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合集下载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 电得发明和应用
• 生产工艺组织得变革,流水线
– 经济危机打击
• 生产力破坏,失业,反思劳资关系
• 科学管理理论
– 泰勒 – 规定、调理、标准、科学化 – 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为公平合理
得竞争环境
– 实际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得隶属,工人附着在工 作岗位上
• 劳动关系
– 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 资方让步,改进管理,增加激励(胡萝卜) – 劳资目标没有变化,
• 仍就是更好得工作和生活条件; • 激烈程度弱化; • 集体谈判得到确认
– 政府干预,大量立法 – 劳动关系更稳定有序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9
第三节 冲突得制度化
• 时代背景
– 两次世界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经济危机 –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得宏观调控 – 公共工程计划 – 罗斯福新政,1935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 – 确认工会权利,提高社会保障
• 行为科学理论
– 工业心理学
• 智能和工作匹配 • 心理条件——满意产出 • 强调产出,但侧重从工人角度
– 霍桑实验。1924-1932年间,美国人梅奥和罗特利 斯伯格所进行得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她一 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得影响得试验。
– 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就是切斯特•巴纳德,她 强调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
经理提高工作效率得方法就是:与下属共享信息; 处理好对组织施加影响得各种力量得关系,这些 力量有:股东、政府、工会、职工等。
– 权变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 )
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得内部和外部 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得、普遍适用得 “最好”得管理理论和方法。
• 劳动关系特点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者与工会、政府之间的关系。

它是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福利和权益,同时也影响着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但随着社会变革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劳动关系逐步演变并且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古代劳动关系主要基于奴隶制度和农地所有制。

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掌握着对奴隶的绝对控制权,奴隶完全丧失了个人自由和权益,劳动关系极端不平等。

而在农地所有制社会中,土地所有者掌握着对农民的控制权,农民作为土地的依附者,没有自主权,劳动关系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和剥削。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劳动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工业化进程使大量农民迁徙至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形成了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的出现使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关系更加复杂。

资本家作为工厂的主人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组织的权力,而工人则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劳动关系变得更加不平等和不稳定。

19世纪末,工人阶级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并开始组织工会进行集体抗议。

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争取福利和改善工作条件。

同时,一系列法律法规也开始出现,试图平衡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例如,1871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工会法,认可了工会的合法地位,并保护工会会员的权益。

这标志着劳动关系开始向更加平等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20世纪初,一系列社会变革进一步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发展。

工会的力量逐渐增强,劳动者的福利和权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例如,1935年美国通过了国家劳工关系法,明确规定了劳工组织和雇主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劳动者的团结权和集体谈判权。

这项法律对于美国劳动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工会的建立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新的演变。

