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篇1浅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摘要:伴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社会保障权在一国所受的保障情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概念与性质出发,在对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现状与其它国家的宪政实践,得出了我国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的完善策略。

对我国社会保障权的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权宪法保障修宪从社会保障权的发展进程来看,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步的标志。

而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权的确认与保护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已有的社会保障权缺少宪法的有利保护。

因此,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层面出发对社会保障权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社会保障权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而该制度的核心,即社会保障权,也成为了公认的公民所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P。

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保障权,具有法定性、复合性、非对等性以及母体性等法律特征。

社会保障权之所以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因为:首先,社会保障权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存在的,社会保障权是维系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必备组成要素,因而其应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次,社会保障权随着人类历史进步而逐步确立,同时社会保障权在权利保障方面与其它的公民基本权利存在着区别,社会保障权的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作为保障义务的主体确保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二、社会保障权应受宪法保障的原因分析社会保障权作为一项权利受到宪法的保障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

本文从社会保障权的历史进程与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中所提倡的人权主要指的是社会权。

关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论文

关于社会保障概论期末论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实践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障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保障论文范文篇一:《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关系》[提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

本文就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经济水平;适应性关系一、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离不开经济支撑,经济能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切物质所需要素。

比如像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健全,覆盖比较全面。

在美国,居民遇到危机情况可以拨打911呼叫求救,短时间内公民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是其他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难以达到的高度。

在非洲、印度这些欠发达的国家,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够健全,总会有小孩因为饥饿失去生命,而政府却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

可见,经济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够使社会始终处于健康、协调发展过程中。

中国的GDP总值比较可观,但人均生产总值比较低,根源就在于国人的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提高农村的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市场内需,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此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百姓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能够解决社会矛盾,稳定社会。

整个社会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更能拉动经济的平稳增长。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现状(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有差别。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市的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高于乡村的生产总值,城市的人均消费总值也高于乡村的人均消费总值,相应的,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普遍高于乡村,比如城市的环境有统一规划,有清洁人员负责城市环境的绿化与整洁。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论文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具有维护社会稳定、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素质等功能。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政府参与又是密不可分的。

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克服收入分配缺陷,降低运行成本以及调控经济,促进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政府在社会保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政府在具体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时要明确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并不断地进行完善。

关键词:社会保障;政府责任;不足;对策一、社会保障与政府责任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

关于社会保障的定义,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被译为“社会安全”。

到了20世纪70年代,欧美各发达国家普遍陷入经济膨胀,人们对“福利国家”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劳工组织组织有关专家经过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调查之后,提出“社会保障”的目标不只是防止和减轻贫困,应该更为广泛。

中国学术界对社会保障内涵的界定有其共识的一面,但在具体阐述其定义时,却仍然有着差异。

在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良谨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而郑功成教授则认为,“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

因此,社会保障可以被定义为以政府为主体参与国民收入(或者GDP)分配活动和再分配的活动,是政府依法对劳动者报酬和社会剩余产品部分扣除所建立的一笔消费基金,用于社会成员由于生、老、病、死、伤残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的物质或资金的帮助,保障每个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

现代社会保障不同于一百多年前传统家庭保障和济贫保障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强调政府的责任。

所谓政府责任,既包括国家有责任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公民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也包括国家必须承担必要的财政支出,以及通过行政手段具体实现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利的义务。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确立合理的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是一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核心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制度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范文一:城市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一、社会保障中的内容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最为关键的部分,社会保险的概念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专门机构负责实施,运用社会力量,通过立法手段向劳动者及其雇主筹措资金建立专项基金,以保证在劳动者失去劳动收入后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

社会保险的种类有许多,主要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

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社会上低收入者与弱势群体,通过直接给予这部分群体经济上的支持,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社会救助的形式同样都许多:包括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贫困救助制度等等。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在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面向社会全体公民,提供良好的,免费的服务。

社会福利从实质上说应该是一种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津贴。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针对的对象比较特殊,对象大多是国家或社会上那些现役军人,残疾军人,退役军人,烈士等。

社会抚恤的本身就是一项较为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的对象十分狭隘,享受社会优抚待遇的对象是为整个国家及社会有所付出,牺牲的,具有特殊的地位。

