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又称辨证施治。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呼军明;王华杭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年(卷),期】2012(022)003
【摘要】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西医常用的诊疗疾病的思维方法,二者各有长短,在临床应用中虽有“舍病从证”或“舍证扶病”的特殊情况,但在一般情况下需要二者结合,扬长避短,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总页数】2页(P228-229)
【作者】呼军明;王华杭
【作者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分析 [J], 呼军明;王华杭;
2.探讨郭振球教授对脑卒中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临床思维规律 [J], 周德生;黄政德;谢雪娇;胡华;王佳君
3.论临床实践中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 [J], 韩静;孙建军
4.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临床体会 [J], 刘俊保
5.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临床应用举隅 [J], 杨春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优劣
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优劣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病论治,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即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势,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然后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在临床治疗时具有良好效果,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
除了治愈疾病之外,它的长处还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前有很多疾病人们未能正确认识,只能以综合征加以命名,缺少治疗办法,或虽有认识,但在治疗上尚无良策,如艾滋病等,辨证论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机体生理功能,改善症状并提高生存质量。
第二,诸如身体某部分不适但实验室指标无改变的第三状态,辨证论治也能起到恢复健康的作用。
但是由于证具有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的本质,但又不能完全反映病的本质,具体到临床上则表现为有“病”而无“证”可辨的情况。
如乙型肝炎在无症状期,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而确诊,但由于缺乏临床症状而无法辨证,此时我们不能因为无证可辨而放弃治疗,相反我们可根据其病来进行论治,方不至于延误病情。
所以,我们必须既讲辨证论治,又要重视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是指针对某一疾病采用专方专药的治疗。
所以我觉得辨病论治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辨证论治外,也注重辨病论治。
如古人治疗肠痈用大黄牡丹汤,治疗脏躁用甘麦大枣汤,常山治疟,鸦胆止痢,都表明专方,专药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定的情况下无需辨证论治。
但是,辨病论治只是针对性的矫正了某“病”的一般的基本的病理改变,而事实上由于引起病时或“病”的演变过程中,机体内外环境的种种特殊性,在具体到当时情况下的某个病人时,必然存在着特殊的病理变化——证候的不同;再者,辨病论治主要着眼于病变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理变化,而辨证论治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着眼于机体的整体病理反应。
八纲辨证
1、气虚证
概念
气虚证是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 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白, 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活
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胖,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 脏腑组织机能减退,元气亏虚,故气短懒言, 神疲乏力;卫气虚则毛窍疏松,卫外不固则自 汗;劳则耗气,故活动诸证加剧;气虚无力鼓 动血脉,故脉虚无力;气虚不能鼓血上荣,故 舌淡胖。
重点
八纲的辨证要点
八纲的概念
八纲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阴 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的内容
表
疾病部位
八 纲
疾病性质 正邪斗争
里 寒
阴 阳 属 性
热 虚
实
一、表里辨证
概念: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的深浅,
判断病情轻重转归的两个纲领。
表:病情轻,病在皮毛、腠理、经络、肌肉。 里:病情重,病在五脏六腑、血脉、骨髓。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论治” 是“辨证” 的目的。
证:
疾病在某一阶段上
症状、体征的综合概括
病、症、证
病:即疾病、病名(麻疹、白喉、痢疾) 症:即症状(头痛、咳嗽、恶心、呕吐)
证:即证候(病因、病性、病位)
中西医诊病方法有何异同?
中医诊病:辨证论治
西医诊病:辨病论治
西医诊病方法
三、虚实辨证
概念:
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素问•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虚证
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各种临床 表现的病理概括。 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养,疾病耗损。 分类:气、血、阴、阳、津液、精及脏腑虚损 辨证要点:表现各异 治则:补虚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中医临床应先“辨病”后“辨证”再“论治”
【5] 邓铁涛 . 《 中 医战略》序 一 [ M] . 北京: 中医古 籍 出版 社 , 2 0 0 7:
1 - 7.