跨国公司的兴起使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全球范围内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成为重要的议题。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 的背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各种劳动关系的变化不 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受这些背景因素变化影响的。 同时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理思 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劳动关系的发展从总体上讲,是从对立到对话,从 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向逐渐 推进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加 强,管理方和员工双方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 协商合作获得利益,产业民主化得以不断推进。
管理科学阶段的劳动关系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 产业民主化政策——工人参与管理,体现在三方 原则的广泛推广。三方相互影响——相互制衡 政府从对劳动关系不干预 直接干预 通过立 法间接干预 美国:1947年通过《劳资关系法》 工会会员上升,1985年,美国38%、德国58%、 英国为81%,但冲突却变得不激烈。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劳动关系。
(二)、行为科学理论。 工业心理学(里斯特博格) 霍桑实验 社会系统理论(巴纳德) (三)、该时期劳资关系走向制度化 三方合作方式两种: 1、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制度(政府主持下) 、政府制定劳动法规过程中,从听取劳资双方 意见到邀请双方代表共同参与协商。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二)、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制(1911年) 各企业纷纷以此为依据制定新的管理 方法。管理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劳动生 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加公平合理 的竞争环境。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 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 发展。18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AFL)成立。1905 年在美国芝加哥,世界产业工会诞生。 在欧洲,各国政府相继废除禁止结社的法律。各国工会组织获得 了空前的发展。到19世纪末,工会在西欧已经相当普遍了。 各国改变早期工业化时期对工人运动或放任或压制的政策,采取 了所谓“建设性”干预政策。开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 政策,力图稳定劳资关系。首先,立法上,相继出台保护妇女、 儿童就业减少工时,社会援助津贴,失业补贴等法规。19世纪末 到20世纪初,工厂法,劳动保护法,劳动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 发相继出台,相应的管理机构也建立起来。1871年,英国颁布了 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1875年颁布《企业主和工人法》。集体谈 判也得到各国承认。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一种重要途径,它通过公正、中立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详细描述
劳动争议仲裁案例通常涉及到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纠纷,如工资纠纷、工伤赔偿、解雇争议等。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仲裁机构会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进行裁决,以维护公平正义。
行会制度
家庭式生产关系
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取代了家庭式生产,大量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出现了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垂直关系。
工厂制度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充满了剥削和压迫,工人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缺乏基本权益保障。
剥削与压迫
随着社会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各国政府开始制定劳动法规,保护工人的权益,规范雇主的行为。
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加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一些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竞争关系。
工资水平差异
全球化对劳工权益保护提出了挑战,一些跨国公司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对员工的权益保护,这可能会导致劳工权益问题的跨国化。
劳工权益保护的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新兴经济体为了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往往采取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劳工权益问题的出现。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劳动关系
未来的劳动关系可能会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以适应不同背景和文化员工的需要,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04
CHAPTER
劳动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强调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关系和剥削关系。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基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的使用权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报酬。这种阶级关系和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也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政府加强了劳动保障方面的立法,对产业发展和劳动 力市场等领域进行了宏观调控
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如士气、满意度 等,缓解了劳动关系的紧张状态
冲突逐步制度化,集体谈判制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使调整劳动关系的渠道更宽,选择余地更大。
四、成熟的劳动关系
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一、早期工业化时代
主要管理思想:亚当.斯密。他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
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 化为唯一目标,雇主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增 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
“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 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是做一个 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去敲钟, 入夜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企业资本密度不断增加,企业规模 增大,出现了像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这个时期建立 了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劳动关系。
四、成熟的劳动关系
主要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经验主义
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劳动关系的特点:政府不但认识到调整劳动关系的重
要意义,而且调整手段也已完备,立法体系、社会保障 制度等都在不断提高;
三、 冲突的制度化
主要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理论,它侧重对人的心理活
动的研究,研究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管理员工的 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新途径。这一阶段与劳动者相 关的有三个方面:工业心理学的出现;霍桑试验;社会 系统理论。
劳动关系的特点: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危机使劳资
矛盾在缓解和激化之间反复振荡,从客观上促进了劳 动关系的发展
二、管理时代
主要管理思想: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这种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背景制度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背景制度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背景制度劳资问题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更好地理解劳动关系的现在和未来,有必要以史为鉴,了解劳动关系的起源和发展里程。

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劳动者在管理方的安排和指导下劳动,管理方支付劳动报酬。

这种关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出现的。

劳动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叶,是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第一个阶段。

一、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一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在这个时代,经济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具,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作坊。

由于新技术的采用,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生产的飞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工业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工业生产逐渐取代农业生产而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二、斯密的思想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用品来源于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

在斯密管理思想盛行的年代,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雇主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不干涉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相当大的雇佣、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

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工人的生活状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善。

相反,雇主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花费更少的劳动成本,往往采用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压低工人工资、不改善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设施,以及完全控制工人工作等办法剥削工人。