因此社会优抚的待遇往往是比较高级别的。

5.社会互助社会互助更加能体现一座城市在社会保障上的“温度”,因为社会互助是针对那些有生活困难社会成员,并由公民自愿帮扶形成的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

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活动。

他是一种自愿的、非营利性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的捐款、自愿捐款,政府救助资金来源是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社会互助的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慈善救济的民间公益组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

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范文

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范文

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范文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范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增长,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篇1:《浅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彻底解决农村资金不足的现状,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养老保险制度。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第一,农村社保水平低。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农村低保,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但是由于农村本身社会保障资金筹措不足,国家资金扶持有限的原因,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还远远不能满足基本的社会保障的需求。

第二,保障方式受到影响。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急剧发展,城市工业企业外迁,占据了大量的农村土地,造成农民失地情况严重,传统的“以地养老”受到冲击。

农民没有了土地,失去生活来源,只能去城市务工,这也就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现象的恶化,对建设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进程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资金短缺资金短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农村生产能力相对落后,应对市场变化能力也相对不足,劳动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造成农民自身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系统内。

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由于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面对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面对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需求,依然有很大的缺口。

正是由于资金短缺,造成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分布不均衡,保障范围窄的情况出现。

(二)缺乏统筹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停留在粗放型的阶段。

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

社会保障学论文社会保障学论文

社会保障学论文社会保障学论文

《社会保障学论文社会保障学论文》摘要:冬季是海南房地产传统销售旺季,旺季如此,当这个旺季结束,海南的房地产会怎么样,随着海南房地产冬季的到来人们在忧虑,2011年海南房地产会不会重演1993年后漫漫14年的历史,随着海南房地产冬天的到来,海南房地产将进入营销时代,海南房地产也许经过这个冬天将会孕育出新的辉煌“社会保障学”期末论文(2011-2012上)海南省房地产业发展状况研究教师:夏慧明学院:旅游学院班级:10级人力资源管理姓名:王文正学号:201025083100452011年12月6日【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政策的不完善,中国房价出现了全面连续上涨。

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南部的热带岛屿,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区的优势地位,以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海南房价的不断上涨。

房价的上涨与房地产市场的混乱,严重损害了当地人民的利益,使很多本地居民的住房利益受到损害,也严重搅乱了海南经济秩序,大大阻碍了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

要保证海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海南房地产市场,引导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巩固海南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保障人民利益,维护海南社会稳定。

【关键词】海南;房地产;发展状况一、海南房地产业发展的过去与现状海南房地产一段时间以来曾经成为一个海南的符号。

海南建省推动了第一波海南房地产热。

数据显示:1988年海南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则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

而与此相应的是,17年前,海南省的职工平均工资是292元,相当于一个职工工作两年不吃不喝还不能购买一个平米的住房。

但是,随着中央的宏观调控,海南房地产行业在一片泡沫声中倒下。

当泡沫消没,海南面临的是尴尬:1995~1996年海南600多栋烂尾楼、18834公顷闲置土地和800亿元积压资金,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2)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2)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2)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篇3:《试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摘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我国农村传统的土地养老保障和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需求。

农村人口老龄化拖累农民改善养老状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家庭养老困难。

要巩固和完善农村现行社会养老机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养老金;农民;中国农村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

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

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

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

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

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概论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范文一:对我国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及指标的分析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与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和社会保障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现状的分析及指标的分析,来评价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指标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

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

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保障费用总和。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集中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程度。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准不是单一的,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应;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等等。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一)国内学者对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实行分散化管理,社会保障水平的统计缺乏规范的指标体系,不同专家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推算也不尽一致。

以1994年为例,郑功成教授推算该年社会保障水平为7.13%,加上其他未统计因素,社会保障水平为10%~12%;穆怀中教授的小口径推算为5.09%,中口径(含住宅投资)为11.53%,大口径(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高达12.73%。

根据穆怀中教授的推算,尽管我国人均GDP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但我国中口径(含住宅投资但不包括价格补贴的社会保障费用总额)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它们60年代的水平并不逊色。

新农保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

新农保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摘要:“新农保”试点,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又一重要举措。

