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一)

合集下载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观点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观点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观点我赞同正统多元论学派的观点。

在劳动关系中,雇主的利益在于支付雇员报酬的最小化,以及从雇员那里获得利益最大化,而雇员的利益在于工资福利的最大化,以及在保住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少工作。

这就构成了劳动关系冲突的必然性。

正统多元论学派观点的基础是雇佣关系多元主义的信念和价值观。

正统多元论学派认为雇佣组织就是一个微型社会,组织中有不同是利益群体,他们都有追求某些目标的需求,但是达到目的的方式却不一致。

管理者对于组织的整体效果和目标的实现负有责任。

雇员关心的更多是个人利益,特别是希望获得更有利的雇佣条款和条件。

同一组织中不同群体对于有效资源进行分配时,难免会有利益冲突。

这就要求有一系列的机制来防止利益冲突演变成为混乱,进而有效解决方法和机制。

我认为,劳动法和集体谈判是确保公平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正统多元论学派提出工会和集体谈判是较为有效和民主的方法。

这相对于新保守派依赖于“纯市场”调配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

在劳动关系中,雇主无论是在力量还是在资源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雇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是建立在压榨雇员,剥削雇员劳动剩余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纯市场”调节只是一个美好的假想而已,并不具有科学性。

管理主义学派基于“关系一元主义”的信念也是不现实的。

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一个企业是不可能有完全一致价值观的雇员的。

不同岗位的雇员可能利益也会不同,利益不同必将导致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和不同价值取向。

管理学派过于看重组织内的一致性,而认为工会等组织的存在是对雇佣关系的一种干扰的观点更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既通过“结构不公平”理论提出集体谈判的重要性同时又批判当前的工会,认为工会难以战胜强大的权利资方,从而无法为成员提供有效的保护,甚至在严重影响是无法保全自己。

这是一种较为松散的观点。

激进派基于马克思的阶级基础提出带有很重的阶级斗争性。

首先劳动关系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脱离经济基础谈劳动关系就像无根之树,是经不起考究的。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劳动关系概述 劳动关系的演变历程 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 劳动关系的管理实践
劳动关系的定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 动者与用人单位 之间在劳动过程 中形成的权利义 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主体 包括劳动者和用 人单位
劳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包括劳动报 酬、工作时间、 休息休假、劳动 安全卫生等
企业文化和劳动关系管理
企业文化:企 业的价值观、 行为准则和员
工行为规范
劳动关系管理: 企业与员工之 间的沟通、协
调和合作
企业文化对劳 动关系的影响:
企业文化可以 影响员工的工 作态度、行为
和满意度
劳动关系管理 对企业文化的 影响:劳动关 系管理可以促 进企业文化的
建设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劳动时间: 雇员为雇 主工作的 时间
劳动条件: 雇主为雇 员提供的 工作环境 和条件
劳动保障: 雇主为雇 员提供的 劳动保障 措施
劳动争议: 雇主与雇 员之间可 能发生的 劳动争议
古代劳动关系
工业革命:劳动关系开始形成,工 人阶级逐渐壮大
近代劳动关系
劳动立法:各国政府开始制定劳动 法律,保护劳动者权益
员工代表制度: 设立员工代表, 参与企业管理和 决策,维护员工 利益
员工培训和发展: 提供员工培训和 发展机会,提高 员工素质和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
员工福利和薪酬管理
福利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薪酬制度: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等 福利和薪酬的调整:根据市场行情和公司业绩进行调整 福利和薪酬的公平性:确保员工福利和薪酬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劳动关系学第二讲.ppt

劳动关系学第二讲.ppt

劳动关系的资本经主济义理和论社工会业主背义景理论的理工业论资比本主较义
理论
主要解释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化进程 资本主义工业 化进程
主要代表人物 卡尔·马克思 埃米尔·迪尔 马克斯·韦伯 凯姆
相应的劳动关 激进学派 系的学派
正统多元论学 自由改革主义

