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教学论

合集下载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3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3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2)中国近现代编写历史教科书大都把史料化 为编者的语言写入书中,运用史料较少; (3)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科书注意运用一 些史料,但数量较较少; (4)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教版开始注意增加 史料的数量,而且:体裁广泛,有史书上的材 料,还有历史类的诗歌、歌谣、谚语、对联甚 至店铺招牌、标语口号;所选材料有当时的原 始资料、后人留下的资料及现代人研究的成果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20年代后,白话文教科书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教科 书,吕思勉《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1920) 是中国第一白话文历史教科书; 20年代,顾颉刚编写出版上古教材时提出“层累 造史说”,改变了以神话传说为历史教科书开 头的编写方法,建立了以他为代表的历史研究 的疑古学派; 注重以学术研究提升教材的品质,学者撰写中学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以忠于史实为前提;有助于思维和学习。 (3)中学历史教科书使用的几点意见 A.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对课程标 准的细化或说是再创造、再组织。各版本各有 特点,但教师教学必须结教材与课程标准、教 材与具体学生结合起来考虑,必要时可对教材 进行适当的取舍、整合,而不是照本宣科; B.历史教材并不等于 教材的全部。它是基本的 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适当拓展;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吸收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新成果,有的还大 胆写进了学术界目前有争议的认识; D.关注学生的学习趣味 淡化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减少难的内容和不太 重要的人地名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 心理;如上网搜索等; F.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重视学科内部的联系,如讲汉武帝后,与秦始皇
第三讲 中学历史教科书
有独特的生命力; E.历史教材每课基本上有“活动与探究”性质的 栏目,每册书另有几个“活动课”,这是新教 材的亮点。教学中不必全做,要有所取舍;可 另编;师生提前要做一些准备(如资料、分组、 推举发言人);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在观察、 倾听和交流中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 “活动与探究”的乐趣;注意必要的指导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为《诗经·小雅》作的“疏”里有“维护课程”一句,但其涵义宽泛,与现在所说的课程的意思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其涵义指功课及其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与现在对课程的理解基本相似。

目前,学术界对课程的定义繁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科或教学科目。

这是最普遍的也是狭义的课程定义。

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或体验。

历史课作为我国近现代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始于清末兴办的新式学堂。

伴随着历史课程的出现,学术界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演进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第四节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演进一、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回顾(一)清末中学历史课程中国传统教育中,虽然早有“小学”、“大学”的概念,但没有“中学”的说法,中学教育观念的出现,是近代化改革的产物。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同时也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以后又相继开设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近代学校。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表中,有“读各国史略”。

曾在上海广方言馆求学的张君劢,后来回忆说:“我们那时上课,……四天读英文,三天读国文。

……在四天读英文的时间,并不完全读英文,而是包括了数学、化学、物理、外国历史等都属于英文。

”可见广方言馆也有历史课。

其它学堂基本类似。

课程主要为英文,其次则有舆地、算术、历史及天文等。

然而,直到19世纪末,清政府所办的新式学堂虽然大多属于中等层次,但是在性质上多为训练一技一艺的专门学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普通中学”。

高校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第九讲 情境教学

高校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第九讲  情境教学

二、发展历程
• 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 由著名的特级教师、语文教学法专家李吉林老师反复地实
践总结创新,形成了情境教育理Fra bibliotek。• 有三方面的共识: • 第一,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场
景,将学生的身心引入这个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 • 第二,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

历史 境教学
一、什么情境教学
•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 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 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教学方法。
• 情境教学简单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个有一 定时空范围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学生的身 心引入这个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 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病症 物质血小板过少,出现严重经济性贫血,而心肌梗塞 严重,病人有生命危险
诊断 苏联、东欧患了严重的经济发展缓慢症
处方 建议服用适合本人的改革冲剂,进行换血手术,以疏 通血管,保证心脏功能正常
医生 青春飞扬小组
五、教学情境的应用原则
(一)目的明确 (二)真实 (三)激活思维 (四)趣味盎然
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历史情境:素材取于历史。注意巧选史料! 如: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 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 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2、生活情境:教师巧妙地在现实生活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 更好的理解历史。这种体验最能感动人,也最持久。 如:《我有一个梦想》白种人、黑人、10美元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图表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图表

