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七 讲 明清时期的社会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

(一)尊孔崇儒,推崇理学
• 明朝: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 不讲。
– 令儒臣辑录《五经》、《四书》及《性理全书》,颁行天下。 – 为进一步抬高程朱理学地位,明还曾多次表彰程朱后裔及其门人。
• 清朝:注重学习汉文化,政治上沿袭明制,对儒学也 采取尊崇的态度。
• 早在入关以前,他们就曾派遣官员祭奠孔子,翻译儒家经典。 • 刚入关后的顺治元年(1644年),封孔子第65代孙孔允直为“衍圣 公”。 • 第二年,又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封号,并举行隆重的 祭孔典礼。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 大成殿,并于次年亲自到曲阜祭孔。 • 清朝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召集理学大臣编纂《朱子全书》。 • 清朝尊孔崇儒,缓和了民族间矛盾,加强了清王朝在思想上的统治。
• 考试分为三场:中间各间隔两天。第一场考试《四书》义 1道,每道限200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限300字以上。 第二场考试论一道,限300字以上,判语5条,诏诰表内 科1道。第三场考试经史时务策5道,均限300字以上。
二、科举制度的演化
•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期在会试一个月以后,取中的贡士 参加,一般只考一场对策。 • 殿试一般没有淘汰,只是通过考试把应试者(即贡士)排出 名次。所有取中者都通称进士。 • 分为三甲(即三等):
(三)兴文字狱,禁锢思想
• 明太祖因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kui)所上贺表 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话 而大发雷霆。于是将徐斩首。 • 清雍正四年(1726年),江西考官查嗣良用 《大学》中“维民所止”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 意在去雍正二字之首。查嗣良遂被革职下狱, 病死狱中后,仍免不了戮尸枭首。 • 据统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有115 案,受株连的人数之多是历史上少有的。

明清实学

明清实学

南各地,还爆发了相当规模的市民阶层的反抗运动。尤其是明王朝的 覆亡,对士大夫阶层来说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他们痛定思痛,进 行自我反省,总结明亡教训,憧憬未来的理想社会。地主阶级革新派 和新兴市民阶层这两股势力的汇合,构成了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兴盛的 主要社会基础;加之此时“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冲击,开始了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这对实学思潮的兴盛也起了 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士大夫中的优秀分子如顾宪成、高攀龙、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 王夫之等,面对当时国危民艰的局面,他们把“程朱理学”与“陆王 心学”的空疏、教条看作是导致国弱民贫的重要原因。为了救亡图存, 他们竭力提倡对天下有用的“实学”。于是,他们坚决反对空谈心性, 倡导务实致用之风,以有用的“实学”取代理学的空谈。
第七讲 明清实学
—“经世致用”与“实证求是”
一、时代背景
1、16世纪的中国正值明朝中叶,由孝宗朱佑樘始,经正德、嘉靖、 隆庆、万历四朝。这一时期,以皇权旁落、皇帝不朝、相权鼎盛为政 治特点,四朝皇帝大多疏于政事,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几个权臣 (包括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皆出于此时。 2、选官方面采取考试制度(科举),虽然在考试体裁方面存在一 定问题(八股),但采取科举选官制的明朝仍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非 世袭制国家。 3、地方上土地兼并现象与明初相比有所加重,城市规模开始壮大, 市民文化抬头,作为其代表的“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在中国 社会流行;曾短暂开放海禁,但因万历朝倭乱坐大而被迫中止。 4、思想方面则有王学(王阳明心学)抬头,虽说与朱子学相比具 有一定的思想启蒙性质,但阳明后学所具有的空谈性质,为明朝的灭 亡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重视实效,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都作为“当世之务”而深切关 注。这种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而开展学术研究的做法,可以说是明清实 学学者的为学宗旨,其精神和内容都与理学的空谈学风形成了鲜明对 照。 第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明清实学学者都提倡勇于任事 的精神。顾炎武早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黄宗羲也说: “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种精 神,可以说是对时代和社会的一种责任感的概括。 第三,致力创新的精神。明清实学学者们要求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绝不蹈袭古人,重复陈言。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时就说:“有明 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强调凡所做学问,必古人之 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颜元则强调“立言但论是 非”,反对“附和雷同”;唐甄提倡“言我之言”,贵在己出,强烈 地反对蹈袭古人。不袭古人,独立思考,贵在创新的精神,使明清实 学家均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作出一番成绩。

