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五章 足太阴脾经 PPT课件

第五章 足太阴脾经 PPT课件

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血,
运 帮助胃肠将食物化为精微和糟粕
化 促进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谷 转输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 食
以濡养脏腑组织,促进 生长发育。 故称“脾 为后天之本”、“气血 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输布的作用。
运 化
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
水 大肠吸收的水液
液 肾气的蒸化回吸收的水液
生理:
脾气健运—食欲旺盛,口味良好 ,口唇红润 光泽
病理:

食欲不振
脾气亏虚—口淡无味
脾失健运 口味异常
湿热困脾—口甜粘腻

口唇淡白无华 热扰心脾—口疮口糜
3、在液为涎 (1)含义:是指脾与涎有密切的关系。
涎是唾液中质地较清稀而少沫者, 为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故脾在液为涎。
病理: 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影响气的正常运
行—脾气壅塞结滞—脾失健运—不思饮食、 脘腹胀满 —“思则气结”。
总结
位置:位于膈下,腹腔左侧,“与胃以膜相连” 形态:正脏形如刀镰,色紫赤。副脏散膏半斤,色灰 白。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举,主统血。 外在联系: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其 华为唇,在志为思。为阴中之至阴,通于长夏之气。 特性——脾喜燥恶湿 别称:脾胃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属性:阴阳属性为阴中之至阴,五行属性为土。
消化 辅助发音 辅佐呼吸 产生食欲
(3)机理:
脾开窍于口
解剖结构上:口是消化道的最上端 经络联系上: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生理功能上:咀嚼是完成消化的第一步
脾其华在唇 口唇为口腔的起始部分,由肌肉组成,而脾主肌
肉 口唇要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以滋养

脾经经络PPT演示课件

脾经经络PPT演示课件

.
• 足太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 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 胫骨 内髀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 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再 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布到胸中,在内的 经筋则附着于脊柱。
.
经筋病候
•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 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 脐与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 其病症:可出现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部 痛,转筋,膝内侧骨痛,股内侧牵引髋部 酸育,阴部扭转疼痛,并上引脐及两胁作 痛,牵引胸中和脊内疼痛。
经络腧穴学
足太阴脾经经络
.
教学目的
• 1、掌握足太阴脾经经络循行。 • 2、熟悉足太阴脾经病候。 • 3、了解足太阴脾经络脉、经别及经筋。
.
1.经脉循行
• 【原文】 • 《灵枢· 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 侧白肉际,过核骨①后,上内踝前廉,上踹②内,循胫骨 后,交出厥阴③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④,连舌本,散舌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日大包, 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⑤。 • 注释:①核骨:即指第1跖骨的头部突起。②踹:音篆, 小腿肚,即腓肠肌部。③厥阴:指足厥阴肝经。④咽:此 兼指食管而言。⑤足太阴经脉尚有胸腹部外行线一条,循 行分布于 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 至锁骨下周荣穴,而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
.
经别
• 《灵枢· 经别》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 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 • 【语译】 • 足太阴经别:从足太阴经脉分出,到达大 腿前面,同足阳明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 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 结于膝内辅骨;上循于阴股,结于髀, 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 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足太阴脾经医学幻灯片

