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知人善助,助人为乐; •知人善去,量才用人.
人际环境认知
—对自身交往的小环境、小空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 是人际认知的关键 ➢ 是对交往过程的总结和概括 ➢ 是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深入交往的环境基础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一)认知印象的形成 1、第一印象的形成 概念:人与人之间初次接触后留下的对客体
最近因感冒引发气管炎,在某医院就诊后 拿着药液回家,妻子带她到附近的那家卫生 院注射,刘先生一看是自己上次经过的那家, 心想:“这家卫生院的护士注射技术行吗? 这里彻底消毒了吗?算了吧,还是多跑点路 到医院注射吧!”于是走了。
近因效应
—概念:对客体的印象形成上,最新获得的信 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原因:后摄作用 —影响
➢ 人际关系的含义 ➢ 人际关系的特点与行为模式 ➢ 人际交往的动机与需求
一、人际关系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
➢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
行为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质: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 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 态。
与其他社会关系有诸多不同,最根本的区别是: 鲜明的个性化,取决于个性心理和情感发展水平、个人 的社会化程度。
人际关系的类型—划分角度
按结成人际关系的主体划分 ➢个人与个人(起点)
按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
系矛盾的性质划分
➢对抗性关系
乙:再见!
甲表示了积极行为,乙消极被动地应付谈话,双方的平衡 破坏,使甲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情补偿而不安。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利瑞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 管理-服从型 ➢ 同意-温和型 ➢ 帮助-接受型 ➢ 求援-帮助型 ➢ 害羞-控制型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米德等。米德的代表作:《心智、自我和社会》
(“mind ,self and society”)。
理论观点: 1、个体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单元,强调符号和语言的作 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 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提出公式:刺激 符号的意义 反应。
提出者:韦纳(B.Weiner,1971)。 主要观点: 1、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三个维度: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1979年补充的)
2、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的内容: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如心境 等)、别人反应(如他人帮助)
期望理论
照明实验
霍桑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实验对象:绕线圈班组。
阶段一: 实验组:不断改善照明条件。 对照组:照明条件不改变。 结论:原来认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果是两组都在提高。 阶段二: 把两名女工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照明亮度降低。 结果:产量任然提高。 原因:一是工人在特定条件下工作,认为是雇主对她们的重视; 二是试验中管理人员与工人、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融洽。
主要观点:
1、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致性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每一个人都具备,由生活检验积累,因此叫 通俗心理学) 2、因果归因遵循“不变原则”,即特定的原因和特定的结果之间 的关系。
3、行为或事件的归因:内部状态(人的因素)和外在环境(环境 的力量)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增加结果
减少投入
减少结果
增加投入
提出者:弗洛姆(V.H.Vroom,1964),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1. 引言•简介:介绍本教案的目的和意义,强调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在个人发展和社交中的重要性。

2. 理论基础• 2.1 人际关系概述:–定义:解释人际关系的概念,并对其重要性进行阐述。

–影响因素:介绍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如个人特质、社会环境等。

• 2.2 沟通技巧:–概念:解释沟通技巧的含义,强调其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沟通技巧,如非语言沟通、积极倾听等。

3. 社交能力发展• 3.1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自我认知:探讨自我认知对人际交往中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影响,并提供相关培养方法。

–情绪管理:阐述情绪管理对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并提供情绪调节策略。

• 3.2 社交技巧培养:–社交技巧训练:介绍提高社交能力的具体方法,如主动交流、尊重他人等。

–感恩与善意:强调感恩和善意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并提供相应练习建议。

4. 解决冲突与谈判技巧• 4.1 冲突管理:–定义冲突:明确冲突的概念和种类。

–冲突解决策略:介绍有效解决冲突的方法,如合作解决问题、妥协等。

• 4.2 谈判技巧:–定义谈判:阐述谈判的含义和重要性。

–谈判步骤:介绍成功谈判所需经历的步骤,如准备、沟通等。

5. 社交媒体与虚拟沟通技巧• 5.1 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积极使用社交媒体:探讨积极使用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并提出注意事项。

–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负面社交媒体使用对人际关系带来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 5.2 虚拟沟通技巧:–虚拟沟通的特点:介绍虚拟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异同点,并探讨在虚拟环境下的沟通技巧。

–网络礼仪和隐私保护:强调网络礼仪和隐私保护在虚拟沟通中的重要性。

6. 结语•总结:概述本教案内容的核心要点,并重申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对个人发展和社交中的重要性。