202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02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梳理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

问题
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 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叛乱
和发 展
设置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
伊犁 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
将军 地区的管辖
续表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
统一 多民 族国 家的 巩固 和发

西 北
土尔 扈特 回归 祖国
概况
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 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 的社会弊端。
明 朝 明朝 的 的建 统立 治
背景
时间 建立者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社会动荡,反元农民起义 不断,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逐步强大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续表
明 朱元
朝 的
璋强
统 化君
治权
都城 原因 目的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 清军入关
考点六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 驻藏大臣、西北边疆
【教材页码:七下88-P94】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 班禅以及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 认识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 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 定的重要意义。

意义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 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第七讲 中国近代史前期

第七讲   中国近代史前期

第七讲中国近代史前期(公元1840—1895年)①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②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②洋务运动;③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①新思潮的萌发;第一节西方的入侵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战争原因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国家要求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导火索:虎门硝烟;(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一、西方的入侵2.主要经过攻广州→到达天津;强占香港岛→进入南京下关江面;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4.1842年《南京条约》和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及其危害1842年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便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西方国家的经济掠夺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把各种特权无偿地让给了列强,列强竞相侵略中国;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5.影响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人民肩负的任务:反帝反封建;3).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根本原因2.主要过程1)1856年英法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一、西方的入侵2)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天津条约》的内容及危害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外国人到内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护身符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列强不仅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而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1.根本原因2.主要过程3).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一、西方的入侵4).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一步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北方的活动基地,威胁北京的安全;使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1.根本原因2.主要经过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二)、第二次鸦片(1856—1860年)一、西方的入侵1)兴起(1851—1853):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建政权)→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2)发展(1853—1856):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进行北伐、西征、东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3)失败(1856—1864):天京变乱后由盛而衰,重建领导核心,组织防御战,颁布《资政新篇》,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八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八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八年级历史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社会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思潮的转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了明显的变革。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然而,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冲击了朝廷的统治,最终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

清朝建立后,康雍乾三位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例如推行了科举制度、修订了法律制度等。

这些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明清时期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农业生产为主导,而经济以农业为基础。

但随着新的经济政策的引入和商业的繁荣,经济开始逐渐转向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导。

这一时期,外国船只的频繁来往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和技术交流,使中国的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外,农村中的自耕农渐渐转为佃农,土地私有化程度加大,土地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了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三、文化思潮的转变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思潮也经历了转变。

明代时期,士人文化盛行,注重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然而,随着清朝的建立,儒家思想逐渐被康乾皇帝所推崇,形成了新文化思潮。

康乾时期,儒家思想与道家、佛教等思想有机融合,形成了康乾文化的独特风格。

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提倡实用主义,并对艺术、文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这种文化思潮的转变,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充满变革的时期。

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文化思潮的转变,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这些变革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第六单元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2、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清朝比明朝进步(见探究) 3、 其它(见全品)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明 朝 的 统 治
特点及原因:承古萌新 (见课本、见全品)
成就:( 见全品)
思考: 1、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本质上的差异、原因 答:差异: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是建立在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等生 产发展的基础上的,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取传统 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西方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 学家的研究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且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 (1)社会经济方面:西方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下,资本主义 产生并得到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而中国封 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障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原 因 (2)政治方面:中国的封建专制极力限制和阻挠资本主义 发展。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制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诞生、 推广和应用,闭关政策障碍了中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而西 方的专制王权则是站在了资本主义势力一边,奉行重商主义, 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
中央机构的演变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加大皇权)
清 朝 的 统 治 (
设内阁 置六部 强 化 君 主 专 制 君主权力 逐步加强 保留议政王 大臣会议 (实权) (清初) 设立南书房 (康熙) 设军机处(顶峰) (雍正)
AD1644-----AD1840
AD1368----AD1840
AD1368----AD1840
年 )
年 ) 时 期
经过:陕北起义:1627年 王二首义
张献忠先后起义
明 清 ( 鸦 片 战 争 以 前
原因 明 朝 的 统 治 ( 进军河南:1640年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农 民 灭亡 战 争 攻占襄阳:1643年 建立政权 、结束流动作战