足太阴脾经医学幻灯片

①胃痛、呕吐、腹痛、 ②心烦、心痛、 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 公孙
腹泻等脾胃肠腑病证; 胸闷等神志病 豚气)等冲脉病证。
①腹胀、腹泻、便秘等 ②舌根痛 商丘
脾胃病证
③足踝肿痛。
2、小腿部4穴
三阴交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证 ②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滞产 等妇产科病; 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 系统疾患;
循阴股
上结于膝辅骨
结于内踝 起于大趾端内侧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馬王堆漢墓帛書 ·陰陽十一脈灸經
足泰陰之脈:是胃脈也。被胃,下出魚股之陰下廉,(月耑)上 廉,出內踝之上廉。
是動則病:上走心,使腹脹,善噫,食欲嘔,得後與氣則快然衰。 是泰陰脈主治其所産病:[]獨,心煩,死;心痛與腹脹,死;不
是动则病
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 烦心,心下急痛 溏、瘕、泄 水闭、黄疸 不能卧,强立
股膝内肿厥
足大指不用
1.
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2.
过核骨后,
3.
上内踝前廉,
4.
上踹内,
5.
循胫骨后,
6.
交出厥阴之前,
能食,不能卧,強欠,三者同則死;溏洩,死;水與閉同,則死。 爲十病。
馬王堆漢墓帛書 ·足臂十一脈灸經
足泰陰脈:出大趾內廉骨際,出內踝上廉,循胻內廉,上膝內廉,出 股內廉。
其病:病足大指廢,胻內廉痛,股內痛,腹痛,腹脹,復 [],不嗜食, 善噫,心煩,善疛。
諸病此物者,皆灸足泰陰脈。
足太阴脾经腧穴
郄穴 合穴
屈膝,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内上2寸 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4足太阴脾经(已完成)PPT课件

4足太阴脾经(已完成)PPT课件
操作:直刺0.5-1.0寸。多用补法,因脾多虚证。
-
8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
-
9
小腿4穴
w 小腿4穴。以内踝尖、 w 胫骨内侧缘为取穴标志。
w 三阴交 w 漏谷 w 地机 w 阴陵泉
-
10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功能:三阴交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故功可健脾摄血,
-
18
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 隙处。
主治: ①咳嗽,胸胁胀痛。
②全身疼痛,四肢无力。大包主治急性腰 背颈胸扭伤 配伍: 胸肋痛: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 食多身瘦:配脾俞穴、章门穴 配伍: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3~ 0.5寸。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 局部酸胀。可灸,艾炷灸3壮, 艾条灸10~20分钟。
-
16
大横
w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w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肠炎、肠梗阻、肠寄生虫)。
同天枢 w 功能:温中散寒、调理脾胃 w 配伍: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w 操作: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
-
17
胸部穴
胸部穴,多在前正中线 旁开6寸,以肋间隙为标志。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
11
三阴交
配穴举例:
⑴配次髎治疗痛经,月经前针刺;
⑵配中极、阴陵泉治疗小便不利,遗尿;
⑶配人中、内关治疗中风后遗症;醒脑开窍 石学 敏
⑷配神门治疗失眠.
总之,三阴交是临床最常用的腧穴之一.临床上配穴 不同,主治就有区别.因此须祥辩其证,恰配其穴,方 收良效.
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据现代实验研究, 针刺或电针合谷,三阴交,20分钟后,孕妇宫缩明显 加强。

4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4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 12.冲门(SPl2)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13.府舍(SPl3)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14.膻结(SPl4)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15.大横(SP15)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临床应用: ❖ 前人经验: ❖ 按语: ❖ 操作: ❖ 16.腹哀(SPl6)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2)太,大也,始也.穴属脾经土穴,土生 金,金色白,穴为金气所始。又太白为星象 名,即金星,亦含土能生金之意,故以名之。
❖ 在拇趾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 侧动 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 神经分支。
❖ ①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等脾胃病 证;
❖ ②体重节痛。
❖ 1.太白配隐白治疗月经过多:先刺太白,用捻转补 法,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出 针后患者用艾条(清艾)灸太白,隐白,每穴10分钟。 日1~2次。(山东滨州卫校王大生)
四、足太阴脾经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SP.) (一)1. 2. 3. 4. 5. (二)主治概要: (三)本经腧穴(2l穴) 1.隐白(SPl) 定位: 穴位释义: : 主治: 临床应用: 前人经验: 按语: 操作: 2.大都(SP2)荥穴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操作: ❖ 3.太白(SP3)输穴;原穴 ❖ 定位: ❖ 穴位释义: ❖ 解剖: ❖ 主治: ❖ 临床应用: ❖ 前人经验: ❖ 按语: ❖ 操作: ❖ 4.公孙(SP4)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 定位: ❖ 穴位释义:

