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概述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心理关系等。

显然,这种定义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概括,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从狭义上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各自的社会需要得到了满足,相互之间就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接纳的情感;如果人们之间的社会需要受到了损害或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大,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不愉快的关系甚至敌对状态。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较低层次的关系,受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同时,它又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关系的“横切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每个个体都是活在各种各样现实的、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它有以下特征:首先,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这种心理上的关系是由心理倾向性及其相应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其次,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认知成分是心理关系的基础,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

人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由认知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相互之间信息交流越多,了解越深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越接近。

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如何是人际关系的动力成分。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密情感,促使彼此心理相容;二是分离性情感,促进人们疏远排斥。

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如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知人善助,助人为乐; •知人善去,量才用人.
人际环境认知
—对自身交往的小环境、小空间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 是人际认知的关键 ➢ 是对交往过程的总结和概括 ➢ 是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深入交往的环境基础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一)认知印象的形成 1、第一印象的形成 概念:人与人之间初次接触后留下的对客体
最近因感冒引发气管炎,在某医院就诊后 拿着药液回家,妻子带她到附近的那家卫生 院注射,刘先生一看是自己上次经过的那家, 心想:“这家卫生院的护士注射技术行吗? 这里彻底消毒了吗?算了吧,还是多跑点路 到医院注射吧!”于是走了。
近因效应
—概念:对客体的印象形成上,最新获得的信 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原因:后摄作用 —影响
➢ 人际关系的含义 ➢ 人际关系的特点与行为模式 ➢ 人际交往的动机与需求
一、人际关系 (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
➢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
行为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质: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 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体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 态。
与其他社会关系有诸多不同,最根本的区别是: 鲜明的个性化,取决于个性心理和情感发展水平、个人 的社会化程度。
人际关系的类型—划分角度
按结成人际关系的主体划分 ➢个人与个人(起点)
按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
系矛盾的性质划分
➢对抗性关系
乙:再见!
甲表示了积极行为,乙消极被动地应付谈话,双方的平衡 破坏,使甲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感情补偿而不安。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利瑞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 管理-服从型 ➢ 同意-温和型 ➢ 帮助-接受型 ➢ 求援-帮助型 ➢ 害羞-控制型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米德等。米德的代表作:《心智、自我和社会》
(“mind ,self and society”)。
理论观点: 1、个体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单元,强调符号和语言的作 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 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提出公式:刺激 符号的意义 反应。
提出者:韦纳(B.Weiner,1971)。 主要观点: 1、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三个维度: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1979年补充的)
2、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的内容: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如心境 等)、别人反应(如他人帮助)
期望理论
照明实验
霍桑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实验对象:绕线圈班组。
阶段一: 实验组:不断改善照明条件。 对照组:照明条件不改变。 结论:原来认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果是两组都在提高。 阶段二: 把两名女工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照明亮度降低。 结果:产量任然提高。 原因:一是工人在特定条件下工作,认为是雇主对她们的重视; 二是试验中管理人员与工人、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融洽。
主要观点:
1、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致性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每一个人都具备,由生活检验积累,因此叫 通俗心理学) 2、因果归因遵循“不变原则”,即特定的原因和特定的结果之间 的关系。
3、行为或事件的归因:内部状态(人的因素)和外在环境(环境 的力量)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增加结果
减少投入
减少结果
增加投入
提出者:弗洛姆(V.H.Vroom,1964),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大学心理学教案: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1. 引言•简介:介绍本教案的目的和意义,强调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在个人发展和社交中的重要性。

2. 理论基础• 2.1 人际关系概述:–定义:解释人际关系的概念,并对其重要性进行阐述。

–影响因素:介绍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如个人特质、社会环境等。

• 2.2 沟通技巧:–概念:解释沟通技巧的含义,强调其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沟通技巧,如非语言沟通、积极倾听等。

3. 社交能力发展• 3.1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自我认知:探讨自我认知对人际交往中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影响,并提供相关培养方法。

–情绪管理:阐述情绪管理对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并提供情绪调节策略。

• 3.2 社交技巧培养:–社交技巧训练:介绍提高社交能力的具体方法,如主动交流、尊重他人等。

–感恩与善意:强调感恩和善意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并提供相应练习建议。

4. 解决冲突与谈判技巧• 4.1 冲突管理:–定义冲突:明确冲突的概念和种类。

–冲突解决策略:介绍有效解决冲突的方法,如合作解决问题、妥协等。

• 4.2 谈判技巧:–定义谈判:阐述谈判的含义和重要性。

–谈判步骤:介绍成功谈判所需经历的步骤,如准备、沟通等。

5. 社交媒体与虚拟沟通技巧• 5.1 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积极使用社交媒体:探讨积极使用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并提出注意事项。