第07讲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

第07讲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专用)

核心知识点1——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影响 ①积极性: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半个多世纪。 ②消极性: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戚继光抗倭 (1)背景 ①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与倭寇混杂,破坏巨大。 (2)结果:重创倭寇,稳定了东南沿海形势,朝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1)背景:明朝中后期,新航路的开辟。 (2)主要史实: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②荷兰和西班牙分 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奠定。朝廷在漫长的内陆边境地区,屯驻大量军队,广泛设立军事
哨所,把守山川隘口和交通要道,形成边防网络。政府每年还派遣
官兵巡察边界,形成巡边制度。在东南海疆,也形成了水师巡防和
陆军屯守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这表明清朝( A.形成了保卫边疆的机制

A
B.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奠定了收复台湾的基础
D.完成了国家领土的勘测
明清时期是传统高考的热门考点,重视考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新 儒学兴起等核心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侧重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僵化的表现和蕴 含的一定生机。新教材在侧重点上有明显的变化,新增了明清对中国基本疆域奠定的历史意 义。在复习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农业发展、工商业发展主题,还需要高度重视家国情怀主题, 要理解为什么明清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落日余晖,认识到明清疆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课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课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复习课

2.95
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在这种阻仕碍途如市的政治环境之下,几乎所有的山
西商人,无论是财雄势大的茶帮票号,还是略有家资 的殷实商户,他们或迫于政府的催逼被迫认捐输纳, 或主动出钱捞取一官半职,都为自己或者家族中人捐 有大小不等的职衔。
——王帅《晋商兴衰的政治学分析 --以政商关系为视角》
三司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了君主的权 力。
内容
措施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 2. 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
中央 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 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负责Βιβλιοθήκη 兵部政 治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 司”
2.分封诸子驻守各地, 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特务机

内容
措施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 2. 设置五军都督府,军队
1757年,再次平定准噶尔的叛乱。 平定回疆的大、小和卓叛乱。这样,经过康、雍、 乾三代皇帝的长期努力,对稳定国家版图的意义非常重 大。 1771年,生活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不 堪沙俄压迫,万里东行,回归中国,体现清朝治蒙政策 的成功。
1791年,取消议政大臣会议。内阁大学士“必充军 机始得预政事”,平时工作仅是“秉成例而行,如邮传 耳”。乾隆帝曾总结说:“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 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威福之柄皆不下移,实无 大臣敢于操窃”“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 臣”。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
系…… 辩证性:积极性、消极性
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 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统治者故步自 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 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6: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的演变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6: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的演变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6: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的演变。

I. 明代的经济生活变迁明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局面,这主要得益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海运贸易。

尽管此时政治大乱,但是经济的繁荣还是得以保持。

但是当嘉靖开始对海洋贸易释放出一些不好的信号时,这个时期的经济生活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初期,社会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税收也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到明朝中期,手工业和商业开始成为了经济重心,并且朝廷还规定了一些手工业的规定,使得这些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这些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交通和商业的发展。

但是在晚期,再次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例如矿税、马政、类税和长达30年的土地制约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II. 清朝的经济生活变迁清朝统治期间,经济和社会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在官员们的推动下,中国的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持续增长。

营商制度的形成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清朝也采取了其他决策,例如开发草原,提高农业生产力等,各种政策集合在一起使得清朝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然而也需要注意的是,清朝时期许多政策都是有限度的。

以垄断为例,当局不惜使用封闭市场等措施来推广农业和商业,但是当这些措施导致科技落后并让资本市场枯竭时,这些措施就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III. 总结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的演变,虽然历经了许多风雨,但是都是十分精彩的,这也反映出了历代政治和经济决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而言,对这些历史发展过程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同时也可以给我们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研究提供巨大的参考价值。

