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中风的分类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中断或者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受损。
常见的中风类型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所有中风的80%。
它是由于脑部的血管被血栓或者动脉硬化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
这种中风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面部麻木等症状。
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引起的。
这种中风会导致严重的头痛、意识丧失、呕吐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注重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互联系,而西医内科学则更加注重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平衡、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患者出现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西医可能会根据症状进行检查,做出肺部疾病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而中医内科医生则会进一步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观察患者,判断病变的具体表现,然后给予中药调理,如清热解毒、补气养阴等治疗。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历史悠久且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
中医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和治疗人体的疾病,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中医学中,关于中风的名词解释有很多,以下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汇总和解释。
1. 中风中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中断,引发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中风包括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出血。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进展迅速,危害严重,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2. 中风病机中风的病机包括血瘀、气滞、痰浊等。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湿热、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有关。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痰浊是指体内湿气和病气的混合物质,血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不畅通,形成凝结物。
中风时,这些病理产物会堵塞脑部血管,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脑功能障碍。
3. 中风类型中风可以根据中医体质理论进行分类。
根据体质不同,中风可以分为气虚、阳虚、阴虚、湿热、痰浊等类型。
气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阳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阴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阴精不足,湿热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内蕴,痰浊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和病气的混合体。
4. 中风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中风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机、病因和体质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康复训练等。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特定部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治疗。
中药是利用草药、植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具有疏风活血、祛痰化瘀的作用。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和调整病人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功能训练来恢复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5. 预防中风中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预防中风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的调整、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
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冬瓜、苦瓜、红薯、山药、薏米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食物。
中医内科学 中风
羌星远志木香草,风痰瘀阻服之康。
2.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化瘀通络,适用于中风恢 复阶段,气虚血滞,而无风阳痰热表现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语言謇 涩之证。 常用药:黄芪补气以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 血,化瘀通经;地龙、牛膝引血下行,通络。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桃红并地龙;
(2)痰火瘀闭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本方功能凉肝息风,清热化痰,养阴舒筋、 用于风阳上扰, 蒙蔽清窍而见眩晕、痉厥和抽搐等症者。另可服至宝丹 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 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 、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
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 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 身不遂诸症。 一、病因 1.内伤积损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 病。 2.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 ;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风偏瘫中医是如何辨证的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中医学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主要以不省人事、突发晕倒、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有着发病急、病症多端、病情变化快等特点。
我国大概有七百多万的脑卒中患者,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
1.中风先兆中风先兆的表现多样,常见的有吐字不清、肢体麻木、频繁性鼻出血、头痛、意识丧失、智力障碍、恶心呕吐、肢体抽动、嗜睡等。
2.脑中风症状缺血性的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梗塞,包括了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
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近年来脑梗塞病例出现明显增加,同时朝着年轻化发展。
其症状包括了失语、大小便失禁、痴呆、肢体麻木、偏瘫、精神错乱、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有变成植物人的可能,患者部分脑干梗塞或大面积脑梗塞会引发生命危险。
腔隙性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小中风、脑栓塞、多发性缺血性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脑中风的类型,都是指脑血管闭塞或狭窄,导致的脑血流阻断致使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软化、坏死等,脑血管功能出现障碍。
缺血性脑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典型病症,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脑中风都属于缺血性。