由于过度竞争、贫富分化、商品和货币对劳动者的异化,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都急剧恶化。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在政府不干涉政策的影响下,雇主具有了相当大的雇佣、 使用和解雇员工的权力。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3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由于过度竞争、贫富分化、商品和 货币对劳动者的异化,致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都急剧 恶化。早期工业化时代,雇主对工人的剥削是残酷的。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
本章内容提要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1 时代背景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 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 工业化时代。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 对内表现为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对外表现为在殖民地的掠夺 。由于大企业的建立,雇主和工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垒的态势 。
• 流水线式的生产和泰勒制也成为资本家提高劳动强度、加强 剥削的重要手段,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实际的隶属,使工 人进一步附着在工作岗位上。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3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动有了进 一步的发展。各国政府改变了早期工业化时期对工人运动和工 会或放任或压制的政策,采取了所谓的“建设性”干预政策,开 始对改善工人状况进行国家干预,力图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 背景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来自引导案例应对劳动迫害的救治方案
英国的劳动者们深受各种迫害与剥削,为改善这种状况, 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并实施了许多的救治方案。但这些方案的结 果或者完全失败,或者只能局部地、暂时地有一点成效。已经 尝试过的各种地方的或中央的社会救治方案有成立各种互助会 、各种行业工会,以及各种政治社团,但这些计划,或者被放 弃,或者又重新被已经抛弃了的计划所代替。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经济技术社 产业革命 会背景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一、背景 :
科学知识技术蓬勃发展,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自动化控制 领域的突飞猛进。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经历 了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 。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社 会保障制度取得很大发展。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 二、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管理理论的丛 林” :
经验主义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等。
接下来发生的事尚不明朗。《芝加哥论坛》 接下来发生的事尚不明朗。《芝加哥论坛》报导说: “在警察开始采取行动前,无政府主义者和暴民射出了枪 林弹雨”。但该文中的另一则报导说在炸弹爆炸后,警察 马上就向人群开枪了。不论事件发生的前后经过怎样,可 以肯定的是警察确实向人群开了枪,杀死数人,伤了200 以肯定的是警察确实向人群开了枪,杀死数人,伤了200 人。 1886年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 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 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 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 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 14日,由各国 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 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 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 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 应。1890年 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 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 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引导案例
联合王国的劳动者们深受各种迫害与剥 削,为改善这种状况,许多有识之士提出 并实施了许多的救治方案。但这些方案的 结果或者完全失败,或者只能局部地、暂 时地有一点成效。已经尝试过的各种地方 的或中央的社会救治方案有成立各种互助 会、各种行业工会,以及各种政治社团, 但这些计划,或者被放弃,或者又重新被 已经抛弃了的计划所代替。

劳动关系学(高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高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课后1)答: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2、劳动关系的本质。

(识记)(领会)(课后1)答:劳动关系的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3、劳动关系的主体。

(识记)答:劳动关系的主体,是指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使用者,即拥有劳动力的雇员和使用劳动力的雇主.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劳动关系的特点。

(识记)答: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5、对“劳动"的理解。

(领会)答: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劳动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6、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及其特点。

(领会)(课后3)答:劳动关系就其构成形态而言,可以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个别劳动关系的特点:人格上的从属性和经济上的从属性。

集体劳动关系是在个别劳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是工会组织,另一方为雇主或雇主组织,是团体对团体的关系。

双方主要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协议的形式来体现其构成和运行。

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独立自主性和明确的团体利益意识.7、合作的含义。

(识记)(关键词)答:合作,是指在组织中,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劳动关系的文化与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文化与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文化与制度背景一、引言劳动关系涉及到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其背后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和制度背景。

本文将从文化和制度两个方面探讨劳动关系的背景,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文化背景1. 尊重和平等劳动关系的文化背景中,尊重和平等是核心价值观。

尊重意味着雇主应该尊重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对待劳动者要平等公正。

这种文化背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日本企业强调尊重和谦逊,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个人权益的平等。

2. 动机和荣誉劳动关系的文化背景中,工作动机和荣誉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者的表现。

