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第三章产品3.1产品与使用3.1.1产品本产品是智能化数字标牌广告机,是一款只播放用户最喜爱的广告,本设备将对所有媒介公司、商场免费提供设备及服务。
3.1.2使用方法本设备将对所有媒介公司、商场免费提供设备及服务,该设备具有人脸检测、人脸识别、性别识别、年龄段识别、表情识别、注视时长统计等功能。
植入人脸识别技术不仅能给商家带来用户分析数据依据,还可结合大数据信息,根据用户习惯和喜好的不同自动提供其更感兴趣的广告或产品展示3.1.3.人脸检测“智能惠达”智能设备的手机软件人脸检测有两个相当强大的功能:1.选择一张照片:选择照片,可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检测,也可以马上拍照进行检测,可以检测出:肤色、性别、年龄、是否戴眼镜、笑容度。
2.选择另一张照片:选择照片,可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检测,也可以马上拍照进行检测,除可以检测出:肤色、性别、年龄、是否戴眼镜、笑容度外,还能检测出两张图片的人物相似度,从而可以调查出来,在形色的人群中找到群众的各种相似度,进而投放适合的广告3.1.3明星脸(找自己)使用明星脸功能(由于目前数据库几乎没有用户图片数据,后面才开放”找自己“功能),选择照片,可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检测,也可以马上拍照进行检测,系统会选出和你有相似度的明星,并由高到低的排列出来。
3.1.4图片美化使用图片美化功能,选择照片,从相册中选择已存在的图片进行图片美化,也可以对照片添加一些小标题、小插件等等。
3.1.5魔幻相机使用魔幻相机功能,可选择不同的滤镜、场景、美颜等级来让你的照片更加优美。
3.1.6相册历史使用相册历史功能,可更快的找到修改过、检测过的照片,避免图片找不到,也节省了漫天照图片的时间。
3.1.7用户反馈“智能惠达”智能设备的创新性的把用户反馈放在主页,即方便用户把意见反馈给我们,也方便我们能收集到更多的意见反馈,帮助“智能惠达”智能设备e获得更多人的喜爱,更多人的追捧。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历史时期
时间范围
教育特点
主要教育机构/制度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教育资料相对较少,教育形态初现
-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重视礼仪和教育,贵族子弟接受私人教育,后期出现官方教育机构
太学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形成“学在官府”的局面,官学制度完善,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
-
隋朝
公元581年-618年
学校内容以五经和史、经、子、集为主,实行特色的“九级制度”,创立盐商书院
国子寺
唐朝
公元618年-907年
推行科举制度,形成完整的四种学制:文书制度、孔子学院、学校制度、公学制度
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
宋朝
公元960年-1279年
教育方法以及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新的测验制度“水笔判”,兴起私立学校
国子监、书院
元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实行儒学政策,设立国学推广儒家经典,孔子学院兴起
国子学、蒙古国子பைடு நூலகம்、回回国子学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
推行科举制度,重新组织国子监,设置兵部、刑部等专门教育机构
国子监、书院
清朝
公元1644年-1911年
实行封建教育制度,八股文教育成为主要学习内容,科举制度继续沿用
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私学兴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私学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
稷下学宫、私塾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实行法家思想,推行统一的教育制度,重视官学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1 成均:在部落联盟时期,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都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贵族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
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为成均。
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劳动生产为内容的教育,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
教者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者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2 、庠:在氏族公社中,教育年轻一代的任务,通常是由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
这种活动要就老年人的方便,一般在养老的地方进行,所以庠也兼为教育的场所。
庠这种机构,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和教育,而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3 、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
它们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 、西周的教育。
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5 、六艺教育。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影响: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意使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吾辈;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育家想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某些弊端,因此把六艺教育当做理想模式来强调,为自己的主张做历史论证。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别办学情势,是学术上百花怒放的场合,也是当时私学空前成长的一个标记,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成长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导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2.《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裁为主,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分散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意.论理思惟.道德不雅念及教导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3.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划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导对象,其根本寄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展受教导的对象,使那些同意进修而在学力.经济前提和时光上又不许可的人,都有可受教导的权力和机遇.这一教导主意适应了社会汗青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导的垄断,扩展了受教导的规模,相符教导事业的成长趋向.4.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提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归纳综合的孔子的教导目标.其根本寄义是主意把官职与进修慎密接洽起来,造就和提拔能治国安平易近的贤良之士.为平平易近从政开拓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权要制的形成.5.性善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重要不雅点之一,战国时代孟子起首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赋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小我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本,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革后,成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正统理论.6.性恶论中国古代人道论的重要学说之一,以为人的赋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建议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道本恶,强调道德教导的须要性,性善论以人道本善,重视道德教养的自发性,二者既相对峙,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道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必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情况和教导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导理论的重大进献.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以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导史上和世界教导史上一部最早.最完全的教导学专著,对先秦的教导理论和教导实践作了周全的总结和归纳综合,阐述了教导感化.目标和义务,以及教导轨制.教授教养内容.原则和办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导学的根本问题都有精辟的阐述,奠基了我国古代教导思惟的理论基本.8.太学太学的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级学府,中心官学的焦点.大学之名始于西周,是皇帝之学辟雍的别号.公元前124年,朝廷为五经博士配备必定命额的弟子,就成为汉代太学的开端,今后历代大多都有太学,属中心官学,大学性质.招收学生资历历代多有变更.太学的树立,使地主阶层有了造就统治人才的正式大学,标记住中国古代封建官立大学轨制的树立.9.察举制是我国汉代一种提拔仕宦的轨制,从中心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明.考核.推举当地贤士的职责.察举制始于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科举轨制的雏形,奠基了我国国代选士轨制的基本.10.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施行的一种严厉按照家世取士的选士轨制,是中国古代选士轨制成长的中心环节.由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示将士人进行评定为九级,朝廷选择前三个等级者授以官职.本质是承认了门阀氏族的特权.11.