基 础上 , 能 明确 划拨 出 中 医 急诊 科 室 与 人 才建 设 的 比
例, 并 实行 。在 1 9 8 3年 全 国地市 级 医院 中医急 诊科 室
设 置 的基础 上 , 向全 国普 推 。其 科 室 要 切 实 转 变 和履
[ 9] 贾谦 , 傅俊英 , 吴运高. 《中医药一应该重新认 识的人类又一医疗
保 健 体 系 》I S B N 7 - 8 0 1 7 4 - 4 8 1 旬[ M] . 北京: 中 国古 籍 出 版 社 ,
2 0 0 7: 9 - 1 0.
军) 从 业 人员 的执 业 信 心 。⑥ 充分 注 意 中 医药 事 业 与
・
9 2 8・
光明 中医2 0 1 5年 5月 第 3 O卷 第 5期
C J G MC M Ma y 2 0 1 5 . V o l 3 0 . 5
参 考 文 献
[1] 姜 良铎 .中 医 急 诊 临 床 研 究 [ M] .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事 业 的建设 和发 展置 于党 和政 府 的领 导之 下 , 有 了党和 政府 的坚 强领 导 , 一 切 困难才 可 能迎 刃 而解 , 中医药 事 业 才 有 可 能 长 足进 步 。② 必 须高 度重 视 中医传 承 机 制 的建设 。除 院 校教 育 外 , 应 逐 步深入 的建设 一 套 临 床 师 承制 度 , 在 各 级 各 类 中医 医 院实行 。③ 望 国家相 关部 局 能加力督 导 各级 卫生 行 政 主管 部 门 , 以加 强对 各 级 各 类 临 床 医 院 中 医急 诊 学 科 的建设 和 人才 培养 , 在“ 十二 五 ” 中 医药 事业 规 划 的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内涵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内涵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归纳,确定其病因、病理、病变部位和性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它是一种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重视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1.辨病辨病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对疾病进行诊断和分析,确定其病变部位、性质和原因。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机和病因,只有明确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中医在辨病过程中非常重视疾病的诊断和分析,需要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症状表现,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
2.辨证辨证是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疾病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确定其病理和病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中医认为,每个病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辨证和治疗。
同时,中医还强调在辨证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3.立法的立法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原则。
它是指根据病人的病理和病因,结合中医理论,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在立法过程中,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调理。
同时,中医还强调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总之,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它强调个体化治疗和疾病的预防和调理。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症状表现,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整体观念和动态变化的原则,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病情变化。
辨证治缺陷及与辨病治相结合必要性论文
