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 简单的数据整理 2教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2、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2、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2、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学习《2、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如何通过图表来收集和整理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

我们将使用二年级下册的教材,通过一系列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这一技能。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从教材的第五章第二节开始,主要内容包括:理解数据的概念,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了解整理数据的不同方式,比如表格和图表,并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来分析和解释数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利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能够应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已经准备好了纸张、彩笔和一些实际的数据收集工具,比如计数器和小球。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比如问学生们在他们最喜欢的季节里,他们通常会做些什么。

然后,我会指导学生们如何通过计数器和小球来收集数据。

我会通过一些随堂练习来检验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板书来展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图表来分析和解释数据。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收集自己家庭成员的身高数据,并将其整理成表格和图表,然后分析并解释这些数据。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并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调整。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所学的数据处理技能,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际情景引入在引入新课时,我选择了一个与学生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询问他们在最喜欢的季节里通常会做些什么。

这个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进来,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以及感受数据整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多样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概念及意义。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画图、列表等)整理数据。

3.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整理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对于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数据整理的方法和整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实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够选择合适的整理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感受数据整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让学生明白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

2. 难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整理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数据来解决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概念及意义。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整理数据。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实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整理数据的方法多样性。

6.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整理》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整理》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图表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使学生能够看懂统计表,了解简单的统计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用图表整理数据的方法,看懂统计表。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平时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数据,比如班级人数、考试成绩等。

那么,如何将这些数据整理得更加清晰、易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

2.探索活动一:整理班级考试成绩(1)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下本班最近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

(3)师:同学们,我们班的成绩有高有低,那么如何将这些成绩整理得更加清晰呢?我们可以用条形图来表示。

(4)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将你们组的数据整理成条形图。

(5)师:同学们,你们组的数据整理好了吗?请各组代表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6)师:大家看到了,每个小组都整理出了自己的条形图。

现在请你们观察这些条形图,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3.探索活动二:整理班级身高数据(1)师:同学们,我们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整理其他数据。

比如,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数据。

(2)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下本班同学的身高。

(4)师:同学们,我们班同学的身高有高有矮,那么如何将这些身高数据整理得更加清晰呢?我们可以用折线图来表示。

(5)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将你们组的数据整理成折线图。

(6)师:同学们,你们组的数据整理好了吗?请各组代表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7)师:大家看到了,每个小组都整理出了自己的折线图。

现在请你们观察这些折线图,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2)师: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可以整理的数据吗?比如,班级同学的生日、兴趣爱好等。

(3)师:请大家课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整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简单的数据整理_小学四年级教案

简单的数据整理_小学四年级教案

教案:数据整理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数据的概念,能够整理和处理简单的数据;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图表来呈现数据;3.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一些简单的结论。

教学重点:1.数据的整理和处理;2.使用图表呈现数据。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2.学生准备练习册;3.准备图表练习的复印件。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数据,如学生的身高、班级的男女比例等,引入数据的概念,并询问学生对数据的理解。

2.解释数据的含义,告诉学生数据是对一组事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得到的结果,可以用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二步:数据整理与分类1.教师给出一组数据,如学生的体重,并引导学生将数据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和分类。

2.让学生观察整理后的数据,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进行讨论。

例如:哪个数值出现最多?哪个数值出现最少?哪些数值相等或接近等。

第三步:用图表呈现数据1.教师向学生展示几种常见的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和饼状图,并讲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教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呈现,并让学生自己绘制相应的图表。

第四步:数据分析与结论1.教师给出一组数据和相应的图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数据和图表,得出一些简单的结论。

2.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和图表提出问题,如“哪种类型的水果最受欢迎?”、“男生和女生的平均身高差异大吗?”等,并让学生自己通过数据和图表来回答问题。

第五步:练习与巩固1.教师让学生打开练习册,完成与数据整理和图表呈现相关的练习题。

2.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组自己感兴趣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图表呈现,并写出自己对数据的分析和结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学会了基本的数据整理和处理的方法,并能够使用图表来呈现数据。