中医经络之——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中医经络之——足太阴脾经PPT课件
二、主治概要
1、主要病候:
A 脏腑病: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 B 经脉病: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2、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 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2019/3/15 7
足太阴脾经
4、脾经上潜伏着哪些疾病?
脾经是阴经,跟脏腑关系最密切,当它不通时,人
16
2019/3/15
大都 Dadu(SP 2)
【配穴】

1、配足三理治腹胀。


2、配太白治胃心痛。
3、配商丘、阴陵泉治诸下利。 4、配经渠治热病汗不出。 5、配昆仑、期门、阴陵泉、中脘治暴泄。
2019/3/15
17
太白 Taibai(SP 3)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 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 白肉际凹陷处。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 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 处取穴。 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 土;脾之原穴。
【功用】健脾胃,调冲任。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 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肠痉挛; 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 3.其它:心肌炎,胸膜炎,癫痫,足跟痛。 刺法:直刺0.5~0.8寸,深刺可透涌泉,局部酸胀, 可扩散至整个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19/3/15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9
太白 Taibai(SP 3)
【配穴】

1、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2、配公孙治腹胀食不化、鼓胀腹中气大满。
3 、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

2-04、足太阴脾经教程PPT课件

2-04、足太阴脾经教程PPT课件
[刺灸法]直刺1~1.5寸。 -
脾 1
2 9、阴陵泉* (SP9)合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 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主治] (1)腹胀,泄泻,黄疸,尿失禁,
水肿,小便不利。 (2)阴茎痛,遗精,妇人阴痛,
带下。 (3)膝痛。
18
-
[配伍]
➢(1)、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 腹寒。
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3)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有渗湿利尿的作用,
主治癃闭。
➢ (4)配中极、天枢、行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
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 (5)配阴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
光明,有益气健脾生津,滋养肝肾,补肾填精的作用,
主治神水将枯。
15
➢ (6)配外麻点、切口旁针;太冲、下巨虚;内关、足
秘,痔疾。黄疸,倦怠嗜卧, 咳嗽。
➢(2)足踝肿痛,舌本强痛。
➢(3)癫狂,小儿癫痫
13
➢ [刺灸法]直刺0.3~0.5寸。
-

8
➢ 6、三阴交* (SP6)足太阴、少阴、厥 阴交会穴
➢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 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主治]
➢(1)肠鸣,腹胀,泄泻,便秘。
[主治]
➢(1)胃痛,呕吐,腹胀 腹 痛,泄泻,痢疾。
➢(2)心痛,胸闷。
➢(3)嗜卧,水肿。
12
➢(4)足痛,足肿,脚气
[刺灸法]直刺0.5~1.0寸。
-

7

5、商丘
(SP5)经穴
➢ [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 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其支脉进入腹腔,与肠胃相联络。 • 其病症,气厥逆就发为霍乱(急性胃肠炎),
上吐下泻。 • 实证,见腹内绞痛; • 虚证,见腹部胀气。 可取足太阴络穴治疗。 • 公孙以治疗急性腹痛为擅长。
脾经经别 足太阴之正, 上至髀, 合于阳明。 与别俱行, 上结于咽, 贯舌本。
三、足太阴经别
• 【注释】
(二)主要病候:
• 《灵枢·经脉》:
•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身体皆重。
•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 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 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 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 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 注释 • 噫:嗳气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衰,当指病气衰退。 • 溏瘕泄:溏,指大便溏泄;瘕,指腹部忽聚忽
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
通过膈肌,夹食道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 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 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在胸胁。
循行小结:
1.联系脏腑:心、脾、胃 2.联系器官:膈、咽、舌 3.交接经脉:胃经(隐白)、心经 (心中)
• 髀:为下肢膝上部分的通称。此为股前,约当冲 门、气冲部会合入腹。
• 与别俱行:指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同行。
别 合
髀 面部
阳明