出血性脑中风也被称为脑溢血或脑出血,是在患者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血质导致,病情急,发病快,一般相比于脑梗塞和脑血栓更加严重。
脑出血一般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进行活动时出现,出现呕吐、昏迷、偏瘫、跌倒等症状。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伴随着流口水、半身瘫痪、口歪眼斜等。
出血性脑中风一般出现在五十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男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按照出血部位的不同,脑出血分为脑室出血、内囊出血、小脑出血、桥脑出血等。
患者发病时需要及时治疗,防止出现生命危险。
3.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中经络、中脏腑、脱证。
中经络包括风阳上扰和风痰入络等。
中脏腑包括阳闭、阴闭。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的症状为口舌歪斜、尿赤便干、半身不遂、面红目赤、头痛眩晕、舌质呈现鲜红或颜色较深的红,即红绛。
中风的名词解释中医
中风的名词解释中医中风是指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
它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短暂或持续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细胞缺氧和死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中风在临床上分为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又分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和颈动脉供血不足两种类型。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被称为“中风痰证”,是属于中医的范畴。
中风病症是指患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与中医理论中的“中风痰证”有关。
中医认为,中风病症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痰湿、火热等因素造成血脉阻滞、气血失调而导致的。
病症的表现主要有面部、口鼻、上肢、下肢的瘫痪,视力模糊等。
中医将中风分为虚证、实证和兼证三种类型。
虚证指的是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实证是指寒热痰火内蕴,引起气血不畅而发生中风;兼证则是虚实并存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在中医治疗中风症状的过程中,中医师会从病人的整体状况出发,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等综合治疗方式进行调理和治疗。
其中,药物调理主要通过服用中药来改善病人的症状和调节身体的功能,如通络活血、祛痰清热等功效。
而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
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多样化,但疗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不同的患者,中医师需要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中风的发生,通过调理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健康等综合措施来预防中风的复发。
尽管中医在治疗中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中医治疗中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医理论较为复杂,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这对医生的临床经验要求较高。
此外,中医治疗中风的疗程较长,需要患者长期服药和接受针灸治疗,对患者的耐心和信心有一定的要求。
另外,中医治疗中风的疗效也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是指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也称为脑卒中。
中风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血管供应脑部的血液中断或减少,导致脑部缺氧、缺血和神经细胞损伤。
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
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造成脑组织损伤。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发脑组织损伤。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调等。
情志失调包括过度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过度刺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饮食不节主要指饮食偏嗜、暴饮暴食、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盐等不健康食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变薄,易发生血栓形成,进而引发中风。
中医治疗中风主要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脑血管的扩张和血液循环的改善。
中药则通过服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等功效的草药,调节体内气血平衡,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脑部周围的穴位和经络,刺激脑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促进康复。
中医还强调预防中风的重要性。
预防中风主要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刺激;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盐、高糖等不健康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综合上述内容,中医对中风的解释和治疗方法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医内科学-7中风
认知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对患者进认知功能训练,提高其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 能力。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 、洗漱、进食、如厕等,使其逐渐恢复自 理能力。
CHAPTER 05
中风并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类型及表现
肺部感染
由于中风后长期卧床, 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表 现为咳嗽、咳痰、发热
病机演变规律
急性期
后遗症期
中风发病后,病情多急剧发展,由轻 转重。在急性期,风、火、痰、瘀四 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病情不断 恶化。
中风后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 导致后遗症的发生。后遗症期病情多 稳定,但难以治愈,需要长期进行康 复治疗和生活调理。
恢复期
随着病情的稳定,风、火、痰、瘀四 种病理因素逐渐减弱,正气逐渐恢复。 此时需要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促进肢 体功能的恢复。
中医内科学-7中风
CONTENTS 目录
• 中风概述 • 中风病因病理 • 中风辨证论治 • 中风预防与调护 • 中风并发症及处理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优势与不足
CHAPTER 01
中风概述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风是指由于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 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 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 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 病,降低中风风险。
药物预防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 凝药物进行预防。
调护方法
心理调适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 合治疗。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中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非常重要。
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中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指导治疗和药物选择。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中风病的辨证分型。