第七讲中国古代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思想

第七讲中国古代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思想

第七讲中国古代向往平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反专制思想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产生的具有特殊性的政治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开始逐步衰落的时期,也是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开始萌芽并有所发展的时期,在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出现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家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求冲破思想禁区,反对旧的权威和旧的思想统治,提出了具有民主气息的反专制思想。

反专制思想是对儒家传统尊君观念的反动。

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把封建君主说成是代天行事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始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期间,时有在野土人发出非君的呼声,但在长夜漫漫的封建社会中,仅仅是微弱的力量,但这些呼声并没有消失,到了元代特别是明清之际,一些进步的思想家站在时代的前列,继承了这些思想成果。

他们发扬了孟子“君为轻”思想的积极因素,吸收了鲍敬言的无君论和《无能子》中的非君观念,形成并发展了反专制思想。

反专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邓牧、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

反专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发展线索之一,基本上是在宋元明清的历史时期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这一历史时期特定的政治思想表现形式,是封建专制行将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时期的思想表现形式,它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形成阶段,主要以邓牧为代表。

邓牧作为元代初期的进步思想家,他通过对古代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古今对比的方式,大胆地抨击了封建专制,成为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从而标志着反专制思想的形成。

二是发展阶段,主要以李贽为代表。

李贽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当时,封建专制的种种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富者日富,贫者日贫”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作为时代的叛逆者对封建专制提出了挑战,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抑尊辟圣,这些基本思想的提出是反专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三是完善阶段,主要以黄宗羲和顾炎武为代表。

黄宗羲目睹了明朝末年封建专制腐朽的现状,经历了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农民起义的风浪,以及身遭官僚大地主阶级政治迫害的严酷现实,对明王朝的封建专制强烈不满,他以显示自己特点的猛烈抨击的方式,提出了“君为害”的口号,以及为削弱封建君权的分治主张,是达一时期反专制思想进一步完善的标志。

中国古代史明清

中国古代史明清

中国古代史明清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进行探讨。

一、政治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朝廷政治内外部斗争频繁,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明朝中后期,朝廷逐渐衰落,边患频仍,而清朝于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了新的政权。

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实行的是皇帝专制制度,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而清朝则采用了满族统治者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实行宗法制的封建主义国家模式。

两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缺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丝绸之路的传统贸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明朝中后期,国际贸易逐渐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国内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而清朝则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清朝建立了“长短粮物价及其税役制度”,推行牛羊耕种法,改善了农业生产力;同时,清朝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清朝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也发生了显著的变迁。

明朝时期,社会风气尚重义理,封建礼教严厉。

但随着朝政腐败和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级分化也进一步加剧。

而清朝在统治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和宗教政策,以提高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清朝实行“差役制度”,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毕竟,清朝的统治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来的,对于汉族人民的影响和接受程度也不同。

四、文化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繁荣和转变。

明朝时期,自然科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的传播逐渐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

散文、戏剧、诗歌等文学形式也蓬勃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杰出的作品和文人。

而清朝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知识框架
一、第七单元标题
第七单元:晚明与清初的社会与政治
二、目录一:明清时期的社会与政治
1. 明朝的政治制度:废除丞相、六部制度的建立、内阁的出现。

2. 清朝的政治制度:奏折制度、军机处设立、密折制度。

3. 明朝的科举制度:八股取士、进士科举。

4. 清朝的科举制度:会试、殿试、乡试。

5. 民间结社与秘密宗教:白莲教、明教、天理教。

三、目录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1. 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2. 手工业的繁荣: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

3. 商业的兴盛: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积累、商帮的出现。

4. 海外贸易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朝贡贸易、私人海外贸易。

四、目录三: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1. 对外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 与欧洲国家的交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3. 与日本、朝鲜的交往:外交关系、文化交流。

4. 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贸易关系、文化交流。

5. 与中亚、俄罗斯的交往:边界问题、贸易关系。

五、目录四:近代前夜的危机
1. 社会危机: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民生困苦。

2. 经济危机:重商主义政策的局限性、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3. 政治危机:官僚腐败、权力斗争激烈、统治危机。