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倡导的道德教导的根本内容,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响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付与的,是违反不了的,旨在造就封建阶层统治者的忠臣顺平易近,为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统治供给了根据.12.《颜氏家训》颜之推著,用大量的汗青和事例剖析深入道理,是封建时代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全而体系地阐述家庭教导的封建家庭的教科书,对后世教导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家教规范”.在家庭教导上提出的很多有益思惟,直到今天仍有必定的借鉴意义.但《颜氏家训》又不废弃棍棒教导的主意,使其家教理论有显著的封建独裁主义的颜色,表现了其汗青局限性.13.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念书人的所介入的人才提拔测验,是历代封建王朝经由过程测验提拔仕宦的一种轨制.因为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开端于隋,完全于唐,到1905年宣告废除,阅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轨制使选士有了同一的尺度和措施,有利于全国思惟的同一和学术的同一,增强皇权,扩展了统治阶层基本,从而巩固中心集权制的封开国度轨制.14.《师说》是唐代教导家韩愈有关教师理论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第一篇分散阐述教师问题的著作,中间论点是“程门立雪”.他总结和成长了历代教导家关于尊师爱生的思惟,联合本身的教导实践经验从教师的感化.义务.择师尺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教师问题,极大地丰硕了我国教师理论宝库.15.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本上设有国子学.太学.西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崇文馆.弘文馆二馆.六学中前三学属通俗黉舍,进修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专科黉舍,统归国子监管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珍藏书本.校理书本和研讨传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合.充分表现了唐代封建教导的严厉等级性.16.朱子念书法是由元代程端礼整顿归纳的北宋教导家朱熹有关念书的经验及办法.共有六条:(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次序依次浏览;(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存眷解要熟读成诵,并重复回味,卖力思虑,懂得其真理;(3)虚心静虑,即念书不成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成见,卖力弃取;(4)切己体察,即要联合本身的现实,检查自我;(5)著紧用力,即进修不成松弛,应抓紧时光,振作精力,尽力长进;(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弘远的志向,清除一切急躁的心态和邪念.17.京师同文馆也称同文馆,是洋务派于1862年在北京创建的造就外教翻译人才的一所外国语专门黉舍.1867年今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含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黉舍.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新式私塾,开中国近代教导之先河,1901年并入京师大私塾. 18.《劝学篇》张之洞于1898年揭橥,体系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杨武教导思惟,分表里两篇,内篇专讲“中学”,共九篇,外篇专讲“西艺”,共十五篇,目标在于强化封建君主独裁,否决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意具有显著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导主意在客不雅上也促进了近代教导的成长.19.《大同书》康有为最重要的著作,1902年著,共20篇.表示了康有为大同的社会幻想与欲实施的政治纲要,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商量人类社会前景问题的一部名著.充满了平易近主主义平等的精力,也带有幻想社会主义的成分,固然无法实现,但它对促进中国人平易近的思惟觉醒的进步曾产生过优越感化.20.癸卯学制也称奏定私塾章程,是1904年由张之洞等拟定清当局颁行的中国教导史上第一个学制体系.是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规模内现实履行的学制,它的实施将中国教导推上了近代化的成长轨道.癸卯学制分为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把全部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初等教导,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导五年;第三段为高级教导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收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尚有师范教导及实业教导两个体系. 21.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7月中华平易近国教导部经评论辩论形成了壬子学制,于1912年9月3日颁布.此后不久,教导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类黉舍令,它们与壬子学制组成了一个完全的体系,学程18年,分三段四级,三个体系,被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承上启下,是对传统的封建教导进行根赋性改革的学制,资产阶层性质,在中国教导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汗青感化.22.壬戌学制(一九二二年新学制)1922年诞生的模拟美国的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求学年限为:初等教导6年,中等教导6年,高级教导4~6年.大学院年限不定.是中国教导现代化成长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记.23.晓庄师范黉舍晓庄师范黉舍原名实验村庄师范黉舍,是陶行知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的黉舍.在晓庄师范中,陶行知将其教导思惟付诸实践,并确立了生涯教导理论思惟.晓庄师范黉舍的办学实践固然短暂,但是它的创办使陶行知确立了生涯教导理论思惟,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Education history of China课程编码:14102C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中国教育通史开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它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之一。
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继承我国历代优秀的教育遗产,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借鉴,以改进和提高当前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任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大部分。
教育实践主要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的实施情况,即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任务、方针、政策、制度、行政管理、教育设置及教育和教学的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教育理论即指各个阶段和时期教育家的思想学说。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史》,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遗产进行批判的继承,正确评价教育家的思想学说,并要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及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和实事求是等原则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1、课堂教学本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讲授应力求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克服满堂灌。
这样做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
2、课外作业本课程要进行三次作业,古代、近代、现代各一次,形式均为小论文的书面作业。
要求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作业,并进行讲评。
3、教学辅导《中国教育史》在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辅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问题。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一、中国古代教育(一)文学教育1、文学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教育,是从先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演变而来的历史发展结果。
2、儒家思想主导:文学教育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发展的,由其内涵的“礼”、“乐”、“书”、“史”、“易”等组成,成为枢纽式的知识体系。
3、学校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机构,为古代教育秩序提供了重要支持。
它们分别是私塾、名门私校、官办学校等。
(二)技术教育1、技术教育起源: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技术教育,先秦时期太公所建的军队作战技术学堂就是我国最早的技术培养机构。
2、技艺与书信:技艺一方面是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信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技术教学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应用教育:中国古代家里有“礼仪”、“工艺”、“木工”、“杂技”等生活技术,以及建筑学、医药学、机械学、冶金学等应用教育。
二、中国近代教育(一)学校的发展1、西学的兴起: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始于清末,自洋务运动时期起,中国教育繁荣了起来,开始接纳西方文化开始出现众多的西式学校和大学。