–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负面社交媒体使用对人际关系带来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 5.2 虚拟沟通技巧:–虚拟沟通的特点:介绍虚拟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异同点,并探讨在虚拟环境下的沟通技巧。

–网络礼仪和隐私保护:强调网络礼仪和隐私保护在虚拟沟通中的重要性。

6. 结语•总结:概述本教案内容的核心要点,并重申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对个人发展和社交中的重要性。

•延伸阅读和资源推荐:提供相关书籍、文章、网站等资源,供进一步学习和深入了解。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首因效应
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
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 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 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 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 恶的部分。
晕轮效应
(二)晕轮效应
(二)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 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晕轮效应称为“莫斯科 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 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 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 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 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 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 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 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 为晕轮效应。
四、公平理论
2014-10-16
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
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 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 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 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 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 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 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第三节 对人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通俗心理学
二、相应推理理论
三、控制源理论
第四节 人际吸引理论
第四节 人际吸引理论
一、人际吸引基本理论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人际吸引基本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相互作用论 三、得失理论 四、相等理论
一、强化理论
1、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奖赏自己的人,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渗透在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上发生。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五讲 人际关系》
• “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楼台效应 • 空间上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越容易成
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 较小的居住单元有助于友谊的形成。
熟识:重复接触
• “熟悉引起喜欢”--曝光效应 • 心理学家扎琼克在60年代末期的研究: • 研究素材:无意义音节和中文字、照片 • 自变量:词汇出现的次数1-25 • 因变量:要被试猜测其含义 • 结果:被试对呈现次数多的词更有好感。
彼此倾听
• 女性的讲话方式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如使用 模棱两可的话语,更多的在对话中问问题,句末 使用升调。
• 如:好像是啊,我们还是感兴趣的,对吧? • 男性的敏感性不足,但自认不错。喜欢谈论非个
人化的事情,讨论物品和运动。而在女性的对话 中,感情和人物占有主导地位。
积极倾听
• 在接受别人的信息时,我们有两个重要的 任务:
试试看
• 某一天,你在宿舍看书,室友回到宿舍, 看到地上很脏。室友抱怨你没打扫房间。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
• 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 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 人际关系是影响个体事业成就的主要因素
休斯顿(1988)的社会支持观
•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 成的心理伤害。布朗的调查发现(1978伦敦): 在紧张事件中,有丈夫支持的妇女10%患抑郁症, 而缺乏支持的妇女41%患抑郁症。
• 3,控制感丧失:他人有时会利用我们暴露的
信息伤害我们或控制我们。
• 4,出卖:当我们要求对方对我们暴露的自我信
息保密时,这种信赖有时会被出卖。
自我表露与关系发展
• 1,当关系由浅入深时,人们会暴露更多的 个人信息。这是社会渗透的深度维度。
• 2,当关系发展时,自我表露的内容也会变 得更宽。人们会谈论更广泛的话题。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近因效应recent-impression effect
(也叫新因效应)
概念:对客体的印象形成上, 最新获得的信息比以前获得的 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原因:最后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前提-足以引起注意)
影响:认知结构简单者,易出现;
时间间断易出现 熟人易出现
应该:既注意第一印象,也注意平时和最后印象。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first-impression effect
(也叫最初印象)
概念: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 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 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原因:信息输入大脑顺序,最先则作用最大
影响:有一定的稳定性;
其产生与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应该:将首因效应得到控制或控制在最低限度
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认知行为的互动性 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看世界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看世界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看世界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人际认知理论
3.人际认知内容
自我认知 他人认知 人际环境认知
自我认知-self-consciousness)
1.概念:人在社会实践中,对自 己生理、心理、社会活动 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进行认知。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social prejudice effect
概念:社会上的一部分成员对于某 一类事物或人群持有的一种固定不 变、概括笼统、简单评价的现象。 表现:主观、机械地归类(如职业;中国足球;地域) 原因:社会基础;复杂信息简单化;认知习惯;突出特征; 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偏差;新事物的认识) 应该:既有群体认知,有不忽视个体的认知;对新事物的认识;
人际吸引的规律