论辨证论治的缺陷及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必要性【关键词】辨证论治;缺陷;必要性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40-0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只要运用中药治疗,就脱离不了这一原则和方法。
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辨证的一些缺陷逐渐的显露出来,加之近年来随着西医诊断学和中西医结合的不断研究进步,我们应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
在认识上应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使内外之间、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密切结合起来。
在治疗用药上,应将传统的辨证论治与现代的辨病论治密切的结合起来。
这是较有成效和可靠的措施。
1辨证论治的缺陷1.1临床存在无症可辨者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日益敏锐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诊断发现了大量的仅仅依靠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是无法发现的疾病,特别是对于主诉不清,没有主诉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完全没有临床症状的疾病。
由于其具有隐匿性和亚临床型,这些患者只有在献血、体检或其他偶然的情况下才被发现。
对于这些患者,由于无“症”可辨,所以根本不可能做到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
1.2辨证所需的信息量不足有些患者在就诊时其临床表现仅为一、二处不适,症状比较少而轻,有时会出现时有时无、似有似无的现象,不足以构成辨证所需最低限度的信息量,因此难以做到完整而准确的辨证论治。
1.3证的归纳可能出现偏差患者在就诊时可能会伴有其他种种症状,但是有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未必是该疾病的本质反应,有可能是其他合并症的表现,这样如果只是辨证论治就会造成诊断发生偏差。
1.4症状描述因人而异辩证通常是在病症表现的基础上加之患者的主诉,而由于患者的水平不同,对于疾病的认识也不同,在叙述方面常常会出现很大的随意性及个体差异,医生在辩证时如果不能明确判断,受患者表达能力的影响。
其在辨证基础上建立的治疗方案也将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干扰。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和其他医学体系比较,中医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个手段中最重视辨证论治,而且对辨证论治用的最多,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一个大特点。
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的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症。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
辨证和论治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临床上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在总的治疗方案中,有时针对病人的症状,采用一些以及时减轻病人的痛苦为目的的对症治疗方法也是必要的,但是对症治疗只能减轻病人一时的痛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的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的医方30多个。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摘要:辨证与辨病都是中医学中的诊疗方法,在明确二者概念的基础上,区分二者的不同之处,并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诊疗疾病,相互为用,从而建立完整的中医治疗思维。
关键词:病;证;辨病;辨证;临床诊疗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的两种诊治方法,二者既存在不同,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为用。