“新农保”试点工作要顺利展开,必须在探索中解决好资金筹集,新旧农保衔接,农民工参保,农保基金管理等问题。

关键词: 新农保;举措;难题;试点;意义一、新农保的基本内容及国家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称为“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

它之所以被称为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表示,过去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模式,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

“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

我认为它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二是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三是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四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2]它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

各地根据本地实际认真选择试点地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

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建立公示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浅谈社会保障制度概论论文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安定发展的必要保障,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篇1:《浅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摘要:文章通过阐述社会保障机制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在国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同时也概迷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进而推动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和维护社会稳定中所起的安全作用,推动和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现状问题措施一、我国桂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也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迈进,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成分并存的格局。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1978年以来,为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不断加快。

1994年开始,国务院组织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试点。

1998年11月召开的全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会议上,提出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建立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以及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切实保障了职工基本医疗。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是应该坚持补救型模式。

所谓补救型,简而言之是国家的作用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的,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提供底线的,不是主导的而是引导的,不是普救式的而是补救式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需要一个渐进过程,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要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

国家对社会保障措施也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转变,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转变,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变,由“政策调整”向“法律规范”发展。

有关社会保障体系论文(社会保险论文)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有关社会保障体系论文(社会保险论文)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论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摘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

以后1995年、1996年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文件中,又重申了这样的观点。

但是,1998年开始,官方文献中“社会保障”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代之以“要使社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做好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指导我们进一步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行动纲领。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缺失1切实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长期以来,困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冗员过多。

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是实现国有企业3年改革和脱困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坚持减员增效的方针,做好下岗分流工作。

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方针,规范职工下岗程序,认真办好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把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都组织到中心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代缴各项社会保险费。

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转岗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

对列入三年脱困目标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要加大下岗分流的力度,真正为企业脱困和改制创造条件。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和效率。

———认真按照“三三制”原则落实资金。

建立规范、稳定的筹资机制。

资金是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血液”,没有稳定的“血液”供给,社会保障体系就会出现“营养不良”。

我们已经借鉴了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资金筹集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就业者单位、个人和政府共同出资。

在这里,单位是第一责任人,个人是第二责任人,政府是最后出面人、兜底人。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

3.1.2 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中国的养老金走到破产边缘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首次算出我们的养老金亏空,这个计算模型很复杂,考虑到了利率、死亡率、工资增长率等关键参数,结论是社保金2013年有18万亿亏空,并且会随时间推移逐渐扩大到2033年可能达到68万亿。

目前央企总资产38万亿,表面上看起来只要拿出其中的47%就可以吧18万亿的亏空给补足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子,在美国加州的养老金投资回报率是8.5%,而我们是多少?按照政府公布的数据是2%左右。

这时一个什么概念?如果你这18万亿只有2%的回报率的话,20年之后就是到2033年你只有27万亿,那么和68万亿相比还会有41万亿的亏空,那时候再也补不了了,亏空太大了。

那么投资回报率要达到多少才能使得18万亿增值到68万亿呢?应该是接近7%。

可是以中国现在的金融体系和市场发展状况,投资回报率能达到吗?太难了。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目前,西方各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较为平缓的渐进式改革,另一种是较为彻底的结构性改革。

现在,我们就来搞清楚它们都是什么意思!所谓的渐进式改革,就是保持原有的制度结构,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一些关键影响因素,如给付条件、缴费水平、,给付水平等指标进行调整,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

所谓的彻底的结构性改革,就是不在局限于调整若干影响因素,而是从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理念、财务安排、给付方式、管理运营方式等影响重大的领域进行改革,从而消除现有制度的弊端。

从实践角度来看,由于渐进式改革不容易引发较大波动,所以发达国家更加青睐渐进式改革。

目前,渐进式改革主要有一下几种方式:一,改革缴费制度,增加缴费收入。

有利于解决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入不敷出问题。

二,改进计发办法,节约支出。

在养老金方面: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降低养老金的给付水平、严格养老金给付条件以及提高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等。

社会保障学论文

社会保障学论文

社会保障学论文论文题目:中国社会保险的现状一、社会保险概述(一)社会保险的地位及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无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它的产生被看成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的标志。

作为工业社会的产物,社会保险是由国家立法规范,面向劳动者建立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是各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组成部分。

社会保险得以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社会使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后,工业劳动者构成了一个日益壮大的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