在练习和巩固环节,学生们也有机会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下一步可继续加强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利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人教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和整理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二)》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据收集和整理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二)》示范教学设计

2《数据收集整理(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例2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在进一步熟悉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掌握用“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并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体会统计在决策、预测中的作用,感受统计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

3.通过经历统计的过程,积累基本的统计经验,感受统计工作的严谨和科学。

教学重点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产生统计的需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前些天的班级讲故事大赛刚刚结束,小刚和小雨同学并列第一。

但是每班只能选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讲故事大赛,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班应该让谁去参加呢?(引入使用了教材中的场景,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情境。

)预设:我们可以投票决定,票数多的同学去参加比赛。

二、探究新知(一)收集数据,记录数据1.收集数据(教师先发小纸条,然后组织现场投票。

)师:根据小刚和小雨的表现,你认为谁能代表我们班参加比赛,就把他(她)的名字写在这张纸上。

注意每人只能写一个人的名字。

2.记录数据学生写完后教师统一收票。

师:投完票了,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预设:可以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的票数多,就让谁去参加比赛。

师:读一遍就可以吗?让我来读吧。

(教师快速读票,学生打断。

)预设:还要有人用笔记录,不然不清楚谁的票数多。

师:该怎样记录呢?请同学们安静地想一想,如果没有办法也可以和同桌小声交流一下。

(以下投票结果为预设结果,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投票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念选票,并提醒:选票念得慢一些,看同学记完后再念下一个。

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交流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票数,教师巡视搜集样例。

)3.交流反馈(1)展示学生作品,优化记录方法。

2024小学数学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据的初步处理》教案

2024小学数学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据的初步处理》教案

2024小学数学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据的初步处理》教案第一节:引入活动目标:通过引入活动,激发学生对数据初步处理的兴趣,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思路:通过一个生动而简单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活动:老师拿出一个由彩色小球组成的罐子,告诉学生这些小球代表着一组数据,让他们猜测罐子里有多少个小球。

一一询问学生的猜测并记录下来,然后打开罐子数出小球的数量,展示真实数据。

讨论问题:学生和老师一起观察记录的猜测数据和真实数据,让学生讨论哪个数值最接近真实结果,为什么。

第二节:数据整理与排序目标:培养学生整理和排序数据的能力。

思路: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按顺序整理和排序一组给定的数据。

步骤:1. 教师给出一组数据,例如:18, 16, 22, 15, 19。

2. 老师先示范,将这些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

3. 要求学生依照示范的方法来整理和排序数据。

4.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互相检查与纠正。

第三节:数据统计与分析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统计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思路:通过示范与实践,让学生掌握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步骤:1. 教师给出一组数据,例如:8, 12, 10, 15, 8, 10, 9。

2. 老师示范如何统计这组数据的总数、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3. 与学生共同计算这组数据的总数、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4. 引导学生思考这组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节:数据应用目标:培养学生将数据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思路:通过实际问题解决的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的数据处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活动:老师给出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小明一周的身高变化是多少?请计算一下。

步骤:1. 学生收集一周内的小明身高数据。

2. 学生整理和排序这组数据。

3. 学生统计这组数据的总数、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4. 学生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

第五节:巩固与拓展目标:巩固所学的数据初步处理知识,并拓展应用能力。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二、互动新授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

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案_小学四年级教案

简单的数据整理教案_小学四年级教案

教案标题:数据整理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数据整理,以及为什么需要数据整理。

2.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图形和表格来整理数据。

3.学生能够读懂数据整理后的图形和表格,并提取有关信息。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图形和表格来整理数据。

2.学生能够读懂数据整理后的图形和表格,并提取有关信息。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含相关的数据整理图形和表格。

2.学生课桌上摆放准备好的资料纸和彩色铅笔等写字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0分钟)1.教师呈现一张混乱的数据图形或表格,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看到的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整理数据的目的和重要性。

步骤二:数据整理方法介绍(15分钟)1.教师介绍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如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表格等。