学派
管理主义学派
主要的社会形 阶级 式
相互交错的利 分层制:多个
第二讲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引导案例:
是煽动罢工,还是正当维权
2001年10月29日,由于企业低于该市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且不按 法
定标准支付加班工资,停工待料期间不发生活费等,以生产部门为主的 1000多名职工采取在厂内静坐停工的方式,要求解决问题。停工当天, 在劳动站的协调下,企业第一次就工资标准和加班费等问题与李某、何 某、刘某等组成的职工代表进行谈判。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全体员 工恢复上班。 2001年11月12日上午,某电器厂李某接到公司人事部的一份书面通知: 因李某煽动罢工,破坏生产,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经董事会研究 并请示政府部门,决定给予开除,并不予结算工资。与李某先后接到通 知的还有公司的何某、刘某。
激进学派
工会参与社会活动,雇员所有制和企业的雇 西班牙(蒙作
员控制制度
根体系)
第二节 劳动关系理论溯源
——亚当 斯密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让资产阶级自由追逐个人利益的自由放任 思想; 工人协会是防守的; 雇主协会采取进攻措施压低工人工资; 工人联合或工人协会往往更具有暴力性和 侵犯性;
第一节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西方五大理论学派:
新保守派 管理主义学派 正统多元论学派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 激进派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 劳资矛盾的焦点依旧,斗争方式有所变化, 集体谈判得到认可 • 罢工斗争广泛,资方有所让步 • 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放任 政策转向国家干预,大量劳工立法出现, 使劳动关系向着有序化、法律化前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劳动关系
• 受战争、革命的影响 • 国家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 • 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三方协商机制出 现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劳资关系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 立关系。 2、劳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劳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 础上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 4、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是重要的革命 策略原则。 5、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会是合乎规律的、 必然的现象。
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
三、 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
• 劳工问题是伴随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 • 劳工问题主要包括:劳动就业问题、劳动条件问 题、劳工标准问题、劳动报酬问题等等 • 劳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劳动关系双方根本利 益的不同 • 劳工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出现了相关的理 论——劳工运动理论
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
第二讲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教学要求
一、了解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二、理解劳动关系的主要理论 三、掌握劳动关系系统论
一、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
(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 关系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劳动关系
•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第一个系统地 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指出商品 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并区分了简单劳动和 复杂劳动,考察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与价格的关系,分 析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 斯密非常关注劳动分工、社会分工和社会 公正,其观点对劳工问题的研究做出贡献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是以直接一种剥夺方式形成的。

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劳资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完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整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政策。

归纳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第三,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律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劳资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2-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2-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体现为:第一,劳动关系主体是以直接一种剥夺方式形成的。

第二,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与强制。

第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并不同步。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西方国家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劳资双方形成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第三,阶级斗争尖锐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完成了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调整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政策。

归纳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一,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的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工会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日趋强大的、有组织的劳工运动,迫使资方及其政府做出让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第三,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资关系政策,从对劳资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政策,大量劳工立法的出现以及相应机构的建立,使劳资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律化方向迈进。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的劳动关系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劳资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第一,战争、危机和革命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资关系的发展,劳资关系领域的许多重大变化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

第一节甄选及其有效性 第二节甄选的主要方法 同步自测 同步自测解析
第一节绩效管理概述 第二节绩效计划与绩效监控 第三节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工具 第四节绩效反馈与结果应用 第五节特殊群体的绩效考核 同步自测 同步自测解析
第一节薪酬管理概述 第二节股权激励 第三节特殊群体的薪酬管理 第四节薪酬成本预算与控制 同步自测 同步自测解析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概论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 第三节劳动力需求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均衡与非均衡 同步自测 同步自测解析
第一节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第二节就业与失业 同步自测 同步自测解析
第一节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 第三节人力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 第四节劳动力流动 同步自测 同步自测解析
第一节劳动法律责任 第二节社会保险法律责任 第三节劳动监察 第四节行政争议处理 同步自测 同步自测解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第十四章社会保险法 律
第十五章劳动合同管 理与特殊用工
第十六章劳动争议调 解仲裁
第十七章社会保险
第十八章法 律责任与行
政执法
2017年全国 经济专业技 术资格考试 人力资源专 业知识与实 务(中级) 试题
第一节社会保险法律关系 第二节社会保险法律适用 第三节 《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 同步自测 同步自测解析
目录分析
第二章领导行为
第一章组织激励
第三章组织设计与 组织文化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二节激励理论 第三节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同步自测解析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程延园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程延园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劳动关系各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明晰,同时劳资矛盾不断增加,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关系调节的一些制度也在纷纷建立起来,社会和市场对懂得劳动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开始增加。