学年课程内容钟点/星期一中国史 3二中国史及亚洲各国史 2三中国本朝史及亚洲各国史 2四东西洋各国史 2五同前学年 2以上为《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历史课程的设置1913年《中学校课程标准》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学年课程内容周课时一本国史(上古、中古、近古) 2二本国史(近世、现代) 2三东亚各国史、西洋史 2四西洋史 21929年《初中暂行课程标准》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年级课程内容周课时一本国历史 2二本国历史 2三外国历史 21956年《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年级课程内容周课时初一中国古代史 3初二中国近代史 3中国现代史 3初三世界史 3高一世界近代史 3世界现代史 3高二中国古代史 3高三中国近代史 3中国现代史 31978年《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年级课程内容周课时初一初二中国古代史 2初三中国近代史 2中国现代史 2高一世界史 23高二1990年《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年级课程内容周课时初一中国历史 3初二中国历史 2世界历史 2初三高一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 2 世界历史 2 高二 世界历史2 高三 中国古代史(选修) 6 1992年和1996年《历史教学大纲》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年级 课程内容 周课时 初一 中国历史 2 初二 中国历史 3 初三 世界历史 2 高一 中国近现代史3 高二 世界近现代史(限定选修) 2 高三中国古代史(限定选修)3 香港中史科课程结构及组织 内容初中 高中预科(高补/高考) 中一中二 中三 中四至中五中六至中七政治史传疑时代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代清代及当代中国 甲部:政治史 商周到现代(1976年) 治乱兴衰:自商代至1976年 文化史1.远古时期的文化2.文字的起源与发展1.科技发明与重要建设2.中外交通的发展1.学术思想的发展2.宗教概述乙部:专史 1.重要制度 2.学术思想与宗教 3.经济发展 4.中外交通 1.重要制度 2.学术思想 3.经济发展 4.中外交通 5.史学名著 6.宗教传播隋朝运河 运河名称 开凿年份 起讫点 广通渠 584年 大兴城至潼关 通济渠 605年 洛阳至盱眙 邗沟 605年 山阳至扬子 永济渠 608年 引沁水入海河至涿郡 江南河 610年京口至余杭卡片怀特所说的四种写史模式意识形态完美社会所在论证方式主要修辞方式修辞作用情节构建方式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无政府主义者过去形式主义隐喻描绘浪漫式米西勒尼采激进派不远的将来机械主义转喻归结悲剧式托克威尔马克思保守派现在有机体主义提喻整合喜剧式兰克黑格尔自由派遥远的未来构成主义讽喻否定/超越讽刺文学式布克哈特克罗齐。

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论doc(二)2024

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论doc(二)2024

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论doc(二)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通过对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历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展开论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评价方法的设计和教师的角色定位。

正文:一、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1.明确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性2.设定历史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和分目标3.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水平,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4.与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相结合,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操性5.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历史意识的培养推动学生成为批判性思考者和历史参与者。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1.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历史课程内容2.综合运用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3.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课程内容4.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学习效果5.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习动力,开启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1.拓展传统教学方法,借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2.运用情境教学、问题导入等手段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3.运用案例分析和历史文献研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4.合理运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5.通过实践活动和参观考察等方式使历史课程教学更具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四、评价方法的设计1.明确历史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3.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内容的权威性和有效性4.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策略5.借鉴国内外的评价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评价方式。