4. 文化危机:思想控制加强、传统观念束缚。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思想有何新特点?
材料3 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 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处于商”……一些 地区出现了“儒商”……在中国“士农工商”的 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绅商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对的经济实力, 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 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
材料4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清代有学者 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 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 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 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 广也。”这表明
材料5 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 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 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 ……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 “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 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据材料分析,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 发生怎样的变化?
(2013江苏单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到: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 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2015江苏)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 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 “机杼彻黄 昏”是因为:
材料1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 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 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 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 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教材知识点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主题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教材知识点梳理模块一中国古代史主题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 新陈代谢》
五年真题导练
备战2023
-9-
主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根据材料,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4分) 政策:闭关锁国政策。(2分)原因: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 治;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2分)
五年真题导练
备战2023
-10-
论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迫切需
要开拓市场。封建专制日益强化的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中国丝绸、瓷器等手工
业产品畅销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英国派使者来华请求扩
大贸易,遭到拒绝,双方矛盾加剧。最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综上,清前期与西方虽有交流,但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国
五年真题导练
备备战战22002233
-18-
主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9.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持续发展。辨别下
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并加以改正。
【 × 】(1)1662年,郑成功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改正:“葡萄牙”改为“荷兰”
-2-
主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命题点 2 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2.(2022·安徽)成立于雍正年间,由几位满汉亲信大臣组成,被 西方人意译为“大顾问班子”的机构是( C )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军机处 D.总理衙门
五年真题导练
备战2023
-3-
主题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五年真题导练
备备战战22002233
-23-

明清(前中期)的城市

明清(前中期)的城市

明清的社会经济发展

1、明清时期社会长期稳定,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社会环境。


2、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3、继承宋代以来的“重内虚外”的统治政策,从外延式扩张 转向内聚式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

4、由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商品化,商业随之繁荣。 5、明清时期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出现了资本 主义萌芽和早期工业化发展,受封建思想影响,发展缓慢。
关城
地势北高南低,南北大街位 于山坡脊背,形成从北至南, 中央至东西的缓坡。城市排 水考虑周密。 设计意匠:突出第一关的雄 伟——东门地段城墙略微抬 高,显示第一关的雄伟。
六、工商业城市:扬州
沿革
扬州在唐代为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唐末由于长江水 道南移军阀混战造成扬州城市衰落。 后周因大城难守,另筑小城。 宋代筑宝祐城,在南面另筑大城,在瘦西湖一带修筑夹城。 元代基本沿用宋大城,宝祐城和夹城逐渐荒废。 元末朱元璋占领了扬州城,仅用西南隅。 明清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再次繁荣,在旧城和运河之间形 成商业中心。 城内发展起来大量为富人服务的各种行业茶楼、酒肆、青 楼戏院等。 为加强防御和保护已形成关厢区,在旧城以东加筑新城。
政治活动区: 皇城、天坛、山川 坛规划。
其余功能分区环绕宫城 周围: 官署南,皇室权贵 东西,仓库东,手工作 坊东,卫所东、西、南, 文教北,佛寺、道 观„„
经济活动区——外 廓。除天坛和山川坛 以及一些卫所营房外, 其余各坊基本上都属 经济活动区。 手工作坊多和商肆 交错并存,工商业者 居住区分布在坊巷内, 分为官营和民营。 坊间还有一些小集 市。 廓东主要是商贾为 主,廓西主要是士大 夫为主。
外廓发展为繁盛的综合商业区打下基础。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社交礼仪等方面都有许多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一、家庭与婚姻制度明清时期,家庭对于人们来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家庭成员通常团结一致,相互合作。

男人主要负责种田和外出劳作,而女人负责家务劳动。

此外,家族观念也非常重要,人们通常以家族的利益为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婚姻制度方面,明清时期的人们非常重视婚姻的安排和规范。

通常情况下,父母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媒人介绍,然后由男方与女方进行相互认识。