一、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概述中医内科认为中风病主要由于脑血管瘤破裂导致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其辨证分型包括气虚血瘀型、痰湿阻络型、热毒内蕴型和肝肾阴亏型等。
每种类型的中风病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辨证特点,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中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多为中年或老年人,常见症状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象细弱等。
辨证特点是气虚血瘀,需要通过补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川芎等,同时可以配合针灸疗法,如扎血络、刺血等。
三、痰湿阻络型痰湿阻络型是中风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患者多为体质肥胖、湿重的人群,常见症状有口苦、痰多、舌苔厚腻等。
辨证特点是痰湿阻络,需要通过化痰祛湿、通络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赤芍等,同时可以配合推拿疗法,如捏脊、揉腰等。
四、热毒内蕴型热毒内蕴型是中风病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类型。
患者多为年轻人,常见症状有口渴、烦躁、舌红、脉象数等。
辨证特点是热毒内蕴,需要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散结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金银花、丹参等,同时可以配合艾灸疗法,如艾炷、艾条等。
五、肝肾阴亏型肝肾阴亏型是中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患者多为久病体弱、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常见症状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辨证特点是肝肾阴亏,需要通过滋阴养血、益肾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首乌藤、熟地、酸枣仁等,同时可以配合推拿疗法,如按揉太冲穴、涌泉穴等。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是中医内科治疗中风病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辨证分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患者的辨证类型也可能存在变化,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调整。
中医内科学中风
05
04
实验室检查
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等进行检查,以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CHAPTER 04
中风治疗与康复
中风急性期治疗
01
02
03
稳定生命体征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降低颅内压
使用脱水剂等药物降低颅 内压,减轻脑水肿。
控制血糖和血压
保持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 围内,以减少中风并发症 的风险。
针对患者言语障碍,进行 言语功能训练,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认知功能训练,提高 患者认知能力,改善生活 质量。
CHAPTER 05
中风预防与保健
中风预防施
饮食调理
运动锻炼
控制危险因素
避免诱发因素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 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 散步、太极拳等,以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风病理过程中,风、火、痰、瘀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风火上扰清窍,气血逆乱;痰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 不畅。
中风发病机制
积损正衰
年老体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 衰退,气血运行无力或瘀滞不行, 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而发为中风。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或郁怒 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而发为中风。
中风诊断流程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族 史等信息,以及发病时的症状、诱因 等。
01
02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等进行 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症状。
03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 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病灶。
中医内科学-中风
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非药物治疗
针对中风后遗症,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常用于中风的康复治疗。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中风症状。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措施
中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调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定义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祛风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探索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历史沿革
症状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康复训练
调护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中医中风概述
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医生会根据患 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05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 法
针灸治疗原理和操作技巧
针灸治疗原理
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 治疗中风的目的。针灸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脑部供血,缓解中风症状。
培养兴趣爱好
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的 活动,如阅读、书法、园 艺等,有助于调节情绪和 丰富生活内容。
07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断标准不统一
目前中医对中风的诊断标准尚 未统一,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 存在差异。
中医药治疗中风疗效评价 标准不完善
缺乏客观、量化的中医药治疗 中风疗效评价标准,难以科学 评估中医药治疗中风的效果。
其他检查
如脑电图、经颅多普勒等,可辅助判 断病情轻重及预后情况。
实验室检查
如血液流变学检查、血脂检查等,可 了解患者体内气血运行状况及脏腑功 能情况,为辨证分型提供参考。
04
中药治疗原则及常用方剂
急性期治疗原则及方剂选择
辨证论治,急则治其标
中风急性期病情多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治疗原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常用方剂如安宫 牛黄丸、至宝丹等。
中经络
病情较轻,仅见肢体麻木、口眼 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无神志
改变。
中脏腑
病情较重,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见 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根据病邪 性质不同,可分为闭证和脱证。
后遗症期
中风后遗留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 症状,需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治 疗。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中风
中风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
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