五、教师的角色定位1.约束教师的主导权,推崇学生主体性和合作性2.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3.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4.注重教师的自身发展,提升历史教学能力和学科研究水平5.强调教师的师德修养,以身作则影响学生的历史态度和道德素养。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
1.基本原则: (1)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 (2)教学目标要具有全面性 (3)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 (4)教学目标要便于检测
2.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
3.构成要素: ①A是Audience,即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目标表述的语句中学生应是主语; ②B是Behavior,即学习行为(用可观测的术语),说明学生应能做什么; ③C是Conditions,即行为限定条件和范围,说明B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④D是Degree,即表现程度,表明B的标准。
2002
年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大 纲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1.基本内容及特点 课程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
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 做人。 (1)提出过程与方法目标 (2)突破以往单纯政治教育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3)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人文教育、生命教育) 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3.历史课程标准的使用
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关系 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 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
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1.基本内容及特点 指导思想

问题解答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2024

问题解答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2024

引言概述: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研究历史教育的重要分支,涉及到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

本文将从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解答与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问题。

我们将探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然后深入研究历史教学的目标与意义,接着分析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然后讨论历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最后总结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正文内容:一、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与定义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和研究方法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历史教学的目标与意义1.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与意义2.历史教学的发展目标与现实意义3.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影响三、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历史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与方法2.历史教学内容的组织框架与结构3.历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定制四、历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1.创设情境与情境教学的应用2.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的实施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历史教学4.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历史解读能力的方法五、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与启示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历史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借鉴2.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培养国民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总结: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历史教育的重要分支,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目标与意义、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与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的教育实践效果,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历史解读能力和历史文化认同,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论文题目一览表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论文题目一览表
上海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7
84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中学历史教科书编撰(1904-1937年)
李玉莹
扬州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7
85
1929年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研究
史桂荣
扬州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7
86
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索
任红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
2007年
87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研究——基于人民版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马千里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2006
58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思考
王琨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2006
59
北京高中文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保障研究
高磊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2006
60
论高师历史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对聊城大学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李红娟
聊城大学
胡彩娟
浙江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7年
88
中美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比较研究
周赛军
上海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7年
89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曾祥胜
贵州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7年
90
“平生怀抱在新民”——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
郑流爱
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2007年
博士
91
四个版本普通高中“课标”历史教科书习题研究——以(必修2)为例
80
中学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研究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一种教育学专业,主要涉及历史课程和教学论的研究和教学。

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历史课程设计、历史教材分析、历史教学评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历史教育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在中小学历史教育、历史教学研究、历史课程开发和历史教材编写等方面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教育学基础,同时需要具备扎实的研究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历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毕业后,他们可以在中小学、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出版社等领域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课程设计与评估、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历史教学法、教育领导与管理等。

此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学技能训练、数字化历史教育等。

此外,该专业还要求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学科教学论(历史)

学科教学论(历史)

引言概述:学科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各学科教学方法和原理的学科,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历史学科为例,探讨历史学科的教学论,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等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历史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明确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历史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记忆、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1.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不同的时期和主题,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

2.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权威、全面、丰富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图片和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实物,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效果。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科的知识以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在知识掌握、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项目评价:让学生参与历史项目的研究和展示活动,通过项目完成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资源1.图书和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图书和参考资料,以帮助他们深入学习历史知识。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总结:历史学科的教学论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

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论doc(一)2024

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论doc(一)2024

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论doc(一)引言概述本文档旨在探讨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

聂幼犁先生是中国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历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进行阐述:聂幼犁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活动的创新、教师角色及其培养、评估与反馈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聂幼犁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旨在为今后的历史课程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正文内容一、聂幼犁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2. 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与学术素养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与批判能力4. 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与历史责任感5. 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1. 突出历史概念与基本史实的教学2. 强调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与演进过程3. 融入多元文化与多角度的历史故事4. 结合实践与体验的历史教育活动5. 积极探索与反思当代历史问题三、教学方法与活动的创新1. 采用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入的方法2. 运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3. 开展讨论、辩论和小组合作学习4. 采用史料分析与文献研究的方法5. 设计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四、教师角色及其培养1. 教师作为历史知识和研究领域的专家2. 教师作为学生学业发展的引导者3. 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激励者4. 教师作为学生情感和道德培养的导师5. 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推动者五、评估与反馈机制1. 设计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与工具2. 尊重学生的差异与发展需求3. 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与指导4.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5. 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机制总结本文以聂幼犁历史课程教学为主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和评估反馈机制等五个大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从聂幼犁先生的历史课程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历史教育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

