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三章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教学设计
(展示检查内容,学生思考的同时板书水系、流域)
提问学生评价
板书并概括水系和流域的的概念。
水系:河流的干流与支流构成了河流的水系
流域:河流水系所在的汇水区域就是河流的流域
板书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PPT展示:预习检查二
高中二年级
学科:地理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教学设计
高二三部谭述亮。
广东省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全套教案
3.2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导入新课同学们,教师设问:“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大国家?(课件展示四大文明古国)那么我们现在就一起看一下“四大文明古国”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让学生了解这些文明的产生离不开河流,是河流孕育了人类的文明,说明河流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引入知识点一:流域一、流域1.几个基本概念(学生看图说明同时巩固训练)⑴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⑵流域的特性①特殊性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②整体性讲述: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构成一个整体。
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堪称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承转: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综合开发治理相当成功的一个案例——美国田纳西河。
(课件展示田纳西河)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一个河流流域的开发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对于田纳西河来说,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环境,是避免盲目开发的首要条件。
1.田纳西河流域的基本情况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图3.13)2.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探究任务一:评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并分析其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影响。
(学生从4个方面分组讨论,然后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引导、点拨)幻灯片呈现图片组作为探究工具⑴地形提问:田纳西河地形特点?这种地形的利和弊?多山,地形起伏较大利: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弊:使得陆路交通不便但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
⑵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丰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高中地理必修三2.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案
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域的相关概念。
2.归纳流域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方法,并能简单设计出我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运用文字和图表材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总结其开发优势条件和需要治理的问题。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总结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具体措施。
3.学会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三.教学重点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四.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难点六.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分析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及意义。
七.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八.课时安排两个课时九.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首先,我们先欣赏一组赏心悦目的图片……这些图片正是田纳西河经过治理之后的一个美好的结果,但是田纳西河流域在治理之前呢,并不是这般的美景如画,大家想知道他以前是什么样子吗?(学生自由发挥)大家首先看到的这幅图片从颜色上就可以看出不同来,这是一幅黑白照片,我们可以通过这幅图片可以看到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前后对比,引入本节课。
【板书】2.3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想了解一个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就要了解这个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条件,那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1.什么是流域流域的概念就是由分水线(岭)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我们平常所称的流域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分水岭也很好理解,看到这幅图,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和高地,河水从这里流向两个相反的方向。
在自然界中,分水岭较多的是山岭、高原,但也可以是微缓起伏的平原或者湖泊,甚至有的河流称为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分水线是分水岭的脊线。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Word版含解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Ⅲ》第三章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三课时GIS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学设计(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第三课时)[课标要求及解析]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我对标准作了如下解析:1、知识与技能(1)同学们可以描述GIS的功能,说出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同学们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比如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要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刻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科学,永攀科学高峰的崇高思想。
[教材分析]由于中学阶段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并不是需要详细学习有关的工作原理和非常具体的应用技术,只了解一下大概即可,所以只要学生了解到,地理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和地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是一个平台,而不是目的,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根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密切联系与生活有关的地理知识,运用地理观点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可。
[教学构思]本章内容在整体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是比较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内蒙这样科技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相关知识的应用较少,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提供必要的资料很重要,最好可以让学生亲自上网体验GIS的相关内容。
所以导学案中给出了相关的网站,并考虑到没有条件上网的学生把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呈现出来,给新课程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因为没有知识积累,本节课授课的导课就非常重要,如果做的不好,本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心理上就会感觉非常唐突。
为此,我特别设计利用百度地图做一份暑假旅游计划,和学生一起通过百度地图的三维视角和全景模式走进丽江,并通过电子地图预订酒店,规划出行路线等,把GIS 引入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是对GIS产品的应用。
高二地理第三章复习教案
精心整理高二地理第三章复习教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地理第三章复习教案》的文章,供大教材特点:(1)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2)阅读和活动篇幅较多,说理与实例结合,实践性强。
与本章教材对应的课标有五条,具体内容如下:课程标准内容课标含义和要求教材内容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举例说出”是指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能在相似的情境中判断环境问题的类型。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内容直接导致当地土地资源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而且危害中下游河道瘀塞、河床抬高、洪水泛滥;(P50)荒漠化不仅使当地土地退化,还引发沙尘暴灾害。
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要求: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P47、P48地图)显示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的主要分布地区,作为分析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地理背景来了解。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要求:。
其他区域的影响,整合在某一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下,有机结合、综合阐释。