人际沟通 第三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沟通 第三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
2.复杂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它是由多方面因素
联系起来的,且这些因素不断变化过程中,人际关系还具 有高度个性化和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特点
3.多重性:是指人际关系具有多因素和多角色的特点。 4.多变性: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相似,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一个人从出生起,
1.利瑞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美国心理学 家)八种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⑴管理-服从型:⑵帮助-接受型: ⑶同 意-温和型:⑷求援-帮助型:⑸害羞-控 制型:⑹反抗-拒绝型:⑺攻击-敌对型 :⑻炫耀-自卑型:
2.霍尼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社会学家) 他将团体人际关系行为模式分为三类。 ⑴谦让型:具有“朝向他人”的行为特征。(社
会工作、医务工作和教育工作)
⑵进取型:具有“对抗他人”的行为特征。( 商业、法律) ⑶分离型:具有“疏离他人”的行为特征。(科 研、绘画、音乐等工作)
任何人际关系都离不开认知、 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 富兰克林曾说:留心你的思想, 思想可以变成言语:留心你的 言语,言语可以变成你的行动 ;留心你的行动,行动可以变 成习惯;留心你的习惯,习惯 可以变成性格;留心你的性格 ,因为性格可以决定命运。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一)重视印象整饰 (二)主动提供帮助 (三)关注对方兴趣 (四)肯定对方价值 (五)经常互致问候 小结: 思考题:3:护理工作中,怎样将整体护理理念、以人为本理
念与人及认知的心理效应结合起来、因人施护、因病施护,把 这项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工作做到位?

三、人际交往的动机与需求
(一)人际交往的动机(了解)
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 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下次努 力过程或内在动力。

人际沟通 第三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沟通 第三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1.按结成人际关系的主体划分
2.按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分
3.按人际关系矛盾的性质划分 4.按人际交往的方向与选择划分 5.按人际关系规范化程度划分 6.按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划分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与行为模式
(一) 人 际 关 系 的 特 点 1.社会性 2.复杂性 3.多重性 4.多变性 5.目的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二)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从文化学角度看人际关系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三) 人 际 关 系 的 划 分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形成固定看法后,会泛化到客体的其他特征,并推及 对象的总体特征的现象。
光环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 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虽然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 普 希金却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 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 陪 她一起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 作,弄得债台高筑,并为她与人决斗而亡,使得一颗文学巨星就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三、人际关系的动机与需求 (二) 人际交往的需求
1、包容的需求 是指希望和别人交往,建立和谐的关系。 1)主动包容型: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坦然共处群 体之中,热情参与人与人之间的交锋和合作性 工作。 2)被动包容型: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03291人际关系 重点