这些经验和思考对于我们今后的历史课程教学,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术素养和批判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思考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思考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新世纪初,我国两岸三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明显增强。

根据教育部《教材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初中阶段在设置传统的分科型课程历史之外,还设置了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两者都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

上海地区的课程计划在初、高中都开设与历史、地理等课程并存的综合社会学科课程。

2003年,台湾地区正式公布了《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初中的历史与地理、公民合并为综合课程社会,而且,未经任何实验即已全面推开。

由此,历史知识成为社会学习领域中的一部分内容。

近年,香港地区在课程改革的旗帜下,历史课程也面临巨大的冲击。

先是在中一至中三阶段出现了试验班的历史与文化科和综合人文科课程设计。

接着,2002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发布《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以八个学习领域统辖所有课程,将中国历史、历史等课程归入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

对于课程改革引发的争议,香港教育统筹局的有关人士认为,发展综合课程是势所必然,我们实在不应为了保存某个学科而与世界脱钩,应该不局限于一个学科之内,要超越学科的限制,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

而且,新的学习领域以中国历史为骨干也不见得合理,要把地理、经济、宗教等知识依附于中国历史,这很难说得通。

为了应对知识爆炸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跨学科综合确实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

然而,对于我国而言,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历史上的综合课程改革(比如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课程改革)没有成功的先例,初中阶段开设取代史地的综合社会课程系世界课程改革的难题;其二,我国历史悠久,而且连绵不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中重视修史、重视历史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其三,综合课程需要具有综合性知识的老师,而我国的师资培养历来是分学科的。

综合课程对于师资水平整体上较好的城市学校也许能够适应,但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校恐怕就难以应付了。

再者,由于跨学科研究的缺乏,目前开发的一些综合课程(比如台湾的社会课)仍难脱拼盘的嫌疑,有违课程统整的理念。

历史课程教学论

历史课程教学论

历史教学论授课大纲第一章导言一、历史教学论的定义、课程属性(一)历史教学论的源流和定义(二)历史教学论的学科程属性二、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一)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有:1、历史教学的目的2、历史教学的内容3、历史教学的原则4、历史的学习心理和方法5、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三、历史教学论研究的任务1、揭示教学规律2、提高教学质量3、实现教学目标四、学习历史教学论的意义、方法和要求五、有关的最新教学参考书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师大版,2009,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教京版2004,叶小兵:历史教育学高教京版,2001,朱幕菊:走进新课堂北师大版,2002,历史教学心理学北京社版,200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版,2001;邹远修:教育实习理论及应用山东人民版,1998:朱汉国:新编历史教学论华东师大版2008,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教京版,2003,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大版,2009,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2009,夏志芳:历史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版,2009;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首都师大版,2008,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教京版,200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版200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教版,2009,第二章历史教育目标论一、史学的特征及社会功能(一)史学的特征: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史学的社会功能1、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为认识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依据2、资治、借鉴、垂训、治乱3、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4、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任何自然的关系为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5、吸收优秀文化,增加知识的积淀(三)史学的教育功能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多方面协调发展(四)世界各国对历史价值与功能的看法二、历史学科的课程教育目标(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目标1、课程总目标2、课程具体目标:(1)知识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1、历史课程总目标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具体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课程教育目标确定的依据(1)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2)社会发展的需求4、二者的辩证统一(三)课程教育目标的特点1、目标体系的构成吸纳了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2、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着眼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3、对以往中学历史教学目标的继承、发展和创新4、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四)课程教育目标的实质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第三章历史课程论一、历史课程的演变(一)历史课程的定义(二)历史课程的设置1、清末2、民国3、新中国4、新课改条件下二、历史课程的设计(一)以学科为中心(二)以问题为中心(三)以学习者为中心三、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一)中学历史课程类型的划分方式(二)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四、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一)新课程标准1、课程改革的思路:2、在知识接受中学会学习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3、课程结构实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4、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倡导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培养生的各种能力;6、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教学改革。