第三,对“某一区域”、“某一生态环境问题”的选择比较精简,与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如下:湘教版中图版人教版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影响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生物物种减少”“森林资源破坏”“湿地减少”。
[次,只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为后续学习提供便利。
教学时,不需要深入展开,更不要拓展深化,系统讲授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
在后续教学中,适当联系生态平衡的概念即可。
生态环境问题,从体质上讲,是生态系统的受损或失衡。
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层次:说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知道生物多样性减少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本2新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
本2新版
本文档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本2的新版。
以下是内容的概述:
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 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研究如何使用地图和地球仪
- 探索地图的投影方式和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2.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 了解宇宙中的星体和天文现象
- 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季节变化
- 探索天文仪器的使用和观测技巧
3. 第三章: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
- 探讨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第四章:地球上的陆地资源
- 研究陆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探讨陆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分析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5. 第五章:地球上的水资源
- 了解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 探讨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 分析水资源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6. 第六章:地球上的农业
- 研究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区划
- 探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7. 第七章:地球的工业与能源资源
- 了解工业的演变和特点
- 探讨能源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研究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影响
以上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本2新版的简
要概述。
本教案包含丰富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最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教学用课件
高二十八班 钟源
技术 系统
1.GPS(全球定位系统) 2.RS(遥感技术) 3.GIS(地理信息系统)
已经 成熟
4.DE(数字地球)
还只是
概念
中国地图出版社
_______S__I__N____O____M______A__P____S______P__R____E__S_S____
一、遥感技术的优点
人工实地调查与利用遥感技术调查某区域的比较
人工实地调查
利用遥感技术调查
花费时间
多
少
时效性
差(慢)
连续性 差,不能全天候观测
调查人员
多
好(快) 好,能全天侯观测
少
调查成本
高
低
调查范围 小,有些地方不能人工调查 广,连续性好,能获得人眼看不到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遥感技术的原理
遥感卫星地物在不断地吸收、发射(辐射)和反射 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 设备和装置,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 和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 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树木
水体
草_丛____________裸____露______的____地____表______路_____面________
问题一:什么是遥感技术?
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 就是“遥远的感知”,遥感技术是利用一定 的技术设备和系统,远距离获取目标物的电 磁波信息,并根据电磁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 应用的技术。
311高二地理(必修三)3章导学案
曹县第三中学(2017-2018)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导学案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1课时制作王国青审核高二地理备课组编号 311 2017.10班级: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
2.理解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能源基地开发的意义。
3.以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为例,明确我国能源基地建设的途径。
4.通过学习,认识能源生产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自主预习】一、能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太阳能等。
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指________________、石油、__________等矿物能源,对人类历史来说,非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__,而且开发利用不当,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资源开发条件1.开发原则:要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要考虑________和交通条件。
2.以山西煤炭开发为例:(1) 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分布范围、____________、煤质,开采条件好。
(2) 广阔:我国对能源需求继续增加,能源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以________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
(3) 适中,交通比较。
三、能源基地建设1.我国能源供求面临挑战:人均__________少、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单位产值的________高、以______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________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大同、________、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形成了以________运输为主、________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篇1学生情况分析: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地理学习,高二文科班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文科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仍明显的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训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了。
教材分析: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地理必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而必修三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本学期所讲内容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选修教材第一册全部内容。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1、学习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掌握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使学生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总论,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湖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知识。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主要措施: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说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
2.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第二章遥感技术第三章城市地域结构【教学重点】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
2.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3.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1.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
2.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信息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理信息系统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地理信息系统1.讲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成了计算机技术、地理学、地图学等多学科知识,用于采集、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系统。
2.讲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空间分析制图输出3.讲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灾害监测与防治4.实践操作演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如地图浏览、图层管理、空间分析等。