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
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
这里介绍的为类中风(脑卒中)。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失调,复因劳逸失度、内伤积损、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偏亢,阳化风动,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夹痰夹火,横窜经遂,蒙蔽清窍,而成上实下虚的,阴阳互不维系的危重症候。
1.情志郁怒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或长期精神紧张,阴精消耗,志火内燔,或火盛灼津炼津为痰,复因将息失宜,肝风内扰,风火痰热内盛,阻滞经络或蒙蔽神窍而发病。
此外素体阳盛或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骤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猝然发病者。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或逸多劳少,形体肥胖,气虚而多湿多痰,痰湿内盛,痰郁化热,阻滞经络,或痰热生风,横窜经络而成病。
3.劳累过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
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
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
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
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
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又称卒中,是指突发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的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从而造成脑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中风病在临床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风病在中医中被称为中风证,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脉象辨识。
中风病的脉象可以表现为脉沉细,或者脉沉涩,甚至可以出现脉弦数等情况。
脉象的变化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仔细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舌象辨识。
中风病患者的舌象常常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腻,或者舌质紫暗,舌苔黄腻等情况。
舌象的变化也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三、病因辩证。
中风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外感风邪,也可以是肝郁化火,或者肾虚风动等。
中医诊断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进行辩证施治,对病因的辩证有助于准确诊断中风病。
四、病机辩证。
中风病的病机主要包括气血失和,痰浊内蕴等情况。
病机的辩证有助于确定中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辨证分型。
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主要包括风中风证、痰中风证、瘀血中风证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为中风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脉象辨识、舌象辨识、病因辩证、病机辩证和辨证分型等内容。
中医诊断对于中风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明确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重视和学习。
中医内科中风病教材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中风病教材的中医辨证分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脑卒中)是一个重要的疾病类别,具有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
以下是中医内科中风病教材中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
1.中风证分型一:痰瘀阻络型主要特征:痰湿内蕴,瘀血阻
络,症状表现为昏迷、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舌质黄腻或
紫暗、脉象涩。
2.中风证分型二:气血两虚型主要特征:气虚血瘀,症状表
现为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象细弱或涩。
3.中风证分型三:痰瘀互结型主要特征:痰湿和瘀血相互作
用,症状表现为昏迷、舌质紫暗或暗红有瘀斑、脉象涩或
弦。
4.中风证分型四:实火郁热型主要特征:实热郁结,症状表
现为高热、烦躁不安、痰黄、舌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数。
5.中风证分型五:肝肾亏虚型主要特征:肝肾精亏,症状表
现为头晕、健忘、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红或无苔、脉
象细弱。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辨证分型有很多细分和个体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因此,对于中风病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仍需由专业中医医师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中医说中风
中医说中风
中医所说的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
在中医理论中有中经、中脏、中腑、中血脉之分。
所谓中经,就是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病在经脉,会不昏倒而出现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多痰涎,言语不利等症。
所谓中腑,就是脑溢血较轻的病症,其病在腑,会猝然昏倒,苏醒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二便失禁等症。
所谓中脏,就是脑溢血最重的病症,其病在脏,会猝然昏倒,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所谓中血脉,属于胃气大伤,以口眼歪斜为主症(因为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
中风主要是在脏腑气血亏损,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或招感外邪,或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事不节,都可以引发中风。
而气血亏损,主要归咎于忧思恼怒和房事不节。
人身原本一气包罗,无损无伤,内外之邪也不能损伤。
凡是中风,患者必定真元先已亏损,一切外邪才能由外入内,一切内邪才会由内出外,闭塞脏腑经络气机,都可以令人死亡。
不能说都是由外感所致。
中医中风证型分类
中医中风证型分类中风,又被称为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起脑功能损害的疾病。
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对于中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将中风分为六个证型,即痰瘀阻络型、气血两虚型、阳气亏虚型、阴虚火旺型、痰湿困脑型和肝肾阴虚型。
每个证型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痰瘀阻络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痰瘀阻络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沉细或沉涩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瘀阻络型中风是由于痰湿瘀阻血脉所致,治疗时应以祛痰、活血化瘀为主。
气血两虚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气血两虚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舌体胖大无苔、脉象虚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两虚型中风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治疗时应以补气养血为主。
阳气亏虚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阳气亏虚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畏寒肢冷、舌体胖大无苔、脉象沉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阳气亏虚型中风是由于阳气不足,导致脑部气血不畅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为主。