历史学科课程教学论感悟与收获心得

历史学科课程教学论感悟与收获心得

历史学科课程教学论感悟与收获心得历史学科课程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多方面的准备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时间轴、事件脉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让他们能够清晰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培养他们对历史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历史态度。

另外,历史学科的教学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态度和文化修养,包括对历史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等。

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历史故事、历史文化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态度。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历史规律,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我也意识到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也认识到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注重与时代的结合,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一项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感悟到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性,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157页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157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

3.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

4.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2.以服装表演和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

3.以新旧照片对比、中外男装对比、古今旗袍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4.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加深认识。

5.放映老电影《十字街头》的片段,加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内容,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革命前辈投身革命、积极抗日、为祖国甘洒热血的爱国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将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也必将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

中国近代从西方传入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

难点: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设计理念教师准备1.分析学生可能提出和遇到的问题,查找有关资料,做好准备。

2.指导学生课前查找有关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变化的资料。

3.设计互动讨论题,收集有关影像资料,选定演示内容。

学生准备1.收集自己及家庭的新旧照片在课堂上展示和介绍。

2.准备具有鲜明特色的旗袍。

几名女生练习模特表演。

3.话剧组排练课本剧《剪辫风波》。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1.小组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的的变化?2.照片里的故事:将各自搜集老照片配以文字介绍,展示在班级的学生园地,课后以投票的形式进行评比。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的广袤领域中,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关乎着学生对过去的认知和理解,更塑造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整体看法。

历史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一扇通向过去的窗户。

它涵盖了从远古文明到现代社会的漫长历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通过历史课程,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时代的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感受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变迁。

然而,历史课程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

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评估历史资料,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例如,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史料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学生去辨别、思考和综合判断。

在教学中,如何让历史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是教学论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教师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述历史事实,而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比如,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情节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电影片段等,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历史画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发思维的碰撞。

同时,历史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历史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正义感和责任感。

例如,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历史课程的设计也是教学论中的关键环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程可以侧重于一些简单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而对于中学生,则需要逐渐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此外,课程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与地理学科结合,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与政治学科结合,探讨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

教学评价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同样不容忽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二)课程属性(一)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历史教学的全过程1、历史教学的目的2、历史教学的内容3、历史教学的原则4、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5、历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二)历史教学论研究的任务:揭示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三、历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统计法4、比较法5、图表示6、分析和综合法7、归纳和演绎法四、学习历史教学论的意义、方法和要求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的课程标准(一)课程改革的思路:1、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2、课程结构实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倡导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培养生的各种能力;5、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教学改革。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三、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一)把握基本思想(二)认真研读和分析内容(三)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四)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五、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1、关于历史知识2、历史知识的特点3、历史知识的分类4、历史知识构成(二)能力的培养1、能力的种类2、能力培养的意义3、初中阶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4、高中阶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三)思想的教育1、思想的教育的具体内容2、思想的教育的原则(四)价值观的培养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的教材与教参一、中学历史教学的教材(一)教材的定义与分类1、定义:广义: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材料。

狭义: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材料,习惯称教科书。

2、分类⑴以文字材料为形式⑵以非文字材料为形式(二)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审定1、制度课程标准由国家颁布2、教科书制度分国定和审定制,即通常说的“一纲多本”。