2、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期间,中国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学校更加开放,实施了“新课程”,大力发展非传统科目,诸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
3、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体制得到极大发展,目前中国有多所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并形成以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三大寰宇泰斗。
(二)教师的发展1、教师的角色:教师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习者的导师和领袖,又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
2、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应当具备健全的师范知识;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具备文学文化修养;具备良好的胸襟宽广、关爱学生。
3、教师的建议:要崇尚科学文化,依靠科学发展教育;要积极发展学科,依法管理教育活动;要德育优先,培养优秀学生;要主动担当,全心全意教育人民。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1.西周的教育制度:①“学在官府”;②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③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④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2.“六艺”教育:①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②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③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④射御:军事技能训练;⑤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
3.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①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②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③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
5.齐国的稷下学宫:6.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7.孟轲的教育思想:①“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②“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③“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④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⑤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8.荀况的教育思想:①“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②“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③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④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⑤“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⑥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
中国教育史(近现代教育)
第一章 鸦片战争时期和洋务运动教育 第一节 封建教育的衰朽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一、封建教育的衰朽 1、官学名存实亡,学风颓废 2、教育内容不切实际 3、科举考试流弊百出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1、龚自珍的教育改革主张 龚自珍是中国中世纪最后一位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思想家。第 一,批判封建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第二,“不拘一格降人 才”。 2、魏源的学习西方思想 第一,主张“经世致用”;第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西 方思想
第三节 蔡元培的教育活动和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内容:“国民教育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
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 2、评价 首先,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一种积极、进步 的教育思想;其次,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再次,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五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教育的目的(作用):“使无业者有
业,使有业者乐业”。 2、大职业教育主义 职业教育社会化和科学化,职业学校的教学 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 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 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敬业乐群”。
三、大学教育思想 1、大学性质——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
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 成学问家之人格。” 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 是对教师的要求。 2、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4、教学制度——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5、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评价: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理论和办学实践上的一笔十分宝贵 精神财富。
《中国教育史》课程介绍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的学科,是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包括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各历史阶段的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以及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和主要教育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扩大教育知识眼界,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科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史》课程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它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做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理解教育的社会文化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本课程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前教育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中国教育史》课程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教育研究者可以借助本课程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推动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教育类专业基础课,对于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先后进程。
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教育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都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对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篇读书笔记,将从中国教育史的几个关键时期入手,简单分析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意义。
1.古代教育时期中国古代教育时期算得上是中国教育史的鼻祖,它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严格规范教育内容和方式。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内容广泛,包括文、史、经、子、诗五经等,在此基础上,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干;教师被赋予了非常高的社会地位,教书育人的职责也成为“君子之道”之一;此外,此时期的教育还有种姓制度,即割裂了贫富之间的机会,并依靠财政支出来保证在维持统治之下的贵族阶层子弟的幼稚园教育。
2.封建教育时期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它随着政治建制的形成而形成。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步完备,私塾普及,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私塾中的书生在财富到足够水平后,学生们登基为状元,成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地方政府则由体制内的文人担任,勉力提供教育资源以使贵族子弟接受基本教育;通过应试考试制度,社会排斥了许多人才,高考日后得这个制度充分恢复了封建主义下等级制度的坚定与不屈不挠。
3.现代教育时期中国现代教育正在构建中,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学制逐渐规范,学校制度逐渐形成;教育模式开始多样化,大学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洋务运动和改良派推进科学技术教育,各种主义势力进入学校而带来多组份互相背离的教学内容;国民教育政策的颁布和执行以及高等教育慷慨就业政策等措施共同推动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然而,教学模式的创新仍然是不足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没有发挥出来,而教育从业者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却不足以使教育成为一个民族的命运。