三、遥感技术1.讲解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遥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无接触的观测,获取地理信息的一种技术。
2.讲解遥感技术的原理电磁波辐射光谱特性传感器3.讲解遥感技术的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与防治农业生产4.实践操作演示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处理过程。
四、城市地域结构1.讲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2.讲解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功能分区明显空间分布有序交通便捷3.讲解城市地域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4.实践操作分析某个城市的地域结构,了解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区域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过程与分析目标:1.过程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能力2.培养学生地理特征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情感价值化目标:地理环境有明显区域差异,人类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教学重点:区域内部具有一定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认识区域发展规律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教学过程:【导入:】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导出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同时结合地图及具体实例说明区域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2)具有边界: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边界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如中国温度带地图及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即整体性(4)具有等级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出示“中国地形图”,圈出“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所在地,利用该地图及地图册中相关地图的直观性请学生讨论比较两个区域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及环境差异对区域工农业生产等区域发展有何不同影响:【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学生活动:】【提问:】我国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对建筑的影响课本资料“活动1.2”展示图片:南方骑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1)太阳辐射影响,北方纬度高,获得热量少,住宅正南正北获得太阳辐射多北方气温低对民居在保暖方面的设计要求如:单面窗向阳开,建暖炕、暖墙、火墙、地炉等。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对建筑的影响,注意通风散热。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屋面用料的差异:北方雨水少,民居采用平屋面或稍平的坡屋顶。
南方雨水多,民居屋面均采用较大坡度。
2)因为纬度差异,北方气温低寒保暖,所以建筑物原材厚实,耗材多,所以成本高。
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教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导学案(人教版)
3.1能源资源的开发(第一课时)编写:高二地理教研组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⑵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
二、学习重点:.理解山西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三、学习难点: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四、学法指导:读图综合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五、学习过程:能源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一、资源开发条件主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及其市场和交通1.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多亿吨,按20XX年生产规模(6.3亿吨)计算,可开采430年。
其煤炭资源的特点:○1○2○3○42.市场广阔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XX年的消费量接近26.5倔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23.7亿吨标准煤。
(读图3.2,比较分析)○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之不同有哪些?有何优缺点。
○2你如何看待我国今后能源战略的发展呢?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4.阅读: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山西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面对如此挑战,你作何思考?思考山西省如何发展呢知识点二、能源基地建设1. 扩大煤炭开采量(在”山西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中标出山西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在结合地图册和课本图3.4找出晋煤外运的主要铁路线)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对于山西省来说,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参考课本每43页活动部分及后面的附资料)活动:面对“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山西省如何应对,实现煤炭工业的持续发展?(课本44页资料1-4)六、课堂小结(自己总结一下)七、练习1.下列能源中,属非可再生能源的是()A.风能B.生物能C.天然气D.太阳能2.没有从山西经过的铁路线是()A.京包线B.包兰线C.太焦线D.同蒲线3.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特点是()A.煤种齐全,以褐煤为主B.大同煤矿是优质主焦煤基地C.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D.分布范围广,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4.读图3.2“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消费能源是_______,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2)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大于我国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三章教案
3.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源分类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与方法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教学重点: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能源的分类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②有限的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储量丰富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高中地理必修三3.3教学设计
【使用时间】第6周第 1课时
【编辑】任琳琳、赵晓旭
【审核】陈兆平
【编号】20150408
【主题】 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017.03.23
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为阿根廷发展放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区位特点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
乳牛既需要多汁的青饲草,也需要含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因此,乳畜业农场既种植优质牧草,也种植饲料作物。
.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
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
气候温和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
以人工草场为主以天然草场为主
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地广人稀的地区
牛奶及奶制品为主肉、皮、毛为主
高较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教案(整套)目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热带林为例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省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三章教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三章教案:第一节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1.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山西煤炭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放置于世界和中国能源利用的大背景下,这样可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比山西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同现在在能源开发上存在什么不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2.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关注于煤在使用过程中(如燃烧煤发电、取暖、做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节内容更多的涉及到开采过程,所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更显得重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⑵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 ⑶能了解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山西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2.理解山西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五、教法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六、学法新课程标准特别突出学生的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的探究活动。