(三)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基本结构1、课文(正文)2、辅助课文(四)现行教科书的特点1、开放性2、联系生活实践3、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五)现行教科书的使用及应注意的问题1、教科书的使用⑴整体把握脉落⑵全面理解内容⑶明确难点重点⑷教案设计的依托2、使用要注意的问题⑴以基本文为教学基础,不忽视对补充文的运用⑵对课文的学习与图文的学习相结合⑶统考课文学习与作业练习⑷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⑸提倡灵活性与创造性二、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师参考书(一)教师参考用书的内容与作用1、教师参考用书的内容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学要求(设计)和建议、习题解答、课文注释、史学动态⑵教学资料:参考书、资料、注释、附录2、教师参考用书的作用⑴帮助教师理解课标原则和精神提高讲课备课水平⑵有利于教师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⑶有利于教师理解教材去疑解惑⑷更新教学观念、开阔教学思路、充实专业水平⑸增加教学素材(二)教师参考用书的使用1、不脱离大纲和教科书2、建立在教学实践际的基础上灵活运用3、掌握更多信息了解更多资料4、完善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的设计5、选择性的运用材料6、创造性的运用第四章历史知识的特点与教学原则(一)历史知识的分类1、人类社会发展2、自然发展(二)历史知识的特点1、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学科的科学性)2、过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认识方法论)3、规律性与具体性的统一(事物的联系性)4、广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专业属性)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一)定义(二)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1、科学性与真实性(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统一2、主导作用与主动性相统一(师生互动)3、系统性(演变的顺序)4、直观性(知识获取的途径)5、巩固性(知识的掌握)6、量力性(可接受性)7、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与现实的关联)8、因材施教(学生差异)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一)教师备课的作用1、上好课的前提2、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3、提高自身素质的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二)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形式1、按参加人数的多少分⑴个人备课⑵集体备课2、按教学时间分⑴常年备课⑵学期备课3、按教学时段分⑴单元⑵课时(三)教学准备的要求1、认真写好每课教案2、不断补充新信息,使每次教学有新意3、随教材的变化及时做好准备二、学期备课的要项(一)结合课程标准,通读教材1、深化对课标的理解,领会基本精神和体系2、了解教科书中教学内容的脉络,把握每课书在全教科书的位置(二)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情况1、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生学习的基础3、如何开发和培养智能4、思想教育内容(三)制定学期教学计划1、拟定本课程在全学期的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安排3、单元、学期复习考试安排三、课时备课(一)课时备课前的重点是钻研教科书1、要了解课标,制定课时教学目标2、确定本课内容在整个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掌握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前后课内容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弄懂本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做到史实熟悉、概念清楚、观点正确。

3、抓住课题中心内容,提练课题中心思想(教材所体现出的本质问题),研究课程内容;4、吸取《教参》中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的内容及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5、处理教材内容,大致从“知之较少,经过资料查阅,开阔视野,扩大信息量,解释疑问,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然后进行筛选”(少—多—少)的过程(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从教材内容出发,深刻挖掘,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可行性和现实性相结合,难度适中。

2、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⑴教学重点:体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教材的某一段内容,一是贯穿于教材的线索。

突出重点可强化中心,利于学生理解教材。

⑵教学重点:学生难于理解而有待教师启发解惑的内容。

其表现为:学习内容不能较快理解,学习新知识缺乏旧知识的铺垫,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干扰作用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⑶两者的关系:既联系,又有区别3、教材处理要项:对教材进行取舍、增补、校正、拓展、调序注意问题:增补、拓展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但必在课标和教材规定范围内;目的是突出重点。

精简的内容为一是学生可理解的内容二是学生已掌握的内容,目是为保证重点、筛选知识4、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素: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性质特点、结合教师自身特点、教学时间和学校设备条件目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学生的潜能,发挥师生间配合的效益,达到教学的最优化结果5、教学媒体的选择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选择,(三)编写课时教案1、教案的分类⑴详案(p240 ) ⑵简案2、教案的主体内容教学过程二、中学历史教师的授课(一)中学历史教师授课的定义按照预定的教案将在备课中形成的教学设计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过程(二)中学历史教师授课的阶段划分(新授课)开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中间:讲解新课结束:内容小结,习题解答(三)中学历史教师授课的教学技能⑴导入技能⑵讲解技能⑶提问技能⑷板书技能⑸语言技能⑹演示结束技能⑺变化技能⑻反馈和强化技能⑼结束技能⑽组织教学技能第六章中学历史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方法一、历史教学组织的形式与课型(一)历史教学组织的形式1、班级2、小组3、个人(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课型1、按课堂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划分综合课:既捡查复习旧知识,又讲解新知识单一课:完成单一教学任务2、按教学内容划分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复习课考查课讨论课活动课讲评课(三)历史课堂教学的程序1、组织教学:检查人数、说明教学内容2、实施教学:讲授课程目的、基本要求、学习的要求和方法3、教学小结: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和预习二、历史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一)教学方法的定义1、定义: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在教学原则指导下的师生互动。