相比之下,中医学较注重辨证论治,而西医学则更重视辨病治疗。
本文通过对辩证与辨病的对比以及对列举疾病的分析,浅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1、辨病与辨证的概念辨病与辨证是医学中两个不同的名词,要明确二者关系,首先要确定其医学概念。
1.1辨证“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厥证”“痛症”;或称病为证,如“痹症”“淋证”。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解释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
而“辨证”则是我们常说的辨证论治,是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也就是说,辨证需要结合地方水土,季节气候以及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各种理论和方法,制定出全面的治疗方针,对病人整体施治。
1.2辨病所谓“病”,是指包括一群症状,具有一定特点,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包含各种不同阶段的不同证的不健康状况而言。
“病”反映疾病的基本矛盾,辨病、定位、定量是西医学的特点,这种方法为人类纵向认识自身开辟了前进道路,但仍然是偏重局部观察整体,用静态观点观察运动着的疾病过程,根据致病因子的特点和原发病灶特异损害部位进行辨证治疗,是西医学的特点。
[1]中医学中也有对辨病的解释,即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刍议
C i s J unl o h m dcn a d Ehohray h ne e o r a f Etno e i i e n t np a m c ・17 ・
辨 病 论 治 与 辨 证 论 治 刍 议
霍光 磊
的 大 黄 牡 丹 汤 ,梅 核 气 的 半 夏 厚 朴 汤 ,脏 躁 的 甘 麦 大 枣 汤 等等 ,历两千年仍有效于临床 ,彰显辨病论治的生命力。 辨证论 治是在人 们对疾 病认识更 加细致 以后 ,认 为只 辨 病 对 复 杂 疾病 的 治疗 针 对 性 不 强 ,逐 步把 疾 病 某 一 阶 段 病 因 、 病 位 、病 性 和 邪 正 关 系 的 病 理 概 括 为 证 。 _ 伤 寒 杂 1 《 病 论 》 奠 定 了 辨 证 论 治 的 基 础 , 在 当 时 对 病 认 识 相 对 笼 统 的情 况下 ,辨 证显 的尤 为重要 ,是辨病 论治 的进 步 。在后 来 的发 展 中辨病 与辨证 齐头并进 ,如 《 千金方 》中有 的按 病列方 ,有 的在辨 病 的基 础上辨 证论治 ; 《 台秘要 》既 外 按 病列 方又 分证 列 方 。 近代 西方 医学的传入 与发展 ,使 中西医之 间必然要有 所 比较 ,而 证 的 概 念 更 能 强化 中 医理 论 的整 体 观 念 、 动 态 变 化 以及 因人 、 因 时 、 因 地 制 宜 的 理 性 优 势 , 整 体 观 与 辨 证 论 治能显示 中医独特 一面 的东西 ,因而它成 了中医学 的特 色 。于是把 辨证论 治的地位 和价值抬 的很 高, 以致有 掩盖 辨 病 论 治 的 嫌 疑 。但 病 是 对 疾 病 全 过 程 的 特 点 与 规 律 ( 病 医 也 要 再 解 放 一 下 思想 ,只 要 认 为 它 正 确 的 东 西 , 中 医也 尽 因、病 机 、主要临床表 现 、演 变趋势 、转归 、预后等 )所 可拿来为我所用。辨病亦如此 ,承认它辨的更明晰的东西 , 做 出的病理概 括 ,是对 疾病本质 的认 识 ,而证 只是病 特定 我们就应该借鉴应 用,其 实 目前正规 中医医院辨病都已用 中 阶段 的病理概 括。病与 证的关系 正如 《 锡武 医疗经验 》 赵 医 、 西 医 两个 诊断 ,可 否 更 简 练 一 点 ,值 得 探 讨 。 所说 “ 有病始有 证 ,而 证必 附于 病 ,若 舍病谈证 ,则皮 之 3 2 辨证要用两条腿走路 . 不 存 , 毛将 焉 附 ” 。 中医辨证 要学会 用宏观 辨证和 微观辨证 两条腿走 路 , 2 当前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存在的问题 在 患者 自我感觉有不适症状 ,而现代医学各项检测未 能显示 2 1 辨 病 之 病 不 够 细 致 . 异 常 的情 况 下 ,运 用 中医 传 统 的 四 诊和 参 ,辨 证 论 治 应 能 取 中 医 的 很 多病 名 主 要 根 据 某 一 个 或 几 个 突 出 的 症 状 或 得 良好 的效 果 ;在 西 医 虽 有 病 名 诊 断 ,但 病 因不 十 分 明确 , 体征而确定 ,特异性差 。而西医诊断疾病是建立在解剖 学、 治疗手段只能靠头痛 医头,脚痛 医脚 的对症治疗 时,中医的 生理学 、生物化学、细胞学 、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现代 医学 辨证 论 治反而显得 更全面 。