一些文化中,工作被视为一种使命和责任,劳动者会以工作的成果和贡献来评判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相反,一些其他文化中,工作被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劳动者更注重生活的平衡和享乐。

3. 团队合作与人际关系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中,强调团队的力量,鼓励劳动者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竞争更为重要,个体的能力和表现更受关注。

三、制度背景1. 法律法规制度是劳动关系的重要支撑,法律法规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例如《劳动法》、《雇佣法》等。

这些法规规范了雇佣关系、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保障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一环,为劳动者提供各种福利和保障。

这些制度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保险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其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福利。

3. 工会组织与集体谈判工会组织是劳动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进行维护和争取。

工会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协商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以平衡双方的利益。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方式存在差异,但共同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复习思考题
1、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 特点? 2、回顾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你能得出哪 些规律? 3、行为科学理论包括哪些内容?试举例说 明该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
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 经验管理,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 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三、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
1.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2.资方或雇主在不断加强的工人运动的情况下,开始出 现让步 ; 3.劳资矛盾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 向,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确认。 4.政府加强对劳动关系的干预,使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 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
1.表现形式: 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 2.特点: 资方占有绝对优势,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偏向于雇主
第三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 向垄断过渡,财富逐步聚集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垄断组织出 现。

二、特点
劳动关系主体是以一种直接剥夺方式形成
在劳动关系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暴力和强制
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不同步
第二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工业革命至19世纪中期,产业革命直接导致工厂制度的建 立,雇主和工人之间形成了相互对垒的态势。
二、斯密的管理思想:
1.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与利润是此消彼长的 关系; 2.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 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冲突的制度化
一、时代背景: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程延园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程延园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劳动关系各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明晰,同时劳资矛盾不断增加,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关系调节的一些制度也在纷纷建立起来,社会和市场对懂得劳动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开始增加。

在劳动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有些兄弟院校基础的情况下,学院领导捕捉和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比较有效率地将其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中去.2001年3月到7月的这一学期,学院首次开设了《劳动关系》课程.授课对象是1999级劳动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当时课程被定名为“劳工关系”。

为了和国内的其他院校保持一致,经任课教师提议,学院批准在当年下半年将此课程更名为“劳动关系”。

课程刚刚开设时引起了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误解,认为已经有《劳动法》课了(《劳动法》课程在本学院开设较早,已经有十几年的开课历史了),没有必要再开内容相近的劳动关系课程.经过课程组的教师的解释工作,课程开展起来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和其他教师逐渐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且从主观的不熟悉带来的抵触,化为客观的接受和认可。

回顾《劳动关系》课程的历史发展,从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率先在全日制本科生教学中对本院的劳动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始《劳动关系》的教学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劳动关系》课程从无到有;从部分专业的部分本科生的考察课,直到目前成为全院四个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考试课;教学对象从本科生,转变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大学各学历层次的多层次和多深度的课程.在这一发展时期,我们也在全国最先在劳动保障专业下开设劳动关系方向,进而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成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这十年间的发展和变革,课程的两个重要特色不容忽视.1.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学》的院校之一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进行《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院校之一。

第03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03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一、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1.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微观基础。

2.斯密的管理思想: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

另外他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

3.劳动关系:①雇主对工人残酷剥削②各国政府普遍信奉古典主义“自由竞争”理论,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

政府不干预劳资关系,完全交由劳动力市场自动调节。

③出现在了最初的工人组织,即早期的工会。

政府对早期的工会采取了法律上的不承认或严格限制的态度,英国1799年颁布的《结社法》和法国1791年颁布的《夏勃里埃法》就是这类法律的典型代表。

4.劳动关系的特点: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雇主通过强硬手段剥削利润,工人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因此,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政府在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干预的方式,然而实际上,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

二、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1、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达到高潮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2、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制”,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等。