2.教师使用示例图形和表格,解释如何整理数据和提取信息。

3.学生跟随教师指导,将示例数据整理成不同的图形和表格。

步骤三:小组合作练习(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数据整理方法,再选择一个主题。

2.学生根据所选主题,收集数据并整理成相应的图形和表格。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比较各自的图形和表格,然后汇报结果给全班。

步骤四:课堂展示(15分钟)1.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数据整理图形和表格。

2.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展示,并提出相关问题和评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图形和表格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更好地提取数据信息。

步骤五:巩固与评估(15分钟)1.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教师检查学生练习的正确性,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不同的数据,然后整理成图形和表格。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电脑软件或在线工具来创建更复杂的数据整理图形和表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介绍不同的数据整理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整理数据的重要性和方法。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1课时)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2课时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3课时)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4课时)20.2.1 方差(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3. 难点的突破方法:方差公式:S 2 =n1[(1x -x )2+(2x -x )2+…+(n x -x )2]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

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

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 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

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数据收集整理小学数学教案5篇

数据收集整理小学数学教案5篇

数据收集整理小学数学教案5篇数据收集整理小学数学教案1教材分析:“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的起始内容。

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的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具体分析:1.选校服颜色情境。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了开学初订校服选颜色的情景,引出“选哪种颜色合适?”的问题。

教材中一个小女孩做出判断: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然后出示: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新知的学习.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

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2.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

教材中首先出现了两个孩子正在针对“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进行研讨,情境图中学生的对话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统计)。

第一次对话。

一个学生说“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另一生说“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这里不仅确立了调查的对象(本班)而且渗透了抽样的思想。

第二次对话:一个学生说在班里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另一个学生说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调查。

对话中展示了调查的方式(举手、投票等)以开放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其他调查方法的尊重。

其次有一名老师正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提示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图下有一个统计表,表明了呈现数据的方式。

小学数学教案数据统计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简单统计

小学数学教案数据统计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简单统计

小学数学教案数据统计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简单统计教案:数据统计——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简单统计导学引入: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数据统计,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来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数据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教学过程:一、数据的收集步骤一:了解数据的来源通过课堂讨论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来源,比如问卷调查、观察实验、文献资料等。

步骤二:设计问卷调查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一个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收集数据。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你们家有几个人?”、“你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等等。

学生可以用纸和笔,或者利用电脑软件创建问卷。

步骤三:发放问卷学生将自己设计好的问卷发给同学们、家人、亲戚或者邻居等。

并要求被调查者如实填写。

二、数据的整理步骤一:汇总数据学生将收集到的问卷整理起来,将每个问题的回答汇总到一张表格中。

步骤二:制作数据图表根据整理好的数据表,学生可以制作各种数据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学生可以使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制作。

步骤三:分析数据根据数据图表,学生可以观察数据的规律和变化,分析其中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简单的结论。

三、简单的统计分析步骤一:计算频数和频率通过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可以计算每个选项的频数和频率。

频数指某个选项出现的次数,频率指某个选项出现的比例。

步骤二:制作统计表格根据计算出来的频数和频率,学生可以制作统计表格,以更加直观地展示数据结果。

步骤三:总结和讨论学生根据统计表格,总结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并与同学交流和讨论各自的发现和观察。

拓展应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调查问题并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然后通过制作数据图表和统计分析,让各个小组向其他同学介绍他们的调查结果和结论。

巩固练习:让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设计一个问卷调查,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简单统计分析。

最后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提出的结论。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整理》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整理》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整理》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将数据按照特定顺序排列;2.掌握将数据用图形表示的方法;3.能够分析和解释简单的数据。

教学准备1.课本《简单的数据整理》;2.白板、彩色粉笔或投影仪;3.PPT教学辅助材料;4.一些物品,如玩具、绳子等。

教学过程1. 引入1.教师出示一堆物品,如玩具、绳子等,并问学生:•这些物品怎么摆放比较整齐有序呢?•你们一般用哪些方法整理自己的物品?2.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整理方式。

2. 学习1.讲授第一节:按特定顺序排列数据。

•通过面包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将数据按大小、颜色等特定顺序排列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介绍排序方法的差异。