望 闻问切是 古人所 能获得 的临 科 学技术基 础上 ,不 可否认 它对病 的认识 更细致 、深 入 、 床 辨证 资料的最 大手段 ,而如今现 代 医学影象检 查、实验 具体 ,特异性、针对性、可重复性更强。 室检 查 、内镜检查 等等手 段我们 可视为 是对望 闻问切的延 2 2 辨证之证 不够规范 . 伸与发展 ,通过它们所获取的临床 资料理应应用于临床辨证 虽然从 上世纪8 年代开 始中 医界便对证 的规范化 进行 之 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无症有病无法辨证 的问题 ,还可 以 O 了大规模的研 究,而且至今成果也不在少数 ,但仍未解决根 本 问题 。 目前 证 的本 质 研 究 仍 然 在缺 乏统 一标 准 的状 态 下 进 ( 下转第 1页 ) 9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
中医八大辩证方法中医八大辩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包括辨证、辨病、辨证、辨治、辨病机、辨证侯、辨治机、辨证论治等八个方面。
这些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手段,对于正确判断疾病的病机和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八大辩证方法。
首先是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资料,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确定疾病的证候。
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治疗方案。
其次是辨病。
辨病是指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等,判断疾病的种类和性质。
通过辨病,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范畴,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提供基础。
接着是辨证。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资料,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判断疾病的证候。
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治疗方案。
然后是辨治。
辨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因此在辨治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是辨病机。
辨病机是指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
通过辨病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为辨证论治提供更为全面的依据。
然后是辨证侯。
辨证侯是指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和病情变化,确定治疗的时机。
在中医治疗中,时机把握非常重要,因此辨证侯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接着是辨治机。
辨治机是指根据治疗的方法和药物的特点,确定治疗的方式和剂量。
在中医治疗中,辨治机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最后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治疗的方案和具体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总之,中医八大辩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医诊疗的理论体系。
只有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理 论指 导下 的客观 化和 量化 。“ 指标 ” 是研 究 中医的方 法 , 但 这些 指标决 不等 于证 的实质 。即使在 西 医的研 究 中 , 由于大 多指 标缺乏 特异性 , 医在对 一些 疾病 作 出诊 断时 也是需 要结合 其他 西 症状 的。 2 辨证论治 和辨 病论 治的 内涵