在劳动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有些兄弟院校基础的情况下,学院领导捕捉和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比较有效率地将其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中去.2001年3月到7月的这一学期,学院首次开设了《劳动关系》课程.授课对象是1999级劳动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当时课程被定名为“劳工关系”。

为了和国内的其他院校保持一致,经任课教师提议,学院批准在当年下半年将此课程更名为“劳动关系”。

课程刚刚开设时引起了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误解,认为已经有《劳动法》课了(《劳动法》课程在本学院开设较早,已经有十几年的开课历史了),没有必要再开内容相近的劳动关系课程.经过课程组的教师的解释工作,课程开展起来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和其他教师逐渐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且从主观的不熟悉带来的抵触,化为客观的接受和认可。

回顾《劳动关系》课程的历史发展,从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率先在全日制本科生教学中对本院的劳动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始《劳动关系》的教学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劳动关系》课程从无到有;从部分专业的部分本科生的考察课,直到目前成为全院四个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考试课;教学对象从本科生,转变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大学各学历层次的多层次和多深度的课程.在这一发展时期,我们也在全国最先在劳动保障专业下开设劳动关系方向,进而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成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这十年间的发展和变革,课程的两个重要特色不容忽视.1.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学》的院校之一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进行《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院校之一。

劳动关系五大学派

劳动关系五大学派

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研究学派及其观点评述程延园劳动关系是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 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佣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核心内容。

其基本含义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o在国外,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已有多年,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五大学派,按照从政治趋向上的"右翼"(保守)到"左翼"(激进)的顺序排列为:1.新保守派;2.管理主义学派;3.正统多元论学派;4.自由改革主义学派;5.激进派。

[1](P12一13)这些学派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承认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的差异。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1.对雇员和管理方之间的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认识各不相同;2.在市场经济中,对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3.对双方的力量分布和冲突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尤其是对冲突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雇员内在力量相对于管理方是否存在明显劣势这两个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4.在工会的作用以及当前体系所需的改进等方面各执一词。

本文拟对上述五个主要劳动关系学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以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不同模式进行评介。

一、新保守派的主要观点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这一学派主要关注经济效率的最大化,研究分析市场力量的作用,认为市场力量不仅能使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而且也能确保雇员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新保守派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从长期看,供求双方是趋于均衡的,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保证了任何一方都不会相对处于劣势。

雇员根据其技术、能力、努力程度,获得与其最终劳动成果相适应的工作条件和待遇,而且在某些企业,雇员也可能获得超过其他雇主所能提供的工资福利水平。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整个劳动关系的形成过程充满了暴力与强制,无论是圈地运动还是 殖民掠夺和贩卖奴隶,无不使用暴力手段手段,为资本主义劳动 关系建立提供所需的资本、土地、劳动力。
马克思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 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 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 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ppt
劳动关系发展的六个阶段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5世纪末-18世纪中叶)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成熟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中叶-20世纪8、90年代) 全球化时期(20世纪8、90年代至今)
二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不平衡,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早 期经营所使用的劳动力除殖民地居民外,主要是通过奴隶贸易购 买的非洲黑人,这些劳动者仍然是奴隶,不具备“自由”身份,还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主体——雇佣劳动者。
第二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时间: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 截止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产业革命
第二,从劳动关系运行环境和运行规则来看,还没有形成约束劳动 关系主体的各种运行规则与机制。
第三,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建立并不普遍,劳动 关系发展也不同步。表现为:
一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主要在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亚洲的一些国家还处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只是作为萌 芽状态而存在;
贩卖黑奴
据资料统计,在400年的被奴役过程中,非洲黑人被杀了上千万 ;圣多明各岛在十八世纪上半期共输入奴隶280万人,而到1776 年仅剩下65000多人,平均每年要死亡4万多人;按照每运至美 洲一个奴隶,最少要牺牲10个左右非洲黑人的计算方法,奴隶贸 易使非洲损失一亿人口,这个数字相当于1980年非洲人口总和 ;每个奴隶卖价1500万镑,可净赚1200万镑。

劳动关系学 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        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学的历史和理论