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寻求新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社会保险制度因其能够解决劳动者在职业伤害、疾病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诸多后顾之忧,并调和劳资矛盾,很自然地成为各国政府的首选。

(二)社会保险产生的背景社会保险制度之所以产生于德国而不是更发达的英国等欧洲国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

1.社会背景——工业社会经过18世纪的产业革命后,工厂机器大生产逐渐代替了家庭、作坊手工业,生产方式走向社会化,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家具,人口相对向城市聚集,生产的社会化又在加深劳动者之间社会联系的同时,造成劳动者对家庭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进而对社会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

在19世纪70-80年代的德国,社会问题一场突出,大量的工人失业,包括疾病医疗、职业伤害、养老等均成为当时社会难题,而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更是对国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提出迫切的要求。

2.经济背景——社会化大生产与物质财富增长社会保险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因为这一制度解决的是劳动者在遭遇特定事件并导致收入丧失时的经济来源问题,采取的也是发放现金或提供服务的方式,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这一制度便不可能生存下去。

社会财富的增加是推动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重大因素,它构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物质基础。

3.政治背景——社会矛盾激化与工人阶级的斗争德国在19世纪70-80年年代,社会问题异常突出,其原因就是由于垄断竞争中普遍存在的排挤和吞并现象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这使得工人阶级对疾病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问题也日益尖锐。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

社会保障概论论文.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论文(设计考核社会保障概论作者考试批次 1503学籍批次 1309学习中心陕西新城奥鹏学习中心层次高中起点专科专业行政管理完成时间 2015年 3月 1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是以政府举办的社会救助为主体,慈善事业只是政府救助的补充。

我国的国情更为特殊,即使明确定性的慈善组织,为了获取良好的社会信任度和号召力,也力求给自己抹上一些官方色彩。

目前,开展慈善活动规模较大的的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工青妇和残联组织 , 以及各种全国性的慈善基金会,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很多企业家的家庭责任感很重,财富积累留给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此外,公众自愿参与的慈善形式还不够丰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仍以单位组织的捐款、捐物为主,民间自愿自发的慈善行为还有待加强。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慈善观念,塑造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全民参与不计较贡献大小的社会慈善氛围,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慈善事业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本文以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例,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关于社会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社会慈善事业较快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慈善事业社会重视程度不高,自觉捐款捐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目前,慈善募捐主要停留在党委政府推动、社会动员或者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而开展的一些具体活动,如慈心一日捐、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等。

而针对助学、助教、助医、助残等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捐赠较少,而且没有形成常态化。

二是慈善事业社会捐赠整体水平偏低,影响救灾救助的范围、规模、力度,慈善品牌尚不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慈善事业的作用和社会需求还不能完全相适应。

社会保障论文范文3篇

社会保障论文范文3篇

社会保障论⽂范⽂3篇社会保障改⾰研究论⽂中国现阶段正处于⼀个特别重要且意义特殊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全⾯改⾰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代之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时展要求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客观上构成了整个经济改⾰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焦点问题。

改⾰实践推动着中国社会保障改⾰理论研究的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为社会保障制度改⾰提供着理论背景与指导。

⼀、理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及分歧对中国社会保障改⾰问题的研究,理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与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基本⼀致,并伴随着中国社会保障改⾰的推进⽽发展。

⽬前讨论的热点如下:1.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改⾰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下,如何看待社会保障制度?中国需不需要建设⼀个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建⽴⼀个统⼀的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学术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客观上存在着分歧。

不过,绝⼤多数学者对社会保障制度持肯定态度,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必要的制度安排,⽽且是利国利民的⼗分重要的制度安排。

长期从事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宋晓梧、冯兰瑞、郑功成、何平、胡鞍钢等多数专家、学者均主张中国应当建⽴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中国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成为⼀个多层次的体系亦已成为学术界与政策层⾯绝⼤多数⼈的共识;但也有陈平等⼈对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认为“建⽴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