03291人际关系  重点

1100000402100201709251363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实质1人际关系1)是人们在进行物质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通过相互交流或互动形成的彼此间的心理关系3)是人与人之间遵循彼此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规范,彼此交互影响的互动关系4)是人与人之间生产意义的互动过程5)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6)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诗人与人社会活动中相互交往与联系的关系7)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交往形成的感情格局,维系格局的纽带就是双方的感情2 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1.人系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3.利益是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性的作用3 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①感情上的亲疏②地位上的尊卑4人际关系的特点:①社会性②历史性③客观性④情感性⑤复杂性⑥变动性⑦网际关系5 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1)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2)还体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的3)在现代社会体现的更明显,更强化6 人际关系的客观性: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形成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功能具有客观性7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际关系纷繁复杂;人际交往层次纵横交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第二节人际关系学的学科体系一、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二、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人际关系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三、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规律(1)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3)人际关系的结构和功能(4)人际关系的类型(5)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6)协调人机关系的原则(7)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8)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9)基本人际关系学的调试技法(10)特殊人际关系的交往技法第三节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原则及方法1.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方法2.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3.实验法:通过有目的的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4.社会调查法:通关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5.社会测量法: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热嗯级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6.统计法: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一.研究人际关系学的目的:理论方面: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限实践方面:协调,优化人际关系;预防,消除人际障碍;建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统一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发展与逻辑、多学科方法论)三.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具体方法:1)文献法 2)观察法 3)实验法 4)社会调查法 5)社会测量法 6)统计法 7)人际关系评估法四.人际关系评估的几种方法: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第一节、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1、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深度都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2、人际交往与生产力:交往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创造和继承,而且和生产一起决定着社会结构3、交往的发展趋势:在共产社会主义之前很多交往都是被迫的、有限的,共产社会主义实现普遍交往第二节人群关系理论和人际需要理论一、人际关系理论:人群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的四个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2.同企管有关的人性问题3.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的问题4.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额比人们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关注人们如何管理 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以及 情感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情绪传染理论
情绪传染理论认为,人们 的情绪状态会相互传递, 从而影响彼此的情绪和行 为。
情感社会学
情感社会学研究情感在塑 造社会结构和关系中的作 用,以及情感如何被社会 因素所影响。
互动的行为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
该理论关注人们如何在不确定的 情况下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 如何影响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
研究人际关系形成、发展 和变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
朋友关系
非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建 立的友谊关系。
同事关系
恋人关系
男女之间建立的亲密关系 。
在工作场所中,员工之间 建立的相互关系。
Part
02
人际吸引理论
相似性吸引
总结词
人们通常会被与自己有相似兴趣、价值观、信念和人格特质 的人所吸引。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他 人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通过 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如何与他 人互动。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 要是由外部环境刺激所决定的, 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可以改变 人的行为。
Part
04
人际关系的发展理论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概述
01
依恋理论主要探讨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联结,认为这
详细描述
接近性吸引认为,人们与那些经常接触和互动的人更容易建立关系。这可能是因为频繁 的接触增加了彼此的熟悉程度,从而促进了亲近感的产生。在工作场所、学校等环境中
,接近性吸引是很常见的现象。
Part
03
人际互动理论
互动的认知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与已有 认知或价值观相冲突的信息时, 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从而激发

第九章 人际关系

第九章 人际关系

1.恐惧与亲和需要 沙赫特经典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 斯坦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聘人呆在一 个小房间里。这个小房间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准写信,也不让其他人 进入。最后,有两人应聘参加实验。实验结果是一个人在小房间里只呆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出 来了,另一个人呆了8天。这个呆了8天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让我在里面再多呆一分钟, 我就要发疯了。”
(六)相互性: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 阿伦森和兰迪实验:受到夸赞和喜欢的被试都倾向于仍然选择原来的伙伴,而受到抱怨和拒 绝的被试倾向于拒绝原来的搭档。 此外,阿伦森还发现了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肯定自己的交往对 象喜欢程度最高。
(三)外表吸引力
1.外表吸引力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斯特1996以明尼苏达大学新生为对象举行电脑舞会由电脑随机安排舞伴 不得交换中间休息时填写一个问卷以了解每个人对其舞伴的印象得出的结论是对方被喜欢以 至想进一步与其约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外表条件。 外貌甚至影响选举结果。 西格尔实验发现有魅力的女性比无魅力的女性更影响男性的交往行为。
第四节 爱情
一、爱情的含义 (一)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鲁宾认为,爱情和喜欢是相互密切相关但是又各不相同 的情感。爱情的三个主题包括依恋、 关怀和奉献、信任。爱情有较多的幻想,爱情是狂热而激烈的,爱情往往和性欲有关,爱情 具有占有性和排他性。
(二)爱情的行为与体验
1.爱情的行为。斯文森区分出了七种爱情行为(1)口头表述(2)身体语言(3)自我暴露 (4)非语言的方式表达感情(5)有形的爱情表征(6)无形的爱情表征(7)容忍缺陷
三、公平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平。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 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即双方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回报基本 是相同的,此时关系才是最稳定、最快乐的。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八章人际关系本章学习目标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人际关系状态描述和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爱情的类型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

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总是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

从出生到死亡,关系一直是人生经验的核心部分。

人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爱与恨等等,都与人际关系有密切关联。

没有同别人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没有文学、艺术,没有科学,没有一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是生活的基础。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有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希望了解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

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个体性。

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

在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2)直接性、可感性。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

(3)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

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连属情感。

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

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

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考情简介:这一知识点在山东教师招聘统考中会考察到,在其他地方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考察比较少。

作为一个生僻考点,可能会在一些地方性的考试中以单、多选的形式去考察,但是考察比较简单,因此在备考中联系生活事例进行识记即可。

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定义(互有所需,互相满足)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也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在于双方能否实现满足)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传导信息的时候),包括语言符号系统(探花交流()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肢体语言,穿着打扮)两大类。