劳动关系学的历史和理论

• 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 是具有阶级斗争的关系;
• 合法与非法斗争相结合;工会具有重要作用 • 劳工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韦伯夫妇 (产业民主理论)
• 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原则; • 经济上,工人通过劳工活动摆脱仆从地位; • 支持以工会运动和团体协商解决劳工问题的模式
• “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 • “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回 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是做一个守夜 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去敲钟,入夜了 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只要国家不干 预经济,经济自然就会发展起来。”
策略活动 集体协商/ 人事功能活动
表现结果 雇主 劳工 工会 社会
历史与目前协 商制度结构
工作场所活动
策略选择模型
劳动关系活动的三个层次
层 次 长期策略与决策 雇 主 企业策略 投资策略 人力资源策略 人事政策 协商策略 督导风格 员工参与 工作设计与组织 工 会 政治策略 代表策略 组织策略 政 府 宏观经济与社会政策
理论框架:
•在劳动关系研究领域引入系统理论模型,用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 法探讨劳动关系问题; •行为主体、环境及意识形态是构成劳动关系系统的基本要素; •规则是受各要素影响所形成和变化的劳动关系系统的产出; •规则反馈回劳动关系运行过程并作为各方主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管理阶层
•雇员系列
•政府机构
• 工作场所和团体的 技术条件 • 市场或预算约束 • 权利所在和分配
第三节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时代背景:凯恩斯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新现象 目的
理论提出:
工会行为:实现工资和雇佣最大化; 提出包含经济、技术、社会和制度因素 互相作用的用于理解集体谈判和劳资关系 的分析框架,可以用来解释影响劳动关系 系统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

中级经济师-人力讲义-第十章-劳动关系

中级经济师-人力讲义-第十章-劳动关系

第十章劳动关系【考情分析】本章主要讲述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框架、各学派理论及在各国的发展、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

本章的重点是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者与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关系运行、各学派理论的特点、劳动关系调整模式、集体合同制度等。

【考试重点】1.劳动关系的特征2.雇主组织及政府的作用3.合作与冲突的根源4.集体谈判的特征与作用5.员工参与制度的特征与作用6.三方协商机制的特征7.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8.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9.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特点10.世界各典型国家劳资关系的不同模式11.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12.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的特征13.中国劳动关系矛盾的性质特点与缓解途径【重点剖析】1.劳动关系的特征(1)雇佣关系是最主要的特征。

(2)冲突与合作贯穿于整个过程,形成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3)工作场所或雇佣单位是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空间范围;劳动标准、管理规则是具体内容。

2.雇主组织及政府的作用雇主组织:(1)参与集体谈判;(2)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3)提供法律服务;(4)提供培训服务。

政府:(1)劳动政策制定;(2)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3)劳动条件的维持与提高;(4)劳动关系的协调。

3.合作与冲突的根源(1)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

4.集体谈判的特征与作用特征:(1)承认双方在谈判中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平等;(2)体现其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自治性和灵活性。

作用:(1)是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有效方式;(2)是促进产业和谐的重要手段;(3)维护劳动者权益、推进产业民主化进程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5.员工参与制度的特征与作用特征:(1)参与主体是普通员工;(2)通过各种活动体现,参与是其主要的特点;(3)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和高度的权威性;(4)具有层次性和广泛性;(5)员工参与具有明显的历史性。

作用:(1)激发员工个人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将民主的生活方式延伸到产业领域及工作场所;(3)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4)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满意度和个人成就感。

劳动关系-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详版课资]

劳动关系-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详版课资]

课堂优质
32
六、 对各学派观点的比较
6 个特征: ( 1 ) 主要关注的问题; ( 2 ) 主要分析研究的领域; ( 3 ) 双方力量差异的重要程度; ( 4 ) 内部冲突的严重程度; ( 5 ) 对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影响的评价; ( 6 ) 他们为改进员工与管理方之间的关 系而开的 “ 处方 ” 。
课堂优质
17
日本模式的问题
工时超长 性别歧视 非核心企业、 非核心员工的工作环境 工会功能弱
课堂优质
18
三、 正统多元论学派
由传统上采用制度主义方法的经济学家和劳
动关系学家组成, 该学派的观点是二战以来
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直奉行的传统理念的
延续。
对员工的公平和公正的待遇的关心同管理方
对生产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互相矛盾的
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 佳途径。
市场机制这只 “ 看不见的手 ” , 将资源 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 ; 劳动生产率高的 员工会获得相应的较高的工资报酬 。
课堂优质
7
经济理性的员工与管理方能够使其目标 互相协调: ( 1 ) 两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完全自由和公 平的交换关系。 ( 2 ) 因为从长期的观点来看, 供求双方 是趋于均衡的。 ( 3 ) “ 效率工资 ” 理论的解释。
课堂优质
8
劳动力市场机制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冲突的作用非常小; 工会的作用是负面的,
因为工会形成的垄断的制度。 研究双方的力量是没有意义的。
课堂优质
9
政策主张: o 小政府 o 增加雇主权利 o 减少劳动法 o 限制工会
代表国家: 美国、 爱尔兰
课堂优质
10
美国模式
低税率、 低社会支出比率