中国教育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创新与探索的历程,在历史的波澜中,我国的教育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以更好地适应民族命运的需求。
中国教育史
• 问题: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有哪些?你怎样理解? • 生物学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 心理学起源论(孟禄) • 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劳动需要) •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
• 记事——图画——象形文字——最早文字(仓颉)
•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 成均(“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
遗礼可法者”)
• 庠:养老与教育
• 成均与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
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它虽然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它开 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 产生奠定了基础。
教,在宽。”《史记.五帝本纪》
•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
王制》
• 教育内容出现以变化:
• 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 “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 强调礼乐之教:司徒负责五常之教、秩宗负责三礼(天
神、地祗、人鬼)
• 强制手段的采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经济发生重要变革,农业
为主,手工业独立。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氏族公社制度 变为部落联盟制度,原始社会处于解体之中。 •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 知识垄断;教育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
力者的社会教育;
• 如:“夔,命尔典乐,教胄子。” 《尚书.舜典》 •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尔作司徒,而敬敷五
公社(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平等性2. 教育的社会性3. 教育的现实性4. 教育的非独立性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2. 社会生活教育(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3. 艺术和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一、 学校的产生1•夏以前的学校一一成均(与音乐有关)、庠2. 夏代的学校一一庠、序(国都)、校(地方)3. 商代的学校(1) 地方:庠(赡养)、序(骑射)(2) 国都① 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② 瞽宗(礼乐)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校体系r 校(设立于乡)乡関序(设立于州)I 庠(设立于党)I 塾(设立于闾)2. 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r 天子所设人学 (大学国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i 诸侯所设人学一一泮宫1. 政教合一(教育职能)2. 官师合一(教师来源)3. 学术官守(知识保存)4. 学为政用(教育目的)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3)文化垄断的打破2.私学兴起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4)私学的创办人乂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稷下学宫1.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孟子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化民众,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 懂得礼仪廉耻。
学习方法
孟子提倡深造自得、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主张自反、内省、改 过迁善等修养方法。
荀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目的是化性起伪,通过教化来改变人 的恶性,使人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教育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 普遍性和平等性。
秦汉时期教育
秦朝教育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教育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规范 。
汉朝教育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 位。同时,汉朝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学体系,包括太学、郡县学等。
近现代教育思想
介绍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包括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 教育思想和实践。同时分析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和优势。
02
古代教育
夏商周时期教育
夏朝教育
初步的教育形态,以传授生产和 生活技能为主,强调礼仪和道德
教育。
商朝教育
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以培养官吏和贵族子弟为主,教 学内容包括祭祀、卜辞、武艺等
从近代到现代,介绍中国近现代教育 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学制改革、 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等。
秦汉至明清时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制度变革及其原因和影响。
中国教育思想演变
儒家教育思想
介绍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 育思想。
墨家、道家教育思想
探讨墨家、道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 影响。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
汇报人: 2023-12-13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
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它以语录体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道德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无别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学而优则仕4 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促进了私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性善论5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对后世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善的道德价值,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性恶论6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注重道德修养的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师及师生关系,论基础。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
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
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思想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他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最早提倡尊师他认为教师具备的四个条件1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要能循序渐进,颂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
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
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历史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力行,中庸,内省,改过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
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荀子的思想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他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最早提倡尊师他认为教师具备的四个条件1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要能循序渐进,颂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墨家的思想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他把教育看成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与表现。
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影响下的改变和形成。
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所以人人应该接受和学习教育。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人。
道家的教育思想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是与生俱来的,人所要做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以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来保持其智力所不能理解的,即不强求知识,一切应顺应自然。