婚礼过程繁琐,包括聘礼、娶亲、过门等环节。

婚后,夫妻间相互尊重、互相关心是重要的家庭价值观。

二、衣着与饮食习惯明清时期的衣着与饮食习惯也有一定的特点。

对于衣着来说,社会地位和财富决定了个人衣着的品质和风格。

官员和地主等人通常穿着品质高雅的丝绸衣物,而普通人则多以棉麻布料为主。

此外,男女装束有一定的区别,女性通常穿着长袍、披肩等,男性则多穿短衫、长裤等。

在饮食方面,明清时期人们非常讲究饮食的品质和烹饪技巧。

高级官员和富豪们通常有着丰盛的饮食,其中包括荤素搭配、菜品丰富多样等。

而一般人家的饮食则比较简单朴素,以米饭、面食、蔬菜为主食。

此外,茶文化在明清时期也非常盛行,人们多以茶代替其他饮料,如酒。

三、社交与礼仪明清时期的社交与礼仪非常重视,尊重他人、注重礼节是人们的重要素养。

在社交方面,人们通常以尊重长辈、尊敬上级为原则,不同身份的人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和礼仪。

此外,书法、诗词、音乐等文艺活动也是人们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礼仪方面,明清时期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如拜年、祭祀、婚丧嫁娶等都有着一定的规范和礼仪。

人们需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和礼仪,以示对祖先和上级的尊敬。

四、住房与居住习惯明清时期的人们居住环境多以农村为主,城市人居住也多集中在城墙内。

中考历史精讲篇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考历史精讲篇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概况 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
雅克
边界问题
萨之 战
1689 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结果 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
的疆 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
作者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
内容