2、作用: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师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二)教学方法的确定依据1、课型、2、教学对象3、教学设备与环境(三)常用教学方法1、讲述法⑴定义:教师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⑵分类:叙述法描述法概述法⑶要项:叙述法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有头有尾的有情节的讲授要求生动形象有情节有变化过程开端、情节的发展,事件发展的高潮、低落和结局材料要典型、真实、形象,口头表达要细加琢磨,叙述要有感染力描述法对重要人物和重大场面绘声绘色的描述运用主要在教材的重点部分概述法对教材中的次要部分,扼要的概括讲述用于勾画出历史的全貌和发展线索2、讲解法教师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论证以提示历史规律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讲授方法方式分析和归纳法比较和对比法运用先提论点然后对史实进行叙述和分析,最后作出结论先叙述历史全过程和历史现象的具体情况,然后对史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边叙述史实、边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得出结论要点观点和史料的统一规律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分析要全面综述要全面3、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师生间通过谈话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优点学生参与谈话过程,更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对该问题有了一定了解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答案要单一,谈话告一段落要做完整深刻的总结4、发现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只讲历史史实,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掌握概念和探讨历史的发展趋势优点教学气氛活跃,有利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中学历史教学的直观教学三、中学历史教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四、历史教学的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的作用(二)课外活动的形式第七章中学历史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一、中学历史课程教的过程(一)教学实施过程的定义1、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智能、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阶段理解——记忆——运用3、教学实施过程的特点⑴历史性(过程的变化发展)⑵周期性(新旧知识的接受)⑶整体性(学生的整体发展)⑷个性(人的本质差异)(二)教学实施过程的功能与本质1、教学过程的功能⑴实现教学目标⑵维持团体⑶发展智能⑷发展个性2、教学实施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三)教学实施过程的组成因素1、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2、相互关系(p112图)(四)中学历史课教学过程的实施1、诱导学习动机(感知)2、理解历史知识(形成概念)3、巩固历史知识(记忆)4、(运用)历史知识(形成能力深化改进)二、中学历史课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一)关于学习1、学习的定义: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2、学习的过程:信息加工的过程3、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⑴外部⑵内部4、学习的分类(p127)5、学习取向的分类:表层型(外部动机)、深层型(内在探求)成就型(成就)(二)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1、教师在课前要为学生创造完善的外部环境,学生有必要的准备2、教师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3、学生学习要有良好的心态,注意力集中4、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5、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反思第八章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与设计一、历史教学的模式当代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一)教学模式定义: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二)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1、指导思想2、主题3、目标4、程序5、策略6、评价(三)教学模式的功能1、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2、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四)教学模式的分类1、传统模式2、学问模式3、系统模式4、开放模式二、当代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1、以教授为主向以学习为主发展2、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3、一般化向学科化发展三、主要历史教学模式介绍及实施基本程序(一)主要历史教学模式介绍1、讲解接受模式2、探究发现模式3、合作教学模式4、社会考察模式5、资料研习模式(二)主要教学模式教学基本程序1、讲解接受模式⑴适应对象:系统知识、技能的讲授⑵教学程序:“诱导学习动机——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⑶基本步骤:7部分(p141――142)2、探究模式⑴定义: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概念,发现科学的基本概念⑵特点:学生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必要探究能力,有效地形成科学概念⑶教学环节:明确并陈述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选择教学方法与媒体评价学系结果,简言之学习——理解——见解3、合作教学模式(p152)4、范例教学模式(p161)四、教师的教学基本理念(一)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三)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四)教育教学要注重学习个性的健康发展;(五)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