在赞成建设全国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前提下,不同学者的具体看法亦不尽⼀致。

刘福垣主张⼤⼀统论,即以国家财政为基础,提出应尽快统⼀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将农民纳⼊这⼀体系之中,宋晓梧是城乡有别论,他将建⽴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列为中国社会保障改⾰的中长期⽬标;冯兰瑞主张尽快通过实现省级统筹来过渡到全国统⼀;何平坚持长期持续发展论,认为实现这⼀⽬标“需要⼀个艰苦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约需要30-50年”郑功成则是渐进统⼀论,他认为需要在化解养⽼保险历史债务、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强化国家财政与劳动者个⼈的责任并缩⼩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差距的条件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国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探讨社会保障学概论论文范文

探讨社会保障学概论论文范文

探讨社会保障学概论论文范文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当代各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保障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保障学论文范文篇一:《农民工社会保障对策分析》摘要:农民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一群体的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建立健全有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农民工这个庞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有效开发和配置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对策1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1.1工资待遇低,欠薪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工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参与的行业大多属于单纯性体力劳动层面,诸如建筑、服务行业等。

从事的多是廉价劳动力行业,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每年由于农民工讨薪而引发的社会事件甚至刑事案件层出不穷。

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的生计和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1.2超强度劳动普遍存在,休息权得不到保障对于用工单位来说,盲目追求工期和效益使他们对农民工的相应权益保障不到位,尽可能在用工层面延长工时,缩短工期,减少成本。

这种超负荷的工作时间和强度与相应的保障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造成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的潜在风险,使农民工休息权得不到保障。

1.3农民工缺乏医疗保障大部分农民工没有任何社会保险,只有部分农民工能够享受到工伤保险,少数农民工参加了农村大病医疗统筹,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城市户口又不生活在农村,既享受不到城市医疗保险又不被农村合作医疗所覆盖,即使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相应的转接措施不完善,使农民工医疗保险由农村转入城镇还存在很多困难,实际操作起来基本上还行不通。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体系论文: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精选5篇)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体系论文: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精选5篇)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体系论文: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精选5篇)第一篇: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体系论文: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社会保障制度论文社会保障体系论文: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研究摘要:德国从社会福利的意义上去诠释社会保障法,其社会保障法的建立正是为了完善对基本法中对社会福利政策实施的保障。

作为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德国在20世纪初已建立了当时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社会保障法是一部覆盖面极其广泛、内容十分细致的法典。

德国社会保障法典发展至今共有十二卷。

德国拥有种类丰富、涵盖面广、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其法律传统与中国相似,故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及立法技术对中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德国;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一、德国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意义德国是从社会福利的意义上诠释社会保障法,其社会保障法的建立正是为了完善基本法中对社会福利政策的保障要求。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表现在其细致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上,同时也包括了社会补偿、社会促进和社会救济。

而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如疾病、意外事故、赡养人的死亡等)以及职业带来的危险(如失业、工伤等)不知何时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失,防不慎防,因此就需要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这些危险带来的问题。

但社会保险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最基本的保障。

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政策逐一出台,使德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法典的意义除了使社会保障的获得者从国家、社会团体等机构获得社会福利之外。

还在整个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中承担降低获得社会福利门槛的任务。

因此,社会保障法典有着解释、说明以及指导社会福利发展的义务。

其中解释义务是指让公民知晓社会保障法典赋予其的权利和义务。

二、德国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历史社会保障法这一概念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第一次出现于德国20世纪70年代。

在德国的历史中曾经一度把社会保障法体系区分为三大法律范畴:预防措施(vorsorlge),照护措施(Versorgun),以及救济措施(Fuersor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唐显均20121020270社会保障政策中的问题一、医疗救助制度进入21世纪,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会覆盖面逐渐扩大,城市和农村都相应的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采取统帐结合的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发挥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逐步建立包括医疗救助在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这里的医疗救助主要是为社会贫困人口或者说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

因为我国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人群本来就不完备,其中不包括婴幼儿、青少年和少收入老年人,不包括较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城市人口的无业或者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之后出现的特殊群体—农民工,而恰恰是这些人最容易受到疾病的危害。

医疗救助作为一种支持和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制度,是社会救助的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所以对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保护,是为了社会公平而做出的一种努力。

随着国家发展,弱势群体的健康保障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弱势群体中的农民工弱势群体是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具体表现在职位的选择大多是倾向于体力劳动或被称为“非熟练工人”,收入也就相对较低,社会地位评价较低,常常受到来自更高位置的群体的冷漠、孤立,在政策上的利益相关性不大,容易被忽视,容易“自我异化”。