(二)人际关系特点1.群体是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

2.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途径。

3.个性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4.人际关系以情感体验为特征。

5.人际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认知成分: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

在人际关系中,认知起到了唤起情感、控制和改变情感的作用,对人际关系起着调节作用。

2.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

3.行为成分:是指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作风、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

任何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改变,都是这三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正式群体中,行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调节着人际关系;在非正式群体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及稳定持久程度。

二、人际关系类型(一)舒茨的分类(只要知道能选就可)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需要有三类:1.包容需要。

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

(积极的)2.控制需要。

第9章人际关系

第9章人际关系


较多幻想 狂热 情欲 独占、排他
• 喜欢你的人:半夜会找你打电话聊天到很晚 爱你的人:半夜看你在网上会赶你下线 喜欢你的人:他会找你出去玩,叫你放弃正事或逃课 爱你的人:他会催你快写作业或者与你讨论功课 喜欢你的人:在你生病时,会讲好话关心你 爱你的人:在你生病时,他会关心到你烦,并强迫你去看医 生 喜欢你的人:他会尽量说好话来讨好你,你也会觉得很开心 爱你的人:他所说的话,都是关心你的,但是通常象是在命 令 喜欢你的人:他什么事情都会配合你,只要你开心 爱你的人:他会帮你辨别是非,但是你会感觉他管的太多 喜欢你的人:他说他要给你最大的快乐 爱你的人:他只能给你保证,你跟他在一起,他是最快乐的
二、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阶段
• • • •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三、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原则 • 1.真诚原则 • 安德森 1968
• 2.相互性原则(交互原则)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重视 与支持。任何个体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 他人。喜欢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 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 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3、独处需要与交往需要 平衡
二、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熟悉引起喜欢
[Zajonc,1968]考察照片呈现次数与被试喜 欢照片人物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喜欢的水平 “同桌的你” 原因? “但对于一开始就讨厌的人,却没有这种效应”
2、居住环境的邻近性对人际吸引的影 响
5、情境控制原则 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情 境的自我控制。
四、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
(一)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 情感上的“亲疏” • 地位上的“尊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提问:你认为应当如何做一个受到大家欢迎的人?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增进的往来。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从宏观上讲,人际交往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

从微观上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增进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际互动。

(一)人际交往的需求、动机
1、人际交往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宽容的需求。

(2)控制的需求。

(3)情感的需求。

2、人际交往的动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亲和动机。

(2)成就动机。

(3)包容动机。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诚信原则。

杰弗逊:“真诚是人生之书的第一章”
北宋晏殊要求重考。

3、容忍原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郑板桥:“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曹操:“官渡之战不追究通敌之人”
(明)杨成:“善护之,勿惊之”
柏林.乌戴特将军:“能治疗头发再生吗?”
小和尚翻墙,老和尚垫背。

4、赞美原则。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十日寒”
马克.吐温: “反靠一个赞扬我就能很好地活两个月”
(三)人际交往的应用策略
1、调整好人际交往中的“期望值”。

2、把握好及的对象多少和周期长短。

(1)避免交往对象太杂或太少。

(2)避免交往时间过多或过少。

二、人际认知理论
(一)人际认知的内容
1、自我认知。

2、他人认知。

3、人际环境认知。

(二)人际认知效应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光环效应。

4、社会刻板效应。

5、暗示效应。

6、先礼效应。

7、免疫效应。

(三)人际认知效应的应用策略
1、避免以貌取人。

2、注意一贯表现。

3、了解个性差异。

4、动态观察表现。

三、人际吸引理论
(一)人际吸引的过程
1、注意
2、认同
3、接纳
4、交往
(二)人际吸引的规律
1、接近吸引律
(1)时间、空间接近。

(2)观点、态度接近。

(3)职业、背景接近。

2、互惠吸引律
(1)感情互慰。

(2)人格互尊。

(3)目标互促。

(4)困境互助。

(5)过失互谅。

3、互补吸引律
4、光环吸引律
(1)能力吸引。

(2)品质吸引。

(3)性格吸引。

(4)名望吸引。

5、诱发吸引律
(1)自然诱发。

(2)蓄意诱发。

(3)情感诱发。

(三)人际吸引规律的应用策略
1、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增加交往的频率。

2、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品质。

3、锻炼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

4、注重自身形象,给人以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