合阳明 入腹

咽部 舌本
脾 经 经 筋
四、足太阴经筋
• 《灵枢•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
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 踝,
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 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 阴器。
• 是主脾所生病者:
• 舌本痛 :常见病症为口腔溃疡。 • 体不能动摇: 风湿性关节炎;痿证(重症肌无力、周
围神经病变,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肌肉麻痹) • 食不下:吞咽困难或食欲不振,属脾虚证
常见于胃肠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的消化道反应,如: 贫血、放化疗之后;神经衰弱也可见。 • 烦心:一种心理状态。多见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或 精神分裂症。 • 心下急痛: • 其一为急性发作的疼痛;可见于心绞痛。 • 其二为拘急疼痛。常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痉挛,
二、脾经络脉
• 《灵枢•经脉》 •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 去本节一寸,别走阳明; • 其别者入络肠胃。 •
二、足太阴络脉
• 《灵枢•经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去本节一寸,别走阳明; 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 取之所别也。
• 【讲解分析】 • 足太阴络脉,名公孙, • 在距离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处分出,走向足阳明
(一)经穴分布的部位及规律 • 从足走胸,分布在下肢内侧; • 与手太阴相似,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缘, • 并在内踝高点上8寸处与肝经向交叉; • 腹部分布在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 胸部分布在前正中线6寸处。
(二)起止穴及重点穴
• 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 左右各21个穴。
• 下肢内侧面---11穴 • 侧胸腹部------10穴 • 重点穴 --------13
辽宁中医学院院级优秀建设课
经络俞穴学
针灸基础教研室 韩红
第一节 脾经经络
(一)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
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 踝前廉,上贯腨内,循胫骨后,交 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 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 心中。
【注释】
白肉际:指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又称赤白肉际。 核骨:张介宾注:“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
散的痞块。 • 水闭:指小便不通等症。 • 强欠:是指想打呵欠而气出不畅。
临床相关病证分析:
是动则病: • 舌本强,食则呕 : 消化系统疾病(以胃炎为多见);
脑血管疾病过程中常见的假性球麻痹。 • 胃脘痛 :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 身体皆重 : • 如果除外风湿性关节炎等器质性疾病之后, • 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或亚健康状态。 • 此为脾虚证的典型症状之一。
• 溏瘕泄,慢性胃肠炎 • 水闭,可见于肾炎、前列腺疾病、肾功能衰竭、心衰 • 黄疸,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与水湿内停有关。 • 不能卧, 强立(欠) 多见于神经衰弱、亚健康状态。 • 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
周围血管、周围神经病变;中风后遗症等经脉所过处 病症。 •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 风湿痛、重症肌无力、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 (格林―巴利)、周围神经麻痹
脾经腧穴歌赋
上腹,结于脐; 循腹里,结于肋,散于 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 其病, • 足大趾支,内踝痛, • 转筋痛,膝内辅骨痛, • 阴股引髀痛, • 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 痛,引膺中,脊内痛。
• 【讲解】
•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内侧端,上行结于内 踝(商丘),
• 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阴陵泉);
• 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 部。
• 向上到达腹部,结于脐;再沿着腹内结于肋, 散布到胸中;在内的经筋附着于脊柱。
分析:足太阴经筋病
• 足大趾支 • 内踝痛 转筋痛 • 膝内辅骨痛 • 阴股引髀痛 • 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 • 脊内痛
第七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二节 足太阴腧穴
第 二 节 足 太 阴 腧 穴
一、概述
其形如半个果核,故名核骨。 即指第1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踹:通作“腨”,音篆。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咽:张介宾注:“咽以咽物,居喉之后。” 此兼指食管而言。 舌本:指舌根部。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分析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 (大都),经过第一跖趾关节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 (商丘),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 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 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