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疗效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疗效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鼻腔对术腔黏膜修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00例,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术后用o.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鼻腔,2次/d,持续6~8周;对照组50例,术后不行鼻腔冲洗,其余与治疗组相同。
结果:手术3个月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0.9%氯化钠注射液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可减轻术后的炎症反应,促进分泌物的排除,对促进术腔黏膜的修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0.9%氯化钠注射液;鼻内镜技术;术腔冲洗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26
自开展鼻内镜手术以来,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是以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为主体的综合性治疗,包括手术前的药物治疗、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全身和局部的合理用药、至少3~6个月的术腔处理治疗等。
术后鼻腔冲洗可以及时排除术腔内渗出物、淤血及结痂,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和水肿,防止术腔粘连和息肉再生等。
本文回顾性分析术后100例鼻内镜手术患者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鼻腔的资料,观察鼻腔冲洗对促进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术腔黏膜修复疗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耳鼻
咽喉头颈外科住院,依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1]诊断为ⅱ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16~61岁,病程6个月~12年。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6~58岁,平均(35.4±5.3)岁;病程9个月~12年,平均(3.5±1.6)年。
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7~61岁,平均(36.0±6.1)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3.8±1.5)年。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由同一手术医师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完成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
术后48 h抽取鼻腔填塞物,予以呋麻滴鼻液滴鼻,曲安奈德喷鼻剂喷鼻,并口服复方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克拉霉素等,时间至少1个月。
术后1周开始第1次术腔处理,术后第1个月内,每1~2周1次,第2~3个月内每两周1次,以后每月进行1次。
每次复查时先粗略清除术腔内较大干痂,用吸引器吸出术腔纤维蛋白分泌物,再用1%地卡因加少许0.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术腔,在鼻内镜下观察术腔黏膜囊泡、水肿、窦口开放情况、有无息肉复发、术腔粘连、出血等情况。
然后仔细清理术腔的血痂、肉芽、囊泡、分泌物,对黏膜囊泡直接钳除。
治疗组抽取鼻腔填塞物后连续8~12周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行鼻腔冲洗,2次/d,根据术腔上皮化及脓性分泌物情况,鼻腔冲洗次数递减为1次/d。
对照组除常规给予上述药物、定期复查清理鼻腔外,不再另行鼻腔冲洗。
两组手术3个月后评估鼻腔黏膜愈合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手术3个月后在鼻内窥镜下观察术腔。
根据术
腔愈合情况分为3级:ⅰ级:治愈,术腔完全上皮化,无分泌物;ⅱ级:好转,术腔大部分上皮化,但有迁延性炎症或少量分泌物;ⅲ级:复发,术腔息肉样黏膜水肿,有较多分泌物,窦口或术腔闭塞。
同时将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分为4级:ⅰ级:很满意,全部症状消退,鼻腔通气和嗅觉恢复;ⅱ级:满意,3/4症状消退;ⅲ级:较满意,2/4症状消退;ⅳ级:不满意,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使用pems 3.1软件,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术腔愈合情况两组ⅰ级愈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愈合率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主观症状改善情况两组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治疗组ⅰ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程度ⅱ、ⅲ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目前,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多采用以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鼻内镜手术的原则是在彻底清除鼻腔、鼻窦不可逆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和结构,形成良好的通气、引流,来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和生理功能。
鼻内镜手术后,术腔黏膜水肿、肉芽增生、囊泡样变、感染和粘连等因素严重影响黏膜恢复[3]。
术后术腔清理去除痂皮、血凝块和分泌物
是促进鼻黏膜愈合的一项重要手段[4],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预防术后复发、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
鼻内镜术后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术腔,可清理术腔内积血、痂皮及分泌物,起到清洁术腔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并促进黏液纤毛系统的清除功能,使窦口引流通畅,促进术腔黏膜愈合(窦腔黏膜上皮化),有效控制感染,预防术腔粘连[5]。
无论任何季节,冲洗液温度以20 ℃~22 ℃为宜。
冲洗液温度过低,会引起患者鼻黏膜强烈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引起患者鼻腔酸楚不适和头晕。
冲洗液温度过高会烫伤鼻腔黏膜,刺激血管扩张,引起出血,因此,冲洗液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术腔黏膜愈合和正常功能的发挥。
采用20 ℃~22 ℃的0.9%氯化钠注射液行鼻腔冲洗,通过物理冲刷作用既可以清洁术腔、防止粘连,又可以提高局部抗炎作用、消除黏膜炎症和水肿,缩短上皮化时间,尽快恢复黏膜形态和纤毛系统的防御功能。
术腔冲洗后,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鼻腔干燥不适,可给予复方薄荷油滴鼻。
鼻外用激素喷鼻,可减轻黏膜充血水肿,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术腔和窦口黏膜肿胀。
复方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可促进稀薄分泌物的产生,恢复、促进纤毛的正常摆动,利于术腔分泌物的排出。
本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药物治疗条件下,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行鼻腔冲洗可促进术腔黏膜的修复,从而提高慢性鼻-鼻窦炎的治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术腔的愈合情况和术后主观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减少复诊次数。
由此可见,慢性鼻-鼻窦炎患
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辅以0.9%氯化钠注射液行术腔冲洗较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更能尽早促进术腔黏膜的修复和症状的改善,疗效肯定,且鼻腔冲洗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6-7.
[2] 李昌林,赵宇,梁传余,等.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冲洗液对疗效的影响[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2):53-54. [3] 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1-195.
[4] zhang z, han d, zhang s, et al. biofilms and mucosal healing in postsurgical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osinusitis[j]. am j rhinol allergy,2009,23(5):506-511.
[5] 成宋红,李昕蓉,李涛,等.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疗效的观察[j].四川医学,2003,24(12):1234.
(收稿日期:2011-11-07) (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