来 由于其 结合 了现代 科 学的 研究 成果 , 才显得 具有科 学性 。中 其 医是 科学 , 一被 越来 越 多 的人 所接 受 ,中 国中医研 究 院” 为 这 “ 改 上他 们那时特定 条件下 的跟 师学 习 , 者认 为某些 名老 中医认 为 “ 作 中国中 医科 学院 ” 就是 例证 。 以作 者认 为要辨 结合 了现 代科学 所 知识 的西 医 的病 , 对 西 医 的病 认识 清楚 了 , 将 会更 好的 我们 我们 + 河南 洛阳正骨 医院( 7 0 2 4 10 ) 用 中医去治 。 复旦大学 附属华 山医院静 安分 院
l3 3
辨 证论 治就 是要 提 高患 者 的生 存质 量 , 前述 “ 瘤生 存 ” 带 正是提 高 患 者生 存质量 的结果 , 们提 高患者 的生存 质量 又何 尝不 是治 疗 我 的 目的之一 呢 ? 在 此 要谈 到 另一 个 问题 : 中医是 有 优 势 的 , 中医 不是 万 能 但 的( 同时西 医也 不是 万 能 的 ) 。中 医对 症状 改善 作用 明显 , 对指 标 改 善 不 明显 , 这 正是 现 在 的 医疗 体 系需 要 西 医 的原 因 , 是 要 而 也 提 倡 中西 医结合 的原 因。 作 者 认为 中医 的优 势 在 功 能性 疾病 的治 疗 及对 器 质性 疾 病 的整体 状况 改善 方 面( 者说 提 高 生活 量 )而不 是 中医什 么病都 或 , 有 很好 的疗 效 。 目前 情况 下 , 医 的存 在刚认识 中医” 的情 况肯定会减少 。 随着 通讯 工具 的发 展 , 们 现在 的交 流 已越来 越频 繁 , 人 越来 越方 便 。中医在发 展过 程 中也需要 交 流。中医中的一些 有效方 法 的流失 , 些书籍 的遗 失 不能 不说 是缺 少交 流的结 果 。在 目前 西 一 医和 中医并存 的情况 下 , 中医必 须和西 医交 流。 而要交 流 , 就要 用 共 同语 言 。 同语 言怎 么产生?作者认 为只有学习 中医的人 , 共 也掌 握西 医知识 , 能用 西 医知识 解释 中医 ; 同样 , 习西 医知识 的人最 学 好也 能 了解 中医 , 能用 中医理论解 释西 医中的一些现 象 , 并将 中医 的一些 方法用 于医疗实践 中 , 这样 中医和西 医才 能找到共同语言 。 现在 全 国上 下在 喊 中医现 代化 。中医 怎么现代 化?作者认 为 中医现代化 的前 提是 中 医的可 接受 化 , 首先是 被学 习 中医的人 接 受, 其次是 被学 习西 医的人 接受 , 者是 被普 通 国民所接 受 , 包 再 也 括 世界 人民所 接受 。 一些 名老 中医对正 规高 等院校培养 出来 的学
展 , 在很 多疾病 已超 出了那时 的范 围。那 时的疾病 的名称 烦杂 、 现 晦涩暂且 不论 ,就是 一些 已经延续 下来 的疾病 的 内容 也发生 了变 化, 使得现在 的中医有时无 从下手 。 者认为我们 现在 的中医既要 作 接受正规教 育 , 又要跟师学 习。只有这 样才能培 养 出新 时代的真正 的中医。 如果我 们现在 的名 老 中医在 年轻 时接 受 了正 规教育 , 又加 西医就 属于西 医 。当现 在的 一些 人对 中 医的科学 性产 生怀疑 时 , 他 们认 为 中医 和巫 术 、 易学 的关 系密切 , 和 中医 不能 用现 代科 学 解释 。孰 不知 , 在西 医 的发展 过程 中 , 也有 和巫术 的结 合情况 , 后
上海市静安 区 中心 医院陆 氏伤科 ( 0 o0) 2o4 2 1 年 l 月 8日收稿 00 2
3 辨证论 治是扬 中 医之长 证是疾 病发 展过程 中某一 阶段 的病 理概 括 , 是对病 人整体 它
2 1 年 2月 01
情 况进 行 权衡 后得 出来 的 , 比起 西 医 的 “ 痛 医头 、 痛 医脚 ” 头 脚 的 只注重局 部 的认 识方 法具 有 不 可 比拟 的优 势 ,这 是 中医 的特 色 , 也 是 中医的长 处 , 也正 是 为什 么有 时 中医对 疾病 的认 识 不 十分 这 清 楚 , 在 中医理论 指导 下却 能 将 一些 疾 病治 愈 。反 观西 医对 疾 但 病 的认识 , 非要 找 出个病 因来 , 将 发病 机 制搞 清 楚 , 要 没有 找 到病 因、 机制 不清 , 不 能认识 疾 病 , 有 以某 综合 症 概括 。一 些疾 病 就 只
辨证 论治 是按 照 中 医理论 , 望 闻 问切 所得 的信息 , 出诊 靠 做 方 , 学 论 等 , 临床 应 用 中 的理 、 、 、 , 是 法 方 药 这些 理 论 是 需要 系统 学 习 断并 定 出治 则 、 药 的思 维 过程 对这 一 点 , 者 们是 没有 异议 的 。在 中国 中医药高 等教育 已形 成 完整 体 系的今 天 , 件接 受 的。 键是对 辨病 论治 的认识 。 者 同意蒋健教 授对辨 病论治所 有条 关 作 : 并 高等教育 的有 志学 习中 医的年 轻一 代 , 对 不能 只跟 师学 习 。跟 下 的定义H所 谓 辨病论 治是 指辨 西 医之 病 , 在 中医理论指 导下 绝 师学 习对 于学 习中 医是必 要的 , 不能 只跟 师学 习 。一个 人一 生 用 中药进 行 治疗 或 者结 合西 医对疾 病 的认 识 以及 现代 中药 药理 但 中能完完整整 地跟几个 老师学习 ? 我们都 知道 , 个老师都有 自己 学 的研究成 果来 用 中药 进行 治疗 。 各 为什 么在此辨 病论治 中不去辨 的特点 , 到 目前为 至还没有 一个 老师 , 但 哪怕是 现在全 国最有名 的 中医的病而 要辨 西医 的病 呢? 