也正如张立今定义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性资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源的分配上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社会学唐显均20121020270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

”农民工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村户口,却在城镇务工,更没有市民身份,是中国户籍管理产生的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已达2.2亿人。

当前这一群体大多集中在条件艰苦、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职业安全、居住条件均较差,是各种疾病的高发人员。

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工是最需要医疗保障的群体,但是这一群体却游离在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无法跟城市居民有同等基本医疗保障条件,也没有正式农民的“五保户”、“低保户”之类的国家补贴的待遇,农民工逐步地处于农村和城市医疗救助体系的边缘。

三、国家最新的关于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障政策1、《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第六条明确规定,首先要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抓紧解决农民工的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具体规定如下:各统筹地区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

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缴费率,主要由用人单位缴费。

完善医疗保险结算办法,为患大病后自愿回原籍治疗的参保农民工提供医疗结算服务。

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四、政策实施过程的困境1、关于正义公平的讨论依照罗尔斯的观点,正义是社会制度的前提性价值,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应该社会学唐显均20121020270符合两个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他们在正义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虽然有不少学者批评罗尔斯的观点有一种乌托邦色彩,是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达到的一种状态,因为毕竟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不是“倒钉子”型或者“金字塔”型,就是“纺锤型”或“橄榄型”,按宏观来看,各个社会阶层比例的多寡并不能代表其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的程度,但罗尔斯有了很好的观点,即在强调公平时,机会公平要比结果公平重要。

国家建立社会保障的初衷就是要保证每个社会成员能够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减少各个阶层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把社会保障制度看成一种社会安全阀制度,它使底层群体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减缓对社会的不友好态度,整合社会各个不同群体,增加对社会的认同感。

英国有免费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保障所有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但还对弱势群体实施医疗补助,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提供各种不同资助;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本身就承担着弱势群体向其他人群转移风险的功能,在此基础之上还对老年人、失业者和儿童等实行政策倾。

尽管是发展中国家,巴西还是采用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在此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满足弱势群体的就医和保健需要,还建立了一系列医疗保健服务计划;印度将有限的政府投入公平地补给最需要医疗服务的需方;让政府卫生补贴和社会保障的主要收益人弱势群体。

个人观点认为,评判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运行状况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审视这个国家的分配机制,更具体一点就是考察这个社会的贫困人口或者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包括经济收入、政治参与、个人精神、制度政策的弱势群体利益相关度等;所以在对于农民工医疗救助的政策制度的制定对不过它很好的体现了社会运行状况,上没有体现社会对公平的要求或者需求,社会学唐显均20121020270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后果或者结果社会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政策。

2、农民工的困境农民工作为医疗救助政策的中救助的对象,作为政策中的客体,这个群体绝对会受益,但相对于其他群体的政策待遇上(在同一水平上救助或福利,比如,城市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对他们(她们)会产生“相对剥夺”,并且自身的精神结构中没有“相对剥夺感”(因为相对还在农村的农民来说,他们或她们进入城市,可以感受到现代化气息,享受虽低端但农村缺乏的物质设备),可能更感觉到幸福,或者说幸福感不是很低,在面对城市其他职业工作者以及市民,他们(她们)可能对比于前半生的经历有自我说服的过程,会更专注于工作上。

所以,客观上,农民工在制度政策上是处于不平等地位;但,主观上(不论什么因素造成的),农民工会没有强烈的维护自己制度上的利益的意识和行为。

(1)、关于农民工农民工本身就是制度上的产物,农民和工人的混合体。

这里的农民工不是一个个体同时从事两种职业,也不是其中一个为兼职,而是农村的农民通过社会流动,为了适应工业化,而工业大部分集中在城市,所以,农民为了寻职就在城市中长期或短暂地定居,又由于城乡二元促成的户籍制度,农民工作在城市,但身份还挂在农村,进而关于其本身的相关政策制度的条件为农村中的群体。

农村的医疗救助的对象只规定在了特别贫困的家庭,名为“五保户”,“低保户”,农民工不在受救助的范围内。

(2)、关于贫困低于一个客观确定的绝对最小值关于贫困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中情况:社会学唐显均20121020270为贫困;低于社会中的其他一些人为贫困;自我感觉生活需要不足者为贫困。