•延伸阅读和资源推荐:提供相关书籍、文章、网站等资源,供进一步学习和深入了解。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首因效应
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
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 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 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 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 恶的部分。
晕轮效应
(二)晕轮效应
(二)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 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晕轮效应称为“莫斯科 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 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 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 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 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 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 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 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 为晕轮效应。
四、公平理论
2014-10-16
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
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 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 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 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 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 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 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第三节 对人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通俗心理学
二、相应推理理论
三、控制源理论
第四节 人际吸引理论
第四节 人际吸引理论
一、人际吸引基本理论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人际吸引基本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相互作用论 三、得失理论 四、相等理论
一、强化理论
1、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奖赏自己的人,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渗透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上发生。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效应 • 空间上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越容易成
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 较小的居住单元有助于友谊的形成。
熟识:重复接触
• “熟悉引起喜欢”--曝光效应 • 心理学家扎琼克在60年代末期的研究: • 研究素材: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照片 • 自变量:词汇出现的次数1-25 • 因变量:要被试猜测其含义 • 结果:被试对呈现次数多的词更有好感。
彼此倾听
• 女性的讲话方式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如使用 模棱两可的话语,更多的在对话中问问题,句末 使用升调。
• 如:好像是啊,我们还是感兴趣的,对吧? • 男性的敏感性不足,但自认不错。喜欢谈论非个
人化的事情,讨论物品和运动。而在女性的对话 中,感情和人物占有主导地位。
积极倾听
• 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时,我们有两个重要的 任务:
试试看
• 某一天,你在宿舍看书,室友回到宿舍, 看到地上很脏。室友抱怨你没打扫房间。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 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 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事业成就的主要因素
休斯顿(1988)的社会支持观
•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 成的心理伤害。布朗的调查发现(1978伦敦): 在紧张事件中,有丈夫支持的妇女10%患抑郁症, 而缺乏支持的妇女41%患抑郁症。
• 3,控制感丧失:他人有时会利用我们暴露的
信息伤害我们或控制我们。
• 4,出卖:当我们要求对方对我们暴露的自我信
息保密时,这种信赖有时会被出卖。
自我表露与关系发展
• 1,当关系由浅入深时,人们会暴露更多的 个人信息。这是社会渗透的深度维度。
• 2,当关系发展时,自我表露的内容也会变 得更宽。人们会谈论更广泛的话题。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近因效应recent-impression effect
(也叫新因效应)
概念:对客体的印象形成上, 最新获得的信息比以前获得的 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原因:最后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前提-足以引起注意)
影响:认知结构简单者,易出现;
时间间断易出现 熟人易出现
应该:既注意第一印象,也注意平时和最后印象。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first-impression effect
(也叫最初印象)
概念: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 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 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原因:信息输入大脑顺序,最先则作用最大
影响:有一定的稳定性;
其产生与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应该:将首因效应得到控制或控制在最低限度
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认知行为的互动性 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看世界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看世界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看世界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人际认知理论
3.人际认知内容
自我认知 他人认知 人际环境认知
自我认知-self-consciousness)
1.概念:人在社会实践中,对自 己生理、心理、社会活动 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进行认知。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social prejudice effect
概念:社会上的一部分成员对于某 一类事物或人群持有的一种固定不 变、概括笼统、简单评价的现象。 表现:主观、机械地归类(如职业;中国足球;地域) 原因:社会基础;复杂信息简单化;认知习惯;突出特征; 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偏差;新事物的认识) 应该:既有群体认知,有不忽视个体的认知;对新事物的认识;
人际吸引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提问:你认为应当如何做一个受到大家欢迎的人?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增进的往来。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从宏观上讲,人际交往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

从微观上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增进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际互动。

(一)人际交往的需求、动机
1、人际交往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宽容的需求。

(2)控制的需求。

(3)情感的需求。

2、人际交往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亲和动机。

(2)成就动机。

(3)包容动机。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诚信原则。

杰弗逊:“真诚是人生之书的第一章”
北宋晏殊要求重考。

3、容忍原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郑板桥:“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曹操:“官渡之战不追究通敌之人”
(明)杨成:“善护之,勿惊之”
柏林.乌戴特将军:“能治疗头发再生吗?”
小和尚翻墙,老和尚垫背。

4、赞美原则。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
马克.吐温: “反靠一个赞扬我就能很好地活两个月”
(三)人际交往的应用策略
1、调整好人际交往中的“期望值”。

2、把握好及的对象多少和周期长短。

(1)避免交往对象太杂或太少。

(2)避免交往时间过多或过少。

二、人际认知理论
(一)人际认知的内容
1、自我认知。

2、他人认知。

3、人际环境认知。

(二)人际认知效应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光环效应。

4、社会刻板效应。

5、暗示效应。

6、先礼效应。

7、免疫效应。

(三)人际认知效应的应用策略
1、避免以貌取人。

2、注意一贯表现。

3、了解个性差异。

4、动态观察表现。

三、人际吸引理论
(一)人际吸引的过程
1、注意
2、认同
3、接纳
4、交往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1、接近吸引律
(1)时间、空间接近。

(2)观点、态度接近。

(3)职业、背景接近。

2、互惠吸引律
(1)感情互慰。

(2)人格互尊。

(3)目标互促。

(4)困境互助。

(5)过失互谅。

3、互补吸引律
4、光环吸引律
(1)能力吸引。

(2)品质吸引。

(3)性格吸引。

(4)名望吸引。

5、诱发吸引律
(1)自然诱发。

(2)蓄意诱发。

(3)情感诱发。

(三)人际吸引规律的应用策略
1、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增加交往的频率。

2、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品质。

3、锻炼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

4、注重自身形象,给人以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