3、劳动关系: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至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至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战后发展的黄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世纪八九十年代, 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 阶段,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发展,企业 资本密集度增加, 资本密集度增加,对工人的技术水平 要求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要求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本章复习题
1.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比早期的劳 1.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比早期的劳 动关系更具有哪些特点? 动关系更具有哪些特点? 2.回顾劳动关系发展史,你能得出那些规律? 2.回顾劳动关系发展史,你能得出那些规律? 回顾劳动关系发展史 谈谈你的观点。 谈谈你的观点。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的发展有何趋势? 的发展有何趋势?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 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 18世纪中期 世纪中期, 的开始, 标志的工业革命 的开始,全球 进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进入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二、斯密的管理思想 亚当.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 他认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 他认为, 源泉,工资越低,利润越高;工资 源泉,工资越低,利润越高; 越高,利润就越低。 越高,利润就越低。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 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 主策略的变化。 主策略的变化。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 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利平衡。 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利平衡。 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三)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的发展的相对滞后。 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四)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 济的挑战。 济的挑战。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

以下是第三章的一
些历史和制度背景。

1. 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中,劳动关系主要是基于农业生产和土地所有权。

农村地主
通常拥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则以租赁或分获得土地使用权,并以提供劳动力和农产品
作为回报。

2. 工业革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劳动关系的发展。

工业化
导致了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进入工厂工作。

这导致了无数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
的雇佣关系,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

3. 工会运动:19世纪中叶,劳动者开始组织工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工会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劳动关系的发展,包括工作时间、薪酬、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改善。

4. 法律和政府干预:随着劳动关系的发展,政府开始介入劳动关系的管理。

各国通过
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劳动关系,例如设立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工作时间、建立工伤保险等。

5. 全球化: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扩大。

跨国公司在各个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导致了国际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6. 技术革命: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劳动关系模式不断涌现。

远程办公、平
台经济等新兴劳动形式引发了关于劳动关系的新讨论。

总的来说,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

从农业社会到
工业社会,从工会运动到政府干预,再到全球化和技术革命,这些都对劳动关系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自考核心考点笔记自考重点资料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自考核心考点笔记自考重点资料

3325 - 劳动关系学(前两章样本,完整版10页)笔记依据教材《劳动关系学》程延园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第1节劳动关系的概述第2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第3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第2章劳动关系理论第1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第2节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第3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第3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1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第2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第3节冲突的制度化第4节成熟的劳动关系第5节新的矛盾和问题第6节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第4章雇主第1节谁是雇主第2节雇主的角色理论第3节管理模式和实践第4节雇员参与管理第5节劳资合作策略第5章工会第1节工会的概念第2节工会的职能第3节工会的组织结构第4节工会的法律保障第6章政府第1节政府的角色第2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第3节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第4节政府劳动关系实践第7章劳动合同管理第1节劳动合同概述第2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3节劳动合同的内容第4节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5节劳动合同的终止和续订第6节法律责任第8章集体谈判第1节集体谈判的含义和功能第2节集体谈判的结构第3节集体谈判的进程第4节集体谈判的结果第5节不当劳动行为及其救济第6节诚信谈判的责任第7节罢工及其争议处理第9章集体协议第1节集体协议的性质第2节集体协议管理第3节集体协议的条款第4节集体协议的订立、变更和终止第10章三方协商机制第1节三方协商机制概述第2节三方协商机制的主要内容第3节我国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第11章劳动争议处理第1节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方法第2节劳动争议调解第3节劳动争议仲裁第4节劳动争议诉讼第5节集体争议处理第6节争议预防和处理技巧第12章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第1节来自国外的影响第2节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新的管理理论 各方力量重新 分化组合,发 展方向还不明 确
政府干预产业发 劳动关系的处 展实施宏观调控; 理实现了制度 雇主逐渐关心员 化、法制化; 工的社会性;三 劳资矛盾总体 方原则等制度建 趋于缓和、合 立 作成为主流
第六节 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 展变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 :
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劳动关系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 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 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 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 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 :
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 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 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 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