人们通常用收入制定贫困线,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贫困人口的分布和贫困的程度;实际上,贫困的定义虽然与收入有关,但并不一定必须以收入水平为衡量贫困的标准。

按普遍来说,农民工在其原居住地是有相对较高的收入,因为从事工业的收益大体或平均地高于从事农业活动的收益,在农村确实不算贫困者;但,当流动到城市,成为农民工,收入提高的同时消费水平也提高,更甚至恩格尔系数会很高,那么用于支持改变家庭的运行状况的机会也不大(在农村的家庭老人家用,子女教育支出等),并且,其收入和市场占有(主要指商品占有)可能低于其他一些人,原著居民(市民)的职业声望、社会地位、政策待遇统统高于农民工,从另一层面来说,那些脑力劳动者、部分体力脑动者或者熟练工人可能有固定居住地点、补贴奖金、合同保障、升迁机制等社会隐形福利。

所以,在城市,农民工在贫困的范围内,政府的医疗救助对象就应该包括这一个群体,并且应该加大补助力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具体操作层面的政策还得由政府具体制定。

(3)、关于制度改进的反应关于农民工反应的意见的内容,在媒体的宣传中,或者说事实就是这样,他们(她们)的上访等维权活动大部分都是关于讨要薪水的;有时候其集体行为可能会引起暴力事件。

但关于农民工对于制度政策上的不平等,也没有太多的行动,也就是他们(她们)的维护政治权利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的发展,一是因为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及自身经验积累起来的沉默状态,社会改进的期望低,二是因为高一层次(知识水平、社会资本相对多;主要指社会活动家)的个人或群体的针对性的帮扶,有意义的指导,其他声援性的行为,三肯定也由于政府的原因,主,政策执行后的反要是由于制定政策过程的单一性(采纳的意见不具有代表性).社会学唐显均20121020270馈机制的不完善。

那么,就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中的医疗救助制度实施过后效用评估机制而言,比如,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这个基金主要针对农民工的工作过程中的突发性的大事件,这些大病发生就是小概率事件,而政策并不是针对小部分,更进一步,执行过程只能中的大病,医疗机构与患病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医疗机构道德风险随时会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属于经济环境中的外生不确定性。

社会保障领域中存在着广泛的道德风险,比如,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期,实行退休费用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统筹,有些企业通过提高职工退休前标准工资水平,以扩大退休金计算基数的办法,达到为本企业职工提高退休待遇的目的,也有企业与职工合谋虚报工龄或年龄已达到既能提前退休又能领取标准退休金的目的。

在社会保障领域中,道德风险发生的频率最高、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大、又难以有效规避的当属医疗保险。

而且,我们现在讨论的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与其有巨大的相关性,所以有必要对医疗保险中市场失效和道德风险进行讨论。

在医疗保险领域中产生这些问题的制造者有两个群体一是医疗保险享受者,而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对于享受者来说,由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安排上的歧视性政策,出现了“特诊患者”(部分医疗费用免费)和普通患者的差别,进而就会有对于药品消费行为的性质上有所改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相对较高的群体可以靠玩弄道德风险来解决不享受医疗保险或享受待遇较低的家属及亲戚朋友的看病吃药问题,会造成一人公费,全家享受的现象。

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首先是农民工与医疗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医生拥有处方权而居于主导和垄断地位,由于医疗消费者缺乏医疗常识,人们无法知道医疗收费价格与医疗服务价值是否一致;其次“检,“服务来钱”,有些医院把“三来一补”作为创收的主渠道,即“卖药来钱”社会学唐显均20121020270查来钱”,以副补医(比如兴办非医性第三产业)。

农民工在两个问题制造者中都不是主体,因为没有相应的资源,而是作为受害者出现,他们(她们)在医保障制度的医疗救助也无疑会遇到这些在医疗领域普遍且具有同质性的问题,可能在救助对象中其不会被定义为贫困者,有些声称自己贫困的会得到相应的待遇和补助,另外,医疗主体会更利用这些个城市职业的底层人士的知识局限,维权意识薄弱和渠道不畅等不利因素从农民工中索取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