道家人法自然,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主张以自然天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
2逍遥的人格理想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法家的教育思想——绝对的性恶论人性利己说:表现:1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2人性有趋利避害的特点3人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教育论著《中庸》——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论述的主要问题1性与教,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人性要得到保存和发扬就要靠教育2中庸:最大限度的妥协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4提出了两条教育途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一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主要论述教育问题的实施,偏重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学制与学年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把大学教育年限分为两段,五级,九年。
这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豫指预防,时是及时,孙是按顺序,不越级启发诱导,长善救失文教政策确立的影响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使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促成了教育政治伦理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为博士设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成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成立。
郡国学是地方官学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文翁兴办。
鸿都门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
汉代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孝廉(主要科目)、茂材、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尤异、兵法、阴阳差异、童子。
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独尊儒术政策的具体表现的是熹平石经三大文教政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兴学士以养士(兴教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选拔有贤德的人才,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为了改变人才短缺的局面)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意义:对于巩固统一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有一定进步意义。
论人性教育与作用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
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
人性之中有仁气,有利于发展封建社会的道德因素,是主导方面,而贪气是从属方面。
教育的作用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谢之性,中民之性的人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
道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王充的教育实践——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论衡》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主张问难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关于教育作用他充分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国家和社会应该保障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
他认为,人的善额关键在教育;教育可以使人变善,使中人定型,也可使善人变恶,同时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
名言: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练自黑。
培养目标:五个等级,文吏,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
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其次是文人,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伦理人才。
论学习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学习过程——见闻为与开心意学习效果——效验学习方法——问难与距师西晋的教育制度的特征是国子学的设立。
国子学的创办,使传统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也使传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格局。
南朝宋的四馆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宋明帝设立总明观,置祭酒,分设儒,道,文,史四科。
总明观不是单纯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隋唐时期隋文帝设置国子监,内设祭酒,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标志着我国历史上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开端;礼部成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官署办学,管学是唐代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唐代的学制分为官学与私学两部分,管学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二者是递升关系不是统属关系。
中央设有六学和二馆,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地方官学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唐代的两种特殊教育机构,玄学和集贤书院。
私学发展的原因1政府提倡2 太平年代,人们渴求文化3 科举考试,刺激私学的发展4 办学形式灵活,私学发展具有活力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1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2 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5学校类型多样化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7重视医学教育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产生。
科举考试的程序考生来源:生徒和乡贡。
基本程序:乡试——省试——吏部试考试科目:常科和特科。
常科包括秀才,进士,明经,明字,明法,明算特科包括一史,三礼,道举,武举。
科举的考试方法:帖经(相当与填空题),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前提条件,科举制成为人们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刺激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合理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消极:1国家只重视科举,而忽略了学校教育2科举制有极大地欺骗性,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颜之推——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写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1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治国人才3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实践仁义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他还提倡士大夫应该重视农业生产知识,不过仅限于认识上的重视,不是亲自去耕作。
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言语教育,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为严慈相济。
同时注意: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
韩愈的思想性三品说是韩愈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韩愈主张以儒道治天下,先通过教育向广大百姓灌输封建道德观念,再用刑罚加以控制,同时还要统治者以德治天下。
他建议统治者效法孟轲,以培养合格官吏。
教育的任务是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
他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
他也重视选拔人才,呼吁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
韩愈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师道思想。
中唐时期以儒家思想卫道士自居的思想家是韩愈。
宋神宗将科举改为三年一试,从宋代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明朝时期进入鼎盛时期,明代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宋代兴文教政策的表现:1是重视科举,重用文人2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3 尊孔崇儒,辅之佛道4 理学,书院,私学兴盛。
三次兴学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运用苏湖教法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创立三舍法崇宁兴学——蔡京发起,作用最大三舍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将上舍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提高太学的地位。
三舍法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也有影响。
苏湖教法由胡瑗创立,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而且开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
六等黜陟法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