应当看到,本节内容时事性、现实性都比较强,比如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但为何不是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问题何在?教材对此语焉不详,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甚至是辩论,教师不要求给出现成的答案,其实本来也就没有现成的答案。
还有山西煤炭开发矿难屡屡发生,由此暴露的“官煤勾结”黑幕,更是当前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课堂上都可以开展讨论。
七、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网上下载的有关山西煤炭开发的新闻资料。
八、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用2课时第一课时资源开发条件,引出能源基地建设(导入)教师:大家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广东闹“油荒”的经历吗?(记得)教师提醒同学们思考“油荒”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分类包括的主要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课件]一、资源开发条件1.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2. (在这里要多引用一些具体数字来说明)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①分布广②煤种全③质量优④开采易3.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与之参照,这样更能反映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 2.市场广阔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02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对于图3.2,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和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今后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
)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教师:说到能源结构,我觉得在这里同学们应当好好思考一下我国的能源现状,我国每年有近1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大家认真阅读一下教材47-48页的“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你觉得哪一点对你的触动最大?(课堂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学生发言)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作点评。
要特别注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要保障能源尤其是保障石油的可靠稳定的供应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何广东会闹“油荒”的原因),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
二、能源基地建设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指导学生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实施教材49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来讨论一下,对于山西省来说,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在讨论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数据,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正因为它们各有利弊,这两种方式一直是并存的。
) 学生阅读教材50页资料,有条件的播放有关“西气东输”和“西电东输”的影视片。
[课堂小结] [学生形成性练习] 1.下列能源中,属非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能 b.生物能 c.天然气 d.太阳能 2.没有从山西经过的铁路线是( ) a.京包线 b.包兰线 c.太焦线 d.同蒲线 3.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特点是( ) a.煤种齐全,以褐煤为主 b.大同煤矿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c.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d.分布范围广,全省有一半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4.读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消费能源是_______,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2)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大于我国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c 3.b 4.(1)煤炭,大气环境持续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而且煤炭发电和运输占用了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
(2)石油、天然气、核能第二课时(引入)教师:“正如我们上节课讨论的那样,山西省的煤炭既有直接向外省运出的,也有建设坑口电站向外输电的,所以对煤炭是综合利用的,在开发利用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引出本节课)[展示课件] 三、能源的综合利用教师: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让同学们讨论山西省三类工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可以看出,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85~1995年间有所上升,但在1995~2000年下降,且下降速度很快。
原料工业始终在增加,且有越来越快的趋势。
加工工业1985~1995年间比重下降,到2000年几乎停滞不前。
这说明山西省虽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还是限于初级加工阶段,工业发展水平还不高。
山西省只是一个能源大省,并不是一个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山西省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急需调整产业结构的山西经济》(山西日报1999年11月25日) 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是一个正在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例如屡屡发生的矿难,以及背后隐藏的“官煤勾结”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各种媒体关注的焦点,相关的新闻报道,教师在课前应该专门搜集一些,或者让有条件上网的学生自己去搜集,使得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 四、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建立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体系,减少环境污染。
2.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其中,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在山西省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山西本身就缺水,在采煤和使用煤的过程中又需要大量的水,大量引用黄河水,又不可避免的造成黄河下游缺水更加严重。
学生阅读54页“山西安太堡煤矿生态环境建设”,有条件的播放有关影视片。
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辩论。
教材中列举的只是山西省目前已经摸索出来的部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探讨,其他地区还有哪些成功做法可以在这里实施。
[教师小结] [学生形成性练习] 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 )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煤业d.冶金业 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液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25%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到主导地位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4.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
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急需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正在建设引黄入晋工程,其中最大的水利工程是( ) (2)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3)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 答案:1.c2.c3.b4.(1)万家寨(2)d(3)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课后反思] 教学预测和教学反馈 1.教学预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煤炭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环境保护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教学反馈:基本达到预测的效果,根据板书归纳内容,强调其他自然资源和煤炭资源利用相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析学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在能源开发中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3.课后反思:学生对本节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课堂讨论也积极热烈,有些学生甚至争辩得相当激烈,教学效果比较好。
但是,也有很多遗憾和不足,一个是明显感到课时紧;第二个是班级人数多,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第三个是当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如“矿难频发”,“官煤勾结”等,个别学生的观点有些过激,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