身边的山地地貌,进行实地观察和描述。要求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褶皱山知识,分析该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将观察和分析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复杂地貌的形成过程存在畏难情绪。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以激发兴趣和培养自信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褶曲
构造 岩层 判断依据 构造地貌
背
形态 (岩层顺序) 早期 中间老 向上 拱起
两侧新 中间新
晚期
褶 斜
曲
山岭 谷地 山岭
向 向下
斜 弯曲
两侧老
谷地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甲地是向斜,乙地是背斜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阿尔卑斯山脉——滑雪胜地
喜马拉雅山脉——最雄伟的山脉
东非大裂谷——“地球的伤疤”
富士山——沉睡的活火山
大自然的壮丽 景色由什么力 量塑造呢?
相册
由 庞霞 创建
5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褶皱山
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掌握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重点) 3、理解地形倒置(难点) 4、了解板块运动学说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科 迪 勒 拉 山 系
褶皱
1.
什么是褶皱?
2.
3. 4.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
老
的在下,
新 的在上,呈水平状态。
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 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 弯曲,称为褶皱。
B
)
B.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
C.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带 D.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
知识总结
①褶皱: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重 点);地形倒置的原因(难点);背 斜、向斜在生活中的应用。
②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及其运动 产生的地貌。
甲地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容易成山岭; 乙地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 择 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背斜和向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背斜——修隧道
背斜适于修建 隧道,背斜上 拱岩层有良好 的支撑作用; 地下水顺岩层 渗流到岩层两 侧,利于保持 隧道的干燥。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
形成基本地貌;
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内部地壳相
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多火山地震
33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 山地震带
环 太 平 洋 火 山 地 震 带
练一练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A.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
海岭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落 基 山
安第斯山
岛 弧 链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板块张裂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 撞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裂谷、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洋
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板块
相撞
大洋板块与 海岸山脉、岛弧链 太平洋西部岛弧 大陆板块相 海沟 安第斯山脉 撞
2. 3. 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些? 4.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 岩层向下弯曲Leabharlann 分称为向斜褶曲背斜
向斜
褶曲
褶皱
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 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在地貌上,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
地形倒置的原因
山 岩层上拱形成山 背地 斜 谷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 地 谷 向地 斜山 地 岩层下弯而成谷
21
背斜 ——找石油、天然气
22
向斜—储水构造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巨大的山系 呢?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科 迪 勒 拉 山 系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分为几大板块? 2. 板块交界处有哪两种边界?
3. 板块运动产生哪些基本地貌?
2、板块运动产生哪些地貌? 3 、板块交界处有哪两种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