劳动关系理论

劳动关系理论

对工会在集体谈 判中的影响的评 估 改进雇员与管理 方之间关系的办 法
对经济和社会产 生负面影响 减少工会和政府 对市场的干预
在“周边”无效; 在资本主义社会, 周边” 在“核心”有有 核心” 工会的效率具有 限效用 内在局限性 增加政府干预和 增强劳动法改革 激进的制度变化; 雇员所有和员工 自治
从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行为,企业与劳动者的 观点发生了根本分歧。孰是孰非,就涉及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通过本章学习,需要达到以下目的: 描述劳动关系主要学派及观点 理解正统多元论的内容 熟悉管理主义学派的主要思想 阐述新保守派的劳动关系理论 了解一元论与多元论 理解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第一节 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
劳动关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的理论比较
资本主义理论 主要解释原因 主要代表人物 相应的劳动关系 的学派 主要的社会形式 资本主义制度 卡尔· 卡尔·马克思 激进学派 阶级 工业主义理论 工业化进程 工业资本主义理 论 资本主义工业化 进程 自由改革主义学 派 分层制:多个阶 层和社会地位的 群体 理性化,官僚组 织统治的制度化
减少体系内的力 量不均衡 冲突和控制
主要研究的领域
劳动力市场
工会、劳动法和 集体谈判 一般重要
对双方力量差异 的重要性认识
不重要——由市 不重要——由市 场力量救济
若管理方接受进 步的管理方法, 就不很重要 若管理方接受进 步的实践,则冲 突就很少 持矛盾心理;取 决于双方合作的 愿望 推进进步的管理 实践,增强劳资 双方的合作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
引导案例
2001南海本田工人罢工事件 南海本田工人罢工事件
在2010年5月17日,200多名身着工作服、头戴印有Honda字样红色帽子的南海本田零部件厂工人, 数次从厂区排队走出,他们高喊着“罢工到底”的口号,要求提高待遇,并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要求重整工会,重新选举工会主席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求公司改善薪酬机制和变革管理制度。5月 20日,劳资双方展开谈判,复工工人等待结果。5月21日,公司公布了加薪方案,工厂正式员工加 薪55元,实习生暂不加薪。这一方案引发更多的工人参加罢工。5月22日,公司宣布解雇罢工发起 者,激起工人的更大愤怒,罢工扩大到全厂工人。5月26日,劳资继续谈判,公司提出将每月补贴 的增加额由120元——155元升至350元,但员工并不接受,罢工仍在继续。5月27日,公司要求占 企业工人三分之一的实习工人签署《承诺书》,要求他们保证“绝不领导、组织、参与怠工、停 工、罢工”。工人全部拒绝签署。同日,针对公司的《承诺书》,罢工工人代表提出四点:基本 工资提高到每月800元;追加工龄补贴;保证不对罢工参加者进行追究;重整工会。5月31日,当 地工会在劝阻工人罢工、要求工人返回工作岗位的过程中,与罢工工人发生冲突,个别工人受伤。 6月1日,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介入罢工事件,进行调解斡旋,声称三日后给工人满意答复。工 人有条件复工。同日,与罢工工人发生冲突的南海区总工会和狮山镇总工会发出公开的道歉信。6 月3日,南海本田罢工工人谈判代表团发出《致全体工人和社会各界的公开信》。呼吁工人保持团 结,避免被资方所分化。要求资方拿出诚意,展开善意谈判,答应合理要求。谴责工会成为老板 帮凶并暴力伤害罢工工人。并宣布三天复工期限结束后不能得到满意答复,将继续罢工。6月4日, 工人重新选举30人代表,参加劳资谈判。6月4日晚,在第三方调解下,南海本田劳资双方通过集 体谈判达成协议,工人的工资在1544元的基础上,加薪500元,即 1544元(原工资)+300元(基本工 资)+66元(奖金补贴)+134元(年终奖金),加薪幅度提高将近33%。罢工持续19天,导致本田中国、 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等三家整车企业的四个组装厂全部被迫停产。有报道称:“本田零部件公司 高层对媒体估计的日损失产值4000万元,这5家工厂的日产值损失合计约为2.4亿元。”

