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部编版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上册《芣苢》 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上册《芣苢》 课件(共27张PPT)
文本构建
芣苢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 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 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 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 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 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 素、自然之美。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结构图示
1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任务设计 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案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 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 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1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2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 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 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 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芣苢》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章:采摘芣苢时的动作描写,数量由少到多

第三章:芣苢越采越多,人们采摘完毕,满载而归
动词分析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捋”是对手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 描写,“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叶,“捋”是把 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既 写出芣苢的不同长势,也描绘出人们采 摘时娴熟的技巧和忙碌欢乐的场景。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分析结构
思考,《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 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 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 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 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 感。
重章叠句、循环往复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芣苢——车前草
芣苢
解题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 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 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 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 《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 诗。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 录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故 又称“诗三百”。 最初称“诗”,被汉儒 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
(七)、论据的角度: 是否典型、新颖。
劝学 1.论证特点
(一).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相结合(无)
(二).论证结构 (层层递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 (四)、语言表达(明白易懂、生动形象、排比和对偶使文 章有气势) (五)、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开门见山)
主旨概括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表现了周代一群妇女一边唱着 描述自己劳动过程的歌谣,一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她们的 劳作虽然艰辛,但却有一种出自天性、热情开朗的欢乐,表 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情绪和苦乐相随的精神状态。

6.1《芣苢》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1《芣苢》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情感表达方面有 何艺术特征?
① 这首诗的结构比较特别,各部分重章复沓到了极致。 虽然《诗经》中的民歌多用重章复沓,但这首诗尤为 突出。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 余的诗句重章复沓,达到了重章复沓的极致。诗句在 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 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了她们歌声 中的喜悦心情。
③ 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 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 “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 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能留给 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有时会采摘野菜来补充 口粮。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 药材。因此,当人们采摘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 芣苢,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因为人们看到了生 存下去的希望,所以当时的他们是快乐幸福的。
四言诗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 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 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 有天籁的意味。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
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1.听范读音频并纠正字音; 2.本诗描写了怎么样的劳动过程; 3.本诗的六个动词在用法上有哪些好处;
课文解读
1.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摘芣苢。前两句 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 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采”“有”,是对采摘的一般性描述。
③ 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 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 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 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 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 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 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 欢快劳动场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共2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共23张PPT)
芣苢
教学目标
➢ 反复吟咏,感受诗歌叠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 声情之美。
➢ 涵咏咀嚼,体味诗中六个表现劳动变化的动词的含义, 想象诗歌以自然质朴的口语所表现出的富有生机活力的、 欢快的采摘劳动场景。
➢ 感受诗歌体现的劳动者的苦与乐,体会古代劳动者的劳 动热情和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劳动精神。
课堂导入
——陶渊明《荣木》 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
——谢灵运《缓歌行》
• 采芣苢的动作过程
• 采芣苢的动作过程
动词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意义 采摘 取得、获得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提起衣兜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 据《本草》,芣苢有“强阴益精,令人 有子”的功能。捋其穗而得其籽,以做 此用。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在儒家诗学中,诗的功能有二,一是知识性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指向诗歌的内容;二是义理性的——兴观群怨、事父事君,指向诗歌的主 旨。
题解
··
《 •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 305篇。
➢ 诗歌的叙事艺术——章句的重复,即复沓手法。在《诗经》中经常表现为重章 叠唱。
➢ 复沓手法的艺术表达效果:
✓ 特殊的音乐效果,会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 ✓ 带来和谐舒缓的节奏,营造出轻松快乐的氛围;
➢ 正是这种复沓的手法让诗歌的意境变得和谐、纯美,使得诗歌构筑起一种诗 意的生命状态,具有和谐维度的审美价值。
• 上古先民们的采摘活动
➢ 采摘活动是上古先民最为重要的劳动内容之一。在男耕女织的上古农耕时 代,采摘是先民获取用来果腹的食物或者治病的药物,用来保暖的衣物, 以及用来祭祀的祭品的重要手段。

《芣苢》课件(91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课件(91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 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 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 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 生活的一面镜子。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曹、豳十五国风, 160篇。 •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 105篇。 •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 颂, 40篇。
6.1 芣 苢
• 《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 之情。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诗 经》中的经典篇章。“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 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 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 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 “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
•导 入
• 劳动是最美的,辛勤的劳动会结出累累的硕果。今 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亲历古人劳动的情景。
文学常识
• 1.《诗经》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 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 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 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说法。 • 《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