劳动关系转型:从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 系转型 标志:2008年1月1 日《劳动合同法》 2012年12月28日,修订,自2013年7月1 日起施行 全国总工会 (以下简称 “全总”)以在企业 组建工会和推行集体协商作为工作重点,20 10年提出 “两个普遍”,即 “依法推动企 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推动企业普遍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背景:20世纪上半期 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劳资关系由初期的国 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 面进入制度化、法制 化过度。
工业心理学的出现 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霍桑试验 梅奥 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三方性原则

• 劳动关系特点: • (1)战争、危机和革命及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发展。

其次,从组织形式上,我国所发生的集体行动,均 为工人自发举行。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某种偶然的契 机引发,并非事先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尽管在事件 的发起和进行中,会有工人领袖和骨干出现。但一旦 事件解决,这些领袖就完成了使命,工人自发的临时 性的团结也就不复存在。然而工人的自发行动规模和 范围却有扩大的趋势,一个企业的集体行动往往会引 发连锁行动,扩大到行业或地区,虽然这种连锁反应 并非有组织的串联和预谋。这表明,工人的集体意识, 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初期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一、时期背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二、斯密的治理思想:斯密以为,劳动制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与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进展。

三、初期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雇主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政府不干与劳资关系、初期的工会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立法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示威:1799年英国《结社法》、1791年法国《夏勃里埃法》四、初期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特点雇主通过强硬手腕剥削利润、政府不干与、冲突和斗争分散第二节治理时期的劳动关系一、时期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第二次技术革命(电,生产工艺组织的变革;生产加工工艺组成的流水线)二、科学治理理论“泰勒制”的含义: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要紧代表人物的科学治理理论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治理方式代替传统的体会治理,提出通过成立各类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治理效能的关键。

科学治理理论的内容包括劳动定额理论、鼓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等。

泰勒制增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实际的隶属,使工人进一步附着在工作职位上。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19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成立(劳联AFL)、政府的“建设性”干与政策1871年英国公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1875年又公布了《企业主和工人法》,许诺工人集体和企业主签定契约和合同。