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二)

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二)

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二)【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调整模式具体形式及特征1. 斗争模式表现形式:是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 多元放任模式(美国) 秉承新保守派劳动关系理论,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工会或工会运动对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主张减少政府对劳动关系的干预。

3. 协约自治模式①劳资抗衡模式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轴,完全排除国家干预。

主张以协约自治原则处理劳资事务。

②劳资制衡模式基本思想是对劳工的保护从消极转向积极,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决定企业经营活动。

4. 统合模式①社会统合模式●劳资双方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劳工对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对本产业的忠诚。

②经营者统合模式(日本)●劳资关系主要发生在企业阶层;●工会在跨企业团结权方面不具有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只存在于产业阶层;●劳动者对本产业的忠诚高于对劳动阶层的忠诚。

③国家统合模式●国家对劳资双方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劳动契约采取干预态度,压制集体劳动关系;●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国家直接介入、干预和管制;●在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监督检查方面,缺乏工会和劳动者的参与;●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而较少从劳动者的立场进行规划,体现劳动者利益。

【例题:多选】调整劳动关系的社会统合模式,其特征表现为()。

A. 劳资双方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B. 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C. 劳工对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对本产业的忠诚D. 工会在跨企业团结权方面不具有强大的力量E. 劳动者对本产业的忠诚高于对劳动阶层的忠诚【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的统合模式。

其中,社会统合模式特征表现为:●劳资双方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劳工对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对本产业的忠诚。

劳动关系-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劳动关系-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



冲突并非主要问题。 冲突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组织中的效率和 公平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 而这些由相 互冲突的利益所引起的问题可以由双方 的主要的共同利益来成功地解决。 解决的方法是将冲突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可 以控制的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 员工大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工会和集体谈判有助于员工平等地面对 的雇主, 并形成 “ 产业民主 ” 。 这不仅可 以保证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平, 而且对于 鼓舞员工士气, 降低流动率和提高生产 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斯·韦伯与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一)精算决定行为,官僚提高效率 (二)自由劳动力市场的不自由 (三)社会地位的标准不只是平穷和富裕 (四)精英集权、民主削弱、劳无意义、文化衰退 (五)内涵:工人生活改善与官僚的人性化缺失
第三节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斗争模式 多元放任模式 协约自治模式 统合模式

埃米尔·迪尔凯姆与工业主义理论
(一)劳动分工理论 集体意识 社会秩序 组织系统 冲 突 个体意识 社会地位 (有机整体) (二)两个分支 双 工业社会理论—多元化利益群体 冲 突 赢

外部不公平 内部差异
效 率 有 序
后工业社会理论—

工人 不满
机器代 替人
(三)工业主义理论的内涵 正向整合 问题 和谐
• 工业主义理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 • 工业化进程
马克斯·韦伯
• 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 资本与工业化进程结合
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理论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剥削 剩余价值的榨取 (三)异化 出卖劳动,创造能力被异化 (四)工会、国家和意思形态 工会的有限作用、政府的产权服务和资本家影响舆论 (五)两极分化 规模经济 机器工业 利润最大 生产率高于生活水平 (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 利润下降 经济衰退 更多剥削 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各学派理论、历史和在各国的发展
【本节考点】
【考点】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
【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
【考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及其特征★
【考点】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背景及其特点
【考点】世界各典型国家劳资关系的不同模式★
【本节内容精讲】
一、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
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
劳动关系
学派
主要观点理论评述
1. 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1)中心主张: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
要有经济方向。

(2)劳工运动的真实原因:在于工人要求提高
自己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和社会地位。

工会是将民
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3)一方面赞同产业的社会主义化,另一方面
也相信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可以共存。

(1)关于集体协商活动的
理论以及私营和国有企业
共存的理论对于西方国家
集体谈判和混合经济的形
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2)由产业民主思想而演
进成的社会改良和社会整
合思潮成为欧洲劳工运动
的主流。

2. 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1) 劳资冲突:源于不同经济利益的对立
(2) 制度的实质: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
动”,最主要的是法律制度。