第6课《芣苢》课件精品PPT29张

第6课《芣苢》课件精品PPT29张

读,与诗人相通
《芣苢》诵读感知
朗诵这首诗歌要注意哪些要领? 把握好节奏;注意轻重音,助词适 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读出劳动的欢 欣,内心的热情。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Hale Waihona Puke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jié
xié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劳动阶段
开始 过程 收获
品读探究活动二
《芣苢》在写法方面有哪些特色? (1)赋的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本诗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采采芣苢,薄 言采之”这个句式贯穿始终,反复铺陈,把采芣 苢的热闹欢乐场面充分展现出来。
(2)重章叠唱的手法。 全诗一共三章,每一章的句式相同,只有六
⑵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 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 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 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 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 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 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 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 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 ,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翻译诗歌。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请用一句话概括《芣苢》的主要内容。 答案:这首诗写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 劳作场景。

6.1《芣苢》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6.1《芣苢》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丰腴的鲜桃结满枝。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
答案:重章叠句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
分 , 有 十 五 国 风 。 比 较 常 见 的 篇 目 有 《 周 南 ·关 雎 》 《 秦
风·蒹葭》《卫风·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诗
一般看作“正声雅乐”。常见的篇目有《小雅·采薇》 经
《小雅·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都是通篇用比,把奴隶主剥削阶级比喻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

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用 义
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
之内容作铺垫。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 起兴。
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 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 体,节奏为每句二拍。
芣 苢(fú yǐ)
芣苢,植物名称,即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 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 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芣苢》课件25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课件25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词 语
(5)薄言捋.之:_从__茎__上__成__把__地__取__下__。
(6)薄言袺.之:__提__起__衣__襟__兜__东__西__。_



采 采 芣 苢,薄言采之。采 采 芣 苢,薄 言有之。

长势茂盛的芣苢,我们把它采下来。长势茂盛的芣苢,我们获得了它。
芣苢(fú yǐ):车前草。采采:茂盛的样子。薄言: “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有:取得,获得。
风 雅 颂
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 谣。它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和鲜明 的现实主义特色。与屈原的《离骚》合称为风骚。 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用 于贵族宴飨,《大雅》 用于诸侯朝会。
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采 越
和 欢 欣


随堂练习
B 1.下面对《芣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劳动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 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B.“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采集野菜的急促感。 C.“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 D.“掇”“捋”“袺”“襭”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诗经》相关知识,掌握“诗经六义”;了解杨万里,把握“诚 斋体”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熟练地背默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两首诗歌内容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芣苢》优质课件

《芣苢》优质课件
语文部编版 高一必修一
芣苢
• 一、教学目标 •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 2.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 3.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 二、核心素养 •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 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 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薄言”属于平行过度,速度不快,“采”字是全章点睛之笔,气势又渐
趋响亮明朗。每句一、三句由起至伏,由急到缓,二、四句由伏至起,由
缓而急。一章之中两起两伏,两急两缓,读之有乘船兴游江湖之感,悠哉

悠哉,船随浪动,一浪方罢,一浪又至。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加深理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像《芣苢》 这篇重叠得更加明显。综观《芣苢》一诗,只有六个动词的变换, 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 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 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 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 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 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诗经 ·周南 ·芣苢 》
芣苢
关于 <<诗经>>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 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 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 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 称《诗经》。

6.1《芣苢》课件(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1《芣苢》课件(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
《诗经 ˙周南》
走进《诗经》
了解《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 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 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 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三、诵读感知 •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芣苢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fú 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 总结:
• 首先,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 的歌谣,很有可能是群唱。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 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 变,反复地表现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也由少至多,充 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这种至为简单的 文辞复沓的歌谣,更适合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 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 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 达出来。
导入:“身心愉悦的松弛感”— —那时的劳动的诗情画意
• 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于稻田,张秉贵在
普通柜台前永葆“一团火”的服务热情,钟扬不 断“探界”挑战人生新高度,时代在呼唤倡导践 行工匠精神。本单元不管是人物通讯,还是新闻 评论,都彰显着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着劳动精 神的传承和发展。今天让我们走近徜徉诗歌的海 洋,悉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 之美。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课 芣苢(精品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课 芣苢(精品课件)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 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1)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 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3. 分析手法:思考,《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 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明确: 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 表现出来的。
“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 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 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 “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拾取、摘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 地握取;“袺”, 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襭”,再把 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 序。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 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 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 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 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 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 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表现手法(根据朱熹《诗集传》)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 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1 芣苢(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8张PPT)