•可以在白板上演示排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2.讲授第二节:用图形表示数据。

•教师出示不同的图表,如柱状图、饼图、折线图等,讲解图形表示数据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自己绘制图表,掌握图形表示方法,并解释图表所代表的数据。

3.讲授第三节:分析和解释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排序和图形表示的方式,搜集更多的数据,并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

•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解释数据,发掘数据所代表的信息和意义。

3. 练习1.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设计训练题目,让学生掌握数据整理和解读的技巧。

2.可以使用配套的练习册或在线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

4. 结束1.通过提问和小结回顾课程中的学习内容,确认学生已经掌握重点。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巧,探索更多的数据整理和解读方法。

总结数据整理是数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掌握数据整理和解读的技巧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教案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数据整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数据整理的理解。

希望通过该教案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整理和解读的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三)简单的数据整理(2)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三)简单的数据整理(2)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三)简单的数据整理(2)教学内容:教材第104、105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l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学会把原始数据分段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编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进一步掌握看统计表分析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今天继续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课题)学会怎样把收集到的数据分段整理,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新课1.出示例2。

2.提问:根据这张记分单,你能不能很快地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大多数在什么范围指出:从这张记分单中很难看出某报社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总的状况,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如果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范围把这些成绩进行整理后,就能清楚地看出这次环保知识竞赛成绩的总的状况。

怎么整理呢3.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师边讲边板书示范)(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

从记分单中看出最高分是100分,最低分是55分。

(2)根据统计的需要,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段。

把分段情况按一定顺序排列后,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整理各段中的数据。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某报社环保知识竞赛的成绩划分为以下几段:100分90mdash;99分80mdash;89分70~79分60~69分60分以下教师完成以上板书后,提问:每段中又各有多少人呢①指导学生将记分表中l~6号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划正字的方法进行整理。

②请学生在书上用划正字的方法继续整理7~36号学生的分数,并统计各分数段人数。

另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最后集体校对。

(3)编制统计表,并把整理出的数据填人统计表内。

教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先确定将统计表分成分数和人数两栏,再根据以上各段找出的数据范围,将分数栏分成六段。

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再把各段起止分数的数据按照从高到低的/顷序填人分数一栏内。

(如下表)让学生填写第104页表格。

《2、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2、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2、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如何收集数据,数据的来源,数据的类型等。

2. 数据的整理:如何整理数据,数据的分类,数据的排序等。

3. 数据的表示:如何用图表表示数据,图表的类型,图表的特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数据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数据的分类和排序,图表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自带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具,如笔、纸、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的表示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六、板书设计1. 《2、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按照教学过程,分步骤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布置一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布置一些图表的绘制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学生的学习反馈如何,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简单的数据整理》公开课教案(和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下《简单的数据整理》公开课教案(和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下《简单的数据整理》公开课教案(和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材简析: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时发展,统计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统计的内容很多,在小学里主要是通过同学比较熟悉的具体事例,介绍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初步知道统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简单的数据整理》是同学学习统计知识的第一课,要求同学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且为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构想:(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通过义务
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同学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能根据简单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丈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而教材中的例子脱离了同学的实际生活,既不能引起同学的求知欲,又不能使同学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

于是我将和平一巷、和平二巷、和平三巷、胜利一巷、胜利二巷、东大街换成了大家熟悉的紫阳路、解放路、彭刘杨路,把挂图变成了街道示意图。

同学用不同颜色的圆片表示自身的家,再统计每条街道分别住了多少人,然后完成统计表,并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因此,我采用了“创设情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的数据整理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
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
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

2.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整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
单问题。

2.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

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
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

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

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

)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
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

记住
问题。

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
上标注上数字。

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

(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

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

从中再选
出统计表的方案。

)
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

出示下表(空表框)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
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

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

然后问一共多少人。

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

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填写,使学生感知数据的统计。

)
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

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

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

(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整理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

)
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
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

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

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

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

)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六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

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

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六第3题。

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

布置作业
1.练习六第2、4题。

(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

)
2.活动性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
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

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