阴虚火旺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阴虚火旺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潮红、唇舌色红、口干咽燥、舌质红绛、脉象数弦等症状。
中医认为,阴虚火旺型中风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脑部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治疗时应以滋阴清热为主。
痰湿困脑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痰湿困脑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晦暗、唇舌色黯、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困脑型中风是由于体内湿气过重,导致脑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时应以祛湿化痰为主。
肝肾阴虚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肝肾阴虚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晦暗、唇舌色暗、头晕目眩、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肾阴虚型中风是由于肝肾阴虚,导致脑部气血不足所致,治疗时应以滋阴养血为主。
对于不同的中风证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中风的中医药常常包括中药内服和针灸疗法。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中风的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名词解释中风的名词解释中医护理名词解释:中风的名词解释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异常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症。
中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多种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在中医护理中,中风的治疗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中风的中医理论解释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脑卒中可以分为两类:中风痰瘀型和中风气虚型。
1. 中风痰瘀型中风痰瘀型的患者常出现痰壅气滞、痰涎咳嗽、口苦、头晕等症状。
中医护理中常采用清热解痰、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通过药物疏通经络、舒筋活络,去除体内湿浊之气,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消除痰壅的目的。
2. 中风气虚型中风气虚型的患者常出现气短乏力、四肢无力、语言不清等症状。
中医护理中常采用补益气血、调理脏腑的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刺激经络,调理气血,改善患者的气虚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中风的中医护理方法中医护理在中风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法。
1. 长掌推拿长掌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适度的力量刺激人体经络,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的中医护理方法。
在中风患者中常常用来恢复患者的四肢功能,改善肌肉紧张和痉挛的症状。
通过长掌推拿的手法,可以刺激患者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肌肉的弹性和活力。
2.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通过燃烧艾绒或艾条,将热量作用于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的中医护理方法。
在中风患者中常常用来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肌肉萎缩和痉挛的症状。
通过艾灸疗法,可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强肌肉的力量。
3. 草药疗法中医草药疗法是一种通过中药药物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患者机体状况的中医护理方法。
在中风患者中常常用来调理气血,促进病灶恢复和康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以达到治疗中风的效果。
中医中风概述(1)
五.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3. 风痰瘀血——化痰通络汤 加减: 瘀重: 桃仁、红花、赤芍。
忌用药过于温燥,助热生火。 4. 痰热腑实——星蒌承气汤 加减: 津亏: 生地、麦冬、玄参。 5. 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
五.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6.辅助检查: CT,MRI。
五.辨证论治•类证鉴别
中风: 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醒后留有后 遗症。 痫证: 昏迷,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异常叫声,
醒后如常。 厥证: 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无口眼歪斜
手足偏废,亦无四肢抽搐。 痉证: 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
见昏迷,但无口角歪斜及半身不遂。
加减: 上肢偏废: 桑枝、桂枝。 下肢软弱: 川断、牛膝、桑寄生、杜仲。 口眼歪斜: 白附子、南星、僵蚕、葛根、白芷。 气短乏力: 党参、白术。 小便失禁: 益智仁、桑螵蛸。 言语不利: 菖蒲、远志。 苔腻: 半夏、天竺黄。 肢冷: 熟附子。 偏瘫日久: 水蛭、虻虫、地鳖虫、乌梢蛇、莪术、 鬼箭羽、鸡血藤。 手足肿胀麻木: 茯苓、泽泻、苡仁、木瓜、桑枝、 防己、伸筋草。
中脏腑: 神志不清,重,常累及脏腑。
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3. 闭证与脱证: 都是中风、中脏腑的表现,都有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1)性质2)临床表现 3)治法
4. 阳闭、阴闭: 都是中风中脏腑闭证。 阳闭: 热象。 阴闭: 寒象。
五.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5.辩病势顺逆: 神志,瞳神,抽搐,呃 逆,戴阳,呕血,黑便。
水岭。 刘河间: 肾水不足,心火暴盛。 李东垣: 形盛气衰,本气自病。年
龄体质因素有关。 朱丹溪: 湿痰化热生风。地理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中风的分类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脑卒中。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中风可以分为两大类:中风痰证和中风血证。
一、中风痰证
中风痰证是指中风发病时,病人体内有痰湿聚积,阻滞了气血运行,导致脑血管供血不畅,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风痰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青紫,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
中医治疗中风痰证的方法主要是祛痰化痰、通络活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小陷胆汤、清痰散、半夏泻心汤等。
此外,中风痰证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尽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多食用一些具有祛痰作用的食物,如莲藕、山药、海带等。
二、中风血证
中风血证是指中风发病时,病人体内有血瘀阻滞,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风血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暗红,舌质紫暗,脉象沉细等。
中医治疗中风血证的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大活络丸、通窍活血汤等。
此外,中风血证患者还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中风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中风痰证和中风血证两大类。
中风痰证主要是痰湿阻滞,需祛痰化痰、通络活血治疗;中风血证主
要是血瘀阻滞,需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注重整体调理,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多种手段,以达到祛病救人的目的。
同时,中风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康复。
对于中风的预防和康复,中医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可盲目使用中药或其他疗法,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