6.1 芣苢(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8张PPT)
把衣襟掖在腰 带上兜东西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深入探究
3.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 象。”读这首诗时,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象?请描述 画面,再现劳动场景。
① 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 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②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 了手指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③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 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 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妇女采集车前 子 即“ 芣 苢 ”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 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
《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 芣 苢 粲粲结子 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 烈的。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
写作背景
《诗经名物图解插图》 芣苢和卷耳
《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 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 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何它 义哉!
——宋 郑樵《诗辨妄 》

整体感知
跟着范读朗诵诗词,标注读音、划分节奏。勾画 重点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整体感知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领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提高 鉴赏诗歌的能力。

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中热情、 喜悦的劳动气息和劳动之美。

《芣苢》教学课件33张2022-2023学年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教学课件33张2022-2023学年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本研读
4、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 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①赋的手法。 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 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 题,就事唱事。
文本研读
4、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 节奏鲜明有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体现了《诗经》的哪些艺术特色。 ②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 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 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 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 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句意分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 采起来。
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 前两句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 的喜悦心情。“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句意分析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文本研读
2.《芣苢》一诗句式上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重章叠句是《芣苢》中尤为重要的艺术手法,全篇共三章相叠,在不 同的诗章里又叠用相同的诗句,“采采芣苢”四字的反复叠用,占据 了全篇的半壁江山。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 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 美感。
朗读感悟
芣苢 《诗经》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统编版新教材《芣苢》PPT课件1(共32张PPT)

统编版新教材《芣苢》PPT课件1(共32张PPT)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中思想正统、纯粹,没有邪恶的念头)
耳熟能详的《诗经》句子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 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造成 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 化感情的抒发。
• 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有助于表达曲 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 “关关” (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
• 《鹿鸣》,是款待嘉宾的宴会乐歌。
• 《毛序》中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
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
尽其心矣。”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 •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1分)全诗通过
“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 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 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2分)
【评分参考】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 答其他内容不得分。
结交了品质不好的人。 《诗经·国风·王风》:“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 【自求多福】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 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芣苢》实用课件

《芣苢》实用课件

文本研读
探究点1:“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 式反复咏唱来表情达意的手法。《诗经》常常使用这种手法增加 诗歌的表达效果,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 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文本研读
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 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 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 ,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里;“襭 ”,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这 首诗全篇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了采、有、掇、捋、袺、襭等 几个字,描写出妇女们采摘野菜的劳动过程,表现了她们劳作时欢愉的心情,烘托出 劳动的热闹氛围;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第06课
芣苢
激趣导入: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伟大的诗人们留 下了许多关于劳动的诗句,它们真挚动人,穿越时空。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 ,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素养目标: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培促进思维发展。 3.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4.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积累《诗经》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点拨:四言诗 Nhomakorabea多是二二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 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 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 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 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 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 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播放朗读,注意读音, 把握基本意思,解决 字词
①芣苢(fú yǐ):植物名称,即车前 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 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 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 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 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 须根。根出叶外展,长4—12厘米, 宽4—9厘米,全缘或有波状浅齿, 基部狭窄成叶柄,叶柄和叶片几 等长,基部膨大。花茎较叶片短 或超出,有浅槽;穗状花序排列 不紧密,长20—30厘米,花绿白 色。苞片宽三角形,比萼片短, 二者都有绿色的龙骨状突起;花 冠裂片披针形。蒴果椭圆形,近 中部开裂,基部有不脱落的花萼, 果内有种子6—8粒,细小,黑色, 腹面平坦。花果期4—8月。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 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 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 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 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 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 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 雅,颂”合称“六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 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 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 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 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 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 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 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中“采、有、掇、捋、 袺、襭”这六个字的顺 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 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 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 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 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 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 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 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 更换。

苢诗

复习《诗经》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 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 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 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 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 陔》、《白华》、《华黍》、 《由庚》、《崇丘》、《由 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 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词适当轻读,动 词适当重读。 ⑶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的热情。
翻译诗歌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
兴”。
本文用的就是赋
诗歌韵律之美 画面之美 劳动之美
劳动者是 最美的人
再见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 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 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 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 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 了民歌的特色。
《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
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
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