到1904年新西兰显现了较标准的集体合同法。

从此,集体谈判制度取得了国家法律的承认和爱惜。

四、该时期的劳动关系的特点政府出台立法、雇主改良治理、工人形成了工会组织、集体谈判制度成立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一、时期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二、行为科学理论在行为科学进展中,与组织中劳动者有关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工业心理学的显现、霍桑实验、社会系统理论(一) 工业心理学的显现“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芒斯特博格《心理学和工业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竞争加剧,减少妥协空间
• 富士康
– 跨国公司出现,政府影响力减弱,工会弱化 – 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 – 发展中国家难题,是降低劳动条件和福利水平 以压低劳动成本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还是积极遵守各国统一的劳动标准,以实现对 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水平的保障 – 知识经济——工会弱化,但个体谈判力增强
– 原始积累阶段, – 劳动者,
• 离开土地, • 自由, • 一无所有
• 亚当•斯密管理思想
– – – – 劳动是国民财富源泉 追求利润最大化 压缩工人工资(资方的理性)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 场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执行不干 涉政策
剥削是残酷的 信奉自由竞争 地位不均衡导致 工人组织受限 1802年英国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被 视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
• 仍是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 激烈程度弱化; • 集体谈判得到确认
– 政府干预,大量立法 – 劳动关系更稳定有序
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
• 时代背景
– – – – – 两次世界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经济危机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公共工程计划 罗斯福新政,1935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 确认工会权利,提高社会保障
复习思考题 • 1.描述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历史发展 的阶段特点 • 2.成熟劳动关系时期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特 点? • 3.熟悉世界劳动关系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4.理解劳动关系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 • 5.掌握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 • 6.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 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二、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的表现: 形态上,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烙印”, 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许多因素。 • 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 • 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 合同关系仍然并存 • 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 系发生作用 • 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 • 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反 映了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不成熟性。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学习目标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冲突的制度化 成熟的劳动关系 新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期
• 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叶 )
– 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
• 机器工业——手工工业, • 市场经济——小农经济, • 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 行为科学理论
– 工业心理学
• 智能和工作匹配 • 心理条件——满意产出 • 强调产出,但侧重从工人角度
– 霍桑实验。1924-1932年间,美国人梅奥和罗特 利斯伯格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他 一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的试验。 – 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他 强调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
• 劳动关系
– – – – –
• 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特点
– – – – 劳资关系不稳定和直接对立 工人运动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状态 资方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政府表面的自由放任态度,但倾向于雇主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 时代背景
–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 – 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 企业规模变大,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其发展的 总体趋势是: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因此,劳动关系不断朝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的运行方向变革。 (一)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 • 劳动关系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随着市场经济条 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企分离、产权 清晰、责权明确、科学管理,国家和企业之间有了 相互区别的智能和利益取向。企业与职工、经营者 与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上一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主 体明晰、地位对等、平等竞争、利益多元化的新型 劳动关系。
一、我国计划经济劳动关系表现和特征: • 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只有一种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劳动关系各个 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实 施。 • 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用人单位和劳 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指令来 实现的。 • 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
• 劳动关系特点
– 冲突调整手段相当完备,法律、机制 – 都愿意用缓和的方式解决冲突 – 三方格局(产业层、企业层)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 时代背景
– 信息技术发展,蓝领与白领变得模糊 – 工作组织 ——网络化、团队工作、扁平化、弹 性工作制 – 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激烈,微利时代
• 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四)劳动关系规范的法制化 •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劳动关系在构 成、运行、处理等方面将全部实行法制化。 • 法制化标志:劳动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劳 动法为龙头建立调整劳动关系各方面的法律 规范。 • 劳动关系规范法制化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 现各种类型劳动关系之间劳动标准、劳动条 件及运行规则的统一、合理和公平。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 时代背景
– – – – 二战结束——20世纪八九十年代 计算机、自动化 企业资本密集度增加,技术水平要求提高 英国、瑞典福利国家发展
• 管理理论丛林(哈罗德•孔茨命名)
– 经验学派(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 ) 目标管理则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 方法,实现工作与人的完美结合。 – 经理学派(亨利•明茨伯格、乔兰、科斯廷 ) 经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与下属共享信息; 处理好对组织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的关系,这 些力量有:股东、政府、工会、职工等。 – 权变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 ) 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 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 “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 电的发Leabharlann 和应用• 生产工艺组织的变革,流水线
– 经济危机打击
• 生产力破坏,失业,反思劳资关系
• 科学管理理论
– 泰勒 – 规定、调理、标准、科学化 – 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为公平合 理的竞争环境 – 实际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隶属,工人附着在 工作岗位上
• 劳动关系
– 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 资方让步,改进管理,增加激励(胡萝卜) – 劳资目标没有变化,
第六节 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
时代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 •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实行计划经 济, • 与此相适应,劳动关系的建立受到国家计划经济和 相关政策的严格制约,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 统包统配式。呈现出固定、单一、行政化的特点。 •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劳动关系的方式 被称为:计划经济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制度化
– 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各国开展了“产业合理化 运动”。 – 三方性原则,政府、资方、工人
• 劳动关系特点
– 受重大事件影响较大。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 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加速发展。 – 政府调控,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市场 – 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 – 冲突解决制度化,参与管理,三方协商
(二)劳动关系形成的合同化:以劳动合同的形 式建立劳动关系。 •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通过签订 劳动合同的方式来实现。 • 劳动关系内部,通过集体合共的方式维护劳 动关系主体权益。 (三)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 • 市场机制将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 性作用。 • 劳动关系的运行将形成由政府、雇主和劳动 者三方代表平等协商的三方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