作者认 为 由于 中医在近代 发展过程 名老 中医将中 医的知识都掌 握 了 ,所 以说 跟一 个老师 只能学 习一 中没 能很好 和现 代科学 的一些 研究 成果 结合 , 以中 医的病很 多 所 个老师 的经验 ,而接受 正规 教育则 可 以系统学 习 中医的各种理 论 还停 留在 张仲景 时代对 疾病 的认识 水平 上 , 这在一定 程度 上 制约 了中医 的发展 。纵观现 代 中 医的发 展史 , 直在继 承与 创新 的斗 一 和各家学说 , 以有 条件接受 正规教育 者还是 要接受正规 教育 。 所 在 现在 西 医 已经将 大 多数 疾病 的病 理 阐释 的很 清 楚 的情 况 争 中挣扎 。为什 么 中医的创 新少 呢?作 者认为 这主要 是 由于 和现 下 , 只跟 师学 习是很难 学到有关 疾病 的现代病理知 识的 。 我们 学不 代科 学研 究成果 结合 不够 造成 的 。 现代 科学成 果没有 西医属性 和 中医将 其 用到 中医 中就属 于 中 医 , 医将 其用 到 西 到这些知识 , 就只能用 张仲景 时代 的病来 辨 。 由于 时代的发 中医 属性 之分 , 我们 而
标” 所不 可能概 括 的 。作 者认 为 , 医的证 相 当于西 医的综合 症 , 中 西 医 的症 状和 一些指 标仅 仅 只能算作 证 的很小 的一部分 。 年轻 的 代 中医认 为要使 中医客 观 化 、量化 就 必须 借 鉴西 医 的研究 方 法, 采用 一些 “ 金指 标 ” 中医确 实需要 客 观化 、 。 量化 , 应该 是在 但
生 不满 意 , 认为 这些 学生 的 中医 功底太 差 。作者认 为还 是原上 海 中医药 大 学校 长严 世 芸教 授 说得 好 :一 些名 老 中 医认 为 中 医高 “ 校培养 的学生水 平差 , 但正 是这 些 学生 却能 够使越 来越 多的 国家 为中 医立 法” 。 辨证 论治之 所 以成 为中 医的特 色 , 正是 由于 她是在 中医的理 论 指导 下对疾病 认识 的结 果 。而 中 医理 论 多从宏 观考虑 , 证是 对 病 人 的各 个方 面进 行 归纳 后 总结 得来 的 , 某一个 局 部 的“ 指 是 金
12 3
内蒙古中医药
论 辨证 论治 和辨 病论治
郭 跃 生 程 少丹 ” 关键 词 : 辨证论 治 ; 病论 治 辨 中图分类 号 i 4 2 R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6 0 7 ( 0 )4 0 3 — 2 10 — 9 9 2 1 0 — 1 2 0 1
辨证 论治和 辨病论 治是 认识 和治 疗 疾病 的基 本原 则 , 一般 认 为这两种 原则始 于《 寒杂病 论 》实 际在 《 伤 , 内径》 已有所记 载 [ 中 】 I 。 在人类 已经进 人 2 世纪 的今天 ,我 们应 如何 去 认识 辨证 论治 和 l 辨病论 治呢?作 者试对 此作 一论述 。 1 辨证 论治和 辨病 论治 的发展 中医学 自古 以来就 一贯 重视 辨病 与 辨证 的有 机结 合 , 由 只是 于在不 同的历史 条件 下 , 相应 的社会 文化 背景 对 医家认 识 和诊 治 疾病 的思 维方法 与模式 具有 或 多或 少 的渗透 与影 响 , 因而 导致 了 人们对 其认识 的不 同。 张仲景对 中医的辨证论 治 和辨病论 治进行 归纳 后 ,从没指 出 孰轻孰重 。因为在 那个时代 , 中 国只有 中医这 一种主流 医学 ,伤 在 《 寒杂病论 》 代表了人们 对疾病 的最 高认识 水平 。西 医传 人 中国后 , 人们 发现辨证论 治是 中医不 同于 西 医的地方 之一 , 于是 在 2 世 纪 0 5 年代末 , O 一些西 学 中的学者 提 出了 中医 的“ 辨证论 治特 色论 ” 。 日 勿庸置疑 , 时至今 日, 辨证论 治仍然是 中医学 的特色 。 但是 , 特色并 不等 于全部 , 辨证论治是 中医的特 色 , 但并不是 中医的 全部。 这一特 色论 的提 出使很 多 中 医学 者 忽视 了对 辨病 论 治 的发 展 。现 在很多 人将辨 证论 治 和 中医等 同起 来 , 辨病 论治 和西 医 将 等 同起来 。 在现在 的研究 中 , 出现 了两种 倾 向 。一种倾 向是一些 名 老 中 医提 出了现在 的中 医不应 该学 习西 医 , 只要 学 习 中医 , 只要跟 师 学 习就行 了。 他们 认 为 中医讲辨证 论治 , 习西 医的病 理 、 验等 学 检 方法 对 中 医发展 没用 , 且 以 自己 的亲 身经 历作 榜 样 , 们对 西 而 他 医知之甚 少 , 临床 中却取 得 了较好 的临床 疗效 。另 一种倾 向是一 些 稍年轻 的学者认 为现 在 的证不 规范 , 们主 张应 该采 用象 西 医 他 的诊断一样 的方 法 , 到证 的 “ 找 金指标 ” 只要 出现 这一 指标 , , 就诊 断 为什 么证 , 去用 药 , 而 不管 是 西 医 还是 中 医 , 可 以根 据这 个 都 “ 指标 ” 金 去用 药 治疗 。 作者 认为 , 以上两 种倾 向都 是有 问题 的。辨证 论 治是 中医 的 特色 , 但指 导这 一特 色 的是 中 医基 础理 论 中 的阴 阳五 行 、 腑 理 脏