(3)特别重视和强调: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认
为法律制度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社会力
量,主张依靠法律来管理经济。

(4) 工会看作是一种经济制度,当工会作为一种
经济制度的代表就工资和有关雇佣问题与雇主
进行谈判时,便可以将其界定为“双边集体行
动”,也就是集体谈判。

美国制度学派的早期代表
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被称为
制度主义的“社会法律学
派”。

极力主张包括国家干预在
内的“集体行动”,强调政
府在调节和管理经济中的
作用。

3. 邓洛普的劳动关劳动关系系统由四个相关部分构成:
(1) 主体(输入部分)
1.劳动力经济学制度学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

系系统理论●各级管理阶层
●雇员系列
●与劳动关系有关的特定的政府机构.
(2) 环境(输入部分)
●工作场所和工作团体的技术条件
●市场或预算约束
●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权利所在和分配
(3) 意识形态(输入部分)
(4) 规则网(输出部分: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
●补偿制度
●操作规程
●奖惩制度
●解雇制度
2.首次将劳动关系领域分
散的理论建成一个系统化
的思想体系。

3. 为劳动关系的研究提供
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

4.最早以统合模式对劳、
资、政三方的经济、政治关
系进行了分析,但没有对彼
此之间的互动以及权利比
例加以说明,也缺少劳动关
系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和行
为变化。

【例题:多选】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主要观点是()。

A. 中心主张是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B. 特别重视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
C. 工会是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D. 赞同产业的社会主义化
E. 相信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可以共存
【答案】ACDE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

其中,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主要观点如下:
(1)中心主张:劳工运动既要有政治方向,又要有经济方向。

(2)工会是将民主带进产业内的主要机制。

(3)一方面赞同产业的社会主义化,另一方面也相信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可以共存。

【例题:多选】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

A. 主体
B. 环境
C. 意识形态
D. 规则网
E. 工会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

其中,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的构成包括主体、环境、
意识形态和规则网。

【本知识点结束】
【考点】劳动关系氛围理论★(一)劳动关系氛围的概念
1.劳动关系氛围概念它是组织内部环境所特有的、相对持久的属性,是一系列可以通过个体主观知觉和感受测量的工作场所环境的特征集合。

2.工作场所环境包括:管理风格、角色、规则、创新等内容。

(二)劳动关系氛围的类型
1.劳动关系氛围衡量的两个维度:合作一对立;积极一消极。

2.合作一对立:它是指企业与员工双方相互配合、达成共利的程度。

3.积极一消极:它是指员工参与公司管理和表达意见意愿的主动程度。

【例题:单选】企业与员工双方相互配合达成共利的程度,是指()。

A. 积极一消极
B. 合作--消极
C. 合作一对立
D. 对立--积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氛围衡量的两个维度。

其中,合作一对立是指企业与员工双方相互配合、达成共利的程度。

(三)劳动关系氛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劳动关系氛围类型、员工行为、绩效的影响
维度消极积极
合作合作----消极:绩效处于中间水平 (如被动参与或不参与等行为)
合作----积极:绩效最高(如信息分享和主动参与等行为)
对立对立----消极:绩效最低
(如怠工、磨洋工、停工等行为)对立----积极:绩效处于中间水平(如劳动争议、申诉等行为)
【例题:多选】企业呈现合作--积极的劳动关系氛围,则员工行为和对绩效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 被动参与
B. 信息分享
C. 主动参与
D. 绩效最高
E. 劳动争议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氛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当企业呈现合作--积极的劳动关系氛围时,员工会表现出信息分享和主动参与等行为,此时绩效最高。

(四)劳动关系氛围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技术、劳动与产品市场、社会价值系统、社会权
利分配等。

2. 组织因素●管理者、员工发言权;
●工会官员、企业管理者和决策制定者的政策与行为。

3. 个体因素个体特征变量(性别、年龄、教育、年资等)、性格和工作经验等。

【例题:多选】影响劳动关系氛围的组织因素不包括()。

A. 员工发言权
B. 工会官员的政策与行为
C. 企业管理者政策与行为
D. 社会权利分配
E. 社会价值系统
【答案】DE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关系氛围的影响因素。

其中,组织因素包括:
●管理者、员工发言权;
●工会官员、企业管理者和决策制定者的政策与行为。

【本知识点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