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本草纲目》

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

地位 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
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 宋应星 科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 技
《天工开物》内容 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 名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与发展
【主题线索归纳】
一大对外交往壮举
郑和下西洋
两个大一统王朝
明朝、清朝
三次抗击外来侵略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考点 1:明朝的统治(七下第 14 课 P ) 66-69
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 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背景 殖民统治
对边疆 郑成功
1661—1662 年,郑成功率军从荷兰殖民
地区的 收复台 概况 者手中收复台湾
管辖 湾 结果 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
评价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王守仁的社会思想 (一)理想社会模式 1。社会中的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之民、安天下之民为己
任。 2。这个社会按人的德行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 有能,就让其终身居于合适的位置而不更换。 3。这个社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这个社会所有才质不高的人,也都能分别安于农工商 等本职工作,并各尽所能,良知”与思想控制 1。对“良知”的理解 第一,良知就是知是非。 第二,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 第三,良知就是义 第四,良知不分圣愚,人人皆有。 第五,致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 2。注重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 第一,心在理先,心外无物,心即天理。 第二,仁、义、礼、智等道德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的表象。 第三,人们的思想是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 为方式。
三、 李贽的社会思想
(一)理想的社会结构 1.认为“兵”与“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理想社会也应如此。 2.认为理想社会应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人心归顺的社会。 3.理想社会应是顺乎人性的社会 4.理想社会应是一个在人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基础上的优胜 劣汰的社会。
(二)论社会平等 1.提出了夫妇平等的思想 2.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3.提出男女婚姻自由的思想 4.提出圣与众、贤与不肖平等的思想
(三 )论 欲 望
李贽的欲望论与宋明道学家的正统思想不同,具有“异端”精神:
1.认为穿衣吃饭是人们最基本的欲望,是人伦物理.
2.认为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是人们所共好,共心,共知,共言之事. 3.指出欲望出自人的本性,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4.认为私心私欲是人们努力从事工作的动力. 5.论证私心私欲出自于天然,即使是大圣人也会怀有势利之心.
6.既强调了满足人们的欲望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又提出了多欲的危 害性和知足的必要性.
四、黄宗羲的社会思想
(一)黄宗羲的社会思想 1.理想社会构想 (1)在他的理想社会中,君主只一心为民兴利而不享其利. (2)官员的工作是为天下和万民,而不是为一君和一姓. (3)社会的法令规范是为了社会兴利除害和使万民受益而设定的. (4)学校不仅是养士的机构,还应是议政的机构. (5)实行井田制的土地平均分配制度. 评价: 第一,他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托古的形式反映理想社会的思想传统; 第二,具有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特点; 第三,充满了乌托邦的空想; 第四,具有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启蒙意义.
(四)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
1。实施“十家牌法” 2。系统介绍了“十家牌法”的社区管理功能: 第一,具有便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的功能 第二,具有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 第三,具有调适社会秩序及社会教化的功能 3。为强化社去管理,他还采取了“乡约”的方式并亲自起草制定 了《南赣乡约》 第一,以乡约作为社区管理的组织机构 第二,强调乡约中的成员要互相帮助,调节民间纠纷 第三,维护社会治安 第四,进行社会监督 第五,移风易俗
(二)对生员制度的批判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选举制的主要内容。在这种制度,下 进士举人可以任官职,而再低一级的生员则构成准官僚阶层。顾 炎武看到大量的生员存在给地方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给予 了揭露和批判: 1。生员武断乡曲,干扰地方行政。 2。生员之家可以不出杂差,实际上是把它转嫁给了农民,增加了 农民的负担和痛苦。
(3)人才教育及选拔问题 ◈学校教育有悖养士 ;议政;参政的理想目标,而是实行御用式教育; ◈科举考试中的任人唯亲和行贿受贿现象突出; ◈人才任用上的失误:一方面大多数有才能的读书人入仕无门,而入 仕的无能之辈却终身为吏.
(4)土地集中与赋税过重问题 ◈ 农民的土地大量被统治阶级掠夺; ◈赋税制度存在许多弊病-------• 税额沉重 • 税额不分丰凶之年 • 不按土地质量征税
(三)论 欲 望
王守仁和朱熹在欲望问题上观点一致。其核心在于“存天理,灭 人欲”,把所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言行都界定为“人欲”,认为必须 除掉人欲。 第一,主张靠“良知”和“心”去灭人欲。(朱熹是以循天理灭人 欲) 第二,认为人们有“七情”是自然的,但对其过于执著追求就成为 了 人欲 第三,主张以改变价值取向的方法去人欲(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 道而不计其功)。 第四,灭人欲应从人欲未萌和方萌之际下工夫。 第五,认为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是受其满足欲望的思想支配的。
3。由生员结成的关系网是互结死党、相互倾轧、蠹政害民的根源。 4。生员制度破坏了有治世之才的人进身的渠道。
2.论社会问题 黄宗羲站在新兴市民阶层的立场,考察现实社会的重大社会问题: (1)社会习俗问题 ◈恶俗:婚丧之礼仪式繁多,花费也大,无论穷富都大力操办,造成铺 张浪费 ◈蛊惑:特指佛与巫,既蒙蔽人们的思想,又浪费社会资产. ◈奢侈:表现为倡优之费;酒肆之费;锦缎之费.
(2)官吏危害民众问题 ◈官吏凡有利之处无所不至; ◈天下之吏被无赖所充斥; ◈吏部任命官吏时不作实察,导致所任官吏良莠不齐; ◈政府官员盘根错节,恃官府之力鱼肉百姓.
二、何 心 隐 的 社 会 思 想
关于理想社会的实验——聚合堂(《聚合率教谕族俚语》、《聚合 率养谕族俚语》、《聚合老老文》)。归纳如下: 1.所谓聚合堂就是一个以宗族为单位,既管教化,又管经济,并统 一向政府交纳赋税的自发的社会组织形式。
2.它有严密的组织,设“率教”、“率养”各一人,全面负责文化 教育 与经济管理工作。 3.在聚合堂内实施义务教育。 4.聚合堂的作用不仅是对同族儿童实施公共教育,还对内部的鳏寡 孤独实施集体救助。
五, 顾 炎 武 的 社 会 思 想
(一 )论 社 会 规 范 1.关于礼的社会规范功能,提出礼是治理社会的根本 2.关于廉耻的社会规范功能,提出廉耻是立人之本,它可以使一个人 行为有度,有所不为 3.关于孝悌的社会规范功能,提出孝悌是人们自我修养的核心,是规 范人们行为和调节人际关系的核心 4.关于法的社会规范功能,提出法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同时也指出了 “法制”的缺陷在于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治本在于正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